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詩詞鑒賞1
整體把握全詩的大致內容
要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要評價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首先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握詩意。詩詞鑒賞題大多設兩道題,從不同的側面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要對問題作出準確的評價,就要從整體上把握詩詞,作到整體理解和局部理解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結合。
例如,陸游的《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鑒賞之初切忌受“苦”、“愁”、“寂寞”等局部字眼的干擾,影響對全局理解,以為是慨嘆梅之不幸,抒寫憐惜之情。應當先整體把握作者是用先抑后揚和反襯手法來贊美梅花高格勁節(jié)的美好品質。
關注題目、作者、注釋、細節(jié)等
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了解作者,就能做到知人論詩,學習中要注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這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掌握這些內容,我們在鑒賞詩詞時就能對詩歌進行居高臨下的分析了。
譬如,杜甫憂國憂民的人生,沉郁頓挫的風格;李白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辛棄疾抗金復宋的大業(yè),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其他的詩人如王維﹑杜牧﹑李商隱﹑蘇軾﹑陸游等,都需要在平時的復習中作研究性的總結概括。
看注釋,可以了解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有時一個細小的細節(jié),卻是詩詞主旨的集中體現(xiàn)。
例如:唐朝朱慶馀的《近試獻張水部》:“洞房昨夜罷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首詩初看是寫一個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見公婆的緊張與不安,但結合詩題仔細分析卻不是這么簡單。詩的題目暗示詩歌的思想內容,委婉含蓄。這首詩又題為《近試上張水部》,唐代應進士科舉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風氣。通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一個考生在面臨關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把他比作新嫁娘等待見公婆的惶恐和希望自己的丈夫幫自己過關的心情表現(xiàn)得貼切生動。
如果不分析題目,鑒賞詩歌就很容易出現(xiàn)偏差。
組合意象,探究內涵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在情思的統(tǒng)一,是主觀心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的融合與表現(xiàn),是一首詩的構成單位,是詩歌構思的核心。品味意境就要感知意象,古詩詞常用“柳”、“月”、“長亭”等意象表現(xiàn)離愁別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抒愁寫恨;常用“雁”、“紅豆”等寄托時光不在歲月無常的情懷;常用“竹”、“蘭”、“梅”、“菊”等表現(xiàn)志節(jié)。
讀詩歌要有文言意識
古典詩歌用文言文寫成,就需要把詩歌放到古代的語境中來分析。往往一字就是一詞,并且常常一詞多義,還有許多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因此,我們讀古代詩歌,要把它當成文言文理解。例如:
《孔雀東南飛》“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之“可憐”,不可解作“憐憫、同情”;《迢迢牽牛星》“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章”,不是“文章”,是“布匹”的意思;《琵琶行并序》“弦弦掩抑聲聲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傷”。
詩歌的語言講究含蓄、凝練,往往含有許多的聯(lián)想意義、隱含意義,需要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聯(lián)想,才能準確地理解。
讀詩歌要懂得“詩家語”
由于格律詩受到平仄、韻律的限制,詩人在寫詩時,常常采用一些倒裝句式。例如: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原意應為“應笑我多情,華發(fā)早生”;“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原意應為“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原意應為:鸚鵡啄香稻余粒,鳳凰棲碧梧老枝。
讀詩歌要熟悉常見意象的含義
古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意象,它們在詩詞中的寓意幾乎是不變的。例如:
折柳、楊柳曲、灞橋、陽關、長亭、煙波等常常表達送別的離愁;
夕陽、西風、寒蟬、歸雁、子規(guī)、浮云等常常表達羈旅的愁緒;
登高、憑欄、搗衣、寒砧、鴛鴦、鷓鴣等表達相思情懷;
烽火、金戈、戰(zhàn)馬、玉關、大漠、塞外、黑河等表達戰(zhàn)亂戍邊。
了解了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夠十分快捷地掌握詩詞的情感、主旨。
高中語文是個鑒賞題型
(1)“詩眼”或“煉字”型題
設問方式:
、賹υ娭心尘淠匙郑阏J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
②從某兩句中分別找最能體現(xiàn)詩人感情的一個字。
、鄞嗽娔陈(lián)某句中的哪個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覺得:這兩個字中
哪個更好?為什么?
、苣匙衷诒砬檫_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詩常追求一字傳神。設計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出這些經古人錘煉出的字,妙在何處;卮饐栴}時,不能就字論字,應放回句中,結合全詩的意境、題旨和詩人的感情來分析。
答題要點: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
、诮忉屧撟衷诰渲械恼Z表義和語里義;
、壅归_聯(lián)想和想象,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述景象;
、茳c出該字表達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示例:如王灣《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兩岸失”的“失”字,與“湖平兩岸闊”的“闊”字,哪個更好?
[答]①“闊”字更好。②闊是空闊、開闊之意(這一步有時可并入一點來說)。③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兩岸顯得格外寬闊。④“闊”字,直接抒發(fā)了詩人視野更加開闊的強烈感受。(此題只答“闊”字好,不作具體分析不給分。卷面回答時,一般可省去序號,這里分點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驟或要點。下同。)
(2)句意型題
設問方式:
、僮詈髢删涫鞘裁匆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lián)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賞析。
解答提示:解釋詩句的意思要注意兩層:語表義和語里義,并結合全詩,指出它的作用,或表達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觀點。
答題要點:①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fā)掘它的深層意思。
、谥赋鲈娋涞拿鑼懽饔,或表達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談談對李白《聽蜀僧洛彈琴》第四聯(lián)“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
[答]①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和詩人沉醉于琴聲之中的狀態(tài)。②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3)意境型題
設問方式:
、僭娭心膬陕(lián)寫了什么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谠趯θ娬w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某兩句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劢忉屇骋宦(lián)的意思,并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詩人主觀情意和觀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產生的藝術境界。由于這種藝術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詩作的原意,它既體現(xiàn)了詩“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點,又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詩詞鑒賞中的核心問題。
答題要點:
、僬页鲈娭械囊庀蟆
、谡归_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圖景畫面。
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能用兩個雙音節(jié)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yōu)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
、鼙磉_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如歡快、愉悅、激動、哀傷、悲憤、沉痛,或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贊美之情、仰慕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或給人什么樣的啟示和思考,并指出為什么。
示例:問杜甫《江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痹娭卸⑷(lián)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
答:①第二聯(lián)中的“片云”.以遠浮天邊,喻詩人漂泊他鄉(xiāng);永夜的“孤月”,喻詩人與月共遠同孤。第三聯(lián)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風”是實景。②兩聯(lián)情景交融,營造了一個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詩中提到“心猶壯”、“病欲蘇”、“存老馬”等.從中可看出詩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著一種自強不息.積極用世的精神;同時從尾聯(lián)看,詩人有一種老當益壯的情懷.但一生漂泊,終被遺棄,大有連一匹老馬都不如的怨憤之情。
高中生如何輕松背誦古詩文
古詩文閱讀背誦一直以來都是高中語文考試的重點和要點,因為古詩文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就是未來如何發(fā)展變化,古詩文都是被認同并且需要高中生略知一二的,在古詩文閱讀背誦這一塊控制的比較松,因為他們想要發(fā)揚好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學,所以很是鼓勵高中生多學習些古文詩詞的。
首先,關于古詩文的背誦和字詞句的解析,高中生需要將那些要背誦的文句,語段的關鍵詞語抓住,然后再用聯(lián)想的方式來背誦,無論任何時候,古詩文也跟現(xiàn)代文一樣,要遵循一些必要的文字規(guī)律。
高中生都知道古詩文閱讀背誦有很多特殊句式,通假字,還有翻譯等等,關于這一類古詩詞文學知識的教授,古詩文的這些方面的知識相對而言比較晦澀難懂,高中生也比較難以記憶和理解,所以老師們要在這上面花更多的精力。
高中古詩文怎么答
1.感知題材
(1)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xiàn)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江、自然風景來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歌常將要抒發(fā)的情感寄寓在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2)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質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3)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fā)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xiāng)、念友等。
(4)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fā)滄桑變化的感慨。
(5)邊塞征戰(zhàn)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抒發(fā)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雄渾,筆勢豪放。
2.提煉主題
詩歌的思想內容一般包括送別惜別、羈旅情愁、思鄉(xiāng)懷遠、閑適恬淡、樂山好水、感時傷世、吊古傷今、憂國憂民、言志抒懷、嘆惋諷諫等,詩人的感情一般包括惜別情、思鄉(xiāng)情、戀友情、懷古情、、諷諫情、報國情、傷世情、熱愛情等。
(1)憂國傷時
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如“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反映人民離亂的痛苦。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 興,百姓苦;亡, 百姓苦.”
