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婷婷在线精品综合_97人妻AⅤ一区二区精品_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閱讀>詩詞>孟浩然的古詩
孟浩然的古詩
更新時間:2024-07-08 12:37:16
  • 相關推薦
孟浩然的古詩[通用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chǎn)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xiàn)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孟浩然的古詩,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孟浩然的古詩1

  《秋登蘭山寄張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秋登蘭山寄張五》【注解】

  萬山:襄陽西北十里,又稱方山、蔓山、漢皋山等。一作“蘭山”,誤。

  張五:一作張子容,兄弟排行不對,張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萬山在襄陽以北。

  試:一作“始”。“心隨”一句:又作“心飛逐鳥滅”、“心隨飛雁滅”、“心隨鳥飛滅”等。

  薄暮:傍晚。

  清秋:一作“清境”。

  平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秋登蘭山寄張五》【韻譯】

  面對北山嶺上白云起伏霏霏,我這隱者自己能把歡欣品味。

  我試著登上高山是為了遙望,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憂愁每每是薄暮引發(fā)的情緒,興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圍。

  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遠看天邊的樹林活象是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

  什么時候你能載酒到這里來,重陽佳節(jié)咱們開懷暢飲共醉。

  《秋登蘭山寄張五》【評析】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張五名子容,隱居于襄陽峴山南約兩里的白鶴山。孟浩然園廬在峴山附近,因登峴山對面的萬山以望張五,并寫詩寄意。全詩情隨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渾為一體。“情飄逸而真摯,景情淡而優(yōu)美。”為孟詩代表作之一。詩人懷故友而登高,望飛雁而孤寂,臨薄暮而惆悵,處清秋而發(fā)興,自然希望摯友到來一起共度佳節(jié)!俺钜虮∧浩穑d是清秋發(fā)”,“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細細品嘗,夠人玩味。

  晉代陶弘景《答詔問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泵虾迫贿@首詩開頭兩句就從陶詩脫化而來。

  三四兩句起,進入題意!跋嗤北砻髁藢埼宓乃寄。由思念而“登萬山”遠望,望而不見友人,但見北雁南飛。詩人的心啊,似乎也隨鴻雁飛去,消逝在遙遠的天際。這是寫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見了,而又近黃昏時分,心頭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卻使人逸興勃發(fā)。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是寫從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勞動一日,三三兩兩逐漸歸來。他們有的行走于沙灘,有的坐歇于渡頭。顯示出人們的行動從容不迫,帶有幾分悠閑。再放眼向遠處望去,一直看到“天邊”,那天邊的樹看去細如薺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黃昏的朦朧中卻清晰可見,似乎蒙上了一層月色。

  這四句詩是全篇精華所在。在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著力刻畫人物的動作,也未著力描寫景物的色彩。用樸素的語言,如實地寫來,是那樣平淡,那樣自然。既能顯示出農(nóng)村的靜謐氣氛,又能表現(xiàn)出自然界的優(yōu)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謂:“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挥性葡鲋d,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潛評孟詩為“語淡而味終不薄”,這實為孟詩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這四句詩里,作者創(chuàng)造出一個高遠清幽的境界,這同“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詩的意境,是頗為近似的。正所謂“每誦之,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這代表了孟詩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面。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照應開端數(shù)句。既明點出“秋”字,更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從而顯示出友情的真摯。

  《秋登蘭山寄張五》【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漢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以寫田園山水詩田園山水詩 現(xiàn)在的人們把以反映田園生活、描繪山水為作品主要內(nèi)容的詩稱為山水田園詩。 這類詩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維。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習慣上又稱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響,厭倦官僚生活,長期隱居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nèi)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jù)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于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y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fā)逝世。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于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后世所傾慕。李白稱贊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贊嘆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題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shù)氐拿麆俟袍E?梢娝诠糯娙酥械'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與他關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經(jīng)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題材也很狹隘。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xiàn)。他和王維并稱,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shù)上有獨特的造詣。

