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后感1
最近,我讀了一本《論語》。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它告訴了我要勤奮學習、學會做人等許許多多深刻的'道理。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則論語的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這則論語讓我明白了給別人辦事情要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要做到誠實可信,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需要認認真真地復習。
但是,我有一次對朋友沒有做到誠實可信。有一天,我的朋友琪琪叫我?guī)退I東西,營業(yè)員找了零錢,我卻少給了琪琪一元錢,她居然相信了我,我心里很慚愧,卻說不出口。過了好長時間,我把那一元錢放進了圣誕賀卡里面,寫上幾句道歉的話,希望她能原諒我。琪琪見了賀卡,馬上找到我,說她已經原諒我了,我真為我有這樣一個寬宏大量的朋友感到自豪!
同學們,你們對待朋友一定要做到誠實守信,要做到上面三個要求。要多讀一讀《論語》,學習更多的知識。
《論語》讀后感2
最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朱則民的講評著實讓我佩服,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是大家孔的這一句話,它讓我想了很多。
孔子很看重一個很人長成長過程中朋友的作用,他主張我們交納正直、誠實、知識面廣的朋友,而不贊同我們跟那些性情膽小、優(yōu)柔寡斷、心懷鬼胎的人做朋友。那些好的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在自己疑惑時幫助自己做出選擇。
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明辨的.能力,是寬容的態(tài)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類生活方式,而需要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只有明確明確自己的既定目標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朋友就好比一面明鏡,可以窺見自己的得失,也可以反映出自己的職業(yè)道德道德品行。當自己因為方向而迷茫時,又可以及時為你指明方向。
《論語》讀后感3
在中國5000年悠久歷史中,有一門學問代代相傳——儒學,有一本經典人人皆知——《論語》。這兩樣東西在春秋時期完美結合,鑄就了一個直至現在仍在討論的話題。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編寫而成,記錄了他們的師傅——先人孔子的`言行,許多名句箴言,直到今天還十分適用,真是一朵奇葩!
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要屬“學而篇”了。它是《論語》的首篇,由16個對話組成。對話中,有判斷君子的忠告,也有做人的要求;有交朋友的告誡,也有學習知識的過程。五花八門,彰顯了大儒風范!
放眼整本書,我感悟最大的是那句“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認為:花言巧語,一昧討好你的人,就像豆腐嘴刀子心,笑里藏刀,一定沒有多少仁德!我想,在現代生活中,騙子不就是那個討好你的人,在你被贊揚得如醉如癡時,給你當頭澆上一盆冷水,拿上他的戰(zhàn)利品――從你錢包中溜出的錢財,逃之夭夭。留下你一人站在原地,暗自懊悔不已!
經典從來不會褪色,只會越來越鮮艷。讓我們細細品味這部經典中的經典吧!
《論語》讀后感4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張以德治民,而《論語》是孔子的語錄集結,在讀這部作品的過程中,可以用中華傳統美德來感召自己,有利于我們少年朋友的健康成長。
當我翻開“少年誦讀經典系列”——《論語》這本書的時候,整本書的.第一章節(jié)《學而時習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治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的對,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需要按時溫習,才能獲得更多知識。
這也使我想起,我三年級時學英語的經歷。那時,我的英語學得并不是很好,單詞記不熟,許多老師講的英文,我也聽不懂。在一次單元測驗中,我只得了91分,原因是其中單詞拼寫部分,我有幾個單詞不會拼。于是,為了讓自己能牢記單詞,我反復查閱英漢詞典;在筆記本上抄滿密密麻麻的英文;空閑時,便把單詞卡拿出來復習。一個學期過去了,期末考試時,我竟破天荒地地考了滿分!看著自己的英語試卷,我高興地笑了。
從此,我便牢記這孔子的這句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讀后感5
《論語》就像一杯耐人尋味的香茶,越品讀就越能體會出文言文之間蘊藏的知識。走進了《論語》這本書,我看到了萬人師表、學識淵博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把他平日的言行給記錄下來,編成了《論語》!墩撜Z》一共有20章,記載了孔子各方面的言論,圍繞著“仁 ”這個主題編制的?鬃邮侵袊寮覍W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不管在過去還是現在都起著很大的進步意義!墩撜Z》不僅是古代文學的典范,而且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是學習中國文化的開始。
《論語》的第一章就是學而第一,以學為主。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的意思是說:“學習過后能按時復習,不是很愉快嗎?”現在的一些學生把 復習甚至于學習看做是一件很痛苦、浪費時間的事情。但是你如果把學習看做是一場游戲,我和你之間的學業(yè)上的較量!
