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游俠列傳》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游俠列傳》讀后感1
再讀《史記》,《游俠列傳》讓人感慨頗多。這篇文章太史公最是斟酌用意,以儒俠對舉,以儒為俠作反襯,以朱家、劇孟、郭解等出身草根的游俠為例,稱頌了他們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的高貴品格。《游俠列傳》篇全文共2400余字,著墨不多卻字字珠璣,寫得蕩氣回腸,感人至深。
朱家、劇孟、郭解等人,既非改朝換代的帝王,也非封疆裂土的諸侯,更非名垂青史的諸子百家,一介草莽,何得以讓太史公如此垂青,獨成一篇,以極其真摯的筆墨寫進這本“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些人身上,有哪些優(yōu)秀的閃光點讓太史公如此青眼有加呢通篇來看,有以下幾點值得大家學習:
誠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他們都很守信用,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努力做到,為了千金之諾,可以輕生死,拋血軀,付出一切努力也要達成。
薄望之美。朱家曾暗中相助季布擺脫被殺的厄運,等到后來季布官拜河東太守成為抵御匈奴的名將時,卻終身不再與季布相見。郭解救了別人的性命,從不沾沾自喜,覺得奇貨可居在人家面前夸耀。他們幫助別人,完全從心中之義出發(fā),從來不指望被幫助之人能報答什么,也沒有想過要以此揚名,厚施而薄望,是一種純粹的不帶功利之心的樂于助人。
慷慨之美。朱家、劇孟、郭解等人,總是把別人的事放在第一位,為了幫助別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們盡管貧窮,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義,必全力以赴。朱家救濟別人的困難,總是從最貧賤的開始,而自己卻過著窮苦的生活,衣服破的連完整的色彩都沒有,每頓飯只吃一樣菜,乘坐的不過是個小牛拉的車子。這些游俠具有強烈的正義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扶危濟困、幫助弱小的社會道德推向了極至。
成人之美。郭解曾經(jīng)深夜前去洛陽調(diào)解一場許多人都沒能調(diào)解的糾紛,當事人佩服他的為人,聽從了他的意見,答應何解。郭解又連夜趕回,并告訴當事人讓他們先不要聽他的話,等他走后,讓洛陽諸公們再來調(diào)停,那時他們再和好。本來是自己做的好事,卻要說成是別人的功勞。郭解這樣做不但解決了一場糾紛,也維護了洛陽諸公的面子。
明理之美。郭解名聲顯赫,大將軍衛(wèi)青都非常佩服郭解的為人,鄉(xiāng)里人更是對他非常的尊重和仰慕。郭解姐姐的兒子依仗郭解的聲望,強行灌別人喝酒,對方酒量不濟,實在躲不過盛怒之下拔刀殺死了他,之后逃走了。郭解的姐姐悲憤異常,發(fā)狠說道“以我弟弟的名望,我的兒子被殺兇手卻逃之夭夭”,將兒子的尸體丟棄在道路上任憑雨打風吹,以此來羞辱郭解。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人會覺得兇手未免欺人太甚,怒發(fā)沖冠立即殺掉那人為外甥報仇。郭解卻沒有貿(mào)然報仇行兇,而是沉著冷靜的暗中調(diào)查,在找到那個人后還能心平氣和的聽他講完事情的經(jīng)過,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得知實情后能夠公正的對待,合理的處理,把罪責歸于自己姐姐的孩子,收尸埋葬了他。以郭解當時的'聲望,只要他通報地方官府就能將兇手定罪,仰慕他的少年甚至敢殺掉得罪他的人來向他表示尊敬和崇拜,在如此威勢之下,郭解仍然保持理智,明辨是非,在面臨血緣親情與社會公理時大義滅親維持正道,不仗勢欺人,真是難能可貴。
氣量之美!秳駥W》中曾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郭解聲望很高,當有人“箕居視之”表現(xiàn)出無禮之態(tài)時,他不先究人過,而先查己過“是吾德不修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對不尊敬自己的人不加怨恨,反而施之援手,解他人之困以德服人,終于“箕踞者乃肉袒謝罪”,讓事情有了完美的結局。
敬畏之美。郭解“不敢乘車入其縣廷。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后乃敢嘗酒食”。窮困時待人恭恭敬敬,一旦得勢就翻臉不認人之徒比比皆是,而能始終如一者則寥寥無幾。當時郭解可以說已經(jīng)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是人們心中的大英雄。然郭解卻能做到不乘車走進衙門,到旁的郡國替人辦事時,能辦到的一定辦到,不能辦到的也盡量使各方面都滿意,然后才肯接受別人的款待著實不易。
據(jù)司馬遷所說:列傳者,謂列敘人臣事跡,令可傳于后世。游俠既非位極之人臣,何得太史公如此吟唱在太史公的眼里,朱家、劇孟、郭解雖是社會的底層人物,但是他們的仁義、謙遜、明理、講信用和助人為樂的美好品質(zhì),為老百姓所稱頌,而這些優(yōu)點,是大多數(shù)沉迷于功名利祿的上流社會人士根本不具備的。
《游俠列傳》讀后感2
接連讀了《史記》里的幾篇列傳,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游俠列傳》,連續(xù)讀了幾遍還是愛不釋手。作者先以儒俠對舉,以儒為俠作反襯,稱頌了游俠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困,不愛其軀的可貴精神;然后分別敘述了朱家、劇孟、郭解的生平尚俠事跡,著墨不多,卻寫得英風颯然。讀完此篇又聯(lián)系到現(xiàn)實生活,不禁由衷發(fā)出感嘆:美哉游俠,悲哉俠義!
