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當(dāng)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刺客列傳》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刺客列傳》讀后感1
人類的最高追求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在相對和平的現(xiàn)代,尋找個人價值認同的過程相對容易,我難以想象混亂的時代連展現(xiàn)自己個人價值的機會都是奢侈的。但這種時代真是存在過:比如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
我想,可能大多數(shù)民族的特殊價值觀和道德觀是在亂世中形成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士為知己者死”的名言,只有在亂世才會有人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而如果有人愿意承認他們的價值,那么就是滿足了他們最高尚的`欲求,他們定愿為貴人、伯樂做牛做馬,甚至奉獻出生命,那個時代在人情方面和現(xiàn)在相比,是多么可愛呀,F(xiàn)代社會欺騙和背叛屢見不鮮,珍貴的知己難尋。那樣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我們再找不到愿為“恩情”拼命的人了。
但我并不認可所有刺客“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因為我覺得,做正確的事遠比把事情做正確更重要和神圣,如果事情本身性質(zhì)錯誤,那么將事情做得越正確就越謬誤,比如聶政刺俠累看似是一次成功的刺殺,可聶政自己卻家破人亡,荊軻刺秦王也加速了燕國的毀滅。
如果燕太子丹聽從鞠武所說的:“疾遣樊將軍入匈奴滅口。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于單于”。燕或許就可戰(zhàn)勝秦國,即使無法戰(zhàn)勝也可存活較長時間,可丹采用的方式卻是簡單粗暴的刺殺秦王,就國家利益而言,這不僅不會得到收益,反而會招來秦國的報復(fù),還損失了兩個人才,那么,這么愚蠢的行為是什么導(dǎo)致的呢?讓我們來分析燕太子丹的初衷是什么?“丹質(zhì)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引用原文后,需要轉(zhuǎn)述原文為白話文,以方便讀者閱讀。)太子丹的初衷就是報一己的私仇,他僅為一己之私而動用大量財力、物力行刺秦王,最終將國家推向滅亡。象太子丹這種人,他的行為看似仗義,可就整體來看,卻處處紕漏,比如收留樊於期,我第一次也被丹的“善”所撼動,可長遠考慮還是那句話:這除了招來秦國的怨恨還有何用?象這樣的冒險的行為他自己卻渾然不知。丹的人品也是值得懷疑的,丹對鞠武所說的是私人恩怨,而對田光所說的是:“燕秦不兩立,愿先生留意也。自己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將歪理說得名正言順。他是一位“優(yōu)秀”的政客。是值得尊敬的“正人君子”他反抗秦國深惡痛絕的擄掠,直至人頭點地。
我個人認為在刺客中值得稱許得是曹沫,他即沒有傷害他人的肉體也沒有殘身苦行,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了國家大患。
我也不能對刺客的意義過多妄加評論,他們沒有降福于大多數(shù)人,可卻得到了自我實現(xiàn),這不能怪他們,只能怪那樣的時代塑造出那樣的規(guī)則,讓他們只知道把事情做正確。我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而慶幸,因為我可以通過正常的求學(xué)、升學(xué)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刺客列傳》讀后感2
《刺客列傳》是司馬遷著作《史記》中一篇傳記。全文五千多字,共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等五位刺客,揭示了弱小的燕國和強大的秦國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激烈斗爭,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秦燕兩國之間的兼并與反兼并的斗爭。
文中著力塑造了以荊軻為代表的義士形象。他們的思想境界雖有高下、闊狹之分,但是他們視道義高于生命優(yōu)秀品質(zhì)令人敬仰,他們“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司馬遷對此大加贊賞。豫讓寧可讓自己承受涂廁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認為最正當(dāng)?shù)姆绞綖橹遣畧蟪穑宦櫿邮車乐僮铀泻,為了不連累家人,最后竟“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荊軻為報答燕太子丹而前去刺殺秦王,終使自己走上了不歸路。 他們堅守自己的獨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無怨無悔。
《史記》中的俠義之士,是有著真正作為“人”的意義上的`獨立意志與高尚人格的!洞炭土袀鳌分械牧x士,所作所為均是為了報答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是他們最高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與行為準(zhǔn)則。專諸與公子光、豫讓與智伯,他們不是仆與主、臣與君的隸屬或等級關(guān)系,也不是雇傭或利益交換關(guān)系,他們都是平等的。 俠義之士的人格是獨立的、高尚的,但他們的人生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卻注定成為悲劇!洞炭土袀鳌分械拇炭蜑閳笾鲋鞅阈母是樵傅厝ッ半U、受死。
《史記》中的俠義之士,往往具有著悲劇的性格和勇于犧牲的精神。專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殺吳王僚,他的行刺行為是其高尚人格的悲壯表現(xiàn)。豫讓、聶政、荊軻等刺殺行為也無一不是如此。他們的人生選擇驚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們有著相同的精神品質(zhì)——那就是為了這個國家,去犧牲自己。他們的價值觀里很在乎被人賞識和認同,千里馬易得,而世無伯,此乃人生大憾也!在我看來:那些所謂“為知己者死”的士們,他們的犧牲不也是莫大的悲哀,他們不是“為知己者死”,而是那些為了那些“利己者”而死!