(2)建功報國
表達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和豪邁以及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抒發(fā)報國無門的悲傷、山河淪喪的痛苦。如:“ 可憐白發(fā)生!”
表達年華消逝、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悲嘆和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如“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3)思鄉(xiāng)懷人
羈旅愁思。如“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思親念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邊關思鄉(xiāng)。思鄉(xiāng)詩往往和戰(zhàn)爭聯(lián)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厭倦戰(zhàn)爭,渴望與妻子團聚,渴望過安寧平靜的生活。如:“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仕途失意的苦悶、惜時傷春和青春易逝的傷感。前者如自居易的《琵琶行》,后者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等。
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等。
古詩文答題技巧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高中詩詞鑒賞2
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zhí)幐竿乒儋x
辛棄疾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云。
鷓鴣聲里數家村,瀟湘逢故人。
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
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
【注】耒陽,湖南省耒陽縣;張?zhí)幐福~人好友;推官,官職名。
(1) 詞的上闋寫了哪些景物?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簡要敘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詞的下闋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詞的上闋寫了燈火、云、鷓鴣、村等景物。構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時分寂靜寥落的生活畫面。
(2)詞的.下闋運用對比、用典,用昔日馳騁疆場和如今的憔悴疲憊對比;用諸葛亮揮羽扇整綸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表現(xiàn)了作者歲月蹉跎、英雄老去、壯志難酬、功業(yè)難成、失魂落魄、滿腹哀怨、撫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
高中詩詞鑒賞3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
[唐]李白
秦帝淪玉鏡,留侯降氛氳。感激黃石老,經過滄海君。
壯士揮金槌,報仇六國聞。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
兩龍爭斗時,天地動風云。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
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高公鎮(zhèn)淮海,談笑卻妖氛。
采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勛。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云。
原序:余時系潯陽獄中。正讀留侯傳。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余嘉子房之風。感激于斯人。因作是詩送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高中詩詞鑒賞4
《點絳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舊稱佳麗。
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
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王禹偁這首詞《秋風秋雨愁煞人》寫于北宋初年,尚未脫離花間派的濃艷風格,但卻展現(xiàn)出清麗淡雅的境界,別具一格。據考證,這首詞可能是他在蘇州任縣令時所作。秋風秋雨,一片蕭瑟,然而江南依舊美麗如畫。詞人眺望南飛的大雁,排成行列,自由翱翔于天空,不禁讓他感慨自己雖懷抱壯志,卻礙于無人理解、無人提攜,平生之事,此刻凝視,誰能領會他內心的苦悶呢?王禹偁的詩風受到白居易的影響,可謂在宋初推波助瀾。
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xiāng)。
在陜西商縣貶謫的日子里,王宇偁思念著遠離的故鄉(xiāng)。他寫道:“幾峰默默無言,靜立在斜陽之下!边@種擬人的手法賦予了自然景物情感,顯得格外生動有趣,也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對貶官遭遇的不滿和倔強。
寇準是宋朝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他在政治上有著卓越的才能。公元1004年,契丹蕭太后率領軍隊入侵宋朝邊境,許多官員建議皇帝遷都避禍,但寇準卻堅決主張宋真宗親自率軍前往前線指揮作戰(zhàn)。經過激烈的辯論,最終宋真宗采納了寇準的建議,最終取得了一次勝利。然而,由于宋朝奉行妥協(xié)外交政策,最終還是向契丹支付了賠款。寇準因得罪了主張?zhí)颖軕?zhàn)爭的官員,兩年后被罷免宰相職務。
他為人剛正,是北宋一代名臣,詞則沒有脫出花間派的窠臼,詞境淡遠,情致纏綿——
江南春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
寫游子思鄉(xiāng)之情,有一種無法排遣的凄苦,可能是他貶官在江南時寫的吧。這與他的詩很相近——
杳杳煙波隔千里,白蘋香散東風起。
日落汀洲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
兩相比較,詞顯得不如詩更有味道。
北宋初年,詞壇上還沒有什么較為杰出的詞人,和足以震撼人心的佳篇佳句。這種情況,到晏殊進入詞壇后才有了一些改變。說到晏殊,我們自然立即就會想到他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是一千年前創(chuàng)作出來的兩句詞,卻依然充滿了生命活力,參與著現(xiàn)實生活,我們隨時都可能引來當自己的話說。
晏朝是一位早年顯露文學天賦的少年,年僅七歲便展現(xiàn)出出色的文章寫作能力。十四歲時,他受到推薦,得以與成年人一同參加進士考試,最終成功考取進士。自此,他的仕途一帆風順,最終晉升至宰相之職。晏朝在文學領域的造詣備受當時文壇領袖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的贊賞,多次受到他們的提拔和獎勵。
浣溪沙
一壺濁酒喜相逢,往事如煙舊時光。殘陽西下何時歸?無奈花開花又落,曾經相識燕歸巢。小徑幽香獨徘徊。
暮春時節(jié),夕陽西下,抒情主人公在自家園林里的花徑上徘徊,一絲拂拭不去的惆悵,無可奈何地襲上心頭。去年,也是這樣的暮春時節(jié),也是這樣的天氣,曾經,一曲新詞酒一杯,在這里熱熱鬧鬧的填詞唱曲。那聲樂好像還洋洋盈耳,在亭臺之間回響。可是那熱烈的場面,卻再也找不回來了,只有這不得不凋謝的`花朵,在無可奈何的墜落;還有這似曾相識的燕子,還回到這亭臺中間來重尋舊跡。于是,抒情主人對面對著斜陽,由不得要嘆息一聲:“夕陽西下幾時回”,就是說,夕陽什么時候還能把那“一曲新詞酒一杯”的歡樂帶回來呢?
