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在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jīng)典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的古詩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秋的古詩詞1
古詩原文
楓落河梁野水秋。淡煙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塢黃茅店,夢倚高城赤葉樓。
天杳杳,路悠悠。鈿箏歌扇等閑休。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
創(chuàng)作背景
徽宗大觀、政和之際,蘇庠曾依蘇固與徐俯、洪芻等結(jié)詩社于江西,在澧陽(今湖南澧縣)筑別墅以供游憩。高宗紹興年間,蘇庠與徐俯同被皇帝征召,只有他自己不前往朝廷,隱居直到去世。此詩寫于作者推掉皇帝征召游玩于山水,路過一小山村時見景思情有感而發(fā)。
詩文賞析
該詞上闋寫旅途風(fēng)景、詞人醉夢情景,下闋言離愁別恨,抒發(fā)懷人的感情,整首詞層次清晰,語盡而意不盡。
“楓落河梁野水秋,澹煙衰草接郊丘”一句寫途中秋景,以“河梁”作為觀景的出發(fā)點,視線遍及周圍紅葉掉光的楓樹,枯澀干涸的“野水”,遠(yuǎn)處淡淡繚繞的煙氣霧靄,連天的郊野、山丘,以及漫山遍野的衰瑟秋草。這兩句,準(zhǔn)確而傳神地抓住最能表現(xiàn)秋月黃昏郊原景色的典型化物象,富有立體感地描繪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圖景,渲染出秋的寥廓與蒼涼、蕭瑟,作者將觸目所及的景色,濃縮在短短十四個字內(nèi),由近及遠(yuǎn)描繪出深秋的蕭條氣象,從而引發(fā)作者愁苦的情緒,因此下文“醉眠小塢黃茅店”一句便接續(xù)得十分自然。
但從詞意上來看,從寫景直接過渡到“醉眠”,中間其實留有空白。小令因其篇幅短小,故而不可能鋪排渲染情感的演變。此處景物中蘊涵的`情緒,只能由讀者親自去體會。
作者行至山中村落,進(jìn)到一家茅草搭蓋的陋店,飲而醉,醉而眠,眠而人夢,“夢倚高城赤葉樓”,夢見自己回到了繁華的城市,在一座遍值楓樹的高樓上斜倚欄桿。詞意到此戛然而止,作者并未交代他在那座“高城赤葉樓”上做了什么,但聯(lián)系“醉眠”一句來看,身在陋店,夢見高樓,現(xiàn)實與夢境的對比,十分鮮明,因而加倍表現(xiàn)出作者的愁深難解。夢中的“赤葉”與此前所見“楓落”相照應(yīng),筆致細(xì)密。作者因見“楓落”而生愁,以致人夢得見,景情交融的蘊藉不露,競至于此。
下闋由醉夢至清醒,只見“天杏杏,路悠悠”,作者仍行走在無邊無際的征程之中。這一句仍是狀寫眼前之景,“杳杳”、“悠悠”兩個疊詞,余韻悠長,備顯惆悵憂傷。天遠(yuǎn)路長一方面是實寫,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情緒外化的結(jié)果。因做了一場好夢,醒來之后,原本就很長的路途此時顯得更長了,不知何時才能走完,也不知何時才是歸期。
作者滿懷愁情,想到夢中高樓之上的美好時光,再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的冷清寥落,不由得感嘆“鈿箏歌扇等閑休”,那些歌舞歡笑的生涯,輕易就結(jié)束了。“等閑”二字,點出現(xiàn)實的無情和不由分說。緊接著,自然接出“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的傷感慨嘆。
結(jié)尾兩句抒寫別恨和遲暮之感!澳昴辍闭f明別恨無止無盡,暗合前面“天杳路悠”之語!叭~葉”則表示愁之深廣沉重。詞人浪跡天涯,到處播下相思情種,離別于他自然是時有發(fā)生的了!傍x浦芙蓉”句,化用賀鑄《踏莎行》中“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句意,言浦中的綠荷于“紅衣脫盡”(即繁花凋落)后,再沒有“蜂蝶”來依慕(即無人垂顧)了。灞橋楊柳年復(fù)一年的離苦別恨,水中的夏荷一經(jīng)凋落,便只余荷葉,“愁”自己在秋冬來臨之際,將逐漸枯老。此句既與“秋”的蕭瑟相呼應(yīng),又流露出作者對自己長年羈旅在外、年老體衰的深沉喟嘆。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對仗,借物言情,表達(dá)了詞人哀嘆流年、自傷遲暮的深沉悲慨。
秋的古詩詞2
萬歷甲辰秋東林書院落成步楊龜山先生此日不再得詩韻
明代顧允成
此日今還得,朝輝耀扶桑。厥初赤子心,懸象并穹蒼。
無端過浮云,暫掩本靈光。努力事拂拭,依然露元陽。
理欲判危微,規(guī)矩成員方。塵埃去弗來,真氣泄針芒。
日新又日新,其何用不臧。性非猶杞柳,仁義寧賊戕。
無為彼教惑,吾道擲秕糠。大哉羲孔易,洗心密退藏。
不效淺薄子,爭斗群卉芳。天地人鼎立,至大而至剛。
欲仁斯仁至,安所置彷徨。南方文學(xué)古,東林歲月長。
繼往開來茲,平步履康莊。念我踰五十,慚愧闇然章。
從前所縈縈,不脫名利場。何當(dāng)一奮躍,藩決失羸羊。
