- 相關(guān)推薦
在現(xiàn)實生活或工作學(xué)習(xí)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你還在找尋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秋的古詩詞,歡迎大家分享。
秋的古詩詞1
夏秋積雨歲用大祲長言紀(jì)實
宋代·衛(wèi)宗武
四月五月淫澇積,噬嚙丘垤吞原隰。
匪惟為沼蕩為陂,萬頃秧云泯無跡。
攢雅聯(lián)尾空飛翻,化鰲為城難障塞。
五湖三泖俗貫通,當(dāng)接重江勢洄潏。
茅茨比屋何可存,谷麥千金不論直。
懦夫全室葬魚腹,強者呼做作蟊賊。
閉糴成風(fēng)牢莫回,勸分有令徒無益。
間存垅畝護余苗,曾不什一于千百。
旱赤堅栗刈未齊,晚紅{左禾右罷}稏苞欲實。
饑農(nóng)競喜新谷收,一飽充腸云可必。
夫何八月天瓢傾,其來震蕩而飄忽。
勢如陣馬奔不停,銀溜浪浪欲穿石。
直疑群龍翻九河,小山搖撼大山兀。
須臾泛溢滿中庭,平地如淵深計尺。
明朝清進駐變白波,浩浩湯湯彌甚昔。
積陰為冷不堪收,殆類鴻蒙未開闢。
又如歷代政昏蒙,熏如宇宙成幽墨。
飚旋霧塞晝冥冥,常俾蒼生氣湮郁。
檐間點滴無時乾,猶幸滂沱間霂霡。
登場惟苦禾耳生,棲畝尚有禾頭出。
深虞袞袞傾盆來,已壞垂成價目滅沒。
大家蓋藏悉已空,猶恐有司徵斂急。
若使租無斗斛收,卒歲輸官何自給。
貧家薪桂米逾珠,待哺嗸嗸并日食。
若使粒價更涌騰,寧不枕藉為溝瘠。
彼蒼亦必憫時艱,忍視斯民至斯極。
我念民窮作此歌,歌此能令鬼神泣。
鬼神為我訴之天,天豈不惟民是恤。
似聞?wù)a下驅(qū)六丁,翦夷水怪殲群慝。
怒霆笑電悉屏除,抉云推上紅輪日。
更愿陽烏溥至仁,大放光明照幽仄。
郁者斯通枉者伸,頓蘇民氣舒民力。
洪波卷空九土?xí)劊嗉陴︷Φ鞘蝠ⅰ?/p>
庶令千里免阻饑,可反愁邦為樂國。
秋的古詩詞2
【原文】:
《子夜秋歌》
作者: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注解】:
1、搗衣:將洗過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搗去堿質(zhì)。這里指人們準(zhǔn)備寒衣。
2、玉關(guān):即玉門關(guān)。
3、虜:對敵方的蔑稱。
4、良人:丈夫。
【韻譯】: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戶戶傳來搗衣的聲音。
砧聲任憑秋風(fēng)吹也吹不盡,聲聲總是牽系玉關(guān)的情人。
什么時候才能把胡虜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當(dāng)兵遠征。
【評析】: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jié)束戰(zhàn)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真摯情意;雖無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diào)用意,皆不脫邊塞詩的'風(fēng)韻。
秋的古詩詞3
《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注釋:
1、暝:日落,天色將晚。
2、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新:剛剛。
3、清泉石上流:寫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4、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喧:喧嘩,這里指竹葉發(fā)出沙沙聲響。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滌衣物。
5、隨意:任憑。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6、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后來也泛指隱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孫實亦自指。反映出無可無不可的襟懷。
詩意: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
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
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
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
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賞析:
這首詩為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痹娭忻鞔_寫有浣女漁舟,詩人卻下筆說是“空山”。這是因為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碧焐殃,卻有皓月當(dāng)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fā)光,生動表現(xiàn)了幽清明凈的自然美。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jīng)贊嘆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脫,毫不著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shù)上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確非一般人所能學(xué)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shù)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fā)現(xiàn)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lián)同是寫景,而各有側(cè)重。