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婷婷在线精品综合_97人妻AⅤ一区二区精品_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好詞>導游詞>博物館導游詞
博物館導游詞
更新時間:2024-06-20 16:25:26
  • 相關(guān)推薦
(精華)博物館導游詞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旅游從業(yè)人員,時常需要用到導游詞,導游詞由引言、主體和結(jié)語三部分構(gòu)成。那么應當如何寫導游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博物館導游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博物館導游詞1

  三峽博物館位于重慶人民廣場西側(cè),館內(nèi)收藏有巴蜀青銅器、漢代雕塑藝術(shù)品等各類文物上萬件,展示了這座山城的發(fā)展歷史。館內(nèi)的《壯麗三峽》展廳里,還收集了大量三峽庫區(qū)的實物,真實再現(xiàn)了三峽原貌。

  博物館建筑正上方漏斗型的圓形穹頂很像一個巨大的承露盤,取“三峽之水天上來”之意。外墻以大面積的藍色玻璃和古樸的砂巖構(gòu)成,藍色玻璃象征著水,而砂巖外墻則代表著山。

  三峽博物館共分四層,主要由360度環(huán)幕電影、4個基本陳列(《壯麗三峽》、《遠古巴渝》、《重慶·城市之路》、《抗戰(zhàn)歲月》)和6個專題陳列等組成。

  一樓的360度環(huán)幕數(shù)碼電影,展示了庫區(qū)蓄水前三峽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是對三峽風貌的永久紀念!秹邀惾龒{》展廳里收集了大量三峽庫區(qū)的實物,真實再現(xiàn)了三峽原貌。

  二樓的《遠古巴渝》展示了重慶古老的文明,追溯其3000年文化的根源,《重慶·城市之路》則是以大量的.文物資料展示出重慶近百年來的城市變遷。

  三樓的“重慶大轟炸半景畫陳列館”,通過現(xiàn)代科技手段及雕塑、油畫作品等形式,再現(xiàn)了重慶大轟炸的歷史事件!犊箲(zhàn)歲月》以諸多詳實的資料,展示出重慶這座城市和重慶人民為抗日戰(zhàn)爭作出的貢獻與犧牲。

  四樓的歷代書畫、瓷器、錢幣和漢代雕塑藝術(shù)展里,展示了上千件各色珍貴文物,有著名的“說書俑”、“巴渝神鳥”、“烏陽漢闕”等珍貴文物。西南民族民俗風情廳,展示了大西南地區(qū)各民族的民俗和文化。

博物館導游詞2

  古墓博物館位于洛陽市北郊邙山鎮(zhèn)冢頭村東,占地150余畝,建筑面積8200平方米,是我國第一座以陳列歷代典型墓葬為主要內(nèi)容的專題性博物館。

  古墓博物館分為兩大展區(qū)。歷代典型墓葬展區(qū)陳列上自西漢、下迄宋金的古墓葬25座,其中西漢“打鬼圖”和“卜千秋升仙圖”等9座壁畫墓的壁畫堪稱古代繪畫藝術(shù)的瑰寶;北魏帝王陵區(qū)以宣武帝景陵為中心,集中展示了北魏陵寢制度的基本面貌。地面建筑由仿漢代、北魏兩組建筑群組成,規(guī)模宏大、古樸典雅。院內(nèi)珍花異木,郁郁蔥蔥,松柏修竹,四季常青。草木花竹掩映著莊嚴肅穆的殿閣和迂回曲折的'游廊,環(huán)境優(yōu)雅,景色宜人,堪稱園林式的博物館,是人們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博物館導游詞3

  各位觀眾,你們好!歡迎來到遙遠而神秘的恐龍世界!我是小小科普講解員袁靖怡,今天由我來為大家講解。

  你們喜歡恐龍嗎?你們愿意和恐龍成為好朋友嗎?我也和你們一樣,非常喜歡恐龍。

  你們看,在我們周圍就有好多好多恐龍,不是嗎?它們有的有三層樓那么高,有的卻和我差不多高,有的恐龍非常和善,而有的卻特別兇殘!這些神秘的恐龍現(xiàn)在已經(jīng)全部滅絕。今天,我們只能在這個展廳里,看到它們神奇的骨架了。下面就讓我們一個一個的來認識它們吧!

  請大家跟我往這邊來。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這個展廳里歲數(shù)最大的祿豐龍,他生活在兩億年前的侏羅紀。祿豐龍身長6米,是一種雜食性恐龍。祿豐龍是我國著名科學家,自然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已故的楊鐘健教授,1938年在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中發(fā)現(xiàn)的。它也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發(fā)現(xiàn)、挖掘、整理、裝架的第一只恐龍,因此有重要的意義;l(fā)現(xiàn)于云南省祿豐龍,楊鐘健為了紀念他的導師、德國著名恐龍專家許耐,把這只恐龍命名為許氏祿豐龍。

  請大家跟我住這邊來。

  你們看,在這個寬廣的'大廳里,有一條個頭最大的恐龍,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它叫:馬門溪龍。它是在我國四川井鹽縣被發(fā)現(xiàn)的,所以又叫井鹽馬門溪龍。馬門溪龍是中國最著名的恐龍,它生活在1億4千萬年前,身體有26米長,還長著一個10多米長的大脖子。它活著的時候大約有60噸重!

  什么什么?60噸是多重?我告訴你們吧,就是把20頭大象的體重加在一起那么重!很驚人吧!別看它們長著大個子,卻只吃植物,所以小朋友們不用害怕。馬門溪龍是群居生活的恐龍,你們想想看十幾二十只這么巨大的馬門溪龍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壯麗的景象呀!

  請大家跟我往這邊,來了解一下恐龍的滅絕。

  恐龍曾經(jīng)是地球上生活最成功的物種之一,它們統(tǒng)治地球長達1.6億年,但是在6500萬年前所有的恐龍就全部滅絕了,恐龍究竟是怎樣滅絕的呢?

  大家說的都有道理。

  其實,關(guān)于恐龍的滅絕有很多假說,至今還是一個謎,F(xiàn)在最流行的是小行星撞擊說,據(jù)說在6500萬年前,有一顆小行星突然與地球相撞,形成大爆炸,導致地球環(huán)境改變,使恐龍全部滅絕。

  不管怎樣,恐龍的滅絕肯定與環(huán)境變化有關(guān)系。所以,大家要從我做起保護地球的環(huán)境。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里,謝謝的大家的參觀。

博物館導游詞4

  濰坊風箏博物館坐落在山東省濰坊市,建于1987年,系全國第一座風箏專業(yè)性博物館。占地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100平方米。館內(nèi)有大小展廳12個。琳瑯滿目的風箏展品,展現(xiàn)了從公元前5世紀“魯班風箏”至今的中外各式風箏。

  濰坊風箏博物館座落在濰城白浪河東崖岸,占地面積一萬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積八千一百平方米,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風箏博物館。其建筑造型選取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箏為特點,屋脊是一條完整的組合陶瓷巨龍,托于孔雀蘭琉璃瓦屋頂上,似蛟龍遨游長空,擊蕩九霄。館內(nèi)有一個近一千六百平方米的大廳和大小十個共三千多平方米的展室。如今本館在原來展覽的基礎(chǔ)上,又從文、圖、物等方面進行調(diào)整充實,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專業(yè)性民俗博物館。

