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詞鑒賞1
《三衢道中》是南宋詩人曾幾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寫詩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見聞感受。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
《三衢道中》的詩意
這是一首紀行詩,全詩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作者將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寫得錯落有致,平中見奇,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光,而且詩人的.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讓人領略到詩人山行時輕松愉快的心情。
創(chuàng)作背景:曾幾是一位旅游愛好者。這首詩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抒寫詩人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受。
《三衢道中》原文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翻譯:
梅子黃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xù)前行。
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賞析
詩寫初夏時寧靜的景色和詩人山行時輕松愉快的心情。這是一首紀行詩,寫詩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見聞感受。首句點明此行的時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jié)(黃梅天),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為之一爽,游興愈濃。詩人乘輕舟泛溪而行,溪盡而興不盡,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個“卻”字,道出了他高漲的游興。三四句緊承“山行”,寫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鸝啼鳴,幽韻悅耳,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皝頃r路”將此行悄然過渡到歸程,“添得”二字則暗示出行歸而興致猶濃,故能注意到歸途有黃鸝助興,由此可見出此作構思之機巧、剪裁之精當。
詩詞鑒賞2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yǎng)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譯文
我在去新安的路上走過,聽到人聲喧嘩,原來是吏役在村里點名征兵。
我便問那些新安派來的吏役:“難道新安這個縣小到?jīng)]有成丁的人了嗎?”
官吏回答說:“昨夜已有兵府文書下達,規(guī)定點選十八歲的中男入伍了!
我說:“啊,這些人還是年齡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讓他們?nèi)ナ匦l(wèi)東都?”
肥胖的青年都有母親來送行,瘦弱的青年都孤零零的,無人陪送。
時候已到黃昏,河水東流而去,青山下還仿佛有送行者的哭聲。
收起你們那縱橫的眼淚,不要哭壞了眼睛,徒然傷了身體。
即使哭干兩眼露出骨頭,皇天后土終究是無情的東西!
官軍進攻圍困相州,原來以為很快就可以平定叛軍。
豈知估計錯了形勢,以致打了敗仗,兵士一營一營地潰散了。
伙食就在舊營壘附近供應,訓練也在東都近郊進行。
挖掘壕溝也不會深得見水,放牧軍馬的勞役也還算輕。
況且參加的是名正言順討伐叛徒的王師,主將撫養(yǎng)士卒,愛護備至。
你們送行的家屬不用哭得很傷心,仆射對兵士仁愛得像父兄一樣。
《新安吏》注釋
、趴停憾鸥ψ苑Q。新安:地名,今屬河南。
、泣c兵:征兵,抓丁。
⑶更:豈。
⑷府帖:指征兵的文書,即“軍帖”。
、纱危阂来。中男:指十八歲以上、二十三歲以下成丁。這是唐天寶初年兵役制度規(guī)定的。
、式^短。簶O矮小。
、送醭牵褐笘|都洛陽。周代曾把洛邑稱作王城。
⑻伶俜(pīng):形容孤獨伶仃的樣子。
、桶姿汉铀。
⑽眼枯:哭干眼淚。
、咸斓兀喊涤鞒。
⑿相州:即鄴城,今河南安陽。
、沿M意:哪里料到。
、覛w軍:指唐朝的敗兵。星散營:像星星一樣散亂地扎營。
、泳图Z:到有糧食的地方就食。
、耘f京:這里指東都洛陽。
、蘸荆撼窍轮。不到水:指掘壕很淺。
、滞鯉燀槪撼⒌能婈犑翘锰谜恼x之師。
、讚狃B(yǎng):愛護。
、仄蜕洌褐腹觾x。如父兄:指極愛士卒。
《新安吏》賞析
宗乾元元年(758)冬,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郭和弼、王思禮等九節(jié)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并不信任,諸軍不設統(tǒng)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tǒng)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余各節(jié)度使逃歸本鎮(zhèn)。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伕。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后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jīng)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缎掳怖簟肥墙M詩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陽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边@兩句是全篇的總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歲為中男,二十一歲為丁。