日知其所無,月能幸無忘。果能此道矣,雖柔而必強。
浩渺重溟波,一葦自堪航。流光不相貸,迅速轉(zhuǎn)無常。
朝聞夕死可,仁者壽不亡。若不及時敏,老至空悲傷。
中行未易幾,必也狷與狂。
秋的古詩詞3
秋夕
。ㄌ圃姡┒拍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著牽牛織女星。
【注釋】
秋夕:指七夕,農(nóng)歷七月七日。
銀燭:白色的蠟燭。
畫屏:飾有彩繪的屏風(fēng)。
輕羅小扇:用一種很薄的絲織品做成的小扇子。
流螢:螢火蟲。
天階:皇宮中的石階。
【賞析】
燭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畫屏,輕舉羅扇追趕飛舞的流螢。夜色如水透著逼人的涼寒,獨自坐看牽牛和織女雙星。
名句賞析——“輕羅小扇撲流螢!
這詩寫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凄涼心情。
前兩句已經(jīng)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fā)出微弱的光,給屏風(fēng)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diào)。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拜p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疤祀A”指皇宮中的石階!耙股珱鋈缢卑凳疽挂焉畛粒庖u人,該進(jìn)屋去睡了?墒菍m女獨自坐在石階上眺望牛郎織女星。牛郎織女雖然遠(yuǎn)隔天河,但畢竟還能遙遙相望,畢竟還有一年一夕的相會,而自己呢?主人公坐看雙星的動作暗示了她哀怨與期望交織的心理活動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各位愉快!
秋的古詩詞4
《子夜秋歌》
作者: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yuǎn)征。
【注解】:
萬戶:千家萬戶,形容數(shù)量之多。
搗衣聲:搗衣時,砧與杵相撞發(fā)出的聲音。
玉關(guān)情:對玉門關(guān)外征戰(zhàn)的夫君的'思念之情。
胡虜:胡,古時泛指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虜,對敵人的蔑稱。
良人:古時候,妻子稱丈夫為良人。良人即指,遠(yuǎn)在玉門關(guān)外的丈夫。
罷遠(yuǎn)征:罷,(停,歇。),停止遠(yuǎn)征。
【韻譯】: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戶戶傳來搗衣的聲音。
砧聲任憑秋風(fēng)吹也吹不盡,聲聲總是牽系玉關(guān)的情人。
什么時候才能把胡虜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當(dāng)兵遠(yuǎn)征。
秋的古詩詞5
行香子·秋與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昨夜霜風(fēng),先入梧桐,渾無處、回避衰容。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來庭下,光陰如箭,似無言、有意傷儂。都將萬事,付與千鐘。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昨夜秋風(fēng)吹入梧桐林,我無處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讓秋風(fēng)看到了)。秋風(fēng)問我為何這樣,我沒有說話,只是用手在空中書寫。人老了,有時醉有時病有時慵懶;
早上來到院子里,感嘆光陰似箭,催我老并且一身病。如今萬念俱空,飲酒度日。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亂,以此殘念度日吧。
注釋
渾無處:沒有地方;
書空:用手指在空中虛劃字形。
簡析
本詞創(chuàng)作于作者晚年,屬悲秋之作。上闋采用擬人的手法寫景,下闋抒情。表達(dá)了作者對于時光易逝、老年無奈的感慨。全詞基調(diào)哀傷悲涼,令人心酸無限。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作者一生多舛,幾遭貶謫。上闕寫景,將秋風(fēng)擬人與人對話,霜風(fēng)指秋風(fēng),梧桐更加悲切。下闕因景得情將光陰付酒,經(jīng)年在酒中平靜流淌。這時,曾經(jīng)驕傲的才子,回望一生漂泊,秋風(fēng)中過往的淡然、堅定、灑脫似一一看穿。這時的他褪去了才子的傲然,傷的真切,令人心疼。全詩悲切中又有作者一如既往的曠達(dá),也表達(dá)了作者對坎坷一生的無謂態(tài)度,在傷感中放任心性的情感。哀而不傷。
秋的古詩詞6
[明]宋濂
筍輿向江行,十步四三曲。
日落天漸昏,棲止憐不夙。
有如喪家狗,望望共奔逐。
遙見洲渚邊,凋楊失新綠。
一室小如舟,偶值酒新熟。
主翁面如鬼,行步苦彳亍。
