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婷婷在线精品综合_97人妻AⅤ一区二区精品_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您的位置:群走網>好詞>導游詞>博物館導游詞
博物館導游詞
更新時間:2024-06-20 15:41:36
  • 相關推薦
博物館導游詞優(yōu)秀(15篇)

  作為一名旅游從業(yè)人員,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那么寫導游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博物館導游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博物館導游詞1

  洛陽博物館位于古都洛陽市中心繁華地段,西臨王城公園,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洛陽唯一的一座綜合性歷史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以其數(shù)量巨大,跨代久遠,種類豐富,品位高超而享譽中外,其中仰韶、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夏、商玉石器、兩周青銅器、漢魏彩繪、唐三彩、宋瓷等多是稀世珍寶,并極具地域特色,在中國文物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新推出的《永恒的文明洛陽文物精品陳列》由史前時期、夏商時期、兩周時期、漢魏時期和隋唐時期五大部分組成,展示文物珍品近千件。 其中在展品方面重點突出了五萬年前的大象化石、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夏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漢魏時期的彩繪陶器及百戲俑、隋唐時期的彩繪樂舞俑和釉色鮮艷、形態(tài)各異的`唐三彩等。其中的夏代青銅爵、戰(zhàn)國時期的錯金銀銅鼎、北魏時期陶塑、唐代的三彩燈、三彩馬堪稱國之瑰寶。

博物館導游詞2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盼已久的編鐘陳設處了,編鐘是我們的鎮(zhèn)館之寶。大家看,這個碩大無朋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里最為壯麗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蔚為壯麗。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托者七根彩繪木梁構成曲尺型鐘架。架及鐘鉤共246個構件,鐘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鐘,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鐘,共33件,下層為大型鏞鐘兩組,共12件。大家數(shù)一數(shù),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鐘,為了紀念他們的情意,便那走了原來懸掛在那里的輜鐘,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跡。首先它是一鐘雙音,根據(jù)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fā)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例如敲擊鐘的正鼓部是哆音那么敲擊它的側鼓部就是發(fā)音了,那么一鐘雙音的奇妙在那里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棱,發(fā)音時,棱和對鐘起到不同的阻尼作用,所以就出現(xiàn)了一鐘雙音的現(xiàn)象。另外角鐘還有一個優(yōu)于一般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美麗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厚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嘹亮洪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fā)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xiàn)在大家是比是特殊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xiàn)在大家可以去領會一下了。到這里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xiàn)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后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guī)X》、《盤龍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杰》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游的順心。歡送詞略。

  依據(jù)鎛種上面的記載,我們知道了,當時吳國大軍攻進楚國郢都,楚惠王的父親楚昭王逃到隨國也就是曾國,吳軍隨即趕到,要求隨君交出昭王,作為交換條件,吳國答應把漢水以東的土地劃歸隨國。但隨君不顧吳國威逼利誘,拒絕交出楚王,因此贏得了時間,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打退了吳國軍隊。隨國在吳國大軍壓境的情境下愛護楚昭王的故事,是歷史上一個不背盟誓的佳話。所以楚惠王為代父親向隨君的子孫表示不忘救難的恩情,送給了曾侯乙這個镈鐘。

博物館導游詞3

  大連老虎灘海洋極地博物館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主要展示海洋和極地文化。公園里天然的藍天、碧海、青山、奇石,營造出美麗迷人的海濱風光,山海相映,景色迷人。它擁有亞洲最大的珊瑚博物館、世界上最大也是中國唯一的大連老虎灘極地海洋動物博物館、中國最大的以放養(yǎng)鳥類為特色的鳥語森林、中國最大的`花崗巖老虎雕塑以及神奇的馬駟驥根雕藝術博物館。

  老虎灘海洋公園有極地博物館,主要陳列白鯨、北極熊、海豚、南極企鵝、鯨鯊等極地海洋動物;珊瑚館,大型綜合性海洋生物館,主要展示珊瑚礁生物群;中國半自然狀態(tài)下最大的人工鳥籠——鳥語森林;海洋動物館,野生海象、海獅、海豹群居的場所;歡樂劇場,一個專注于海獅海象小丑幽默互動展示的場地;鯨豚互動廣場,一個以親近動物為理念的戶外海豚展覽場地;欣賞社會海豹的人工島——藍灣歡樂島。

  中國最大的花崗巖動物石雕,老虎雕塑,以及化腐朽為神奇的馬駟驥根雕藝術博物館,都是中國著名的旅游景點。還有國內最長的大型跨海架空索道;大連南海岸有大量的旅游船;以及驚險的侏羅紀急流、海盜船等游樂設施。

博物館導游詞4

  遼寧省博物館于1949年成立,是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現(xiàn)位于市府廣場東側。原館舍位于沈陽市和平區(qū)十緯路二十六號,原為奉系軍閥熱河都統(tǒng)湯玉麟官邸,“9.18”事變后,偽滿政府在此設立“國立博物館奉天分館”。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經東北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了東北博物館,于1949年7月7日開放,1959年改名為遼寧省博物館。20xx年11月12日,籌建六年的遼寧省博物館新館開館。

  成立至今的60多年間,遼寧省博物館在首創(chuàng)講解員制度、率先摹制清宮散佚書畫等方面作為先行者積累下了很多可資參考的經驗。

  遼寧省博物館藏品總量達11。5萬件,以遼寧地區(qū)考古出土文物和傳世的歷史藝術類文物為主體,藏品分為考古、書畫、雕刻、陶瓷、絲繡、服飾、銅器、貨幣、漆器、景泰藍、家具、古生物、少數(shù)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7類文物,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收藏體系,其中尤以晉唐宋元書畫精品、宋元明清緙絲刺繡、紅山文化玉器、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遼代陶瓷、歷代碑志、明清版畫、古地圖、清李佐賢《古泉匯》著錄的歷代貨幣等最具特色和影響。遼博的鎮(zhèn)館之寶包括商代獸面饕餮紋大鼎、西周鴨形尊、唐代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等國寶文物,以及不少末代皇帝溥儀當年從紫禁城帶出并散佚到東北的書畫珍品,比如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北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清代徐揚的《姑蘇繁華圖》等。只是這些寶貝均為重點珍藏,有些偶爾才能看到。[1]

