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考語文的作文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考語文的作文 篇1
創(chuàng)新,是學習的生命力。它就像一盞明燈,在黑暗中放射萬丈光芒,引導人們不斷前進,走向成功之路。
翻開人類歷史長卷,有多少偉大的科學實踐者不正是通過點燃創(chuàng)新――這盞明燈而達到成功彼岸的嗎?就拿物理學家法拉第來說吧,他在奧斯特試驗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jīng)驗教訓,產生了新的研究思路,提出能否實現(xiàn)磁生電這一偉大的構想,經(jīng)過一系列的試驗于探究,他終于成功了,從而開創(chuàng)了電學事業(yè)的先河。他不正是由于創(chuàng)新精神而獲得成功的嗎?
培根曾經(jīng)說過,“只見汪洋就以為沒有大陸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這些“拙劣的探索者”的失敗,根本原因在于他們沒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茖W發(fā)明需要創(chuàng)新精神,學習同樣需要創(chuàng)新精神。英國有個人叫亞克敦,可謂是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他閱讀過的'書籍不計其數(shù),可最終卻毫無建樹,原因就在于他沒有將書籍只是加以創(chuàng)新,轉變?yōu)樽约旱乃枷牒湍芰Α?/p>
與之相反,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對資本家發(fā)給工人的工資產生了疑問,正是抱著這種求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他不斷深入工人群眾,調查研究,終于發(fā)現(xiàn)了剩余價值的秘密,為了人類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學習必須有創(chuàng)新,否則,即便讀萬卷書,也是徒勞無益的。
學習貴在創(chuàng)新,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學有所成;只有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才能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成為一名合格的弄潮兒!同學們,行動起來,讓我們?yōu)樽鎳拿魈於鴬^斗吧!
考語文的作文 篇2
多一些風云氣
明嘉靖三十三年春,倭人入寇,任環(huán)在江陰督兵迎敵。兒子派人前去問候,任環(huán)回了封家書,直言:“汝輩絮絮叨叨,千言萬語,只是要我回衙。何風云氣少,兒女情多耶!”任環(huán)的家書,鼓蕩著風云氣!百量芰鞫荆嗌侔傩詹坏冒矊?爾老子領兵,不能除討,嚼氈裹革,此其時也,豈學楚囚,對兒輩相泣幃榻耶!”
他告訴兒子:幸而承平,則父子共享太平之福;不幸有變,只有臣死忠、妻死節(jié)、子死孝,大家成就一個是而已。一個人有沒有風云氣,體現(xiàn)其襟懷格局的大小;一個民族風云氣強不強,關乎其能否邁出鏗鏘步伐。
考語文的.作文 篇3
論文摘要:作文講評應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處境和精神狀況。教師的講評應緊緊扣住教學目標,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講評形式包括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和學生自我對話等。
論文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文講評 學生中心 對話
作文講評,顧名思義,是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講解和評價的教學活動。筆者就最近所聽的一堂作文教學課及由其引發(fā)的思考述之于下,以期引起同人的思考。
案例呈現(xiàn):
這是一堂區(qū)級的小學四年級作文教研課,教學內容和要求是“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要具體地寫出動物的特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聽課的有區(qū)教研員和全區(qū)四年級的語文教師。
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如何具體地寫”和“如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上。就“具體地寫”這一要求,教師教給了學生“放大鏡”的方法——-抓住動物的某一特點,放大這個特點后再進行具體描寫;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一要求。教師教給了學生“擬人”的方法——把所寫的動物當成人,寫出它“嘴里說的,心里想的”。教師的這種“重點突出,方法明確”的作前指導,讓聽課的教研員和語文教師頻頻點頭。
經(jīng)過了大約20分鐘的作前指導之后,學生開始動筆寫作。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快速動筆書寫,極少有咬筆頭無從下筆的學生。從學生的寫作狀態(tài)看,教師的作前指導是成功的。
學生寫了大約10分鐘后,教師讓大家停筆。課堂進入作文講評環(huán)節(jié)。
教師:有哪位同學愿意將自己的作文和大家分享的?學生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學生躍躍欲試但最終還是沒有舉起手來。教師等待了一會,終于有一個男孩子舉起手采。教師讓他站到講臺上,并將他的作文用投影儀投射出來。
男孩子寫的是貓。大約寫了250字。
教師:來我們一起看看這位同學寫的作文!拔易钕矚g的是動物是貓。我家有一只貓,它非?蓯邸。好,這是按照老師給的開頭寫的。“它的毛是白色的,頭上有一對尖尖的耳朵和一對大眼睛”。語言太平淡了,我們說它的毛是白色的。還可以怎么說?
