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詩詞鑒賞1
更題 [唐] 杜甫 只應(yīng)踏初雪,騎馬發(fā)荊州。直怕巫山雨,真?zhèn)椎矍铩?/p>
群公蒼玉佩,天子翠云裘。同舍晨趨侍,胡為淹此留。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詩詞鑒賞2
【年代】:唐
【作者】:錢起——《歸雁》
【內(nèi)容】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賞析】:
錢起是吳興(今屬浙江)人,入任后,一直在長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飛,曾作《送征雁》詩:“秋空萬里靜,嘹唳獨南征……悵望遙天外,鄉(xiāng)情滿目生!边@首《歸雁》,同樣寫于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游,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話,再根據(jù)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lián)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根據(jù)這樣的藝術(shù)構(gòu)思,作者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dāng)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一下筆就連用兩個句子劈空設(shè)問:“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詢問歸雁為什么舍得離開那環(huán)境優(yōu)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呢?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xí)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毕娼裨谠乱瓜鹿纳ǘ逑遥,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
詩人就是這樣借助豐富的想象和優(yōu)美的神話,為讀者展現(xiàn)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然而,詩人筆下的湘神鼓瑟為什么那樣凄涼?大雁又是為什么那樣“不勝清怨”呢?為了弄清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無妨看看他考進士的成名之作《湘靈鼓瑟》。在那首詩中,作者用“蒼梧來怨慕”的詩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于她在樂聲中寄托了對死于蒼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時,詩中還有“楚客不堪聽”的詩句,表現(xiàn)了貶遷于湘江的'“楚客”對瑟聲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靈鼓瑟》同《歸雁》相對照,使我們領(lǐng)會到:《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故而,他使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xiāng)愁郁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yōu)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半m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學(xué)家王粲《登樓賦》中的這兩句揭示羈客情懷的名言,正可借來說明《歸雁》詩中旅雁聽瑟飛回時的“心情”,而詩人正是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zhuǎn)地表露了宦游他鄉(xiāng)的羈旅之思。這首詩構(gòu)思新穎,想象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zhuǎn),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詩詞鑒賞3
宋·晏殊作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析晏殊的這首《蝶戀花》,可著一“愁”字,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愁?詞中已明確告訴我們了,是離別之愁。古今寫離愁的詩詞多如牛毛,那此詞有何獨到之處,以致能膾炙人口。因為它能融細膩與宏闊為一體,不僅寫出愁之真、之深,而且寫出愁之變、之動。本詞中所寫之愁,不管是意蘊內(nèi)涵,還是其呈現(xiàn)方式,均在不斷流動變化著,對比分析詞的上下片,這種變化體現(xiàn)得很明顯。如果說詞的上片對愁的刻畫是內(nèi)傾的幽深的,那么詞的下片對愁的展現(xiàn)則是外向的悲壯的,這種格調(diào)變化有力地提升了詞的品質(zhì)內(nèi)涵而區(qū)別于一般寫離愁別恨的詩詞。
詞的上片,作者寄愁于景,通過檻菊、蘭花、月光等意象渲染離愁之苦,這種情感呈現(xiàn)方式是含蓄的,幽微的,非常的真切!皺懢粘顭熖m泣露”,傳神在“愁”、“泣”二字,用擬人化手法隱約透露主人公內(nèi)心情感。試著將這二字改成“繞”和“滴”,就韻味全無了!把嘧与p飛去”、“月光穿朱戶”,這些景象觸動抒情主人公的.內(nèi)心隱秘處,使其內(nèi)心愁緒彌漫擴散,徹夜難眠。
內(nèi)心之愁實在無法裝盛了,那就只好設(shè)法排解,于是很自然地有下片“獨上高樓”的舉動和“欲寄彩箋兼尺素”的愿望!巴M天涯路”似乎為情感宣泄找到了一個突破口,但天涯路的盡頭是什么呢?除了虛空還是虛空,這使主人公內(nèi)心之愁更深更濃了。欲寄書信,卻又是山長水闊,無處可達,更使內(nèi)心之愁帶上一點悲涼甚至悲壯的色彩了。
“曲盡幽微,富于變化,境界宏闊,格調(diào)高遠”是晏殊這首《蝶戀花》的過人之處。
附詞話三則:
1、詞人須忠實,不獨對人事宜然,即對一草一木,亦須有忠實之意,否則所謂游詞也!鯂S《人間詞話》
2、詩詞鳴不平。古詩云:“誰能思不歌?誰能饑不食”。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之者也。故歡愉之辭難工,愁苦之言易巧!鯂S《人間詞話》
3、大家詩詞脫口而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裝束之態(tài)。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
詩詞鑒賞4
日日臨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爭妍①。
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
【注釋】
、俜埙欤悍褐府嬜魃系纳。
【評說】
本詩選自《支那南畫大成》第一卷《蘭竹》,又見卞孝萱輯《鄭板橋全集·板橋集外詩文·題畫》。
水墨畫中,用墨尤為重要,物象與景致的明暗、筆觸多在用墨上解決,著色只是輔助。對此,前人多有論述,清人盛大士《溪山臥游錄》云:“畫以墨為主,以色為輔,色之不可奪墨,猶賓不可溷主也。”笪重光亦云:“丹青競勝,反失山水之真容!(《畫筌》)鄭板橋所作蘭竹,皆用墨而成,而反對“敷彩暄目”,詩以“何曾”這一反問點明。古代文人畫士中甚于此者莫如王原祁,他更是明言:“惟見紅綠火氣,可憎可厭!(《雨窗漫筆》)
宋人以為“書畫其實一事爾”(趙希鵠《洞天清錄·古畫辨》)。到了元代,趙孟頫的名畫《秀石疏林圖卷》,就從畫法中體現(xiàn)了這一特色,而他自己在題畫中“須知書畫本來同”這一論調(diào)也在畫壇上廣為傳布。后人作畫,幾奉為圭臬,董其昌論作畫則說:“士人作畫,當(dāng)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不爾,縱儼然及格,已落畫師魔界,不復(fù)可救藥矣!(《畫旨》)以書入畫這一技法在鄭板橋手中得以顯揚,尤以草隸畫蘭竹著名,蔣士銓評其書畫時就說:“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橋?qū)懱m如作字,秀葉疏花見姿致!(《題鄭板橋畫蘭送陳望亭太守》)對于這一技法,鄭板橋本人也頗為得意,他曾在一幅《墨竹圖》的題識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文與可、吳仲圭善畫竹,吾未嘗取為竹譜也;東坡、魯直作書非作竹也,而吾之畫竹往往學(xué)之。黃書飄灑而瘦,吾竹中瘦葉學(xué)之;東坡書短悍而肥,吾竹中肥葉學(xué)之。此吾畫之取法于書也。而吾作書,又往往取沈石田、徐文長、高其佩之畫,以為筆法。要知書畫一理,用以奉翔高老長兄一笑也。”
興許是畫家在心靈上的'一種契合,同是“揚州八怪”之一的李鱓,有一首《題<墨竹水仙圖軸>》,無論主旨,或遣詞,與板橋別無二致,茲錄于下,聊備參考:“日日臨池畫水仙,何曾粉黛去爭妍。正如寫竹皆書法,懸腕中鋒篆隸然!