至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又改以十八歲為中男,二十二歲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眼前明明有許多人被當作壯丁抓走,卻撇在一邊,跳過一層問:“新安縣小,再也沒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為這樣一問,就可以把新安吏問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惫倮艉芙器,也跳過一層回答說,州府昨夜下的軍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難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來壓人。講王法已經(jīng)不能發(fā)生作用了,于是杜甫進一步就實際問題和情理發(fā)問:“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衛(wèi)東都洛陽呢?”王城,指洛陽,周代曾把洛邑稱作王城。這在杜甫是又逼緊了一步,但接下去卻沒有答話。也許官吏被問得張口結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這就把官吏對杜甫的厭煩,杜甫對人民的同情,以及詩人那種迂執(zhí)的性格都表現(xiàn)出來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备倮粢呀(jīng)無話可說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轉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懷著沉痛的心情,把這些中男仔細地打量再打量。他發(fā)現(xiàn)那些似乎長得壯實一點的男孩子是因為有母親照料,而且有母親在送行。中男年幼,當然不可能有妻子。之所以父親不來,是因為前面說過“縣小更無丁”,有父親在就不用抓孩子了。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現(xiàn)了另一番慘景!笆菽小钡摹笆荨币呀腥四坎蝗潭茫由稀蔼毩尜贰比,更顯得他們無親無靠。懷著無限的痛苦,但卻茫然而無法傾訴,這就是“獨伶俜”三字展現(xiàn)給讀者的情形。杜甫對著這一群哀號的人流淚站了很久,只覺天已黃昏了,白水在暮色中無語東流,青山好像帶著哭聲。這里用一個“猶”字便見恍惚。人走以后,哭聲仍然在耳,仿佛連青山白水也嗚咽不止。似幻覺又似真實,使讀者驚心動魄。以上四句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它在前面與官吏的對話和后面對征人的勸慰語之間,在行文與感情的發(fā)展上起著過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是杜甫勸慰征人的開頭幾句話。本來中男已經(jīng)走了,他的話不能講給他們聽。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講的話補敘在這里,又像是中男走過以后,杜甫覺得太慘了,一個人對著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語。那種發(fā)癡發(fā)呆的神情,更顯出他茫然的心理。抒發(fā)悲憤一般總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處卻似乎在進行收束!笆寡劭荨薄ⅰ皽I縱橫”本來可以再作淋漓盡致的刻畫,但杜甫卻加上了“莫”和“收”!安灰薜檬寡劬Πl(fā)枯,收起奔涌的熱淚吧!比缓笤儆谩疤斓亟K無情”來加以堵塞!澳薄ⅰ笆铡痹谇,“終無情”在后一筆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淚全部吞進肚里。這就收到了“抽刀斷水水更流”的藝術效果。這種悲憤也就顯得更深、更難控制,“天地”也就顯得更加“無情”。
杜甫寫到“天地終無情”,已經(jīng)極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這一場戰(zhàn)爭的性質(zhì)不同于寫《兵車行》的時候。當此國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時,詩人從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角度考慮,在控訴“天地終無情”之后,又說了一些寬慰的話。相州之敗,本來罪在朝廷和唐肅宗,杜甫卻說敵情難以預料,用這樣含混的話掩蓋失敗的根源,目的是要給朝廷留點面子。本來是敗兵,卻說是“歸軍”,也是為了不致過分叫人喪氣!皼r乃王師順,撫養(yǎng)甚分明!碧栖娪懛グ彩放衍姡梢哉f名正言順,但實際上又談不上愛護士卒、撫養(yǎng)分明。另外,所謂戰(zhàn)壕挖得淺,牧馬勞役很輕,郭子儀對待士卒親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詞。杜甫講這些話,都是對強征入伍的中男進行安慰。詩在揭露的同時,又對朝廷有所回護,杜甫這樣說,用心良苦。實際上,人民蒙受的慘痛,國家面臨的災難,都深深地刺激著他沉重而痛苦的心靈。
杜甫在詩中所表現(xiàn)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時又是社會現(xiàn)實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當時安史叛軍燒殺擄掠,對中原地區(qū)生產(chǎn)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壞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統(tǒng)治者在平時剝削、壓迫人民,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卻又昏庸無能,把戰(zhàn)爭造成的災難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顧人民死活。這兩種矛盾,在當時社會現(xiàn)實中尖銳地存在著,然而前者畢竟居于主要地位?梢哉f,在平叛這一點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別”既揭露統(tǒng)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又旗幟鮮明地肯定平叛戰(zhàn)爭,甚至對應征者加以勸慰和鼓勵,讀者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當時的人民雖然怨恨唐王朝,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走上前線支持了平叛戰(zhàn)爭!鞍姿簴|流,青山猶哭聲”表達了作者對應征的“中男”的無限同情之心。