頷聯(lián)側(cè)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lián)側(cè)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huán)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shù)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xiàn)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秋的古詩詞4
【原文】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注釋】
紅藕:紅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蘭舟:此處為船的雅稱。
錦書:前秦蘇惠曾織錦作《璇璣圖詩》,寄其夫竇滔,計八百四十字,縱橫反復(fù),皆可誦讀,文詞凄婉。后人因稱妻寄夫為錦字,或稱錦書;亦泛為書信的美稱。
雁字:群雁飛時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詩文中因以雁字稱群飛的大雁。
月滿西樓:意思是鴻雁飛回之時,西樓灑滿了月光。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可又不能互相傾訴,只好各在一方獨自愁悶著。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意思是,眉上愁云剛消,心里又愁了起來。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床。
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
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一個首先要辨明的問題。根據(jù)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gòu)钟洝芬锻鈧鳌吩疲骸耙装步Y(jié)縭未久,明誠即負(fù)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xí)兑患裘贰吩~以送之!庇械脑~選認(rèn)為,此說“和作品內(nèi)容大體符合。上片開頭三句寫分別的時令和地點;下片起句‘花自飄零水自流’回應(yīng)這三句。這些都是寫分別時情景,其他各句是設(shè)想別后的思念心情”(見1981年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選》)。有的選本則認(rèn)為,“就詞的內(nèi)容考察,是寫別后的思念,并非送別”;開頭三句也是寫“別離后”的情景(見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詩詞選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選注》)。玩味詞意,比較兩說,似以后一說為勝。首先,《瑯?gòu)钟洝返挠浭霰静豢煽浚缤鯇W(xué)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xué)生,無負(fù)笈遠游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焙螞r《瑯?gòu)钟洝繁臼莻螘,所引《外傳》更不知為何書,是不足為?jù)的。當(dāng)然,更重要的是應(yīng)就詞句本身來尋繹它的內(nèi)容、推斷它的寫作背景。從上闋開頭三句看,決不像柳永《雨霖鈴》詞所寫的“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那樣一個分別時的場面,而是寫詞人已與趙明誠分離,在孤獨中感物傷秋、泛舟遣懷的情狀。次句中的“羅裳”,固明指婦女服裝;第三句中的“獨上”,也只能是詞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設(shè)想別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實寫別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fēng)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賞析】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一些詞評家或稱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或贊賞其“精秀特絕”(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詩)。