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婷婷在线精品综合_97人妻AⅤ一区二区精品_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閱讀>詩詞>王維詩詞賞析
王維詩詞賞析
更新時間:2024-10-24 11:30:42
  • 相關(guān)推薦
王維詩詞賞析

王維詩詞賞析 1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別后相思,人情之常!对娊(jīng)》里有“一日三秋”(《王風·采葛》)、“甘心首疾”(《衛(wèi)風·伯兮》)、“惄(nì)如調(diào)饑”(《周南·汝墳》)等語,都形容相思之深。為把相思這種心理活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古代詩人為我們留下許多優(yōu)美的詩句,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徐干《室思》),如“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如“思君如百草,撩亂逐春生”(李康成《自君之出矣》),如“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王維《送沈子福歸江東》),這些詩句或表現(xiàn)相思之深長(如流水)、之高潔(如明月)、之排遣不出(如百草)、之所在充滿(如春色),形象都十分鮮明,各具獨特的藝術(shù)感染力。但人們一旦陷入相思,總是首先想到王維這首詩,換言之,王維這首《相思》在同類題材的作品中最為傳誦,倍受青睞,其中大有奧秘。

  把上舉諸作加以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不論把相思比作流水、比作明月,還是比作百草、春色,都帶有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它們主要表達感情的單向流動。但如果承認相思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互感情活動,那么,這種“直流”不論多么強烈,都只能是單相思。本質(zhì)意義上的相思應該是既由此及彼、又由彼及此這樣循環(huán)往復的“交流”。說“思君如流水”,比喻生動傳神,但只見水從這里流過去,卻不見那里的水流過來,豈不是單相思?相比之下,“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終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情況就兩樣,這里不僅有一條江把彼此兩方遙遙相連,又有“共飲一江水”這一觸發(fā)相思的媒介,這才合乎相思的實情。王維的.《相思》前二句敘事,正面描繪客觀事物紅豆。后二句直接抒情:“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充分考慮到彼此兩方面。詩人借紅豆表己之相思,愿人之毋忘,而睹物思人,又是常情所有,這樣寫相思,自然是雙向流動的“交流”了,這是為每一對相思中的人所樂意接受的境界。

  為什么“此物最相思”呢?因為紅豆有晶瑩玲瓏的外觀,既可以持贈,又便于珍藏,是表達感情的理想信物;因為紅豆又名相思子,有確定的內(nèi)涵,是公認的、不容代替的寄托相思之情的專用品(像西方用紅玫瑰作表示愛情的專用品一樣),說“此物最相思”,無異講出了一個真理。相比之下,流水、明月、百草、春色等比喻,不免相形見絀。誰也不能把一輪明月或一片春色贈友人私而藏之;而流水、明月等有時還被派作別的用場。俞陛云《詩境淺說》云:“紅豆號相思子,故愿君采擷,以贈其別后感情,猶郭元振以同心花見殷勤之意。”(郭震《子夜四時歌·春歌》之二:“青樓含日光,綠池起風色。贈子同心花,殷勤此何極!保┩幕、相思子、毋忘我,它們形象寓意俱佳,都具有定情信物的品格。

  從開元年間王維為梨園將這首歌詞寫就時起,這首歌就由當時著名歌手李龜年作為保留節(jié)目唱了半個世紀,它“直舉胸臆,不假雕鎪;祖帳筵席,聽之惘惘,二十字移情固至此哉!”(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凡例》)它“風神搖曳,韻致纏綿,托物抒情,言近意遠,是右丞五絕獨造之境!保▌萆皆u語)

王維詩詞賞析 2

  唐代詩人多不勝數(shù),如果要你來做一個榜單,排名前五的詩人,會是哪幾個呢?李白、杜甫、白居易是肯定有的,那還有兩個名額,你會給誰呢?如果要我來選,我想,至少王維、必須是其中的一個。

  說到王維,你會想起很多的名句,比如“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還有“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再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等等等,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千古佳句。

  王維

  有時候判斷一個詩人的地位,咱們只需要看大多數(shù)人第一反應能說出多少句他的詩作就可以了,而王維無疑正是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唐詩大佬。

  以前有人批判古體詩,說唐詩宋詞這種東西,不但晦澀難懂無病呻吟、而且毫無意義。的確,有很多的詩詞都只是作者發(fā)發(fā)牢騷抒發(fā)一下自己的情緒,但不可否認的是,古詩也能帶給我們審美層面的享受、陶冶我們的情操。

  如果你不去感受和品味詩中的美好,那它的確沒有什么用處,但當你認真地去感受詩中的每一個詞句,就會發(fā)現(xiàn)它不僅能帶給人溫暖和喜悅,還能給人思想和智慧的啟迪。

  王維

  比如我經(jīng)常會在心煩意亂的時候讀王維的詩。王維篤信佛學,被世人譽為“詩佛”,他的作品具有一種空靈的禪意,讓人讀了之后可以靜心釋然。推薦一首我最喜歡的王維詩作給大家——《終南別業(yè)》,這首詩也許你不能完整地背誦,但其中那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咱們還是先欣賞一下王維的這首《終南別業(yè)》: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欣賞完王維的終南別業(yè)之后,咱們大概來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詩是王維五十多歲的時候所寫,當時的王維高居高位,做到了尚書右丞這個位置,屬于正二品的當朝大員,我們一般想,這么大的官肯定要周旋于官場很忙對吧?

  王維

  但王維沒有,他反而提前進入了退休的狀態(tài),總是吃齋念佛,經(jīng)常一個人跑到山上去散心,那么這首終南別業(yè),寫的就是這種官場之外的“半隱居”生活,為什么是半隱居呢,因為當時王維并沒有正式退休,而是找各種機會去體驗這種隱居的滋味。

  咱們可以想象,王維官居二品,官雖然不小,但煩心的事兒肯定也多,比如有人和自己政見不合、有人求自己辦事兒、甚至還有同僚排擠、又或者工作上亂七八糟的事兒,反正王維肯定是覺得煩不勝煩,否則他就不會老是往山里邊躲。

  你看他在詩里面寫: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說我中年的時候就開始信佛,老了之后干脆就住到終南山下歸隱田園,終南山是個修道的地方,也是隱者的天堂,王維在這里置辦了一處別苑,所以叫終南別業(yè)。

  王維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只要興致以來,就可以獨自上山漫游,其中的快樂,只有我自己知道。“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走著走著,就到了溪流的盡頭,前面已經(jīng)沒有路可以繼續(xù)走,怎么辦呢?

  干脆席地而坐看著云卷云舒,這個時候看到一個老頭、從山林中走了出來,于是“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兩個老家伙聊天聊地聊人生,結(jié)果把下山這件事都給忘記了。

  那么整首詩,最令人有啟發(fā)和感悟的.,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生活也好,人生也好,總會有這種遇到山窮水盡死胡同的時候,人會感到非常的煩惱、郁悶,就連王維這樣的二品大員,也同樣不能避免。

  王維

  王維可能也沒有辦法去解決工作或者生活中的這些煩惱,但他卻有辦法化解自己的情緒,每每“行到水窮處”,就干脆“坐看云起時”,他可以超然物外擺脫煩惱,讓自己靜下心來、享受心境上的灑脫和自由。

  心煩意亂時,讀讀王維這首詩,化解煩惱凝神靜心,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過不去的,往往是我們的心情,是我們的心境,有時候,我們只顧著低頭趕路,卻忘了抬頭看天,其實,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擁有那片豁然開朗的藍天白云,最好,愿你“行到水窮處”也能“坐看云起時”!

