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詞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詞賞析1
1、《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譯文: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邊地特有的聲音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余暉將城池緊緊圍住。喝一杯陳酒遙寄萬里的思想情,還沒有在燕然刻石記功怎能談到還家!羌笛聲飄蕩不定,寒霜灑滿大地。邊疆的戰(zhàn)士不能入寐,將軍愁白了頭發(fā),戰(zhàn)士們流下了思想的眼淚。
簡析: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下片抒情,抒發(fā)的是邊關(guān)將士的愁情,抒發(fā)出邊關(guān)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xiāng)憂國的情懷。
2、《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qíng)蒼,錦帽貂裘(diāoqiú),千騎(jì)卷(juǎn)平岡。為(wèi)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譯文:
我雖年老卻興起少年打獵的熱狂,左手牽著犬黃,右手舉起鷹蒼。戴上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領(lǐng)隨從千騎席卷平展的山岡。為了報答全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意,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郎。
我雖沉醉但胸懷開闊膽略興張,鬢邊白發(fā)有如微霜,這又有何妨!什么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jié)去邊地云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朝著西北瞄望,奮勇射殺敵人天狼。
簡析:蘇軾在熙寧五年(1072),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初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這首詞寫蘇軾在密州作地方長官時,有一次去打獵的情景。
作品以出獵開始,卻以將利箭射向敵人這種出人意表的結(jié)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表現(xiàn)出了他志在殺敵衛(wèi)國的政治熱情和英雄氣概。
3、《破陣子》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譯文: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見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牛肉分給部下享用美餐,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
這是秋天在戰(zhàn)場上閱兵。
戰(zhàn)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完成君王統(tǒng)一國家的大業(yè),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蓱z已成了白發(fā)人!
簡析:這首詞,該詞是作者失意閑居信州時所作,開頭兩句寫軍中夜晚生活,“八百里”三句寫軍隊生活和閱兵場面。下闋開頭兩句寫投入戰(zhàn)斗,最后一句寫破敵立功的愿望落空。整首詞抒發(fā)了作者壯志未酬,英雄遲暮的悲憤之情。
4、《月夜》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譯文:
夜深了,月兒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還映照在月光中;橫斜的北斗星和傾斜的南斗星掛在天際,快要隱落了。就在這更深人靜、夜寒襲人的時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溫暖的氣息;你聽,冬眠后小蟲的叫聲,第一次透過綠色紗窗傳進了屋里。
簡析:《月夜》寫得自然流暢,生趣橫溢,洋溢著詩人對春天、對生命的贊頌!跋x聲新透綠窗紗”一句,展現(xiàn)詩人捕捉物象的敏銳能獨特的審美視角,特別是一個“透”字,寫出了“感覺”,可謂傳神。
5、《商山早行》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譯文: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叮噹作響,出門人踏上旅途,還一心想念故鄉(xiāng)。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墻。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鳧雁,正嬉戲在明凈的池塘。
簡析: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三、四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歷來膾炙人口,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6、《浣溪沙》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譯文:衣巾在風中簌簌作響,棗花隨風飄落。村子的南北頭響起剿車的支呀聲,是衣著樸素的農(nóng)民在賣黃瓜,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艷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于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簡析:這是一首田園詩,上片寫的是農(nóng)村生產(chǎn)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zhuǎn)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扒瞄T試問野人家”,戛然而止了,結(jié)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nóng)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余味無窮。
7、《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譯文:稀薄的霧氣濃密的云層掠起煩愁直到白晝,龍腦的香料早已燒完了在爐金獸。美好的節(jié)日又到重陽,潔白的瓷枕,輕紗籠罩的床廚,昨日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 在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簡析: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趙明誠便“ 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這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jié)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直抒胸臆,寫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這三句工穩(wěn)精當,是作者藝術(shù)匠心之所在。全詞開篇點“愁”,結(jié)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結(jié)果。貫穿全詞的愁緒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體現(xiàn)。全篇畫龍,結(jié)句點睛,創(chuàng)設(shè)出了“情深深,愁濃濃”的情境。
8、《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因亭有懷》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譯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看著永遠也流不盡的長江水滾滾東流。