  在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在國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注與社會各界的熱切期盼下,跨世紀的遼寧省博物館新館已于20xx年11月12日隆重開館。新館位于沈陽市中心——市政府廣場東南角(沈河區(qū)市府大路363號)。開館之際推出了“清宮散佚書畫國寶展”等七個專題展覽,觀眾參觀踴躍,盛況空前,充分展示了遼寧省博物館豐富的文化底蘊。

博物館導游詞5

  洛陽古墓博物館就位于邙山鄉(xiāng)冢頭村,占地近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600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筑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筑群組成,規(guī)模宏大,古樸典雅。洛陽古墓博物館旅游景點介紹之概況,洛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歷代帝王和達官顯貴多埋葬在洛陽一帶,特別是洛陽城北的邙山,因埋葬東漢皇帝而遐邇聞名,成為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墓地。此后,西晉、北魏皇家陵園均建其上,墓冢壘壘,星羅棋布,十分壯觀。

  博物館復原歷代典型古墓葬二十三座,上自西漢,下迄北宋,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西漢“打鬼圖”壁畫墓。其典型墓葬有西漢中后期貴族卜千秋壁畫墓,壁畫為卜千秋夫婦乘蛇(小龍)和三頭凰在西王母信使持節(jié)仙翁(方士)、仙女和虺龍、梟羊、朱雀、白虎等神獸護衛(wèi)下在空中飛升的情景。東漢出行圖壁畫墓表現(xiàn)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宏大場面,有車騎一百多乘。另外還有正始八年墓、北魏孝文帝之孫清河王元懌第二子常山王元劭墓、南平王元瑋墓、唐代定國大將軍安菩夫婦墓等。

  自古有“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之說的'洛陽北邙山及周邊地區(qū),歷代古墓葬星羅棋布,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的的專題性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shù)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是中國一大絕觀。因此,洛陽古墓博物館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館之一,同時也成為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名洛陽古墓博物館,占地面積130余畝,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洛建筑面積8200余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筑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筑群組成,整個地面建筑之間,廣植花草樹木,間設假山水池,堪稱公園。

博物館導游詞6

  武漢博物館在提升陳設形式的文化品位長進行了不停探究。力爭使陳設成效在規(guī)范中求變、在變化中求新。每樓展廳都有明確的主題。一樓三個展廳:《歷代文物收藏》廳追求安靜精致、尋古探幽的神奇風格;《古代陶瓷藝術》廳創(chuàng)建明亮、素雅、光潔的陶瓷藝術風格;《館藏近現(xiàn)代名家繪畫展》廳定位為淡雅、清靜、簡短的中國傳統(tǒng)書畫境界。

  二樓是武漢博物館的基本陳設。設計者環(huán)繞著武漢獨到的歷史背景,在陳設手段長進行了藝術創(chuàng)建!段錆h古代歷史陳設》和《走向近代的武漢》寬泛運用新技術、新資料,奇妙地將歷史文物、還原場景和數(shù)碼技術聯(lián)合,創(chuàng)建出真切、奇妙、夢幻般的歷史與現(xiàn)實。別的,武漢博物館還特意設有為觀眾服務的多媒體觸摸屏與語音導覽設施。在這里,觀眾能傾聽到古老歷史脈搏的跳動,感覺到心靈深處對傳統(tǒng)文化和美的盼望和追求。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假名城。歷代先民以其勤奮和智慧,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絢麗的精神寶庫。為了正確、真切、直觀地展現(xiàn)武漢城市文明史,使觀眾全面認識武漢地方歷史發(fā)展脈絡、感覺武漢厚重、濃烈的文化藝術氣氛,武漢博物館舉辦了大型系列地方歷史展覽《武漢古代歷史陳設》、《走向近代的武漢》和《歷代文物收藏陳設》、《古代陶瓷藝術陳設》、《館藏近現(xiàn)代名家繪畫展陳設》三個專題藝術展覽。經過武漢歷史陳設和專題藝術陳設這兩扇穿越歷史的窗口,武漢博物館為觀眾展現(xiàn)了悠長、凝重、豐厚的中國古代文明和瑰麗多姿、八方交融的江漢地區(qū)文化。

  除了利用陳設展覽的形式充足展現(xiàn)中華民族悠長的歷史文化外,武漢博物館還十分重視發(fā)揮宣傳教育功能!段錆h文博》雜志和"武漢博物館網站"是武漢博物館的兩個重要的宣傳教育陣地,是武漢博物館培育專業(yè)人材、普及文物知識、流傳文博信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窗口,是人們探訪人文關心、觸摸中華文化底蘊的'藝術殿堂,也是展現(xiàn)武漢博物館厚積薄發(fā)、開辟視線、彰顯風范、廣交朋友的重要場所。

  武漢博物館將武漢悠長的歷史文化展現(xiàn)給關注武漢、熱愛武漢的人們。

  武漢屬于亞熱帶潤濕季民風候,四時分明,雨量充足。夏季悶熱,會有十幾日的氣溫都在35度以上,冬季陰冷,所以去武漢旅行的最正確時間是每年的春秋兩季,即3、4或9、10月。