詩詞鑒賞5
歲暮
(南朝)謝靈運
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
明月照積雪,朔風(fēng)勁且哀。
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
注釋:運往,四季更替;淹,長久。
。1) 結(jié)合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分析三、四兩句所描繪的景象形成了怎樣的意境?(4分)
。2) 結(jié)合五、六兩句,分析詩人“不能寐”的原因以及整首詩所表達的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歲暮之夜,明月映照在無邊的`皚皚積雪之上,透出清冷寒冽,給人以高曠森寒的感受。(1分)“朔風(fēng)”之“勁”,透出了風(fēng)勢之迅猛,風(fēng)聲之凄厲與風(fēng)威之寒冽,著一“哀”字,如聞朔風(fēng)怒號的凄厲嗚咽之聲。(1分)兩句分別從視、聽感受上寫出歲暮之夜的高曠、蕭瑟、寒凜、凄清,在這樣一種凄寒凜冽的境界中,一切生命與生機都受到沉重的壓抑與摧殘。(2分)
(2)、隨著時間的運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長留,人的年歲也迅速消逝。值此歲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無情的催逼。(2分)抒發(fā)了歲月不留、生命易逝之慨(2分)結(jié)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詩中所營造的意境,這種遲暮之感更使詩人產(chǎn)生了“壯志”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及對國家社會的憂慮(2分)(答對兩點即滿分)
詩詞鑒賞6
《少年行》王維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譯文】
寫少年游俠的日常生活。要從日常生活的`描寫中顯示出少年游俠的精神風(fēng)貌,選材頗費躊躇。詩人精心選擇了高樓縱飲這一典型場景。游俠重意氣,重然諾,而這種性格又總是和“使酒”密不可分,所謂“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把飲酒的場景寫活,少年游俠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了。
詩詞鑒賞7
書邊事①
張喬
調(diào)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
春風(fēng)對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肅宗以后,河西、隴右一帶長期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眾起義及吐蕃將領(lǐng)降唐,其地又全歸唐朝所有。本詩大約寫于此時。②“梁州”,當(dāng)指“涼州”。地處今甘肅省內(nèi),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南,與涼州一東一西遙遙相對。
1.對詩句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斷”字,將“調(diào)角”與“清秋”融而為一,渲染了聲色并茂、深廣清幽的意境。
B.頷聯(lián)中作者的視線從青冢又移到?jīng)鲋荩藭r夕陽西下,余輝一片,一派日麗平和的景象。
C.頸聯(lián)“窮邊”二字,寫出了西北邊塞因長期戰(zhàn)亂而造成生產(chǎn)廢弛、民生凋敝的凄涼景象。
D.本詩運用了虛實結(jié)合、對比映襯等多種藝術(shù)手法,抒寫詩人于邊關(guān)的所聞、所見、所感。
2.請結(jié)合詩句,分析“倚”字的妙處。(4分)
3.請從藝術(shù)手法的角度,對尾聯(lián)進行賞析。(4分)
4.結(jié)合全詩,請簡要分析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5.這首詩首聯(lián)描繪了一幅怎樣圖景?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敘述。(4分)
6.這酋詩尾聯(lián)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作者怎樣的`心愿?(4分)
7.首聯(lián)兩句中各有一字用得傳神,請找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4分)
參考答案
1.C
2.用“倚”字,寫出征人倚樓的安閑姿態(tài),像是在傾聽那悅耳的角聲和欣賞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傳達出邊關(guān)安寧、征人無事的主旨。
3.尾聯(lián)兩句“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運用生動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寫出了作者的心愿:蕃情能像這大河一樣,長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該多好啊!詩的意境由此更深化一步,表現(xiàn)出詩人渴望民族團結(jié)的愿望。
4.久無戰(zhàn)事,一派安寧和平的氣氛(2分)。前三聯(lián)烘托渲染了邊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發(fā)了作者暢游邊塞的喜悅心情(2分)。尾聯(lián)以比喻作結(jié),表現(xiàn)了當(dāng)時民族之間的良好關(guān)系,表達了渴望民族團結(jié)的美好愿望(2分)。
5.這兩句描寫了清秋季節(jié),萬里長空,角聲回蕩,悅耳動聽,看那征人倚樓的安閑姿態(tài),多像是在傾聽那悅耳的角聲和欣賞那迷人的秋色。。ǎ卜郑┧羞@些呈獻在讀者面前的就是一幅邊塞軍旅生活的安寧圖景。(2分)
6.尾聯(lián)運用生動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愿,使詩的意境更深化一步。(2分)作者的心愿是:詩人望著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緒聯(lián)翩,蕃情能像這大河一樣,長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該多好!這表現(xiàn)了詩人渴望民族團結(jié)的愿望。(2分)
7.上句:斷,占盡(劃斷、斷續(xù))。動態(tài)地表現(xiàn)了角聲充滿(回蕩)于清秋天地的深廣意境。
(2分)下句:倚,憑倚(倚靠、斜倚)。細膩地表現(xiàn)了征人悠閑登樓、邊關(guān)一時安寧的意趣。
參考譯文
清秋的邊地號角劃斷寧靜,征人悠閑地倚著哨樓遠望。
陣陣和風(fēng)吹拂著昭君墳?zāi)梗叧橇褐萜照罩挽汴柟狻?/p>
浩瀚沙漠看不見軍兵阻擾,邊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賞。
蕃人的情意好像這條流水,愿永久歸附中原流向南方。
詩詞鑒賞8
感遇三十八首(其四)
陳子昂
樂羊為魏將, 食子殉軍功。
骨肉且相薄, 他人安得忠?
吾聞中山相, 乃屬放麑翁。
孤獸猶不忍, 況以奉君終。
這是《感遇詩》的第四首。詩人拈出兩則對比鮮明的歷史故事,夾敘夾議,借古諷今,抒寫自己對時事的深沉感慨。全詩質(zhì)樸雄健,寄寓遙深。詩中寫了兩個歷史人物:樂羊和秦西巴。樂羊是戰(zhàn)國時魏國的將軍,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國。樂羊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君就把他殺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給樂羊。樂羊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國,就吃了一杯兒子的肉羹。魏文侯重賞了他的軍功,但是懷疑他心地殘忍,因而并不重用他。秦西巴是中山國君的侍衛(wèi)。中山君孟孫到野外去打獵,得到一只小鹿,就交給秦西巴帶回去。老母鹿一路跟著,悲鳴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中山君以為秦西巴是個忠厚慈善的人,以后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王子。
一個為了貪立軍功,居然忍心吃兒子的肉羹。骨肉之情薄到如此,這樣的人,對別人豈能有忠心呢?一個憐憫孤獸,擅自將國君的獵物放生,卻意外地提拔做王子的太傅。這樣的人,對一只孤獸尚且有惻隱之心,何況對他的國君呢?他肯定是能忠君到底的。
現(xiàn)在要研究的是:陳子昂為什么要寫這兩個歷史故事?他當(dāng)時“遇”到了什么事,因而有“感”要發(fā)呢?原來武則天為了奪取政權(quán),殺了許多唐朝的宗室,甚至殺了太子李宏、李賢、皇孫李重潤。上行下效,滿朝文武大臣為了效忠于武則天,干了許多自以為“大義滅親”的殘忍事。例如大臣崔宣禮犯了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禮的外甥霍獻可卻堅決要求判處崔宣禮以死刑,頭觸殿階流血,以表示他不私其親。陳子昂對這種殘忍奸偽的政治風(fēng)氣十分憤怒。但是他不便正面譴責(zé),因而寫了這首詩。這首詩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一首詠史詩,實質(zhì)上是一首針砭當(dāng)時政治風(fēng)氣的諷諭詩。清代陳沆《詩比興箋》說它“刺武后寵用酷吏淫刑以逞也”,是道出了作者旨意的。
范仲淹:《漁家傲》
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范仲淹詞作鑒賞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zhuǎn)之調(diào)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guān)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