班上其他同學:雪白的。
教師扭頭對站立一旁的學生說:聽到了嗎?雪白的。
教師:一對尖尖的耳朵,一對大眼睛。怎么聽起來感覺很不舒服?重復!寫耳朵時用了“一對”,寫眼睛時就不要再說“一對”了,應該說“一雙”。那么,是什么形狀的大眼睛?三角眼也可以是大眼睛!應該怎么說?
男孩子聽到老師這么說,有點局促不安了。
班上其他同學:圓圓的大眼睛。
教師:“小貓的嘴小小的,經(jīng)常‘喵喵’地叫,好像是說:‘小主人,我餓了,給我點吃的吧。”’你這一段明明是寫小貓的外形特點,怎么又寫到小貓好像在說什么了呢。還有,你接著前面的寫下來,就應該是“它的嘴小小的”,而不是“小貓的嘴小小的”。
男孩子的臉這時候已經(jīng)很紅了,在講臺上站立不安。
教師繼續(xù)進行“念一句評一句”式的講評,直到下課。
男孩子拿著作文本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座位上。
針對這種現(xiàn)象,筆者有如下四點思考:
一、思考之一:小學作文講評——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
大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曾經(jīng)說過,“教育者不能無視學生的現(xiàn)實處境和精神狀況,而認為自己比學生優(yōu)越,對學生耳提面命,不能對學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這樣的教育者所制訂的教學計劃,必然會以我為中心”。
我們可以想象,這個孩子是鼓足了多么大的勇氣走上了講臺,在同學面前,在許多陌生的成年人的面前展示自己的作文,對孩子而言,無疑是在努力地超越自我。同時,這個孩子又是帶著多么強烈的希望走上了講臺,他必定認為自己的作文應該是不錯的,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就在這樣的“現(xiàn)實處境和精神狀況”中走上講臺的孩子,是應該得到教師由衷的肯定和熱情的贊揚的.。但是,教師卻恰恰忽視了“學生的現(xiàn)實處境和精神狀況”這一因素,進行了“以我(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習作講評教學。而這樣的教學,恰恰是違背教育與教學本質精神的。雅斯貝爾斯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他們的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xiàn)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在本案例中,教師所表現(xiàn)出來的恰恰是對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更多關注,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和啟迪。教師是“以我為中心”,站在成人的立場和角度,來審視和評判孩子的作文的。應該說,這樣的教師教育行為是違背教育本義的。 "
二、思考之二:小學生作文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一說到評價,我們必然會想到標準。因為按照不同的標準去衡量,就會得出不同的評價結果。通過對上文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當教師不顧學生的現(xiàn)實處境和精神狀況,從成人的角度去評價孩子的習作時,它的確是一篇問題重重的習作。但是,若站在一個小學四年級孩子的角度,它還是不是一篇一無是處的習作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首先,在短短的十多分鐘內能夠完成200多字的片段描寫,是十分不容易的。其次,這篇作文表達的意思是清楚的,主題明確,語句通順。此外,學生還用到了教師在作前指導中所講的“擬人”的手法。應該說,這至少是一篇中上水平的作文。但是,正如案例中的教師一樣,我們很多時候都在無意識地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在這種“高標準,嚴要求”下,絕大多數(shù)孩子每寫一次,就失敗一次,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害怕寫作文。 那么,怎樣的評價是關注兒童現(xiàn)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呢?那就是首先要站在兒童的角度來看待兒童的作文。對此,我國特級教師高林生先生說:“中年級的文章可以是不分段的,也可以是一個片段,甚至孩子習作中有點問題,或者有點不通的句子也沒有問題!备吡稚壬說:“要堅持以鼓勵為主的原則,蹲下來看孩子的習作,增強孩子的習作興趣和自信心,讓學生們樂寫、會寫。還是那句話,以童心看兒童的作品,這樣你就會發(fā)現(xiàn)閃光點。”
綜上所述,作文評價標準應是兒童當下的現(xiàn)實生活和精神世界,具體做法是“心中有標(課標)”和“目中有人(兒童)”。
三、思考之三:小學作文講評的目的是什么?