由此觀之:身處亂世,有些事情是迫不得已的,或為忠誠,或為義氣,更為甚者只為一句話。太史公評曰:“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在司馬遷本人看來,不管這些俠義之士們是否最終行刺成功,但他們行為處事不違本性,不失良心,不屈意志,他們就是名垂千古的英雄。
歷史的車輪已遠逝,聽一曲壯士的歌,“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毕胂笾菨u行漸遠的壯士,在那蕭蕭寒風(fēng)中,只留下一個蒼涼而悲壯的身影,倒影在易水泛著清冷的波光中……
《刺客列傳》讀后感3
有這樣一本書,它被魯迅先生稱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庇羞@樣一個人,在逆境中磨煉意志,心懷理想并為之奮斗,最終實現(xiàn)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宏偉目標(biāo)。他是我國著名的史學(xué)家司馬遷,而那本書也正是他所撰寫的史學(xué)巨著《史記》。
很多人讀史記都是被書中描寫的帝王霸業(yè)與世家傳奇所吸引,我卻獨愛《刺客列傳》這一篇。許是因為我自認有些懦弱,對于這些有勇之士便格外敬佩,他們身上所具備的俠義精神更令我為之動容!洞炭土袀鳌啡裁鑼懥宋鍌刺客的故事,始于曹沫,終于荊軻,中間依次為專諸、豫讓和聶政,讀來使人震撼不已。而其中最打動我的,當(dāng)屬豫讓和荊軻了。
豫讓是春秋時期晉國人,在成為智伯的家臣后,受其重用,得到了“國士之遇”。后智伯被趙襄子殺害,豫讓為報知遇之恩,決心要殺掉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矢志不渝。他隱姓埋名,接受宮刑混入了趙襄子宮中,不料被發(fā)現(xiàn),首次刺殺未能成功。此后,為了再次行刺不被認出,他竟用漆毀了容,吞炭弄啞了嗓子,喬裝打扮使人無法辨認,連他的妻子都認不出來。不幸的是,這次他仍被趙襄子擒獲。豫讓自知生還無望,然智伯之恩未報,于是他請求趙襄子將衣服脫下一件,通過劍擊襄子之衣象征性地達到報仇的目的。趙襄子感動于他的義氣,答應(yīng)了他。豫讓于是拔出寶劍擊刺襄子之衣,仰天大呼:“吾可以下報智伯矣!”后伏劍自殺。豫讓的刺殺行動雖然都沒有成功,但他的這種知恩圖報、“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卻深深感動了當(dāng)時的人們,“趙國之士聞之,皆為涕泣。”從他勇敢的行為中,我也看出了他可貴的精神,并深受鼓舞。
而說起荊軻,“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詳,我就不多加贅述了。《史記》中詳盡的描述了整個刺殺過程,盡管最后刺殺沒有成功,但荊軻在秦庭不畏秦王、英勇抗?fàn)幍挠⑿凼论E卻被歷代傳頌,直至今日。
在這些人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閃光的品質(zhì)。他們有著“言必行,行必果”的精神,為了實現(xiàn)承諾不惜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更有一種知恩圖報、舍生取義的俠義精神,他們不畏強暴,為實現(xiàn)自己的任務(wù)將生死置之度外。正如孟子所云:“生與義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讀《史記·刺客列傳》,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刺客的勇敢,感受到了易水送別的悲壯,更感受到了荊軻刺秦王的驚心動魄……太史公筆下的刺客,有著些許中華民族遠古以來的尚武精神,為中國崇尚中庸的文化傳統(tǒng)注入了“匕首”的剛性,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著,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
作為少年的我,雖然還沒有能力做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也應(yīng)該受點俠氣的熏陶,做個勇敢的小男子漢才行。
《刺客列傳》讀后感4
于中國而言,忠良死節(jié)之士定如繁星一般閃亮奪目。”就車而去,終已不顧”的荊軻或許內(nèi)心中惟念家國,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聶政在完成刺殺后為使姐姐不受牽連便將尖刀指向自己,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多次刺殺但最終失敗的豫讓,被重兵包圍之時請求得到大王的衣服,拔劍三躍而擊之,遂伏劍自殺。臨死之前還喊出”吾可以下報智伯矣”的感人之言;面對齊國國君,曹沫毅然上前挾持桓公,毫無懼色,逼迫齊歸還魯多次戰(zhàn)敗失去的土地。雖不及荊,聶二人那樣失去性命,但亦不失為一位視死如歸之士……