延坐白木床,發(fā)問極羞縮。
百錢買一斗,聊誑先生腹。
執(zhí)觴未及飲,所睹甚怪促。
昂昂舶上下,頭纏布一幅。
兩脛赤如染,俟食類饑鵠。
忽然來共席,迫我汗如沐。
棄酒出倚閭,遠(yuǎn)吸江上淥。
青山向我笑,不語意良足。
居常務(wù)標(biāo)致,今此毋乃俗。
少時兇悍徒,幾欲塞破屋。
喧囂呈百伎,丑惡難具錄。
生平見未曾,五藏為反覆。
瞠目久不語,情思殊隘蹙。
晚入一窩臥,槁秸紛不束。
瓦穿星似篩,壁壞風(fēng)如鏃。
水車貼四畔,轉(zhuǎn)足礙輪軸。
解裝暫一息,何異樹下宿。
蕭晨出門去,軒豁騁遐矚。
遠(yuǎn)嶺收片云,前汀落雙鶩。
即景政自佳,撫懷欲成哭。
天地雖無私,人事有倚伏。
臺觀變坑阱,衽席為韔箙。
休嗟行路難,羊腸乃平陸。
秋的古詩詞7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xiàn)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白怨拧焙汀胺辍保瑯O言悲秋的傳統(tǒng)看法的時代久遠(yuǎn)和思路模式的頑固。
我言秋日勝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態(tài)度鮮明,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扒锶談俅撼保脤Ρ仁址,熱情贊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diào)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鶴排云上
“排”,推,這里是沖的意思。這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xiàn)的是秋高氣爽,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的意蘊,也有藝術(shù)的魅力,發(fā)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注腳。
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蕩澎湃的詩情勃發(fā)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沖云霄了。字里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斗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說,上句側(cè)重寫秋的“形美”,那么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xiàn)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彼o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么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行空般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yuǎn),“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不僅僅表現(xiàn)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后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
全詩鑒賞
我國古代文學(xué)中,常將“秋”與“愁”等同起來。這首寫秋的詩卻爽朗明快,表現(xiàn)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dá)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后兩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樂觀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zhì)是志士失志,對現(xiàn)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要好,強調(diào)秋天并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飛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矯健凌厲,奮發(fā)有為,大展宏圖。顯然,這只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只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斗精神的體現(xiàn)。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霸娧灾尽保霸娗椤奔粗練。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斗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詩的主題思想。