博物館導游詞7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桶博物館。

  秦兵馬桶博物館位于酉安市東35公里處,從喜來登酒店坐車到那里 大約需要50分鐘時間。自秦兵馬桶博物館于1979年 10月1日開館至今,已有為效眾多國家的黨政首腦都 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更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中外游客不遠 干里來參觀這個人類奇跡。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曾留言說 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兵馬佰的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 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 秦傭,不算真正到過中國!泵绹案笨偨y(tǒng)蒙代爾也說;“這是真正的奇跡。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里看一看。”

  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涌的歷史 價值及藝術價值。下面,我想把案始皇這位成就一代偉 業(yè)的歷史巨人介紹給諸位,以便使大家能對案始皇兵 馬桶和與之相關的歷史有一個較詳盡的了解。談案兵 馬桶,必須先介紹一下面政。 公元前259年,一代偉人贏政誕生了。13歲時,其父死后.他繼承了王位。按照泰國慣例.國王在22歲舉 行過“加冕禮”以后,才可以親自執(zhí)政。當時.秦國的大 權仍攀握在太后、相國呂不韋、宦官謬癟手中。 特別是螺貞.手握大權,炙手可熱,他見宛改逐漸長大,便陰謀叛亂.奪取政權。

  公元前238年,22歲的贏政去故都雍城納新年宮 舉行加冕禮。謬酉在從霸年宮回咸陽的路上埋下伏兵,準備將贏政殺死。當贏政察覺此事后,憑優(yōu)勢兵力訂敗 鑼盔,將其生擒并車裂致死。贏政親致以后.以呂不韋 放縱嫁亮為名,放逐日不韋。呂不韋后來飲毒灑自斃。

  這樣,贏政順利地消滅了政權內部的兩大敵對勢力,鞏固了自身的地位。為了進一步鞏固君主權力,惠政選用了一批精明 強干酌文臣武將,如掌握軍事的尉繚,攀管國歐的李斯。接著,贏政制定了遠交近攻、離間外敵、各個擊破的 戰(zhàn)賂方針,開始統(tǒng)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長達 500多年各諸侯國割據(jù)稱雄的混亂局面。從公元前230 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不到io年的時間里,泰國滅亡 了6國,終于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 的封建國家,為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 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這又一次顯示了贏政的維才大賂,贏政稱自己為始皇帝.因為他希望他的子孫后代 能把他所創(chuàng)立的政權干代萬代傳下去。

  為此.他整頓了 官僚制度。第一.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親自任 兔;第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第三.秦始皇還統(tǒng) 一了法律、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 了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另外,他還征用勞役,廣修馳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經濟文化的交流。他將戰(zhàn)國時期秦、趙、燕三國修筑的長城連在一起后.又加以擴展,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挑,東到遼東因石的萬 里長城,有效地遏制tjb方游牧部族對案朝的騷擾。中國皇帝大都為自己營造巨大而豪華的陵墓。

  在這一點上,案始皇也不例外。在他13歲剛即位時,就下令為其修建陵墓。這座原高120米.周長XX多米的 巨大陵丘、雖經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xiàn)在仍有76米之高,g長400多米之大.案始皇把都城威陽微縮于自 己的陵園內,其布局幾乎完全相同。陵園內城西北部為獻殿建筑區(qū),陵東北部洼地是用以祭記的養(yǎng)魚池,陵園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場.陵西外城之外是一個大墳 常據(jù)史書記載,秦朝全國總人口約XX萬,壯丁不過 700萬,而筑陵時,壯丁最多達70萬,可見工程之浩大。案始皇的陵寢如同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真可謂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墓室屋頂有天文星宿圖,t是由各種均餡生輝的珠寶構成的,下邊有五岳、九州以及 由機械驅動水銀構成的江河湖海。另外,還沒有讓百官 朝拜案始皇的大廳。

  為防止盜威,每座墓門上都安有自 動發(fā)射的弓箭。整個陵墓可以說是一個金碧輝煌,固若 金湯的地下王官。 案始皇把生前所享受的一切也搬到了地下.供他 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享用。他連那些為他伴駕b不曾生育 的宮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寢的工匠們都不放過.下令在他人殆時,將這些人統(tǒng)統(tǒng)活埋,為的是不讓宮女外 嫁他人,不讓陵寢內的秘密泄露。

  現(xiàn)在,我們面對的是秦佰館一號坑,坑里就是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

博物館導游詞8

  濰坊市博物館始建于1962年,原館址設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十笏園”內,新館位于濰坊市東部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開發(fā)區(qū)。新館于1995年4月15日開工建設,歷時5年,于1999年12月20日落成開館。

  該館占地面積36。08畝,建筑面積18669.7平方米,實用面積14400平方米,可用于展覽的面積10299平方米,是全國最大的地市級博物館之一。

  新館1999年12月對外開放,它地處濰坊市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積37畝,建筑面積18670平方米,是一座設施齊全、配備完善的現(xiàn)代化博物館。濰坊市博物館擁有專門的學術組織——文博學會,并擁有一批從事多學科研究的專業(yè)人員。他們承擔了包括國家、省、市級在內的多個學術課題,舉辦或參加了許多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活動,先后在國家、省,市各級刊物上發(fā)表了300余篇學術論文,出版了十余部學術專著,獲得了多項學術成果獎勵。館內擁有設施齊全的大型文物庫房,現(xiàn)藏有古生物化石、陶器、玉石器、銅鐵器、瓷器,書畫、古籍碑帖、石碑石刻、民俗服飾及飾品、近現(xiàn)代革命文物等十余類藏品,共計15000余件。

  這些文物藏品大多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研究價值。它們當中既有代表古代制陶技藝最高水平被譽稱“蛋殼陶”的龍山文化薄胎高柄杯;也有生活在二三十萬年前的“濰坊象”個體化石;還有以鄭板橋為代表的“揚州八怪”的書畫珍品,以及清代濰縣著名收藏家陳介祺等眾多當?shù)孛业臅嬀。濰坊市博物館于20xx年12月20日向社會免費開放。免費開放后,每天的參觀量都達到了最高觀眾接待量。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文化設施職能的回歸,愿每一位公眾自覺接受博物館教育,在參觀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欣賞與思考之能力。