  孟浩然的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儉枯瘠。他善于發(fā)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杜甫說他、"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又贊嘆他"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遣興》)。皮日休則稱:"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云澹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謝眺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記》)其抒情之作,如《歲暮歸南山》、 《早寒江上有懷》、 《與諸子登峴山》、《晚泊潯陽望廬山》、《萬山潭作》等篇,往往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蘊藉深微,挹之不盡。嚴羽以禪喻詩,謂浩然之詩"一味妙悟而已"(《滄浪詩話·詩辨》)。清代王士碌推衍嚴氏緒論,標舉"神韻說",宗尚王孟,曾舉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一詩作為范本,說:"詩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分甘馀話》) 盛唐田園山水詩,在繼承陶、謝的基礎上,有著新的發(fā)展,形成了一個詩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輩最長,開風氣之先,對當時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diào),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唐音癸簽》引《吟譜》語)。如"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聯(lián),與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并列,成為摹寫洞庭壯觀的名句。清代潘德輿曾指出:"襄陽詩如'東旭早光芒,浦禽已驚聒。臥聞魚浦口,橈聲暗相撥,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fā),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養(yǎng)一齋詩話》)然而這在孟詩中畢竟不多見,不能代表其風格的主要方面?偟恼f來,孟詩內(nèi)容單薄,不免窘于篇幅。蘇軾說他"韻高而才短,如造內(nèi)法酒手而無材料"(陳師道《后山詩話》引),是頗為中肯的。

  孟襄陽雖為唐山水詩之始創(chuàng)者,然其成就卻居王維下,何也?一 因其才氣不殆,二因其詩意常未若王維高遠。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發(fā)之于詩,令其詩每有寒儉處。而王摩詰一生出仕入仕,幾 經(jīng)周折,于世情之變體味頗深,此情發(fā)之于詩,則往往意趣清遠,無跡可尋。

  雖則,孟詩亦自有其過人處。其詩之淡遠處,既上繼陶潛余緒,又 不減王維。如"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謂"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詩中之佳制也。

  天寶四載(745)宜城王士源輯錄孟浩然詩,得218首,其書已佚,F(xiàn)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較王本多45首,其中竄入有別人的作品。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除了四十歲時到長安應過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鄉(xiāng)鹿門隱居讀書、寫詩自娛。詩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合稱“王孟”。

孟浩然的古詩2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

  孟浩然家在襄陽城南郊外,峴山附近,漢江西岸,名曰“南園”或“澗南園”。題中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乘船前往,數(shù)時可達。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征辟,攜家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里,四十歲赴長安謀仕不遇,游歷吳、越數(shù)年后返鄉(xiāng),決心追步鄉(xiāng)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辟一住處。偶爾也去住住,其實是個標榜歸隱性質(zhì)的別業(yè),所以題曰“夜歸鹿門”,雖有紀實之意,而主旨卻在標明這首詩是歌詠歸隱的情懷志趣。

  “漁梁”是地名,詩人從峴山南園渡漢江往鹿門,途經(jīng)沔水口,可以望見漁梁渡頭。首二句即寫傍晚江行見聞,聽著山寺傳來黃昏報時的鐘響,望見渡口人們搶渡回家的喧鬧。這悠然的鐘聲和塵雜的人聲,顯出山寺的僻靜和世俗的喧鬧,兩相對照,喚起聯(lián)想,使詩人在船上閑望沉思的神情,瀟灑超脫的襟懷,隱然可見。三、四句就說世人回家,自己離家去鹿門,兩樣心情,兩種歸途,表明自己隱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寫夜晚攀登鹿門山山路,“鹿門月照開煙樹”,朦朧的山樹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詩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歸宿地,原來龐德公就是隱居在這里,詩人恍然了。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xiàn)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點破隱逸的真諦。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采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在這個天地里,與塵世隔絕,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獨一人寂寞地生活著。

  顯然,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讀來頗象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zhì)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詩人以談心的語調(diào),自然的結(jié)構(gòu),省凈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xiàn)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前人說孟浩然詩“氣象清遠,心悰孤寂”,而“出語灑落,洗脫凡近”(《唐音癸簽》引徐獻忠語)。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這些特點。從藝術(shù)上看,詩人把自己內(nèi)心體驗感受,表現(xiàn)得平淡自然,優(yōu)美真實,技巧老到,深入淺出,是成功的,也是諧和的。也正因為詩人真實地抒寫出隱逸情趣,脫盡塵世煙火,因而表現(xiàn)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孟浩然的古詩3

  近日有幸參加了東北三省閱讀教學大賽,我所執(zhí)教的《古詩兩首》,在大賽中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這是一篇選自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送別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于使學生通過誦讀、想象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因兩首詩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在設計教學時,我運用整合的理念,讓學生在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中,理解提升。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反復誦讀,使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直入課題,通過兩首詩題的對比,找出共同點,初步了解詩的`要點,把握詩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別詩題目的共同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有層次的誦讀訓練,即初讀讀正確,再讀讀出節(jié)奏,三讀想象畫面,四讀在對比中體會詩情。