晏殊的詞,這種氣息仿佛是一種自信和豁達的氣場,散發(fā)著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這種氣息并非單純的外在顯赫,而是內涵豐富,蘊含著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領悟。正因為如此,它才能在歲月沉淀中變得更加珍貴,啟迪人心,引發(fā)人們對生命的反思。這種氣息,歷經千年而不衰,一直觸動著人們的內心。
他的用詞非常巧妙,尤其顯示出深厚的功力。雖然“花落去”“燕歸來”這樣的場景已經司空見慣,但詞人經過點染,加上虛詞組合成“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讓這兩個原本不起眼的景象,瞬間煥發(fā)出百倍的魅力,重新獲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也是晏殊的名作,寫妻子思念離家的丈夫,這是屢見不鮮的題材,但這首詞切入的角度很別致。詞人不說這獨守空房的女子,如何通夜無眠,而說月光不懂得體貼人,清光斜斜的,通宵達旦的照著她的居室,故意攪的她睡不著。“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細想起來,這簡直是一句傻話,但又傻得那么有人情味。下片,說一夜西風凄緊,樹葉凋落了,更適于登高望遠。于是這徹夜未眠的妻子,趕忙登上高樓,去追尋丈夫的蹤跡,“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妻子在眺望丈夫,換個角度看,也像是苦苦地追求一種理想,一種人生境界。
晏殊的兒子晏幾道,也是北宋重要的詞人,文學上習慣稱他們父子為二晏。
整個宋代,在北宋時期,晏殊作為一位士大夫,生活在一個相對太平的時代。然而,他并沒有強烈的開拓精神,也無法在政治上取得什么成就。因此,他只能默默地感嘆時光匆匆流逝,用淡淡的哀愁來撫慰內心的空虛。在這樣的歲月里,他只能通過飲酒吟詩來消磨時光,雖然無所作為,卻也不甘于寂寞。
晏幾道與其他宰相家庭出身的人不同,他在父親去世時還很年幼,因此并沒有享受到家族背景所帶來的好處。他性格耿直,不愿諂媚權貴,只做過一些下層小官的工作,后來更是在貧困中度過余生。據記載,北宋時期的奸臣蔡京曾找人請他寫兩首詞。盡管他寫了那兩首詞,但卻完全沒有提及蔡京,更不用說阿諛奉承了。
他父親晏殊收留了一群藝伎舞女,這是宰相府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是宰相家族享受生活的特權。晏幾道與這些藝伎舞女相處,卻是出于同情與理解,彼此尋求心靈上的慰藉,建立起一種朋友般的關系。這種變化對晏幾道來說,意義重大,讓他的生活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臨江仙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多年前,在一次朋友家的歌會上,我遇到了一位名叫小蘋的歌手。她身著用心香熏過的羅衣,手持著琵琶,唱著那些充滿相思之苦的歌曲。她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至今難以忘懷。如今,那位朋友已經離世,而小蘋的去向也成了謎。去年,我在夢中意外地夢見了小蘋,仿佛我們又回到了當年朋友家的庭院里,她在深深的樓臺中填詞唱曲。夜深人靜時,我在月色下送她離去。然而,當夢醒時,我才意識到那已經是往事如煙,再也無法重現(xiàn)。于是,我只能在細雨蒙蒙的暮春時節(jié)獨自站在花前,看著花瓣一片片飄落?粗嘧映呻p成對飛舞,仿佛在嘲弄我的孤獨,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悲傷。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這樣的境界是何等神秘。然而,一年又已匆匆而過,連那些定格的美好瞬間也隨風而逝。只留下夢中他送小琳遠行時的那一輪皎潔明月仍懸空,成為往事中唯一的見證。
鷓鴣天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影風。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在一次歌筵上,詞人與一個歌女相遇,一見鐘情。歌女手捧玉鐘來勸酒時,他盡管已不勝酒力,也還是一杯一杯喝著。那歌女為報答他,也舞罷一輪再舞一輪,唱完一曲再唱一曲。直唱到樓頭明月向西偏落,作道具用的桃花扇,也幾乎舉不起來了!拔璧蜅盍鴺切脑,歌盡桃花扇影風”,這兩句造語是那樣別致,卻并不險怪,是向來為人稱道的佳句。多少年來,詞人經常夢見那個歌女,這次意外的相逢,究竟是真是幻,是夢是醒,似乎連詞人自己也說不清楚!敖裣0雁y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這兩句是從杜甫的“夜闌猶秉燭,相對如夢寐”變出。杜詩訴予人的是戰(zhàn)爭的恐怖,調子是沉重的。晏詞訴予人的則是纏綿悱惻的凄苦,調子是悲咽的。
高中詩詞鑒賞5
【編者按】古詩詞鑒賞是高考語文的一個重要內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生活閱歷和審美情趣,感知詩歌的形象,品味其語言藝術,領略其表達技巧,并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達。由于該考點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E級),能力層級高,學生在解題時,失分較多。筆者通過幾年的高三教學總結出要想得高分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精“讀”,二是細“析”,三是嚴“述”。
一、精“讀”
“讀”是從文本中獲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徑。對詩歌而言,“讀”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從讀詩中獲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鑒賞詩歌的先決條件。精讀詩歌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感情基調,了解作者,了解詩歌的整體內容,理解詩中的詞句,特別是抓住關鍵詞,揣度景物的蘊意,是了解詩人處境,體味詩人當時的心情、感受和把握隱藏在形象和畫面深處的情感最有效的`方法。
(2)注意抒情、議論性文字,它往往是體現(xiàn)作品主題,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性文字。
(3)抓風格和背景!霸娧灾,歌詠言”歷來被我國詩人視為指導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個基本原則。一切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都應該是時代的產物;一切優(yōu)秀的詩人,都應該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豐富的社會和當時的時代精神,這是“詩言志”的一個基本要求。鑒賞文學作品,就是在作品所展現(xiàn)的世界里與作家進行交流。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讀者借作家的眼光去看,借作家的耳朵去聽,借作家的心靈去感受,從而使自己獲得閱歷,獲得智慧,獲得情趣。因此,在鑒賞文學作品時要顧及詩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注意作品的風格流派和時代背景,這才能較確切地思考作品的意旨,評價作者的思想態(tài)度,并可以進一步“深思義理”了。
。4)體會詩的意境。意境是指作品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圖景和諧統(tǒng)一的結果。鑒賞古詩,正是要通過語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鮮明的形象,深入作品意境之中,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鑒賞詩歌,第一步就是要初步理解詩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體來表現(xiàn)自己鮮明的個性色彩的,表現(xiàn)自己的愛和恨、痛苦和歡樂、希望和追求的。
。5)把握常見的典故。古人常在作品中用典故,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詩用典故能使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又可收到言簡意賅、耐人尋味的效果。
。6)一定要充分地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因為詩歌講究含蓄美,不直露,總要留下一塊空白,讓讀者馳騁想象,感受詩的內蘊力,故評價時,只有憑借詩中創(chuàng)設的意境展開想象,才能充分理解詩歌的內容。這實際上要求我們搞清楚“寫了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的問題。
二、細“析”
仔細分析設計的問題,揣摩命題意圖,弄清題意,找準答題的切入點,看題干限制,弄清問什么,力避先入為主,答非所同。解題時要注意題目要求:問怎樣描寫的,就要從正面與側面、虛與實、動與靜、時空順序層次的安排、各種感覺的調動、意象的選擇、修辭的使用等角度入手;讓概括某方面特點,只要簡單的一兩句;讓賞析,則要結合具體詩句進行分析;讓賞析思想內容,就要大處著眼,整體把握,有觀點有根據,不要簡單地翻譯詩句;讓談藝術技巧,就應從用了什么技巧,這個技巧如何有利于內容的表達入手;讓談語言特色,則要分析語言風格是含蓄蘊藉,還是直白曉暢,是典麗精工,還是樸素自然等。
三、嚴“述”
讀懂是一回事,得分并且盡量得滿分又是一回事,從高考量比評分的角度看,回答問題表述時應做到語言表達嚴密、精確,要點全面,條理清楚。
。1)條理清晰要點全,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采用解證式:先從整體把握,大處著眼,一句話概括,再圍繞觀點簡要分析。若詩篇短小,分析時可逐句分析;若篇幅較長,可分聯(lián)(律詩)、分片(詞)或按內容分段進行賞析。這樣做觀點鮮明,要點突出,層次清晰,容易給分。
。2)多用術語,言簡意賅,力避大白話,?唆贅余,言不及義。高考快速評卷的特點,決定了評卷老師找敏感詞給分的評卷方法,而這些敏感詞多為常用術語,平時學習時要注意積累、使用。
高中詩詞鑒賞6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親四十年,
中間消息兩茫然。
更為后會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別筵!