  館內(nèi)將收藏、陳列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還可通過錄相重現(xiàn)歷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盛況,給觀眾系統(tǒng)地介紹中國濰坊的風箏發(fā)展、沿革及各流派的風箏制作技藝和由風箏技術(shù)啟迪派生的人類飛行的廣闊前景,陳列介紹了世界各國的風箏發(fā)展及扎、畫、放的技術(shù)。還有風箏藝人的現(xiàn)場制作風箏。

  風箏博物館又具有多功能用途,既是一個收藏、陳列古今中外風箏、民間工藝的專業(yè)性博物館,還是一個文化娛樂中心。如果全部配套,它將成為風箏都的'一個旅游、文化、娛樂和風箏貿(mào)易中心。本館以大量的實物、照片、資料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風箏的起源和風箏沿革史;介紹了風箏的流派、種類和特點;展示了濰坊國際風箏會與各國風箏團體和人民的友好交流。

  展出的風箏有:一、傳統(tǒng)風箏。主要有各種大中小型龍頭蜈蚣,軟硬翅蝴蝶風箏,七星、八卦風箏,各種魚鳥、昆蟲風箏以及筒子風箏和傳說故事人物造型的人物風箏。還展有吉林、濟南、浙江的優(yōu)秀作品。二、濰坊創(chuàng)新風箏。是濰坊風箏藝人和業(yè)余愛好者扎制的新意風箏、特技風箏、多特點風箏、微型和巨型風箏,表現(xiàn)出濰坊風箏愛好者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三、國外風箏。

  是近幾年來國外風箏愛好者制作的具有本國風情特色的風箏。所收藏陳列的風箏在選材、色彩、藝術(shù)等方面,把自然界千姿百態(tài)的物象進行夸張升華、剪裁加工后運用于風箏的創(chuàng)作之中,使主體內(nèi)容與風箏造型協(xié)調(diào),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相溶,表現(xiàn)了濰坊風箏工精藝巧、渾厚大方的獨特民俗風格。

博物館導游詞5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廣東省博物館來參觀。我姓宋,大家可以叫我宋導。今天由我來帶領(lǐng)大家參觀,請大家注意幾點:

  一、不要認錯導游旗;

  二、不要亂扔垃圾;

  三、注意保管好自己貴重物品,比如手機、錢包等等。

  現(xiàn)在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是廣東省標志性文化工程之一,是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重點項目,它位于廣州市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中軸線南端東側(cè),瀕臨珠江,占地約四萬一千平方米。廣東省博物館的建筑設計十分的新穎獨特,從遠處看就像一個“寶盒”。館內(nèi)是由巨型鋼桁架懸吊出來的,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在館里空無一柱。

  作為一所大型博物館,它主要分為歷史館、自然館、藝術(shù)館和臨展館四大部分。這些展館都位于三樓、四樓。現(xiàn)在我先帶領(lǐng)大家參觀三樓的“牽星過洋——萬歷時代的海貿(mào)傳奇”展館。作為廣東省博物館20xx年度的重磅原創(chuàng)大展之一,今年九月才揭開序幕,它為廣大觀眾重現(xiàn)了波瀾壯闊、橫跨萬里的航洋貿(mào)易景象。其中重點對“南澳一號”沉船文物進行大規(guī)模展示。展示的文物有船員生活、航海技術(shù)方面的文物,還有各地方的瓷器文物等。

  第二個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三樓夾層的陶瓷展廳。中國自古以來就享有“瓷之國度”的'美稱。我館陶瓷器收藏,經(jīng)過四十余年的積累,不僅成為我館收藏的主要項目之一,而且以其品種豐富、窯口較齊全、精品較多而居于全國博物館的前列。本館展示的陶瓷器,有新石器時代本地出土的陶器,有漢代、六朝的青瓷,有獨特的紫沙陶、廣東石灣陶等等,請大家仔細觀賞。

  因為時間關(guān)系,三樓的潮州木雕、玉石、端硯、書畫展廳,四樓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展廳,請大家自行參觀。其中四樓“古生物館”的高達二十二米的恐龍骨架,還有“海洋世界”的大量鯨魚和海豚標本,很具奇幻色彩,很值得觀賞哦!本次導游到此結(jié)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希望大家下次再來廣州玩。廣州還有“小蠻腰”、廣州圖書館等地可供大家盡情游玩。最后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幸福!

博物館導游詞6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位于重慶人民廣場西側(cè),展廳面積為2.3萬平方米。全館薈萃了各類文物17萬余件,陳列了反映三峽歷史文化精神的《壯麗三峽》、反映地方歷史源流的《遠古巴渝》、反映重慶城市變遷的《城市之路》和反映重慶抗戰(zhàn)文化的《抗戰(zhàn)歲月》四個主要展廳,是中外游客到訪重慶的必游景觀。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體建筑氣勢宏偉,深邃。除正面與人民廣場、人民大禮堂保持三位一體外,其余局部均順地勢地貌而建,并與山體融為一體,結(jié)合地勢高差與建筑的圍合與半圍合,呈現(xiàn)出山水主題的.園林景觀,舒展平緩變化的體量似從山體中生長雕琢而成。工程總用地面積為2.9316公頃,主體結(jié)構(gòu)長157.3米,寬98.085米,地面以上總建筑高度為25.2米,共5層,總建筑面積為42497平方米,為一類高層建筑,其中地下1層為文物庫房、車庫、設備用房,地上4層為展廳、報告廳、管理輔助用房。鋼筋混凝土框架結(jié)構(gòu),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框架抗震等級為三級,建筑結(jié)構(gòu)平安等級及耐火等級均為一級,建筑耐久年限為100年以上。

  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

博物館導游詞7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蘆林湖畔的一個林木扶疏的花園,它占地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這里面也有一棟特殊的別墅,就是蘆林一號,說它特殊,是因為它曾經(jīng)是毛澤東工作和居住過的地方。這幢建筑人稱“蘆林別墅”,因為其房號是1號,所以也叫“蘆林一號”,現(xiàn)在已辟為博物館,供人們參觀。

  讓我們沿著這林蔭道往里走。大家可能已經(jīng)感覺出來了,這里是一個山水相映、奇花名木薈萃的大花園。

  各位請注意!在我們前進方向的左邊,有一個鐵制件,看上去并不起眼,可那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古物,等會兒返回時我再向大家作詳細介紹。

  我們面前的這幢建筑就是蘆林一號,是專為毛澤東設計建造的。1959年毛澤東上廬山,臨別時講過一句話:“過兩年我還會再來的!奔热凰要來,為他另建一棟別墅自然就非常必要。這棟房子就是在1961年,毛澤東第二次上廬山之前竣工的。它坐東朝西,建筑面積為2700平方米,石材與混凝土結(jié)構(gòu),單層平頂,其堅固程度非同一般。我們正處在建筑物的西面,迎面是一個八角亭,與外廊相連,呈45°傾斜,亭高約7米,內(nèi)頂以八角的對角線構(gòu)成藻井,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碧波清澄的蘆林湖離這里不遠,這為酷愛游泳的毛澤東提供了便利條件,1961年夏末秋初他在廬山住了一個月,這里是他辦公的地方,幾乎每天中午他都要去蘆林湖游泳。蘆林湖是1955年筑壩建橋而成的高峽人工湖,處在玉屏峰和新洲蜂之間,湖的面積為13萬平方米,蓄水量為120萬立方米。

  接下來請大家到里面去參觀。這是一棟四合院式的建筑,中間有個約340平方米的矩形天井花園,四周是內(nèi)走廊,長廊與天井之間以大型玻璃窗相隔,當年毛澤東在這里時,常在長廊里散步。別墅里面有些房間還保持了當年毛澤東在此工作時的原樣,請看,這是會客室,還有毛澤東臥室、餐廳、中央政治局會議廳、衛(wèi)士室等。