就一個完整的作文教學過程而言,包括“教師作前指導一學生習作一教師講評習作一學生修改”這四大環(huán)節(jié)。由此可見,教師講評學生作文屬于作文教學過程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作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文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學的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礎。從這個角度來講,小學習作講評有兩大目的,一是認識上的,一是能力上的。從“認識”的角度講,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樣的作文是好作文;從“能力”的角度講,就是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習作知識與方法,能對作文進行有效的修改。
以上是從普遍意義上闡釋習作講評的目的。若是具體到實際的習作教學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次的習作教學都是有側重點的,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一次課中對所有的寫作知識和方法進行講解。因此,每一次習作教學都應該圍繞重點來展開,習作講評環(huán)節(jié)也不例外。就本案例而言,既然教學重點是“寫具體”和“寫出真情實感”,那么教師在講評時,也應該緊緊圍繞這兩點來進行,而不是對每句話進行點評。
綜上所述,小學習作講評的目的應是緊緊扣住教學的重點,深化學生對某種寫作知識和方法的認識,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以便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思考之四:什么樣的小學作文講評是可行的?
雅斯貝爾斯認為,對話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xiàn)。對話應以人及環(huán)境為內容,在對話中,可以發(fā)現(xiàn)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存在的意義。根據(jù)現(xiàn)代教育對話哲學以及語文作文講評本身的特點,筆者認為,在作文講評過程中教師應采取以下三種對話方式。
師生對話。在師生對話中,師生以一種完全平等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對方面前。對于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不應是命令式的指出,而是應以一種期待的口吻,向學生提問:“你看看這里存在的問題是什么?你再讀一讀,看看怎樣改會更好?”教師不直接提供現(xiàn)成答案,而是引導學生依靠自己的能力(比如已有的口語經(jīng)驗、語感、已有習作知識等)改正錯誤。當學生實在改不出時,教師可以做一些提示或者再給出答案。這樣,學生所感受到的不再是壓迫,而是在教師引導下自己成長進步所帶來的巨大的自我充盈感和自信。
生生對話。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就小組成員作文中的閃光點和問題進行討論。在彼此的交流對話中,學生通過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文而展示了自已,同時加深了對相關寫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甚至有可能在彼此的辯駁中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使得認識和領悟達到了更高的層次。因此,《標準》提出,應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自我對話。學生通過與教師、同伴的對話,已經(jīng)在認識上深了一層,方法上更進了一步,心態(tài)上也更加開放。而此時,教師讓學生再來反觀自己的作文,學生就會對自己的作文有某種頓悟。通過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就實現(xiàn)了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教育就是引導‘回頭’即頓悟的藝術”。在此基礎上,學生再對自己的作文進行有效的修改。而這樣的行為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心有所悟之后的更加有意義的行為。
考語文的作文 篇4
在眾多初中老師中,要評一個我最喜歡的,那應該是我的語文老師——曾老師了。
幽默,是曾老師讓我們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殺手锏。記得有一次,他批評我們:“你們這些人呀,有時候真應該去醫(yī)院檢查下腦子!”話音剛落,一位愛插嘴的同學馬上接著說:“去湘雅!闭Z文老師不好直接批評他,于是說:“想必這位同學也是經(jīng)常去的吧!宾畷r,有的.同學仰天大笑,有的捂嘴偷笑,有的笑紅了臉,有的笑彎了腰……整個課堂,成了一幅“群魔百笑圖”。
還有一次,某些同學上課不認真,在偷偷講著小話。曾老師想嚴厲批評,卻欲言又止,似乎是怕影響到其他同學對于課堂高漲的熱情。于是,他幽幽地嘆了一口氣:“你們有些同學呀,就像那山里的竹筍。”見同學們一臉疑惑,他接著說:“嘴尖,皮厚,腹中空!”又是一陣大笑,講小話的同學也認真聽課了。
該嚴厲的時候,曾老師毫不心慈手軟,但他的嚴厲總是讓我們心服口服。有一次我的作業(yè)寫得不好,“×”隨處可見。曾老師叫我去他辦公室。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走進去,以為他會將我大罵一頓。卻不是。只見他坐在椅子上,滿臉嚴肅得可怕,像要把我吞進去似的;奇怪的是,過了一會,曾老師說話的時候,語氣卻十分緩和。這種語氣緩和的批評反而讓我無地自容,泫然欲泣。他見狀,說了聲:“去吧!蔽一伊锪锏嘏芰恕拇艘院,我再也不敢不認真對待作業(yè)了。
曾老師吸引我們的不僅僅是他的言辭,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學水平。他來到這所學校已有七年之久。他將他教學七年總結下來的經(jīng)驗、方法融入生動的課堂,一點一點地傳授給我們。翻開語文筆記本,你一定會有一種受益匪淺的感覺。曾老師強調學生對學習要有悟性:一點就通、融會貫通、無師自通。他告訴我們,要是做到了這一點,學習就沒問題了。
初三的學長問我語文老師是誰,我說是曾老師。學長馬上翹起大拇指:“你可真幸運!”