博物館導游詞9

  陜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意,創(chuàng)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四十多年來,文物考古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和發(fā)掘,在陜西境內發(fā)現(xiàn)上千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數(shù)萬件文物。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20xx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發(fā)現(xiàn),遺址面積50000平方米。半坡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遺址。1953年發(fā)現(xiàn),1954~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5次規(guī)模較大的科學發(fā)掘,發(fā)掘面積達1萬平方米。在考古發(fā)掘的基礎上,1958年建成了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發(fā)掘5次,延續(xù)近4年時間,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發(fā)現(xiàn)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甕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除建造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區(qū)蓋起保護大廳。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xiàn)了6000多年前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該館于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20xx多萬人次。

  具有原始村落風格的大門裝飾,魚池中聳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遺址大廳正面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半坡遺址”四個遒勁雋美的大字,都為半坡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平添了一種情趣,使人們產生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歷史、回歸藝術的真情實感,此情此景,常使許多觀眾流連忘返。

  半坡遺址分為居住、制陶、墓葬三個區(qū),居住區(qū)是村落的主體。半坡人屬于新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器。婦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產力,制陶、紡織、飼養(yǎng)家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從事漁獵。該館現(xiàn)有陳列室三個,遺址大廳一個。在這里,您既能看到人類童年時代的純樸,也能尋覓到中華先祖艱辛的足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它以積極保護遺址為前提,依據(jù)考古發(fā)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xiàn)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豐富博物館的內涵,弘揚華夏悠久文化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居田園的生活。它發(fā)揮了文物的優(yōu)勢,集科研、考古、教學、旅游、娛樂于一體,被中外游客譽為“華夏第一村”。

  1996年半坡博物館被確定為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7年西安市政府將半坡博物館評定為“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半坡遺址為國務院頒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博物館導游詞10

各位游客朋友:

  歡迎您來到甲骨文的故鄉(xiāng)參觀,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使您對殷商文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驚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不但結束了倉頡造字的神話,也使一個普普通通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屯村舉世聞名。隨著對安陽殷墟的全面發(fā)掘,一個古老王朝的都城遺址及光輝燦爛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遺址,位于安陽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圍是以小屯村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兩岸的一些地方。據(jù)史書記載和夏商周斷代工程斷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由山東“奄”(今曲阜)遷到“殷”(今安陽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經歷8代12王,共254年。從此,這里成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來商以后,這片土地逐漸荒蕪,變成了一片廢墟,史稱“殷墟”。 1961年,國務院把殷墟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保護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為破壞,經國家有關部門的批準,在殷墟宮殿區(qū)遺址上興建了“殷墟博物館”。

  殷墟之所以聞名世界,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銅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關甲骨文的情況稍后再介紹)。我們先來看看進苑的這座大門,這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學專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門”字的寫法而建。它看似簡單,卻是最原始的大門,可稱其為華夏“門”的鼻祖。我們再看看門框上的這些圖案,浮雕著鳳、虎、饕餮和蟬等花紋。門額苑名由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整個苑門莊嚴大方,朱墨雕彩,古風古韻,古香古色。門兩側墻上浮雕殷代龍形玉決,仿佛顯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此苑門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觀已經成為古都安陽的象征。

  當世界上多數(shù)民族還停留在石器時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已經進入青銅時代。這也正是殷墟聞名于世界的第二個原因。

  您現(xiàn)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從王陵區(qū)出土,通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fā)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如此大的重器,澆鑄起來特別困難。據(jù)估計制造這樣的重器需要明確的分工和協(xié)作,從煉銅的澆鑄,從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時施工。青銅器中,銅、

  錫、鉛的含量比例,與現(xiàn)代所鑄青銅中銅、錫、鉛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們可以想象當時治煉技術是何等的高超。鼎最開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鍋,到后來,隨著生產力的發(fā)燕尾服,逐漸變成了權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聞名于世的第三個因素,無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宮殿遺址上復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這個建筑是“茅茨土階,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蓋頂,夯土臺階、四面斜坡、雙重屋檐,整個大殿宏偉莊嚴。大殿現(xiàn)在陳列著甲骨文,讓我們進入大殿系統(tǒng)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識。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首先發(fā)現(xiàn)的。當年我們腳下這片土地還是片農田,周圍的村民經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當時他們并不知道這是什么,就隨便扔掉了。后來村里的剃頭匠李成,為顧客剃頭時,經常會劃破頭皮出血。他沒錢買藥,就用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傷口上,發(fā)現(xiàn)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這便是中藥的一味,喚作于是開始大量地賣到藥店。當時藥店大多只收購不帶字的龍骨。所以許多農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遺憾,不知多少病人把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字的甲骨賣到京津兩地,被王懿榮發(fā)現(xiàn),并確認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使“龍骨”身價一步登天,導致周圍的村民紛紛來挖掘,有的還以此為生。但當時的挖掘都屬于私挖,破壞性很大,而大規(guī)模有組織地掘是從1928年開始的?脊艑W家們在1928年至1936年這十年間,共行了15次大規(guī)模的挖掘。這幾次挖掘永遠載入了考古學史冊,開創(chuàng)之功,功不可沒。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爆發(fā),使殷墟的發(fā)氣被中斷。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發(fā)掘工作才繼續(xù)進行。

  我們先來看一個展柜,這是著名的H127甲骨文堆積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屯北地一個窖穴里出土的,是目前殷墟發(fā)現(xiàn)甲骨文最多的一次,總共有17096片。大部分是龜甲組成的,上面記載的是商人占卜的結果,以及商朝的天象、歷法、家業(yè)、軍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會內容。這個甲骨坑被專家們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檔案庫。