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思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詞句,如“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晏殊《訴衷情》),“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以及“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玉樓明月長相憶”(溫庭筠《菩薩蠻》),“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馮延巳《三臺令》),其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果聯(lián)系這首詞的起句,還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題作《寫情》的七絕:“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痹~與詩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覺非常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fā),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jīng)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dāng)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詩的結(jié)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而明人俞彥《長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兩句,又是善于盜用李清照的詞句。這說明,詩詞創(chuàng)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xiàn)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rèn)為范句雖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shù)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shù)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dāng)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機的《草堂詩余評林》稱此詞“語意超逸,令人醒目”,讀者之所以特別易于為它的藝術(shù)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秋的古詩詞5
古詩原文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guī)煛?/p>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fēng)至,聞蟬但益悲。
譯文翻譯
本想長久地歸隱山林,又苦于無錢舉步維艱。
滯留長安不是我心愿,心向東林把我?guī)煈涯睢?/p>
黃金像燒柴一般耗盡,壯志隨歲月逐日衰減。
黃昏里吹來蕭瑟涼風(fēng),聽晚蟬聲聲愁緒更添。
注釋解釋
遠上人:上人是對僧人的敬稱,遠是法號。事跡未詳。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隱居山林。語出《晉書·謝鯤傳》。
三徑:《三輔決錄》卷一謂“蔣翊歸鄉(xiāng)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游”。后便指歸隱后所住的田園。
東林:指廬山東林寺,這里借指遠上人所在的寺院。
黃金燃桂盡:《戰(zhàn)國策·楚策三》謂“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這里喻處境窘困。燃桂:燒貴如桂枝的柴。
聞蟬:聽蟬鳴能引起人悲秋之感。盧思道《聽鳴蟬篇》有“聽鳴蟬,此聽悲無極”。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孟浩然第一次到長安應(yīng)舉不中、滯留至秋天時,即開元十五年(727)至開元十七年(729)間。科舉考試,在春天舉行,落榜后不離開長安,一般是準(zhǔn)備來年再考。孟浩然未必沒有這樣的打算。但秋天到來時,他在長安待不下去了,就寫了這首詩寄給遠方友人遠上人,抒發(fā)悲懷。
詩文賞析
從這首詩的內(nèi)容看,當(dāng)為孟浩然在長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詩中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詩。
第一聯(lián)從正面寫“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為隱逸;但詩中不用隱逸而用“一丘”、“三徑”的典故。“一丘”頗具山野形象,“三徑”自有園林風(fēng)光。用形象以表明隱逸思想,是頗為自然的。然而“苦無資”三字卻又和作者所欲發(fā)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窮困潦倒的景況。
“北土非吾愿”,是從反面寫“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長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詩人身在長安,不由懷念起廬山東林寺的高僧來了!皷|林懷我?guī)煛笔翘搶懀粋“懷”字,表明了對“我?guī)煛钡淖鹁磁c愛戴,暗示追求隱逸的思想,并緊扣詩題中的“寄遠上人”。這二句,用“北士”以對“東林”,用“非吾愿”以對“懷我?guī)煛,對偶相?dāng)工穩(wěn)。同時正反相對,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人進而抒寫自己滯留帝京的景況和遭遇!包S金燃桂盡”,表現(xiàn)了旅況的窮困;“壯志逐年衰”,表現(xiàn)了心意的灰懶。對偶不求工穩(wěn),流暢自然,意似順流而下,這正是所謂“上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
