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在生活、工作和學(xué)習(xí)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優(yōu)秀的名言吧,名言主要是指人們普遍熟悉的成語、俗語、諺語、格言、詩詞等。還苦于找不到優(yōu)秀的名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子的名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孔子的名言1
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子謂于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3、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4、顏淵問仁?思簭(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5、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6、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7、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yuǎn)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8、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9、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
10、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1、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2、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13、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14、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15、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16、名不正,則言不順。
17、不學(xué)禮,無以立。
18、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19、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20、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2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22、君于惠而不費(fèi),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23、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24、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25、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6、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27、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28、少成若天性,習(xí)慣如自然。
29、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0、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1、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32、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3、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34、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6、德不孤,必有鄰。
37、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38、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39、君子和而不一樣,小人同而不和。
40、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1、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xué)乎!
42、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43、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44、剛毅木訥近仁。
45、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46、衛(wèi)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xué)?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
47、見得思義。
48、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49、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5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51、一個人的'內(nèi)在質(zhì)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zhì)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zhì)樸配合恰當(dāng),才是君子。
52、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53、不遷怒,不二過。
54、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
55、朽木不可雕也。
56、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7、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5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60、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孔子的名言2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xué)則殆!?
夫達(dá)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謂于產(chǎn)!坝芯又浪难桑浩湫屑阂补,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也。”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而已。”
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兒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的名言3
1.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孔子名句
3.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4.乞之四鄰,以應(yīng)求者,用意委曲,非為直人
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6.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
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 —— 孔子名句
8.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
9.赤之?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10.犁牛之子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孔子的名言4
1、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釋:默默地記住(所學(xué)的知識),學(xué)習(xí)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么因難呢?
2、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解釋: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xué)問里,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strong>
解釋: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dāng)我的老師。應(yīng)當(dāng)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xué)習(xí),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解釋:一個真正的有責(zé)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背負(fù)的責(zé)任重大而實現(xiàn)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zé)任,所以是重大的責(zé)任。因為以生命的結(jié)束作為任務(wù)的結(jié)束,所以實現(xiàn)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yuǎn)的。
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釋: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簺]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xiàn)的期望,沒有固執(zhí)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解釋:(對于老師的學(xué)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粗孟裨谇懊,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dǎo)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jié)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xué)習(xí)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藥。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釋: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xué),即知名學(xué)。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學(xué),規(guī)范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xué),是修養(yǎng)學(xué)。是培養(yǎng)人自覺自愿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xué),是知人辨事之學(xué),是培養(yǎng)人判斷力的學(xué)問。
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10、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xué)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釋:他的聰明可以學(xué)得來,他的裝傻別人趕不上。
12、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解釋:質(zhì)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zhì)樸就會虛浮,質(zhì)樸和文飾比例恰當(dāng),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解釋: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解釋:孔子說:中等資質(zhì)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zhì)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1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解釋: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8、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
解釋: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huán)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xí)性就會產(chǎn)生差異。
19、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解釋:學(xué)習(xí)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xué)習(xí),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20、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釋:學(xué)了又時常溫習(xí)和練習(xí),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yuǎn)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孔
21、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釋:對可以交往的人而不與之交往,是錯失了人;對不可以交談的人而與之交談,是失言!彼J(rèn)為只有聰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22、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解釋: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23、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解釋:正確的話,能不聽從嗎?必須認(rèn)真改正錯誤,才算可貴。恭順的話,能不使人高興嗎?