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shù)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zhèn)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為“窮塞主”之詞云云,F(xiàn)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區(qū)域。當(dāng)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zhèn),故稱“塞下”。“秋來”,點明了季節(jié)!帮L(fēng)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nèi)地大不相同的風(fēng)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jié)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里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無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qū)到了秋天,寒風(fēng)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xù)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zhàn)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扒п掷铮L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huán)境,它處層層山嶺的環(huán)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伴L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fēng)光。而“長煙落日”之后,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xiàn)象連綴起來,展現(xiàn)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zhàn)地風(fēng)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xiāng)關(guān)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shù)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xiāng)愁,造語雄渾有力。鄉(xiāng)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chǎn)生。燕然,山名,即杭愛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后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zhàn)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xiāng)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xù)。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fā)的是凄切之聲,深夜里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于庭!皩④姲装l(fā)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xiāng)思,兼而有之,構(gòu)成了將軍與征夫復(fù)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diào)蒼涼而悲壯。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xiàn)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nèi)輕外政策的不滿。
宋詞賞析:點絳唇
點絳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舊稱佳麗。
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
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王禹偁詞作鑒賞
此詞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傳世之作。全詞以清麗的筆觸、沉郁而高曠的格調(diào),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過描繪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積極用世、渴望有所作為的政治理想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情懷!吨窳旨o事》評此詞云:“情麗可愛,豈止以詩擅名!逼鹗滓痪洹坝旰拊瞥睢,借景抒情,借情寫景。云、雨并無喜怒哀樂,但詞人覺得,那江南的雨,綿綿不盡,分明是恨意難消;那灰色的云塊,層層堆積,分明是郁積著愁悶。即使是這彌漫著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舊是美麗的。南齊詩人謝朓《入朝曲》寫道:“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蓖跤韨犛谩耙琅f”二字,表明自己是僅承舊說,透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上片煞拍寫的是: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漁市點綴湖邊水畔;一縷淡淡的炊煙,從村落上空裊裊升起;水天相連的遠處,一行大雁,首尾相連,款款而飛。但如此佳麗的景色,卻未能使詞人歡快愉悅,因為“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古人心目中,由飛鴻引起的感想有許多!芭e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這里,詞人遙見沖天遠去的大雁,觸發(fā)的是“平生事”的聯(lián)想,想到了男兒一生的事業(yè)。王禹偁中進士后,只當(dāng)了長洲知縣。這小小的芝麻官,無法實現(xiàn)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無知音,愁無雙翼,不能象“征鴻”一樣展翅高飛。最后,王詞將“平生事”凝聚對“天際征鴻”的睇視之中,顯得含蓄深沉,言而不盡。
這首詞藝術(shù)風(fēng)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無力的格局,顯示出別具一格的面目。詞中交替運用比擬手法和襯托手法,層層深入,含吐不露,語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飾,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從思想內(nèi)容看,此詞對于改變北宋初年詞壇上流行的“秉筆多艷冶”的風(fēng)氣起了重要作用,為詞境的開拓作了一定的貢獻。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韻一)
洛陽兒女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韻二)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韻三)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fù)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fēng)。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yīng)憐半死白頭翁。(韻四)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開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韻五)
婉轉(zhuǎn)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fā)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韻六)
這首詩的體裁,名為“七言歌行”。魏晉以來,這種詩體,多用于樂府歌辭,到了唐代,漸漸脫離樂府,成為一種七言古詩的形式,名曰“歌行”。歌行是詩,不是樂府曲辭了。盧照鄰,駱賓王等初唐詩人都有篇幅較長的歌行,不過他們的句法,還繼承齊梁詩的濃麗風(fēng)氣,又多做對句。劉希夷的歌行,極少用對句,也不多用典故。文字明白流利,詩意也不隱晦。這些特征,都是繼承了古詩的傳統(tǒng),和當(dāng)時流行的文風(fēng)不合。因此,他這一類詩在同時代是被認為膚淺俚俗,有乖風(fēng)雅。直到六七十年以后,在玄宗天寶年間,麗正殿學(xué)士孫翌,字季良,編選了一部《正聲集》,把劉希夷這首詩選進去,以為全集中最好的詩,從此才被人注意。
《唐才子傳》稱:劉希夷,字延芝,潁川人!度圃姟ば鳌氛f:劉希夷,一名庭芝,潁川人。歷代選本,或稱劉庭芝,或稱劉希夷,大概他的名與字已無法辨正了!短撇抛觽鳌酚钟涗浰巧显辏ü呶迥辏┑倪M士,是宋之問的`外甥。但宋之問也是上元二年進士及第的,可知甥舅年齡差不多。劉希夷作《代悲白頭翁》,宋之問看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聯(lián),極其喜愛,知道這首詩還沒有流傳出去,就向劉要這一聯(lián),用入他自己的詩中。劉希夷當(dāng)時答應(yīng)了,但后來又反悔,因而泄漏了這件秘密,使宋之問出丑。宋之問大怒,叫人用土袋壓死劉希夷,當(dāng)時劉還不到三十歲。這是唐人小說中所記的一段文藝軼事,未必可信,但由此可知這首詩是很著名的。當(dāng)時及后世,都有人摹仿,甚至剽竊!恫耪{(diào)集》選錄賈曾的一首《有所思》云: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幽閨女兒愛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歲花開君不待,明年花開復(fù)誰在。
故人不共洛陽東,今來空對落花風(fēng)。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這完全是剽竊了劉希夷的主題和詩句,甚至連宋之問贊賞的兩句也據(jù)為已有。直到清朝,曹雪芹作《紅樓夢》,代林黛玉作《葬花詞》,還偷了好幾句。
這首詩的題目,各個選本都有不同!短埔簟、《唐詩歸》、《唐詩品匯》、《全唐詩》,均作《代悲白頭翁》!段脑酚⑷A》、《樂府詩集》,《韻語陽秋》作《白頭吟》。尤袤《全唐詩話》作《白頭翁詠》。此詩又見于宋之問詩集,題作《有所思》。唐人編《搜玉小集》題作《代白頭吟》。聞一多以為應(yīng)當(dāng)以《代白頭吟》為是,因為《白頭吟》是樂府舊題,晉宋人擬作古樂府,都加一個“代”字,例如鮑昭所作樂府,就有《代白頭吟》、《代東門行》等。