七句寫“涼風(fēng)”,八句寫“蟬鳴”。這些景物,表現(xiàn)出秋天的景象。涼風(fēng)瑟瑟,蟬鳴嘶嘶,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哀傷的情緒。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況艱難,官場失意,呼吁無門,所以會感到“益悲”。
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難以抒發(fā),在于抽象。詩人常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描寫以抒發(fā)感情;表達感情的詞語,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詩卻一反這種通常的寫法。對“一丘”稱“欲”,對“無資”稱“苦”;對“北土”則表示“非吾愿”,思“東林”于是“懷我?guī)煛;求仕進而不能,這使得作者的壯志衰頹;流落秦中,窮愁潦倒;感受到?jīng)鲲L(fēng)、聽到蟬聲而“益悲”。這種寫法,有如畫中白描,不加潤色,直寫心中的哀愁苦悶。而讀者讀來并不感到抽象,反而顯得詩人的率真和詩風(fēng)的明朗。
秋的古詩詞6
《秋登蘭山寄張五》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被選入《唐詩三百首》。此詩圍繞清秋季節(jié)登高來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寫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隨雁飛滅”。因薄暮時思念之“愁”和清秋之“興”無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見“歸村人”,而不見友人蹤影,所以要相邀重陽節(jié)攜酒登高而醉。全詩用極洗練嚴(yán)謹(jǐn)?shù)恼Z言,描繪了登高所見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二句歷來膾炙人口。
【原文】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dāng)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賞析】
這是一首臨秋登高遠望,懷念舊友的詩。開頭四句,先點自悅,然后登山望張五;五、六兩句點明秋天節(jié)氣;七、八兩句寫登山望見山下之人;九、十兩句,寫遠望所見;最后兩句寫自己的希望。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張五名子容,隱居于襄陽峴山南約兩里的白鶴山。孟浩然園廬在峴山附近,因登峴山對面的萬山以望張五,并寫詩寄意。全詩情隨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渾為一體!扒轱h逸而真摯,景情淡而優(yōu)美!睘槊显姶碜髦。詩人懷故友而登高,望飛雁而孤寂,臨薄暮而惆悵,處清秋而發(fā)興,自然希望摯友到來一起共度佳節(jié)!俺钜虮∧浩,興是清秋發(fā)”,“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細細品嘗,夠人玩味。
晉代陶弘景《答詔問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孟浩然這首詩開頭兩句就從陶詩脫化而來。
三四兩句起,進入題意!跋嗤北砻髁藢埼宓乃寄睢S伤寄疃暗侨f山”遠望,望而不見友人,但見北雁南飛。詩人的心啊,似乎也隨鴻雁飛去,消逝在遙遠的天際。這是寫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見了,而又近黃昏時分,心頭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卻使人逸興勃發(fā)。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是寫從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勞動一日,三三兩兩逐漸歸來。他們有的行走于沙灘,有的`坐歇于渡頭。顯示出人們的行動從容不迫,帶有幾分悠閑。再放眼向遠處望去,一直看到“天邊”,那天邊的樹看去細如薺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黃昏的朦朧中卻清晰可見,似乎蒙上了一層月色。
這四句詩是全篇精華所在。在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著力刻畫人物的動作,也未著力描寫景物的色彩。用樸素的語言,如實地寫來,是那樣平淡,那樣自然。既能顯示出農(nóng)村的靜謐氣氛,又能表現(xiàn)出自然界的優(yōu)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謂:“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挥性葡鲋d,若公輸氏當(dāng)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潛評孟詩為“語淡而味終不薄”,這實為孟詩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這四句詩里,作者創(chuàng)造出一個高遠清幽的境界,這同“松月生夜涼,風(fēng)泉滿清聽”、“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詩的意境,是頗為近似的。正所謂“每誦之,有泉流石上、風(fēng)來松下之音”。這代表了孟詩風(fēng)格的一個重要方面。
“何當(dāng)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照應(yīng)開端數(shù)句。既明點出“秋”字,更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從而顯示出友情的真摯。