王維詩詞賞析 3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注解

  太乙:即“太一”,終南山主峰,也是終南山別名。

  譯文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連著山一直蜿蜓到海邊。

  白云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

  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

  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賞析

  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lián)寫遠景,以藝術(shù)的夸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lián)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云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頸聯(lián)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tài)。末聯(lián)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

  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王維詩詞賞析 4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盛唐詩人的歌唱是爽朗而又富有青春氣息的,即使在一些描寫日常生活場景的詩篇中,也無不洋溢著欣欣向榮的情緒。王維的這首詩就是一例。詩里寫一位友人在春天里回江南去,詩人為他送行。這種人生的聚散本來是再平常不過的,可是詩人卻能在平凡中開掘出無盡的詩味。詩的首二句從眼前景、眼前事說起,“楊柳渡頭”點明送行的時令和地點,“罟師蕩槳”則寫出友人由水路而去!芭R圻”一作“臨沂”,在今江蘇江寧縣東北,隋唐時把長江下游的南岸地區(qū)稱為江東,這當就是友人此去的.目的地了。這兩句看似直賦本事、寓目即景,其實景中含情、言外有意!皸盍狈堑谴褐锷嚓P(guān)合離別,所謂“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晏幾道《清平樂》句),妙在落筆于有意無意之中。“行客稀”則是借局外之人寫局中之人,言與友人依依話別,留戀難舍,竟不知時過景遷,直到蘭舟催發(fā)之際,驀拾首才發(fā)現(xiàn)渡頭人空,終于不得不登舟啟程。李白有《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云:“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是借外景寫出一凝睇遠眺之人;王維這里則是借外景寫出一主一客話別恨短、遲回不去的情景。李詩寫分手之后,本詩寫臨別之際,著眼的時刻雖然不同,而以外景烘托人物的情思則同。這兩句似不著力,而在不動聲色之際,已透露出友情的深厚。

  詩的后兩句,懸想友人歸程,在表現(xiàn)手法上一變而為情中生景。設想友人沿途兩岸春光明媚,從而表現(xiàn)出真摯的關(guān)切之情,這是一層;把自己飽滿的情思化為物色景象,這又是一層。古來詩人為相思設譬取喻的可謂層出不窮,而其情味卻大不相同。劉禹錫的“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瀟湘神》詞),是寫相思的傷感的;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代贈二首》之一)和“一寸相思一寸灰”(《無題四首》之二),則一寫相思的郁結(jié)情懷,一寫幻滅的悲哀。這些取譬大多不免苦澀和低沉。而王維的這首詩,卻用爛漫春色來比喻相思,春色是無邊無際沒遮攔的,意指相思的無處不到;春色是絢麗斑斕的,意指相思的濃烈馥郁;春色又是生氣蓬勃的,于是無限低回的相思也仿佛一掃窮愁牢落之態(tài),而變得爽朗、輕盈和明快。按古代詩歌中原有以春草喻離思的,如“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飲馬長城窟行》)等,王維的“春色”之喻,很可能由此生發(fā)而來,而春色較之春草,境界更為宏闊,氣勢更為充沛、蘊涵也更為豐富,真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值此友人歸去之際,大江南北一派駘蕩春光,已令人賞心悅目,更何況有熱烈如春的友情處處伴隨,這當是何等令人欣慰!而我們從中領(lǐng)略的,不僅有友情,而且還有樂觀開朗、富有展望的人生態(tài)度。這首詩的魅力也就正在于此。

王維詩詞賞析 5

  王維《田園樂(其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田園樂》是由七首六言絕句構(gòu)成的組詩,寫作者退居輞川別墅與大自然親近的樂趣,所以一題作“輞川六言”。這里選的是其中一首。詩中寫到春“眠”、“鶯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絕《春曉》。兩首詩寫的生活內(nèi)容有那么多相類之處,而意境卻很不相同。彼此相較,最易見出王維此詩的兩個顯著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繪形繪色,詩中有畫。這并不等于說孟詩就無畫,只不過孟詩重在寫意,雖然也提到花鳥風雨,但并不細致描繪,它的境是讓讀者從詩意間接悟到的。王維此詩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構(gòu)圖,而且有具體鮮明的設色和細節(jié)描畫,使讀者先見畫,后會意。寫桃花、柳絲、鶯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這里,桃、柳、鶯都是確指,比孟詩一般地提到花、鳥更具體,更容易喚起直觀印象。通過“宿雨”、“朝煙”來寫“夜來風雨”,也顯然有同樣藝術(shù)效果。在鉤勒景物基礎上,進而有著色,“紅”、“綠”兩個顏色字的運用,使景物鮮明怡目。讀者眼前會展現(xiàn)一派柳暗花明的圖畫!疤抑藏玻谱破淙A”,加上“楊柳依依”,景物宜人。著色之后還有進一層渲染:深紅淺紅的花瓣上略帶隔夜的雨滴,色澤更柔和可愛,雨后空氣澄鮮,彌散著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綠的柳絲籠在一片若有若無的水煙中,更裊娜迷人。經(jīng)過層層渲染、細致描繪,詩境自成一幅工筆重彩的圖畫;相比之下,孟詩則似不著色的寫意畫。一個妙在有色,一個妙在無色。孟詩從“春眠不覺曉”寫起,先見人,后入境。王詩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見到人。因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渚驮摯驋,然而“家童未掃”。未掃非不掃,乃是因為清晨人尚未起的緣故。這無人過問滿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別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這正是王維所偏愛的境界!拔磼摺倍钟幸鉄o意得之,毫不著力,渾然無跡。末了寫到“鶯啼”,鶯啼卻不驚夢,山客猶自酣睡,這正是一幅“春眠不覺曉”的入神圖畫。但與孟詩又有微妙的差異,孟詩從“春眠不覺曉”寫起,其實人已醒了,所以有“處處聞啼鳥”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懸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鬧”的“鬧”字概括。此詩最后才寫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穩(wěn),于身外之境一無所知。花落鶯啼雖有動靜有聲響,只襯托得“山客”的居處與心境越見寧靜,所以其意境主在“靜”字上。王維之“樂”也就在這里。人們說他的詩有禪味,并沒有錯。崇尚靜寂的思想固有消極的一面,然而,王維詩難能可貴在它的靜境與寂滅到底有不同。他能通過動靜相成,寫出靜中的生趣,給人的感覺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詩有意境渾成的特點,但具體表現(xiàn)時仍有兩類,一種偏于意,讓人間接感到境,如孟詩《春曉》就是;另一種偏于境,讓人從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詩就是。而由境生情,詩中有畫。是此詩最顯著優(yōu)點。