《新安吏》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安慶緒退保相州,肅宗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個節(jié)度使,率步騎二十萬人圍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幸而郭子儀率領他的朔方軍拆斷河陽橋,才阻止了安史軍隊南下。杜甫從洛陽回華州,路過新安,看到征兵的情況,寫了這首詩。
詩詞鑒賞3
《卜算子》
裊裊水芝紅,脈脈蒹葭浦。
淅淅西風淡淡煙,幾點疏疏雨。
草草展杯觴,對此盈盈女。
葉葉紅衣當酒船,細細流霞舉。
《卜算子》鑒賞:
賞荷花而飲美酒,是古人的一種雅興。如南朝陳孫德璉(坐)鎮(zhèn)郢州時,泛船飲酒賞荷,賓僚并集,時稱勝賞;宋代歐陽修在揚州時,也曾邀集賓客,對荷而坐,傳詩飲酒,成為佳話。葛立方也不乏這樣的雅興,此詞使是在賞荷席間所作。此詞篇幅雖小,但寫荷花卻頗具特色。作者對荷花進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描寫與刻劃。把荷花的狀態(tài)形象寫活了;尤其善用疊字,利用疊字所特有的藝術表現(xiàn)力,摹景狀物,把荷花的精神也寫活了。詞的上片首句點出所詠之物。
自然,這里的“雨”也應是“疏疏”的雨。至于這種雨后的荷花,則更有美人出浴之妙,所以宋杜衍用“似畫真妃出浴時”的詩句來形容它!罢驽鲈 ,再配上那輕紗般的“淡淡煙”于是“煙霧蒙玉質(zhì)”、“綽約如仙子”的形象便活現(xiàn)于眼前了。這兩句中的三個疊詞用得恰如其分。“漸淅”,輕微的風聲,以寫金風初動,搖荷傳香;以“淡淡”狀“煙”,以“疏疏”限“雨”。這樣配搭起來,就能盡善盡美地托出荷花“裊裊”、“盈盈”的生動情態(tài)。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交代了所詠之物及其生長處所之后,正是要著力寫其形象的時候,卻不去作質(zhì)直的、忠誠的正面描繪,不作主觀的“說破”,而是只從幾個方面作點染烘托,寫了“淅淅西風淡淡煙,幾點疏疏雨”便結束了上片。這正果不落窠臼、自出心裁的地方。這種寫法,能給讀者留下無限廣闊的想象余地,使讀者由此及彼,神明頓發(fā)產(chǎn)生美的聯(lián)想,而造入三昧之域。
這首詞使用疊多且妙。全詞共四十四字,其中疊字竟占了十八個,句句有疊字,聯(lián)綿而下,相互映襯,無不自然妥貼。用來寫荷花形象的',有“裊裊”、“脈脈”、“盈盈”以至于“葉葉”(紅衣);寫自然景象的,有“淅淅”(的風)、“淡淡”(的煙)、“疏疏”(的雨);寫詞人動作情態(tài)的,有“草草”、“細細”。這些疊字在意境、氣韻、情調(diào)等方面,有極為協(xié)調(diào),確如周密所說的“妙手無痕”。這些疊字不僅生動傳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現(xiàn)了詞人疏神達思、怡然自樂的生活情趣,而且造成了一種輕靈、和諧、安謐而灑落的情調(diào);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聲韻美。這種情調(diào)和聲韻美,與寫“盈盈女”般的“裊裊”荷花,與寫文人雅士品酒荷的特定場景,都極為合拍,形式與內(nèi)容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統(tǒng)一。這種頻繁而有規(guī)律地使用疊字,在詩中有《古詩十九首》為例,而在詞中則略無儔匹,這不能不說是葛立方的獨具匠心。
詩詞鑒賞4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簡析】
唐琬這首詞,是對陸游所作的《釵頭鳳》詞的呼應。在唐琬看來,世道人情是那樣的險惡,一條封建禮法就把她和陸游這對恩愛夫妻活活拆散。遭受打擊的她猶如風雨黃昏中的殘花。滿腹心事無處訴說,只能忍受無奈和痛恨。此時唐琬,猶如秋千架上的繩索,飄飄蕩蕩,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而更為不幸的是,改嫁后,連表達的自由也沒有了。長夜無眠,角聲凄涼,欲訴痛苦,只能強作顏笑。
【賞析】
唐琬是我國歷史上常被人們提起的美麗多情的才女之一。她與大人陸游喜結良緣,夫婦之間伉儷相得,琴瑟甚和。這實為人間美事。遺憾的是身為婆婆的陸游母親對這位有才華的兒媳總是看不順眼,硬要逼著陸游把他相親相愛的她給休了。陸游對母親的干預采取了敷衍的態(tài)度;把唐琬置于別館,時時暗暗相會。不幸的是,陸母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并采取了斷然措施,終于把這對有情人拆散了。有情人未成終生的`眷屬,唐琬后來改嫁同郡宗人趙士程,但內(nèi)心仍思念陸游不已。在一次春游之中,恰巧與陸游相遇于沈園。唐琬征得趙士程同意后,派人給陸游送去了酒肴。陸游感念舊情,悵恨不已,寫了著名的《釵頭鳳》詞以致意。唐琬則以此詞相答。
詞的上片交織著十分復雜的感情內(nèi)容。世情薄,人情惡兩句,抒寫了對于在封建禮教支配下的世故人情的憤恨之情。世情所以薄,人情所以惡,皆因情受到封建禮教的腐蝕!抖Y記·內(nèi)則》云: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陸母就是根據(jù)這一條禮法,把一對好端端的恩愛夫妻拆散了。用惡、薄兩字來抨擊封建禮教的害人本質(zhì),極為準確有力,作者對于封建禮教的深惡痛絕之情,也借此兩字得到了充分的宣泄。雨送黃昏花易落,采用象征的手法,暗喻自己備受摧殘的悲慘處境。陰雨黃昏時的花,原是陸游詞中愛用的意象。其《卜算子曾借以自況。唐琬把這一意象吸入己作,不僅有自悲自悼之意,而且還說明了她與陸游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曉風干,淚痕殘,寫內(nèi)心的痛苦,極為深切動人。被黃昏時分的雨水打濕的了花花草草,經(jīng)曉風一吹,已經(jīng)干了,而自己流淌了一夜的淚水,至天明時分,猶擦而未干,殘痕仍在。這是多么的痛心啊!以雨水喻淚水,在古代詩詞中不乏其例,但以曉風吹得干雨水來反襯手帕擦不干淚水,借以表達出內(nèi)心的永無休止的悲痛,這無疑是唐琬的獨創(chuàng)。欲箋心事,獨語斜闌兩句是說,她想把自己內(nèi)心的別離相思之情用信箋寫下來寄給對方,要不要這樣做呢?她在倚欄沉思獨語。難、難、難!均為獨語之詞。由此可見,她終于沒有這樣做。只因封建禮教的殘酷不仁。這一疊聲的難字,由千種愁恨,萬種委屈合并而成,因此似簡實繁,以少總多,既上承開篇兩句而來,以表現(xiàn)出處此衰薄之世做人之難,做女人之更難;又開啟下文,以表現(xiàn)出做一個被休以后再嫁的女人之尤其難。