其二:
這首詩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zhì)彬彬的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對比: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都是抒發(fā)議論的即興詩,既有意蘊,也有藝術(shù)魅力,發(fā)人思索,耐人吟詠。但又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以骨見長。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yuǎn)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自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diào),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于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然而的《秋詞》,卻另辟蹊徑,一反常調(diào),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后的作品,讓人佩服的待人處世。
秋的古詩詞8
《秋夜曲》【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yuǎn)征。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fēng)懷謝公。
《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dāng)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恰
《登高》【唐】杜甫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中秋月》【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唐】白居易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yuǎn)不知。
己酉歲九月九日魏晉:陶淵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風(fēng)露交。
蔓草不復(fù)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小桃紅·雜詠元代:盍西村
綠楊堤畔蓼花洲,可愛溪山秀,煙水茫茫晚涼后。
捕魚舟,沖開萬頃玻璃皺。亂云不收,殘霞妝就,一片洞庭秋。
秋思唐代:李白
燕支黃葉落,妾望自登臺。
海上碧云斷,單于秋色來。
胡兵沙塞合,漢使玉關(guān)回。
征客無歸日,空悲蕙草摧。
關(guān)河令·秋陰時晴漸向暝宋代: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金縷曲·癸酉秋出都述懷有賦清代:龔自珍
我又南行矣!笑今年、鸞飄鳳泊,情懷何似?縱使文章驚海內(nèi),紙上蒼生而已。
似春水、干卿何事?暮雨忽來鴻雁杳,莽關(guān)山、一派秋聲里。催客去,去如水。
華年心緒從頭理,也何聊、看潮走馬,廣陵吳市。愿得黃金三百萬,交盡美人名士。
更結(jié)盡、燕邯俠子。來歲長安春事早,勸杏花、斷莫相思死。木葉怨,罷論起。
江上秋夜宋代:道潛
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
樓頭夜半風(fēng)吹斷,月在浮云淺處明。
秋夜宋代:陳與義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漢明。
莫遣西風(fēng)吹葉盡,卻愁無處著秋聲。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唐代:李白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
日落長沙秋色遠(yuǎn),不知何處吊湘君。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洛陽才子謫湘川,元禮同舟月下仙。
記得長安還欲笑,不知何處是西天。
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
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
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馀秋草洞庭間。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數(shù)日宋代:趙師秀