24、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解釋: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hù),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25、見得思義。
解釋:意思是看到貨財,要想到道義
26、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解釋:見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來不及向他學(xué)習(xí),做遲了?吹搅藧喝嘶蜃鰤氖拢拖袷墙佑|到熱得發(fā)燙的水一樣,想要立刻離開,避得遠(yuǎn)遠(yuǎn)的。
27、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解釋:說一個真正有學(xué)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只憂道之不行,不考慮生活的問題;比如耕種田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憂慮自己的為人,并不擔(dān)心是否貧窮
28、色厲而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解釋:外表嚴(yán)厲而內(nèi)心虛弱,這類的小人,就像是挖墻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
解釋: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過學(xué)習(xí)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xué)習(xí)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仍然不學(xué)習(xí)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30、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解釋:讀書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談?wù)撌裁戳恕?/p>
3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解釋:軍隊可以喪失主帥,一個人不可喪失志氣。意思是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解釋: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們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關(guān)懷。
33、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釋:到了嚴(yán)寒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樹是不落葉的。正如”士窮見節(jié)義,世亂識忠臣。“
3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解釋:既有志于學(xué)習(xí)和追求真理卻又以貧困為恥辱的讀書人,不值得與他討論真理。
35、朝聞道,夕死可矣。
解釋:早晨學(xué)得真理,當(dāng)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币馑际侵浮吧幌,學(xué)習(xí)不止。
36、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解釋:了解一個人,要看他的所作所為,不僅了解他的過去,還要觀察他的現(xiàn)在,這樣的話,對那個人的了解還會不全面嗎?
3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釋:溫習(xí)學(xué)過的知識時,能從中獲得新知識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38、有朋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
解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yuǎn)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39、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釋:政治主張不同,不互相探討。這里講的是一條結(jié)交的原則,以道同為原則,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彼此政治主張不同,就無法互相探討。交友也是一樣,不同道的人難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解釋:過去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懂得學(xué)業(yè)的人不如喜愛學(xué)業(yè)的人,喜愛學(xué)業(yè)的人不如以從事學(xué)業(yè)為快樂的人。
42、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解釋: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績來。
43、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解釋:君子嚴(yán)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別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解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別人的壞事。
45、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坦蕩故待人接物猶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懷憂慮之心。
46、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解釋:有過錯不改正,才是真錯。
47、小不忍,則亂大謀。
解釋:小事上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事。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兩個意思,即婦人之仁不能忍于愛;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亂大謀。
48、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解釋: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yuǎn)打算,憂患很快就會出現(xiàn)。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釋: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準(zhǔn)備好他的工具。這是一種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須先具備做這件事的先決條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解釋:君子應(yīng)該說話謹(jǐn)慎,做事勤勞敏捷。
51、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解釋:熱衷于傳播小道消息的行為,是對道德的背棄。
5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釋: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給別人。
53、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解釋:用公平正直來對待怨恨,以恩德來報答恩德。
54、聽其言而觀其行。(經(jīng)典語錄)
解釋: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才肯相信。
55、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解釋: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謀劃那方面的政事。
56、名不正,則言不順。
解釋:名分不正,說話就不能順理成章。
57、割雞焉用牛刀?
解釋: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解釋:執(zhí)政者不因人說好聽的話就提拔他們,也不因他是壞人就鄙棄他說過的正確的話。
59、有教無類
解釋:我對凡來求學(xué)的人,都無區(qū)別地加以教育。
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釋:懂就就懂,不懂就說不懂,才是聰明人。
孔子的名言5
1、皆齊大夫。崔杼作亂,陳文子惡之,捐其四十匹馬,違而去之。
2、君于惠而不費(fèi),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3、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4、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5、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6、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yuǎn)之則怨。
7、與朋友交,嚴(yán)而有信。
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9、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0、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11、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
12、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
13、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14、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15、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16、學(xué)而不思則惘。
17、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18、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19、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20、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2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2、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
23、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
24、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呼?
25、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yuǎn)之則怨。
26、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7、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28、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2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0、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
31、逝者如此夫!不舍晝夜。
32、歲冷,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33、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3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35、聽其言而觀其行。
3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7、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8、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39、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40、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41、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dá);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42、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43、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44、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45、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46、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47、過,則匆憚改。
4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9、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50、知之為知之,是知也。
51、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fēng)波之患。
52、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53、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54、子曰: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55、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56、子曰: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57、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xué)不厭而教不倦也。
5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59、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60、子曰: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61、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62、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64、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65、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66、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67、孔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68、孔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
69、孔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70、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於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71、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72、不然;獲罪於天,吾所壽也。
73、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74、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75、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76、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77、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8、夫達(dá)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79、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80、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
81、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焉。
82、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83、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xué)習(xí),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4、巧言令色,鮮矣仁。
85、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86、德不孤,必有鄰。
87、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88、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
89、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90、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91、三人行,需有我?guī)熝伞?/p>
92、窮不失義,達(dá)不離道。
93、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94、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95、君子之行也,度于禮。
96、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交而下信乎?傳不習(xí)乎?