  教學的重點放在第三和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在我看來,詩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詩教學的重點,重點應該放在借助古詩來想象畫面,將無聲的文字想象成有聲的畫面。因此,我將體會理解詩意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成“為詩配畫”,這樣即降低了難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為對比升華,即在對比品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這一環(huán)節(jié)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同中求異,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異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寫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蘊含其中。

  整節(jié)課的設計過程中,努力做到以生為本,重視孩子的想象、誦讀和感悟,將古詩教學以一種更為簡易的學習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欲望。這節(jié)課使我想到了,我們的教學應該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學生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師要教什么。也許這樣的教學才是更具實效的。

孟浩然的古詩4

  春中喜王九相尋/晚春

  酒伴來相命,開尊共解酲。

  當杯已入手,歌妓莫停聲。

  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尚在一作:字在)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中宵一作:終)

  秋宵月下有懷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孟浩然的古詩5

  教學目標:

  1、學會2 個生字,理解6個詞語的意思。

  2、理解句子中字、詞的意思。

  3、會背誦、默寫課文。

  4、體會詩人愛友、愛國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解題。

  1、本詩寫的是誰和誰之間的什么事?介紹孟浩然。

  2、解題。(之:到 廣陵:江蘇揚州)

  二、范讀全詩。

  三、自學詩歌。

  1、按字、詞、句、讀、背的順序?qū)W詩。

  2、認真讀注解,想想詩句的意思。

  四、指導朗讀,理解詩句的意思。

  1、教師范講第一句。

  “故人”、“西辭”什么意思?

  連起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2、學生讀第2句。試著說說第2句的意思。

  再把1、2兩句連起來說一說。這兩句寫了什么?

  小結(jié):這兩句寫送別之事。

  3、學習3、4句。

 。1)自讀詩句,看注解,試說意思。

 。2)指名生說,教師點撥。

  小結(jié):這兩句寫送別之景。

  (3)想象:這兩句詩寫了怎樣的'情景?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

 。4)面對這幅情景,作者會怎樣想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5)有感情地朗讀。

  五、背誦全詩并默寫。

  六、課堂作業(yè)。

孟浩然的古詩6

  1: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2:秋宵月下有懷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3:涼州詞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

  4:早寒江上有懷 / 早寒有懷 / 江上思歸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孤帆 一作:歸帆)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5: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孟浩然的古詩7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你讓不認識的朋友了解我。你在你朋友的家里為我準備了一席座位。你縮短了我與陌生人的距離,你把你的朋友變成了我的兄弟。

  表現(xiàn)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相聯(lián)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jīng)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边@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jié)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qū),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shù)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jīng)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nèi)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gòu)成一種聯(lián)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huán)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盁熁ㄈ隆,不僅再現(xiàn)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yōu)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痹姷暮髢删淇雌饋硭坪跏菍懢,

  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jié)!肮路h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jīng)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jīng)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xiàn)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傊,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jié),極為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

  創(chuàng)作背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nèi)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東游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游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jié)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qū))相會。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孟浩然的古詩8

  《贈孟浩然》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全詩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diào),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首聯(lián)點題,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lián)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lián)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解

  1、紅顏:指年青的時候。

  2、軒冕:指官職,軒:車子;冕:高官戴的禮帽。

  3、臥松云:隱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譯文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賞析

  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lián)點題,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lián)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lián)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詩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diào),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

孟浩然的古詩9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夜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消響。

  欲取鳴琴彈,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霄勞夢想。

  【簡析】:

  這首詩充滿懷念故人的情緒,寫出閑適自得的'情趣,表達出無知音的感慨。文字行如流水,層遞自然,極富韻味。

 、伲涸婎}一無“夏日”。

 、谙Γ阂蛔鳌耙埂。

  【注解】:

  1、山光:山上的日光。

 。、池月:即池邊月色。

 。、軒:窗。

  【韻譯】:

  夕陽忽然間落下了西山,東邊池角明月漸漸東上。

  披散頭發(fā)今夕恰好乘涼,開窗閑臥多么清靜舒暢。

  清風徐徐送來荷花幽香,竹葉輕輕滴下露珠清響。

  心想取來鳴琴輕彈一曲,只恨眼前沒有知音欣賞。

  感此良宵不免懷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夢想一場。

  【評析】:

  此詩寫夏夜水亭納涼清爽閑適和對友人的懷念。詩的開頭寫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為納涼設景。三、四句寫沐后納涼,表現(xiàn)閑情適意。五、六句由嗅覺繼續(xù)寫納涼的真實感受。七、八句寫由境界清幽想到彈琴,想到“知音”、從納涼過渡到懷人。最后寫希望友人能在身邊共度良宵而生夢。全詩感情細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富于韻味!昂娠L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納涼消暑之佳句。

孟浩然的古詩10

  寄趙正字

  正字蕓香閣,幽人竹素園。

  經(jīng)過宛如昨,歸臥寂無喧。

  高鳥能擇木,羝羊漫觸藩。

  物情今已見,從此愿忘言。

  檀溪尋故人(一題作檀溪尋古)

  花伴成龍竹,池分躍馬溪。

  田園人不見,疑向洞中棲。

  同張將薊門觀燈

  異俗非鄉(xiāng)俗,新年改故年。

  薊門看火樹,疑是燭龍燃。

  武陵泛舟

  武陵川路狹,前棹入花林。

  莫測幽源里,仙家信幾深。

  水回青嶂合,云度綠溪陰。

  坐聽閑猿嘯,彌清塵外心。

  句

  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逐逐懷良馭,蕭蕭顧樂鳴。

孟浩然的古詩11

  古詩《與諸子登峴山》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作品賞析

  又題"與諸子登峴首"

  【注解】:

  1、代謝:交替,輪換。

  2、勝跡:指上述墮淚碑。

  3、魚梁:魚梁洲,其地也在襄陽。

  【韻譯】:

  人間世事不停地交替變換,一代接一代永遠今來古往。

  江山保留著歷代有名勝跡,而今我們又重新登臨觀賞。

  冬末水位降低了漁塘很淺,天寒云夢澤更加深湛浩蕩。

  羊祜墮淚碑依然巍峨矗立,讀罷碑文淚沾襟無限感傷。

  【評析】:

  詩意在吊古感今,開首二句揭題。第三句的“江山勝跡”照應“人事代謝”;第

  四句的“我輩登臨”照應“往來古今”極為粘合;五、六兩句寫登臨所見;最后二句

  扣實,真有“千里來龍,到此結(jié)穴”之妙。

  詩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寫景物,富有形象,充滿激情。語言通俗易

  懂,感情真摯動人。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詩。所謂吊古,是憑吊峴首山的羊公碑。據(jù)《晉書·羊祜傳》,羊祜鎮(zhèn)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有一次,他對同游者喟然嘆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羊祜生前有政績,死后,襄陽百姓于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弊髡叩巧蠉s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羊祜。由吊古而傷今,不由感嘆起自己的身世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著,有誰沒有感覺到呢?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著,這又有誰沒有感覺到呢?首聯(lián)憑空落筆,似不著題,卻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聯(lián)緊承第一聯(lián)!敖搅魟氽E”是承“古”字,“我輩復登臨”是承“今”字。作者的傷感情緒,便是來自今日的登臨。

  第三聯(lián)寫登山所見!皽\”指水,由于“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稱“淺”;“深”指夢澤,遼闊的云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shù)厮赜械木拔,提煉出來,既能表現(xiàn)出時序為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羊公碑尚在”,一個“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復雜的內(nèi)容。羊祜鎮(zhèn)守襄陽,是在晉初,而孟浩然寫這首詩卻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卻還屹立在峴首山上,令人敬仰。與此同時,又包含了作者傷感的`情緒。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為國(指晉)效力,也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與山俱傳;想到自己至今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后難免湮沒無聞,這和“尚在”的羊公碑,兩相對比,令人傷感,因之,就不免“讀罷淚沾襟”了。

  這首詩前兩聯(lián)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兩聯(lián)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飽含了作者的激情,這就使得它成為詩人之詩而不是哲人之詩。同時,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清沈德潛評孟浩然詩,“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這首詩的確有如此情趣。

孟浩然的古詩12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譯文翻譯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

  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

  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注釋解釋

  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

  風流:古人以風流贊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鉆營茍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紅顏句:意謂從青年時代起就對軒冕榮華(仕宦)不感興趣。