  從這個檔案庫中我們不難看出,商王從事的占卜活動特別頻繁,幾乎是無日不占,無事不卜,那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樣占卜的。商王占卜一般是由專人來進行的,他們先在已選好的龜甲或牛肩胛骨的北面鑿一些排列整齊的小圓孔,圓孔的旁邊再鑿一條長槽,然后把燃燒的木炭放到里面灼燒。骨頭受熱以后,正面就會隨著“卜”的一聲出現(xiàn)裂紋,商王就是根據(jù)這些裂紋來判斷事情的吉兇。現(xiàn)在您看到的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禍福、判斷吉兇的簡單記事,因此我們也稱這些文字為甲骨文卜辭。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甲骨文的碑林。在全國,各種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與眾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下面我把碑林的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

  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國著名甲骨文學者王宇信,楊升南先生精選,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內容涉達125個,記載了大將與兩方國即土方和工口方的戰(zhàn)爭。

  自1899年王懿榮認定甲骨文以后,甲骨文就受到金石學家的重視,多方收購,古董商為獲取更大的利潤對甲骨文的`出土地秘而不宣、xxxx。1911年,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派他的弟弟羅振常來到安陽調查,不僅弄清了甲骨文了出土殷墟的準確位置,帶收購到大量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其中就有這塊甲骨王,一塊完整的龜板。聽說出賣這片甲骨的人,用賺來的錢,買了20畝土地呢。

  咱們再看這塊碑,它主要記載了天象情況,從時間和窨上準確地記錄了彩虹的形成條件和出出的過程,是我國關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錄。這塊碑記錄的則是中國最早的一次交通事故,是商王出行打獵時遇到車禍的情況。

  下面請同志們認真看一看,您能辨認幾個字,從義和形上云研究琢磨,充分發(fā)揮您的想象,看看是什么字,如果想驗證一下,甲骨文碑刻的背后是現(xiàn)代文字,可以對照一下,看看是否猜對了。

  現(xiàn)在我們來到殷商車馬坑殿廳。我們知道,畜力車是古代先民陸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車子,考古屢經發(fā)現(xiàn),而且結構基本定型,距它最初發(fā)明的時間應該有一個的分階段了。據(jù)文獻記載夏代就發(fā)明了車,但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夏代車的遺存。殷墟考古發(fā)掘的殷代車馬坑,是夏古現(xiàn)畜力車最早的

  實物標本。這里展出的6座殷代車馬坑,是中國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和安陽文物工作隊分別于1999年3月----20xx年5月在安陽劉家莊北地、南地和孝民屯東地發(fā)掘的。商代道路遺跡是航空運動學校南地發(fā)掘的。這幾具車馬,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和展示價值。每坑葬車一輛,其中五坑殉葬兩匹馬,4坑殉葬各一人。

  字的甲骨賣到京津兩地,被王懿榮發(fā)現(xiàn),并確認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使“龍骨”身價一步登天,導致周圍的村民紛紛來挖掘,有的還以此為生。但當時的挖掘都屬于私挖,破壞性很大,而大規(guī)模有組織地掘是從1928年開始的。考古學家們在1928年至1936年這十年間,共行了15次大規(guī)模的挖掘。這幾次挖掘永遠載入了考古學史冊,開創(chuàng)之功,功不可沒。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爆發(fā),使殷墟的發(fā)氣被中斷。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發(fā)掘工作才繼續(xù)進行。

  我們先來看一個展柜,這是著名的H127甲骨文堆積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屯北地一個窖穴里出土的,是目前殷墟發(fā)現(xiàn)甲骨文最多的一次,總共有17096片。大部分是龜甲組成的,上面記載的是商人占卜的結果,以及商朝的天象、歷法、家業(yè)、軍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會內容。這個甲骨坑被專家們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檔案庫。

  從這個檔案庫中我們不難看出,商王從事的占卜活動特別頻繁,幾乎是無日不占,無事不卜,那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樣占卜的。商王占卜一般是由專人來進行的,他們先在已選好的龜甲或牛肩胛骨的北面鑿一些排列整齊的小圓孔,圓孔的旁邊再鑿一條長槽,然后把燃燒的木炭放到里面灼燒。骨頭受熱以后,正面就會隨著“卜”的一聲出現(xiàn)裂紋,商王就是根據(jù)這些裂紋來判斷事情的吉兇,F(xiàn)在您看到的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禍福、判斷吉兇的簡單記事,因此我們也稱這些文字為甲骨文卜辭。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甲骨文的碑林。在全國,各種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與眾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下面我把碑林的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

  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國著名甲骨文學者王宇信,楊升南先生精選,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內容涉達125個,記載了大將與兩方國即土方和工口方的戰(zhàn)爭。

  自1899年王懿榮認定甲骨文以后,甲骨文就受到金石學家的重視,多方收購,古董商為獲取更大的利潤對甲骨文的出土地秘而不宣、xxxx。1911年,著名金石學家羅振玉派他的弟弟羅振常來到安陽調查,不僅弄清了甲骨文了出土殷墟的準確位置,帶收購到大量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其中就有這塊甲骨王,一塊完整的龜板。聽說出賣這片甲骨的人,用賺來的錢,買了20畝土地呢。

  咱們再看這塊碑,它主要記載了天象情況,從時間和窨上準確地記錄了彩虹的形成條件和出出的過程,是我國關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錄。這塊碑記錄的則是中國最早的一次交通事故,是商王出行打獵時遇到車禍的情況。

  下面請同志們認真看一看,您能辨認幾個字,從義和形上云研究琢磨,充分發(fā)揮您的想象,看看是什么字,如果想驗證一下,甲骨文碑刻的背后是現(xiàn)代文字,可以對照一下,看看是否猜對了。