99、季氏使閔子騫為費(fèi)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fù)我者,則必在汶上矣。"
100、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伴侶交而下信乎?傳不習(xí)乎?
孔子的名言6
孔子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边@句名言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準(zhǔn)則。它啟示我們要從自我修養(yǎng)開始,使個人具備道德修養(yǎng)和良好品質(zhì)。只有通過良好的修身,才能更好地經(jīng)營家庭,傳承優(yōu)秀的家風(fēng)家訓(xùn),維系家庭和睦的關(guān)系。
一個人修身齊家,也需要懂得治國平天下。這并非僅僅是指出任重而道遠(yuǎn),更是要求主動擔(dān)當(dāng)社會責(zé)任,為國家的繁榮穩(wěn)定貢獻(xiàn)力量。例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遵守法律法規(guī)、誠實守信等,這些都是履行治國平天下的責(zé)任,踐行孔子名言的具體行動。
孔子的名言蘊(yùn)含著對人們的'殷切期望。他強(qiáng)調(diào)“修身”,意味著要修正自己的思想、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困擾,因此修身更顯重要。在修身的道路上,我們要堅守正道,提升個人素質(zhì),做到內(nèi)外兼修,以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
齊家是孔子名言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是社會的基石。在家庭中,我們要明確各自的責(zé)任和義務(wù),培養(yǎng)良好的家風(fēng)。父母應(yīng)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正確的行為榜樣。子女則要尊敬父母,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只有當(dāng)每個家庭都能實現(xiàn)齊家,社會才能更加和諧穩(wěn)定。
治國平天下則是孔子名言的最高境界。作為公民,我們應(yīng)該積極參與社會事務(wù),關(guān)注國家的發(fā)展和民眾的福祉。無論在個人還是集體層面,我們都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維護(hù)社會的正常秩序。同時,我們還應(yīng)該具備開拓創(chuàng)新、勇于擔(dān)當(dāng)?shù)木瘢瑸閲业陌l(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xiàn)。
通過孔子名言的傳承與踐行,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思想和行為上得到升華。只有當(dāng)我們自身不斷完善、家庭和睦穩(wěn)定、國家繁榮昌盛,才能最終實現(xiàn)孔子名言所表達(d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
孔子的名言7
1、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周監(jiān)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5、子路問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6、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xué),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xué),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xué),其蔽也狂。
9、過,則匆憚改。
10、禮之用,和為貴。
11、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12、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1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14、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15、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16、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
1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9、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21、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22、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2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4、不學(xué)禮,無以立。
25、子謂于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26、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
27、放于利而行,多怨。
28、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29、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30、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31、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32、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3、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34、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3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36、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後君子。
37、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也。
38、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孔子的名言8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匾膊桓钠錁。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夫達(dá)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孔子的名言9
1、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2、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闭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3、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5、過,則匆憚改。
6、不遷怒,不二過。
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8、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9、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yuǎn)乎!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1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p>
1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xí)乎!
14、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15、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孔子的名言10
1、君子使人美麗,但不使人邪惡。
2、快樂和悲傷的不發(fā),說在,發(fā)和所有的部分,說的總和。為了和諧,天燕的位置,萬物繁衍燕。
3、君子之世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而比較也。
4、一個紳士的名字必須被提起,他說什么必須做什么。
5、不要活得太寬,因為禮不恭,不悲,我怎能見!