數(shù)日秋風(fēng)欺病夫,盡吹黃葉下庭蕪。
林疏放得遙山出,又被云遮一半無。
秋的古詩詞9
《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寫初秋時節(jié)山居所見雨后黃昏的景色,是王維隱居終南山下輞川別業(yè)時所作。
寫作背景
《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fēng)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fēng)尚,表現(xiàn)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以自然美來表現(xiàn)人格美和社會美。是王維隱居終南山下輞川別業(yè)(別墅)時所作。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新雨過后山谷里空曠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明月映照著幽靜的松林間,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輕搖是上游蕩下輕舟。春天的美景雖然已經(jīng)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連。
山居秋暝的賞析
全詩將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tài),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yōu)美的抒情樂曲,體現(xiàn)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chuàng)作特點。
秋的古詩詞10
古詩原文
秋入鳴皋,爽氣飄蕭。掛衣冠、初脫塵勞。窗間巖岫,看盡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曉山高。
細(xì)數(shù)閑來,幾處村醪。醉模糊、信手揮毫。等閑陶寫,問甚風(fēng)騷。樂因循,能潦倒,也消搖。
譯文翻譯
蕭瑟的秋風(fēng)吹入鳴皋山中,涼爽的月夜飄揚著悠揚的簫聲,脫去了那身骯臟的官服,剛剛離開混濁不堪的官場中,憑窗遙望遠(yuǎn)山景色盡收眼底,朝暉夕暗氣象萬千變化無窮,夜晚暮色朦朧籠罩大地山峰仿佛變低,晴日明麗一望無際仿佛山峰只在眼前,清早晨霧散去朝陽仿佛從山頂升起,山峰顯得更加挺拔高峻。
細(xì)細(xì)地計算一下,悠閑無事曾經(jīng)喝了多少村民的美酒,沉醉后模模糊糊,信手揮毫揮發(fā)著詩情,隨意信筆而寫,管什么體裁格式平仄押韻,樂得這樣長期寄情山水,能夠忍受寂寞貧窮,也算逍遙自在快樂萬分!
注釋解釋
行香子:詞牌名。雙調(diào)小令,六十六字。有前段八句四平韻,后段八句三平韻;前段八句五平韻,后段八句三平韻;前段八句五平韻,后段八句四平韻三種。
鳴皋(gāo):山名,在今河南嵩縣東北。
掛衣冠:指辭官歸隱。
塵勞:人世間的煩勞,此指官場的應(yīng)酬。
巖岫(yán xiù):山洞,山穴。
醪(láo):酒釀,此處指釀酒之處。
陶寫:即寫作。
風(fēng)騷;此處指詩文的諷怨寄托,亦即其政教功利。
樂因循:意為安于山水之樂。
能潦倒:意為甘于淡泊寂寞。
創(chuàng)作背景
許古是金代中后期的`諫官,明昌五年(1194)舉進(jìn)士,曾任左拾遺、監(jiān)察御史、右司諫等職,多所補陳。后辭官歸居,隱于伊陽(伊水之北)。這首詞是他從官場返歸山林時所作。
詩文賞析
古人說:“詩本性情。若系真詩,則一讀其詩,而其人性情,人眼便見!保鳌そ啤堆娫u》)這首詞正是如此,它首先展現(xiàn)了一位瀟灑閑適、任真自然、不拘形跡的詞人自我形象。這位剛從繁冗的官場生活中解組而投入大自然懷抱的詞人,其心情是愉悅的“初脫塵勞”已流露出對官場的厭倦和離開之后如釋重負(fù)的感受;而憑窗倚欄,細(xì)觀峰巒,由朝至暮?幢M明暗變化,不僅表達(dá)了詞人對大自然的喜愛,同時也表現(xiàn)了其凝神專注之態(tài)和閑適自得的雅致。
“看盡昏朝”,就宛如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境界,這里不僅是寫山,更是襯人。正因為詞人觀察得入微,故能有“夜山低,晴山近,曉山高”的感覺。這三句是前面“看”的注腳。夜黑山影模糊,故有低感;晴天山色明朗,所以覺得如在目前;清晨霞映云繞,因此給人高感。其實還可補充一點,這三句不僅寫出了山,也寫出了觀山的人。詞人那種悠然心會、神與物游的情趣,也是在“看”中隱約可見。
下片詞人的自我形象表現(xiàn)得更直接、更突出。他得閑即出,遇村輒飲。“醉模糊”逼真地描繪出酩酊醉態(tài),而且這三字是下片的關(guān)目,以下便由此生發(fā)。因為醉,忘懷了一切羈絆,更顯出任真自適的個性。“信手揮毫”三句,表現(xiàn)了他毫無拘束,縱橫騁才的創(chuàng)作特征,他揮毫只是為了抒發(fā)性靈,哪管什么風(fēng)騷之旨。最后三句既是其優(yōu)游生活的簡要概括,也是他思想志趣、情感性格的集中反映。