  現(xiàn)在我們來到殷商車馬坑殿廳。我們知道,畜力車是古代先民陸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車子,考古屢經發(fā)現(xiàn),而且結構基本定型,距它最初發(fā)明的時間應該有一個的分階段了。據(jù)文獻記載夏代就發(fā)明了車,但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夏代車的遺存。殷墟考古發(fā)掘的殷代車馬坑,是夏古現(xiàn)畜力車最早的實物標本。這里展出的6座殷代車馬坑,是中國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和安陽文物工作隊分別于1999年3月----20xx年5月在安陽劉家莊北地、南地和孝民屯東地發(fā)掘的。商代道路遺跡是航空運動學校南地發(fā)掘的。這幾具車馬,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和展示價值。每坑葬車一輛,其中五坑殉葬兩匹馬,4坑殉葬各一人。

博物館導游詞11

  極地海洋動物博物館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展廳,展示了南極和北極的極地動物。完成后,主要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極地動物展。

  主要展示南極和北極的海洋動物。人們可以在模擬極地環(huán)境中觀看白鯨、海象、北海獅子、海豹、海獺、北極熊、潛水鳥和企鵝等稀有極地動物。

  第二部分是科普教育領域。

  在這里,你會欣賞到打鯨的精彩場面,無水的水下世界,游客自己可以操作的電腦平臺。在這里你可以找到關于極地、海洋和動物的各種科普知識。在即將建成的極地博物館內,將展出南北極考察項目展品、科研照片、中國南極考察隊員簽名的國旗、隊旗、考察隊員使用的服裝、雪橇等物品,以及愛斯基摩犬、北極狼等極地動物標本,并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普及極地科普知識。

  第三部分是神秘的水下世界。

  在這里你會看到鯨鯊、護士鯊、白鰭鯊、黑鰭鯊以及其他鯊魚和魚類。有360度水下通道和水下觀景廳,太棒了!水下世界東側最大的一塊玻璃,高8米,寬6米,厚45厘米,是世界必備。在海洋生物觀賞區(qū),你會看到各種珍貴的.海洋生物,如高腳蟹、葉海龍、水母、海馬、鸚鵡螺、鰩魚、石斑魚和各種鱘魚。在觸摸池里,你可以體驗到用手觸摸海洋生物的感覺。

  第四部分是海洋動物的表演領域。

  海洋哺乳動物的大型表演劇院。在這里,白鯨、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會給你精彩的表演。

  第五部分為游客配套服務功能區(qū)。

  在極地海洋動物博物館,還有一個購物中心,提供餐飲和旅游紀念品。觀光完了,吃大連海鮮,吹大連海風,再選一些特色旅游產品,就心滿意足了,忘了還。

博物館導游詞12

  洛陽博物館,位于洛陽新區(qū),比鄰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博物館目前免費對公眾開放,游客在大門領票處領取參觀券后,進入館內參觀。博物館與主樓和輔樓組成,游客參觀的主要是主樓內的展品。在主樓一層的入口處有電子瀏覽機,介紹了一些鎮(zhèn)館之寶,可以先瀏覽一下了解大概。

  博物館主樓共兩層,一樓一般是通展,二樓是博物館的精品展,博物館的專題宮廷文化展也位于二樓,雖然一樓是通展,但展覽的文物也會讓你大為贊嘆,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的獨特地位,館藏文物中自然不乏國寶級稀世珍寶。當你進入主樓游覽時,可以從一樓的基本陳列《河洛文明》起步,從這里開始回眸洛陽千年古都文明變遷的歷程,再前往二樓的《精品陳列展》和宮廷文化展等專題展覽參觀。

  在洛陽博物館內,你可以看到有著“中國第一爵”之稱的夏代的青銅酒器“乳釘紋銅爵”,它雖然其貌不揚,然而它卻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青銅酒器;戰(zhàn)國時期的“錯金銀銅鼎”,這件青銅鼎以金銀作為裝飾,使用了鎏金、錯金銀等工藝,嵌金銀對稱和諧,裝飾華麗;北魏時期的“泥塑人面像”,這座佛像雖然因為大火,原有的彩繪也損失殆盡,但這些卻絲毫沒有影響她的美麗;而唐代的三彩燈和三彩馬,色彩鮮艷,造型獨特,三彩燈的外形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內涵,三彩馬在造型上遵循著“圓方圓”的傳統(tǒng)構成法則,體現(xiàn)了唐帝國奔放向上的風范。

  除了本地出土的'文物外,洛陽博物館還接受了一批故宮博物院調撥的珍品,所以你在這里還能觀賞到來自故宮的藏品,如:尼泊爾風格的“鎏金銅觀音”,這座佛像高越1米,體形較大而且坐姿較為罕見;還有“銀鎏金宗喀巴造像”,造像的鑄造、鎏金、鏨刻、鑲嵌等工藝都很精湛,材質又選用珍貴的黃金和白銀,是清代皇室禮佛的佛像。

  博物館藏品的陳列位置有時會做調整,具體位置可現(xiàn)場咨詢工作人員。游客還可以在博物館的一樓租借講解器或者聘請講解員。講解器(中英文)租金20元(3小時使用時限,每超過一小時,加收10元),押金300元;講解員費用:20元/層(20人以內)。

博物館導游詞13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資料寶庫”、“水下碑林”……集這些美譽于一身的,是位于重慶市涪陵區(qū)的“白鶴梁題刻”。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這一天,“白鶴梁題刻”在長江水下“沉睡”6年之后,在水下40米深處與人們再度相會。

  白鶴梁題刻矗立在重慶涪陵區(qū)長江江中心的砂巖天然石梁上。白鶴梁的得名,一說是早年常有白鶴群集梁上;一說是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得道,乘鶴仙去。