  這幢建筑在1984年被辟為廬山博物館,館內(nèi)的藏品十分豐富。我們可以瀏覽一下各個展室:蔣介石和宋美齡在廬山用過的.物品展室,這是繪有“蔣”字的特制餐具,為蔣介石所專用,這是宋美齡用過的象牙柄扇。另外還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題詠廬山的真跡展室;歷代名人在廬山隱居、題詠、游歷蹤跡展室;廬山植物、昆蟲標本展室;廬山地質(zhì)演變展室等。

  游客們,在這個展室里有幾幅非同尋常的繪畫作品,這是五百羅漢圖中的幾幅仿制品,雖為仿制,但也能讓我們品味到真品的風格。請看這幅羅漢圖,畫上羅漢的雙眼炯炯有神,神奇的是無論我們站在哪個位置,他的眼睛都在隨著你轉(zhuǎn),在向你注目而視。五百羅漢圖是“足以重山靈”的繪畫真品,屬國家一級藏品。這批絕妙佳作,說起來還有一段來歷。那是清康熙年間,當時尚是少年的金世楊登游廬山,對廬山風光非常喜愛,樂而忘返,發(fā)誓“他日必以名跡酬山靈”。30年過去,金世楊步入宦海,出任蘇州布政使。無意間得知浙江人許從龍善畫山水人物,于是重金延請許大師畫五百羅漢圖。歷六七年時間,許大師繪制成二百幅,然后許從龍精心裝裱,完工后,分裝為八箱,運抵廬山棲賢寺保存。此圖每幅寬5尺、長14尺余,構(gòu)思奇妙,畫面精美。所畫羅漢像大者三四尺,小者尺許,或行坐于山海木石之上,或笑語于鳥獸魚龍之間,毫發(fā)纖細,端嚴清凈,形態(tài)各異,姿態(tài)萬千,令人觀之不倦,肅然起敬。自問世以后,人們爭相瞻禮,一睹為快。該圖后因寺僧為避兵禍而匿藏于山洞,年久霉破散逸,現(xiàn)僅存112幅,收藏于這個博物館內(nèi)。

  大書法家王羲之的“鵝”字很有名氣。這里也展出了一個大“鵝”字,傳說是王羲之的手跡,這個字倒是很耐看,它結(jié)構(gòu)嚴謹,字形瀟灑,而且上面還有歷代名人如蘇軾、米芾等數(shù)十人的題字。

  游客們,參觀完蘆林一號后,還是原路返回。

  我們又看到了這個鐵構(gòu)件,這是一個殘存實物,名叫“璇璣玉衡”,原是屬于廬山著名道觀太平宮的東西。太平宮,背倚老君崖,面對株嶺,九十九峰羅列其前。太平宮原名廬山使者廟,亦名九天使者廟,建于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至宋太宗太平興國(976—983年)中,詔令廟易名為太平興國觀,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又升觀為宮,正式命名為太平宮。據(jù)宋史記載,宋朝時為安置罷退的大臣各閑員,特在一些宮觀中設置使、提舉、提點和管勾等官職,坐食俸祿而不管事,號為“祠祿官”。廬山太平宮因地位高,故也設置了祠祿官。當時的太平宮幾經(jīng)拓置,已成為廬山規(guī)模最大、最負盛名的道觀,被譽為道教“詠真第八洞天”。但后來日漸中落,唯明嘉靖年間(1522-1566)有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復興。璇璣玉衡是一個復雜的科學儀器,太平宮制造此物,與當時它再次復興的背景有關(guān)。

  請看,現(xiàn)存放在此的璇璣玉衡分上下兩截,是生鐵鑄成的。下截如覆甑的下端,直徑6l厘米、高46厘米。上截推之可轉(zhuǎn)。下端邊沿有兩道弦紋,近底邊鑄有直書橫置陽文“歲次癸未七月口日匠人張文造”等字樣。有人據(jù)此,認為是明嘉靖二年(1523年),由匠人張文所造。說明此物制造于太平宮明代復興之時,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有專家認為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據(jù)報道,甘肅省張巨湘先生曾破譯了廬山的璇璣玉衡,并繪制出了復原草圖。按照他的復原草圖,璇璣玉衡應為三截,殘存實物為中下兩截,上截已不復存在。下截為底座,上面標有八卦、十二時辰、五行方位等,起地盤作用;中截為“鐵菱角”,起著樞紐軸承作用;上截可能是玉制的,由于其不存在,所以玉的痕跡也就無從看到。此物為一方形物體,背心中處應有一孔,正好與“鐵菱角”上端之圓柱相配。方形物體套于其上,水平方向的四個圓柱,推之可轉(zhuǎn)動。方形物體上面有一直徑為84厘米的圓,等分為四象,古代用以表示天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星象,每一象七宿,總計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青龍表示東方,朱雀表示南方,白虎表示西方,玄武表示北方。在青龍與朱雀兩象之間繪有北斗星的位置。據(jù)此復原的草圖可粗略判斷,這個璇璣玉衡為“正天之器”,通過運轉(zhuǎn),既可審定時刻,又可觀測星宿?赡苁钱斈晏綄m中道人在施食臺上煉丹時,用以窺測星宿,厘定時刻的。這與漢代以來普遍認為璇璣玉衡是渾天儀前身的說法大致吻合。該物民國初猶保存完好,1938年日軍擾亂太平宮時遭破壞,它是太平宮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物。

博物館導游詞8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位于重慶人民廣場西側(cè),展廳面積為2.3萬平方米。全館薈萃了各類文物17萬余件,陳列了反映三峽歷史文化精神的《壯麗三峽》、反映地方歷史源流的《遠古巴渝》、反映重慶城市變遷的《城市之路》和反映重慶抗戰(zhàn)文化的`《抗戰(zhàn)歲月》四個主要展廳,是中外游客到訪重慶的必游景觀。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體建筑氣勢宏偉,深邃。除正面與人民廣場、人民大禮堂保持三位一體外,其余部分均順地勢地貌而建,并與山體融為一體,結(jié)合地勢高差與建筑的圍合與半圍合,呈現(xiàn)出山水主題的園林景觀,舒展平緩變化的體量似從山體中生長雕琢而成。工程總用地面積為2.9316公頃,主體結(jié)構(gòu)長157.3米,寬98.085米,地面以上總建筑高度為25.2米,共5層,總建筑面積為42497平方米,為一類高層建筑,其中地下1層為文物庫房、車庫、設備用房,地上4層為展廳、報告廳、管理輔助用房。鋼筋混凝土框架結(jié)構(gòu),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框架抗震等級為三級,建筑結(jié)構(gòu)安全等級及耐火等級均為一級,建筑耐久年限為100年以上。

  第13頁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

博物館導游詞9

  極地海洋動物博物館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展廳,展示南方和北極的極地動物。有白鯨、海象、北極熊和企鵝等極地動物。他們或者可愛,或者傻傻的,往往讓游客難以駐足流連。每當想到歡快的音樂,水池中的白鯨和海豚就會變回觀眾,呈現(xiàn)一場精彩的“水上表演”。白鯨溫柔的吻和空中激情的跳躍,將現(xiàn)場的`朋友帶入神奇的海洋世界,體驗動物與人類友好相處的親密與自然!極地海洋動物博物館有三個主樓層和四個局部樓層。博物館建成后分為五個部分。