不分桃花紅似錦,
生憎柳絮白于棉。
春色還無賴,
觸忤愁人到酒邊。
鑒賞
這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762年,杜甫因徐知道在成都叛變,避亂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763年正月,唐軍收復幽燕,史朝義自縊身亡。持續(xù)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雖然告一段落,但是已經激化了的各類社會矛盾并沒有得到解決,動蕩的時局并未因此而真正平息。曾經因勝利而一度在杜甫心底燃起的歡快的火花,很快就破滅了。這首詩也是借聚散離合之情,抒寫遲暮飄零的身世之感的。
從詩的開頭一句看,路六侍御應是杜甫兒時舊友。
作此詩時,杜甫五十一歲,四十年前,他們都十歲左右,正是竹馬童年。詩人以童稚情親四十年真實地表現(xiàn)出童年伙伴那種特有的親切的感情。四十年,在這里不僅點明分別的時間,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時代的友情,并不隨著四十年漫長歲月的遷流而淡忘。
正因為如此,下句說,中間消息兩茫然。在兵荒馬亂、流離轉徙的動亂年代里,朋友間失去聯(lián)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無從問訊,故有茫然之感。而這種心情,兩人是相同的,故曰兩茫然。一別四十年,那能想到現(xiàn)在的重新會合?因此說忽漫相逢。他鄉(xiāng)遇故知,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同樣沒有想到,久別重逢,乍逢又別;故交敘舊之日,即離筵餞別之時。忽漫相逢是別筵。在相逢和別筵之間加上是字,使相聚的歡娛,立即轉化為別離的愁思。筆力千鈞,直透紙背。
從過去到現(xiàn)在,聚散離合是這樣的迷離莫測;從現(xiàn)在推想將來,又將如何呢?詩人把感慨集中地融洽在更為后會知何地這句話里。這是全詩的主旨。
它包涵有下列兩重意思:
路六侍御這次離開梓州,回到長安去做官,自然勾起杜甫滿腹心事。他設想倘若今后和路再度相會,這地點又將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夠也被召還朝?從自身坎坷的生活歷程,從這次與路的聚散離合,他懂得了亂世人生,有如飄蓬泛梗,一切都難以預料。這是就空間而言的。從時間方面來說,過去的分別,一別就是四十年;別時彼此都在童年,如今俱入老境。人生幾何?更為后會,實際上是不大可能的。詩人沒有直說后會無期,而是采用詰問語,以詠嘆出之,以表現(xiàn)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寫送別之情,由過去到現(xiàn)在,再由現(xiàn)在想到未來,本身有個時間的層次。詩從童稚情親依次寫來,寫到四十年來,中間消息兩茫然,不接著寫現(xiàn)在的相逢和送別,而突然插入更為后會知何地。乍讀時,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飛來,煞星突兀。
但仔細體味,則更為后會,就已暗含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為沒有現(xiàn)在的.忽漫相逢,是不可能想到將來的更為后會的。這句對上句來說,是突接。
這樣的突接,能掀起波瀾,把感傷離亂的情懷,表現(xiàn)得沉郁蒼涼、百感交集。就下文來說,這是在一聯(lián)之內的逆挽,這樣的逆挽化板滯為飛動,使得全詩神完氣足,精彩四溢。
詩的后四句寫景,這景物描寫,全是從上文的別筵生發(fā)出來的。尾聯(lián)結句觸忤愁人到酒邊的酒,正是別筵餞別之酒;酒邊的劍南春色,亦正是別筵的眼前風光。桃紅似錦,絮白于棉,這風光是明艷的,而詩偏說是不分,生憎,惱怒春色無賴,是因為它觸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觸忤愁人,則是因為后會無期,離懷難遣,對景傷情的緣故。一氣運轉,跌宕起伏;而其語言措注,脈落貫輸,則又絲絲入扣,于宏大中見精細。
高中詩詞鑒賞7
秋夕
。ㄌ圃姡┒拍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著牽牛織女星。
【注釋】
秋夕:指七夕,農歷七月七日。
銀燭:白色的蠟燭。
畫屏:飾有彩繪的屏風。
輕羅小扇:用一種很薄的絲織品做成的小扇子。
流螢:螢火蟲。
天階:皇宮中的石階。
【賞析】
燭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畫屏,輕舉羅扇追趕飛舞的流螢。夜色如水透著逼人的.涼寒,獨自坐看牽牛和織女雙星。
名句賞析——“輕羅小扇撲流螢!
這詩寫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凄涼心情。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fā)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拜p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疤祀A”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墒菍m女獨自坐在石階上眺望牛郎織女星。牛郎織女雖然遠隔天河,但畢竟還能遙遙相望,畢竟還有一年一夕的相會,而自己呢?主人公坐看雙星的動作暗示了她哀怨與期望交織的心理活動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各位愉快!