過片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這三句藝術概括力極強。人成各是就空間角度而言的。作者從陸游與自己兩方面設想:自己在橫遭離異之后固然感到孤獨,而深深愛著自己的陸游不也感到形單影只嗎?今非昨是就時間角度而言的。其間包含著多重不幸。從昨日的美滿婚煙到今天的兩地相思,從昨日的被迫離異到今天的被迫改嫁,這是多么不幸!但不幸的事兒還在繼續(xù):病魂常似秋千索。說病魂而不說夢魂,顯然是經(jīng)過考慮的。夢魂夜馳,積勞成疾,終于成了病魂。昨日方有夢魂,至今日卻只剩病魂。這也是今非昨的不幸。更為不幸的是,改嫁以后,竟連悲哀和流淚的自由也喪失殆盡,只能在晚上暗自傷心。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四句,具體傾訴出了這種苦境。寒字狀角聲之凄涼怨慕,闌珊狀長夜之將盡。這是徹夜難眠的人方能感受得如此之真切。
大凡長夜失眠,愈近天明,心情愈感煩躁,而此詞中的女主人公不僅無暇煩躁,反而還要咽下淚水,強顏歡笑。其心境之苦痛可想而知。結句以三個瞞字作結,再次與開頭相呼應。既然可惡的封建禮教不允許純潔高尚的愛情存在,那就把它珍藏在心底吧!因此愈瞞,愈能見出她對陸游的一往情深和矢志不渝的忠誠。
與陸游的原詞比較而言,陸游把眼前景、見在事融為一體,又灌之以悔恨交加的心情,著力描繪出一幅凄愴酸楚的感情畫面,故頗能以特有的聲情見稱于后世。而唐琬則不同,她的處境比陸游更悲慘。自古愁思之聲要妙,而窮苦之言易好也(韓愈《荊潭唱和詩序》)。她只要把自己所遭受的愁苦真切地寫出來,就是一首好詞。因此,此詞純屬自怨自泣、獨言獨語的感情傾訴,主要以纏綿執(zhí)著的感情和悲慘的遭遇感動古今。兩詞所采用的藝術手段雖然不同,但都切合各自的性格、遭遇和身分?芍^各造其極,俱臻至境。合而讀之,頗有珠聯(lián)璧合、相映生輝之妙。
世傳唐琬的這首詞,在宋人的記載中只有世情薄,人情惡兩句,并說當時已惜不得其全闋(詳陳鵠《耆舊續(xù)聞》卷十)。此詞最早見于明代卓人月所編《古今詞統(tǒng)》卷十及清代沈辰垣奉敕編之《歷代詩余》卷一一八所引夸娥齋主人說。由于時代略晚,故俞平伯懷疑這是后人依據(jù)殘存的兩句補寫而成。
詩詞鑒賞5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注釋】
、徘G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山形上合下開,狀若門。
、七h:遠自。
⑶楚國: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其地春秋、戰(zhàn)國時屬楚國境域。
⑷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⑸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⑹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下來。
⑺海樓:海市蜃樓,海市蜃樓,亦稱“蜃景”,是光線經(jīng)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fā)生顯著折射時,把遠處景物顯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異幻景。這里狀寫江上云霧的變幻多姿。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倘裕阂廊。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xiāng)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xiāng)。
、腿f里:喻行程之遠。
【賞析】
這首詩是借景抒情之作。構思巧妙。脈絡井井有條,結構波瀾起伏,頗有層次。在藝術上,寫得曲折含蓄、波瀾起伏,忽而寫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寫太空的奇異景象;忽而寫白天對山巒起伏、江流奔騰的大自然的欣賞,忽而又寫夜晚對太空景象變幻的享受。最后才用擬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現(xiàn)詩人離鄉(xiāng)惜別的情思。我們透過詩人對大自然景象的細致觀察和欣賞,就能體會到青年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致勃勃的無窮活力。尤其"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逼真地描寫出詩人乘船穿過三峽,崇山峻嶺,逐漸消失在廣闊的原野上;洶涌澎湃的萬里長江,隨著山勢的消失,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緩緩東流,詩人就使用這種白描的筆觸,淡淡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非常真實的山水畫卷,給后代人們留下了領略不盡的審美感受。
詩詞鑒賞6
[唐]元稹
吾觀競舟子,因測大競源。天地昔將競,蓬勃晝夜昏。
龍蛇相嗔薄,海岱俱崩奔。群動皆攪撓,化作流渾渾。
數(shù)極斗心息,太和蒸混元。一氣忽為二,矗然畫乾坤。
日月復照耀,春秋遞寒溫。八荒坦以曠,萬物羅以繁。
圣人中間立,理世了不煩。延綿復幾歲,逮及羲與軒。
炎皇熾如炭,蚩尤扇其燔。有熊競心起,驅(qū)獸出林樊。
一戰(zhàn)波委焰,再戰(zhàn)火燎原。戰(zhàn)訖天下定,號之為軒轅。
自是豈無競,瑣細不復言。其次有龍競,競渡龍之門。
龍門浚如瀉,淙射不可援。赤鱗化時至,唐突鰭鬣掀。
乘風瞥然去,萬里黃河翻。接瞬電烻出,微吟霹靂喧。
傍瞻曠宇宙,俯瞰卑昆侖。庶類咸在下,九霄行易捫。
倏辭蛙黽穴,遽排天帝閽。回悲曝鰓者,未免鯨鯢吞。
帝命澤諸夏,不棄蟲與昆。隨時布膏露,稱物施厚恩。
草木沾我潤,豚魚望我蕃。向來同競輩,豈料由我存。
壯哉龍競渡,一競身獨尊。舍此皆蟻斗,競舟何足論。
詩詞鑒賞7
《如夢令》
蘇軾
為向東坡傳語,人玉堂深處。
別后有誰來?