《刺客列傳》中一共描寫了五個刺客,“人氣”最高,但業(yè)績最低的就是荊軻了。荊軻是刺殺最沒有成效的一個。刺秦不但一無所獲,反而損失慘重,不僅丟了自己的性命,還喪失了燕國督亢地區(qū)圖,樊於期的性命也白白搭了進去。荊軻刺殺秦王失敗,可能是他劍術(shù)不精,可能是失去了幫手,也可能是想要效仿曹沫挾持齊桓公一樣挾持秦王。荊軻可以要挾秦王,做出對燕國有利的.事,如若不成,再刺殺也來得及,可是事情連第一步都沒有進展成功,他就被秦侍衛(wèi)所殺。荊軻為人慷慨,臨行前,燕太子,高漸離等人為他送行的場面十分悲壯!帮L(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這體現(xiàn)了荊軻刺殺秦王的決心?赡芮G軻的腦子里想法太多,到底是刺殺還是挾持,讓他猶豫不決,最終成了遺憾。或許他“感情用事”不適合當(dāng)刺客,如果他果斷一點,就會成功。司馬遷這樣評價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使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明也。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
我們聽過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卻也曾見過辛棄疾筆下的”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呼喚英雄似乎是那個時代的聲音。而今,時代變遷,有人說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還有人說這是一個沒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或許只是因為時代沒有給當(dāng)代人一個人去拋頭顱灑熱血,殺身成仁、英勇就義、慷慨赴死的機會,但我想這絕不意味著是英雄的缺失,而是當(dāng)代的英雄們就在我們身邊默默的奉獻著。指揮交通的交警,城市美化的環(huán)衛(wèi)工,奔波大家小巷的外賣員,建筑城市的工人……不正是他們這些人才撐起了我們的這座城嗎?或許并沒有那樣的光彩奪目,但著實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對有無英雄的質(zhì)疑,是否又像食馬者與千里馬那樣呢?正如太史公言曰: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
《刺客列傳》讀后感5
司馬遷雖曾身陷囹圄、慘遭酷刑卻依舊豪情萬丈,說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币嗷蚴窃跁泻敛涣羟榈嘏険魸h武帝的昏庸無道;也會借陳勝之口明“鴻鵠之志”。不得不說,太史公是一個極富英雄主義情懷的人,這點也可以從他把項羽歸到專為帝王準(zhǔn)備的“本紀”里、專門為刺客列傳這樣個人情感色彩濃郁的做法里窺見一斑。
司馬遷本人就是一個極矛盾的人——肉體的殘缺與精神的騰飛,那我們也以矛盾的觀點去看五位刺客。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曹沫和荊軻。
先看曹沫。“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zhàn),三敗北!倍潭倘洌苣憬o我留下有勇無謀的匹夫形象。再往下讀我不禁蹙眉:曹沫劫持齊桓公不過是為自己作戰(zhàn)失利魯國蒙羞所贖罪,不過是進行一場以生命為賭注的賭博而已。但是最終我被他的“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所折服。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曹沫與畏畏縮縮、割地求和的魯莊公對比鮮明。曹沫功成身退,算是五刺客中比較好的結(jié)局了。
再談荊軻。初讀荊軻,令人同情欽佩;再讀荊軻,從字里行間卻發(fā)現(xiàn)他的“義”有些變味了。沒錯他“倚柱而笑,箕踞而罵”確實慷慨豁達;“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返”確實不失為一首撼人心魄的悲壯交響曲。細品,卻發(fā)現(xiàn)矛盾確實多多。
荊軻本是衛(wèi)國人,他之所以攜秦舞陽舍身前往不測之秦,引用原文,是為報太子知遇之恩。這是怎樣的“知遇之恩”呢?
太子丹年少時曾在秦國當(dāng)人質(zhì),已經(jīng)成為秦王的嬴政對太子丹并不友好。后來,他從秦國逃回燕國,尋求報復(fù)秦王的方法,但因燕國弱小,力不能及,便謀劃暗殺秦王阻擋秦的兼并之勢。太子丹四處物色劍客,看中了荊軻。史載,為了讓荊軻死心踏地為他賣命,“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太子日造門下······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笨纯,才認識,就精神物質(zhì)雙滿足了,哪算什么“知遇”呀?分明是高價收買!太子丹也非真正信任荊軻!妒酚洝酚性:“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太子遲之,疑改其悔”荊軻僅僅是為刺秦準(zhǔn)備,他都不理解、等不及,甚至遣秦舞陽要挾、威嚇,從何侈談“知遇”。
由此可見,荊軻或許只是一個被雇傭的亡命之徒。
用矛盾的觀點讀《史記·刺客列傳》,問世間義為何物。
【《刺客列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讀后感西游記讀后感02-01
經(jīng)典讀后感02-21
讀后感01-25
《皮囊》讀后感06-30
讀者讀后感07-01
孟子的讀后感07-02
蕎麥讀后感06-28
《代價》讀后感06-28
《家》讀后感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