秋的古詩詞7
《秋來》原文
桐風(fēng)驚心壯士苦,衰燈絡(luò)緯啼寒素。
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牽今夜腸應(yīng)直,雨冷香魂吊書客。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來》譯文
秋風(fēng)驚人心,壯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燈里,紡織娘啼叫著催織寒衣。
日后誰來讀我用竹簡寫下的這編書,不使它被蠹蟲蛀成粉屑和洞隙?
這思想牽扯著,今晚我的肚腸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颼颼,像有古詩人的靈魂來慰吊。
秋夜墳場上,詩鬼們誦讀著鮑氏的詩句,他們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難消。
《秋來》注釋
桐風(fēng):指吹過梧桐葉的秋風(fēng)。壯士:詩人自稱。
衰燈:暗淡的燈光。絡(luò)緯:蟲名,俗稱紡織娘,因秋天季節(jié)轉(zhuǎn)涼而哀鳴,其聲似紡線。
寒素:白色的秋天。一說為寒布,或謂貧寒之人。
青簡:青竹簡。一編書:指詩人的一部詩集。竹簡書久無人讀,蠹蟲就在其中生長。
不遣:不讓;ㄏx:蛀蝕器物、書籍的蟲子。
蠹(dù):蛀蝕。
香魂吊書客:指前代詩人的魂魄來慰問詩人。香魂,才人志士之魂,一作“鄉(xiāng)魂”。
書客:詩人自指。
鮑家詩:指南朝宋鮑照的詩。鮑照曾寫過《行路難》組詩,抒發(fā)懷才不遇之情。
“恨血”句:《莊子·外物篇》:“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為碧!
《秋來》簡析
《秋來》是唐代詩人李賀的詩作。此詩以桐風(fēng)、衰燈、寒素、冷香、秋墳、恨血等意象構(gòu)成一幅凄涼的畫面,抒發(fā)悲秋之情,感嘆命運不濟,報國無門,寫盡了作者心中的悲涼和痛苦。全詩寄情于物,以浪漫主義的以幻寫真的獨特手法,在深遠的悲憤和瑰麗奇特的.藝術(shù)形象間達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李賀詩歌詭譎凄異的風(fēng)格。
《秋來》賞析
李賀流傳后世的二百多首詩中,“鬼”詩有十多首。此詩寫秋天來臨時詩人的愁苦情懷,從其陰森料峭、鬼魅飄飄的風(fēng)格來看,就是一首“鬼”詩。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這原是古往今來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詩人對于時光的流逝表現(xiàn)了特異的敏感,以致秋風(fēng)吹落梧桐樹葉子的聲音也使他驚心動魄,無限悲苦。這時,殘燈照壁,又聽得墻腳邊絡(luò)緯哀鳴;那鳴聲,在詩人聽來仿佛是在織著寒天的布,提醒人們秋深天寒,快到歲末了。詩開頭一、二句點出“秋來”,抒發(fā)由此而引出的由“驚”轉(zhuǎn)“苦”的感受,首句“驚心”說明詩人心里震動的強烈。第二句“啼寒素”,這個寒字,既指歲寒,更指聽絡(luò)緯啼聲時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驚”與“苦”。
這一、二兩句是全詩的引子。一個“苦”字給全詩定下了基調(diào),籠罩以下六句!罢l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上句正面提問,下句反面補足。面對衰燈,耳聽秋聲,詩人感慨萬端,他發(fā)出一聲長長的嘆息:“自己寫下的這些嘔心瀝血的詩篇,又有誰來賞識而不致讓蠹蟲白白地蛀蝕成粉末呢?”情調(diào)感傷,與首句的“苦”字相呼應(yīng)。
五、六句緊接上面兩句的意思。詩人輾轉(zhuǎn)反側(cè),徹夜無眠,深深為世無知音、英雄無主的憂憤愁思所纏繞折磨,似乎九曲回腸都要拉成直的了。詩人痛苦地思索著,思索著,在衰燈明滅之中,仿佛看到賞識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灑窗冷雨的淅瀝聲中,一位古代詩人的“香魂”前來吊問他這個“書客”來了。這兩句,詩人的心情極其沉痛,用筆又極其詭譎多姿。習(xí)慣上以“腸回”、“腸斷”表示悲痛欲絕的感情,李賀卻自鑄新詞,采用“腸直”的說法,愁思縈繞心頭,把紆曲百結(jié)的心腸牽直,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愁思的深重、強烈,可見他用語的新奇。憑吊這種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對死者做,他卻反過來說鬼魂前來憑吊他這個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驚的詩中奇筆。
“雨冷香魂吊書客”,詩人畫出了一幅十分凄清幽冷的畫面,而且有畫外音,在風(fēng)雨淋涔之中,他仿佛隱隱約約聽到秋墳中的鬼魂,在唱著鮑照當(dāng)年抒發(fā)“長恨”的詩,他的遺恨就像萇弘的碧血那樣永遠難以消釋。詩人表面上是說鮑照,實際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志士才人懷才不遇,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此詩上半篇采用的是常見的由景入情的寫法,下半篇則是全詩最有光彩的部分!八紶拷褚鼓c應(yīng)直”,在牽腸情思的引發(fā)下,一個又一個恍惚迷離的幻象在眼前頻頻浮現(xiàn),創(chuàng)造出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以幻象寫真情的獨特境界。詩人深廣的悲憤與瑰麗奇特的藝術(shù)形象之間達到了極其和諧的統(tǒng)一。在用韻上,后半篇也與前半篇不同。前半篇雖然悲苦、哀怨,但還能長歌當(dāng)哭,痛痛快快地唱出,因而所選用的韻字正好是聲調(diào)悠長、切合抒寫哀怨之情的去聲字“素”與“蠹”。到后半篇,與抒寫傷痛已極的感情相適應(yīng),韻腳也由哀怨、悠長的去聲字變?yōu)橐钟舳檀俚娜肼曌帧翱汀迸c“碧”。