考語文的作文 篇5
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觀要求基礎教育以培養(yǎng)能力為主,我們要通過切實的語文基本訓練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寫作便是一種技能,一種能力,而技能和能力可以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得以提高。多年來,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再加上小學、中學、大學教寫作(作文)課的老師研究教學時只研究自己所教的一段,不注意上下銜接,因此造成小學、中學、大學的寫作教學嚴重脫節(jié),重復現(xiàn)象嚴重,無效勞動甚多,效果很不理想。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回答問題,闡述觀點,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都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書面作文能力的提高更非一日之功。筆者在十幾年的教學中不斷探索,試圖尋找到切實有效的作文教法,做了以下一點思考。
一、注重積累,厚積薄發(fā)
感到?jīng)]有材料可寫,往往就是學生害怕作文,進而厭惡作文最直接的原因。顯然,不是生活中沒有可寫的材料,而是學生對那些蘊藏于生活中的豐富生動的寫作素材,往往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失之交臂而不自覺。就因為學生缺少了攝取和積累寫作素材的能力,而寫作素材絕不會自動進入學生的認識領域,這才是學生感到?jīng)]有材料可寫的的根本原因。要使學生對作文不致于望而生畏,擺在教師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善于“務本”:從培養(yǎng)學生攝取和積累寫作素材的能力入手,抓好寫作基礎訓練。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學問家、作家,都是很重視積累的。達爾文隨貝格爾號考察船作環(huán)球考察,記錄的資料有五十萬字之多。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凡爾納,每年平均作六十本筆記。他死后,人們發(fā)現(xiàn)他寫的讀書筆記竟有二萬五千本。我國的司馬遷,從二十歲起就到各地游歷,遍訪名川大山,搜集民間的傳聞,積累了很多有用的資料。班固為了搜集資料遍讀了當時存放在石室、蘭臺、東觀和仁壽閣等處的幾千車藏書,他博采群書之長,將有用資料一條一條摘抄下來,積累可謂“厚”矣!達爾文寫出了《生物進化論》,凡爾納寫有一百零四部科幻小說,司馬遷寫了《史記》,班固修編了《漢書》,他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和他們的積累豐厚分不開。
培養(yǎng)學生攝取和積累寫作素材的能力,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感知和理解生活的能力,也即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我認為最好的辦法,便是從培養(yǎng)學生堅持不懈的寫好日記、札記、記憶筆記和文字記錄等實用性筆記文體起步,逐漸養(yǎng)成勤于練筆的好習慣。這樣,學生既能充分適應日常學習、生活的各種實際需要,又能從中攝取和積累寫作素材,為專業(yè)性寫作訓練打下堅實基礎,實為學用結合的良好形式。
二、豐富思想,立意高遠
文章是反映客觀事物的,而客觀事物是紛繁復雜的。有限的文章同無限的世界,在數(shù)量的多少上是矛盾的。任何文章,都不可能把世界的豐富性、多樣性一覽無遺地表現(xiàn)出來,都不可能概括出全部的本質特征,只能選取浩瀚江流的一朵浪花,莽莽叢林的一片樹葉,不盡人生的一個典型來寫。選擇這些有限的材料,目的是為了反映世界和說明世界。有限的材料怎么能反映和說明整個世界呢?這就是寫作上講究并努力做到的:以個別反映一般,以局部反映整體,以現(xiàn)象反映本質。而能否在文章中體現(xiàn)出“一般”、“整體”和“本質”,也正是能否正確煉意志。
文章的主題的獲得,要經(jīng)過作者對生活觀察、認識、把握,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也是通過作者對全部材料在意義上聯(lián)系起來思索,使某種思想能貫穿全篇的過程。而這“思想”,也就是我們寫作上所須“煉”的“意”。