  海洋動物博物館的建筑形狀是最獨特的。古老神秘的海盜船會讓你想起兇猛的海盜和船上裝載的金銀珠寶。這里生活著海豹、海豹、南北海獅、加州海獅等。你可以從水下、水中、高空三個不同角度觀看這群生活在各種自然條件下的海洋動物,感受動物界最真實的一面。

  快樂劇場是一個將故事融入海洋動物表演的場所。劇幕緩緩拉開,出場的不是馴獸師,而是這里的動物表演明星海獅海象,他們唱著優(yōu)美的音樂,用自己獨特的肢體語言,給你講一個發(fā)生在這里的輕松浪漫的童話。

博物館導游詞10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參觀游覽,我是講解員小周,希望。 首先讓我們來看這幅平面圖,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區(qū)南面,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大約210多畝,這里是最富盛名的諸葛亮、劉備等蜀漢英雄紀念地,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可以說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享有“三國圣地”只美譽。1961年被國務院評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正式成立博物館,于2006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4A級景區(qū),2008年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根據(jù)武侯祠新的規(guī)劃呢,現(xiàn)在將武侯祠分為三個區(qū)域,分別是三國歷史遺跡區(qū),錦里民俗區(qū),以及正在打造的西區(qū)——三國文化體驗區(qū),今天帶大家參觀的部分是三國歷史遺跡區(qū),我們的游覽順序是:從大門進入后,依次參觀游覽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以及近幾年遷建的進來的三義廟,最后,通過紅墻夾道到達惠陵,游覽時間大約1個小時。

  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距今已經(jīng)有1788年的歷史了,當時因為蜀漢皇帝劉備去世,下葬于惠陵,按照漢朝的陵寢制度,有陵必有廟,所以在惠陵旁邊修建了紀念劉備的漢昭烈廟。由于諸葛亮和劉備的關(guān)系如魚和水,密不可分,大約在南北朝的時候,又將成都少城內(nèi)紀念諸葛亮一家的武侯祠遷建到了漢昭烈廟旁邊。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的第十一個兒子蜀獻王朱椿為了突出君權(quán),下令拆掉武侯祠,將武侯祠并入于漢昭烈廟內(nèi),使兩廟合二為一。明朝末年,張獻忠兵敗四川,對四川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武侯祠祠廟荒廢,但惟獨惠陵保存完好。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座祠廟,是在清康熙11年既公元167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前殿為紀念劉備及蜀漢文臣武將的漢昭烈廟,后殿才是真正意義上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正是因為這樣的建筑格局,是的成都武侯祠成為了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

  初游武侯祠的朋友常常會問小周這樣一個問題,這剛才進來時,大門上明明懸掛著“漢昭烈廟”的牌匾,漢,是劉備見過時的`國號,史稱“蜀漢”。昭烈,是劉備死后的溢號。顧名思義,這里是祭祀蜀國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yōu)槭裁从址Q之為武侯祠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勛業(yè),丞相功高百代思”由此可知,是世人對諸葛亮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精神十分崇敬,總是習慣了把這個地方叫做武侯祠。

  從唐代開始,碑刻藝術(shù)就成為了武侯祠的一大文化特色,武侯祠現(xiàn)存碑碣50余通,分別鐫刻于唐代,明代、清代以及近現(xiàn)代,其中以我們前方的這通唐碑最具代表性,它是選用石質(zhì)較為堅硬細膩的硤石所鑿刻而成,碑身高3.67米,寬0.95米,全名為《蜀臣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分為銘和序,正楷22行,每行大約50個字。

  唐碑立于唐憲宗元和四年,也就是公園809年,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武元衡率領(lǐng)27位僚屬來到武侯祠拜謁,令節(jié)度府掌書記裴度撰寫碑文,裴度,字中立,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先后輔佐了唐代的四個皇帝也是唐代中后期的中興名相。他在碑文部分表達了自己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文章序文部分開始便寫到:度常讀舊史,詳求往哲,或秉事君之節(jié),無開國之才,得立身之道,無治人之術(shù),四者備矣,兼而行之,則蜀丞相諸葛公其人也。意思是說我裴度讀前代的史書,詳盡的搜羅了前賢先哲的行事,有的具備臣子對待君主的氣節(jié),但是沒有開創(chuàng)國家的能力,有的深得立身處世的道理,但是沒有治理民眾管理官吏的辦法,如果說有誰兼?zhèn)溥@四種美德,并能運用它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那么就只有蜀國丞相諸葛亮了,序文部分還提到了“隆中對”“結(jié)吳抗曹,擁蜀稱漢”以及“南征”“北伐”等和諸葛亮有關(guān)的重大歷史事件,銘文中稱贊了諸葛亮的文治武功,強調(diào)了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和治國才能可以與管仲、樂毅、姜尚、伊尹,蕭何等人相媲美,最后銘文描寫了“古柏森森,遺廟沈沈”的武侯祠,以及蜀人懷念祭祀諸葛亮的場景。

  文章寫好以后,由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quán)的哥哥柳公綽書寫,從他書寫時那種端正的字體結(jié)構(gòu)和凝重的筆意變化就可以看出,他在書寫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的精神境界,觀其字,則如見其人,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柳公綽的名氣和成就,都不如弟弟柳公權(quán),但是在燦若群星的唐代書法家中,他的書法造詣也是堪稱一絕的。

  石碑左下角這里,鐫字人魯建,五個大字。魯建是當時蜀中最著名的刻工,我們說,好的刻工要懂得書法,才能夠準確的把握住書法作品的精髓,從魯建的刻技來看,下刀剛勁有力,技法精湛,準確的再現(xiàn)了書法作品的原貌。

  正是因為唐碑的文章、書法、鐫刻都非常精彩,所以被世人稱為“三絕碑”它是四川迄今為止保存完好的少數(shù)幾通石碑之一,在上世紀90年代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一級文物,距今已經(jīng)有1200年的歷史了。由于它的歷史悠久,再加上四川氣候潮濕等諸多原因,導致了唐碑下面的字體沒能完整的保存下來,據(jù)《潛研堂金石跋尾》及民國《華陽縣志 古跡四》記載這通在明憲宗時期,由當時的四川官員騰嵩進行過修補,現(xiàn)存碑文與《文苑英華》《唐文萃》上的內(nèi)容略有出入。

  在唐碑右下角,這里有明弘治10年,由四川巡按榮華在碑上提的跋:“人因文而顯,文因字而顯,然則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與垂于不朽也”在這里贊美了諸葛亮的功績,裴度的文章和柳公綽的書法。

  清代布政使宋可發(fā) 還在這里寫到“讀唐碑,文瑰麗,書端嚴,堪稱雙絕”碑陰部分還刻有武元衡及其27位僚屬的姓名和爵祿。

  明碑

  唐碑對面的這通呢就是明碑了 ,全名為《諸葛武侯祠堂碑記》立于明嘉靖26年也就是公元1547年,由當時的四川巡撫張時徹撰文,成都府同知高登立碑。碑文主要介紹了武侯祠的歷史沿革。碑身下面是赑屃(碧戲)碑座,相傳赑屃是龍的兒子,形如龜而有齒,力大能馱,所以常常被用作為碑趺(一聲)出現(xiàn)在中國的建筑當中。

  二門

  現(xiàn)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二門,匾額上“明良千古”四個大字,意思是說明君良臣,千古垂范,這是由清人吳英撰書。