按《樂府古題要解》說:《白頭吟》是漢代卓文君所作。因為司馬相如要娶一個茂陵姑娘為妾,卓文君乃作《白頭吟》表示要與司馬相如離婚。相如才放棄了娶妾之意。后世詩人擬作此曲,都以女人被丈夫遺棄之事為主題。如果用比興的方法,也大多是寫忠臣失寵于帝王的苦悶。劉希夷這首詩的主題,顯然并無此意。《韻語陽秋》作者葛立方又誤解“紅顏子”為婦女,因而說此詩是寫男為女所棄,離作者的本意更遠了。劉希夷另外有兩首詩,題為《代閨人春日》,《代秦女贈行人》,這兩個“代”字之后,并不是樂府舊題,可見《代悲白頭翁》決不是《代白頭吟》之誤。又同時詩人崔顥有《江畔老人愁》,張謂有《代北州老人答》,都是代老人訴苦的作品,可知當(dāng)時曾流行過這樣的主題。因此,我以為這首詩的題目仍當(dāng)以《代悲白頭翁》為是。題意表示,不是作者自己悲嘆白頭翁,而是代別人悲嘆。代什么人呢?代那些“紅顏美少年”。全詩的主題是警告青年人,不要耽于行樂,須知青春不能長駐,公子王孫的歌臺舞閣,最后都成為黃昏時鳥雀悲鳴的地方。今天看見一個白頭翁,應(yīng)當(dāng)憐憫他,也就是憐憫自己的將來。作品的思想傾向是消極的,它只有指出華年易逝,而沒有鼓勵青年如何抓住華年的積極因素。
全詩二十六句,第一句至第十二句為前半篇,以落花為中心。大意說:花有謝落之時,但明年仍然開花,人則紅顏一改,便成老翁。從此轉(zhuǎn)到下半篇,勸告青春旺盛時代的青年人,應(yīng)該憐憫“半死白頭翁”,自己警惕。今天你看到的白頭翁,當(dāng)年也是“紅顏美少年”,他也曾和公子王孫一起在花前清歌妙舞,在光祿勛、大將軍的園林、樓閣里飲酒作樂?墒,一轉(zhuǎn)眼就病了,老了,不再有人邀請他去參加“三春行樂”。從前在筵席上歌舞的姑娘,也不經(jīng)久,不到幾年,便已滿頭白發(fā)。著名一時的豪家的園林、樓閣,曾經(jīng)是多少青年宴飲作樂的地方,到后來都成為一片荒地,只有鳥雀在黃昏時候喧噪,好像是有所悲悼。后半篇是全詩的主體,前半篇只是一個引子。這樣的藝術(shù)手法,用古典文學(xué)批評的術(shù)語來說,叫做“以落花起興”。
什么叫“起興”,說來話長。但既然講到了這個語詞,就不能不全面地講解一下。在漢朝的時候,有一位姓毛的學(xué)者,不知其名。有人說是毛亨,有人說是毛萇,弄不清楚,相傳稱為毛公。毛公研究《詩經(jīng)》,給每一篇詩標(biāo)明了主題思想,稱為“詩序”。卷首有一篇總序,稱為大序,于是每首詩的序,就稱為“小序”。在《大序》中,他提出了詩的“六義”。他說:“詩有六義焉:一曰風(fēng),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彼^詩的六種意義,其實是詩的體裁和創(chuàng)作方法!帮L(fēng)、雅、頌”是詩的三種作用。因作用不同而體裁也不同!对娊(jīng)》這部古代詩選集是按照“風(fēng)、雅、頌”三種作用來編定的,“賦,比、興”是創(chuàng)作方法。但是這位毛公解釋了“風(fēng)、雅、頌”,而沒有解釋“賦、比、興”,好像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后來鄭玄箋注《詩經(jīng)》,常常在詩的第一章下注曰:“興也!钡撬^不注出“比也”,或“賦也”。他以為比和賦是人人都知道的,不用注明。只有興,他還特別作了解釋:“興是譬喻之意。意有不盡,故題曰興!币馑际钦f:興也是譬喻(比),不過不是單純的對比,而是超越了對比的范圍的。因此,他專把用“興”的手法做的詩注明,使讀者了解比和興的區(qū)別。從此以后,我國古典詩歌的刨作方法,就一直用“賦、比、興”三字來說明。劉勰的《文心雕龍》里有一篇《銓賦》,又有一篇《比興》,對這三個字作了細致的解釋,F(xiàn)在我把他對賦、比、興所下的定義節(jié)錄在這里:
賦——賦者,鋪也。鋪采捕文。體物寫意也。
比——何謂為比?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也。
興——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則蓄憤以斥言,興則環(huán)比以托諷。蓋隨時之義不一,故詩人之志有二也。
這些銓釋,為六朝人的文體所局限,今天看來,不夠明確。到南宋時,朱熹作《詩經(jīng)集傳》,他在每一首詩下都注明了“賦也”、“比也”或“興也”。他還給每一個字下了簡明的定義:
賦——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賦就是正面描寫某一事物,修辭上可以用渲染、夸張的手法。比是引用一個事物來比擬另外一個事物。興是先講一個事物,引起主題思想中要用到的事物。這三種創(chuàng)作方法,賦最單純,比和興則似同實異,在某些作品中,不易區(qū)別。劉勰也說:“比顯而興隱”。(《文心雕龍·比興》)朱熹對某些詩的注釋,曾用“賦而興也”,或“比而興也”,可知他也感到不容易劃定。由此,我們應(yīng)當(dāng)注意,這三個字并不代表絕然不同的三種創(chuàng)作方法,特別是比和興。我們可以說,比是直接的比喻,興是間接的比喻。從比喻這一作用來看,它們原是相同的。所以在文學(xué)批評的術(shù)語中,“比興”總是結(jié)合成為一個名詞,和“賦”對立。而做詩為什么要用比興手法,為什么不能像散文一樣的直說,而偏要用一個事物來比喻或興起另一個事物?這是為了要用具體的事物形象來說明一個抽象的思想概念,即所謂形象思維。
現(xiàn)在,我們回頭來再看劉希夷這首詩。前半篇里的落花與人的關(guān)系是比,但前半篇對后半篇的關(guān)系卻是興。按照朱熹的方法來講,這就是“比而興也”。先以落花為比,以引起白頭翁之可悲。
這首詩的比興方法運用得簡單,所以一讀就可悟到。前半篇和后半篇,區(qū)分得很明顯。初學(xué)作詩的人,可以從這一類詩的習(xí)作入門。歌行體詩發(fā)展到盛唐,李白、杜甫等大詩人都寫了不少著名的歌行。他們的藝術(shù)手法更高超,比興的運用也更復(fù)雜、更深刻、更隱晦。
歌行與律詩不同之處,第一是句數(shù)可隨作者自由,不象律詩那樣有規(guī)格。第二是不需要用對句。有些作者偶爾用幾聯(lián)對句,例如此詩只有第四、六、十聯(lián)是對句。也有作者通篇都用對句,例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駱賓王的《帝京篇》。第三是平仄粘綴沒有律詩那樣嚴格。第四是它不限韻數(shù),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隨便轉(zhuǎn)韻。這些特征,都與古體詩同,而與律體詩不同。所以歌行屬于古詩,而不屬于律詩。
這首詩用了六個韻腳,即轉(zhuǎn)韻五次。第一聯(lián)和第二聯(lián)都是二句一韻。第三、四聯(lián)四句一韻,第三句(即第四聯(lián)上句)不協(xié)韻,這和一首絕句同。第五、六、七聯(lián)六句一韻,第三、五句不協(xié)韻,這和一首律詩同。第八、九、十、十一聯(lián)八句一韻,也和一首律詩同。第十二、十三兩聯(lián)四句一韻,第三句不協(xié)韻,亦和絕句同。由此可見,一首歌行的句法、章法組織,包含了各種詩體在內(nèi)。學(xué)作歌行體詩,同時就是學(xué)作各體詩。
歌行都是長篇。如果一韻到底,一則音樂性太單調(diào),二則作者不易選擇韻腳。因此就需要轉(zhuǎn)韻。盛唐以后,歌行轉(zhuǎn)韻,漸漸地有了規(guī)律,一般都是四句或八句一轉(zhuǎn)。轉(zhuǎn)韻處總是在一個思想段落處,隱隱還保存四句一絕的傳統(tǒng),劉希夷這首詩的轉(zhuǎn)韻方式,特別是第一聯(lián)一韻之后,第二聯(lián)立刻轉(zhuǎn)韻,第三聯(lián)又轉(zhuǎn)韻,這種不規(guī)則的轉(zhuǎn)韻方式,在以后的歌行中,是極少見到的。
駱賓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駱賓王 《易水送別》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詩詞鑒賞9
《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江南》譯文
江南又到了適宜采蓮的季節(jié)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fēng)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
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江南》譯文二
江南水上可以采蓮,蓮葉層層疊疊繁茂蔥翠,魚兒在蓮葉間嬉戲。
魚一會在蓮葉的東邊嬉戲,一會在蓮葉的西邊嬉戲,一會在蓮葉的的南邊嬉戲,一會又在蓮葉的北邊嬉戲。
《江南》注釋
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后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dāng)時已設(shè)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guī)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shè)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采集民間歌謠,以供統(tǒng)治者觀風(fēng)察俗,了解民情厚薄。這些采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jīng)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后人稱為樂府詩。
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
可:在這里有“適宜” 、“正好”的意思。
《江南》賞析
這是一首采蓮歌,反映了采蓮時的光景和采蓮人歡樂的心情。在漢樂府民歌中具有獨特的風(fēng)味。
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回旋反復(fù)的音調(diào),優(yōu)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diào),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荷葉,蓮葉下自由自在、歡快戲耍的魚兒,還有那水上劃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蓮的壯男俊女的歡聲笑語,悅耳的歌喉,多么秀麗的江南風(fēng)光!多么寧靜而又生動的場景!從文化學(xué)的角度,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首情歌,它隱含著青年男女相互嬉戲,追逐愛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魚兒,在蓮葉之間游來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進青紗帳”?