雪壓小橋無路。
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賞析:
這首《如夢令》,毛氏汲古閣本題作《有寄》,傅榦本調(diào)下注云:“寄黃州楊使君二首,公時翰苑。”當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蘇軾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所作。詞中抒寫懷念黃州之情,表現(xiàn)歸耕東城之意,是作者當時特定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的真實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為向東坡傳語,人玉堂深處”,以明快的語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處”,向黃州東坡表達思念之情,引起下文。這兩句的語氣,十分親切。蘇軾心目中,黃州東坡,儼然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是“傳語”的內(nèi)容,是蘇軾對別后黃州東坡的冷清荒涼景象的揣想。先設一問以避免平直。有此一問,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把〾盒驘o路”,仍承上句帶有問意,似乎是說:別后有沒有人來?是雪壓住了小橋,路不通嗎?以景語曲折表達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與否之間,都表現(xiàn)了對別后黃州東坡的無限關心。
末三句“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緊承上意,亦是“傳語”的內(nèi)容,表達歸耕東坡的意愿。“歸去,歸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決定,是決心!敖弦焕绱河辍,是說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補充要急于“歸去”的理由,說明“歸去”的打算!耙焕绱河辍彼淖郑谷俗匀坏叵肫鹚鳌督亲印吩~“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的意境!耙焕绱河辍彼膫字更是“皆曲盡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輕快。
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頗多氣勢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詞作,顯示了東坡創(chuàng)作風格的多樣性。這首《如夢令》便代表了蘇軾創(chuàng)作清淡的一面,詞中不設奇險之語,清新淡雅而自然。
詩詞鑒賞8
常武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國。
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guī)熉,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處,三事就緒。
赫赫業(yè)業(yè),有嚴天子。王舒保作,匪紹匪游。徐方繹騷,震驚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驚。
王奮厥武,如震如怒。進厥虎臣,闞如虓虎。鋪敦淮濆,仍執(zhí)丑虜。截彼淮浦,王師之所。
王旅啴啴,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綿綿翼翼。不測不克,濯征徐國。
王猶允塞,徐方既來。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來庭。徐方不回,王曰還歸。
譯文
多么威嚴多嚴明,王對卿士下命令。太祖廟堂召南仲,太師皇父在其中:“速速整頓我六軍,備戰(zhàn)習武任務重。布防警戒切莫松,救助南方懲元兇!
王詔尹氏傳下令,告諭程伯休父依令行,士卒左右列成隊,告誡全軍申軍令。沿那淮岸急行軍,巡視徐國察隱情。誅其禍首安人民,三司就職工作勤。
多么威嚴多偉大,神圣天子親出征,從容鎮(zhèn)定向前進。不快不慢按兵法,徐方慌張亂陣營。王師神威震徐方,雷霆萬鈞壓頭頂,徐方騷動大震驚。
周王奮威用武力,如天動怒雷聲起。前鋒部隊如猛虎,虎怒吼聲震大地。大軍屯聚淮水邊,擒獲頑敵向前逼。切斷淮水沿岸路,王師駐此掃頑敵。
王師強大兵馬眾,迅捷如鳥掠長空,勢如江漢水洶涌。如山之基難動搖,如川之流滾滔滔。軍營綿綿排列齊,戰(zhàn)無不勝難知底,大力征討定淮夷。
王的謀略無不中,徐國投降來歸從。徐國臣服成一統(tǒng),勝利應是天子功。四方叛逆已平定,徐國入覲來王庭。徐國改邪已歸正,王命班師返京城。
注釋
(1)赫赫:威嚴的樣子。明明:明智的樣子。
。2)卿士:周朝廷執(zhí)政大臣。
。3)南仲:人名,宣王主事大臣。大祖:指太祖廟。
(4)大師:職掌軍政的大臣。皇父:人名,周宣王太師。
。5)整:治。六師:六軍。周制,王建六軍。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
(6)脩我戎:整頓我的軍備。脩,習;戎,武。
。7)敬:借作“儆”。
(8)惠:愛。
(9)尹氏:掌卿士之官。
(10)程伯休父:人名,宣王時大司馬。
。11)陳行:列隊。
。12)率:循。
。13)。翰煲。徐土:指徐國,故址在今安徽泗縣。
。14)不:二“不”字皆語助詞,無義。留:占“劉”字,殺。處:安。
。15)三事:三司,指軍中三事大夫。事與“司”通。緒:業(yè)。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謂分主六軍之三事大夫,無一不盡職以就緒也!
(16)業(yè)業(yè):高大的樣子。
。17)有嚴:嚴嚴,神圣的樣子。
。18)舒:舒徐。保:安。作:起。
。19)紹:戴震《詩經(jīng)補注》:“如‘夭紹’之紹,急也!庇危簝(yōu)游,與“紹”對文,指緩。
。20)繹:絡繹。騷:騷動。嚴粲《詩緝》:“王乃舒徐而安行,依于軍法日行三十里,進兵不急,人自畏威,徐方之人,皆絡繹騷動矣!