  門楣上這幅長聯(lián):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tǒng);歷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這幅對聯(lián)是由近代人劉咸滎所書。上聯(lián)意思是:漢昭烈廟里供奉這蜀漢君臣的塑像,其中有祖孫、父子、兄弟、君臣關(guān)系,臣子輔佐君王,維護人倫綱常,自古以來王侯將相的生死存亡斗爭,都是為了給自己的國家爭得正統(tǒng)地位,劉備建立蜀漢政權(quán)來之不易,經(jīng)歷了齊楚幽燕越吳秦蜀等地方,艱難立國,受到后人景仰,建廟逢祀,君臣一堂,千秋永在。

  外面這幅對聯(lián)、唯德與賢,可以服人,三顧頻煩天下計,如魚得水,昭茲來許,一體君臣祭祀同。意思是說 只有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拍軌蚴谷诵欧瑒淙櫭⿵]可謂頻繁,才求的諸葛亮安邦定國的天下大計,劉備得到了諸葛亮的輔佐,就如同魚得到了水一樣,這樣的君臣關(guān)系成為千古典范,昭示后人,上下一堂享受著人們的祭祀,此聯(lián)為清嘉慶7月由四川總督蔣攸铦題,在1982年時由魏傳統(tǒng)補書。

博物館導游詞11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西安碑林創(chuàng)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 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shù)目最大的一座藝術(shù)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塊。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內(nèi)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shù)的寶庫,又匯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fā)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jīng)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jīng),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西安碑林博物館(ForestofStoneStelesMuseum)是陜西創(chuàng)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志及石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shù)博物館,F(xiàn)有館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個號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于本館。陳列由碑林、石刻藝術(shù)和其它文物展覽三部分組成,共12個展室,F(xiàn)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藝術(shù)室和4座文物陳列,陳列面積達到4900平米。

博物館導游詞12

  安徽省博物館是中國綜合性省級博物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1953年4月,在合肥科學館、皖北文化管理協(xié)會、蕪湖科學館、皖南文物館合并的基礎(chǔ)上籌建,1956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

  展覽建筑面積11580平方米,文物倉庫4156平方米。館藏文物104684件,包括銅、陶、瓷、金、銀、玉、貨幣、字畫、民俗、磚雕、石雕、文房四寶、革命文物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物。其中古籍109,126種(包括8000多種珍本),一級館藏135種。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歷年來安徽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如壽縣蔡侯墓出土的蓮花花瓣銅壺,高80厘米,造型高大,頂部有中空的蓮花花瓣,頸部有對稱的獸形耳朵,四獸造型生動。是春秋時期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瑰寶;壽縣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高113厘米,直徑87厘米,重約400公斤,是周朝以來現(xiàn)存最大最重的鼎,僅次于1939年河南安陽出土的司牧武大鼎。該博物館收藏的古瓷器包括1963年在宿松縣北宋(1087年)墓出土的青瓷筆記和碗。紙幣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它是景德鎮(zhèn)青瓷中的一件珍品,也是宋瓷斷代中的一件珍貴的標準器物。鐵畫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shù)之一,具有立體感和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清初著名鐵畫大師梁再邦的《謝陸圖集》是鐵畫的代表作。

  安徽省博物館-博物館藏品展覽以地方歷史為主,有三個基本展覽:《安徽古代史》、《安徽革命史》、《安徽古生物化石》。從1981年到1986年6月,該博物館舉辦了120多次展覽,每年觀眾人數(shù)為15萬至22萬人。1984年4月,安徽古代四寶研究展在日本東京展出。

  該館從事文物保護的科研人員對青銅器的防腐、局部電蝕去除青銅器上的粉銹、苯并三氮唑化學腐蝕劑保護青銅器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研究室與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合作的科研項目“激光全息文物無損檢測”獲得文化部科技成果獎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頒發(fā)的科技成果三等獎。

  博物館系列該館編輯出版的書刊有《壽縣蔡□墓出土文物》、《安徽名人繪畫選》、《安徽省博物館藏選》、《安徽省畫家匯編》、《安徽省古代文房四寶展覽目錄》、《明清徽州社會資料選》、《時事閑話》(修訂本)、《新四軍》

  今天,我將陪你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這是中國十大博物館之一。位于武昌東湖岸邊,占地5。1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9100平方米,其中展覽建筑30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博物館內(nèi)有20多萬件歷史文物,其中國家級文物600多件,國家級文物16件。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繁榮的楚國漆器和木器、大量秦始皇的竹簡、歷史名人的字畫、隕石猿人和長陽人的牙齒化石,特別是曾侯乙的青銅編鐘、王月的勾踐青銅劍、王武的伏叉矛和28顆星的天文地圖。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建筑規(guī)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館。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省博物館的門口。湖北省博物館的這些文字是董同志于1960年題寫的。請看那邊那棟樓,1999年竣工的。它是中國迄今為止種類和功能最全的最大的古代樂器展廳。我相信每個人都想聽聽今天的外國聲音。我們不妨先去看看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夠的時間欣賞編鐘音樂。請跟我來,F(xiàn)在我們來到了今天主要參觀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曾侯乙墓的古墓室模型,分為東、中、西北四個房間。每個房間的下部都有一個連接房間的門洞,它的形狀有點像我們現(xiàn)在的`房子的三室一廳。東室有墓棺和八棺陪葬,中室有青銅禮器,出土了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西室有13個靈堂,北室有兵器、車馬、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一座以鑿為洞的豎洞墓。整個墓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根據(jù)殘存的密封土來看,埋深約13米,大于同期墓葬。

  這么大規(guī)模的古墓的主人是誰?我們在出土青銅器上發(fā)現(xiàn)“曾侯乙”字208次。所以我們斷定墓主人是曾侯乙。請看這個。這是根據(jù)墓中的頭骨制作的墓主人的復原圖像。我們可以看到,墓主是一個42-43歲左右的男性,頭骨特征與中原商代最為接近。

  接下來,這個形狀奇特的物體被稱為鹿角和鶴。如你所見,它是人們想象中的仙女鳥,由鹿角和鳥的翅膀組成。出土時在正殿東側(cè),頭朝南。它可能是為了引導墓主人的靈魂去天堂或者祈求上帝的祝福。它的鑄造工藝精湛,頭部和鹿角鍍金,背部和翅膀鑲嵌綠松石。但是由于年代久遠,我們已經(jīng)看不到它的輝煌,但我們?nèi)匀豢梢酝ㄟ^它獨特的造型想象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shù)是相當發(fā)達的。

  請跟我來。當時貴族使用的食器很多,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九鼎八卦掌。鼎是中國古代使用最多的食器之一,它不僅是一種食器,也是一種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丁特別關(guān)注。在祭祀神、地、屋、祖的主要儀式中,丁以祭肉、祭米為最重要的祭品。曾侯乙墓出土的鼎有多種,如正定鼎、蓋鼎等。在眾多的中,正定鼎的數(shù)量及其與其他器物的組合往往是使用的人的財富、身份和權(quán)力的象征。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器物中,最重要的是鐘石出土的九鼎八卦掌,它能從里到外反映禮儀和曾侯乙的身份。它們制作精美,保存完好,非常珍貴。在祭祀、宴飲等祭祀活動中,常與丁一起使用。

  【李周】規(guī)定,在祭祀時,貴族根據(jù)身份等級,享受奇數(shù)丁和偶數(shù)桂。比如學者用三丁二儒,醫(yī)生用五丁四儒,卿大夫用七丁六儒,諸侯用九丁八儒。曾侯乙墓出土的九件正定、八件青銅筘與他的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枚徽章被指定為國寶。

  眾所周知,青銅冶煉技術(shù)是我國先秦文明的重要內(nèi)容。商朝已經(jīng)成熟,周朝繼續(xù)發(fā)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達到了一個完美的狀態(tài)。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就是這一高峰時期的代表。

  看這里,它叫勾踐,是這個墓中出土的一件精美的禮器。先來看看它的樣子。外形端莊端莊,全身飾以平板玻璃紋飾,四個妖怪昂首張口,鏤空刻有[魯]的孔蓋繡刻有龍。其實不僅僅是看到了,還有用!使用時,先用這四個環(huán)拉出中間的籃子,在籃子里放熱水或冰,在籃子里放酒;@子拉進籃子里,籃子就可以工作了,可以取暖,可以冰酒。奇怪嗎?此外,還有一個過濾器,用于過濾葡萄酒中的殘渣。你愿意驚嘆古人的創(chuàng)造力嗎?