高中詩詞鑒賞8
考綱陳述: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第一步】準確解讀文本:在了解“詩家語”多省略、多倒裝特點的基礎上,抓關鍵點:
(1)上看:看詩歌題目,圈出題眼(某一詞語),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再看作者,回憶作者所處的朝代和作品風格。注意時代對作家的影響(如南宋的愛國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詩歌的背景,尋找詩歌內容和情感的線索。
(3)中看:看全詩主體,每句圈出一兩個詞作為句眼,特別注意詩歌中的表現(xiàn)情感的形容詞和副詞(如:孤獨自寂)。后部分一般運用議論、抒情手法,是詩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構成要點(即給分點)。小口徑問題什么答什么,大口徑問題一般要包括三個要點:
(1)采用的寫作手法:常見寫作手法(技巧)見后面所附四大類13小類。
(2)手法揭示的內容:結合詩句,分析該手法寫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點,或抒發(fā)(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種寫法在內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內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yōu)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應,虛實結合,先總后分,一問一答)
(注意:不同類型題目的三個要點的側重點不一樣,問什么則什么是回答的重點;且三個要點的順序要根據具體題目的類型有機組合。)
【第三步】詩歌鑒賞簡答題:根據題目類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答題方法。
第一種類型:分析意象類(意象即詩中描寫的人、景、物)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哪些意象?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或:這首詩歌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
注意詩歌中有固定含義的意象:
1.離別類:雙鯉、尺素(遠方來信),月亮(思鄉(xiāng)或團圓),鴻雁(游子思鄉(xiāng)懷親或羈旅傷感),寒蟬(悲涼),柳(喻離別留念或代故鄉(xiāng)),芳草(離愁別恨),鷓鴣鳥(叫聲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艱辛或離愁別緒),南浦(送別之地),芭蕉(離情別緒),燕(惜春或戀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變遷,或傳書敘離情或游子漂泊),關山(思家),長亭短亭(送別),陽關曲(送別的歌聲)。
、.情愛類:蓮(音同“憐”表達愛情),紅豆(男女愛情或友誼),紅葉(傳情之物)。
⒊.人格類: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殘敢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潔),松(傲霜斗雪堅守節(jié)操),
⒋.悲情類:梧桐(象征悲涼),烏鴉(衰敗荒涼),杜鵑鳥或子規(guī)(象征凄涼哀傷或思家思歸),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滅),猿(悲傷)。
⒌.其它類:昆山玉(人才),折桂(科舉及第),采薇(隱居生活),南冠(囚犯),柳營(軍營)。東籬(高雅,潔身自好)
形象型題
設問方式:
、龠@首詩以什么為詩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畫了什么形象。
、诳坍嬓蜗筮\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③形象的具體特征是什么。
、苄蜗笏憩F(xiàn)的情感特點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詩詞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詩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詩詞的形象,要根據詩詞描繪的具體物象或畫面識別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與景的交融,進而理解詩人寄托的思想感情,體會形象蘊涵的哲理。通常從形象的色彩、指向、強度、虛實、動靜等角度進行分析。
答題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總體特征和意義,并以此為“中心論點”,抓住形象的具體特點或個性特征,結合詩句內容對這個中心論點進行分析論證。
答題要點:
①什么樣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坌蜗蟮腵意義(詩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蘊涵的哲理。)
示例:問:杜牧《齊安郡中偶題》:“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迸c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頭深藏碧傘中!眱稍姸歼\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試簡析兩詩中“荷”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的情感特點。
[答]擬人表現(xiàn)手法。杜詩的“綠荷”因“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而楊詩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xiàn)嬌羞之態(tài),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
詩歌的表達技巧往往表現(xiàn)在三大方面: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
表達方式是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見的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其中抒情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抒發(fā)了女詞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為!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發(fā)了文天祥精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氣概。
間接抒情常見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顧名思義就是借助景物來抒發(fā)情感,《憶江南》中詩人白居易借助于“紅勝火”的“江花”和“綠如藍”的“江水”表達出對江南水鄉(xiāng)的魂牽夢繞、久久不忘!度鐗袅睢分欣钋逭諏Υ汗獾牧裟钕e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間已是“綠肥紅瘦”的景象來抒發(fā)的。
高中詩詞鑒賞9
一、詩詞表達技巧:
在詩詞鑒賞里,表達技巧往往就是表現(xiàn)手法、藝術手法。表達技巧包括: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偶、襯托、借代、對比。
1、 表達方式:描寫、議論、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懷古傷今。
2、 寫作手法(表現(xiàn)手法):象征、聯(lián)想、想象、白描、襯托、對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二、在鑒賞現(xiàn)代文閱讀中,表達技巧包括:
1、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
2、表現(xiàn)手法:想象、聯(lián)想、類比、象征、烘托、對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繁簡。
4、結構:承上啟下、懸念、照應、鋪墊等。
5、修辭手法:比喻、反復、排比、反問、擬人、夸張等
常見古代詩詞的六種描寫手法介紹
寫景狀物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作者通過描寫景物,可以渲染氣氛,抒發(fā)情感,深化中心,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我們欣賞詩歌,除了讀懂字面語意,提升思想素質和審美情感,還要關注詩人用語言寫景狀物的形式與技巧。描寫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高考常見的描寫鑒賞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種:
(1)側面描寫———襯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
這首詩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報春的特征,主要運用了襯托、對比的手法,襯托是通過描寫甲來使乙表現(xiàn)得更突出的方法。襯托分映襯和反襯。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就是用天臺之高映襯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寫江中之月“唯見江心秋月白”襯托琵琶聲的引人入勝,“別時茫茫江浸月”襯托人物凄涼的心情。《項脊軒志》中用“萬籟有生”來反襯“庭階寂寂”的。 更多古代詩詞鑒賞技巧可以到學習。
(2)各種修辭手法
