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婷婷在线精品综合_97人妻AⅤ一区二区精品_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疑惑解答>知天命是多少歲
知天命是多少歲
更新時(shí)間:2022-03-21 21:26:04
  • 相關(guān)推薦
知天命是多少歲

  知天命是50歲。

  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jié)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后,明白了夢想實(shí)現(xiàn)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jié)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期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雖然仍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gè)人榮辱已經(jīng)淡然。

  知天命是五十歲。知天命是古人作為人到了五十歲的代稱,它的含義并不是聽天由命,而是指懂得諸多世事不由人力所掌控的真諦,所以心胸更為豁達(dá),努力做事但不再拘泥于完美的結(jié)果。用知天命來代指五十歲,是指人們在五十歲以前帶著目的做事,期望能有所成就,五十歲以后便知曉了即便苦苦追求也不必須能得到想要的結(jié)果,所以態(tài)度更加淡然。

  知天命出自于孔子所說的一段話:“吾十有五而至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含義是:我十五歲的時(shí)候立志向?qū)W,三十歲的時(shí)候便能小有所成,四十歲時(shí)能做到通達(dá)事理不為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時(shí)明白哪些事情的結(jié)果在于上天的命令,更加豁達(dá),六十歲時(shí)能聽進(jìn)不一樣的意見,七十歲時(shí)才能夠做到尊隨內(nèi)心的想法,而不破壞規(guī)矩。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人們把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分別作為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雅稱,其間分別蘊(yùn)含著別樣的寓意。

  另外一種說法,五十歲,有五十肩的普遍疾患,有關(guān)節(jié)風(fēng)寒的人,預(yù)先明白下雨即知天氣變化(文雅的說法就是明白上天的命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其他年齡參考:

  0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fā)扎成兩結(jié)于頭頂把頭發(fā)扎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借众M啄輟T謖飫錚?白堋本褪薔勐J?岬囊饉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門笥眩?W芙鞘前司潘昏潦??乃甑納倌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gè)結(jié),形如兩個(gè)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能夠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恒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shí)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后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shí)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fā)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就把頭發(fā)盤起來,并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jīng)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jié)發(fā):束發(fā),扎結(jié)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biāo)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xué):為15歲。

  志學(xué)之年:因?yàn)?ldquo;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15歲為“志學(xué)之年”。

  束發(fā):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shí)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jié)發(fā):束發(fā),扎結(jié)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biāo)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shí)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jì)。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yàn)?ldquo;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抖Y記·內(nèi)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yàn)?ldquo;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抖Y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yàn)?ldquo;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yàn)?ldquo;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jì)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所以稱六十歲為花甲;祝何覈糯酶芍в洉r(shí)間。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gè)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shí)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祝褐噶畾q,用干支紀(jì)年,錯(cuò)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fù)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于按干支紀(jì)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shí)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因?yàn)?ldquo;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汗糯嘶畹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jì),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十歲。

  耄:指-十歲的年紀(jì),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yǎng)》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把上頭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能夠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十歲的年紀(jì)。耄,七八十歲的年紀(jì)。耄(mao)耋(die)指-十歲。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稱-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

  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包含年事雖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zhuǎn)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dāng)養(yǎng)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yǎng)護(hù)。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抖Y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yǎng)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yǎng)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yǎng),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頭廿,下頭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年齡簡稱: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總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像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致改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耄耋(音maodie)

  90歲-背之年

  100歲-期頤

  年齡稱謂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jīng)》,如《詩·衛(wèi)風(fēng)·氓》“總角之宴”,又《齊風(fēng)·甫田》“總角兮”。以后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shí)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fā)。”

  束發(fā):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shí)應(yīng)當(dāng)學(xué)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xué),學(xué)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jié)發(fā)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后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以后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后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xiāng),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yīng)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fā)蒼白如艾!睹駠ㄋ籽萘x》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cuò)綜參互而得名。計(jì)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落落如弄珠’。”

  古。褐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后漢書·呂強(qiáng)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xí)于邊事,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

  黃發(fā):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jīng)》,如《詩·魯頌·宮》“黃發(fā)臺背”。老人頭發(fā)由白轉(zhuǎn)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fā)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jīng)》,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稜栄·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yīng)由后代贍養(yǎng)。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

  古書記載:

  「三十而立!够省妒琛罚骸噶ⅲ^所學(xué)經(jīng)業(yè)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xué)立!棺允鍤q,志于學(xué),至三十歲,所學(xué)已成立。也就是學(xué)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不惑!箍装矅,「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立,守經(jīng)也。不惑,達(dá)權(quán)也。」「不惑」,遇事能夠行權(quán),無可,無不可!噶ⅰ梗瑒t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quán)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埂柑烀梗褪翘斓拿。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zhèn)鲗Σ摺吩唬骸柑炝钪^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dāng)衰周之時(shí),賢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xué)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fù)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辭也!箍鬃訉W(xué)《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圣言,以求知之。.起名網(wǎng)免費(fèi)起名字

  「六十花甲」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够省妒琛:「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于耳,故曰耳順也!够省妒琛酚忠畛湔f:「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鬼樧郑墩f文》:「理也,損頁川!苟巫⒁詾,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后,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jīng)通順自我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古稀」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妇亍故嵌苏叫蔚墓ぞ撸墩f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鬃又疗呤畾q時(shí),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知天命是多少歲】相關(guān)文章:

總角是指多少歲04-08

不惑之年是多少歲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