。21)霆:炸雷。
。22)奮厥武:奮發(fā)用武。
。23)虎臣:猛如虎的武士。
。24)闞(hǎn)如:闞然,虎怒的樣子。虓(xiāo):虎嘯。
。25)鋪:韓詩作“敷”,大。敦:屯聚。濆(fén):高岸。
(26)仍:就。丑虜:對敵軍的蔑稱。
。27)截:斷絕。
。28)所:處。
。29)啴(tān)啴:人多勢眾的樣子。
(30)翰:指鷙鳥。
。31)苞:指根基。
(32)翼翼:整齊的樣子。
。33)濯:大。
。34)猶:通“猷”,謀略。允:誠。塞:實,指謀略不落空。
。35)來庭:來王庭,指朝覲。
(36)回:違。
鑒賞
此詩題目特別,《詩經(jīng)》大多是取首句語詞為題,有的雖不是首句,但亦是詩中的語詞,而“常武”一詞不見于該詩,故說詩者議論紛紜!睹娦颉分^其意是“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為戒然”;朱熹《詩序辨說》申此說“蓋有二義:有常德以立武則可,以武為常則不可,此所以有美而有戒也”,對此,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駁道:“詩中極美王之武功,無戒其黷武意。毛、鄭亦無戒王之說,然則作《序》者其腐儒之見明矣!蓖踬|(zhì)《詩總聞》謂“自南仲以來,累世著武,故曰常武”: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以為“常武”是樂名,他說:“武王克商,樂曰《大武》,宣王中興,詩曰《常武》,蓋詩即樂也!苯嘶蛞詾楣懦、尚通用,“常武”即尚武,與詩旨正合。按:《序》與朱說明顯牽強附會,姚批駁極是。王質(zhì)誤會南仲為文王時人,故有此說,亦不足取。惟后二說較為合理,可供參考。
此詩為宣王時之作,有詩中兩個人物為證:一是南仲,同見于《出車》,亦見《鄦惠鼎》(稱“司徒南中”),《漢書·人物表》與《后漢書·龐參傳》所載《馬融上書》都認定南仲是宣王時人。同時,王國維《觀堂集林·鬼方昆夷玁狁考》據(jù)《出車》說“赫赫南仲,玁狁于襄”,而“周時用兵玁狁事,其見于書器者,大抵在宣王之世,而宣王以后即不見有玁狁事”;又據(jù)《鄦惠鼎》與宣王時《召伯虎敦》文字相類,斷定南仲必為宣王時人。另一是程伯休父,《國語·楚語下》云重黎“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當宣時失其官守,而為司馬氏”。
此詩贊美周宣王率兵親征徐國,平定叛亂,取得重大的勝利。詩人的敘述基本按照事件的發(fā)展:首章寫宣王委任將帥并部署戰(zhàn)備任務;第二章通過尹氏向程伯休父下達作戰(zhàn)計劃。這兩章著重記述史實,一一交代重要人物,雖然極為簡括,但卻把形勢、任務、目標乃至進軍路線都說清楚了。這自然是統(tǒng)帥宣王的杰作,詩人以最簡潔的筆法,表現(xiàn)了宣王胸有成竹、指揮若定的氣魄與指揮才能。第三章寫進軍。詩人先從“我方”著筆:天子親征,沉穩(wěn)從容,戰(zhàn)士行軍,不緊不慢,充滿一種勝券在握的堅定信心。而敵方,在詩人筆下則是另一番景象:徐方陣營騷動、震恐,以致如五雷轟頂,倉皇失措。一鎮(zhèn)定,一驚慌,兩相對照,顯示出王師強大的力量,未戰(zhàn)已先聲奪人。第四章寫王師進擊徐夷。詩人以天怒雷震,比喻周王奮發(fā)用武;以猛虎怒吼,比喻官兵勇敢,極力突出王師驚天動地的氣勢。以此擊徐,無異泰山壓頂,自然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看:王師迅疾深入淮河腹地,切斷了徐淮的聯(lián)系,還俘獲了大批叛軍,進而扎營于此,為剿滅敵人作準備。全章八句,前用比,后用賦,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了進軍的形勢,充分顯示出王師的壓倒優(yōu)勢。第五章寫王師的無比聲威。詩人滿懷激情,借助精巧選詞,串聯(lián)比喻、排句,飽蘸筆墨,歌唱王師。這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朱熹有一段絕好的分析,他說:“如飛如翰,疾也;如江如漢,眾也;如山,不可動也;如川,不可御也。綿綿,不可絕也;翼翼,不可亂也。不測,不可知也;不克,不可勝也!保ā对娂瘋鳌罚┑诹聦懲鯉焺P旋,歸功天子。詩人先頌揚天子計謀允當,再說勝利是“天子之功”,然后寫到王下令“還歸”,敘述次第井然!巴踉贿歸”回應篇首“王命卿士”,一反映今日勝利的躊躇滿志;一表現(xiàn)昔日大敵當前的凝重心境,前后鮮明對照,首尾相連,結構完善。此章造句頗奇特,雙句、單句“徐方”二字交替使用,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評曰:“八句‘徐方’二字一上一下,絕奇之調(diào)。”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評曰:“‘徐方’二字回環(huán)互用,奇絕快絕!”詩人反覆提出“徐方”,正見出對這次平徐勝利的特別重視與喜悅。徐為淮夷大國,屢與朝廷抗衡,今已降服來朝,自然極為可喜可賀,要津津樂道;同時又是天子親征,詩人怎能不張大其功,宣揚徐方“既來”、“既同”、“來庭”、“不回”?梢娺B用四個“徐方”既是內(nèi)容使然,又是抒情志感的需要,并非故意造奇。朱熹曾與上篇《江漢》比較說:“前篇召公帥師以出,歸告成功,故備載其褒賞之詞;此篇王實親行,故于卒章反覆其辭,以歸功于天子!保ā对娂瘋鳌罚┧囊娊鈱嵏哂谝、方,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中國古代敘事詩不很發(fā)達,但如《常武》一詩,盡管在細節(jié)的敘述上精詳遠不及古希臘羅馬的史詩,卻也神完氣足,其敘事虛寫與實寫的巧妙結合,尤為一大特色,從詩歌藝術上說,即使與古希臘羅馬史詩相比,似也不遑多讓。
詩詞鑒賞9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注釋此又名‘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此破降,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潤:滋潤
絕:絕對
勝:超過
譯文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酪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
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遠勝過綠楊滿城的暮春。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第一句寫初春的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十分準確地寫出了它的特點,遣詞用句十分優(yōu)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膳c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yōu)勝,別出新意。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詩詞鑒賞10
原文:
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fā),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
寫翻譯 寫翻譯寫賞析 寫賞析糾錯 糾錯分享 評價:很差較差還行推薦力薦
賞析
“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鷲嶺,即印度靈鷲山,這里借指飛來峰。岧峣,山勢高峻貌;冠一“郁”字,見其高聳而又具有蔥蘢之美。龍宮,相傳龍王曾請佛祖講經(jīng)說法,這里借指靈隱寺。寂寥,佛家以“清靜”為本,冠一“鎖”字,更見佛殿的肅穆空寂。這兩句,借用佛家掌故而能詞如己出;先寫山,后寫寺,...
