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毛澤東詩詞鑒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毛澤東詩詞鑒賞 1
原文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
注釋
1、昆侖:昆侖,即昆侖山,又稱昆侖虛、昆侖丘或玉山。地理觀念上的昆侖山,指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nèi),全長約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古代神話的西方昆侖,是漢以前地理上的昆侖一名與傳說中昆侖的結(jié)合。作者自注:“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別的解釋不合實際。”
2、橫空出世:橫空,橫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險峻。
3、莽:莽莽,狀高大!缎栄拧罚好,大也。后世引申有魯莽、莽撞、猛健諸義。
4、閱盡人間春色:閱盡,看足、看盡、看遍。人間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5、飛起玉龍三百萬:玉龍,白色的龍;三百萬是形容其多。這里是說終年積雪的昆侖山脈蜿蜒不絕,好像無數(shù)的白龍正在空中飛舞。(按:作者原注中的“前人”指北宋張元。張元句,始見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一,原作“戰(zhàn)死玉龍三十萬,敗鱗風(fēng)卷滿天飛”。以后有關(guān)記載漸有出入。南宋魏慶之輯《詩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條作“戰(zhàn)退《舊時通行本作戰(zhàn)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似為作者原注所據(jù)!爱(dāng)年孫行者過此”,是當(dāng)?shù)鼐用駛髡f《西游記》里的故事。)作者自注:“宋人詠雪詩云:“戰(zhàn)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崩龈髅}之雪,積世不滅,登高遠(yuǎn)望,白龍萬千,縱橫飛舞,并非敗鱗殘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國,好看不好吃,試為評之!
6、攪得:鬧得、搞得。今語的“搞”,早期白話作品中都作“攪”。
7、周天寒徹:滿天冷透。
8、消熔:積雪消融、融化。
9、江河橫溢:長江黃河都發(fā)源于昆侖山脈,所以昆侖山積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會泛濫起來。
10、橫溢:就是橫流,即泛濫。
11、人或為魚鱉:江河橫濫,洪水成災(zāi),人也許為魚鱉所食!蹲髠鳌ふ压辍罚骸拔(沒有)禹,吾其魚乎!”
12、千秋:千年。
13、功罪:幾千年來昆侖山給長江黃河輸送的水源給人民帶來了許多好處,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這是功;造成洪水泛濫,因而給人民帶來災(zāi)禍,這是罪。在這里,罪是實寫,功是虛寫。
14、誰人:何人。
15、曾與:曾給、曾為!对娫~曲語詞匯釋》:“與,為也,給也。”。
16、評說:評論、評議。
17、安得:怎得、哪得。
18、倚天抽寶劍:傳楚宋玉作《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之外!币刑,形容寶劍極長和帶劍的人極高大。
19、遺(wèi):贈與。
20、還東國:首次發(fā)表時原作“留中國”,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詩詞》改為“還東國”。
21、環(huán)球:一作寰球,整個地球。
譯文
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侖山,你已看遍人世間的春秋風(fēng)云。你雪山般的身軀飛舞起千百萬冰棱,滿天被你攪得寒入骨髓。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縱橫流淌,有些人或許葬于魚腹。你的千年功過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評說?
今天我要來談一談昆侖: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這么多的雪花。怎樣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寶劍,把你斬為三片呢?一片送給歐洲,一片贈予美洲,一片留給日本。在這和平世界里,整個地球?qū)⑾襁@樣感受到熱烈與涼爽。
《念奴嬌·昆侖》毛澤東作于1935年冬天。中央紅軍走完了長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將到達陜北,毛澤東登上岷山峰頂,遠(yuǎn)望青海一帶蒼茫的昆侖山脈有感而作。這首詩毛澤東成功地表達了他的思想,好使“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
到達延安之后,毛澤東詩性大發(fā),一口氣寫了好幾首詩。《念奴嬌·昆侖》作于1935年的10月,跟《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幾乎同一時間。根據(jù)毛澤東1958年的注,可以看出這首詞的主題是反對帝國主義。