  第二個特點是對仗工致,音韻鏗鏘。孟詩《春曉》是古體五言絕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詩散行,意脈一貫,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詩則另有一工,因?qū)俳w六言絕句,格律極精嚴。從駢偶上看,不但“桃紅”與“柳綠”、“宿雨”與“朝煙”等實詞對仗工穩(wěn),連虛字的對仗也很經(jīng)心。如“復”與“更”相對,在句中都有遞進詩意的作用:“未”與“猶”對,在句中都有轉(zhuǎn)折詩意的作用!昂迸c“帶”兩個動詞在詞義上都有主動色彩,使客觀景物染上主觀色彩,十分生動。且對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卻又呼應聯(lián)絡,渾成一體。“桃紅”、“柳綠”,“宿雨”、“朝煙”,彼此相關(guān),而“花落”句承“桃”而來,“鶯啼”句承“柳”而來,“家童未掃”與“山客猶眠”也都是呼應著的。這里表現(xiàn)出的是人工剪裁經(jīng)營的藝術(shù)匠心,畫家構(gòu)圖之完美。對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詩句念來鏗鏘上口。中國古代詩歌以五、七言為主體,六言絕句在歷代并不發(fā)達,佳作尤少,王維的幾首可以算是鳳毛麟角了。

  王維《酬郭給事》

  洞門高閣靄余暉,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這首酬和詩,是王維晚年酬贈與給事中郭某的!敖o事”,即給事中,是唐代門下省的要職,常在皇帝周圍,掌宣達詔令,駁正政令之違失,地位是十分顯赫的。王維的后半生,雖然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然而在官場上卻是“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保ā杜f唐書。王維傳》)因此,在他的詩作中,這類應酬的題材甚多。這首詩,既頌揚了郭給事,同時也表達了王維想辭官隱居的思想。寫法上,詩人又別具機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狀物以達意,使那頌揚之情,完全寓于對景物的描繪中,從而達到了避俗從雅的藝術(shù)效果。

  詩的前兩句著意寫郭給事的顯達。第一句“洞門高閣”,是皇家的寫照,“余暉”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陰陰”,是說郭給事桃李滿天下,而“柳絮飛”是指那些門生故吏個個飛揚顯達。這樣,前后兩句,形象地描繪出郭給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門生故吏擁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詩的三、四句寫郭給事居官的清廉閑靜。如果說前兩句的景狀是華艷的,這兩句就轉(zhuǎn)為恬淡了。一個“疏”字,一個“稀”字,正好點染了這種閑靜的氣氛。詩人描寫“省中啼鳥”這個現(xiàn)象,意味甚濃。一般說,官衙內(nèi)總是政務繁忙,人來人往,現(xiàn)在居然可以聽到鳥兒的鳴叫聲,不正活畫出郭給事為官的閑靜嗎?

  王維作詩,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無奇的景或物,賦予它們某種象征意義!笆≈刑澍B”,看起來是描寫了景致,其實,是暗喻郭給事政績卓著,時世太平,以致衙內(nèi)清閑。雖是諛詞,卻不著一點痕跡。

  五、六兩句,直接寫郭給事本人。早晨朝服盛裝,恭恭敬敬地去上朝面君,傍晚捧著皇帝的詔令向下宣達。他那恭謹?shù)臉幼,有一個“趨”和一個“拜”字生動地描寫出來了!俺俊、“夕”兩字,則使人感到他時時緊隨皇帝左右,處于怎樣一種令人囑目的地位!從全詩結(jié)構(gòu)看,這里是極揚一筆,為最后點出全詩主旨作好準備。

  詩的末兩句作了一個急轉(zhuǎn),從謙恭的語氣中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意向:我雖想勉力追隨你,無奈年老多病,還是讓我辭官歸隱吧!這是全詩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贈詩中,往往在陳述了對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達希冀引薦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維此詩,卻一反陳套,使人感到別開生面。

  王維《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是一首贈友詩。題目冠以“酬”字,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

  這首詩,一上來就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guān)心了,乍一看,生活態(tài)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xiàn)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確實“只”好靜呢,還是“動”不了才“只得”好靜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為什么到了晚年變得“惟好靜”起來呢?底下三、四兩句,透露了個中消息。

  王維早年,原也有過政治抱負,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xiàn)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quán)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xiàn)實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里隱含著牢騷。盡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并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nèi)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對于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翱罩蹬f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nèi)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維接下來為什么又肯定、贊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呢?聯(lián)系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xiàn)。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擺脫了現(xiàn)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么令人舒心愜意!“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說他逃避現(xiàn)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后,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jié)加以描繪,展現(xiàn)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shù)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guān)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jié)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呢!這里的“漁歌”,又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烊,不復與言!巴跻荨冻o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的意思。王維避免對當世發(fā)表議論,隱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隱,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呢?而聯(lián)系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么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又多少帶有一些與現(xiàn)實不合作的意味了。詩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fā)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jié)。

  王維《出塞作》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qū)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本詩原注說:“時為御史監(jiān)察塞上作”。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zhàn)敗吐蕃,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這詩就寫在此時。

  前四句寫邊境紛擾、戰(zhàn)火將起的形勢!疤祢湣痹瓰樾倥苑Q,這里借稱唐朝的吐蕃!熬友映峭猥C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寫居延關(guān)外長滿白草的廣闊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獵火,吐蕃正在這里進行打獵活動,這是緊張局勢的一個信號。寫打獵聲勢之盛,正是渲染邊關(guān)劍拔弩張之勢。這兩句詩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起高適《燕歌行》“單于獵火照狼山”之句,古詩中常常以“獵火”來暗指戰(zhàn)火!澳涸瓶沾儠r驅(qū)馬,秋日平原好射雕”,進一步描寫吐蕃的獵手們在暮云低垂,空曠無邊的沙漠上驅(qū)馬馳騁,在秋天草枯,動物沒有遮蔽之處的平原上射獵。這一聯(lián)象兩幅生動傳神、極具典型意義的塞上風俗畫,寫出吐番健兒那種盤馬彎弓、勇猛強悍的樣子,粗豪雄放;也暗示邊情的緊急,為詩的下半部分作了鋪墊。

  前四句刻畫形象,有聲有色,是實寫;后四句便采用虛寫,寫唐軍針對這種緊張形勢而進行軍事部署。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边@兩句,對仗精工,很有氣勢!白o羌校尉”和“破虜將軍”都是漢代武官名,這里借指唐軍將士!罢稀笔钦媳ぃ吶系姆烙な。登障堡,渡遼河,都不是實指,而是泛寫,前者著重說防御,后者主要講出擊,一個“朝”字和一個“夜”字,突出軍情的緊迫,進軍的神速,表現(xiàn)了唐軍昂揚奮發(fā)的士氣,雷厲風行的作風。此聯(lián)對軍事行動本身沒有作具體的描寫,而只是選取具有曲型意義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敘說,就把唐軍緊張調(diào)動,英勇作戰(zhàn),并取得勝利的情景寫出來了,收到了詞約義豐的藝術(shù)效果!坝癜薪枪槔振R,漢家將賜霍嫖姚。”“漢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漢代曾作過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謂崔希逸。這兩句是說,朝廷將把鑲玉柄的劍,以角裝飾的弓和戴著珠勒口的駿馬,賜給得勝的邊帥崔希逸。在詩尾才點出賞功慰軍的題旨,收結(jié)頗為得體。這詩寫得很有特色,它反映當前的戰(zhàn)斗情況,用兩相對比的寫法,先寫吐蕃的強悍,氣勢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再寫唐軍雍容鎮(zhèn)靜,應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種壓倒對方的凌厲氣勢奪取最后的勝利。越是渲染對方氣焰之盛,越能襯托唐軍的英勇和勝利的來之不易,最后寫勞軍,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須輕輕點染,詩旨全出。清代方東樹曾評論此詩說:“前四句目驗天驕之盛,后四句侈陳中國之武,寫得興高采烈,如火如錦,乃稱題。收賜有功得體。渾顥流轉(zhuǎn),一氣噴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結(jié)章法,其氣若江海之浮天!