  白首:白頭,指老年。

  醉月句:月下醉飲。中圣:“中圣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圣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圣。

  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

  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于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

  詩文賞析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jié)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游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jīng)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首先看其章法結(jié)構(gòu)。首聯(lián)即點題,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發(fā)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孟夫子”,點出所愛之人,扣緊題目。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年歲既長,襟懷磊落,生性瀟灑,詩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欽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稱!胺蜃印狈钦戮涓,那是作者鄙夷不恥的。這是對孟浩然倜儻曠放生涯的贊譽,果然,下面使補充道:“風流天下聞”。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帮L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lián)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lián)的筆墨了。

  中二聯(lián)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作者集中筆墨刻畫這位儒雅悠閑的“孟夫子”形象:“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凹t顏”對“白首”,當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云”,則象征著仕途與隱遁,象征著富貴與淡泊.前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云,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jié)!鞍资住本渲弧芭P”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lián)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么頸聯(lián)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于沉醉,有時則于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lián)采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lián)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v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lián)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lián)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贊語中結(jié)束。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lián)看似平常,但格調(diào)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diào)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尾聯(lián)也具有同樣風調(diào)。中二聯(lián)不斤斤于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板滯之病。謝榛《四溟詩話》曾謂,“紅顏”句與“迷花”句,“兩聯(lián)意頗相似”,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云”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跡。如“中圣”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圣人,濁酒叫作賢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gòu)成巧妙的對偶!案呱健币痪溆昧恕对娊(jīng)·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贊美孔子。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jié)構(gòu)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后歸結(jié)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jié)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xiàn)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孟浩然的古詩1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翻譯·賞析

  【原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蛇山的黃鵠磯頭,背靠蛇山,俯臨長江。

  之廣陵:到廣陵去。之,往,去。廣陵,廣陵郡,揚州的舊名,今江蘇揚州市。

  故人:老朋友。指大詩人孟浩然。

  西辭:孟浩然是從西向東行,所以說“西辭”。

  煙花:指春天楊柳如煙、繁花似錦的繁華景象。

  下:沿江順流而下。

  孤帆遠影碧空盡:意思是只有一葉帆船遠遠地消失在天盡頭。

  天際:天邊。

  【譯文】

  在黃鶴樓送老朋友孟浩然東下?lián)P州的時候,正是楊柳如煙、繁花似錦的暮春時節(jié)。帆船孤獨遠去的影子在蔚藍的天空里漸漸消失了,只有浩浩的江水依然在向天邊默默地奔流。

  【賞析】

  這首詩有它自己特殊的送別情味。它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 “宦游人”“在歧路”的少年剛腸離別,也不同于屈原《九歌》那種“悲莫悲兮傷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似的離別,更沒有高適《別董大》那種同是失意之人的勸勉與激勵。這首詩,可以說是表現(xiàn)了一種得意之人充滿詩意的離別,充滿喜悅的離別,充滿向往的離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不僅僅是兩位不同尋常的風流瀟灑的浪漫派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送行地點與友人欲前往的繁華的目的地相聯(lián)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與眾不同的詩意。

  開篇“故人西辭黃鶴樓”,一句不只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應該是兩位詩人好友經(jīng)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nèi)容。而黃鶴樓本身呢?又是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之仙人飛上神圣的天宮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gòu)成一種聯(lián)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說明詩人在黃鶴樓送別好友孟浩然去揚州的季節(jié)正是煙花三月,在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又是在這個開元盛世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揚州城又何嘗不是煙花之地呢?“煙花三月”,不僅再現(xiàn)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yōu)美,文字綺麗,難怪清人孫洙譽之為“千古麗句”。

  詩的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卻飽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jié)。李白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完事了,而是一直目送友人乘船順流東去,船已經(jīng)揚帆而去,詩人仍然在江邊目送遠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久。帆影已經(jīng)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的地方!拔ㄒ婇L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對游覽揚州的向往,不正體現(xiàn)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通觀全篇,沒有一個“送”子,也沒有一句話寫離別之情,前兩句僅僅以敘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地點和被送的人及去向,后兩句也僅僅是以描繪的筆調(diào)寫別后的場景,然而詩人與有人之間篤厚的交情,詩人內(nèi)心深處淡淡的離愁,詩人對繁華揚州的美好向往已然躍然紙上,極為傳神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孟浩然的身份證上,名字其實寫的是孟浩,可能覺得沒氣勢,重起藝名的時候,就把孟浩然,當成了自己的字號,他出生在湖北襄陽,家里條件不錯,很可能是做生意的讀書人,小康家庭。