上闋都是“橫空出世”的大膽想象!皺M空出世,莽昆侖”,說的是岷山,昆侖山的中支,如毛澤東原注中說“夏日登岷山遠(yuǎn)望,群山飛舞,一片皆白”。夏日登山,能夠看到山峰上的雪本來就是讓人激動的一件事情。這個“昆侖”在詩詞里代表什么意象呢?有人說是壓迫中國的帝國主義,我想毛澤東在寫作上闋的時候是沒有這個動機的。當(dāng)時,一個沒有見過雪山的詩人毛澤東看到這莽莽昆侖,皚皚白雪,怎么能不激起無窮的想象?站在高峰,把周圍雪線上的山峰想象成條條飛舞的巨龍是典型的毛澤東式的大膽而又新奇的想象。然后,毛澤東繼續(xù)想象了下去。到了夏天,積雪消融后就會變成滾滾洪流沖下山來,但決不至于到“人或為魚鱉”的程度。紅軍長征翻越雪山的時候,正是盛夏,積雪融化大概并沒有造成水災(zāi)。而毛澤東說“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這就很奇怪了,即使“玉龍”變成了危害人民的洪水,也只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并不是人力使然,何來的“功罪”呢?有一種解釋是昆侖山有功罪,讓人評說。巍峨屹立的山脈有什么主觀的動機呢?似乎不通。我想,是毛澤東自己已經(jīng)把主觀意志不自覺地滲透到了這種想象當(dāng)中去,那么他自己就成為了這莽莽天地中的一分子,覺得自己能夠像“橫空出世”的昆侖群山一樣強大,甚至和它們有了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人的力量可以使“周天寒徹”,也可以使“江河橫溢”,這樣才能說是有功或者是有罪。
下闋是更加新奇有趣的設(shè)想和議論!拔摇奔热豢梢赃@么強大了,自然可以跟昆侖對話:你不須要這么高,也沒必要積這么多雪。何時可得倚天寶劍,將昆侖山平均切成三段,分給歐洲、美國和日本。這樣的話,全球都太平了。這段想象很能代表毛澤東的后期思想,就是全世界人民的解放和團結(jié)。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毛澤東渴望擁有對整個世界的發(fā)言權(quán),身在陜北一隅卻有著對“全人類的使命感”,并且有著改造世界的理想和抱負(fù)。這種想法放在新中國建立的十年以后,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一度比較強大,還能夠解釋得通。但是,當(dāng)時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紅軍兩萬多人疲憊不堪地到達陜北,西北有馬步芳的騎兵,北面有西北軍,東面有張學(xué)良的東北軍,革命的形勢可以說是危如累卵,不說掌握中國的命運,連能否自保也是一個嚴(yán)峻的問題。他居然能夠有“環(huán)球同此涼熱”的雄心壯志,可見當(dāng)時的毛澤東已經(jīng)預(yù)見到了日后的勝利,而他腦海中經(jīng)常閃現(xiàn)出的“不合時宜”的想法,正好說明了他精神的強大。
誠然,毛澤東豪邁的胸襟和奇崛的想象都是出色的。但是豪邁的英雄主義氣質(zhì)并不代表能夠把詞寫好。在這首詞的上半闋里,“橫空出世”的“玉龍”具有巨大的神話色彩和悲愴感,讓人感到堅韌不拔的生命力的巨大震撼。
這是一首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高度融合的光輝詩篇。本詩藝術(shù)特點,主要是對昆侖擬人化,用豪放的語言,豐富的想象來描繪其景象,并借以抒發(fā)詩人的理想。
詞的上闋就把昆侖擬人化并加以描繪,且評價它對人民的功罪。開頭三句:“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睂懤鰴M亙在天地之間,形勢之大,海拔之高,以及閱歷之深。它莽莽蒼蒼,高聳人云,就像巨人那樣,雄踞一方,昂首天外,俯瞰世界,在幾十萬年里,閱盡人間春色,歷盡人間滄桑。大筆一揮,寥寥數(shù)語,就從空間、時間兩方面使我們?nèi)暲鲋《肴,可見作者下筆如有神!帮w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著力寫昆侖之寒。詩人在這里活用典故,用來形容群山飛舞,一片潔白的景象。其中蘊含著昆侖本是火焰山,當(dāng)年孫悟空過此,借用鐵扇公主的芭蕉扇滅了火,所以變成銀色世界的神話故事。這故事包含著改造自然和世界的遠(yuǎn)大理想,顯示出中國人民是有志氣有能力改變這一切的!跋娜障,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具體形象地描繪了昆侖之雪溶化后,洪水泛濫,無數(shù)勞動人民因此家破人亡,葬身魚腹的景象!扒锕ψ,誰人曾與評說?”從古至今,有誰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對昆侖的功罪,給予過評價呢?有誰曾想到要改造它呢?詩人這一發(fā)問,力拔千鈞,是對整個舊時代的判決,同時宣告這樣偉大的歷史使命已經(jīng)落在了無產(chǎn)階級的肩上。
下闋中,詩人以高大的'形象、豁達的胸懷回答上闋結(jié)尾提出的問題:“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笔惆l(fā)了詩人毛澤東作為一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支援世界民族主義革命的偉大理想!疤绞澜,環(huán)球同此涼熱”形象地表達了國際主義的精神、共產(chǎn)主義的精神。設(shè)想大膽新奇,生動逼真。
另外,這首詞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寫的是昆侖的功罪,而對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還要把它“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使得“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這一議論,讀者會悟出詩人自注的“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的深刻含義。讀詩,要結(jié)合當(dāng)時歷史條件思考聯(lián)想才能理解、掌握其中的真諦。 《念奴嬌昆侖》的主題是什么?它的豐富性可能會使細(xì)心的讀者應(yīng)接不暇,而又撲朔迷離。嚴(yán)格地說這是一首十分復(fù)雜的詩,詩人的胸懷在這首詩中不僅僅是容納了祖國河山,而且容納了整個人類世界,即氣魄之大僅祖國山川已不能容納,它必向外奔溢,窮盡八荒,涵蓋環(huán)宇。那么我們在此再追問一句,它的主題到底是什么?作者已在1958年12月21日為這首詩的批注中向我們揭開了謎底:“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接著作者繼續(xù)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民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