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詞的上闋,作者在借景抒情過程中所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設問和比擬,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大體和其他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學生要善于發(fā)現(xiàn)修辭手法,并說明作用。如比喻為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比擬是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反問為了強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夸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對偶是為了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在古代詩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見的修辭手法,學生應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擬的區(qū)別(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比擬注重化無情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關的東西來代替該事物,如部分代替整體(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對偶與對比的區(qū)別(對比主要是意義內容的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對偶主要是結構形式上的對稱,要求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還要注意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交叉運用。
(3)正面描寫———動靜結合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頷聯(lián)描寫?zhàn)┰庐斂,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再比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突出了春澗的幽靜,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币彩且月晫戩o,以動襯靜。“山舞銀蛇,原馳蠟像”是以動寫靜。
(4)正面描寫———虛實結合
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摧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詞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設想別后的情景: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想像中別后的凄涼景象倍增眼前斷人腸的離愁。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虛”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轉化,可以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
例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鄙祥爩憣,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闋實虛,“行人”想像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fā)得淋漓盡致。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故國”是回憶中的景物。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春風十里”,實景“盡薺麥青青”,昔盛更顯今衰。想像是虛寫的關鍵,虛是為實服務的。
(5)正面描寫———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思歸的感傷,如杜甫的另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就是濃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風光,山青翠,花紅艷,鳥翎白,碧波綠,景象清新,賞心悅目,卻是為寫下文勾起漂泊的傷感作鋪墊。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通過紅日映花襯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憶江南美景的;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鵝潔白的羽毛浮于綠水之上,紅掌撥動,綠水泛波,紅、白、綠三色對比有寒有暖,鮮明而協(xié)調,在藍天、白云之下,在綠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見底的池塘邊,“白毛”與“綠水”比美,“紅掌”與“清波”爭勝,多么絢麗的畫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氣息。真可謂狀物如在目前。 更多古代詩詞鑒賞技巧可以到學習。
(6)正面描寫———觀察角度的變化
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云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后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八~紅于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蘇軾的《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笨赐痪拔,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xiàn)千姿百態(tài),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鑒賞古代詩歌中的描寫,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見的鑒賞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寫———正面描寫(比較簡單,這里不作研究)和側面描寫中的襯托、動靜結合、色彩的渲染、點面結合、虛實相生、遠近高低觀察角度的變化等。各種手法之間可能有交錯運用的現(xiàn)象,比如以動襯靜、色彩的.對比也可以是反襯。其次要善于根據詩歌中所描寫的景物事物特點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達到這一表現(xiàn)目的的。
學會從思想上解讀詩歌
高考對鑒賞古代詩歌有四個方面的能力要求,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表現(xiàn)技巧、語言風格,但形式上的各種表現(xiàn)手法,歸根結底都是為表達中心服務的,為主題思想服務的。
看一下高考試題中的相關題目2002年上海卷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試從一個角度切入,對這首詞寫一段鑒賞性的文字。)
本題從文學手法到思想內涵都頗有可賞析之處。從畫面的描寫來看,“少年聽雨”,“歌樓”、“紅燭”、“羅帳”燈紅酒綠的逐笑生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壯年聽雨”,“江闊”、“云低”、“斷雁”、“西風”在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是回憶場景,是虛寫,“而今聽雨”的畫面,僧廬之冷寂與鬢發(fā)之斑白,晚年歷盡離亂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是實寫。在如2003年上海高考題《望海樓》①:
云尖鐵甕②近青天,飄渺飛樓白尺連。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州③起白煙。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注①望海樓:宋時在鎮(zhèn)江城內。②鐵甕:鎮(zhèn)江古有“鐵甕城”之稱。③滄州:濱水的地方。)(本詩所詠的是望海樓,卻先寫鐵甕城聳立云間,臨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這首詩的頸聯(lián)多角度寫景,請具體說明其中的兩點。)
一二句點題,寫樓的處所、樓的高聳。一句寫地勢高,二句寫樓本身高,寫“近青天”當然是襯托“飛樓”連天了。頸聯(lián)轉入現(xiàn)實。眼前,畫角聲催紅日落(遠觀),天色將暮生白煙(近觀)。平視、俯視,遠觀、近看,不同角度相結合,紅白色彩的渲染,日落煙生的動態(tài),都可以作為鑒賞角度來答題。
寫作手法屬于藝術表現(xiàn)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夸張,對比,比喻,擬人,聯(lián)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前后照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
語言特點:精煉、含蓄、簡樸、清新、明快。
古代詩詞鑒賞技巧有很多,主要還是要通過大家平時的學習積累,以及反復欣賞體會,更多古代詩詞鑒賞技巧可以到學習。
高中詩詞鑒賞10
駱谷晚望
韓綜
秦川如畫渭如絲,去國還家一望時
公子王孫莫來好,嶺花多是斷腸枝。
【注釋】韓綜于宣宗時出為湖南觀察使,后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此后失官,此為失官還鄉(xiāng)時所作。
(1)“秦川如畫渭如絲”一句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3分)
(2)有人說“嶺花多是斷腸枝”“無理而妙”請賞析。(3分)
(3)請聯(lián)系全詩分析本詩情與景的關系。(4分)
答案:
(1)【參考答案】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1分),描繪了秦川沃野千里渭水東流如白練的錦山秀水的美麗畫面(2分)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修辭手法和詩歌畫面的描繪,難度較低。
。2)【參考答案】“嶺花”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無所謂斷腸枝,而作者卻說它斷腸,此是“無理”,而“嶺花斷腸”只是因為作者是個斷腸人,深刻地傳達作者對失官還鄉(xiāng)時的郁結。
【解析】賞析本題,只要找出本句的“無理”在何處,妙在何處即可。“無理”一般指不合自然規(guī)律,“妙”一般指傳達情感。
。3)【參考答案】樂景襯哀情,首句描寫錦山秀水的美麗圖景與下文斷腸人的悲傷情感形成強烈的對比;以景結情,尾句“嶺花斷腸”含蓄雋永。