讀完此詩,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撲來,想著就令人覺得清爽。還不止于此,我們感受著詩人那種安寧恬靜的情懷的同時,自己的心情也隨著變得輕松起來。
詩中沒有一字是寫人的,但是我們又仿佛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機的青春與活力,領(lǐng)略到了采蓮人內(nèi)心的歡樂和青年男女之間的歡愉和甜蜜。這就是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江南》賞析二
這首采蓮曲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它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詩的前三句是主體,后四句只是敷演第三句“魚戲蓮葉間”,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主體部分的三句,描繪江南采蓮風(fēng)光,實際著重于表現(xiàn)采蓮人的快樂。開頭“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首先把讀者引入一個碧葉鮮麗、小舟穿行的畫面!昂翁锾铩绷髀冻龈袊@、贊美的語氣,本身是帶有情緒的。雖然沒有寫人,人已在其中。如此良辰美景,旖旎風(fēng)光,采蓮的人們自然免不了一場嬉鬧。何況,采蓮的活兒,習(xí)慣上總是由年輕的女孩子干的,她們平日拘束得緊,如今似鳥出籠,更兼結(jié)伴成群,欣喜活潑,自是如水蕩漾。然而詩在這里逗了一逗,卻不再寫下去,轉(zhuǎn)筆落到“魚戲蓮葉間”。開頭兩句之后,本該有人的“戲”,作者卻將它轉(zhuǎn)嫁為魚的“戲”。這就是移情的表現(xiàn)。但雖是寫魚,“戲”的情緒卻是從上二句流貫而來的。采蓮人的情趣自在其中。不過,這里也并不是比喻、象征的手法,“魚戲”也是實景,是一個完整畫面中的一部分。采蓮人本是快樂的,看到成群的魚兒倏忽往來,潛沉浮躍,似乎自己也同魚一樣,輕松活潑,自由自在,無掛無礙。
至此,詩意本已完足。后四句只是將“魚戲蓮葉間”逐一鋪展為魚戲蓮葉之東、西、南、北。然而缺此四句,全詩即索然無味。因為詩的功效,主要在于給讀者以美的感動。而“魚戲蓮葉間”一句,敘述的.意味重于描寫,又是孤零零一句,實在無法造成足以感動讀者的濃郁氣氛,必待于后四句的鋪排渲染。這四句詩稚拙而又神奇。第一,它就這么簡簡單單地東、西、南、北一路寫下來,卻讓讀者好像眼見到一群魚兒倏忽往來、輕靈活潑的樣子。第二,這種簡單的重復(fù),造成了明快的節(jié)奏感。因此詩的形象、情緒,不僅通過語言的意義作用呈現(xiàn)出來,而且在語言的節(jié)奏中流瀉出來。第三,一個簡單而完整的旋律,經(jīng)過歌唱、誦詠,會在人的感覺中形成自我重復(fù),長久地縈回不息。所以,有了這四句,魚群,也是采蓮人的活潑輕快,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當(dāng)詩人把采蓮人的快樂轉(zhuǎn)化為“魚樂”的時候,這種快樂就脫離了具體的背景和原因,成為一種單純的、空靈的情緒,達到渾然忘我的境界。作品本身并沒有正面描寫過一個人物,但從字里行間以及描繪的特定環(huán)境,都能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也可窺見歌者的心態(tài)。這種含而不露的藝術(shù)手法,非常耐人尋味。
《江南》鑒賞
這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中的采蓮歌,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采蓮人采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它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仿佛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采蓮男女的歌聲和笑語聲融成一片,許多小伙子和采蓮姑娘們還在調(diào)情求愛。
頭兩句是寫采蓮的人們望著露出水面的又大又圓的荷葉,心里無限喜悅,因而禁不住發(fā)出熱烈的贊美!翱伞边@里有適宜、正好的意思!敖峡刹缮彙笔钦f江南到處都生長著蓮,真是采蓮的好地方!疤锾铩笔切稳萆徣~圓潤鮮碧的樣子,一說是形容蓮葉飽滿勁秀、挺立水面。“何田田”就是“何其田田”,是極度贊美的語氣。這里只寫葉,我們卻可以聯(lián)想到花。蓮的花期為夏歷五至七月,每朵花可開二至三天,每日清晨開放,下午三、四點又逐漸閉合,翌晨再度開放,花開過二十天,可采收蓮蓬生食,果實(蓮子)的成熟期在七、八月間。清人張玉榖說:“不說花,偏說葉;葉尚可愛,花不待言矣!保ā豆旁娰p析》)蓮葉茂密,蓮花繁盛,不僅景色無比秀麗,還表明蓮子必然豐收,采蓮人自然心里非常高興。
人們在采摘水上的蓮蓬的時候,必然會看到水中的情景!棒~戲蓮葉間”寫魚在蓮葉中間游來游去,宛如在游戲一般!皯颉弊謱戶~在水中的迅捷歡樂神態(tài),非常形象。這里既在寫魚,也有以魚比人意,采蓮人劃著小船在蓮葉間穿行,互相追逐嬉戲,宛如魚兒在水中游動,其劃船動作之嫻熟,船行之輕快,采蓮人身姿之輕盈,心情之歡快,自然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
這首歌辭只有七句,明白如話,而后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復(fù),它的妙處究主要在于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guān)手法,把男女之間調(diào)情求愛的歡樂之情寫得極其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無輕佻、庸俗之弊。全詩一氣呵成,但在結(jié)構(gòu)上又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句揭示題旨;后四句進一步展示采蓮時的歡樂情景和廣闊場面。而詩中第三句又在全詩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上下相連,不著痕跡。詩的意境清新、開朗,寓情于景,景中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呈現(xiàn)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這首詩在樂府分類中屬《相和歌辭》,“相和歌”本是兩人唱和,或一個唱、眾人和的歌曲,故“魚戲蓮葉東”四句,可能為和聲。故此詩的前兩句可能為男歌者領(lǐng)唱;第三句為眾男女合唱;后四句當(dāng)是男女的分組和唱。如此,則采蓮時的情景,更加活潑有趣,因而也更能領(lǐng)會到此歌表現(xiàn)手法的高妙。
詩中“東”、“西”、“南”、“北”并列,極易流于呆板,但此歌如此鋪排,卻顯得文情恣肆,極為生動,從而充分體現(xiàn)了歌曲反復(fù)詠唱,余味無窮之妙。
詩詞鑒賞10
離亭燕 張昪
一帶江山如畫,風(fēng)物向秋瀟灑。
水浸碧天何處斷?