“樂因循”,說明他純?nèi)巫匀唬弧澳芰实埂,表現(xiàn)他自甘淡泊,“也消搖”,傳達(dá)出他對閑適自在生活自得其樂的態(tài)度。“樂”、“能”、“也”充分地展示了他的情操。據(jù)《金史·許古傳》載:“古性嗜酒,老而未衰,每乘舟出村落間,留飲或十?dāng)?shù)日不歸!缴脼樵娂皶。”可見此詞確是他個性的真實寫照。至于他為什么會表現(xiàn)出這樣一種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緒,這實在和他身處日益衰落的金末季世及其仕途多舛有關(guān)。
其次就藝術(shù)特色看,信手揮灑,凝練自然,是這首詞較突出的特點。無論寫景抒情,均是“信手揮毫”,表現(xiàn)得流利暢達(dá)、無拘無礙。
全詞從入山、觀山和詩酒生活逐層寫來,都如清泉自然涌出,似不經(jīng)意而出,一切都十分明朗真率。然而這信手揮毫又決非不加提煉、失于淺俗。相反,作者在用語上頗注意凝練。如“爽氣飄蕭”四字,就概括出秋日山中的總印象和觀感;“夜山低”三句則更是異常準(zhǔn)確精練地描繪出不同時刻、不同條件下的山的特色;而下闋的“樂”、“能”、“也”三字也用得恰切精妙?磥碜髡咴诳此撇唤(jīng)意中頗多錘煉。這種雕飾而歸于自然的藝術(shù)境界,說明許古確有很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
秋的古詩詞11
《暮秋獨游曲江》
唐代:李商隱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荷葉生時相遇,不久分離,春恨已生。荷葉枯時戀人辭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長永存。多少惆悵,只有那流不盡的'江水聲。
創(chuàng)作背景:李商隱妻子王氏于唐宣宗大中五年秋病故。
《暮秋山行》
唐代:岑參
疲馬臥長坂,夕陽下通津。
山風(fēng)吹空林,颯颯如有人。
蒼旻霽涼雨,石路無飛塵。
千念集暮節(jié),萬籟悲蕭辰。
鶗鴂昨夜鳴,蕙草色已陳。
況在遠(yuǎn)行客,自然多苦辛。
馬兒疲憊,臥在山坡,太陽已經(jīng)落到水面上。山中秋風(fēng)吹進(jìn)空寂樹林,樹葉颯颯作響,好像有人在其中行走。
天空下起冷冷秋雨,青石路面上沒有一點塵土。歲暮時節(jié),心中百感交集,一切聲音都讓人悲愁。
鶗鴂昨晚在不停鳴叫,蕙草已經(jīng)漸漸枯黃。況我這遠(yuǎn)行異鄉(xiāng)人,自然就會有很多難以言說的艱苦辛酸。
《登新平樓》
唐代:李白
去國登茲樓,懷歸傷暮秋。
天長落日遠(yuǎn),水凈寒波流。
秦云起嶺樹,胡雁飛沙洲。
蒼蒼幾萬里,目極令人愁。
登上新平城樓,面對暮秋懷歸卻不得歸使我心傷。天空遼闊,夕陽在遠(yuǎn)方落下;寒波流,河水靜靜流淌。
云彩從山嶺的樹林上升起,北來的大雁落在沙洲。蒼蒼幾萬里大地,極目遠(yuǎn)望使我憂愁。
《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
唐代:劉昚虛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
林山相晚暮,天?涨嗌n。
暝色況復(fù)久,秋聲亦何長。
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xiāng)。
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
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
《臨江仙 其四 暮秋有感》
金:段成己
自笑荒才非世用,功名都付悠悠。斷腸怕上夕陽樓。
瀟瀟楓葉下,漠漠葦花秋。
日月不知忙底事,東生又復(fù)西流。古人不見使人愁。
秋蘭無處采,流水滿芳洲。
《暮秋感懷》
明代:于謙
重陽節(jié)后北風(fēng)多,景物蕭條可奈何。
葉帶寒聲風(fēng)外落,雁隨霜信月中過。
愁來萬事紛如結(jié),老去孤忠耿不磨。
偷得浮生片時暇,憑闌搔首且吟哦。
《暮秋》
宋代:陸游
百年大耋龍鍾日,九月初寒慘淡天。
嶺谷高低明野火,村墟遠(yuǎn)近起炊煙。
《暮秋》
唐代:元稹
看著墻西日又沉,步廊回合戟門深。
棲烏滿樹聲聲絕,小玉上床鋪夜衾。
秋的古詩詞12
古詩原文
九日悲秋不到心。鳳城歌管有新音。風(fēng)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黃花笑靨深。
初見雁,已聞?wù)琛>_羅叢里勝登臨。須教月戶纖纖玉,細(xì)捧霞觴滟滟金。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詩創(chuàng)作于北宋徽宗崇寧大觀間,即公元十二世紀(jì)之初的某一年的重陽節(jié)前,當(dāng)時的權(quán)相蔡京派人請小晏填寫新詞,作為應(yīng)節(jié)歌唱之用,小晏于是欣然為作此篇。
詩文賞析
北宋徽宗崇寧。大觀間,即公元十二世紀(jì)之初的某一年的重陽節(jié)前,當(dāng)時的`權(quán)相蔡京派人請小晏填寫新詞,作為應(yīng)節(jié)歌唱之用,小晏于是欣然為作此篇。