這是一首著名的“鬼”詩,其實,詩所要表現(xiàn)的并不是“鬼”,而是抒情詩人的自我形象。香魂來吊、鬼唱鮑詩、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現(xiàn),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詩人抑郁未伸的情懷。詩人在人世間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陰冥世界尋求同調(diào),感情十分悲涼。
《秋來》創(chuàng)作背景
《秋來》一詩當(dāng)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為詩人臨終之言。一說此詩作于元和八年(813),為詩人辭官還居昌谷時。
秋的古詩詞8
古詩原文
幾日相別離,門前生穞葵。
寒蟬聒梧桐,日夕長鳴悲。
白露濕螢火,清霜凌兔絲。
空掩紫羅袂,長啼無盡時。
譯文翻譯
分別才幾天,門前就長滿了野稻與冬莧菜。
秋蟬在梧桐樹上不停聒噪,從日出叫到日落,聲音凄涼。
秋天的露水把螢火蟲打濕,嚴(yán)霜將兔絲草枯萎。
反正也沒人看,不妨把紫色繡裳掩嚴(yán)實了,想你就哭,和著蟬聲,從早哭到晚。
注釋解釋
穞:野生的稻谷,穞,自生稻也。
葵:冬莧菜,《廣雅》:葵,菜也,嘗傾葉向日,不令照其根。
寒蟬:蔡邕《月令章句》:寒蟬應(yīng)陰而鳴,鳴則天涼,故謂之寒蟬也。
聒:聒噪、吵鬧。
兔絲,蔓草也,多生荒野古道中,蔓延草木之上,有莖而無葉,細者如線,粗者如繩,黃色,子入地而生。初生有根,及纏物而上。其根自斷,蓋假氣而生,亦一異也。
羅袂:絲羅的衣袖。亦指華麗的衣著。
詩文賞析
此詩作年不詳。詩以擬代獨處之思婦口吻寫秋日思情,詩中描畫秋日蕭瑟景物以襯托傷感氣氛,以景寓情,相思之深見于言外。另外此詩用自然景象極寫別后的凄涼、寂寞與悲哀的心情。情景交融,十分完美。
首句寫離別時間短暫只有幾日,而主人公感覺十分漫長,認(rèn)為門前已長野草,道出主人公度日如年的殷切思念之情。
第二、三句通過寫寒蟬、白露、清霜等描畫出秋天的蕭瑟、肅殺、凄冷,從而寫出主人公的凄苦心情。白露、清霜一句對仗工整、描寫細膩如畫,想來主人公生活在離別的痛苦中,耳中所聞、眼中所見皆勾起自己的思念憂傷。
末句寫主人公獨守空房、長啼無盡。“空掩紫羅袂”敘述主人公身穿華麗服飾其雍容華麗卻無人欣賞,只能掩嚴(yán)實自己的`服飾。“長啼無盡時”剛好與次句的“日夕長鳴悲”相呼應(yīng),且在啼哭時間上要更久長一些,把離別后的悲傷寫得淋漓盡致、動人心弦、催人淚下。
縱上所述,本詩有詩意、有境界、有情感,處處充滿纏綿、委婉,在閨怨詩里面,藝術(shù)水平是很高的。
秋的古詩詞9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nèi)
[唐]李白
霜凋楚關(guān)木,始知殺氣嚴(yán)。寥寥金天廓,婉婉綠紅潛。
胡燕別主人,雙雙語前檐。三飛四回顧,欲去復(fù)相瞻。
豈不戀華屋,終然謝珠簾。我不及此鳥,遠行歲已淹。
寄書道中嘆,淚下不能緘。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shù)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秋的古詩詞10
浣溪沙·露白蟾明又到秋原文:
露白蟾明又到秋,佳期幽會兩悠悠,夢牽情役幾時休?
記得泥人微斂黛,無言斜倚小書摟,暗思前事不勝愁!
翻譯:
、朋浮铝痢髡f月中有蟾蜍,故以蟾代月。
、萍哑诰洹哑谝咽,幽會難逢,二者均茫然無望。悠悠:漫長,這里指欲相見而遙遙無期。
、悄唷獞z愛、留戀,作動詞用。
、葦亏臁櫭。
賞析:
這首詞也是寫男子對女子的思念之情。上片寫又是一個秋天到來了,但幽會的事又茫然無期,夢中想,心中念,這樣相思的.日子何時才完?下片是回憶女子的可愛形象:分別時她百般挽留,黛眉微皺,無言斜倚小樓。最后一句,寫他想到往事的憂愁心。
顧敻八首《浣溪沙》,是寫男女相互思念的詞作。湯顯祖評道:“此公管調(diào),動必數(shù)章。雖中間鋪敘成文,不如人之字雕句琢,而了無窮措大酸氣。即使瑜瑕不掩,自是大家。”
秋的古詩詞11
[宋]陳炳
九華北兮瀨東,石畏硊兮屈盤。
誰此游兮萬頃,初禹鑿兮何年。
窈其深兮莫測,微波涌兮淪漣。
民連甍兮渚居,矗百雉兮造天外。
涵青青兮幾城,混金碧兮中邊。
羌予行兮酷暑,修途邈兮回邅。
埃迷目矣眵昏,仆馬瘦兮躓顛。
若有人兮扁舟,破菱荷以徑前。
接予袂兮俱往,欲駕我兮登仙。
與汝釣兮空明,魚雜龍兮藻荇青。
與汝浴兮靚深,悲風(fēng)度兮秋濤生。
與汝游兮嵌巖,駭鷗鳧兮爭翾。
與汝望兮茫冥,若有無兮飛煙。
水一去兮入海,問此程兮數(shù)千。
指蓬萊兮一發(fā),有安期兮偓佺。
紫貝闕兮珠宮,笑紛卑兮塵寰。
沆瀣飲兮芝餐,盍輕舉兮蛻蟬。
嗟吾生兮窮屯,履平地兮奔湍。
心炯炯兮猶在,愿脫屣兮人間。
青楓老兮欲丹,露溥溥兮山寒。
吾何歸兮日暮,寄此懷兮江之南。
秋的古詩詞12
《秋詞》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凄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只仙鶴直沖云霄推開層云,也激發(fā)我的詩情飛向萬里晴空。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zhèn)、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少F的是,詩人在遭受嚴(yán)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fēng)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作者簡介