我想讀者在讀到“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時,一定要問毛主席為什么要把昆侖一分為三贈予英、美、日呢?根據(jù)作者的解釋是反對帝國主義,我們循著這一思路向前,就會豁然開朗了。
縱觀毛主席的一生從來都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輸?shù)闷鹨糙A得起。他胸懷世界的抱負(fù)是從青年時代就開始的,他讀過世界上眾多英雄的傳記并以此激勵自己的壯志。他在長沙還是一英俊書生時就指點祖國江山,創(chuàng)辦新民學(xué)會及稍后的《湘江評論》。青春時的抱負(fù)隨著歲月的流逝沒有絲毫減退,反而越來越高漲,一浪高過一浪,終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侖山為著眼點或壯志之出發(fā)點,一舉表達了他對于全世界的義務(wù)、責(zé)任及抱負(fù),這一切都是很具體的,說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圍內(nèi)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進行到底,而且要鋪開到世界的每個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勢,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毛主席對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體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從這一天開始,直到后來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學(xué)說,在最大范圍內(nèi)團結(jié)了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為此,“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即是把中國革命的經(jīng)驗以及毛澤東思想傳送給他們,而不是真的把昆侖砍成三段送給他們。
前面談了此詩的思想境界之美,這里轉(zhuǎn)談一下此詩的藝術(shù)之美。
因為我們知道如此復(fù)雜的主題本身要表達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藝術(shù)相結(jié)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即昆侖)出來幫忙了,詩人“橫空出世”般的勝任了。
詩之上半闋寫昆侖山之壯麗從冬天一直寫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禍,功過是非,誰曾評說。詩人在此以昆侖象征祖國,并站在一個高度評說祖國幾千年歷史的功過是非。氣勢流暢,從大象入物,又有細(xì)節(jié)描繪,“飛起玉龍三百萬”化用前人“戰(zhàn)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二句,正如作者所說借此一句來形容雪山。此句用得靈妙自然、恰切精當(dāng)。再有“人或為魚鱉”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現(xiàn)實主義詩歌中的奇異比喻,指夏日從此昆侖橫流下來的江河湖水已泛濫成災(zāi),加害于人,同時又暗指中國舊社會的黑暗之云。然后破空斗膽一句提問:“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下半闋,詩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侖道,今天我要來談一談你了,這高度,這大雪都不需太多!斑@高”、“這多雪”中的“這”字用得簡省好看,顯得詩人內(nèi)心篤定大氣,僅兩個“不要”就解決了。接著是“安得倚天抽寶劍”一句,令人聯(lián)想到稼軒的《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中二句“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币约袄畎住杜R江王節(jié)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甚至還令筆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俠小說的名字《倚天屠龍記》。而詩人毛澤東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劍斬玉龍嗎?
最后二行帶有預(yù)言性質(zhì),在未來的和平世界里,全人類將共享一個冷暖適應(yīng)的氣候,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潛在之意是詩人堅信他所捍衛(wèi)及奉行的理想屬大道中正,必將普行于全人類。這理想是世界革命進行到最后勝利,徹底埋葬帝國主義。
最后一行的“涼熱”二字極富詩意,前者清涼后者熱烈,放在一塊加以辯證綜合就調(diào)出一個恰切的溫度,另外,這二字的象征意義也極為精蘊,含而不露,輾轉(zhuǎn)達意,卻又一語中的,最后應(yīng)了作者自己所層層推出的主題:反對帝國主義而不是別的。
這首詞里,毛成功地表達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侖裁為三截后,“一截遺歐,一截贈美”,好使“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讀者立即知道這是“大同”理想;聯(lián)系到他的事業(yè),這大同理想還不是《禮記》里幻想的那種,而是馬克思設(shè)計的那種。當(dāng)然,馬克思得以在中國傳播、托根,很可能與《禮記》那個古老理想深入民族心靈有關(guān),康有為曾依傍那個理想,直到近來講“小康”,名字還從《禮記》那段里摘出來的。叫人驚異這個以流變不居著名的世界上,會有那樣頑固的繼承性;我也隱隱由此想到,一個學(xué)說在民眾間的傳播,往往不在于它論證得使人信服,而別有更深微幽隱的因素,任何時代,群眾都沒有從學(xué)理上了解過自己所信奉的理論。當(dāng)然,詞不是政治學(xué)說的論文,它也不可能向我們介紹大同理想的細(xì)節(jié),所以,通過昆侖這個意象傳達的大同理想,其實還是個兩面派、具有兼容性,既適合《禮記》那個本土的型號,也適合馬克思那個舶來的型號。我們得參照作者的平生、思想,才能給這個理想貼上特別的標(biāo)簽——這是文藝寫作天生具有含糊性、作者的限制不可能天網(wǎng)恢恢的一個例子,同時也是讀者具有理解主動性的一個例子。