霽色冷光相射。
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
云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
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
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
這是一首寫景兼懷古的詞,宋懷古詞中是創(chuàng)作時期較早的一首。詞的上片描繪金陵一帶的山水,雨過天晴的秋色里顯得分外明凈而爽朗;下片通過懷古,寄托了詞人對六朝興亡語樸而情厚,有別于婉約派的詞盛衰的深沉感慨。全詞層層抒寫,勾勒甚密,語卜而情奪取,有別于婉約派的詞風(fēng)。
開頭一句一帶江山如畫,先對金陵一帶的全景作一番鳥瞰,概括地寫出了它的山水之美。秋天草木搖落景色蕭索,但這里作者卻說風(fēng)物向秋瀟灑,一切景物顯得蕭疏明麗而有脫塵絕俗的風(fēng)致,這就突出了金陵一帶秋日風(fēng)光的特色。接著水浸碧天何處斷具體地描繪了這種特色。這個水字承首句的江而來,詞人的視線隨著浩瀚的長江向遠處看去,天幕低垂,水勢浮空,天水相連,渾然一色,看不到盡頭。將如此宏闊的景致,用一個浸字形象而準(zhǔn)確地描繪出來。近處則是霽色冷光相射,霽色緊承上句碧天而來,冷光承水字而來,萬里晴空所展現(xiàn)的澄澈之色,江波瀲滟所閃現(xiàn)的凄冷的光,霽色靜止,冷光翻動,動景與靜景互相映照,構(gòu)成一幅綺麗的畫面。一個射字點化了這一畫面。接著詞人又把視線從江水里移到了江洲上,卻只見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洲、嶼是蓼荻滋生之地,秋天是它發(fā)花的季節(jié),密集的蓼荻叢中,隱約地現(xiàn)出了竹籬茅舍。這樣,從自然界寫到了人家,暗暗為下片的抒發(fā)感慨作了鋪墊。
下片先蕩開兩筆,寫詞人再抬頭向遠處望去,云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極目處,客船的帆高掛著,煙外酒家的旗子低垂著,標(biāo)志著人活動,于是情從景生,金陵的陳跡涌上心頭:多少六朝興廢事,這里歷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里經(jīng)歷了六個朝代的興盛和衰亡,它們是怎樣興盛起來的,又是怎樣的衰亡的,這許許多多的往事,卻是盡入漁樵閑話。漁樵承上片竹籬茅舍而來,到這里猛然一收,透露出詞人心里的隱憂。這種隱憂歇拍兩句里,又作了進一步的'抒寫:悵望倚層樓,悵望表明了詞人瞭望景色時的心情,倚高樓的欄桿上,懷著悵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著歷史上的往事。最后一句寒日無言西下之寒字承上片冷字而來,凄冷的太陽默默地向西沉下,蒼茫的夜幕即將降臨,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歇拍的調(diào)子是低沉的,他的隱憂沒有說明白,只從低沉的調(diào)子里現(xiàn)出點端倪,耐人尋味。
況周頤評比詞說:張康節(jié)(張昪謚號)《離亭燕》云:悵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厣儆巍稘M庭芳》云:憑闌久,疏煙淡日,寂寞下蕪城!瘍尚囊饩诚嗳,而張詞尤極蒼涼蕭遠之致。(《歷代詞人考略》)這段評語,恰切地指出了張詞的藝術(shù)特色。宋代詞壇上,張昪與范仲淹一樣,創(chuàng)作中透露出詞風(fēng)逐漸由婉約向豪放轉(zhuǎn)變的時代信息,對于詞境的開拓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詩詞鑒賞11
【年代】:
宋
【作者】:
史達祖
【內(nèi)容】
陪節(jié)欲行,留別社友
道人越布單衣,興高愛學(xué)蘇門嘯。
有時也伴,四佳公子,五陵年少。
歌里眠香,酒酣喝月,壯懷無撓。
楚江南,每為神州未復(fù),闌干靜,慵登眺。
今日征夫在道,敢辭勞,風(fēng)沙短帽?
休吟稷穗,休尋喬木,獨憐遺老。
同社詩囊,小窗針線,斷腸秋早。
看歸來,幾許吳霜染鬢,驗愁多少!
【鑒賞】:
詞題有“陪節(jié)欲行”之語,《絕妙好詞箋》云:“按梅溪曾陪使臣至金,故有此詞!痹~中有“斷腸秋早”句,據(jù)此推斷成行時間在初秋。查《金史。章宗紀》,每年九月朔日為金章宗完顏璟生辰,稱為天壽節(jié),南宋例于六月遣使往賀;《金史。交聘表》記在八月,則為宋使抵達燕京之期。蓋六月派遣,七月初啟程。史達祖得以隨同前往,應(yīng)在他為韓侂胄堂吏時。韓侂胄于寧宗慶元元年(1195)執(zhí)政,至開禧二年(1206)北伐(此年宋金交兵,不遣使),這十一年中間,派遣史達祖隨行使金都有可能!端膸烊珪偰俊C废~提要》謂“必李壁使金之時(按為開禧元年事),侂胄遣之隨行覘國(偵察金人動靜)”,此說可備參考。
這首詞是作者即將離開臨安時,為詩社社友贈別而作。內(nèi)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寫他平素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二是寫他出發(fā)時的心情,從中多少反映了他感嘆中原未復(fù)的憂國憂民之情。
詞的上闋寫其第一方面的內(nèi)容,共分三層意思。
“道人越布單衣,興高愛學(xué)蘇門嘯”是第一層,寫他平日仰慕高人逸士的隱逸和狂放情趣。他把自己稱為修道、學(xué)道的“道人”,身穿越布單衣而愛作孫登、阮籍一類高士隱者的狂嘯長吟。這正是南宋一般文人大都具備的形象。“有時”以下六句則寫他的另一種生活情致:自己經(jīng)常陪伴著貴族子弟,過著“歌里眠香,酒酣喝月”(喝住明月不令落)的豪奢生活。但是以上兩層還只是“表面文章”;就其骨子里而言,則還有更深一層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對于“神州未復(fù)”的深沉遺憾和感嘆。此處用了“慵登眺”,其實是正話反說;其“正說”即是不敢登眺。詞人內(nèi)心復(fù)雜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見一斑。
承著上闋的末句,詞情展開了新的曲折:“今日征夫在道,敢辭勞,風(fēng)沙短帽?”自己平時連登樓北望都不愿做,這次卻要甘冒風(fēng)沙去作萬里之行!這里,他插以“敢辭勞”一個短語,表達了公務(wù)在身、不得不行的萬般無奈意緒,其內(nèi)心深處則是“休吟稷穗,休尋喬木,獨憐遺老”:此去金邦,將見到故國喬木,中原遺老,將勾引起自己滿懷的“黍離”之悲。悲傷故國淪于榛蕪,忍著不去吟出“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詩·王風(fēng)·黍離》)的詩句吧;故國的遺址廢墟,不忍心尋訪憑吊,免得引起悲感吧,但總不免要碰見那些中原遺老,他們“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范成大使金紀行組詩中《州橋》句)的久盼恢復(fù)而不得的'神態(tài),怎能不引動我相憐之情?