【解析】詩歌情與景的關系有多鐘,如觸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結情、情景分寫等等,需要聯(lián)系詩歌寫景句逐句分析。
【賞析】駱谷在陜西周至西南,谷長四百余里,為關中通漢中的.交通孔道,是一處軍事要隘。詩人晚望于此,有感而吟此詩。
此為緣景遣懷詩。全詩二十八字,并無驚人警語,而自有一種形象意蘊,令人蕩氣回腸,原因在詩人慣用的以樂景襯哀情的對比反襯手法,在這里得到了長足的發(fā)揮。起句寫美景,景美得撲面而來,結句寫愁腸,腸愁得寸寸欲斷。同一詩境,效果迥異。其中的玄機就在于“莫來好”三字,這三字導入一種閑愁美,哀傷美。樂景固然給人以美感,哀景同樣給人美感。在特定的詩境下,先樂后哀,樂中生悲,會使詩味濃郁,咀嚼甜美。
高中詩詞鑒賞11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中古詩詞鑒賞教學在培養(yǎng)機制、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學生主體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完善培養(yǎng)、評價機制,優(yōu)化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資源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教學力度;優(yōu)化資源
古詩詞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審美情趣培養(yǎng)、傳統(tǒng)文化傳承、文學修養(yǎng)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受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應試教育模式殘留等因素的影響,高中詩歌鑒賞幾成擺設,于是研究古詩詞教學面臨的困境和解決之道便具備了應有之義。
一、高中古詩詞鑒賞教學的現(xiàn)狀及問題
1.培養(yǎng)機制“世俗化”,教學模式“高考化”
高中古詩詞鑒賞的應有之義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進而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但現(xiàn)實教學中的培養(yǎng)機制則成了培養(yǎng)學生“能理解、會背誦、可翻譯”的能力,對于學生深入理解認識古典詩詞,并達到鑒賞水平要求不高。只要學生讀得懂、能翻譯就行,培養(yǎng)機制趨于“世俗化”。對此,筆者以為教育模式“高考化”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現(xiàn)實教學中,一切以高考為目標的驅動機制使得古詩詞鑒賞教學重視程度不夠。一方面,語文高考中,古詩詞鑒賞分值占比較低,而且對學生鑒賞能力要求不高;另一方面,不少教師在教學中“避實就虛”,對于學生實際能力培養(yǎng)不重視,相反只是教授學生一些應試技巧。
2.教學方法欠缺新意,教學手段死板單一
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方法上,很少推陳出新。“讀讀詩詞、談談背景、議議內容、背背詩詞”是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一貫做法。教師在教學中的基本步驟基本可以概括為: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文學常識介紹、詩文的關鍵字解析、句子含義解釋、主旨概括等。以“從字到詞,從句到篇”的逐級推進理解模式看似合情合理,但對于學生學會品鑒古典詩詞幫助不大,死板單一的教學手段使得學生對于古詩詞學習的認識停留在能夠背誦理解即可的階段。缺乏古詩詞鑒賞方法教學、鑒賞實踐教學,使得學生不能與詩人進行情感交流,更談不上讓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精深與形式的完美之處的認知。
3.學生審美的幼稚化,學習興趣不強
學生審美的幼稚化是說學生審美能力較差,對于何為美的認識不夠成熟,表現(xiàn)得較為幼稚。當前,高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多為小說、漫畫,而小說、漫畫的種類又多為言情、校園、穿越、魔幻等;學生上網也多是網絡聊天、游戲等娛樂活動。這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不大,甚至造成學生審美的幼稚化。筆者并非完全否定小說、漫畫和網絡游戲在學生生活中的作用,但從古典詩詞鑒賞審美能力建立的角度,這些對其幫助并不大。同時,受教師引導方式失范、高考壓力驅使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古詩詞鑒賞“不見品鑒,只見功利”的傾向嚴重,以鑒賞為出發(fā)點的詩歌學習興趣不高。
二、高中古詩詞鑒賞教學的建議
1.完善培養(yǎng)、評價機制,加強古詩詞鑒賞教學力度
完善培養(yǎng)、評價機制是解決高中古詩詞教學功利化、高考化的第一要務。從體制機制上改善詩歌教學環(huán)境是解決詩歌鑒賞擺設化的`必由之路。首先,教師在教學觀念上要去“高考化”、“世俗化”,讓古詩詞學習回歸詩歌品鑒的本原。其次,在教學模式上,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加入更多詩歌鑒賞方法的教學比重,對于傳統(tǒng)的讀讀背背模式進行改進。再次,對于學生古詩詞學習效果的評價機制不要停留在傳統(tǒng)的“能背誦、會翻譯”的層次,而是要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品鑒,特別是要對于古詩詞中呈現(xiàn)的局限性進行大膽直言;最后,我們的高考在學生古詩詞鑒賞的考查中要有所創(chuàng)新,體現(xiàn)為更加注重學生鑒賞能力、審美水平的考察,鼓勵學生點評古詩詞,而不是停留在理解、翻譯和推測詩人情感的初級階段。
2.優(yōu)化教學方法,推行授受與探究相結合教學新模式
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是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授受式教學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學生學到更多較為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探究式學習能讓學生很好地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授受教學法和探究教學法各有優(yōu)缺點,將二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予以結合將更有利于學生古詩詞鑒賞意識的培養(yǎng)。具體操作步驟可以設計為:學生提出在古詩詞學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結合有關知識講授→學生深入理解問題并自己建構有關知識。
3.優(yōu)化教學資源,搭建古詩詞鑒賞教學新平臺
優(yōu)化教學資源,搭建古詩詞鑒賞教學新平臺就是要理解新課標“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有關資料給學生……”的要求,通過平臺搭建,給予學生更多古詩詞鑒賞的機會和經驗分享途徑,讓學生真正愛上古詩詞鑒賞。具體操作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詩歌朗誦比賽、以著名詩人生活經歷為背景的話劇表演、詩詞角建設等。
三、結語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歷來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詞以她特有的魅力,積淀了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情感、審美和智慧。由于社會和教育的急功近利等原因,我們的古詩詞教育遠離了詩意。面對不理想的高中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教師要自我反省,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綜合治理,讓詩歌鑒賞不再是擺設。
高中詩詞鑒賞12
詩歌的意象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東西,詩人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等意象中,感悟到詩人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濃郁的友情。
這里,筆者把古代詩歌中典型的意象例舉一下:
古詩中的月是一個最典型的意象。望月懷遠是古詩中的.永恒主題。用月烘托青絲是常用的手法。月這個意象表現(xiàn)的情感,常有下面一些。第一是思鄉(xiāng)。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第二是月的陰晴圓缺與人的悲歡離合的情感聯(lián)系,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第三是情愛或相思。比如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第四感傷歲月的流逝。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古詩中的水這個意象,常用來喻時光飛逝。比如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水還可以用來喻愁情。比如還是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
古詩中的菊這個意象,常用來喻高尚品格。如墮地良不忍,抱枝寧自枯。菊還象征傷感。如李清照的《醉花陰》中的菊。
古詩中的梅這個意象,常用來喻高尚情操。如陸游的《詠梅》。梅還可喻純潔。如王安石的《梅花》。
古詩中還經常用到鴻雁這種鳥作意象。來象征孤獨、思鄉(xiāng)、念親;還可喻書信和消息。比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死歸》: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又如杜甫《天末懷李白》中的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在古詩中的燕,也是一個常見的意象。常象征離愁、相思、感傷等。比如劉禹錫的《朱衣巷》中的燕,晏殊的《浣溪沙》中的燕。燕還可表現(xiàn)美好的意象。如《詩經.谷風》中的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就象征愛情的美好。
當然,古詩中的典型意象遠遠不止這些,這里只是例舉一些,權作拋磚引玉。
高中詩詞鑒賞13
《西村》陸游
亂山深處小桃源,往歲求漿憶叩門。
