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1
《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它通過講述孤獨而自私的巨人與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們間的故事,告訴我們快樂需要與人分享的道理。此課我上的是第二課時的內(nèi)容。教學重點難點是:
1、體會巨人在行動上和心理上的變化軌跡,以及這些變化帶來的結(jié)果,明白快樂應(yīng)當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體會這篇童話在表達上的突出特點,感受童話魅力。
在課文文本的解讀上,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在2個課時內(nèi)讓學生把課文學完,所以我就把巨人的第一次叱責與以后的二、三兩次叱責割開了。而在第二課時開頭通過簡單回顧然后再連上去,整個教學流程就是按照課文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進行的。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對文本的解讀還是不夠,還沒有抓住一篇文本的提綱挈領(lǐng)性的關(guān)鍵詞來展開教學,以致整個教學有著按部就班的感覺,整個教學零散、思路不清,這也說明我們對文本的把握能力還不行,還需要好好地認真地領(lǐng)悟。
其次,因為受過去中專教學的影響,我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被我的潛意識遮蓋了。課堂上我講得比學生還多,有時本該是學生講的也被我給代勞了,原本還不覺得怎么樣,現(xiàn)在想來真是一個致命的錯誤。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應(yīng)該給學生自主的思考和閱讀空間,這樣學生才能對文本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理解,才會讀懂課文。
因為本堂課教學內(nèi)容較多,所以我上此課的速度較快,這也是我應(yīng)該注意的一個方面。
再次,對于反面人物如巨人,他們的語言我們應(yīng)該盡可能的少正面引導朗讀,而對于正面人物的語言或精彩語言則應(yīng)該引導學生多懂,并且讀通讀順,品出味道來。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人文性是語文學科區(qū)別與其它學科的顯著特點。所以對于文本特別是童話,其中所揭示的道理我們只要讓學生有所領(lǐng)悟就行了,沒必要問學生生硬的道理、你該怎么做、你會不會這樣做的等這些硬性說教的內(nèi)容。在“明白的道理”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只需要保留寫“告示牌”這個環(huán)節(jié)就行了。
最后,一篇課文是單元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不應(yīng)把課文和單元割裂開來,而要注意相互的關(guān)聯(lián)性,這也是教材處理與把握的一個問題。我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有時就是單看具體的一篇篇課本,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引起高度注意。
業(yè)精于勤毀于嬉,形成于思毀于隨,希望以后能在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在以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更上一層樓!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2
張?zhí)锶粝壬f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笨梢,朗讀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學生語文潛力的培養(yǎng)、素質(zhì)的提高,都要從朗讀著手。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在《巨人的花園》教學中,恰當?shù),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能夠幫忙學生理解課文資料,發(fā)展語言,發(fā)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從故事中受到教育,體會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及其心理變化,明白不要自私,要學會愛,快樂只有和大家一齊分享了,才會真正快樂。
筆者認為,朗讀也是一種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能夠幫忙學生積累超多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潛力和表達潛力,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在《巨人的花園》教學中運用多種朗讀感悟方式,以情導讀,以讀促悟,效果很好。
在《巨人的花園》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感悟課文蘊含的深刻道理呢
一、利用范讀,調(diào)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在學生心中,老師是最偉大的偶像,他們喜歡模仿老師的動作。筆者認為老師精彩的范讀能調(diào)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資料。有時朗讀還能夠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到達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主角。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jié)奏、停頓和速度,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巨人的花園》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jié)和優(yōu)美的語言,能把學生帶入完美的情境,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學生從故事中受到教育,體會到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及其心理變化,明白不要自私,要學會愛,快樂只有和大家一齊分享了,才會真正快樂。在教學中,筆者先自己范讀,讓學生明白節(jié)奏的把握,再引導學生練讀,感染學生,調(diào)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為理解課文資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二、分主角朗讀,引導學生理解寓意。
小學生是極富想象力的,常常將自己當作故事中的人物來看待,與之同喜同樂。根據(jù)這一特點,筆者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分主角讀,讓學生讀課文里描述的巨人和小男孩的`語句,把自己當成是巨人或者小男孩,體會他們所在的不同位置朗讀感悟他們的語言,學生把自己當成是課文里的一員去感受、去理解,讀得入情入境,充分感受到巨人醒悟前的冷酷、無情,同時找讀描述巨人醒悟后言行的語句,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不要自私,要學會愛,快樂只有和大家一齊分享了,才會真正快樂”的寓意。
三、比較朗讀,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見解。
《巨人的花園》最大的特點是運用比較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jié)、揭示道理。文中有許多處進行了比較,如,花園有孩子時和沒孩子時比較,春天來臨時村子的美景與巨人花園的冷清的比較,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比較等。故事所要說明的道理巧妙地蘊涵在這些比較之中。在教學中,筆者鼓勵學生比較朗讀,引導學生讀出了自己的見解。
例如,先讓學生對花園變化前后資料進行比較讀,說說花園的神奇變化。隨后讓學生比較朗讀描述花園漂亮的語句、描述花園因為巨人的行為而變得寒冷、荒涼的語句和描述花園又有了春意的語句以及描述花園又變成了冬天的語句,在讀中思考:同樣一個花園,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不同呢之后,讓學生對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資料進行比較讀,引導學生去感受體會巨人和孩子性格的不同。
為了讓學生讀好課文,收到以讀代講,以讀促解的效果,在朗讀教學中除了采取上面提到的三種朗讀形式,筆者還采取了齊聲讀、個人讀、分組讀、想象讀、表演讀、比賽讀等方式,收到了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