作為重九的應(yīng)節(jié)之作,小晏這首詞是很特別的,他把悲秋、登高、懷人等等傳統(tǒng)的題材和寫法統(tǒng)統(tǒng)拋卻,一反常情,說柳葉落實愁眉淡了,黃花開是笑靨深了,而且大肆渲染歌舞酒宴的豪華享樂氣氛,簡直把重陽寫成了一個歡樂的節(jié)日。這一特點很值得玩味的。王灼說小晏作此詞“無一語及蔡者”,意思是說作者沒有借機攀附權(quán)貴,是對作者的贊賞。然而,王灼似乎看得淺了。仔細(xì)品味起來,小晏非但沒有阿諛蔡京,這種一反常規(guī)的寫法,未嘗不是對蔡京的諷刺:“九日悲秋不到心”,別人都悲秋,那是因為很多不如意,你蔡京位極人臣,百事順?biāo),悲秋怎會到你的心上:“綺羅叢里勝登臨”,別人都去登高以避災(zāi)祈福,你蔡京大富大貴,哪里用的著這一套,偎紅倚翠,飲酒享樂就是了!從這個角度來讀這首詞,不是很有意味嗎?
秋的古詩詞13
古詩原文
月到東南秋正半。雙闕中間,浩蕩流銀漢。誰起水精簾下看。風(fēng)前隱隱聞簫管。
涼露濕衣風(fēng)拂面。坐愛清光,分照恩和怨。苑柳宮槐渾一片。長門西去昭陽殿。
詩文賞析
借用宮詞的體裁,以寓對“君國”的情思。封建宮廷中,專制君主和宮人的關(guān)系,純粹是主奴關(guān)系,宮人們仰承君主的鼻息,盼望能得到恩寵,這與文人們希冀進(jìn)入朝廷,謀取官位是一致的,所以歷來文人宮詞中的宮怨,實質(zhì)上也就是文人失意時的怨憤。作于1908年秋。
月亮轉(zhuǎn)到東南方的天中,正是秋半時候在宮殿的雙闕中間,銀河在浩蕩奔流。是誰人起來在水精簾下窺看?只聽到晚風(fēng)吹送來隱隱的簫管之聲。涼露沾濕了她的衣裳,西風(fēng)拂面。她自個兒在欣賞明月的清光———分別照著宮中兩處的承恩和孤怨。苑中的楊柳和宮里的`槐樹,望去連成一片,唉,長門宮西去就是昭陽殿了。
清秋時分的孤寂情思。這闋詞用語深沉冷艷,“銀漢”、“水精簾”、“涼露”、“清光”盡是冷的意象,表達(dá)了詞人內(nèi)心一片冰封的茫茫世界。靜安先生常用這樣的語句來搭建心中的“理想國”,愿常住于此,隔絕紅塵,這是詞人對自己人格精神的忠誠恪守,對“般若境界”的孜孜追求,誠如饒宗頤《人間詞話平議》評云:“拳拳忠悃”,讓人唏噓不已。
秋的古詩詞14
清風(fēng)撫過詩集,翻開了帶著木制清香的書頁,似乎展開了山水畫卷軸:長橋臥波,水光瀲滟,更有鶯啼翠柳,鷺上青天。“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标囮嚽镲L(fēng)卸白云而飛,岸邊的樹木已不復(fù)蔥郁,然而紛紛飄墜的金色的落葉,為秋日渲染了一幅斑斕的背景。大雁蒼鳴,緩緩掠過檣桅,多少人生感慨融于其中,人生易老,歲月飛逝。“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痹诶畎卓磥,這“碧山”,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遠(yuǎn)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讓人心境悠閑。詩詞,給我們以無限美好的景象,的確值得我們細(xì)細(xì)斟酌。
那一江東去的水,總是成為各派詩人深情凝視的對象,只能怪它多情了。曾幾何時,聽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此時,江濤便成了一灘苦水,詩人的愁像水般,從汩汩細(xì)流匯成了茫茫大江,一陣陣心酸便是一粼粼波光,無法流到盡頭!叭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這里的江水在詩人筆下濃墨重彩地表現(xiàn)了,奔流而去的是心中奔涌的欣悅。
不看降水,便抬頭望望逶迤的群山,或高聳入云,至天不盈尺;或姿態(tài)萬千,橫成嶺側(cè)為峰。不知是哪位女子,吟出了“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從此,高山就被賦予了一層堅貞愛情的美義。又是誰,面對山前東升的旭陽,吟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從此,凡有雄心壯志的人兒都愛上征服高山,一覽無余眾山小,展現(xiàn)“山高人為峰的”的傲氣豪情。
且瞧瞧山間那輪明月,又是寄寓了多少相思?從小就搖頭晃腦地開始誦讀《靜夜思》,明白月兒不僅僅是月兒,它的每次月圓月缺,月望月朔,都帶著思緒,或是親人間的思念,或是對人生的思考,抑或是情人間相去甚遠(yuǎn)的痛。漸漸明白,變的是人心,不變的'是月兒。“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還是那輪明月,承載著的卻是越來越多的美麗與哀愁。
無論金戈鐵馬,無論老樹昏鴉,寫的總不只是景物,還是意象之后的情。我想,詩詞就是如此,把多情寓于其中,不同于古代西歐直白率性的辯論或是哲理,東方的柔美典雅、婉約怡情,永遠(yuǎn)都是含蓄地藏在秋雁春花之后。
秋的古詩詞15
長安獨客,又見西風(fēng),素月丹楓,凄然其為秋也。因調(diào)夾鐘羽一解。
煙水闊。高林弄殘照,晚蜩凄切。碧砧度韻,銀床飄葉。衣濕桐陰露冷,采涼花,時賦秋雪。嘆輕別,一襟幽事,砌蛩能說。