毛澤東詩詞鑒賞 2
1、沁園春·長沙(1925年)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物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xué)少年,風(fēng)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2、采桑子·重陽(1929年10月)
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fēng)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3、清平樂·會昌(1934年夏)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fēng)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xùn)|溟。戰(zhàn)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
4、憶秦娥·婁山關(guān)(1935年2月)
西風(fēng)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5、七律·長征(1935年10月)
紅軍不怕遠(yuǎn)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巨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6、沁園春·雪(1936年2月)
北國風(fēng)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nèi)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漢,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
7、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1949年4月)
鐘山風(fēng)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距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xué)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8、七律·和柳亞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jié)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fēng)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9、水調(diào)歌頭·游泳(1956年6月)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fēng)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fēng)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璧,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yīng)無恙,當(dāng)驚世界殊。
10、蝶戀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11、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nóng)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12、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1961年9月9日)
暮色蒼?磩潘桑瑏y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
13、卜算子·詠梅(1961年12月)
風(fēng)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14、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夸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正西風(fēng)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zhuǎn),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fēng)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毛澤東詩詞鑒賞 3
原文
六月天兵征腐惡,
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
贛水那邊紅一角,
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nóng)齊踴躍,
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
國際悲歌歌一曲,
狂飆為我從天落。
注釋
⑴蝶戀花:詞牌名,出自唐教坊曲,雙調(diào),分上下兩闋,上下片同調(diào),押仄聲韻,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韻。
、仆≈荩汗艜r州名,州治在今閩西長汀縣。
、翘毂褐讣t軍。
、钦鞲瘣海褐刚饔懜鄡磹旱膰顸h軍閥。
、乳L纓:長繩索。漢武帝時終軍出使南越(古國名,今廣東、廣西一帶),請授長纓,說要把那里的國王縛住帶回來(見《漢書·終軍傳》)。
