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惑之年: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紀。人到中年,經(jīng)歷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不惑之年是多少歲,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惑之年是多少歲:
答案:四十歲。
人們常說四十歲是不惑之年,不惑從字面上來看就是不要受迷惑的意思,其實它的深層含義并非如此。不惑之年是指人的四十歲,一般情況下這個年齡段的是已經(jīng)結婚生子了,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個家庭和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朋友圈,這個時候對于已經(jīng)心智成熟的人來說,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讓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都能夠健康平安的活著更為重要,不惑是看透不說透的那種境界,因為難得糊涂,糊涂難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則從心所欲不逾矩。”
不惑之年——中年人之年紀。人至四十,大多應變能力極強,善于審時度勢,分析事物手段高,事業(yè)有成,財富自由,兒女成行。
人到四十之后婚姻也進入了比較平淡的階段,而女人在經(jīng)歷過生育之后身材和容貌也都有了歲月的痕跡,所以這個時候的男人是很容易受到外面花花世界的誘惑的,所以不惑之年用來形容這個年齡段的人是最適宜的了。等平穩(wěn)的走過這一段時間之后,人們都會看清很多浮華的東西,從而也就有了后面知天命的說法。人的一生都是在經(jīng)歷過不一樣的事情之后才漸漸成長起來的,所以一定要將自己的心放寬才能夠。
不惑,是對于仁義禮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禮,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說:“智者不惑!庇终f:“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奔醋C明了智和仁的關系。所以,不惑是對于仁義禮有完全的了解到達智者的地步。
不惑之年出自《論語·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說法。在我們沒到四十歲之前我們總有許多時候找尋不到人生的意思,在迷茫與躊躇之間徘徊著,也所以浪費了許多光陰;虛度了無盡的歲月。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政壇受排擠后,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經(jīng)歷衛(wèi)、鄭、陳、晉等地碰壁后,在蔡國閑居,應對困窘的生活,孔子與弟子們談起自己的經(jīng)歷,說他從30歲開始立志弘道,經(jīng)歷不惑之年以致此刻,感慨萬千……宰予立即過來安慰孔子。
作家三盅說:所謂不惑之年,追求過,放棄過;奮進過,頹廢過;勇敢過,退縮過;膚淺過,深刻過;天真過,世故過;普經(jīng)過,二逼過。一切知覺終將在重復中變得麻木。歡樂最大的天敵是重復,重播歡樂,導致索然無味。同樣,痛苦的N次方能夠降低痛感。人生體驗會隨年齡增長而漸弱,得以沉淀的無非就是諸如此類平靜的感悟。
【成語拼音】bù huò zhī nián
【成語釋義】意思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
【成語出處】出自先秦·孔子《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其他年齡段介紹:
1、襁褓——指不滿周歲
2、孩提——指2~3歲
3、髫(tiáo)年——指女孩7歲。垂髫(tiáo):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fā)!
4、齠年——指男孩8歲
5、總角——幼年泛稱。語出《詩經(jīng)》,如《詩·衛(wèi)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后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6、黃口——指10歲以下
7、金釵之年——指12歲(女)
8、豆蔻年華——指13歲(女)
9、舞勺之年——指13~15歲
10、束發(fā):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當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
11、及笄之年——指15歲(女)。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绑恰保^結發(fā)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12、破瓜年華、碧玉年華——指16歲(女)
13、舞象之年——指15~20歲
14、桃李年華——指20歲(女)
15、弱冠——指20歲(男)。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16、花信年華——指24歲(女)
17、梅之年——指至出嫁。
18、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后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于國”。以后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段倪x·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19、半老徐娘——指至30歲(女)
20、而立之年——指30歲(男)。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后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读凝S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xiāng),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21、不惑之年、強壯之年——指40歲(男)。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22、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歲。艾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fā)蒼白如艾!睹駠ㄋ籽萘x》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事?”
23、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指60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落落如弄珠’!
24、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歲。古稀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币嘧鳌肮畔!。
25、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逗鬂h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于邊事,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
26、杖朝之年——指80歲
27、耄耋之年——指80~90歲
28、黃發(fā):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jīng)》,如《詩·魯頌·宮》“黃發(fā)臺背”。老人頭發(fā)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fā)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29、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jīng)》,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崩先松砩仙呷珲T魚背。
30、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后代贍養(yǎng)。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