6、如果你看到一個圣人,試著和他平起平坐;如果沒有,那就向內(nèi)看。
7、在三個人的公司,一定有我的老師,選擇好的和跟隨它,選擇它不好的和改變它。
8、兒子絕對四:不意,不一定,不實,不我。
9、話不達(dá)則躁,話不達(dá)則隱,話不顧則見色。
10、兒子叫勞苦。君子有四種方式:自己的行為也是恭敬的,自己的事情也是恭敬的`,自己的支持別人也是有益的。
11、君子就是他的衣服,尊重它的樣子,就像人的樣子又怕,不也威而不兇嗎?
12、人的一生也是正直的,人生的迷茫也是幸運(yùn)的避免。
13、道以政,氣以刑,民以無恥;美德之道,禮貌之道,羞恥之道,尊嚴(yán)之道。
14、子貢說:“孔子為什么這樣說?”孔子又說:“學(xué)而不倦,問而不倦。”
15、三個人,一定有我的嚴(yán)老師,選擇它的好和從它,它不好和改變它。
16、默默而知,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我在哉。
17、恭敬但不禮貌,簡略但不禮貌,大膽但不禮貌,無序,筆直但不禮貌,扭曲。
18、什么都可以了解一個朋友。文學(xué)之友,仁愛之友。
19、忠貞,本篤敬拜,是國是貌,是行是國。你怎么能在言語上不忠,在行為上不忠呢?
20、前看,后看。老師跟我走的路很吸引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21、嗎?它是昂貴的。如果你不改變你說的話,你就永遠(yuǎn)不會改變。
22、賢哉,還!吃一把米,喝一瓢水,走在一條簡陋的街上。我永遠(yuǎn)不會改變主意。
23、你學(xué)的時候不就是這么說的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不知道但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4、知道的比知道的好,知道的比快樂的好。
25、公義是君子之質(zhì),禮之舉,日之行,信之達(dá)。
26、我不認(rèn)識作者,我也不認(rèn)識。多聽,選擇好的,然后追隨它;多見識,多了解。
27、正直的人是公義的?此f的,所見的,并要思想以下的事。
28、不受苦難的人不認(rèn)識,不認(rèn)識的人也不認(rèn)識。
29、雖然是一條路,但總有值得看的東西;怕泥,是君子不為之。
30、不怒不開,不細(xì)不發(fā)。把一個角落抬高到不了三個角落,那么就再也抬不動了。
31、君子無眾,無小,不敢慢,思不亦泰而不驕?
32、別無所牽掛,別無所牽掛。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
33、如果沒有,就稱它為浮躁;說而不言,等于無話可說;眼瞎就是眼瞎。
34、知道說話的人也是世界,正如所顯示的。
35、有德者必有德,有德者無德。
孔子的名言11
1、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孔子
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孔?/p>
3、孔子曰:不學(xué)禮,無以立。——孔子
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鬃
5、學(xué)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xué)則殆!鬃
6、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鬃
7、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鬃?/p>
8、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鬃
9、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鬃
10、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
11、子曰: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孔子
12、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鬃
13、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鬃
14、子曰:不學(xué)禮,無以立!鬃
15、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鬃
1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
17、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
18、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鬃
19、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xí)乎?——孔子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摘孔子《論語》、朽木不可雕也!鬃
21、孔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鬃
22、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
23、學(xué)而不思則惘。——孔子
24、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
25、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26、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守!鬃
27、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
28、子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孔子
29、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0、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鬃
31、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孔子
32、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鬃
33、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鬃
34、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鬃
35、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孔子
36、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鬃
3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鬃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鬃
39、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鬃
40、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鬃
4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孔子《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42、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鬃
43、孔子曰: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
44、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鬃
45、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鬃
46、孔子曰:習(xí)相近也,性相遠(yuǎn)也!鬃
47、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
48、少成若天性,習(xí)慣如自然!鬃
49、子曰:禮之用,和為貴!鬃
50、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鬃
51、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
52、孔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孔子
5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鬃
5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
55、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鬃
56、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于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
57、不學(xué)禮,無以立!鬃
孔子的名言12
1、見得思義。
2、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省也。
4、朝聞道,夕死可矣。
5、有教無類。
6、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7、弗學(xué)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8、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9、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10、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11、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12、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13、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1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15、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
1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17、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8、色厲而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19、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20、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2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2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3、當(dāng)仁,不讓于師。
24、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後君子。
25、寢不尸,居不容。
26、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27、禮之用,和為貴。
28、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9、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
30、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
31、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32、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3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4、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35、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36、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3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38、仕則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
39、德不孤,必有鄰。
40、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xué)也矣。
41、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42、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43、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44、過,則匆憚改。
45、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6、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7、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矣。
4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的名言13
一:人生態(tài)度
1.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2.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3.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匾膊桓钠錁贰Yt哉,回也!