  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

  王維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終南山,常相唱和,以后,兩人又在輞川山莊“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新昌里在長安城內(nèi)。呂逸人即呂姓隱士,事跡未詳。這首詩極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顯示了作者艷羨“絕風塵”的情懷。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苯杼諟Y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比況呂逸人的住處,著一虛筆。于長安柳市之南尋訪呂逸人,跟一實筆。一虛一實,既寫出呂逸人長期“絕風塵”的超俗氣節(jié),又顯示了作者傾慕向往的隱逸之思。

  “到門不敢題鳥,看竹何須問主人!痹L人不遇,本有無限懊惱,然而詩人卻不說,反而拉出歷史故事來繼續(xù)說明對呂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見其尋逸之心的誠篤真摯!胺缠B”是“鳳”字的分寫。據(jù)《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三國魏時的嵇康和呂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呂安訪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呂安于門上題“鳳”字而去,這是嘲諷嵇喜是“凡鳥”。王維“到門不敢題凡鳥”,則是表示對呂逸人的尊敬!翱粗瘛笔乱姟稌x書。王羲之傳》。王羲之之子王徽之聞吳中某家有好竹,坐車直造其門觀竹,“諷嘯良久”。而此詩“何須問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沒有遇見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處,也會使人產(chǎn)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聯(lián)借用典故,來表示對呂逸人的敬仰,是虛寫!俺巧锨嗌饺缥堇铮瑬|家流水入西鄰”,寫呂逸人居所的環(huán)境,是實寫!俺巧稀,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動地點明呂逸人居所出門即見山,暗示與塵市遠離;流水經(jīng)過東家流入西鄰,可以想見呂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環(huán)境清幽,真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絕妙境地。青山嫵媚,流水多情。兩句環(huán)境描寫,一則照應開篇的絕風塵,二則抒寫了隱逸生活的情趣。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最后從正面寫隱逸。呂逸人無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塵世,長時間閉戶著書,是真隱士而不是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這就更為詩人所崇尚。松皮作龍鱗,標志手種松樹已老,說明時間之長,顯示呂逸人隱居之志的堅貞和持久,“老龍鱗”給“多歲月”作補充,并照應開頭的“一向絕風塵”,全詩結(jié)構(gòu)嚴謹完整。

  這首詩,句句流露出對呂逸人的欽羨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樹,都為詩人所愛慕,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歸隱皈依的情思。描寫中虛實結(jié)合,有上下句虛實相間的,也有上下聯(lián)虛實相對的,筆姿靈活,變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滯,頗有情味。

  王維《春中田園作》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

  臨觴忽不御,惆悵思遠客。

  這是一首春天的頌歌。從詩所展現(xiàn)的環(huán)境和情調(diào)看,似較《輞川集》的寫作時間要早些。在這首詩中,詩人只是平平地敘述,心情平靜地感受著、品味著生活的滋味。

  冬天很難見到的斑鳩,隨著春的來臨,很早就飛到村莊來了,在屋上不時鳴叫著,村中的杏花也趕在桃花之前爭先開放,開得雪白一片,整個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開頭兩句十個字,通過鳥鳴、花開,就把春意寫得很濃了。接著,詩人由春天的景物寫到農(nóng)事,好象是春鳩的鳴聲和耀眼的杏花,使得農(nóng)民在家里呆不住了,他們有的拿著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著鋤頭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經(jīng)冬以后最早的一種勞動,可說是農(nóng)事的序幕。

  歸燕、新歷更是春天開始的標志。燕子回來了,飛上屋梁,在巢邊呢喃地叫著,似乎還能認識它的故巢,而屋中的舊主人卻在翻看新一年的日歷。舊人、歸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東風暗換年華”,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與前進。對著故巢、新歷,燕子和人將怎樣規(guī)劃和建設新的生活呢?這是用極富詩意的筆調(diào),寫出春天的序幕。不是嗎?新歷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時候,不就象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開了一樣嗎?

  詩的前六句,都是寫詩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結(jié)尾兩句,寫自己的感情活動。詩人覺得這春天田園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樣富有生氣,充滿著生活之美。他很想開懷暢飲,可是,對著酒又停住了,想到那離開家園作客在外的人,無緣享受與領(lǐng)略這種生活,不由得為之惋惜、惆悵。

  這首詩春天的氣息很濃,而詩人只是平靜地淡淡地描述,始終沒有渲染春天的萬紫千紅。但從淡淡的色調(diào)和平靜的活動中卻成功地表現(xiàn)了春天的到來。詩人憑著他敏銳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較早發(fā)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賞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傾聽春天的脈搏,追蹤春天的腳步。詩中無論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啟動下,滿懷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也有點象萬物欣欣然地適應著春天,顯得健康、飽滿和開展。

王維詩詞賞析 6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這是一首送別詩。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中,送別詩多得難以數(shù)計,而這首詩卻最負盛名,一脫稿,就被配上樂曲(又稱《渭城曲》、《陽關(guān)曲》或《陽關(guān)三疊》),到處傳唱。白居易《晚春欲攜酒尋沈四著作》詩的“最憶《陽關(guān)》唱,真珠一串歌”,《對酒》詩的“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guān)》第四聲”;劉禹錫《與歌者何戡》詩的“舊人唯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詞的“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guān)》,也則難留”,都告訴我們這首送別詩的影響多么深遠。

  全詩四句。一、二兩句只寫地點、時間和景物,而送行之意,已躍然紙上。“渭城”,即秦時的咸陽城,漢代改稱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陽,乃是漢、唐時代從長安到祖國西北邊疆去的必經(jīng)之地,因而那里就有供旅人寄宿的“客舍”。元二奉命出使安西,當然是從長安出發(fā)的;作者那時也在長安作官。詩人不寫長安,而寫“渭城”“客舍”,則送行之遠,情意之殷,都見于言外。那個“朝”(早晨)字也不宜輕易放過。從長安到“渭城”,很有一段距離。送行之地是“渭城”“客舍”,而時間則是早晨,表明詩人從長安送元二到渭城,還不忍分別,就在“客舍”里住了下來。住了多久,不得而知,但至少是一個夜晚;其依依惜別之情,見于言外。正像俗話所說,“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如今已是早晨,元二不得不趁早出發(fā)了!湊巧,一陣“朝雨”,壓下了“輕塵”;“客舍”外面的楊柳經(jīng)過雨洗,一片青翠,道路干凈濕潤,景物清新可喜,朋友們不就可以高高興興地分手了嗎?可是不然。