作者介紹
宋之問
宋之問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詩詞鑒賞11
《對酒行》原文
唐代:李白
松子棲金華,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電,倏忽變光彩。
天地無凋換,容顏有遷改。
對酒不肯飲,含情欲誰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赤松子棲息在金華山上,安期生居住在東海的蓬萊仙山。
他們都是古代修煉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們是否還在?
人生浮幻如夢,如奔流的閃電般轉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
幾十年,天地并沒有多大的變化,改變的只有人的容顏。
這樣人生的即逝,誰能不感慨萬千呢?眼前雖然有盛宴美酒,但歡飲不暢,沒有舉杯的心情。
注釋
對酒行:是樂府相和歌調(diào)名,內(nèi)容多為君主歌功頌德。
松子:即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金華山:在浙江金華縣北,即赤松子得道處。傳說赤松子游金華山,自焚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壇。
安期:《抱樸子》載:安期先生(指安期生),在東海邊賣藥,已有千年之久。秦始皇請來與他談了三天三夜,言高旨遠,始皇感到奇怪,便賜給他價值數(shù)千萬的金璧。安期接受后,放置在阜鄉(xiāng)亭,并留下一封書信曰:“復數(shù)千歲,求我于蓬萊山!
羽化:道家以仙去為羽化。
浮生:人生。流電:形容人生短促,似流電。
凋換:凋落變化。
含情:形容心情不歡暢。
賞析
詩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問。詩人開篇便從古時仙人、仙境起筆,首先創(chuàng)造出迷離縹緲的意境,也凝聚著詩人一生求仙的曲折歷程和復雜心態(tài)。首二句仙人、仙境相應,山海對舉,“棲”、“入”二動詞鑲嵌句中,造成神妙飄逸的意境,字里行間蘊含著詩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后兩句則轉入疑問,這是經(jīng)過一系列的艱苦探索之后的反思緒果,疑問中透露出詩人迷惘、惆悵的復雜心態(tài)。
中間四句,感嘆時光倏忽,人生易老。這里,詩人為強調(diào)人生變化之迅速,用了夸張的藝術手法:“浮生”兩句中,“流電”的`意象與“浮”、“速、‘倏忽”等詞語的交互作用,就凸現(xiàn)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識!碧斓亍眱删溆忠杂来娴奶斓貫榉匆r,來強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識,揭示出時間的無限、宇宙的永恒與人生有限、容顏易改的矛盾,傾瀉出詩人欲有為而不得,欲超脫而不能的內(nèi)心矛盾與苦悶,流露出迷惘、倜悵又無可奈何的復雜心態(tài)。
結尾兩句,緊扣詩題,揭出主旨。詩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滅、絕望的情境中,忽辟奇境,面對酒杯而產(chǎn)生種種聯(lián)想,在欲飲未飲的心靈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詰的語氣透漏出他欲超脫而不能的復雜心態(tài),也表達出更高遠的精神追求。
總體來說,這首詩以詩人內(nèi)心情感流向變化來結構全詩。起筆是對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調(diào),繼而轉入對仙人不復現(xiàn)的失望,對求仙追求的疑慮與悵惘。然后由上而下轉入對人世時光易逝的憂慮,對容顏日改的無可奈何,表達出一種失落、灰心和幻滅的情緒。至此,詩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地。這時,詩人又以超然揮灑的筆觸,突然推開去,獨辟蹊徑,以面對酒杯的聯(lián)想、發(fā)問,表達了“含情”有待的高遠精神追求,從而創(chuàng)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這就形成了全詩看似漫不經(jīng)心、跳蕩不羈,實則整然有序,渾然天成的藝術結構,顯示出這首詩“飄逸”的風格。
詩詞鑒賞12
無田甫田,維莠驕驕。 無思遠人,勞心忉忉。
無田甫田,維莠桀桀。 無思遠人,勞心怛怛。
婉兮孌兮,總角丱兮。 未幾見兮,突而弁。
注釋:
無田:不要耕治
甫田:荒蕪多草的土地
遠人:遠去的人。
忉忉:憂慮的樣子。
桀桀:形容野草長得 很高。
怛怛:憂慮不安的樣子。
婉、孌:年少而美好的樣子。
總角:童子將頭發(fā)梳成兩個髻
丱:音貫,形容總角翹起之狀
弁:音片,冠名,男子二十而冠
賞析:
《甫田》描寫對久別遠行人和思念。詩從田中又高又長的`莠草寫起,展示了一幅荒蕪的景象,表明正是自己無力種田,遠役給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帶來的破壞。但詩人正話反說,田園越荒蕪,卻越說不思念,只是表達的思念也無可奈何,最后一間只好借助想象相見的情景來寄托自己的思念。而且又是正話反說,“未風見”,看似時間不長,其實正意味著久長,因為少年郎已戴了成人冠,時間已不知多少年了。
詩詞鑒賞13
再宿武關
[唐] 李涉
遠別秦城萬里游,亂山高下出商州。
關門不鎖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作品賞析
【注釋】:
(1)李涉,唐憲宗至文宗時人,憲宗元和年間,曾因事貶謫出京,至文宗時,又被罷官,流放桂粵。此詩為第二次貶官時作。
。2)武關:在商州,今陜西省商縣。
。3)秦城:指京都長安。
【簡析】:
詩人貶官出京,心亂如麻,因此商山在他眼中成了"亂山",溪水也帶上了"寒"字.特別是"關門不鎖"四字,象征詩人愁緒的溪水擋也擋不住,可見詩人愁緒之深之切!