  白鶴梁是造山運動時自然形成的,長約1600米,寬約10到15米,東西向延伸,與長江平行。背脊標高約為138米,比當?shù)爻D曜畹退桓叱?至3米,隨著每年枯水期和豐水期的變化,夏隱冬現(xiàn)。梁體分為上、中、下三段,題刻位于中段長約220米、寬約15米的梁體上,迄今發(fā)現(xiàn)有題刻約165段,文字約3萬余字。題刻始于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終于1963年,F(xiàn)存最早明確紀年的是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

  梁上的18尾石魚雕刻,記載了1200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文情況,系統(tǒng)地反映了長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況,為研究長江水文、區(qū)域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規(guī)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葛洲壩和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都曾經以此為依據(jù),白鶴梁也當之無愧地成為“長江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水文資料的寶庫”。

  白鶴梁題刻是世界上已知時間最早、延續(xù)時間最長、數(shù)量最多的水文題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白鶴梁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題刻中有一尾標注最早的枯水題刻的石魚,它的眼睛正好是長江中上游的零點水位,比1865年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尺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當?shù)赜小笆~出水兆豐年”之說,據(jù)稱如果石魚在冬天枯水期露出水面,則第二年必是豐收年!笆~出水”是當?shù)厝似谂呜S年的“吉兆”。

  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歡在白鶴梁上題刻,使其成為集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為一體的“水下碑林”。梁上匯集的300多名文人墨客以8種書體留下的3萬余字的題刻,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價值,其中尤以宋代大文豪、書法家黃庭堅的“元符庚辰涪翁來”題刻最為著名。

  重慶市涪陵區(qū)博物館館長黃德建說,白鶴梁題刻在科學、歷史和藝術等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價值,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瑰寶”。

  5月18日開館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位于長江水下40米處。經過安檢后,游客通過一條88米長電梯,經過約150米長的走廊,邁過鋼制艙門,進入環(huán)形參觀走廊。

  水下博物館就是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一個保護殼體。游客可下到帶參觀窗的水下通道,透過玻璃舷窗欣賞白鶴梁題刻。保護體內還安裝了6排、150組燈源,每組燈源由9個小燈組成,而每個小燈里又藏著8個聚光和散光燈。白鶴梁水下保護體將猶如一個璀璨的水晶宮。游客可在長江防護大堤上建造的陳列館內,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操作攝像頭,通過電腦屏幕,從不同角度近距離觀賞白鶴梁。同時,少數(shù)專業(yè)人士,還可通過潛水的方式參觀白鶴梁。

博物館導游詞14

  我們馬上要去參觀的婺源縣博物館.它雖然不大,但那里的藏品卻很豐富,是一般的縣級博物館難以望其項背的,所以它有“中國縣級第一博物館”之稱。在那里我們將可看到一些非常珍貴的文物。

  婺源縣博物館到了,這里是紫陽鎮(zhèn)西側的儒學山。請看,博物館的建筑是殿字式,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展廳面積千余平方米。這對于婺源博物館來說似乎是小了一些,其實博物館的許多珍品是不公開展出的,要辦一定的手續(xù),由工作人員特別提供觀賞。我先介紹一下博物館藏品概況。

  博物館的藏品有陶瓷器、銅鐵器、玉器、漆器、金銀器、徽墨、古硯、印章、字畫、刺繡和牙、骨、竹、木雕刻品等各類文物上萬件,其中不少是稀世珍品,如商代陶器、西周銅鼎、東漢陶杯、唐代海獸葡萄紋青銅鏡、宋代瓷器、盤龍玉帶、羊脂玉冠、明代百花金蓮炬等。明清字畫是該館收藏的一大類別,特別珍貴的有明代呂紀的《蘆雁圖》、謝時臣的《群蜂霽雪》、劉世儒的《墨梅圖》,清代弘仁的《黃山圖》、許邦本的《文姬歸漢圖》等。還有明清時期書畫名家祝枝山、文徽明、董其昌、馮夢龍、余紹祉、鄭板橋、劉墉、姚鼐、齊彥槐等人的真跡。據(jù)說古典名著《三言》作者馮夢龍的真跡,在全國僅此館收藏了一件,是他當年書贈婺源友人的。這里的藏硯甚豐,特別是朱熹生前用過的遺物——宋代澄泥硯,為海內僅見。

  婺源素稱“書鄉(xiāng)”,仕宦之多、著作之豐全國罕見,甚至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的家族,正所謂“飽學之士如林”。1957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5000萬元(今合人民幣5000元)在婺源收購古舊書籍,居然一次就收集了5萬多冊,其中明版、善本書就有3萬余冊。中國版本專家趙萬里見到此情景,十分感嘆說:“這里無愧是朱子故里,詩書之鄉(xiāng)。”

  婺源博物館是中國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跡,它的許多不凡之物卓立于中國歷史的寶藏之中,令文物界為之驚嘆。它的出現(xiàn)并非偶然,而是婺源長期文化積淀的縮影。下面我們依次觀賞部分珍品:

  漢瓦 這是清代同治時期的軍機大臣曹振容苦心保留下來的,據(jù)說他晚年告老回鄉(xiāng)之時,將自己珍藏的一片銅雀瓦視為終身伴侶,形影不離。銅雀瓦就是曹操建造的著名的“銅雀臺”上的瓦,歷來被古董收藏家視為稀世珍品,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秦磚漢瓦”之“漢瓦”。婺源人都知道曹家有寶,但不知道是什么寶。20世紀50年代初,在他家后房挖到了一片瓦,就是現(xiàn)在珍藏于此的這片漢瓦。