5.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8. 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9.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11.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2.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3. 夫達(dá)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5.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16.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17. 子謂于產(chǎn)!坝芯又浪难桑浩湫屑阂补В涫律弦簿,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8.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20.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22.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23. 放于利而行,多怨。
24.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 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26.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27.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28. (“撰”去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30.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1.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二:做人格言
1. 不學(xué)禮,無以立。
2.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
4. 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
5.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6.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p>
7.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xí)乎?
8. 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9.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10.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11.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闭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2. 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3.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4. 過,則匆憚改。
15. 不遷怒,不二過。
16.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7. 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18.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9.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yuǎn)乎?
20. 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21.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22.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23.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24.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25. 巧言亂德。
26. 巧言令色,鮮矣仁。
27. 剛、毅、木、訥近仁。
28.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9. 聽其言而觀其行。
30. 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1.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32.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33.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4.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35. 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xué),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
36. 好直不好學(xué),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xué),其蔽也狂。
37.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38.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39. 禮之用,和為貴。
40.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三:孔子論學(xué)習(xí)
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3.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4. 圣則吾不能,我學(xué)不厭而教不倦也。
5. 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
6.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7.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8.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9.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10.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11.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1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3.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
14.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15.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6.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17.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8.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xué)也矣。
19. 不學(xué)詩,無以言。
20.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21. 邇之事父,遠(yuǎn)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22.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
23. 有教無類。
24.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四:政治格言
1.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3. 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4.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5.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6.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7. 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
8.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9.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0. 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1.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2.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1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4.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5.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16. 君子之行也,度于禮。
17. 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18. 君于惠而不費(fèi),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19.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fèi)乎?
20.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21.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22.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3.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24. 子路問事君。子日: 勿欺也,而犯之!
2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6. 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27.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28.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29.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30.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31. 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32.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33.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孔子的名言14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2、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3、仁遠(yuǎn)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論語》
4、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論語》
5、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6、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7、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孔子《論語》
8、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論語》
9、見得思義。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論語》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孔丘
12、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
13、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14、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子《論語》
1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6、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論語》
1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8、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孔子《論語》
19、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論語》
20、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丘
21、割雞焉用牛刀?
2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3、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24、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孔子《論語》
25、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論語》
26、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
27、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8、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論語》
29、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3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論語》
31、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3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3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論語》
35、小不忍,則亂大謀。
36、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孔丘
37、“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孔子《論語》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論語·衛(wèi)靈公》
39、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孝經(jīng)》
40、窮不失義,達(dá)不離道。 ——孔子
41、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論語》
42、與朋友交,嚴(yán)而有信。 ——孔丘
43、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
44、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
45、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孔子
46、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47、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孔子《論語》
48、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4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50、“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孔子《論語》
51、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52、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53、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54、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55、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論語》
56、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7、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孔子《論語》
58、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論語》
59、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60、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論語》
61、名不正,則言不順。
62、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xué),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xué),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xué),其蔽也狂。
63、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64、是可忍,孰不可忍?