--------------------
李涉元和年間曾官太子通事舍人,因事貶謫出京;大和中,復召為太學博士,不久又因事罷官,流放桂粵。從此詩題“再宿武關”的“再”,以及首句“遠別”、“萬里游”等詞語看,這首詩很可能是他第二次罷官出京過武關時寫的。武關,在商州(今陜西省商縣),為秦時南面的重要關隘,故又名“南關”。這首詩,詩人寫他再宿武關時的見聞感受,以抒發(fā)去國離鄉(xiāng)的愁苦情懷。
“遠別秦城萬里游”。開頭一句,詩人就點出他這次再宿武關非同尋常。秦城,指京都長安。詩人告訴我們,他是從京城來,到萬里之外遙遠的地方去。這里暗示出他因事罷官流放南方之事。因此這次“遠別”意味著和皇城的永別,和仕途的永別;“萬里游”也并非去游山玩水,而是被迫飄流到萬里之外。詩人這種愁苦心情,在下面的景色描寫中透露出來。
“亂山高下出商州”。亂山,指商州附近的商山。商山有“九曲十八繞”之稱,奇秀多姿,風景幽勝!皝y山高下”四個字,把商山重巒迭嶂、回環(huán)曲折的氣勢和形貌,逼直地勾勒出來了;一個“出”字,又使靜止的山活動起來,使我們仿佛看到綿延迤邐的商山群峰,紛紛涌出于商州城。
此句是寫山,更是寫人──寫詩人踏著高低曲折的山道走出商州城時的心情。其實,商山似亂非亂,形亂神不亂,它錯落有致,遠近高低各不同,但此時此地,詩人哪有閑情細細欣賞,由于他“遠別秦城”,心亂如麻,商山在他眼里就成“亂山”了。而滿目亂山,又格外烘托出人的心緒煩亂;山與人、景與情交融為一體了。
詩的下兩句寫夜宿武關的情景。不難想象,詩人此夜投宿武關,想到明晨將出關南去,與“秦城”相隔更加遙遠,該是何等愁苦;加以孤館寒燈,形單影只,該有多么凄涼。他一定是輾轉反側,不能成眠。
然而詩人并沒有正面訴說這一切,而是別有巧思,讓溪水去替他傾訴:“關門不鎖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古關靜夜,溪水潺潺,引起夜不成眠的詩人的'遐想:那流過古關的潺潺湲湲的溪水,仿佛是為他的不幸遠別而嗚咽啜泣;又仿佛是從他的心中流出,載著綿綿無盡的離愁別恨,長流遠去!耙灰逛郎涂统睢,溪聲、心聲迭合成一體了!瓣P門不鎖”四字,尤為神來之筆。
雄固的武關之門,能封鎖住千軍萬馬,但此時對于淙淙寒溪水送來的愁聲,卻無能為力,怎么“鎖”也鎖不住,足見這“愁”的分量之重!一個“鎖”字,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愁”,活靈活現(xiàn)地顯示出來!耙灰逛郎暴ぉふ灰,詩人哪能合眼,這是多么痛苦難熬!這兩句詩,詩人別出心裁地通過對水聲的描寫,把內(nèi)心“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別恨,曲折細膩地描摹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具有很大的藝術感染力量。
詩詞鑒賞14
冬至
宋-李正民
馀閏推遷歲已新,青陽不待月加寅。
朔風卷雪寒催臘,和氣消冰早變春。
細餅堆盤隨舊俗,磔牛當路樂村民。
流光袞袞催人老,心地閒來只任真。
冬至,祝你的生活春色撩人,愿你的身體春意盎然!愿一切美好如期而至!
詩詞鑒賞15
更題 [唐] 杜甫 只應踏初雪,騎馬發(fā)荊州。直怕巫山雨,真?zhèn)椎矍铩?/p>
群公蒼玉佩,天子翠云裘。同舍晨趨侍,胡為淹此留。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毛澤東詩詞鑒賞10-21
《牡丹》詩詞鑒賞08-09
古典詩詞鑒賞02-21
《對酒》詩詞鑒賞03-17
王維的詩詞鑒賞01-04
《牡丹》詩詞鑒賞02-22
《天門》詩詞鑒賞02-22
《烏衣巷》詩詞鑒賞02-22
高中詩詞鑒賞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