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答案:一刻鐘等于十五分鐘。
一刻鐘的起源:
一刻鐘的稱法源于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銅壺滴漏。早在漢代,我國勞動人民就發(fā)明了最原始的人造鐘銅壺滴漏。首先在漏水壺內
豎一標桿,標桿上刻有等距離的刻度,壺內水因漏漸減,桿上的刻度也依次顯露,從而明白時間,其單位自然就是“刻”了。明、清時有了鐘表,24小時等于100刻,一刻即14.4分鐘,所以直接取15分鐘為一刻,來代表14小時。
滴漏計時器在我國使用的時間很久。近代西方自動機械鐘表傳入中國后,人們發(fā)現(xiàn)自動機械鐘表計時的十五分鐘,正好相當于滴漏蓄水壺上滴出一刻度水的時間。之后,人們便逐漸把15分鐘稱為一刻鐘了。
古代早期,一天分為一百刻,而一天12個時辰,所以一個時辰是8.3刻鐘;之后清朝初期定下來一天九十六刻后,一個時辰就變成了8刻鐘。而以前最精確的計時方法就是日晷計時。
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并劃分時刻,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其中晷針有點像時鐘上的分針、時針,而晷面則布滿了時間的刻度,上頭有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所以,時間對于人們來說,是十分珍貴的。人生就是短短的幾十年,需要好好把握這僅有的時光,不然,時間一去不復返,轉眼就是一輩子。
在《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夜漏未盡一刻”。那么,那里的“一刻”是此刻的十五分鐘嗎在古代,為什么會用“一刻鐘”來表示十五分鐘呢這其中,又有什么含義呢
對于“一刻”的含義,肯定是有的,至于,為什么要用“一刻”來表示,就需要從古代的計時工具說起。
中國是世界上最先懂得計時的國家,在農耕時代剛開始的時候,中國的古人就十分注重對時間的計算。在不一樣的朝代和時期,科技發(fā)展水平和經(jīng)濟水平的不一樣,計時器的種類和使用方法也就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了。在古代,計時器主要有圭表、日晷和漏刻等。
那么,這些計時器又有著什么樣的區(qū)別呢
首先是圭表:圭是平臥放置的尺子,表則是垂直放立的標竿,由圭和表組成的器物就是圭表。早在商周時期,圭表就已經(jīng)被人們廣泛使用了。它主要是利用太陽照射出垂直在標竿影子長度的原理,來測量日影的長度,從而,計算出時間。
另外,根據(jù)圭表測量出日影的變化,還能夠用來辨別方向和確定節(jié)氣。除此之外,圭表還能夠用來測量冬至日的所在,然后,確定回歸年的長短。此刻,我們到北京故宮、沈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地旅游參觀時,還能夠看到日晷的身影。
其次就是日晷儀:這個計時器又被人們稱為“日規(guī)”和“日晷”。這個計時器能夠說是圭表的進化版,因為,它是從圭表演變出來的。在西漢以前,人們普遍使用日晷來測量時間。其實,日晷是由一個石頭做成的晷盤和用銅做成的晷針組成的。
一般情景下,人們會在晷盤的正反兩面,劃分出十二個大格子,一個大格子就代表兩個小時。在使用日晷的時候,人們只需要觀察日影在晷盤的哪個位置,就能夠明白時間了。日晷和圭表一樣,都是經(jīng)過觀察日影來推算時間。
可是,日晷有一個缺點,就是在晚上和下雨天的時候不能用。為了克服日晷這一缺點,人們就發(fā)明了能夠在晚上使用的月晷。這樣一來,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都能夠推算出時間了?墒,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日晷還是月晷,都不能夠在陰天或者下雨天使用。
最終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則是指劃有刻度的箭,這是放在漏壺中標注時間的零件。由于,日晷和月晷的缺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所以,任何時候都能夠使用的漏刻,應運而生了。清朝人對它的評價極高,他們認為古代能夠測出十二個時辰的計時器僅有漏刻。
漏刻又叫作漏壺,實際上,它是一個水鐘。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掌握了用水來計算時間的方法了。各個朝代都有一個專門的部門管理漏刻,民間更是普遍使用。這個在《隋書》中也有記載,據(jù)說,當年黃帝創(chuàng)漏水的方法,就是為了把白天和黑夜劃分開來。
之后,這一工作由挈壺氏負責,挈壺氏也就是掌管漏刻的官員。因為,漏刻一般用銅壺來裝水,滴漏來計算時刻,所以,它又被稱為“銅壺滴漏”。這種計時器很簡單,只要在壺里裝水就能夠了,水會從壺底的小孔里流出。
如果,能在一天一夜里滴完了壺中的水,那么,這就是二十四個小時。這個時候,被平均劃分在箭刻上的一百個刻度就是二十四小時,一個刻度就是十四分四十秒了。
按照漏壺的觀察方式不一樣,我們能夠劃分出水位下降的“沉箭漏”和水位上升的“浮箭漏”兩種漏壺。沉箭漏的構造十分簡單,是由一個底部有著小孔的壺和箭刻組成。在使用的時候,壺里的水會從小孔中流出,箭刻也會隨著水的減少而下降,以此顯示出時間。
浮箭漏出現(xiàn)的時間比沉箭漏晚,可是,在功能上它比沉箭漏有著很大的優(yōu)越性。它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個是供水的播水壺,另一個則是放了箭刻的受水壺。在使用的時候,播水壺里面的水會經(jīng)過小孔進到受水壺中,箭刻隨著水位的上升而上浮,以此顯示出時間。
之后,為了能夠提高水流速度的穩(wěn)定性和計時的精確度,人們在原先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或幾個漏水壺。
當然,除此之外,中國古人還造出了:香篆鐘、燈漏、沙漏、水運儀象臺等。古代的人們用圭表確定方向,確定時間和節(jié)氣,用日晷觀察日影計算時間,用觀察水位高低的漏壺測量時間......這些古老而又簡單的計時儀器,無一不在顯示著我們祖先的智慧。
從東漢開始,各朝各代都改革過漏刻制!端鍟·天文志》:“昔黃帝創(chuàng)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其后因以命官。”這段話描述的就是古中國的漏刻計時制度。
古人把這個刻度改成九十六、一百零八或者一百二十等等。一向到清朝的時候,清政府頒布了一部關于時間刻度的法律后,才沒有再改動過箭上的刻度。能夠說,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一天一百刻正式變?yōu)榱司攀蹋骄鶆澐窒聛恚阂豢叹偷扔诖丝痰氖宸昼姟?/p>
所以,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鐘就是來源于那里,并且,這一計時規(guī)則至今還在使用。
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能夠想到的東西人們就能夠經(jīng)過自我的智慧把它變成現(xiàn)實,古人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很多沿用至今的東西,那是他們智慧的結晶。在這個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世人也應當學習古人,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精華,以供后世的享用。
【一刻鐘等于多少分鐘】相關文章:
1mpa等于多少公斤03-03
一光年等于多少年04-06
一節(jié)等于多少公里04-06
1升等于多少斤01-31
一公頃等于多少平方米03-06
梭子蟹清蒸多少分鐘04-04
全馬多少公里06-09
威士忌多少度04-07
《大小多少》教學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