寫文章除了反映生活,還為了創(chuàng)造出一個美的新天地,讓人們的思想受到啟迪,讓人們去追求美的理想,因此,提煉出一個美的意思、美的境界,就顯得十分必要。那么,這美的意思、美的境界的境界的標志是什么呢?從哪里去“提煉”呢?俄羅斯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里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生活或使我們想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高遠的立意具有針對性和時代感。對初學寫作的`人來說,要從自己有深切體會和感受方而去煉意。因為,只有自己熟知、理解了的材料,才能變得到真知灼見,而所表達的思想,自己才覺得踏實,有把握。在寫作中,不論是寫古代題材、現(xiàn)代題材、未來題材,還是寫外國題材,亦或寫零星感觸,都應為促進現(xiàn)實生活的進展而寫作。當前,如果是寫新人,就是為了表彰新時期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如果寫過去,那是為了反襯或對比今天的偉大時代;如果是寫陰暗面,那是為了克服前進的障礙,以加速建設的進程;如果是寫零星感觸,也是為了加深對新時期新精神的理解,是為了認識生活的本質規(guī)律。一篇好的作文,要同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時代接近,引導我們趨向真善美。
三、關注時事、與時俱進
寫文章,時代感非常重要。那怕是寫散文,寫游記,也不能忽視時代特征,寫好一篇富有時代氣息的文章,要求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時事,與時俱進。一篇作文的選材與作文主題的表達密切相關,如果材料陳舊,就會影響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在校園中,學生的生活相對封閉、單調,我們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多看報,關注新聞,從而了解時代信息,為寫作提供素材,使文章與時俱進,帶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現(xiàn)實情況是,學生老在故紙堆里找材料,老師在文章中看到的材料不是屈原、陶淵明,就是李白、蘇東坡,千人一面,沒有什么新鮮感,且這樣的文章根本不能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困惑。因而,要想學生的文章出新意,就需要在材料的現(xiàn)實性方面多下功夫。
寫作是思想的演繹與感情的流瀉,其作為一種精神產品,也就是需要給予讀者閱讀的收獲,如果讀了你的文章,看到的只是人云亦云的材料或思想,這就等于枉費時間。我們要學會從社會熱點里獲取我們想要的素材,一周花半小時(能多點時間則更好)大致瀏覽一下一周的國內外大事,把覺得可圈可點的人物、事件做一簡單的摘記。學生把自己的筆觸投進現(xiàn)實生活之中,讓自己的文章有了新意,從而也有了深意,寫出了與眾不同的文章。
四、常看常思、常寫常改
除了通過閱讀積累寫作材料,還要求學生有針對性的多閱讀作文,尋求借鑒。在語文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除了要求學生寫作文、看作文,最行之有效的還有讓學生學會自己修改文章。一般來講,教師只會讓學生寫文章,不用修改文章,就因為寫文章是自己的事,非自己動筆不可,修改文章則是老師的事,用不著自己操心。特別是課堂作文,學生寫作,老師批改,似乎已成為亙古難變的定例。效果呢?作文本堆成了山,老師為“移山”累得喘不過氣來,便無力再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智力開發(fā);學生呢,只是一味用簡單的勞動去為老師“筑山”,從未有過自己動手修改文章的念頭,連認真閱讀老師批語的興趣也極為少有。這樣,從課堂作文來說,學生既是奉命作文,又不負責修改的責任,也就無所謂主體意識與質量意識,其寫作水平自然是提高得極為緩慢。
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應當是讓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讓學生承擔起自己修改文章的責任。