  三、四兩句,抒寫好友之間依依惜別的真摯情誼:使命在身,勢難挽留,分手在即。此刻,詩人再也沒有旁的話可說了,只好又斟上一盅酒來勸慰行人:“老兄!再干一杯吧!”這兒妙在下了一個“勸”字和一個“更”字,說明對方早已推說不能再喝,而主人還在“勸”他喝,屢勸屢喝,最后,還“勸君更進一杯酒”。為什么?就因為“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啊!“陽關(guān)”,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对涂たh志》說,因為它在玉門關(guān)之南,所以稱“陽關(guān)”,它既是古代自中原赴西北邊疆的必由之路,又是古人意念中的內(nèi)地和邊疆的一個地理分界。詩題為《送元二使安西》,安西,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附近,遠在“陽關(guān)”之外。詩人不說“西至安西無故人”,卻說“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這就留下一大段“潛臺詞”:老兄,一出陽關(guān),你便再碰不到舊相識了;更何況你還要越走越遠,直到安西去呢……別離的凄苦,友誼的真摯,都得到了曲折的表現(xiàn),令人回味無窮。

  現(xiàn)在,再回到一、二兩句上來!拔汲浅隂泡p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就景色而言,這是清新宜人的。表現(xiàn)離別的凄苦,一般用凄苦的景物加以烘托,杜甫的《新安吏》中的“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就是一例。王維在這里用了另外一種手法,即“以樂景寫哀”。王夫之在《姜齋詩話》里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他舉的“以樂景寫哀”的例子是《詩經(jīng)》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蓖蹙S此詩的一、二兩句,在藝術(shù)構(gòu)思上也許受了“楊柳依依”的啟發(fā),但又另有新意!俺辍背踹^,“輕塵”不起,柳色青青,景色如此清新宜人,那么朋友們在一起,該多好!然而元二卻要遠去,怎么能不平添惜別之情!這是一層意思。元二要到陽關(guān)之外的“安西”去,那里的景物又如何呢?王之渙的《涼州詞》里是這樣描寫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那么,元二“西出陽關(guān)”,不僅是“無故人”,就連“朝雨浥輕塵”,“青青柳色新”的.自然美景,也無法看到了!這是又一層意思,很清楚,正因為有“樂景”的烘托,下面抒寫的惜別之情才格外感人。

  元二其人,我們連名字都不知道,但《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卻經(jīng)歷了一千二百余年的考驗,至今還膾炙人口,說明它有強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這首送別詩究竟憑什么打動了當時以至爾后那么多讀者的心弦呢?明代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有段話可供我們參考。他說:“作詩不可以意循辭,而須以辭達意。辭能達意、可歌詠,則可以傳。王摩詰‘陽關(guān)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謂之達耳。”

  這里有兩層意思值得注意。

  一是作詩“以辭達意”,就可以流傳。“以辭達意”,就是語言為表達思想感情服務。這首詩通俗如話,不事雕琢,表達了真摯的情感,就產(chǎn)生了動人的藝術(shù)魅力,試想,老朋友話別,如兩人都“以意循辭”,一味追求詞藻的華麗或典雅,肯定不是迂腐便是虛偽,怎么能以己之情動人之情呢?當然,李氏所說的“以辭達意”還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達”“前所未道”的“意”。人人有此“意”,但誰也沒有恰切地表達出來,一旦恰切地表達出來,就恰如人人所欲言,自然會引起心靈的共鳴,這“方可謂之達”。從漢代以來,祖國內(nèi)地和西域的交往便日益頻繁,到了盛唐,西面邊疆遠伸到亞細亞西部,在如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境內(nèi)設有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因而從中原到西域,不僅有許多商賈和軍士要通過陽關(guān)古道,而且政府官員和都護府幕下的工作人員也要通過陽關(guān)古道,奔赴自己的目的地。當他們出發(fā)之時,總不免要與親友話別。這一幕,在歷史上不知重演過多少次,而直到王維,才將這種情景提煉成一首語意新鮮、感情深透,能表達千百萬人共同思想情緒的絕句來。難怪“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后來有些詩人作的詠別詩,雖頗費心力,卻“不能出其意之外”,因而也沒有藝術(shù)生命力。這里的經(jīng)驗和教訓,都值得記取。

  二是“可歌詠”。詩歌與散文不同,它應該有音樂性。可以譜曲歌唱。王維的這首詩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它如果沒有音樂性,不適于配曲,就不可能到處傳唱,歷久不衰。

  最后還應該一提的是,由于古代交通困難和邊遠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落后,離開內(nèi)地到安西那樣遼遠的地方去,人們便自然會產(chǎn)生特別強烈的惜別之情,就像王維在這首詩中表達的那樣。而現(xiàn)在,由于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社會風貌的改變,那種“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情形已一去不復返了,《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凄涼情感已同我們產(chǎn)生了很大距離。但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shù)作品總是有強大的生命力的,這首詩,仍將以它卓越的認識價值和美學價值永放光彩,為后代人所學習和傳誦。

王維詩詞賞析 7

  王維《辛夷塢》賞析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是王維田園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這組詩全是五絕,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物。作者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美,不僅以細致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huán)境氣氛和精神氣質(zhì)。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木末,指樹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類。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條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筆,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準確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時,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顏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輞川集》和詩有“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的句子,可用來作為注腳。詩的前兩句著重寫花的“發(fā)”。當春天來到人間,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動下,欣欣然地綻開神秘的蓓蕾,是那樣燦爛,好似云蒸霞蔚,顯示著一派春光。詩的后兩句寫花的“落”。這山中的紅萼,點綴著寂寞的澗戶,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后紛紛揚揚地向人間灑下片片落英,了結(jié)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詩,在描繪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時,又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huán)境。

  王維的《輞川集》給人的印象是對山川景物的流連,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現(xiàn)詩人的心情并非那么寧靜淡泊。這些詩集中在組詩的末尾,象《辛夷塢》下面一首《漆園》:“古人非傲吏,自闕經(jīng)世務。偶寄一微官,婆娑數(shù)株樹”就頗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組詩的末章《椒園》:“桂尊迎帝子,杜若贈佳人。椒漿奠瑤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辭》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詩中干脆用“幸堪調(diào)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點破。因此,若將這些詩合看,《辛夷塢》在寫景的同時也就不免帶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為香木,多次寫進自己的詩篇,人們對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著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條上綻葩吐芬!澳灸┸饺鼗,山中發(fā)紅萼”。這個形象給人帶來的正是迎春而發(fā)的一派生機和展望。但這一樹芳華所面對的卻是“澗戶寂無人”的環(huán)境。全詩由花開寫到花落,而以一句環(huán)境描寫插入其中,前后境況迥異,由秀發(fā)轉(zhuǎn)為零落。盡管畫面上似乎不著痕跡,卻能讓人體會到一種對時代環(huán)境的寂寞感。所謂“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陳子昂《感遇》)的感慨,雖沒有直接說出來,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王維《酬郭給事》賞析

  洞門高閣靄余暉,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這首酬和詩,是王維晚年酬贈與給事中郭某的。“給事”,即給事中,是唐代門下省的要職,常在皇帝周圍,掌宣達詔令,駁正政令之違失,地位是十分顯赫的。王維的后半生,雖然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然而在官場上卻是“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保ā杜f唐書。王維傳》)因此,在他的詩作中,這類應酬的題材甚多。這首詩,既頌揚了郭給事,同時也表達了王維想辭官隱居的思想。寫法上,詩人又別具機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狀物以達意,使那頌揚之情,完全寓于對景物的描繪中,從而達到了避俗從雅的藝術(shù)效果。

  詩的前兩句著意寫郭給事的顯達。第一句“洞門高閣”,是皇家的寫照,“余暉”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陰陰”,是說郭給事桃李滿天下,而“柳絮飛”是指那些門生故吏個個飛揚顯達。這樣,前后兩句,形象地描繪出郭給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門生故吏擁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詩的三、四句寫郭給事居官的清廉閑靜。如果說前兩句的景狀是華艷的,這兩句就轉(zhuǎn)為恬淡了。一個“疏”字,一個“稀”字,正好點染了這種閑靜的氣氛。詩人描寫“省中啼鳥”這個現(xiàn)象,意味甚濃。一般說,官衙內(nèi)總是政務繁忙,人來人往,現(xiàn)在居然可以聽到鳥兒的鳴叫聲,不正活畫出郭給事為官的閑靜嗎?