、肾H鵬:《莊子·逍遙游》中所說的一種極大的魚和由它變成的極大的鳥,所以既可分指兩物(通常“鯤”不單用),也可合指一物。通常是褒義詞,這里作貶義用,等于說巨大的惡魔。
、授M水那邊紅一角:指贛西南的贛江流域黃公略率領(lǐng)的紅六軍(1930年7月改稱紅三軍)所建立的根據(jù)地。
⑺偏師:配合主力作戰(zhàn)的部隊。
、厅S公略:(1898——1931)湖南湘鄉(xiāng)人。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1930年,任紅三軍軍長。1931年9月,在江西省吉安的東固地區(qū)行軍中遭敵機掃射犧牲。當(dāng)時他留守閩西根據(jù)地。
、哇x躍:奮起刺擊。漢代劉熙《釋名》卷四《釋言語》:“勇,踴也,遇敵踴躍,欲擊之也!
、蜗婧投酰合嬷负希踔负。
、蠂H悲歌:指國際歌。
、锌耧j(biāo):疾風(fēng)。這里形容正在興起的革命風(fēng)暴。
譯文
六月時候,紅軍征伐腐敗的惡勢力,人民要用長長的紅纓把鯤鵬捆縛。贛水那邊根據(jù)地紅旗高展,這都是依靠黃公略的努力。
所有的工農(nóng)們要踴躍與敵人爭斗,讓革命席卷江西,搗破敵人占領(lǐng)的湖南湖北。一曲悲傷的國際歌,好比是正在進行的革命風(fēng)暴一般。
賞析【一】
詞的上闋以虛實相生、正反對比等藝術(shù)手法著重敘事而又滲透著熱烈而深沉的情感活動!傲绿毂鞲瘣骸,起句突兀而來,首先推出“天兵”與“腐惡”兩個對立的意象,并以“征”字相關(guān)聯(lián),直有一股令人振奮的摧枯拉朽的磅礴氣勢,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shù)效果。以“天兵”指作者所率的工農(nóng)紅軍,既顯其神威,又張其正義。以“腐惡”指敵人,是形容詞名物化的用法,既暴露了敵人腐朽丑惡的本質(zhì),又反襯了“天兵”的正義和不可抗拒。中間著一“征”字,可謂興師有名,仁義自見。這一句從時令“六月”落墨,看似尋常,其實多有包孕。
詞的上闋一、二句與三、四句構(gòu)成了層次分明而又相互聯(lián)系、相映成趣的藝術(shù)思維空間,筆調(diào)也前后相承而又顯出變化。如果說一、二句是作者立足于現(xiàn)實而在幻化的意象空間進行形象思維,豪情浩氣之中隱然生出一縷深沉的憂思,筆調(diào)雄渾而凝重;那么,三、四句則是從虛境回復(fù)現(xiàn)實,于深情眷顧中流露出對正確的戰(zhàn)略道路及其成功實績的熱情贊美,筆調(diào)也顯得活脫輕靈。
詞的下闋,作者揮灑酣暢的筆墨,緊扣意脈進一步狀寫革命氣勢,抒發(fā)強烈而深沉的情懷。“百萬工農(nóng)齊踴躍”,是上闋“天兵”、“萬丈長纓”等虛擬意象的現(xiàn)實具體化,是對如火如荼的工農(nóng)武裝斗爭形勢的真實描寫與概括!褒R踴躍”三字,極富動感,極有力量,既謳歌了廣大工農(nóng)群眾革命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又為下句意象空間的開拓引弓蓄勢。
賞析【二】
這首詞熱情歌頌了人民革命戰(zhàn)爭,高度贊揚紅軍和工農(nóng)群眾敢于斗爭和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激勵廣大紅軍指戰(zhàn)員堅持革命路線,迎接無產(chǎn)階級革命大風(fēng)暴。汀州是福建管轄的一個舊府治,清代的汀州府包括福建西部的長汀、上杭等八縣,本詞所說的汀州是指汀江上游的長汀縣一帶地方。
【六月天兵征腐惡】六月,是指紅一軍團由閩入贛的出發(fā)時間,一九三O年六月初,毛主席率領(lǐng)的紅一軍團主力在閩西長汀一帶活動。天兵,天神的兵,這里贊稱英勇善戰(zhàn)、所向無敵的人民革命武裝紅軍。征,遠(yuǎn)行征戰(zhàn)討伐。腐惡,腐朽邪惡,這里指腐朽透頂、罪惡多端的國民黨反動派。本句意為:六月的時候,英勇善戰(zhàn)的紅軍如同神兵天降,去攻打討伐腐朽透頂?shù)膰顸h反動派。
【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萬丈,形容很長。長纓,系頸的`長繩。據(jù)《漢書·終軍傳》記載,西漢時,終軍奉命出使南越,臨行時向漢武帝要一條長繩子,說一定可以把南越王縛住帶回來。這里長纓是借指人民革命武裝力量。鯤鵬,古代神話中最大的魚和鳥,這里借指貌似強大的國民黨反動派?`,束縛、捆綁。全句意為:人民革命武裝的偉大力量,就象是萬丈的長繩,要把那龐然如大魚大鳥的敵人捆綁回來。
【贛水那邊紅一角】贛水,即贛江,本句是指贛江西面湘贛接壤處的革命根據(jù)地。因為毛主席所率領(lǐng)的工農(nóng)紅軍是在贛江東面進軍,所以稱贛江西面為那邊,紅色象征革命,形容革命斗爭如火如荼。
【偏師借重黃公略】偏師,指擔(dān)任側(cè)翼的一部分軍隊,以別于主力軍而言。借重,即借助,請別人出力的一種敬辭,倚重的意思。黃公略(1900—1931),湖南湘鄉(xiāng)人,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1928年7月參加、組織平江起義,后歷任紅五軍副軍長、紅三軍軍長等職。黃公略在毛主席領(lǐng)導(dǎo)下屢立戰(zhàn)功,深受毛主席器重。1931年10月,紅三軍參加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第三次圍剿時,遇敵機襲擊,不幸中彈負(fù)傷,不久光榮犧牲。當(dāng)時黃公略所率領(lǐng)的紅三軍已編屬紅一軍團直接指揮,作為紅一軍團主力紅軍的右路軍進攻南昌,所以說是“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nóng)齊踴躍】本句是描寫紅軍在大進軍中,按照毛主席革命路線放手發(fā)動工農(nóng)群眾,掀起了空前的革命熱潮。踴躍,熱烈積極,爭先恐后的樣子。
【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席卷,象草席一樣卷起來,收拾無余。直搗長驅(qū)直入,攻擊要害。湘和鄂,湖南和湖北的別稱。本句是形容紅軍迅速進軍,橫掃江西,直攻湖南和將要進軍湖北的磅礴氣勢。
【國際悲歌歌一曲】國際悲歌,指國際歌,悲,是悲壯的意思,形容歌曲的雄偉莊嚴(yán),深切動人。
【狂飆為我從天落】狂飆,急驟猛烈的暴風(fēng)。上句和本句連起來的意思是說:放聲高唱一曲雄偉悲壯的國際歌吧,猛烈的革命大風(fēng)暴已經(jīng)為我們從天上漫卷而來了。這個結(jié)尾,含有激勵革命黨人堅持馬列主義革命路線,伸開雙手去迎接無產(chǎn)階級革命大風(fēng)暴的象征意義。