修改文章的程序,一般可以優(yōu)化為四個層次,三大關口:一看文章是否有的放矢,即立意是否新穎,中心是否突出二看是否言之有物,即材料是否準確、典型和豐富;三看是否言之有序,即結構是否合理,條理是否清晰;四看是否言之有文,即語句是否流暢,用詞是否貼切、生動。如果“一看”、“二看”不合格,這篇文章便需要重新構思或重新選材,這便是“大改”;如果是“三看”不合格,則需要重新組織材料,即重新調整結構或重新選用表達方式,此為“中改”;如果只是“四看”不合格,則專在語法修辭,即煉字、煉句上下功夫,此為“小改”。切實遵循由“大改”再到“小改”逐一過關的原則,循序漸進地進行審讀和修改,符合構思和寫作文章的一般規(guī)律,有利于提高修改文章的效率。
對于學生習作的修改,一般采用“上不封頂,下得保底”的原則,激勵學生養(yǎng)成精益求精的寫作習慣。所謂“下得保底”,指每一次課內作文的修改,務必達到中心明確、材料具體、條理清晰、文體規(guī)范等基本條件,才算是“合格”。對于那些基礎差,或志趣、特長均不在寫作方面的學生,當他一稿或二稿已經(jīng)達到“合格”水平而不愿再多作修改者,都是可以不再強求他們“更上一層樓”。所謂“上不封頂”,是指對于已經(jīng)進入行列的習作和對那些既有愛好又已初步形成特長的同學的習作,則鼓勵他們越過班級內的面向社會,對外投稿,力爭發(fā)表!鞍l(fā)表”的級別又劃分為校級、市級、省級、國家級。在明確劃分了“成功”的等級以后,一方面,嚴格把守“保底”關,以保證寫作素質訓練的嚴肅和嚴謹,另一方面,面向社會,努力攻克“發(fā)表”關,主動讓自己的寫作訓練接受社會的檢驗,學生便能在標志著“成功”的梯級系列中奮力攀登,自強不息。
把文章交給學生自己改,就是要使學生明白:好文章都離不開精心的修改;養(yǎng)成勤于修改文章的好習慣,不僅僅是對于“文品”的精益求精,還是對于“人品”的刻苦磨礪。在一個學期內,與其不負責任地寫出10篇、20篇涂鴉之作,還不如認認真真地修改出三至四篇成功的習作。
作文是一種精神產品,重視以上幾點,進行行之有效的訓練,使我們的學生在寫作中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新,進而使文章清新脫俗,蘊蓄豐富的審美質感,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孜孜以求的,我們的作文指導力圖使學生養(yǎng)成積累意識,時代意識和練筆意識,才能寫出好的文章。
考語文的作文 篇6
虎尾:最好是“二節(jié)鞭”的尾,倒數(shù)第二節(jié)就所記之事作主題的升華,議論色彩宜濃些,而最后一節(jié)最好是一句,盡可能注意句式的變化,做到有力、有神,令人回味無窮。
集裝箱的“肚子”:所謂集裝箱就是指中間所記的事、寫的內容,只要與主題有關,圍繞中心線索,都可以寫,這部分對一些寫作較弱者講,是最可發(fā)揮的地方。
文章中一定要有描寫,特別是人物描寫。因為我們的記敘,就是寫人的,事因人生、情隨事出。因此,在敘述事情過程中,不失時機展現(xiàn)兩三處關于人的描寫,特別是人物的眼睛和手,這樣就會使文中人“真”起來,“神”起來。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可入文。只要注意,事不在大小,有“我”就行,情不在多少,有愛就靈。這“三件事”要有層次,多角度。“人往高處走”,寫事也如此,這事中的情,也應有個由表及里的順序。而這里的“愛”就是愛學習,愛生活,求上進;愛集體,愛祖國,愛人民,講責任。
在選材時要注意,自己經(jīng)歷的、熟悉的事是最好、最有個性、利于發(fā)揮的素材。生活中有這樣的事,家長讓他去買蘋果,他就想也買別人也曾買到的一斤重一只的`大蘋果,結果滿街去找,空手而回。其實一斤稱二、三個蘋果也是很討人喜歡的,而生活中的最常見、易買的是這樣的蘋果。寫文章選材也是如此,生活中好多事只要你仔細去感受、去品味,就會像席慕榮手中的貝殼一樣閃閃發(fā)光。
這“三件事”就是一串糖葫蘆,把它裝進“集裝箱”,這樣可以收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如果你確實擁有“一只斤把重的蘋果”的素材,那就要提醒你,不能寫成流水帳。
字要正,大小適中。一是要寫端正,至少告訴別人“我認真”。字的“大小”:占字格的2/3左右,過大則丑,過小則弱。
試卷不是草稿紙,整潔是起碼要求。
【考語文的作文】相關文章:
【精華】考語文的作文38篇06-21
【精選】考語文的作文集合五篇05-26
精選考語文的作文集合五篇05-29
關于考語文的作文錦集六篇06-03
精選考語文的作文集錦7篇08-01
考語文的作文集錦9篇06-06
【精品】考語文的作文匯總八篇11-03
?嫉恼Z文古詩詞09-29
關于考語文的作文匯總七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