客思吟商還怯。怨歌長、瓊壺暗缺。翠扇恩疏,紅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風(fēng),恨最恨、閑卻新涼時節(jié)。楚簫咽,誰倚西樓淡月。
[注釋]
、儆窬┣铮褐苊茏远惹。
、隍瑁╰iáo):蟬。
③碧砧(zhēn):搗衣石。
、茔y床:井欄,用灰白石作成,似銀,故名。
、萸镅褐柑J花。
、奁觯╭ì)蛩:指蟋蟀。
1.詞上片描繪了何種意境?有何作用?
2.古人云,本詞“托辭微婉,寄興遙深”,請以結(jié)尾為例賞析。
3.詞的上片描繪了怎樣的景色?
參考答案
1.詞上片寫景,由遠(yuǎn)而近!盁熕煛睆倪h(yuǎn)大處落筆,展現(xiàn)出遼闊蒼茫的景色;“高林”“晚”“碧砧”“銀床”景物由遠(yuǎn)及近,四句色彩冷淡,聲響凄清,有層次地描繪出一幅湖天秋暮圖。
作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襯托詩人感傷愁苦之情。(意對即可)
2.本詞收束句“楚簫咽,誰倚西樓淡月”以景結(jié)情,首尾圓合。以遠(yuǎn)處的簫聲,來喚醒詞人的沉思,來襯托游子的孤寂;以動映靜,哀景哀情,益增凄然之感。(意對即可)
3.詞的上片首句從遠(yuǎn)處落筆,“煙水闊”展現(xiàn)出遼闊蒼茫的自然景色,“高林”“晚蜩”“碧砧”“銀床”,景物由遠(yuǎn)及近,這四句色彩冷淡,聲響凄清,有層次地描繪出一幅湖天秋暮圖。(意對即可)
翻譯:
我獨自一人客居京師,又見到了西風(fēng),淡月,和紅色的楓葉。蕭颯凄清的秋色,使我心中不禁感到了無限凄涼,于是創(chuàng)作了一曲夾鐘羽。
輕煙籠罩,湖天寥廓,一縷夕陽的余光,在林梢處短暫的停留。宛如玩弄暮色一般,晚蟬的叫聲分外悲閔嗚咽。畫角聲中吹來陣陣寒意,搗衣砧敲出閨婦的相思之切。井邊飄下梧桐的枯葉。我站在梧桐樹下,任憑清露沾濕了我的衣鞋,采來一枝蘆花,不時吟詠這白茫茫的花絮如雪潔白。我感嘆與她就此輕易離別,滿腔幽怨的哀痛,就連臺階下的蟋蟀也仿佛在替我低聲訴說?途铀l(xiāng)吟詠著秋天,只覺得心情凄冷寒怯。我長歌當(dāng)哭,暗中竟把玉壺敲缺。如同夏日的團(tuán)扇已被捐棄拋撇,如同鮮艷的荷花枯萎調(diào)謝,一切芳景都已消歇,我在蕭瑟的秋風(fēng)中傲然獨立,心中無比怨恨,白白虛度了這清涼的時節(jié),遠(yuǎn)處傳來簫聲悲咽,是誰在憑倚西樓側(cè)耳傾聽,身上披著一層清冷的淡月。
賞析:
《玉京秋·煙水闊》是南宋詞人周密的.作品。此詞抒寫客中秋思,應(yīng)是宋亡前客居臨安時作。上片從秋容、秋聲、秋色幾個方面繪出一幅高遠(yuǎn)而蕭瑟的圖景,襯托作者獨客京華及相思離別的幽怨心情。下片感慨情人疏隔、前事消歇,“怨歌長、瓊壺敲缺”句又不僅限于寄托離愁別恨,也隱含著長年沉淪下僚,郁郁不得志的喟嘆。結(jié)尾畫出側(cè)耳細(xì)聽遠(yuǎn)處蕭聲悲咽,舉頭凝望朦朧淡月的主人公的幽獨形象,凄寂情狀不言自見。全詞以描寫結(jié)合抒情,呈現(xiàn)出一幅凄清的秋景圖,有力的襯托作者內(nèi)心的愁情,喚醒詞人的沉思,來表現(xiàn)游子的孤寂,語言清麗精工,風(fēng)格高秀婉雅。
本篇為秋日傷懷之作。上片從秋容、秋聲、秋色幾個方面描寫登臨所見高遠(yuǎn)、蕭瑟的秋景,抒發(fā)客居京華的感傷幽怨。下片感慨往事如煙,抒寫離愁別恨和郁郁不得志的苦悶。全篇語言清麗,筆致清秀婉雅。
上片以景出情,寫景由遠(yuǎn)及近。詞一開篇便以寫意筆墨,描繪出蒼茫遼闊的水天之景!案吡峙獨堈铡彼木,寫景由遠(yuǎn)及近,有聲有色,視角多變。以“碧”、“銀”字眼形容搗衣石和井欄,用語綺麗,意境凄美可感,委婉地傳達(dá)出了秋思之情!耙聺瘛眱删,始出現(xiàn)感秋之人,“衣濕”說明其久立“桐陰”下,“露冷”見夜深,“采涼花”暗點懷想伊人,引出別恨。結(jié)尾幾句,“嘆輕別,一襟幽事”點出離別之實,然后以“砌蛩能說”一筆宕開,不談離別緣由。這種寫法即所謂“直處能曲”,乃婉約派詞人擅長路數(shù)。
下片開篇三句極寫悲秋情緒,“怨歌長、瓊壺暗缺”語出周邦彥《浪淘沙慢》“怨歌永,瓊壺敲盡缺”,一抒郁郁不得志的苦悶。“翠扇”三句感慨年歲已老,仍未建功名。辭情委婉,含蘊悠長!坝窆恰比溥M(jìn)一步抒發(fā)韶光空度之恨。意脈暗合開篇景物描寫。結(jié)尾兩句筆鋒突轉(zhuǎn),以嗚咽的簫聲驚醒悲秋之人作結(jié),極寫游子的孤獨情緒。以動襯靜,更添凄涼之感。結(jié)尾二句即景,以動映靜,益增凄然之感,以問作結(jié),令人回味不已,頗有余音繞梁之感。
全首詞結(jié)構(gòu)嚴(yán)密,井然有序,語言精煉,著筆清雅,確為千錘百煉之作。感秋懷人的客愁別恨,不滯實事,亦不直言,而是憑借最具特征的事物的描寫,逐層烘染,委委道出。讀者在體會蟬聲、蛩聲、砧聲、簫聲中、浮想聯(lián)翩,情緒隨之起伏,不由得感到了作者秋思的悠長纏綿,不禁要與之一道感慨嗟噓了。
【秋的古詩詞】相關(guān)文章:
秋的古詩詞06-25
形容秋的古詩詞01-22
《秋夕》古詩詞鑒賞11-23
天凈沙·秋古詩詞鑒賞01-25
古詩帶有秋字的古詩詞11-02
形容秋末初冬的著名古詩詞01-01
我叫秋,我是秋03-21
經(jīng)典古詩詞07-29
古詩詞06-09
經(jīng)典古詩詞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