毛澤東詩詞鑒賞 4
沁園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風(fēng)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nèi)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
【鑒賞】
雪,冰清玉潔,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多以雪為題;詩壇文苑,多有詠雪之作。毛澤東對雪也有特殊興趣,時有詠雪的佳詞麗句。但專章一嘆三唱,本篇卻首推第一。不獨如此,本篇還是毛澤東最早傳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爭論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這首詞是毛澤東詩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澤東豐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藝術(shù)的顯現(xiàn)。集如此眾多之第一于一身,這首詞自然就舉足輕重、眾望所歸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xué)識,斯有第一等真詩!(清沈德潛《說詩碎語》)。毛澤東此詞,是古今詠雪詩詞之絕唱,其胸襟氣魄的雄偉浩闊,真可謂“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宋劉克莊《辛稼軒集序》)。
這首詞上片大筆揮灑,寫北方雪景;下片縱橫議論,評古今人物。上下渾融一氣,構(gòu)成了一個博大浩瀚的時空世界,鑄就了一個完美獨特的藝術(shù)整體,表現(xiàn)出一位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
“北國風(fēng)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開篇高唱而入,起筆不凡,總栝大半個中國的嚴(yán)冬雪景。詩人詠雪,眼光不僅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過學(xué)來寫祖國壯闊的山河,評述祖國悠久的歷史,這就所見者大、所論者深。第一句,劈頭統(tǒng)攝歌詠的'地域?qū)ο螅还P囊括了半個中國。二、三句描寫特征,點出題目。“千里”“萬里”,承“北國”兩字,從地下天上交錯展開,極寫范圍廣蒙深透;“冰封”“雪飄”承“風(fēng)光”兩字,一靜一動互相映襯,勾畫嚴(yán)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個字,構(gòu)成了一幅包舉天地、雄渾一氣的畫面,為下文的展開描寫提供了巨大的藝術(shù)空間,而且豪情激蕩,籠罩全篇。
接下來七句,用“望”字領(lǐng)起,分三層遞出,具體描繪畫卷上的冰封、雪飄的各個側(cè)面,進一步抒寫豪邁、激昂的情懷。你看:南北縱橫,“望長城內(nèi)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無邊的積雪,呼應(yīng)了“萬里雪飄”;東西環(huán)顧,“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凜凜的堅冰,回應(yīng)了“千里冰封”;上下遠(yuǎn)眺,則“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氣勃勃,充滿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馳”向天際,要跟雪云高壓的天公一比高下!這七句大筆如椽,寫盡了東西、南北、上下、內(nèi)外,筆力千鈞。這七句,大處落墨,專寫大河、長城,點染了中華民族千古文明的歷史縱深感。“欲與天公試比高”,更給本無生氣的景物,賦予頑強的生命力和競爭意識。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個性化的詩意。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統(tǒng)一,客體風(fēng)景與主體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澤東才有此高招!詩人將眼前景象和聯(lián)翩浮想交織起來,選取象征中華民族的長城和黃河縱橫入畫,從色彩(銀、蠟)、形貌(蛇、象)、動作(舞、馳、比)等各個側(cè)面描寫山原,突出地刻畫了祖國山河的偉大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了“北國風(fēng)光”的壯麗奇觀。同時,通過這種傳神的藝術(shù)描寫,也抒發(fā)了自己對祖國山河無限熱愛的激情,喚起了讀者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銀蛇飛舞狀連綿之群山,以蠟象奔馳擬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躍然紙上,而且賦予群山高原以昂揚奮進的斗爭精神,使人聯(lián)想到自古以來生息、勞動在這塊土地上的富于革命傳統(tǒng)的中華民族。這種移情入景、力誘紙背的描寫,也只有毛澤東才有此妙詞!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動、如此的壯闊,鋪陳到此,已經(jīng)淋漓盡致。然而詩人意猶未盡,又發(fā)揮豐富獨特的想象,以充滿浪漫主義的筆調(diào)劈出奇境:“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边@三句用擬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畫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時,紅艷艷的陽光照耀在白雪覆蓋的祖國山河,猶如一個紅裝素裹的少女,更加絢麗多彩、嬌媚動人。用“須”字轉(zhuǎn)折,表達樂觀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顯示端詳觀賞的意態(tài);“紅裝素裹”相映成趣,顯得特別嬌艷明媚,所以尾句說“分外妖嬈”。這完全是詩人通過主觀相象將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寫法。以這樣的奇想為上片作結(jié),遂使所寫的雪的場面,具有一種不飾雕作的妍新之美。詩人就是這樣把祖國山河的壯美、精神攝出了。能夠通過客觀感受將自然的形態(tài)藝術(shù)地描繪出來,這即是古人所說的得“題中之精蘊”。