劉禹錫(公元772年-842年),字夢得,洛陽人,唐代中葉的哲學(xué)家和詩人。貞元九年劉禹錫中進士,又登博學(xué)宏詞科;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書;貞元十六年,為徐州掌書記;兩年后調(diào)任京兆渭南主簿;貞元十九年,擢升為監(jiān)察御史。開成三年,劉禹錫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一年后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終年71歲。
劉禹錫與柳宗元交誼很深,人稱“劉柳”。他又與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稱“劉白”。劉禹錫精于文,善于詩。劉禹錫的詩歌雄渾爽朗,語言干凈明快,節(jié)奏比較和諧響亮。尤以律詩和絕句見長。有《劉夢得文集》40卷,現(xiàn)存30卷。另有外集10卷,為北宋時輯錄,收有遺詩407首,雜文22篇。
秋的古詩詞13
宴散
唐代:白居易
小宴追涼散,平橋步月回。
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
殘暑蟬催盡,新秋雁戴來。
將何還睡興,臨臥舉殘杯。
己酉歲九月九日
魏晉:陶淵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風(fēng)露交。
蔓草不復(fù)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小桃紅雜詠
元代:盍西村
綠楊堤畔蓼花洲,可愛溪山秀,煙水茫茫晚涼后。
捕魚舟,沖開萬頃玻璃皺。亂云不收,殘霞妝就,一片洞庭秋。
秋思唐代:李白
燕支黃葉落,妾望自登臺。
海上碧云斷,單于秋色來。
胡兵沙塞合,漢使玉關(guān)回。
征客無歸日,空悲蕙草摧。
關(guān)河令秋陰時晴漸向暝
宋代: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金縷曲癸酉秋出都述懷有賦
清代:龔自珍
我又南行矣!笑今年、鸞飄鳳泊,情懷何似?縱使文章驚海內(nèi),紙上蒼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暮雨忽來鴻雁杳,莽關(guān)山、一派秋聲里。催客去,去如水。
華年心緒從頭理,也何聊、看潮走馬,廣陵吳市。愿得黃金三百萬,交盡美人名士。更結(jié)盡、燕邯俠子。來歲長安春事早,勸杏花、斷莫相思死。木葉怨,罷論起。
江上秋夜
宋代:道潛
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
樓頭夜半風(fēng)吹斷,月在浮云淺處明。
秋夜
宋代:陳與義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漢明。
莫遣西風(fēng)吹葉盡,卻愁無處著秋聲。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唐代:李白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洛陽才子謫湘川,元禮同舟月下仙。
記得長安還欲笑,不知何處是西天。
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
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
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馀秋草洞庭間。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數(shù)日
宋代:趙師秀
數(shù)日秋風(fēng)欺病夫,盡吹黃葉下庭蕪。
林疏放得遙山出,又被云遮一半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咸陽城東樓》
唐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dāng)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秋的古詩詞14
【原詩】
子夜吳歌 秋歌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詩意】
長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萬戶都傳來陣陣的搗衣之聲。秋風(fēng)吹不盡的是,思婦們對玉門關(guān)外的綿綿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掃平胡慮,夫君從此不再遠征。
【賞析】
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jié)束戰(zhàn)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diào)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fēng)韻。