我讀完第一章,突然明白了:學習的過程應該取長補短,應該更好的完善自己不足之處,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
《論語》讀后感6
在暑假里,我讀了《學庸論語》。《學庸論語》包括大學、中庸和論語。我覺得這本書里包含的的道理太濃厚了,而且不是一讀就懂的,要你細細地去品味,去理解,去反復閱讀才會明白其中的含義。
比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他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長,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的`,不冒犯長輩而愛作亂的是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他是仁的根本。
還比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說,孔子說,一個人丟了誠信,他還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呢?就好似打車沒有輗,小車就沒有軏一樣。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謙虛的人,孔子在述而第七中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么因難呢?”
《論語》中國文化導讀之一,值得我們用我們的一生去讀。
《論語》讀后感7
《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我們現代人太需要心靈上快樂的生活了。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標榜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教授對現代人說半部《論語》可修身。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用最樸素語言,講述了兩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們說過的最簡單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我們努力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而真正和諧是什么呢?我們今天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讓世界充滿愛,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fā)。
人人都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內心的太少。
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社會競爭激烈,越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更要調整好與他人的關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關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孔子的《論語》穿越滄桑,傳遞到了今天,讓我們現代人仍然得到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現代人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
《論語》讀后感8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長,要學會取長補短;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告訴我們品德好就一定會有朋友;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非動”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做事要符合禮的標準……在《論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很多句名言,讀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很多人生的道理。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孔子在《學而第一》中說的那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快樂的人生從身邊點滴事情做起:在學習的時候經常去溫故舊的知識,就會感到快樂;有朋友從遠方來,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感到生氣,這就是一個君子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獲得快樂:在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不要有畏懼的心理,可以聯系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的難題。就像解答奧數題,總是從最簡單的原理入手,耐心地一步一步分析,當你解開難題的時候,快樂的心情就像潮水一般涌上心頭,這時學習不也變得快樂了嗎?
我們在生活中要像孔子所說的那樣,把每一件事都當成快樂的事去做,那么你就會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論語》讀后感9
今天我讀了《論語通解》中的一則,使我感觸很深。“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意思是孔子談到公冶長時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做妻子。雖然他曾經蹲過監(jiān)獄,但那并不是他的罪過!庇谑前炎约旱.女兒嫁給公冶長做妻子。
一次我們班的某某好學生沒有帶作業(yè),她給老師說了一聲,老師就說“沒關系,下次帶來就行了!
可是我們班的某某壞學生壞學生沒帶作業(yè),給老師說后,老師大發(fā)雷霆的說:“你怎么沒帶作業(yè),沒帶就是沒寫,去把作業(yè)抄xx遍”。
從這件事來看,我開始覺得老師太偏心了,對好學生對好學生不但不讓她罰寫還用那么親切的語氣說,可是對壞學生又吵又罰簡直是兩個極端。
可是反回來好好想想老師這樣做也有她的原因,壞學生每次都不寫作業(yè)到學校說他們沒帶作業(yè),就算他們寫了老師也不會相信的。
好學生就不一樣了,他們每天按時按點完成作業(yè),就算他們真的沒寫也不會有人說他們。
這就說明你想從壞人變成好人是不容易的,你做一件好事別人還以為你有什么大的陰謀呢。
《論語》讀后感10
“教女人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不知道,知道!边@句話選自《論語》中的《政治》,這是《論語》中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意思是:“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边@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但對現代人還是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的。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知道”這句話包含一個道理:無論做什么,都要謙虛誠實,千萬不要假裝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應該以謙虛誠實的態(tài)度對待。如果有不懂的問題,要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不要羞于提問”。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假裝理解,敷衍了事,最終只會傷害自己。
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要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快速咨詢老師同學。有些學生總是懶惰,想湊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錯誤的理由。他們總是認為自己的錯誤只是一個錯誤,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難免會有很多漏洞。
讓我們“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做一個誠實的人!