  接下來,我們將去期待已久的編鐘展示地,這是我們湖北省博物館的瑰寶。如你所見,這個怪物是編鐘,是整個墳墓中最壯觀的。這個巨大的鐘架由銅和木頭制成,呈彎曲的尺子形狀,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六把青銅佩劍和八根柱子支撐著七根彩繪木梁,形成一個彎曲的鐘形框架?蚣芎顽娿^共有246個部件。鐘框分三層八組,掛65個銅片。上層新編鐘19個,中層鈸33個,下層大鈸12個。我們來數(shù)數(shù),是不是下層多了一個鐘,和其他鐘不一樣?那是楚王仲博。為了紀念他們的友誼,他把原來掛在那里的[z:]鐘拿走,掛在下層中間。敲鐘是音樂史上的奇跡。首先是一個兩個音的鐘。根據(jù)鐘體上的銘文,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分和側(cè)鼓部分,一個鐘可以發(fā)出兩個三度差的音調(diào)。那么一鐘兩個音的秘密在哪里呢?請注意桶沿的兩邊都有邊緣。發(fā)的時候邊沿和邊沿對時鐘的阻斷作用不同,所以出現(xiàn)了一個時鐘兩個音的現(xiàn)象。另外,角鐘優(yōu)于普通圓口,即結(jié)局不長,從而奏出優(yōu)美的音樂。整套編鐘低音深沉,中音鏗鏘醇厚,高音清脆響亮。它的音域跨越五個八度,把貢山教的紫羽五音發(fā)展成1234567的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

  現(xiàn)在,你特別想聽這一天的外國聲音嗎?我們在側(cè)廳有一個編鐘音樂廳,F(xiàn)在你可以享受了。這里我的解釋結(jié)束了,現(xiàn)在是10;30你可以先聽聽鐘聲,然后自由參觀。除了曾侯乙墓外,湖北省博物館還有楚文化展、鄖縣人、曲家?guī)X、盤龍城、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shù)、梁墓、古瓷器展。12點,我們將在省博會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開心。

博物館導游詞13

  塘沽博物館根據(jù)該區(qū)歷史傳承和文化遺產(chǎn)的實際情況,采用博物館的理念、紀念館的風格、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手段相融合的展陳藝術(shù)形式,客觀而生動地展現(xiàn)了塘沽自宋代成陸至今800多年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展示了塘沽在中國近代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定位和豐厚的歷史積淀。塘沽博物館不僅是集收藏、陳列、研究為一身的文化機構(gòu),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濱海新區(q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又一道風景,對提高濱海地區(qū)文化軟實力,塑造城市文化個性,提升居民文化品位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塘沽博物館身處鮮花滿地、碧水藍天的優(yōu)異環(huán)境,其成立正值濱海新區(qū)昂首騰飛、城區(qū)面貌日新月異之時。作為塘沽標志性的文化設施,塘沽博物館代表了塘沽區(qū)的文化形象與精品層面。它不僅是集收藏、陳列、研究為一身的文化機構(gòu),更是人們休閑、娛樂的藝術(shù)殿堂。

  塘沽博物館建筑面積約7700平方米,從外表看南高北低,像一個大橄欖,博物館由序廳、東廳、西廳三部分構(gòu)成,陳列分為“滄海桑田”、“鹽興漕暢”、“海門古塞”、“工業(yè)興邦”、“沽口曙光”、“明珠璀璨”六個主題,采用博物館與紀念館、傳統(tǒng)展示與現(xiàn)代科技相結(jié)合的陳列方式,客觀而生動地展現(xiàn)了塘沽自宋代成陸至今800多年的歷史變遷與風土人情。

博物館導游詞14

  昆蟲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動物,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昆蟲約有80萬種,其種類比別的動物加起來還要多,古羅馬作家普林尼曾贊嘆道:大自然從未在任何其他作品中展現(xiàn)出如此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造力,想走近這個奇妙的世界嗎?請與我們同游上海昆蟲博物館,上海昆蟲博物館坐落在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楓林園區(qū))內(nèi),從入口步行約100米后右拐,即可見到一幢白色建筑物,底下兩層樓是參觀區(qū),對游客開放,一樓共有兩個相連的展區(qū),分別為昆蟲生命廳和昆蟲世界廳,在進入昆蟲生命廳之前,我們首先要穿過一條"時空隧道",隧道兩邊的解說牌向你講述了地球生命的漫長演化過程,從中我們知道,原始昆蟲誕生在4億多年前,其出現(xiàn)時間遠遠早于恐龍,請注意隧道左側(cè)那張編號為102的古蜻蜓照片,從圖片中的化石上推斷,它的翅膀伸展后約有80厘米長,這表明古代一些昆蟲的體型要比現(xiàn)在大很多,隧道盡頭陳列的那組昆蟲化石能滿足你的好奇心,讓你知道古代的昆蟲究竟是什么模樣,休息一下,讓我們進入第一展區(qū)——昆蟲生命廳時空隧道位于昆蟲生命廳中央,把展廳分割成了兩個部分,先讓我們參觀"時空隧道"的左側(cè)展區(qū),一路走來,你右邊的展臺里陳列著很多標本,依次展示了各種昆蟲的口器,眼睛,觸角,翅膀和足,展臺旁邊還有幾臺昆蟲器官模型,只要按一下模型上的銀色按鈕,它們就會模擬昆蟲器官的各種活動,展區(qū)的左邊以照片為主,它們一一列舉了昆蟲王國中的各種明星,例如,最古老的昆蟲蜚蠊(俗稱蟑螂),昆蟲中的跳遠冠軍跳蚤,跳高冠軍黃條跳甲,飛行能手蝗蟲等等,展區(qū)的盡頭集中展示了各種昆蟲(包括白蟻,胡蜂,黃刺蛾)的巢穴和棲息環(huán)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shù)墻角的蟻穴模型,通過它,你可以一睹螞蟻的地下宮殿,模型操作板上有一排按鈕,分別對應門衛(wèi)室,糧倉,工蟻室,蟻后室等,按下一個按鈕,對應的穴室就會被燈光照亮,結(jié)束了左側(cè)展區(qū)的參觀,我們來到"時空隧道"右側(cè)的展區(qū),你的右邊是一組昆蟲和植物的圖片,其中有田園歌唱家——蟬,隱形殺手——蘭花螳螂等等,吃蟲的植物——豬籠草和蠅草,左手邊的展臺用圖說的形式,介紹了昆蟲的各種生活習性,包括生殖和發(fā)育,偽裝和防御等,右側(cè)展區(qū)最引人注目的是入口處的8臺多媒體觸摸屏,上面提供了各種昆蟲趣味游戲,還不快動手試一試休息一下,讓我們進入第二展區(qū)——昆蟲世界廳,進入昆蟲世界廳,你首先將看到一張名為"昆蟲系統(tǒng)樹"的彩圖,它用樹狀結(jié)構(gòu)的形式,簡明地表示了各種昆蟲的進化地位,位于樹根部的昆蟲比較原始,越往上部發(fā)展,昆蟲越高等。