上片極寫祖國江山之壯麗,故下片自然引出無數(shù)英雄競相對她折腰!敖饺绱硕鄫伞睒O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寫的雪中“北國風(fēng)光”而作一總束,一方面又從江山的美好引出傾倒于如此江山的無數(shù)英雄!耙裏o數(shù)英雄競折腰”一句,接得不償失勁挺,有異軍突起之勢。以下七句,舉大端而論,與上片的博大空間相照應(yīng),寫出浩瀚的時間,縱貫幾千年,通覽中華文明史,從“無數(shù)英雄”中舉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評說。一個“惜”字,著筆傳神,把表面上看來似無邏輯的人、事傳接起來,組成一幅壯麗的歷史長卷;“略輸”、“稍遜”、“只識”三層貶意,以婉轉(zhuǎn)含蓄的筆調(diào),詼諧風(fēng)趣的語氣,客觀而公允地評價了他們的短長。這幾位人物雜歷史上都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他們功業(yè)赫赫,雄視一代,不愧是歷史的巨子。只可惜他們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圖攝取,不思創(chuàng)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麗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充滿無限豪情的結(jié)尾。清劉體仁《七頌堂詞繹》曰:“詞起結(jié)最難,而結(jié)尤難于起”,“須結(jié)得有‘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之妙”。此詞結(jié)尾三句,正有這樣的妙處。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頓突轉(zhuǎn),象輕舟揚槳一撥,直轉(zhuǎn)下二句!巴弊智按髸粋“俱”字,如鐵帚橫掃歷史上的“無數(shù)英雄”;“矣”字唱嘆,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數(shù)”與“看”兩個動詞之中,流露出對中國無產(chǎn)階級的自信,充沛而動人,言有盡而意無窮。歷代英雄人物統(tǒng)統(tǒng)被滾滾的歷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無產(chǎn)階級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才是祖國大好河山當(dāng)之無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國繁榮昌盛,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對人類做出應(yīng)有的貢獻。這是全詞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詩人的神光所聚。有了這一最精煉、最概括的結(jié)語,全詞詠雪的“題外之遠(yuǎn)致”就洋溢紙上了。
毛澤東詩詞鑒賞 5
原文
《七絕·屈原①》
毛澤東
一九六一年秋
屈子當(dāng)年賦楚騷②,手中握有殺人刀③。
艾蕭太盛椒蘭少④,一躍沖向萬里濤⑤。
這首詩最早發(fā)表于中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版《毛澤東詩詞集》。
【注釋】
、偾樱辞,約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楚國詩人。輔佐楚懷王,官至左徒、三閭大夫,遭讒去職,楚頃襄王時被放逐。后因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投汨羅江而死。
、诔},屈原創(chuàng)作的楚辭體《離騷》等詩賦,又稱為騷體。
、凼种形沼袣⑷说,比喻屈原的作品就像“對腐敗的統(tǒng)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1959年8月16日,毛澤東在《關(guān)于枚乘〈七發(fā)〉》中,對屈原創(chuàng)造的騷體作過深刻分析:“騷體是有民主色彩的,屬于浪漫主義流派,對腐敗的統(tǒng)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賈誼、枚乘稍遜一籌,然亦甚有可喜之處!
④艾蕭,艾蒿,臭草。比喻奸佞小人。取自《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苯诽m,申椒和蘭草,皆為香草,比喻賢德之士。取自《離騷》:“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蘺!
⑤一躍沖向萬里濤,指屈原在悲憤絕望中自沉汨羅江而死。
【賞析】
不可否認(rèn),毛澤東對屈原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1949年12月6日,毛澤東乘坐火車去蘇聯(lián)訪問,途中,與蘇方陪同的漢學(xué)家費德林談起了中國文學(xué),毛澤東高度評價了屈原,稱他是《詩經(jīng)》之后“第一位有創(chuàng)作個性的詩人”。毛澤東對費德林深情地說道:“屈原生活過的地方我相當(dāng)熟悉,也是我的家鄉(xiāng)么。所以我們對屈原,對他的遭遇和悲劇特別有感受。我們就生活在他流放過的那片土地上,我們是這位天才詩人的后代,我們對他的感情特別深切!痹谥v述了屈原生活的時代使之遭遇不幸后,又一往情深地說:“是的,這些都發(fā)生在我的故鄉(xiāng)湖南,發(fā)生在屈原殉難的土地——長沙。因為這緣故,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圣。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無論是國內(nèi)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保ā顿M德林回憶錄:我所接觸的中蘇領(lǐng)導(dǎo)人》)