美哉游俠!
誠信之美!捌溲员匦牛湫斜毓,已諾必誠”。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會做到。真可謂是一諾千金。他們都有很強的責任意識,一旦受人之托則將終人之事,而且為了這千金之諾,可以輕生死,拋血軀。
果有成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為人操守之美。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數(shù),其余庸人不可勝言”卻“終不伐其能歆其德”、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他們都辦了好事但卻從不居功自夸。
急人之難,舍己救人之美。“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士為知己者死”、“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朱家“所藏活豪士以百數(shù),其余庸人不可勝言”、“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
他們總是把別人的事放在第一位,為了幫助別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們盡管貧窮,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義,必全力以赴。他慷慨的救濟窮人,“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而自己卻過著“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的生活。這正是游俠精神力量的可貴之處,感人之處,他們把救助厄困的社會道德推向了極至。
厚施而薄望之美。朱家“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既陰脫季布將軍之厄,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他們幫助別人,不是出于金錢、權勢、名利的考慮,完全從心中之義出發(fā)。合于義,則為之,不計報償;不合義,則不為,千金難動其心。
退讓顧全大局之美。郭解曾經(jīng)深夜前去調(diào)解一場許多人都沒能調(diào)解的糾紛,當事人佩服他的為人,聽從了他的意見。郭解又連夜趕回,并告訴當事人讓他們先不要聽他的話,等他走后,讓洛陽諸公們再來調(diào)停,那時他們再和好。本來是自己做的好事,卻要說成是別人的功勞。郭解這樣做不但解決了一場糾紛,也維護了洛陽諸公的面子。
明理之美。他不以利害為轉移,而依據(jù)是非來判斷事物。在處理自己侄兒被殺這件事上,當他了解實情后“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在知道自己的親侄兒被人所殺,而殺人者竟然敢逃之夭夭時,想來大多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殺人者未免也太看不起自己了。更令人氣憤的是自己的姐姐竟然曝尸其子而來羞辱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大多人會怒發(fā)沖冠立即殺掉那人為侄兒報仇。而解卻沒有貿(mào)然報仇行兇,而是沉著冷靜的暗中調(diào)查,在找到那個人后還能心平氣和的聽他講完事情的經(jīng)過,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得知實情后能夠公正的對待,合理的處理,不但沒有責怪殺人者反而對他的行為表示贊同轉而責備其姐姐,要是不是明理之人如何能做到在面臨血緣親情與社會公理矛盾的時候,能夠大義滅親以維正道
自省容人以德報怨之美!秳駥W》中曾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當有人“箕居視之”表現(xiàn)出無禮之態(tài)時,郭解不先究人過,而先查己過“是吾德不修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對不尊敬自己的人不加怨恨,反而施之援手,解他人之困以德服人,終于“箕踞者乃肉袒謝罪”有了完美的結局。
合上這部史家絕唱,那“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俠客形象仍在我心中久久不散。青史獨留的英雄俠義千載之下,人們?nèi)钥梢娖浒潦佬埏L,聞其飄香俠骨!生命是短暫的,再長壽,也不過百年光景,在無限的時空中不過是流星剎那。俠者不是不愛生命,而是希求的更高,這種愛已經(jīng)超越了生物意義上的愛,而是將生命的歷程當做藝術的過程,是以生命為筆墨,以世界為素練,他們追求的不是簡單的生物意義上的生存,而是生命所能展現(xiàn)的美。為了這種美,甚至不惜犧牲財富,權貴,乃至性命。現(xiàn)代社會每一種事物都有他的本源,中華傳統(tǒng)文化側重于義,西方文化側重于利。重于義的文化才能生長出俠的果實。而今嚴重的問題是,在西方思想的沖擊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在走下坡路,一切正在向西方文化演變。當人與人之間變得以利益為準繩,以金錢為信仰的時候,當人情味越來越淡薄的時候,在這樣的土壤里,俠義的衰亡不過是個必然的結局。在此情況下也惟有發(fā)出“美哉游俠,悲哉俠義”的感嘆!
【《游俠列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孟嘗君列傳讀后感11-05
《刺客列傳》讀后感10-10
《李將軍列傳》讀后感11-18
《廉頗藺相如列傳》高一語文說課稿一等獎11-14
讀后感西游記讀后感02-01
童年讀后感,童年讀后感初11-20
讀后感01-25
經(jīng)典讀后感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