  王維作詩,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無奇的景或物,賦予它們某種象征意義!笆≈刑澍B”,看起來是描寫了景致,其實,是暗喻郭給事政績卓著,時世太平,以致衙內(nèi)清閑。雖是諛詞,卻不著一點痕跡。

  五、六兩句,直接寫郭給事本人。早晨朝服盛裝,恭恭敬敬地去上朝面君,傍晚捧著皇帝的詔令向下宣達。他那恭謹?shù)臉幼樱幸粋“趨”和一個“拜”字生動地描寫出來了。“晨”、“夕”兩字,則使人感到他時時緊隨皇帝左右,處于怎樣一種令人囑目的地位!從全詩結(jié)構(gòu)看,這里是極揚一筆,為最后點出全詩主旨作好準備。

  詩的末兩句作了一個急轉(zhuǎn),從謙恭的語氣中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意向:我雖想勉力追隨你,無奈年老多病,還是讓我辭官歸隱吧!這是全詩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贈詩中,往往在陳述了對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達希冀引薦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維此詩,卻一反陳套,使人感到別開生面。

  王維《酬張少府》賞析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是一首贈友詩。題目冠以“酬”字,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

  這首詩,一上來就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guān)心了,乍一看,生活態(tài)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xiàn)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確實“只”好靜呢,還是“動”不了才“只得”好靜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為什么到了晚年變得“惟好靜”起來呢?底下三、四兩句,透露了個中消息。

  王維早年,原也有過政治抱負,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xiàn)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quán)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xiàn)實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里隱含著牢騷。盡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并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nèi)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對于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翱罩蹬f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nèi)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維接下來為什么又肯定、贊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呢?聯(lián)系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xiàn)。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擺脫了現(xiàn)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么令人舒心愜意。 八娠L”、“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說他逃避現(xiàn)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后,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jié)加以描繪,展現(xiàn)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shù)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guān)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jié)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呢!這里的“漁歌”,又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烊ィ粡团c言。“王逸《楚辭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的意思。王維避免對當世發(fā)表議論,隱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隱,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呢?而聯(lián)系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么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又多少帶有一些與現(xiàn)實不合作的意味了。詩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fā)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jié)。

  王維《出塞作》賞析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qū)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本詩原注說:“時為御史監(jiān)察塞上作”。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zhàn)敗吐蕃,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這詩就寫在此時。

  前四句寫邊境紛擾、戰(zhàn)火將起的形勢!疤祢湣痹瓰樾倥苑Q,這里借稱唐朝的吐蕃!熬友映峭猥C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寫居延關(guān)外長滿白草的廣闊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獵火,吐蕃正在這里進行打獵活動,這是緊張局勢的一個信號。寫打獵聲勢之盛,正是渲染邊關(guān)劍拔弩張之勢。這兩句詩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起高適《燕歌行》“單于獵火照狼山”之句,古詩中常常以“獵火”來暗指戰(zhàn)火!澳涸瓶沾儠r驅(qū)馬,秋日平原好射雕”,進一步描寫吐蕃的獵手們在暮云低垂,空曠無邊的沙漠上驅(qū)馬馳騁,在秋天草枯,動物沒有遮蔽之處的平原上射獵。這一聯(lián)象兩幅生動傳神、極具典型意義的塞上風俗畫,寫出吐番健兒那種盤馬彎弓、勇猛強悍的樣子,粗豪雄放;也暗示邊情的緊急,為詩的下半部分作了鋪墊。

  前四句刻畫形象,有聲有色,是實寫;后四句便采用虛寫,寫唐軍針對這種緊張形勢而進行軍事部署。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边@兩句,對仗精工,很有氣勢。“護羌校尉”和“破虜將軍”都是漢代武官名,這里借指唐軍將士。“障”是障堡,邊塞上的防御工事。登障堡,渡遼河,都不是實指,而是泛寫,前者著重說防御,后者主要講出擊,一個“朝”字和一個“夜”字,突出軍情的緊迫,進軍的神速,表現(xiàn)了唐軍昂揚奮發(fā)的士氣,雷厲風行的作風。此聯(lián)對軍事行動本身沒有作具體的描寫,而只是選取具有曲型意義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敘說,就把唐軍緊張調(diào)動,英勇作戰(zhàn),并取得勝利的情景寫出來了,收到了詞約義豐的藝術(shù)效果!坝癜薪枪槔振R,漢家將賜霍嫖姚!薄皾h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漢代曾作過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謂崔希逸。這兩句是說,朝廷將把鑲玉柄的劍,以角裝飾的弓和戴著珠勒口的駿馬,賜給得勝的邊帥崔希逸。在詩尾才點出賞功慰軍的題旨,收結(jié)頗為得體。這詩寫得很有特色,它反映當前的戰(zhàn)斗情況,用兩相對比的寫法,先寫吐蕃的強悍,氣勢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再寫唐軍雍容鎮(zhèn)靜,應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種壓倒對方的凌厲氣勢奪取最后的勝利。越是渲染對方氣焰之盛,越能襯托唐軍的英勇和勝利的來之不易,最后寫勞軍,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須輕輕點染,詩旨全出。清代方東樹曾評論此詩說:“前四句目驗天驕之盛,后四句侈陳中國之武,寫得興高采烈,如火如錦,乃稱題。收賜有功得體。渾顥流轉(zhuǎn),一氣噴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結(jié)章法,其氣若江海之浮天!保ā短扑卧娕e要》引)這段評論是中肯的。

  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賞析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

  王維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終南山,常相唱和,以后,兩人又在輞川山莊“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新昌里在長安城內(nèi)。呂逸人即呂姓隱士,事跡未詳。這首詩極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顯示了作者艷羨“絕風塵”的情懷。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借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比況呂逸人的住處,著一虛筆。于長安柳市之南尋訪呂逸人,跟一實筆。一虛一實,既寫出呂逸人長期“絕風塵”的超俗氣節(jié),又顯示了作者傾慕向往的隱逸之思。