“休”字兩句是正話反說,“獨憐”句則是正意拍合,預(yù)想此行必將引起的故國之悲。以上是下闋中的第一層意思。緊接著上文“征夫”之情,以下又設(shè)身處地地寫“留者”之情!巴缭娔摇笔菍懪笥阎,他們平昔結(jié)社吟詩,每有佳句即分置詩囊:“小窗針線”是寫家室之情,她每于小窗拈線縫衣,伴他讀書;而這兩種深情厚愛,卻都要在這早秋天氣的離別中一下子被“扯斷”!所以作者在此用了“斷腸秋早”一語,意即斷腸于此早秋季節(jié)。下三句則更加展開詞境,言此去異國他鄉(xiāng)尚不知要多少時間,但待我重歸杭城,只要看一看我頭上新添了多少如霜白發(fā),就完全可以驗證我在外面經(jīng)受了多少離愁的折磨!以上便是下闋中的第二層意思。至此,“陪節(jié)欲行”與“留別社友”兩方面的情意便都寫出,相當(dāng)切題。
必須提出,這首詞從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手法方面來看,算不上是一首突出的上乘之作。但卻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他突破了史氏本人所常寫的題材內(nèi)容,于中表現(xiàn)了自己一定程度的憂國之情。二是在用筆方面,也顯得比較清淡,不象他其他一些作品那樣濃妝艷抹。
清人樓敬思評曰:“史達祖南渡名士,不得進士出身;以彼文采,豈不論薦,乃甘作權(quán)相(指韓侂胄)堂吏,至被彈章,不亦降志辱身之至耶……?然集中又有留別社友《龍吟曲》‘楚江南,每為神州未復(fù),闌干靜,慵登眺’,新亭之泣,未必不勝于蘭亭之集也!保ā对~林紀事》卷十二引)這個評論是較客觀的。
詩詞鑒賞12
古詩原文
落花閑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閑花落。遲日恨依依,依依恨日遲。
夢回鶯舌弄,弄舌鶯回夢。郵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
譯文翻譯
落花時節(jié),空寂的庭院有位少婦穿著很單薄。穿著薄薄衣衫的少婦,在庭院空曠處看那落花。過后幾天,愁緒在心頭隱隱泛起,依戀不舍的愁緒一天天地遲延下去。
夢中醒來,只聽得黃鶯在演唱,唱歌的黃鶯累得返回夢鄉(xiāng)。帶信的人順便詢問時,少婦害羞的低垂了頭,害羞的少婦順便請來人給帶封回信。
注釋解釋
菩薩蠻: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薩篁”、“重疊金”、“花間意”、“梅花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為兩仄韻,兩平韻。
回文:詩詞的一種形式,因回環(huán)往復(fù)均能成誦而得名,相傳起于前秦竇滔妻蘇蕙的《璇璣圖》。
春衫:代指少婦。
遲日:過后幾天。依依:隱藏的樣子。
依依:不舍的樣子。
舌弄:將舌頭撥弄,演唱的意思。
郵:郵差,指送信的人。便:順便。羞:低頭。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十一月,蘇軾被貶黃州,“杜門謝客”,冬至后又去天慶觀養(yǎng)煉,在無所收獲之后,作該詞詠暮春閨情。
詩文賞析
上片,以移恨于物手法,寫暮春時節(jié),少婦空守庭院思念郎君而“恨”時長的心態(tài)。蘇軾擅長于將自然時令、外界景物與人物體態(tài)的情緣作為詞的信息源泉,作為激發(fā)詞情的觸媒和表達詞意的載體!奥浠ㄩe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閑花落”,傷春懷人!奥浠ā秉c明思郎時令,“閑院”描繪思郎守空房之寂寞,“春衫薄”說明思郎時感覺有寒氣。這是心理上的反映,只好以衣物傳達之!伴e花落”暗指思郎時散亂的.情緒!奥洹、“閑”、“薄”幾字貫通,少婦的孤獨感、寂寞感和煩亂感層層加深!斑t日恨依依,依依恨日遲”,最后兩句又把這種復(fù)雜感情強化了。無論是“恨”依依不舍的戀情,還是“恨”見面的日子來得遲遲的癡情,少婦都將一天天地熬煎下去,度日如度年。
下片,以夢幻與現(xiàn)實相互映照的手法,進一步寫少婦思郎的癡情與恨情。“夢回鶯舌弄,弄舌鶯回夢”,移情于黃鶯,以黃鶯托情,做著一場美夢。夢醒一喜,似乎郎君回歸,連黃鶯也不分晝夜嚼舌不停。忽然,現(xiàn)實虛無,撥弄舌頭的黃鶯也累得掃興了,不得不進人夢鄉(xiāng)。少婦一夢(幻)一醒(喜),黃鶯一弄(喜)一夢(愁),相互映照,人通物情,物通人性,形縈神繞,似夢非夢。此謂以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烘托出少婦的寂寞孤獨!班]便問人羞,羞人問便郵”,又由夢幻回到現(xiàn)實,請問郵人順便給我捎個信,這種結(jié)尾令人回味,此“恨”綿綿究竟有多長。
全詞圍繞“恨”字,情景融會,夢醒結(jié)合,喜恨交加,將一個癡情少婦思郎的復(fù)雜思緒、恨情,巧妙地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有余音繞梁之效果。
詩詞鑒賞13
薄暮
[唐]杜甫
江水長流地,山云薄暮時。寒花隱亂草,宿鳥擇深枝。
舊國見何日,高秋心苦悲。人生不再好,鬢發(fā)白成絲。
【顧注】廣德元年秋在閬州作。是年九月,至閬州。周舍詩:“況茲薄暮情。”薄,迫也。
江水長流地,山云薄暮時。寒花隱亂草①,宿鳥探深枝。故國見何日,高秋心苦悲。人生不再好,鬢發(fā)自成絲。
。ㄉ纤哪壕埃滤哪呵。此詩縱橫看來,意無不合。晚花隱色,喻己之混跡。夕鳥歸林,方己之避亂。此雖寫景,而兼屬寓言。故國生悲,仍與流水相應(yīng)。白頭興嘆,又與暮云相關(guān)。脈理之精細如此。
、購堈娫姡骸八闩趴諗,寒花映日紅!
閬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
【鶴注】此當(dāng)是廣德元年作!绢欁ⅰ看司耸鲜故襁京,隨有青城之命也!抖乓堋罚洪佒萁駷楸幐焦虚佒锌h。青城縣屬成都。
聞道王喬舄①,名因太史傳。如何碧雞使②,把詔紫微天③。秦嶺愁回首④,涪江醉泛船⑤。青城漫污雜⑥,吾舅意凄然。
。ㄉ纤南Ь耸贤馐冢滤乃途耸细叭。王喬因太史而傳,見外吏有藉于朝臣,今以王朝之使,詔除縣令,是京官反為外吏矣。如何二字,訝而惜之也。秦嶺不堪回首,涪江且醉客船,自此至青城,見彼污雜之俗,舅氏得不凄然乎。)①后漢王喬為葉令,每朔望來朝,雙鳧先至。帝令太史伺之,得朝舄二。②《前漢·王褒傳》: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宣帝使褒往祀焉。公舅必先使于蜀也。③《杜臆》:青城為第五大洞寶仙九室之天,故云紫微天。一說:紫微殿名,開元四年召縣令策于廷,二十四年宴新除縣令于朝堂。因知除授縣令,得把詔紫微也。④鶴曰:《唐志》:秦川有秦嶺縣,貞觀二年省。⑤又曰:涪江雖出合州,而《水經(jīng)》則云涪江水東南合射江,則梓閬皆可通言。⑥閩中陳氏曰:污言風(fēng)俗,雜言居民。
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詩詞鑒賞14
1、《新月》
唐·徐寅
云際嬋娟出又藏,美人腸斷拜金方。
嫦娥一只眉先掃,織女三分鏡未光。
珠箔寄鉤懸杳靄,白龍遺爪印穹蒼。
更期十五圓明夜,與破陰霾照八荒。
2、《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3、《秋月》
唐·白居易
夜初色蒼然,夜深光浩然。
稍轉(zhuǎn)西廊下,漸滿南窗前。
況是綠蕪地,復(fù)茲清露天。
落葉聲策策,驚鳥影翩翩。
棲禽尚不穩(wěn),愁人安可眠?