籠統(tǒng)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后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了秋月?lián)P明輝的季節(jié)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jié),所以寫月也有起興的意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婦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一種難耐的挑撥。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辭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fēng),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fēng)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fēng)清,風(fēng)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guān)征人的深情。用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fēng)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卻好像真的在,玉關(guān)情也很濃。此情之濃,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婦的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后世的某些人偏愛含蓄,認(rèn)為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好,其實未必是這樣。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種吞吞吐吐的用語。而從內(nèi)容上看,末二句使詩歌思想內(nèi)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xiàn)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能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fēng)送砧聲、化入玉門關(guān)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十分有意味的詩境,這種猶如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也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這首詩從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秋的古詩詞15
古詩原文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譯文翻譯
回憶往事江邊上,江水中映著美人的倩影和秀麗的遠山。我倆同船共聽滴滴答答的雨聲,各自孤宿,竹席衾被單薄,默默地忍受著嚴(yán)寒。
注釋解釋
桂殿秋:詞牌名,即《搗練子》,取自唐李德裕送神迎神曲的“桂殿夜涼吹玉笙”句。單調(diào)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韻。另有雙調(diào)三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韻的變體。
干,即岸,江邊。
“青蛾”句:女子的眉黛有似倒映在水中的山密。青蛾:形容女子眉黛。越山:嘉興地處吳越之交,故云。
舸(gě):船。
簟(diàn):竹席。
衾(qīn):被子,輕衾即薄被。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憶念的是作者于順治六年(1649年)隨岳父從練浦遷居王店途中初相戀的往事。朱彝尊十七歲人贅到馮家,其妻妹馮壽常只有十歲。九年后馮氏出嫁,到了二十四歲她又回到娘家來住,在這時她才真的和朱彝尊有了愛情事件。但她在三十三歲就死去了。
詩文賞析
這首《桂殿秋》,五句,二韻,二十七個字,純屬短制。在如此短短的尺幅中,織進了詞人纏綿悱惻的情思,而且描畫出意中人的眉眼。這大約就是該作贏彩的緣故!八纪,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痹~人以輕靈的筆觸描繪了載著他和她的小船,隨著回憶的水流,沿江馳向了秋風(fēng)秋雨的越山的場景。開頭一個“思”字,帶起“往事”,進而提掣著全詞,把全詞的內(nèi)容界域在回憶的范圍里;再一個“渡”字,表明詞人此行的去向和乘載一乘著船兒沿江而前,至于去往何處,不得而知。詞旨并非記游,而是透露一種朦朧的愛情!扒喽甑陀吃缴娇础,詞人描畫意中人的形態(tài),并沒有著筆她的眼睛,“青蛾”下面的明眸顯得朦朧,從而給人留下想像的余地。一個“低映”,再一個“看”,活畫出少女遙望雨色迷蒙的`越山的情態(tài)。這少女許是有滿腹心事。透過少女朦朧望山的身姿,似乎可以看到在她不遠處正在凝視著她的詞人的形象。
“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共眠”,極險,險些使詞趣跌入邪穢的淵藪!奥犌镉辍保瑯O寫詞人與意中人雖同舸共眠卻心愿難遂的凄苦心態(tài)與情狀。既然是“秋雨”,那么這辰光最多是“已涼天氣未寒時”的深秋,但詞人卻硬說是“寒”,是因為“各自”“小簟輕衾”。小簟,意中人所臥,隱寫意中人嬌小溫柔;輕衾,詞人所用,隱寫不耐秋涼;蛉斩私浴靶◆≥p衾”也未嘗不可;但共眠分臥確是不容置疑的。否則,“各自寒”便好無來由了!案髯院,分明使自然氣溫下降了許多,其原因當(dāng)然是“天氣不寒人心寒”了。這一韻曲折往復(fù),蘊藉委婉,不言相思愁苦,而極言相思愁苦。
附帶提一筆,詞人與意中人只是心會神交,并沒有結(jié)合。盡管好花旁落,詞人卻舊情不忘,所以有《桂殿秋》。如此癡愛之寫,卻又不見字面直露,全在一“看”、一“聽”、一“寒”中傳出;而全部復(fù)雜難言之心緒也僅憑一“共”、一“各”字之對相觀照間抽引,誠是不凡之圣手。
【秋的古詩詞】相關(guān)文章:
秋的古詩詞06-25
形容秋的古詩詞01-22
《秋夕》古詩詞鑒賞11-23
天凈沙·秋古詩詞鑒賞01-25
古詩帶有秋字的古詩詞11-02
【必備】秋的古詩詞15篇06-25
秋的古詩詞15篇【優(yōu)】06-25
秋的古詩詞匯編(15篇)06-25
形容秋末初冬的著名古詩詞01-01
我叫秋,我是秋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