高柳簇橋初轉馬,數家臨水自成村。
茂林風送幽禽語,壞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詩記今夕,細云新月耿黃昏。
《西村》翻譯
吳鵬飛
韻譯:
還記得當年游玩時進入亂山深處,
想去找個人家敲門要水解渴,
卻發(fā)現(xiàn)自己闖進了世外桃源。
高大的柳樹簇擁著一座小橋,
剛剛調轉馬頭,
就看到自成小村的幾戶人家緊靠著水邊。
清風從茂密的樹林深處,
送來幾聲清脆的鳥語;
當年醉酒后留下自己墨痕的墻壁,
已經破敗,青苔斑斑。
此時的.天空有幾片細碎的云朵,
與一彎微明的新月,
今晚我要用清新的小詩,
記下這個美麗的黃昏。
高中詩詞鑒賞14
1、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蛘呓o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
2、仔細閱讀全詩,注意詩中出現(xiàn)的意象(即描寫的對象),調動常識儲備,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3、評價要恰當,嚴禁人為拔高,圍繞人之常情考慮詩歌的感情基調。特別是比較熟悉的、特征性明顯的作者,不能生貼標簽,應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儲備一些詩歌鑒賞中常用的名詞術語,如果判斷準確,就要敢于大膽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學會運用模糊語言,做到不懂裝懂,盡量獲取分數。
5、整體把握詩詞和詩詞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6、弄清題目問的角度,這就是我們回答的.角度,做到“問什么,答什么”有針對性。弄清題目怎么問的,問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問,怎么答”。
【第一步】準確解讀文本:在了解“詩家語”多省略、多倒裝特點的基礎上,抓關鍵點:
(1)上看:看詩歌題目,圈出題眼(某一詞語),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再看作者,回憶作者所處的朝代和作品風格。注意時代對作家的影響(如南宋的愛國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詩歌的背景,尋找詩歌內容和情感的線索。
(3)中看:看全詩主體,每句圈出一兩個詞作為句眼,特別注意詩歌中的表現(xiàn)情感的形容詞和副詞(如:孤獨自寂)。后部分一般運用議論、抒情手法,是詩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構成要點(即給分點)。小口徑問題什么答什么,大口徑問題一般要包括三個要點:
(1)采用的寫作手法:常見寫作手法(技巧)見后面所附四大類13小類。
(2)手法揭示的內容:結合詩句,分析該手法寫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點,或抒發(fā)(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種寫法在內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內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yōu)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應,虛實結合,先總后分,一問一答)
(注意:不同類型題目的三個要點的側重點不一樣,問什么則什么是回答的重點;且三個要點的順序要根據具體題目的類型有機組合。)
【第三步】詩歌鑒賞簡答題:根據題目類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答題方法。
第一種類型:分析意象類(意象即詩中描寫的人、景、物)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哪些意象?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或:這首詩歌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
詩歌的表達技巧往往表現(xiàn)在三大方面: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
表達方式是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見的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其中抒情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抒發(fā)了女詞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為!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發(fā)了文天祥精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氣概。
間接抒情常見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顧名思義就是借助景物來抒發(fā)情感,《憶江南》中詩人白居易借助于“紅勝火”的“江花”和“綠如藍”的“江水”表達出對江南水鄉(xiāng)的魂牽夢繞、久久不忘!度鐗袅睢分欣钋逭諏Υ汗獾牧裟钕e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間已是“綠肥紅瘦”的景象來抒發(fā)的。
高中詩詞鑒賞15
作者:秦觀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游,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
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解析
此詞一題洛陽懷古,非是。詞中提到金谷、銅駝等地,系虛似洛陽、實寫汴京,虛虛實實,乃有憂讒畏譏之意在焉。前三句梅花漸稀,冰河解凍,年華暗換,又到早春時節(jié),然后引起對往事的回憶。全詞結皆撫今,中間插入追昔內容。記憶越是美好,越是富于情趣,眼前景越是難堪,詞意也越耐咀嚼。
賞析
此詞不止于追懷過去的游樂生活,還有政治失意之慨嘆其中。有一年早春時節(jié),作者重游洛陽。洛陽這個古代名城,是北宋的西京,也是當時繁華的大城市之一。詞人曾經這里生活過一段時期,對此地留下了難忘的記憶。詞人舊地重游,人事滄桑給他以深深的觸動,使他油然而生惜舊之情,寫下了這首詞。
上片起頭三句,寫初春景物:梅花漸漸地稀疏,結冰的水流已經溶解,東風的煦拂之中,春天悄悄地來了。暗換年華,既指眼前自然界的變化,又指人事滄桑、政局變化。此種雙關的今昔之感,直貫結句思歸之意。
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寫的舊游,實以長記兩字領起,誤隨車固長記之中,即前三句所寫金谷園中、銅駝路上的游賞,也同樣內。但由于格律關系就把長記這樣作為領起的字移后了。金谷三句所寫都是歡娛之情,純?yōu)閼浥f。長記之事甚多,而這首詞寫的只是兩年前春天的那一次游宴。金谷園是西晉石崇的花園,洛陽西北。銅駝路是西晉都城洛陽皇宮前一條繁華的街道,以宮前立有銅駝而得名。故人們每以金谷、銅駝代表洛陽的名勝古跡。但詞里,西晉都城洛陽的金谷園和銅駝路,卻是用以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金明池和瓊林苑,而非實指。與下面的西園也非實指曹魏鄴都(今河北臨漳西)曹氏兄弟的游樂之地,而是指金明池(因為它位于汴京之西)同。這三句,乃是說前年上已,適值新晴,游賞幽美的名園,漫步繁華的街道,緩踏平沙,非常輕快。
因憶及細履平沙故連帶想起當初最令人難忘的誤隨車那件事來。誤隨車出韓愈《游城南十六首》的《嘲少年》:直把春償酒,都將命乞花。只知閑信馬,不覺誤隨車。而李白的《陌上贈美人》:白馬驕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車。美人一笑搴珠箔,遙指紅樓是妾家。以及張泌的《浣溪沙》:晚逐香車入鳳城,東風斜揭繡簾輕,慢回嬌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計是?便須佯醉且隨行,依稀聞道太狂生。則都可作隨車的注釋。盡管那次誤隨車只是無心之誤,但卻也引起了詞人溫馨的遐思,使他對之長遠地保持著美好的'記憶。正絮翻蝶舞四句,寫春景。絮翻蝶舞、柳下桃蹊,正面形容濃春。春天的氣息到處洋溢著,人這種環(huán)境之中,自然也就芳思交加,即心情充滿著青春的歡樂了。此處亂字下得極好,它將春色無所不至,亂哄哄地呈現(xiàn)著萬紫千紅的圖景出色地反映了出來。
換頭西園三句,從美妙的景物寫到愉快的飲宴,時間則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見當時的盡情歡樂。西園借指西池。曹植的《公宴》寫道:清夜游西園,飛蓋相追隨。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曹丕《與吳質書》云: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并載,以游后園。輿輪徐動,參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又云: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托乘于后車。詞用二曹詩文中意象,寫日間外面游玩之后,晚間又到國夫人園中飲酒、聽樂。各種花燈都點亮了,使得明月也失去了她的光輝;許多車子園中飛馳,也不管車蓋擦損了路旁的花枝。寫來使人覺得燈燭輝煌,車水馬龍,如目前。礙字和妨字,不但顯出月朗花繁,而且也顯出燈多而交映,車眾而并馳的盛況。把過去寫得愈熱鬧就愈襯出現(xiàn)在的凄涼、寂寞。
蘭苑二句,暗中轉折,逼出重來是事堪嗟,點明懷舊之意,與上東風暗換年華相呼應。追憶前游,是事可念,而重來舊地,則是事堪嗟,感慨至深。此時酒樓獨倚,只見煙暝旗斜,暮色蒼茫,既無飛蓋而來的俊侶,也無鳴笳夜飲的豪情,極目所至,已經看不到絮、蝶、桃、柳這樣一些春色,只是時見棲鴉而已。這時候,宦海風波,仕途蹉跌,也使得詞人不得不離開汴京,于是歸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時也是無可奈何地涌上心頭。
此詞的藝術特色主要是:其一,結構別具一格,上片先寫今后寫昔,下片先承上寫昔后再寫今,憶昔部分貫通上下兩片。其二,大量運用對比手法,以昔襯今,極富感染力。
【高中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經典思鄉(xiāng)詩詞鑒賞12-06
毛澤東詩詞鑒賞10-21
《牡丹》詩詞鑒賞08-09
《湖上》詩詞鑒賞01-31
《牡丹》詩詞鑒賞02-22
《天門》詩詞鑒賞02-22
《石榴》詩詞鑒賞02-22
《烏衣巷》詩詞鑒賞02-22
王維的詩詞鑒賞01-04
思鄉(xiāng)詩詞鑒賞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