4、《月下喜邢校書至自洛》
唐·李益
天河夜未央,漫漫復(fù)蒼蒼。
重君遠行至,及此明月光。
華星映衰柳,暗水入寒塘。
客心定何似,馀歡方自長。
5、《望漢月》
宋·柳永
明月明月明月。爭奈乍圓還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暫歡會、依前離別。
小樓憑檻處,正是去年時節(jié)。
千里清光又依舊,奈夜永、厭厭人絕。
6、《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7、《玉階怨》
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詩詞鑒賞15
《秋來》原文
桐風(fēng)驚心壯士苦,衰燈絡(luò)緯啼寒素。
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牽今夜腸應(yīng)直,雨冷香魂吊書客。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來》譯文
秋風(fēng)驚人心,壯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燈里,紡織娘啼叫著催織寒衣。
日后誰來讀我用竹簡寫下的這編書,不使它被蠹蟲蛀成粉屑和洞隙?
這思想牽扯著,今晚我的肚腸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颼颼,像有古詩人的靈魂來慰吊。
秋夜墳場上,詩鬼們誦讀著鮑氏的詩句,他們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難消。
《秋來》注釋
桐風(fēng):指吹過梧桐葉的秋風(fēng)。壯士:詩人自稱。
衰燈:暗淡的燈光。絡(luò)緯:蟲名,俗稱紡織娘,因秋天季節(jié)轉(zhuǎn)涼而哀鳴,其聲似紡線。
寒素:白色的秋天。一說為寒布,或謂貧寒之人。
青簡:青竹簡。一編書:指詩人的一部詩集。竹簡書久無人讀,蠹蟲就在其中生長。
不遣:不讓;ㄏx:蛀蝕器物、書籍的蟲子。
蠹(dù):蛀蝕。
香魂吊書客:指前代詩人的魂魄來慰問詩人。香魂,才人志士之魂,一作“鄉(xiāng)魂”。
書客:詩人自指。
鮑家詩:指南朝宋鮑照的詩。鮑照曾寫過《行路難》組詩,抒發(fā)懷才不遇之情。
“恨血”句:《莊子·外物篇》:“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為碧!
《秋來》簡析
《秋來》是唐代詩人李賀的詩作。此詩以桐風(fēng)、衰燈、寒素、冷香、秋墳、恨血等意象構(gòu)成一幅凄涼的畫面,抒發(fā)悲秋之情,感嘆命運不濟,報國無門,寫盡了作者心中的悲涼和痛苦。全詩寄情于物,以浪漫主義的以幻寫真的獨特手法,在深遠的悲憤和瑰麗奇特的藝術(shù)形象間達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李賀詩歌詭譎凄異的風(fēng)格。
《秋來》賞析
李賀流傳后世的二百多首詩中,“鬼”詩有十多首。此詩寫秋天來臨時詩人的愁苦情懷,從其陰森料峭、鬼魅飄飄的風(fēng)格來看,就是一首“鬼”詩。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這原是古往今來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詩人對于時光的流逝表現(xiàn)了特異的敏感,以致秋風(fēng)吹落梧桐樹葉子的聲音也使他驚心動魄,無限悲苦。這時,殘燈照壁,又聽得墻腳邊絡(luò)緯哀鳴;那鳴聲,在詩人聽來仿佛是在織著寒天的布,提醒人們秋深天寒,快到歲末了。詩開頭一、二句點出“秋來”,抒發(fā)由此而引出的由“驚”轉(zhuǎn)“苦”的感受,首句“驚心”說明詩人心里震動的強烈。第二句“啼寒素”,這個寒字,既指歲寒,更指聽絡(luò)緯啼聲時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驚”與“苦”。
這一、二兩句是全詩的引子。一個“苦”字給全詩定下了基調(diào),籠罩以下六句!罢l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上句正面提問,下句反面補足。面對衰燈,耳聽秋聲,詩人感慨萬端,他發(fā)出一聲長長的嘆息:“自己寫下的這些嘔心瀝血的詩篇,又有誰來賞識而不致讓蠹蟲白白地蛀蝕成粉末呢?”情調(diào)感傷,與首句的`“苦”字相呼應(yīng)。
五、六句緊接上面兩句的意思。詩人輾轉(zhuǎn)反側(cè),徹夜無眠,深深為世無知音、英雄無主的憂憤愁思所纏繞折磨,似乎九曲回腸都要拉成直的了。詩人痛苦地思索著,思索著,在衰燈明滅之中,仿佛看到賞識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灑窗冷雨的淅瀝聲中,一位古代詩人的“香魂”前來吊問他這個“書客”來了。這兩句,詩人的心情極其沉痛,用筆又極其詭譎多姿。習(xí)慣上以“腸回”、“腸斷”表示悲痛欲絕的感情,李賀卻自鑄新詞,采用“腸直”的說法,愁思縈繞心頭,把紆曲百結(jié)的心腸牽直,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愁思的深重、強烈,可見他用語的新奇。憑吊這種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對死者做,他卻反過來說鬼魂前來憑吊他這個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驚的詩中奇筆。
“雨冷香魂吊書客”,詩人畫出了一幅十分凄清幽冷的畫面,而且有畫外音,在風(fēng)雨淋涔之中,他仿佛隱隱約約聽到秋墳中的鬼魂,在唱著鮑照當(dāng)年抒發(fā)“長恨”的詩,他的遺恨就像萇弘的碧血那樣永遠難以消釋。詩人表面上是說鮑照,實際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志士才人懷才不遇,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此詩上半篇采用的是常見的由景入情的寫法,下半篇則是全詩最有光彩的部分!八紶拷褚鼓c應(yīng)直”,在牽腸情思的引發(fā)下,一個又一個恍惚迷離的幻象在眼前頻頻浮現(xiàn),創(chuàng)造出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以幻象寫真情的獨特境界。詩人深廣的悲憤與瑰麗奇特的藝術(shù)形象之間達到了極其和諧的統(tǒng)一。在用韻上,后半篇也與前半篇不同。前半篇雖然悲苦、哀怨,但還能長歌當(dāng)哭,痛痛快快地唱出,因而所選用的韻字正好是聲調(diào)悠長、切合抒寫哀怨之情的去聲字“素”與“蠹”。到后半篇,與抒寫傷痛已極的感情相適應(yīng),韻腳也由哀怨、悠長的去聲字變?yōu)橐钟舳檀俚娜肼曌帧翱汀迸c“碧”。
這是一首著名的“鬼”詩,其實,詩所要表現(xiàn)的并不是“鬼”,而是抒情詩人的自我形象。香魂來吊、鬼唱鮑詩、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現(xiàn),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詩人抑郁未伸的情懷。詩人在人世間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陰冥世界尋求同調(diào),感情十分悲涼。
《秋來》創(chuàng)作背景
《秋來》一詩當(dāng)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為詩人臨終之言。一說此詩作于元和八年(813),為詩人辭官還居昌谷時。
【詩詞鑒賞】相關(guān)文章:
詩詞鑒賞05-27
《牡丹》詩詞鑒賞08-09
毛澤東詩詞鑒賞10-21
《對酒》詩詞鑒賞03-17
古典詩詞鑒賞02-21
《湖上》詩詞鑒賞01-31
王維的詩詞鑒賞01-04
冬至詩詞鑒賞01-20
詠柳詩詞鑒賞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