  “到門不敢題鳥,看竹何須問主人。”訪人不遇,本有無限懊惱,然而詩人卻不說,反而拉出歷史故事來繼續(xù)說明對呂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見其尋逸之心的誠篤真摯!胺缠B”是“鳳”字的分寫。據(jù)《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三國魏時的嵇康和呂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呂安訪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呂安于門上題“鳳”字而去,這是嘲諷嵇喜是“凡鳥”。王維“到門不敢題凡鳥”,則是表示對呂逸人的尊敬!翱粗瘛笔乱姟稌x書。王羲之傳》。王羲之之子王徽之聞吳中某家有好竹,坐車直造其門觀竹,“諷嘯良久”。而此詩“何須問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沒有遇見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處,也會使人產(chǎn)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聯(lián)借用典故,來表示對呂逸人的敬仰,是虛寫!俺巧锨嗌饺缥堇铮瑬|家流水入西鄰”,寫呂逸人居所的環(huán)境,是實寫!俺巧稀,一作“城外”!扒嗌饺缥堇铩保鷦拥攸c明呂逸人居所出門即見山,暗示與塵市遠離;流水經(jīng)過東家流入西鄰,可以想見呂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環(huán)境清幽,真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絕妙境地。青山嫵媚,流水多情。兩句環(huán)境描寫,一則照應開篇的絕風塵,二則抒寫了隱逸生活的情趣。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最后從正面寫隱逸。呂逸人無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塵世,長時間閉戶著書,是真隱士而不是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這就更為詩人所崇尚。松皮作龍鱗,標志手種松樹已老,說明時間之長,顯示呂逸人隱居之志的堅貞和持久,“老龍鱗”給“多歲月”作補充,并照應開頭的“一向絕風塵”,全詩結(jié)構(gòu)嚴謹完整。

  這首詩,句句流露出對呂逸人的欽羨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樹,都為詩人所愛慕,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歸隱皈依的情思。描寫中虛實結(jié)合,有上下句虛實相間的,也有上下聯(lián)虛實相對的,筆姿靈活,變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滯,頗有情味。

  王維《春中田園作》賞析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

  臨觴忽不御,惆悵思遠客。

  這是一首春天的頌歌。從詩所展現(xiàn)的環(huán)境和情調(diào)看,似較《輞川集》的寫作時間要早些。在這首詩中,詩人只是平平地敘述,心情平靜地感受著、品味著生活的滋味。

  冬天很難見到的斑鳩,隨著春的來臨,很早就飛到村莊來了,在屋上不時鳴叫著,村中的杏花也趕在桃花之前爭先開放,開得雪白一片,整個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開頭兩句十個字,通過鳥鳴、花開,就把春意寫得很濃了。接著,詩人由春天的景物寫到農(nóng)事,好象是春鳩的鳴聲和耀眼的杏花,使得農(nóng)民在家里呆不住了,他們有的拿著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著鋤頭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經(jīng)冬以后最早的一種勞動,可說是農(nóng)事的序幕。

  歸燕、新歷更是春天開始的標志。燕子回來了,飛上屋梁,在巢邊呢喃地叫著,似乎還能認識它的故巢,而屋中的舊主人卻在翻看新一年的日歷。舊人、歸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東風暗換年華”,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與前進。對著故巢、新歷,燕子和人將怎樣規(guī)劃和建設新的生活呢?這是用極富詩意的筆調(diào),寫出春天的序幕。不是嗎?新歷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時候,不就象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開了一樣嗎?

  詩的前六句,都是寫詩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結(jié)尾兩句,寫自己的感情活動。詩人覺得這春天田園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樣富有生氣,充滿著生活之美。他很想開懷暢飲,可是,對著酒又停住了,想到那離開家園作客在外的人,無緣享受與領(lǐng)略這種生活,不由得為之惋惜、惆悵。

  這首詩春天的氣息很濃,而詩人只是平靜地淡淡地描述,始終沒有渲染春天的萬紫千紅。但從淡淡的色調(diào)和平靜的活動中卻成功地表現(xiàn)了春天的到來。詩人憑著他敏銳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較早發(fā)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賞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傾聽春天的脈搏,追蹤春天的腳步。詩中無論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啟動下,滿懷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也有點象萬物欣欣然地適應著春天,顯得健康、飽滿和開展。

王維詩詞賞析 8

  《洛陽女兒行》

  唐·王維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顏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

  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

  羅帷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

  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

  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

  春窗曙滅九微火,九微片片飛花瑣。

  戲罷曾無理曲時,妝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jīng)過趙李家。

  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賞析:

  在封建社會中,有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小家女子一旦嫁給豪門闊少,便由貧賤之身一躍而為身價百倍的貴婦人,恃寵享樂。嬌貴異常;而不遇之女,即使美顏如玉,亦不免終生淪于貧賤境地。此詩所寫,蓋為此而發(fā),而其所蘊含的意義卻超越了詩中所寫事實本身,從而使這首詩的詩意具有了很大約外延性;蛑^傷君子不遇,或謂譏刺依附權(quán)貴的封建官僚,或謂慨嘆人生貴賤的偶然性,都能講得通。

  全詩可分為兩部分。前十八句為第一部分,構(gòu)成了這首詩的主體,塑造了因遇而驟得富貴的“洛陽女兒”這一藝術(shù)形象。開頭兩句對“洛陽女兒”略作介紹。以冷語發(fā)端,自含鄙夷之意。下面兩句說她的丈夫騎著寶玉絡頭、毛色青白相間的高頭大馬,她的侍女為她獻上滿盈金盤的鯉魚片。一為側(cè)筆映襯,二為正面描寫,一虛一買,“洛陽女兒”的身價和地位顯示出來了。一個普通的小家女子,朝夕之間竟身價百倍,原因就是嫁給了一位頗有身份的“良人”。遇者則貴、不遇者則販的人生感慨,暗暗含在其中!爱嬮w”以下四句,寫“洛陽女兒”住在紅桃綠柳竟相掩映的畫閣朱樓,出門坐的是用羅帷遮護的七香車,回來的時候,用寶扇遮面,被接入九華帳里。至此,“洛陽女兒”的飲食起居已見一斑。“狂夫富貴在青春”到“不惜珊瑚持與人”,連續(xù)驅(qū)使典故,插入對其丈夫的描寫;結(jié)構(gòu)上照應上文“良人”一句,將詩意補足。其夫正當青春年華,身享榮華富貴,意氣驕奢,甚于晉代巨富石崇;丈夫親自教她跳舞,其憐愛之情,一如劉宋汝南王之干愛妾碧玉!安幌汉鞒峙c人”,用石崇與王愷斗富一事,將“良人”驕奢豪富之態(tài)現(xiàn)于紙上。這里所描寫的是“狂夫”之相,但細玩詩意,卻是借“狂夫”之相,以形“洛陽女兒”的嬌貴之態(tài),貌似游離實則還是為寫“洛陽女兒”而驅(qū)使筆墨的。隨后,順接上面的.“自憐碧玉親教舞”句意,迤邐而下,正面描寫“洛陽女兒”在九微燈約光暈里,在雕花的連環(huán)形窗下,通宵達旦,歌舞不休。這里特別點染了燈花燃盡而撲窗亂飛的一個細節(jié),暗示“洛陽女兒”通宵沉醉于狂歌狂舞中,直到天亮,九微燈才熄滅,這里以九微燈入詩,無異是把“洛陽女兒”與王母同化為一體了,從而為“洛陽女兒”披上了一層高貴的外衣。其富貴之相,借典故婉然傳出!皯蛄T曾無理曲時,妝成只是熏香坐”,寫“洛陽女兒”戲樂已畢,無暇練習曲子;打扮好了,依爐熏香而坐!白弊,仿佛見其慵懶之態(tài)和空虛無聊的貴族生活。下面又拓開一層,寫“洛陽女兒”出入貴戚之家,奔走權(quán)門之內(nèi),雖語不涉諷,但諷意存焉。