是的,毛澤東與屈原的這種異代共鳴,不僅同生活在湘水邊的地緣之情有關(guān),更是生命意志與民族精神的相通,是兩位偉大人物共同精神追求的相通。從青年時代進入湖南第一師范抄寫《離騷》和《九歌》,到延安時期的艱苦歲月,《楚辭》是毛澤東常讀的作品之一,再到建國后反復(fù)研讀《離騷》,如其1958年給江青的信中所寫,“今晚我又讀了一遍《離騷》,有所領(lǐng)會,心中喜悅”,毛澤東一生都與《楚辭》相守,都與屈原這中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惺惺相惜,精神共通。
屈原,這位為了堅守自己的理想不惜付出生命的詩人,志行高潔,寧死也不愿混跡于濁淖污泥中的政治家,在中國文化的源頭上,“與日月爭光”,激勵著后世的中國人民。屈原博學(xué)多才,明于治亂,“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可也因此遭到小人的嫉妒與讒毀,被懷王疏遠(yuǎn)去職,而楚懷王也因聽信奸佞之人的勸說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后,屈原又被上官大夫詆毀,流放于沅湘之地。眼看楚國將被秦國占領(lǐng),屈原無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遂發(fā)出“舉世混濁,唯我獨清,世人皆醉,而我獨醒”的哀嘆,投入了汨羅江中。屈原的一生是堅持高潔的情操,與奸邪小人斗爭的一生,“茍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這種堅貞不屈、百折不撓,不妥協(xié)于惡勢力的斗爭精神正是毛澤東所欣賞的。
此詩寫于1961年,我國正遭受三年自然災(zāi)害,國民經(jīng)濟面臨嚴(yán)峻的考驗。蘇聯(lián)領(lǐng)導(dǎo)人又挑起中蘇論戰(zhàn),并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對我國施加巨大的壓力,其他國家的共產(chǎn)黨也大多跟在蘇共的后面孤立中國。毛澤東寫這首《屈原》,頌揚屈原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也具有現(xiàn)實的激勵作用。
歷來頌揚屈原的作品甚多,司馬遷稱之“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漢代王逸在《楚辭章句》中也稱“今若屈原,膺忠貞之質(zhì),體清潔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基本上贊揚的是屈原高潔的品行,而毛澤東作為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領(lǐng)袖,其看問題的.角度更獨特,因此其詩的第二句出語驚人——“手中握有殺人刀”,這是從古至今對屈原最驚世駭俗的評價。然而仔細(xì)想想,又確實如此。屈原的《離騷》確是“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
屈原在《離騷》一詩中不僅譏刺群小,還把矛頭指向了最高統(tǒng)治者:“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必(zé)難楚王聽信讒言,不察忠良,不體恤民心。又責(zé)怪楚王言而無信,半途而廢:“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dāng)?shù)化!边@種大膽的指責(zé)充滿了批判的力度和反傳統(tǒng)的揭露作用,也遭到后代保守的儒家學(xué)者的微詞,如班固就批評屈原“露才揚己,競于群小之中,怨恨懷王,譏刺椒、蘭,茍欲求進,強非其人,不見容納,忿恚自沉”(王逸《楚辭章句序》),認(rèn)為屈原對楚王的批評是出于怨恨,譏刺群小是出于露才揚己,朱熹也評價屈原的《離騷》是變風(fēng)變雅,“故醇儒莊士或羞稱之”(朱熹《楚辭集注序》),但在今天看來,屈原的偉大正在于這種“批判君惡”的無畏與高潔。而毛澤東曾經(jīng)說過的這句話便是對這句詩的最好注解:“騷體是有民主色彩的,屬于浪漫主義流派,對腐敗的統(tǒng)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賈誼、枚乘稍遜一籌……”
此詩的第三句“艾蕭太盛椒蘭少”是借用《離騷》中的詞語!峨x騷》在藝術(shù)手法上最大的特征便是用比興寄托、香草美人來抒情議論,用香花香草比喻賢德之人,用惡花臭草比喻奸佞小人。如王逸所說:“《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fēng)云霓,以為小人。其詞溫而雅,其義皎而朗。”(王逸《離騷經(jīng)章句序》)在這里,艾蕭是艾蒿,一種臭草,而椒蘭是申椒和蘭草,是芳香植物,因此,這句詩是用比興感嘆當(dāng)時的楚國小人很多,朋比為奸,邪惡勢力根深蒂固,而像屈原一樣的賢臣卻少而微弱,不能與黑暗勢力抗衡,如屈原所寫“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正是這種正邪力量對比的懸殊,使得楚國最終走向滅亡,也使得屈原最終無所希望,而走向自沉,即此詩的最后一句:“一躍沖向萬里濤!
末句中最特別的字是兩個動詞:躍和沖。躍,寫出了屈原的果決勇敢,義無反顧,“沖”寫出了屈原以死向黑暗勢力抗?fàn)幍臍飧藕鸵曀廊鐨w的精神。萬里濤,則是一幅深遠(yuǎn)壯闊的畫面:江水滔滔,無情有情,水流不已,斯人永存。屈原的死是令人哀傷的,可在毛澤東大氣度的筆下,則變哀傷為悲壯,氣勢宏大,氣象開闊,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一改歷史上的屈原形象。
【毛澤東詩詞鑒賞】相關(guān)文章:
毛澤東詩詞《五律·看山》注釋和鑒賞12-20
毛澤東最經(jīng)典詩詞03-26
毛澤東著名詩詞09-27
毛澤東詩詞《七律二首·送瘟神》注釋和鑒賞02-10
毛澤東著名詩詞全集06-30
詩詞鑒賞05-27
讀《毛澤東詩詞鑒賞》有感02-19
《對酒》詩詞鑒賞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