《論語》讀后感11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边@句話出自《論語》,是我最喜歡的名言之一。每當讀起這些古典名著時,都不禁會贊嘆起瑰麗的中國文化,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些燦爛的瑰寶已經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這句話教導我們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是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虛心求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遇見不懂的要及時請教別人,努力與別人看齊。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這種精神,那么你,你還是原來的你,不會有任何前進的步伐,生活也就不會有動力,而動力決定著你的成!
因此,我們應該有著“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這種精神!
《論語》讀后感12
在學習班里,同初一預備班的學哥學姐們讀到了初一上冊的課本,其中,《論語十則》這篇文章勾起了我濃厚的興趣。
論語之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大意是:學習之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到來,不也很快樂嗎?所以我覺得,人生,好比一塊面包,你已經把一塊面包吃完了,不一定你的一生就過完了,你可以去尋找屬于自己的,更好吃,更有用處的東西,不是嗎?
論語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別人出主意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讀到這篇論語的時候,我覺得現在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會反省自己。我應該學會檢討,學會反省自己,同學們你們也應該行動了!
論語之三:子曰:歲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蹲雍薄反笠猓号錾虾涞亩,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謝。讀了這篇論語。我知道人的知識是無窮的。隨時隨地都可以想出一個創(chuàng)意。
讀了上面幾句論語,你是否感覺自己又增長了一些知識,又懂了幾分道理,那就請繼續(xù)在論語中遨游吧……
《論語》讀后感13
《論語》是一本很好的書,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組成,是記錄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
書中既有對社會和生活的美好描寫,也有對生活的知識和道德,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fā)。書中還有釋文和故事,就像讀現代故事書一樣,內容豐富多彩,繪畫美麗動人。每個故事都有一個適合其內容的主題。只要你讀完這篇文章,你就能理解這個主題的意思。故事中有一些好詞好句,還有許多古代著名人物,如孟子、老子、莊子、周邊等。
在這本書中,我似乎看到孔子向老師學習,最終成為一名古老而著名的`老師。突然,我懷疑孔子不是老師的想法在我心里消失了。
讀完《論語》這本書后,我知道人們應該善于觀察周圍的事物,探索它的奧秘,不要因為童年的樂趣而耽誤他們的學習。正如書中所說,黑發(fā)不知道早點努力學習,白首方后悔晚讀書。閱讀并不難,只要你仔細閱讀,仔細閱讀,仔細寫,你就能讀得很好。
這本書豐富了我的知識,提高了我的寫作能力,使我受益終生。
《論語》讀后感14
“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就是德,沒有品德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優(yōu)秀,也是無用的!边@是我讀完了《論語》之后懂得的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說過的名言警句合集,這些名言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道理,也讓我知道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
孔子說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小人與君子的天壤之別,君子眼中,最重要的是品行與法制,而小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君子都是顧全大局的,而小人只顧自己小利得失,這也是高尚與低俗的'區(qū)別。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君子不器”雖然這句話非常短,但十分明了的指出了“君子”的特點:不像器具一樣,只有一方面的用處,他們都是品德高尚,很有才干,并且忠于國家的人才呀!
我又仔細想了想,我在生活中有沒有做到像君子那樣的品行呢?我有時候犯了錯,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有時候作業(yè)沒寫完,會向老師隱瞞,這都是小人之行。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舍小人之俗,習君子之德,做一個新時代的“真君子”!
《論語》讀后感15
其次,我們要同正直的人、信實的人和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諂媚的人、背后毀謗的人和夸夸其談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保ü遍L)我將孔子這六類人的.對舉看作是對第一條標準的具體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線。我覺得以上這兩條標準非常符合孔子對“仁”的追求。從“恭、寬、信、敏、惠”這些“仁”的細目來看,“仁”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質的高度概括?鬃右簧嵺`“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滲入了他的這一標準。直、諒和多聞分別從立身、對人和學識三個方面對選擇朋友提出了一個簡明而又完備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觀上也有體現。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保ㄗ勇罚┪覀円M可能地與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這畢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現實中我們既要結交激進者,也要結交狷介者,優(yōu)勢互補。這樣,我們就可避免偏執(zhí)。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作文03-19
《論語》讀后感02-27
論語讀后感06-23
論語的讀后感04-15
論語讀后感12-11
《論語》的讀后感03-12
論語的讀后感04-16
【精選】論語讀后感08-16
[經典]論語讀后感08-19
《論語》讀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