  這一點對孟浩然的前半生,影響很大,因為在他的字典里,人生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落魄,流浪。

  孟浩然九歲開始讀書,課余學習劍法。

  讀書,畢竟是枯燥的,在私塾,孟浩然除了學習之外,因為家里有錢,也喜歡偷偷溜出去旅游,19歲那年,寫了一篇名氣比較大的游記,叫《題鹿門山》。

  之后,進入大學,認識了個新朋友,叫張子容。

  張子容的家庭條件也不錯,為了孩子的`前途,不僅送進大學讀書,還為他的仕途,鋪好了路,在公元712年,也就是李隆基當上皇帝的第一年,進入長安,準備參加來年的科舉考試。

  考中了嗎,中了,進士,去江蘇武進,當了縣尉。

  與宰相張嘉貞一樣,管理治安,因為工作期間,把活搞砸了,被處分。

  不過,張子容沒有張嘉貞嚴重,一個是官都沒了,在家當了二十年的農(nóng)民,張子容畢竟家里有點勢力,大事化小,官還是官,只是地方從江蘇,換到了浙江,在溫州,還是縣尉。

  公元725年,孟浩然求職,四處碰壁,為了撫慰自己受傷的心靈,專門去溫州,找張子容玩了半年,中間寫了一篇有名的作文,叫《永嘉上浦館逢張八子容》,這篇文章,可能溫州人民還有點印象。

  李隆基時期,經(jīng)過幾代人的建設,國家比較富裕,仗打的也少了,所以社會上的主流,就是讀書,考取功名,文化人在一起,如果能寫上幾篇好文章,那是相當?shù)氖軞g迎。

  孟浩然和張子容,書都讀的不錯,文章寫的也好,通過這些詩文,可以看看在唐朝,旅游探親,是個什么過程。

  從洛陽出來,孟浩然寫了封信,告訴張子容,自己年底到溫州,找他玩。

  張子容看到信后,到了年底,就提前派了人,在城外七十里的酒店,日夜候著。

  估計當時也沒有接機牌:孟老師,歡迎到溫州旅游,全靠張子容描述的特征,一個個問:是孟大官人嗎?

  等了小半個月,孟浩然到了溫州,一邊安排在酒店休息,一邊就去找張子容:報告老爺,人給接到了。

  張子容得到報信后,騎著馬就到酒店,先大吃一頓,喝了接風酒,兩人就浩浩蕩蕩的回家。

  古代交通不便,有朋友來玩,而且又是十幾年沒見的老朋友,肯定得多住幾天,玩玩溫州附近的旅游景點,據(jù)說上面那首詩,就是當時寫的。

  很快到了年底,馬上就是春節(jié),孟浩然就在張子容家,過了年。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孟浩然在大年三十那天,想起了老爹老娘,再回憶這些年來,到處求官,卻沒人賞識,一下就傷心的哭了起來,這一哭,十年的壓抑,都釋放出來了,第二天,發(fā)高燒,生病了。

  自從張子容712年進京之后,孟浩然就開始了旅游,一方面確實喜歡玩,另一方面呢,可以認識些風云人物,希望這些官場上的老油條,能夠賞識自己,和皇帝說道說道,給個官做做。

  比如,在公元717年,游洞庭湖的時候,經(jīng)過岳陽,就拜訪了這里的大人物張說,就是那個策論第一的宰相,因為得罪了姚崇,被貶到這里,當了岳陽的刺史。

  這是兩人第一次見面,張說的仕途,也沒好到哪里去,兩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詩作對之后,就分手了。

  公元720年,可能常年出門旅游,身體搞垮了,再加上心情不好,得不到賞識,生病,在家住了一年。

  第二年,孟浩然也想通了,開始頻繁的參加酒會,終于認識了兩位貴人,襄州刺史韓思復和襄陽令盧饌(讀 zhuan)。

  兩人也是文化人,看到孟浩然的詩,很喜歡,知道他希望做官,兩人就聯(lián)合寫了一封推薦信,讓孟浩然去京城,碰碰運氣。

  結(jié)果待了三年,還是沒人看中,心灰意冷,才去找張子容說說話。

  既然求人不行,那就靠自己吧。

  公元727年,孟浩然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結(jié)果名落孫山,沒考上。

  孟浩然詩寫的好,名氣也不小,為什么輪到考試的時候,成績卻那么差呢?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28年,張說剛從第三次的宰相任期上,退下來,不過依舊在京城,皇帝給他的職位是集賢殿學士,孟浩然就去拜訪人家,看看有沒有機會,求老宰相推自己一把。