65、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dá);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66、三人行必有我?guī)?/p>
67、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論語·子路》
68、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p>
69、知恥近乎勇。 ——孔子
70、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論語》
71、知道學(xué)習(xí)不如喜歡學(xué)習(xí),喜歡學(xué)習(xí)不如以學(xué)習(xí)為快樂。
72、不貳過。(犯過的錯誤不再重犯。) ——孔子《論語·雍也》
73、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論語》
74、“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 ——孔子《論語》
7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論語》
孔子的名言15
1、忠貞,本篤敬拜,是國是貌,是行是國。你怎么能在言語上不忠,在行為上不忠呢。
2、所謂真誠的含義,就是不要欺騙自己,如氣味不好,如顏色好,這叫做自謙,所以君子會小心其獨處。
3、一個紳士的名字必須被提起,他說什么必須做什么。
4、看看它們是什么,看看它們是什么,看看它們是什么。男人有多瘦?男人有多瘦。
5、我不認(rèn)識作者,我也不認(rèn)識。多聽,選擇好的,然后追隨它;多見識,多了解。
6、父看見他的旨意,父卻不看見他的作為。三年不改邪歸正,就是孝順。
7、道以政,氣以刑,民以無恥;美德之道,禮貌之道,羞恥之道,尊嚴(yán)之道。
8、如果沒有,就稱它為浮躁;說而不言,等于無話可說;眼瞎就是眼瞎。
9、雖然是一條路,但總有值得看的東西;怕泥,是君子不為之。
10、富有而令人向往,雖然鞭笞,我也為之。如果沒有,隨我的便。
11、想把工作做好,就得把工具磨利。
12、政治也是,兒子帥對了,誰不敢。
13、什么都可以了解一個朋友。文學(xué)之友,仁愛之友。
14、尊重不是羞辱,廣泛是得到大眾,信仰是自由,敏感是有功,利益足以使人。
15、一個人準(zhǔn)備成功,一個人準(zhǔn)備成功。
16、一個建立在千道法則基礎(chǔ)上的國家相信尊重,熱愛約束,給予人民時間。
17、要知道,仁慈不能留住它,即使它得到了,它也會失去。
18、氣要忘記飯,樂要忘記愁,不知道老了會不會云來。
19、當(dāng)你看到圣人時,試著與他平起平坐;當(dāng)你看到圣人時,看看你的內(nèi)心。
20、兒子叫勞苦。君子有四種方式:自己的行為也是恭敬的,自己的事情也是恭敬的,自己的支持別人也是有益的。
21、知道說話的人也是世界,正如所顯示的'。
22、天知其死,月不忘其能,可謂好學(xué)亦。
23、直接錯的都錯,再錯的人;舉起所有對的錯,然后人們不服從。
24、不花錢就能受益,不抱怨就能工作,不貪婪就能欲望,不驕傲就能泰,不暴力就能威。
25、政治也是,兒子帥對了,誰不敢?直接錯的都錯,再錯的人;舉起所有對的錯,然后人們不服從。
26、如何為政治殺死一個兒子?兒子是好人,人民是好人。
27、賢哉,還!吃一把米,喝一瓢水,走在一條簡陋的街上。我永遠(yuǎn)不會改變主意。
28、誰知道現(xiàn)在誰不是呢?四十歲,五十歲,什么也聽不到,也不怕。
29、默默而知,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我在哉。
30、不要活得太寬,因為禮不恭,不悲,我怎能見!
31、沒有利潤就沒有速度。如果你想加速,你將達(dá)不到;微小的利潤使偉大的事情不可能。
32、智慧樂水,仁愛樂山;明智的舉動,仁慈的安靜;音樂給智者,長壽給賢者。
33、學(xué)而不思則罔;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34、做自己感到羞恥的事,從四面八方去做,而不去玷污國王的生命,這才是君子。
35、知道的比知道的好,知道的比快樂的好。
【孔子的名言】相關(guān)文章:
孔子經(jīng)典名言12-29
孔子的名言05-15
關(guān)于孔子的名言09-28
孔子經(jīng)典句子03-08
孔子的語錄11-30
孔子作文03-09
孔子優(yōu)秀作文03-02
有關(guān)孔子的作文08-07
孔子經(jīng)典語錄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