  百花金蓮炬 這是一個大型燭光臺,由100朵牡丹、芙蓉、寶相、金菊花構成的大型銅制“滿堂紅”。重72公斤、高2米,工藝精湛,造型優(yōu)美,現(xiàn)在看起來,依然顯得富麗堂皇。傳說是出自當時京城最好的御匠之手,用了整整3年的時間才制作成功。完工后,那位御匠便去世了。這件珍品來自何處呢?在婺源沱川余家。這個家在明萬歷年問出了兩位尚書,余懋學、余懋衡倆兄弟。百花金蓮炬就是他家的`3件寶貝之一。另二件:一是350克重的大型翡翠鰲魚佩,國內權威專家也說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二是價值連城的珍珠衫,但此物至今下落不明。

  宋代澄泥硯 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硯”。這方澄泥硯是宋代的,請看,這上面刻有“晦庵”二字,這是朱熹的號,可見是朱熹用過的遺物,是極為難得的國家一級文物。博物館收藏到這件珍品,純屬偶然,是1988年時以120元從一位文物販子手中買來的。這位文物販子當時還沒有弄明白這硯臺的文物價值,因為他雖然知道朱熹,但不知道朱熹的號叫“晦庵”。

  玉帶 這根玉帶是原裝的,為明代汪鉉生前所用,是一件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文物。為什么這樣說呢?明代時,佛朗機,即葡萄牙,入侵我國屯門,就是現(xiàn)在的澳門。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金秋,明軍用當時最先進的火炮——佛朗銃,向葡軍猛烈開火,滿載枯枝、干柴、膏油等易燃物的火舟迅速沖向葡艦,加上陸地上明軍的配合,葡軍受重創(chuàng),被驅逐出境,這是我國最早一次抗擊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并獲全勝的戰(zhàn)斗,并第一次收復了澳門。這次海戰(zhàn)的指揮者便是時任廣東按察使、后官拜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的汪鋐。汪鋐(1466-1536年)字宣之,號城齋,婺源大畈人。這次他受命率軍驅逐入侵屯門的葡軍,面對的是葡軍龐大而又堅固的船體和殺傷力強的“佛朗機銃”火炮,但他毫不畏懼,想方設法破敵。他通過在葡軍船上做事的中國人.獲得了造船鑄銃的技術,如法仿制成功,并使用這些當時西方最先進的戰(zhàn)船和火炮抗擊入侵者,創(chuàng)造了師夷之長技以驅夷狄的戰(zhàn)例,即所謂“師夷制

  夷”。睹物思人,汪鉉愛國殺敵的無畏精神,后人深表敬佩。

  黃山圈 這是清初著名畫家弘仁的杰作,筆墨瘦勁簡潔,風格冷峭,是一幅極為難得的珍品。弘仁(1610—1664年)安徽歙縣人,本姓江名韜,字六奇,明亡后出家為僧,名弘仁,字漸江,他是新安畫派的開創(chuàng)大師。

  文姬歸漢圈 此畫作者是許邦本,清代長沙人,雖名不見經傳,但此兩卻是畫中珍品。它筆墨凝熏,楚楚動人,形象地描繪了文姬歸漢時幾分欣喜而又悲愴的矛盾心情,喜的是她將回歸自己的國家,悲的是要與自己的骨肉分離。文姬是漢末女詩人,姓蔡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蔡邕之女。她博學而有才辯,且精通音律。起初嫁給河東衛(wèi)仲道為妻,但不幸夫亡回到娘家。漢末天下大亂,文姬被董卓部將抓住,后被南匈奴左賢王接納,逗留匈奴長達十二年。是曹操起了惻隱之心,以金璧贖了回來,再嫁董祀。相傳《胡笳十八拍》是她所作,此樂府詩共分十八章,一章為一拍,故有“十八拍”之稱。詩中描寫她為亂軍所虜,流人南匈奴,后又被贖歸漢過程,表達了她與親子分離的悲慘情景和矛盾心情!段募w漢圖》可謂是《胡笳十八拍》的形象寫照。

  各位游客,上面介紹了這個博物館幾件有代表性的藏品,這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能欣賞到這里更多的珍品,真可以大飽眼福,大長見識。

博物館導游詞15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天津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__。

  文廟在天津舊城東門里,又名孔廟,因與武廟相對,俗稱文廟。是天津市區(qū)保存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大殿始建于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后經明天順、萬歷,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擴建。清雍正年間,天津府、縣同設治所于城內,因而廟東側為府廟,西側為縣廟,均有照壁、拌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府廟主體建筑的殿頂均用金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棟,裝飾精美。廟外有二柱三樓式牌坊兩座,明代建造,萬歷、清康熙年間重修,是天津市內僅存的過街牌樓。

  文廟位于天津舊城東門內大街路北,由相鄰的三路建筑組成。中路是天津府文廟,東路是府明倫堂,均始建于明正統(tǒng)元年(西元1436年);西路是天津縣文廟,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整個建筑群占地約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是全國唯一的府縣比鄰的.文廟古建筑群,1954年公布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此建筑始建于明代,位于天津南開區(qū)東門內大街路北,是全國唯一的府縣合一的古建筑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歷史

  天津文廟博物館位于天津市南開區(qū)東門里大街。始建于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提學御史程富提出上奏,要求在天津設立衛(wèi)學。天津衛(wèi)指揮使朱勝將住居一所施為學宮,首建堂齋、公廨,至此天津建起了第一所官辦學校。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稱衛(wèi)學,為天津地方教育官學和尊孔的廟宇。后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衛(wèi)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衛(wèi)學亦改為州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學兩側增建縣學,形成府、縣學宮并列的格局,后在府學東側擴建明倫堂,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文廟是天津歷史上等級最高的古建筑群,也是天津地區(qū)現(xiàn)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博物館導游詞】相關文章:

博物館導游詞10-26

洛陽博物館導游詞07-11

博物館導游詞范文06-14

澳門博物館導游詞11-12

洛陽古墓博物館導游詞07-10

西安碑林博物館導游詞12-19

歷史博物館導游詞02-21

博物館導游詞(14篇)02-11

博物館導游詞14篇11-12

博物館導游詞(15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