  兩人也是老相識,沒有寒暄,坐下來喝喝茶,聊聊天。

  沒想到,兩人剛聊了一半,管家就來稟報,皇帝李隆基來了。

  唐玄宗親自來看望老臣,張說又是高興,又是激動,把孟浩然安排進臥室,就去見老板了。

  李隆基來到客廳,看到桌上有兩杯茶,就問張說,家里是不是有客人,為什么不請出來,一起見見呢?

  皇帝是微服私訪,既然遇到了,當然要表現(xiàn)出自己親民的一面,張說把孟浩然帶到皇帝身邊后,簡單介紹了一下。

  看到李隆基,孟浩然也是感慨萬千,從713年,到728年,15年的時間,自己的各種努力,不就是為了能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現(xiàn)一次,希望皇帝能賞識自己嗎。

  張說是文學泰斗,江湖地位高,皇帝呢,也喜歡詩詞歌賦,正好孟浩然擅長這個,于是張說就請孟浩然,即興寫幾首。

  無論科舉考試,還是策論,講的都是治國安邦的策略,但是孟浩然的詩,更多的,是抒發(fā)情感。

  搞政治的,和寫愛情小說的,似乎談不到一塊去,最后孟浩然有點自暴自棄,寫了一首詩,叫《歲暮歸南山》。

  大致的意思,是這樣的:

  官不做了,心灰意冷了,水平太差,好皇帝都不會喜歡我,連朋友也看不起我,我還是回家,茅草屋住住算了。

  皇帝一聽,不高興了:做不做得了官,不是我說算的,文章寫的好不好,自然有官員來評價,這和我是不是個好皇帝,有什么關系,怪我干嘛!

  個老子的,老子火了。

  和皇帝的會面,不歡而散,孟浩然的仕途,算是沒戲了。

  從京城回來,孟浩然回到了老生活,吟詩、喝酒、找朋友,有見過李白,一起玩了三次。

  《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是孟浩然從京城出來,遇到李白后,李白為他寫的,兩人在襄陽碰面,玩了幾天,之后孟浩然進入四川。

  當初在皇帝面前,孟浩然說自己已經(jīng)看開了,不想做官了,其實那也是氣話,公元734年,張九齡成為中書令時,孟浩然找過他,希望給個機會,再見皇帝一次,沒結(jié)果。

  不過皇帝沒見到,和張九齡的關系,倒是不錯,后來張九齡從宰相的位置上,退下來,在荊州,做長史,把孟浩然招到麾下,讓他做個幕僚。

  48歲的孟浩然,對于做幕僚,真的沒有想法,只待了幾天,就辭職,出去旅游了。

  二三十年的流浪生活,把孟浩然的所有銳氣,都消磨掉了,告別張九齡后,孟浩然很清楚,做官的夢,怕是沒指望了。

  一年后回家,大病了一場。

  生病了,不可怕,吃點藥,就好了,但是心病了,藥是治不好的。

  公元740年,江寧丞王昌齡,被貶到嶺南,路過襄陽,找孟浩然聚聚,說說話,寫寫詩,喝喝酒。

  因為上一年的病,還沒有好,喝酒又太猛,51歲的孟浩然,留著淚,死在了病床上。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相聯(lián)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jīng)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jié)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qū),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shù)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jīng)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nèi)容。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huán)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盁熁ㄈ隆,不僅再現(xiàn)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jīng)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jīng)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xiàn)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孟浩然的古詩14

  古詩《臨洞庭上張丞相》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作品賞析

  【注解】:

  1、張丞相:指張九齡。

  2、涵虛: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

  4、云夢澤:古時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區(qū)。

  5、濟:渡。

  6、端居:安居。

  【韻譯】:

  八月洞庭湖水盛漲浩渺無邊,水天含混迷迷??接連太空。

  云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評析】:

  這是一首“干祿”詩。所謂“干祿”,即是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以求引薦錄用。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丞相,作者西游長安,以此詩獻之,以求錄用。詩前半泛寫洞庭波瀾壯闊,景色宏大,象征開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發(fā)個人進身無路,閑居無聊的苦衷,表達了急于用世的決心。全詩頌對方,而不過分;乞錄用,而不自貶,不亢不卑,十分得體。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 ),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由右丞相貶為荊州長史。這首詩是張九齡在荊州任上詩人寫給他的。

  前四句是寫洞庭湖的名句。八月水漲,湖水幾乎與岸平。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體,分不清彼此,所以稱“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與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樣。水天相接,還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視力造成的錯覺,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與天混而不分,在水與天之間的一段虛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氣蒸云夢澤 ”,水面上有蒸發(fā)出來的水氣,把虛空包含了,這個水氣也把整個云夢澤都籠罩了。古代的云夢澤 ,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為夢,江北為云,方圓八百到九百里,這里泛指圍繞著洞庭湖一帶。接著第四句寫洞庭湖波浪的聲勢。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稱洞庭“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 ”,故稱“波撼岳陽城 ”。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那兒的岳陽樓是望洞庭湖的勝地。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壯闊景象和湖波的聲勢。

  后四句是感懷。“欲濟無舟楫”,《書·說命上》:“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泵鎸Χ赐ズ蛇^去卻沒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沒有人引薦!岸司訍u圣明 ”,端居指平居閑處 ,在圣明時即太平時,閑著不做事是可恥的!痘茨献印ふf林訓》:“臨河而羨魚 ,不如歸家結(jié)網(wǎng) !蹦┞(lián)表示空有羨魚的`感情,希望對方推薦。這首詩的感懷部分,寫得含蓄,不直白求薦。所用典故,與望洞庭湖密切結(jié)合,極為自然,而融化無跡。

  這首詩僅用四句話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氣勢,寫出洞庭湖波濤洶涌的聲勢 ,抒懷里又要結(jié)合寫景,含蓄不露,雖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在寫景上,詩人抓住洞庭湖水勢大的季節(jié),用“八月”來點明,用“湖水平”說明水勢的浩大,開頭樸實而有力。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氣魄。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一般的水天相接 ,原來是“含虛混太清”,湖上的水氣把天和空都包含進去了。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點 ,寫出了它的浩渺的氣勢 。如此還不夠,再加上“氣蒸云夢澤 ”,水氣的蒸騰把江南江北的云夢澤都籠罩了。這樣寫,還沒有寫足洞庭湖波濤洶涌的聲勢,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陽城 ”,使人感到波濤的聲勢使岳陽城都受到震動似的,這才把洞庭湖的特點寫足了。在抒懷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薦,卻沒有一句求薦的話,而是結(jié)合洞庭湖的描寫,用“欲濟無舟楫 ”來暗示,并說自己不出來做事對不起這個時代。對方原是宰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

孟浩然的古詩15

  1.洛中送奚三還揚州

  水國無邊際,舟行共使風。羨君從此去,朝夕見鄉(xiāng)中。

  予亦離家久,南歸恨不同。音書若有問,江上會相逢。

  2.與杭州薛司戶登樟亭樓作

  水樓一登眺,半出青林高。帟幕英僚敞,芳筵下客叨。

  山藏伯禹穴,城壓伍胥濤。今日觀溟漲,垂綸學釣鰲。

  3.寒夜

  閨夕綺窗閉,佳人罷縫衣。理琴開寶匣,就枕臥重幃。

  夜久燈花落,薰籠香氣微。錦衾重自暖,遮莫曉霜飛。

  4.春意(一題作春怨)

  佳人能畫眉,妝罷出簾帷。照水空自愛,折花將遺誰。

  春情多艷逸,春意倍相思。愁心極楊柳,一種亂如絲。

  5.長安早春(一作張子容詩)

  關戍惟東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樂建寅春。

  雪盡青山樹,冰開黑水濱。草迎金埒馬,花伴玉樓人。

  鴻漸看無數(shù),鶯歌聽欲頻。何當遂榮擢,歸及柳條新。

【孟浩然的古詩】相關文章:

孟浩然的古詩10-14

孟浩然寫的古詩11-2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04-04

孟浩然《過故人莊》古詩原文意思賞析04-14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古詩賞析01-23

孟浩然《早寒有懷》古詩原文意思賞析04-14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古詩原文意思賞析04-1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5-06

孟浩然《京還贈張一作王維》古詩原文意思賞析04-15

孟浩然詩詞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