  在生物學上,昆蟲被分為34個目,每個目相當于一個獨立的王國,想看看各個王國的臣民長什么樣子嗎讓我們從展區(qū)的左邊開始,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順序,參觀各個目的昆蟲標本和照片,尤其推薦你關(guān)注一下位于竹節(jié)蟲目展臺的一件中華麗葉蟲修(展品編號207)標本,中華麗葉蟲修("蟲修"讀xiu)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昆蟲,分布在西藏,因為它酷似植物的葉片,所以人們通常叫它葉子蟲,位于該廳中央的展臺上,單獨陳列了蛾和蝴蝶的標本及照片,在這里,你能看到世界上最美麗的蛾——太陽蛾(展品編號211)和我國唯一被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蝴蝶——金斑喙鳳蝶(展品編號214),太陽蛾是一種有毒的昆蟲,它來自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其翅面中有玫瑰紅的斑紋,就像輝煌的落日,金斑喙鳳蝶是我國特有的名貴蝴蝶,雄蝶的翅面呈翠綠色,其后翅中央有一塊大型金黃色斑,休息一下,讓我們上樓繼續(xù)參觀,二樓有兩個相連的展區(qū),分別是昆蟲與人類廳,以及昆蟲文化廳,昆蟲與人類廳主要介紹與人類有關(guān)的昆蟲,包括益蟲和害蟲,大廳的中央有一個活體展示區(qū),這里不但飼養(yǎng)著為人熟知的`四種昆蟲:蠶,蟈蟈,蟋蟀和蟑螂,還有一種平時很難注意到的小家伙——竹節(jié)蟲,竹節(jié)蟲和我們前面提到的中華麗葉蟲修一樣,都屬于擬態(tài)昆蟲,它的整個身體就像是一根竹子或樹枝,一般雌蟲比雄蟲更粗大,由于在飼料中加入了色素,這里飼養(yǎng)的家蠶能吐出黃色和紅色的蠶絲,這種技術(shù)目前還沒投入大規(guī)模機械生產(chǎn),活體展示區(qū)右面的一組展品,集中介紹了使人類受益的昆蟲,沿著腳下昆蟲標記的指引,你將依次看到蜜蜂標本和養(yǎng)蜂工具,蠶和絲綢制品,以及能食用的昆蟲,值得一提的是,"食用昆蟲區(qū)"展示了不少與昆蟲有關(guān)的中藥,其中就有冬蟲夏草,冬蟲夏草簡稱蟲草,是由真菌在吞噬了蟲子的五臟六腑后,寄生在蟲子留下的軀干內(nèi)形成,緊接著"食用昆蟲區(qū)"的是"昆蟲與仿生"展臺,這里有一面模仿蒼蠅復眼原理的鏡子(展品編號317),透過它,我們能親身體驗同時看到許多相同物體的感覺,接下來,讓我們走到活體展示區(qū)左面,繼續(xù)參觀,這里集中介紹了對人類有害的昆蟲,包括白蟻,蟑螂,松毛蟲和棉鈴蟲等、

  在白蟻展臺旁邊,你能看到采自"樓蘭古尸"頭發(fā)上的虱子(展品編號326),它距今約有3888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虱子,休息一下,讓我們進入第四展區(qū)——昆蟲文化廳,在展廳的右側(cè),你能看到各種名蟲標本:如善于偽裝的枯葉螳螂,珍貴的南洋大兜蟲,美麗的吉丁蟲,非洲最大的甲蟲——大角金龜,世界上最大的蟬——帝王蟬,喜歡蝴蝶的朋友,可別忘了去展廳中央的六角形展區(qū)看看,這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蝴蝶標本:鳳蝶,閃蝶,環(huán)蝶,貓頭鷹蝶,數(shù)字蝶等等,在展區(qū)的外墻上,你能見到世界上最美最名貴的蝴蝶——被譽為"光明女神"的海倫娜閃蝶(展品編號417),其單只標本售價高達36萬元,它生活在南美洲熱帶雨林,其雄蝶能在不同的光線和視角下,閃耀出淺藍,天藍,紫藍等多種絢麗色彩,再讓我們來看看陳列在展廳左側(cè)角落里的飼蟲用具,這里有養(yǎng)蟈蟈的蟲盒,養(yǎng)黃蛉的蟲籠,專供蟋蟀格斗的斗格,甚至有蟋蟀專用的迷你棺材,在飼蟲用具展臺的旁邊,懸掛有三幅蝶翅畫,它們?nèi)坑僧a(chǎn)于巴西的閃蝶翅膀制成,十分珍貴,結(jié)束了各展廳的參觀后,如果你還意猶未盡,可以去博物館大樓后面的多媒體播放廳和互動實驗室走走,多媒體播放廳可容納100人,放映針對各個年齡層的昆蟲科教片,互動實驗室里有40臺光學解剖鏡,可幫助我們輕輕松松地看清各種小型昆蟲標本,觀看科教片的同時,再仔細想想今天的收獲,對照手中的學習單,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呢。

博物館導游詞15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你們來到河姆渡遺址。我是導游***,我愿陪同大家度過這一段美好的時光。大家對河姆渡遺址也許還不怎么了解,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家介紹一下。河姆渡遺址的發(fā)現(xiàn)是一個偶然,1973年夏天,余姚縣羅江公社(現(xiàn)余姚市河姆渡鎮(zhèn))決定在姚江邊上的渡頭村興建一項水利工程,以提高抵御洪澇災害的能力。在施工挖土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陶片和動物的骨骸,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上級文化部門的重視。經(jīng)過1973年冬天和1977年冬天先后兩次考古發(fā)掘,河姆渡遺址以其獨特的文化面貌破土而出,呈現(xiàn)在了世人面前,引起了國內(nèi)外的高度關(guān)注。

  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省寧波市余姚河姆渡鎮(zhèn)浪墅橋村,是中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西距余姚市區(qū)24公里,東距寧波市25公里,占地面積60畝,由文物陳列館和遺址現(xiàn)場展示區(qū)兩大部分組成。文物陳列館緊鄰遺址西側(cè),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組成,單體之間用連廊相接。建筑造型根據(jù)河姆渡7000年前“干欄式”建筑風格,“長脊、短檐、高床”的特點而設計,構(gòu)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層,人字形坡屋面上聳起5-7組交錯構(gòu)件,象征著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術(shù),再配以土紅色波紋陶瓦、炒米黃毛面墻磚,顯得古樸、野趣,與河姆渡文化融為一體。序廳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鯤鵬,表現(xiàn)了河姆渡先民愛鳥、崇鳥的文化習俗。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qū)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于(1973年)浙江寧波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jīng)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約7000年前長江流域氏族的情況。

  在建筑方面,遺址中發(fā)現(xiàn)大量干欄式建筑的遺跡,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發(fā)現(xiàn),被斷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殘存尚有葫蘆、橡子、菱角、棗子等。動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豬、狗、水牛等家養(yǎng)的牲畜。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它的發(fā)現(xiàn),不但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傳統(tǒng)傳說,許多考古學者還依此認為河姆渡可能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第二早的發(fā)源地(第一是浦江的上山文化)。