  詩的最后兩句為第二部分。詩人把筆鋒猛地一轉(zhuǎn),描繪出一幅貌似孤立實則與上文融浹為一的越女浣紗的畫面。美頗如玉的越國女子西施,在她未遇之時,身處貧賤地位,只好在江邊漂洗羅紗!罢l憐”二字,一貫到底,造成快速的節(jié)奏和奔流的詩意,表達了詩人對不遇者的深切同情。其中也不乏感憤不平之氣。

  全詩描寫了兩種人物形象,一貴一賤,一奢靡,一窮困,各成獨立的畫面,卻又相反相成地統(tǒng)一于全詩中。寫法上,前一部分以繁筆鋪張揚厲,窮形盡相;后一部分以簡筆淡然點染,意到即止。一繁一簡,繁簡各宜。詩中有諷刺,有同情,有慨嘆,而這又深深地隱蔽在文字背后。

王維詩詞賞析 9

  王維《送別》賞析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帮嫛笔鞘箘佑梅,“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zhì)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guān)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里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xiàn)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cè)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xiàn)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勸慰道:“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蹦阒还苋グ,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xiàn)了作者很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lián)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蘊含著詩人自己對現(xiàn)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jié),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fā)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jié)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余”(謝榛語)的感覺。

  王維《酬郭給事》賞析

  洞門高閣靄余暉,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這首酬和詩,是王維晚年酬贈與給事中郭某的!敖o事”,即給事中,是唐代門下省的要職,常在皇帝周圍,掌宣達詔令,駁正政令之違失,地位是十分顯赫的`。王維的后半生,雖然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然而在官場上卻是“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保ā杜f唐書。王維傳》)因此,在他的詩作中,這類應酬的題材甚多。這首詩,既頌揚了郭給事,同時也表達了王維想辭官隱居的思想。寫法上,詩人又別具機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狀物以達意,使那頌揚之情,完全寓于對景物的描繪中,從而達到了避俗從雅的藝術(shù)效果。

  詩的前兩句著意寫郭給事的顯達。第一句“洞門高閣”,是皇家的寫照,“余暉”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陰陰”,是說郭給事桃李滿天下,而“柳絮飛”是指那些門生故吏個個飛揚顯達。這樣,前后兩句,形象地描繪出郭給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門生故吏擁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詩的三、四句寫郭給事居官的清廉閑靜。如果說前兩句的景狀是華艷的,這兩句就轉(zhuǎn)為恬淡了。一個“疏”字,一個“稀”字,正好點染了這種閑靜的氣氛。詩人描寫“省中啼鳥”這個現(xiàn)象,意味甚濃。一般說,官衙內(nèi)總是政務繁忙,人來人往,現(xiàn)在居然可以聽到鳥兒的鳴叫聲,不正活畫出郭給事為官的閑靜嗎?

  王維作詩,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無奇的景或物,賦予它們某種象征意義。“省中啼鳥”,看起來是描寫了景致,其實,是暗喻郭給事政績卓著,時世太平,以致衙內(nèi)清閑。雖是諛詞,卻不著一點痕跡。

  五、六兩句,直接寫郭給事本人。早晨朝服盛裝,恭恭敬敬地去上朝面君,傍晚捧著皇帝的詔令向下宣達。他那恭謹?shù)臉幼,有一個“趨”和一個“拜”字生動地描寫出來了!俺俊薄ⅰ跋Α眱勺,則使人感到他時時緊隨皇帝左右,處于怎樣一種令人囑目的地位!從全詩結(jié)構(gòu)看,這里是極揚一筆,為最后點出全詩主旨作好準備。

  詩的末兩句作了一個急轉(zhuǎn),從謙恭的語氣中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意向:我雖想勉力追隨你,無奈年老多病,還是讓我辭官歸隱吧!這是全詩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贈詩中,往往在陳述了對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達希冀引薦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維此詩,卻一反陳套,使人感到別開生面。

王維詩詞賞析 10

  《酬郭給事》

  【唐】王維

  洞門高閣靄馀輝,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賞析】

  王維的后半生,雖然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然而在官場上卻是“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币虼,在他的詩作中,這類應酬的題材甚多。這首詩,既頌揚了郭給事,同時也表達了王維想辭官隱居的思想。寫法上,詩人又別具機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狀物以達意,使那頌揚之情,完全寓于對景物的描繪中,從而達到了避俗從雅的藝術(shù)效果。

  首聯(lián)是寫郭給事所在門下省的暮春晚景。門下省官署較大,其間門戶重疊,樓宇高聳,在落日余暉的籠罩下,顯得十分壯麗。時當暮春,院中的桃李已成綠蔭,柳絮在輕輕地飛揚。郭給事在這樣幽雅的環(huán)境中居官,想來是很可樂的。

  詩的前兩句著意寫郭給事的顯達。第一句“洞門高閣”,是皇家的寫照,“余暉”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陰陰”,突顯出郭給事桃李滿天下,而“柳絮飛”意指那些門生故吏,個個飛揚顯達。前后兩句,形象地描繪出郭給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門生故吏擁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頷聯(lián)是寫郭給事在省中值晚班的悠閑自在。宮禁里晚鐘敲響,官吏散歸,留下一片清靜給郭給事,他怡然自得地欣賞著鳥鳴。作為門下省的副長官,他掌管著審核政令的重大職事,倘若有心于國事,如何能有此閑心欣賞鳥鳴?此聯(lián)的“官舍”、“省中”均指門下省,重復用詞,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無話強說之狀。

  此兩句寫郭給事居官的清廉閑靜。如果說前兩句的景狀是華艷的,這兩句就轉(zhuǎn)為恬淡了。一個“疏”字,一個“稀”字,正好點染了這種閑靜的氣氛。詩人描寫“省中啼鳥”這個現(xiàn)象,意味甚濃。一般說,官衙內(nèi)總是政務繁忙,人來人往,居然可以聽到鳥兒的鳴叫聲,正活畫出郭給事為官的閑靜。

  王維作詩,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無奇的景或物,賦予它們某種象征意義!笆≈刑澍B”,看起來是描寫了景致,其實,是暗喻郭給事政績卓著,時世太平,以致衙內(nèi)清閑。雖是諛詞,卻不著一點痕跡。

  頸聯(lián)“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是寫郭給事官職的顯要。早朝時搖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見皇帝,傍晚時捧著皇帝的詔書回到門下省給官吏們宣讀。他那恭謹?shù)臉幼,有一個“趨”和一個“拜”字生動地描寫出來了!俺俊薄ⅰ跋Α眱勺郑瑒t使人感到他時時緊隨皇帝左右,處于一種令人囑目的地位。從全詩結(jié)構(gòu)看,這里是極揚一筆,為最后點出全詩主旨作好準備。

  詩的末兩句作了一個急轉(zhuǎn),從謙恭的語氣中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意向:我雖想勉力追隨你,無奈年老多病,還是讓我辭官歸隱吧!這是全詩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贈詩中,往往在陳述了對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達希冀引薦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維此詩,卻一反陳套,使人感到別開生面。

【王維詩詞賞析 】相關(guān)文章:

王維的詩詞05-28

王維的詩詞【精選】05-28

[優(yōu)秀]王維的詩詞05-28

王維的詩詞【推薦】05-28

關(guān)于王維的詩詞01-26

王維的詩詞鑒賞01-04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詞原文、賞析、解讀10-11

王維詩詞的原文及鑒賞06-04

王維的詩詞40首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