  河姆渡遺址總面積為4萬平方米,經(jīng)兩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相信大家對這些文物肯定都很好奇,迫不及待得想進去一睹為快。那好,接下來咱們就一起走進“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在我們眼前的這座造型別致的建筑物就是“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了。博物館于1993年5月落成開放,館名由時任題寫。

  整個博物館內(nèi)設3個基本陳列廳和1個臨時展廳,共展出文物400余件。現(xiàn)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第一個展廳——序廳,這個展廳以序言、照片、圖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紹了河姆渡文化的基本情況,具體的大家可讀讀墻上的文字說明。這里展出了兩個完整的人頭骨和復原的頭像,讓觀眾見識到我們遠祖的模樣;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模型,形象地再現(xiàn)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過著定居生活,從事農(nóng)業(yè)、狩獵等生產(chǎn)、生活場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家看,這里有許多動物的骨骸,特別是鯊、鯨等海生魚類骨骸的發(fā)現(xiàn),證明河姆渡先民已經(jīng)把活動范圍擴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區(qū)。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第二展廳——“稻作經(jīng)濟”。你們瞧,這里的稻谷可都是7000年前的先民種植出來的,別看它現(xiàn)在灰灰的很不起眼,可在當時出土的時候,卻都是金燦燦的。大家看這邊,這里陳列著的則是當時的農(nóng)作工具,有磨石塊、骨箭頭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農(nóng)具就數(shù)這種骨耜[sì]了,這是當時最主要的農(nóng)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此外,這些帶炭化飯粒的陶片和以夾炭黑陶為主的釜、缽、盤、豆、盆、罐、盉、鼎、盂等炊、飲、貯器,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東方民族的飲食習慣已基本形成。河姆渡先民發(fā)展了農(nóng)業(yè)以后,生活狀況有了根本改變,但還是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從這里陳列的骨哨、骨箭頭、彈丸等漁獵工具,以及酸棗、橡子、芡實、菱角等豐富的果實來看,證明漁獵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經(jīng)濟活動

  各位游客,接下來我們前往第三展廳。第三展廳的主題是“定居生活和原始藝術(shù)”,展出的主要是一些古人的生活用具。這里陳列著被稱為是建筑史上奇跡的帶有榫卯的干欄式建筑木構(gòu)件和加工工具。大家可看這里,這是一枚骨針,樣子跟我們現(xiàn)在在用的針差不多,只稍大了一些。大家可別小瞧了它,從這一枚針中,我們就可以知道河姆渡先民在當時已經(jīng)開始紡紗織布。這些紡織工具說明了當時紡織技術(shù)的成熟。

  在生產(chǎn)和生活領(lǐng)域里創(chuàng)造了許許多多奇跡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藝,生動逼真的陶塑,優(yōu)美的刻劃裝飾與絢麗的繪畫,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原始藝術(shù),展現(xiàn)了河姆渡先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展出的以象牙、骨、玉、石、陶、木為材質(zhì)的文物,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構(gòu)思奇巧、寓意深遠的藝術(shù)作品,那種講究對稱、追求平衡的審美意識和整齊、穩(wěn)重、沉靜的藝術(shù)作品,令人贊嘆不已。在眾多藝術(shù)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為珍貴,其中就有作為遺址標志的“雙鳥朝陽”蝶形器。

  遺址陳列層次:

  河姆渡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4米左右,疊壓著4個文化層,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3000年。其中,第一文化層距今約5000年,第二文化層距今約5600年,第三文化層距今約6000年,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年。

  兩次考古發(fā)掘合計揭露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了6700余件文物,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大片的木構(gòu)建筑遺跡和豐富的動植物遺存,為研究農(nóng)業(yè)、畜牧、建筑、紡織、藝術(shù)和中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及其珍貴的實物資料,被學術(shù)界命名為河姆渡文化。1982年國務院公布河姆渡遺址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東南沿海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文化特征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地域特色,在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形成過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主要有:

  1、栽培水稻,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活動。在第四文化層較大面積內(nèi)分布著稻谷堆積層,最厚處近1米。伴隨出土的是代表性農(nóng)具——骨耜,出土170余件。稻谷和骨耜的發(fā)現(xiàn)對于探討中國栽培水稻的起源及其在稻作農(nóng)業(yè)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2、發(fā)明榫卯木作技術(shù),居住木結(jié)構(gòu)房子。遺址發(fā)掘中,到處可見數(shù)量眾多的木樁及木構(gòu)件,據(jù)考證為“干欄式”建筑遺跡。這種既可防潮又能防止野獸侵襲的“干欄式”建筑是中國南方傳統(tǒng)木構(gòu)建筑的祖源。尤其是榫卯技術(shù)的運用,把中國榫卯技術(shù)的歷史推前了20xx多年,被考古學家稱之為7000年前的奇跡。

  3、駕馭舟楫,開展水上活動。遺址共出土了8支木槳,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遺址出土的大量動植物遺存中以水生動植物為多,特別是鯊、鯨、裸頂鯛等海生魚類骨骸的發(fā)現(xiàn),證明河姆渡先民已經(jīng)憑借舟揖把活動范圍擴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區(qū),這在經(jīng)濟活動和與外界交往中有重要意義。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精美藝術(shù)品中,不少飾有鳥和太陽結(jié)合的圖案,單獨雕塑的鳥形象也出土數(shù)件。其中一級文物“雙鳥朝陽”象牙雕刻件更是原始藝術(shù)品中的精品,形象地反映了原始農(nóng)業(yè)發(fā)明以后,先民對知時的鳥和照耀萬物的太陽的崇拜。用骨、角、獸牙和玉石材料制成的,是河姆渡先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又一體現(xiàn)。玉玦、玉璜的出現(xiàn),證明了河姆渡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崇尚玉器傳統(tǒng)的源頭之一。

  河姆渡遺址出土文物還表明,河姆渡先民已開始紡紗織布,掌握髹漆,挖鑿水井,這一切大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有力地支持了中華民族文化起源是多元的見識,證明了長江、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搖籃,河姆渡遺址因此而被稱為二十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遺址現(xiàn)場展示,西位于博物館東南100米處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以考古發(fā)掘場景復原和“干欄式”建筑重建,先民生產(chǎn)生活場景再現(xiàn)為文體內(nèi)容。在2800平方米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內(nèi)布滿密密麻麻的木建筑構(gòu)件和散布其間的文物,不由得讓人回想當時土破驚天的場面。

  在復原的"干欄式"建筑內(nèi)外布置著各類生活、生產(chǎn)場景,婦女們紡紗織布,男人們斫木蓋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搗谷脫殼,有的和泥制陶,有的凝神雕刻,使人仿佛回到了遠古時代,親身體驗先民創(chuàng)造燦爛文化的過程。在現(xiàn)場展示區(qū)還有河姆渡古生育文化園,由著名學者費孝通題名,向游客介紹河姆渡先民的生育理念和生育行為。大家可以進去近距離參觀一下。

  好了,各位朋友,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參觀到此就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博物館導游詞】相關(guān)文章:

博物館導游詞10-26

洛陽博物館導游詞07-11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06-14

澳門博物館導游詞11-12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游詞07-10

西安碑林博物館導游詞12-19

歷史博物館導游詞02-21

博物館導游詞(14篇)02-11

博物館導游詞14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