想著當年孫權(quán)在青年時代,已帶領(lǐng)了千軍萬馬,他能占據(jù)東南,堅持抗戰(zhàn),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quán)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簡析:辛棄疾在公元1203年(宋寧宗嘉泰三年)舊歷六月被起用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陽春三月,改派到鎮(zhèn)江去做知府。鎮(zhèn)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yè)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即鎮(zhèn)江)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這首詞諷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對于朝廷的不滿,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無能,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一腔愛國豪情。
9、《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張養(yǎng)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像是群峰眾巒在這里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里發(fā)怒,(潼關(guān))外有黃河,內(nèi)有華山,潼關(guān)地勢堅固。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起起伏伏。 途經(jīng)秦漢舊地,引出傷感無數(shù),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
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還受苦
簡析:本散曲由潼關(guān)而懷古,表達了對廣大人民的同情!芭d,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統(tǒng)治者壓迫人民的本質(zhì)。
10、《雁門太守行》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敵軍似烏云壓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 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 夜色中,塞上泥土中鮮血濃艷得如紫色。 寒風卷動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
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 手操寶劍甘愿為國血戰(zhàn)到死。
簡析:這首詩描寫了唐軍將士寒夜出征解救邊境戰(zhàn)危的情景,歌頌他們保衛(wèi)祖國血灑沙場,慷慨赴難的精神。
古詩詞賞析2
《夏至日作》
唐朝·權(quán)德輿
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夏至避暑北池》
唐代·韋應物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nóng)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竹枝詞》
唐朝·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夏至》
宋朝·張耒
長養(yǎng)功已極,大運忽云遷。
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
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
崔巍干云樹,安得保芳鮮。
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
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
古詩詞賞析3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泊,停船靠岸。
漁火,打魚的人點的燈火。對,這里有“伴”的意思。
姑蘇,蘇州的古稱。寒山寺:在蘇州西郊楓矯之側(cè),相傳唐僧寒山,拾得曾居此。故名。
張繼,南陽(今屬河南)人,生卒年不詳,約住開元至大歷末年之間以鹽鐵判官、檢校祠郎員外郎,卒于洪州(今江西南昌)。
在這首詩中,詩人張繼精確而細膩地寫出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聲有色,使人從有限的畫面中獲得悠長的韻味和無窮的美感。這首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guān)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內(nèi)容曉暢易解,所以任何人讀這首詩都不難成誦,并且愈是反復吟詠,便會愈益感到它蘊含豐厚,詩意濃郁。
“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詩人夜泊時所見,點明了時間是深夜,季節(jié)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靜之中,偶有烏鴉啼叫劃破夜空,反而使周圍的氣氛顯得更加寧謐深沉。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xiàn)出一個先后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tǒng)一于水鄉(xiāng)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第二句點出詩人夜宿于客舟,是切題之句。原來,在停泊于岸邊的客舟中過夜的詩人,其實一直不曾入寐。月落、烏啼、秋霜滿天,這是他對遠處景物的感受,而江楓和漁火,則是他對近處景物的觀察。讀這兩句,重要的是體會其中包含著的時間過程。從欣賞遠景到留心近景,從倚窗不寐到帶愁而眠,無疑過去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兩句詩所寫的,實際上就是詩人勉強睡下去以后依然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寐時,對于方才觀察所得的記憶與想象。詩人運用由遠而近、由虛及實的手法,把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寄居的這條客船上,集中到他這個帶著愁緒夜不能寐的羈旅者身上。所謂“江楓漁火對愁眠”,也就是使懷著憂愁的客船夜泊者對著船外的江楓漁火而眠。
也許有人會問:詩人到底有什么憂愁呢?這首詩并沒有回答。這正是中國詩的一個特點,它無論是寫愁還是寫樂,著力的是寫出一種情緒,一種氛圍,一種色彩和調(diào)子,而不是寫出它的.事實,或探討它的原因。事實上短小到僅有四句二十八字的絕句,本來也不可能講清事實和原因,詩的揚長避短,便形成了中國詩重抒情的特質(zhì)。
詩的后兩句,是用作者在客艙中的所聞所想,進一步襯托自己的孤寂。在萬籟俱寂之中,詩人忽然聽到遠遠地傳來了鐘聲,那悠揚、舒緩、飄渺的鐘聲在夜空中回蕩著,于是他猛地想起,著名的寒山寺就在近旁,這鐘聲一定是從那里傳出來的。仿佛撞鐘,清音激越,難免會使詩人想到人生逆旅中的種種境遇和遭際。這一點,詩中沒有明寫,給讀者留下了豐富想象的余地。
古詩詞賞析4
《江城子·別徐州》作者為宋朝文學家蘇軾。其全文如下: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余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厥着沓,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前言」
《江城子·別徐州》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全詞雙片七十字。此詞主旨是別恨,上片寫別時情景,下片想象別后境況。
「注釋」
、沤褡樱涸~牌名,即“江城子”。
、茤|風:代指春天。
⑶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缺硽w鴻:詞人南下湖州(今屬浙江)而大雁北飛,所以說是“背歸鴻”。
、膳沓牵杭葱熘荩瑵h高祖劉邦的家鄉(xiāng)。
、食杭淬羲。
「翻譯」
流落在滾滾紅塵中,人在天涯,思緒無窮!已經(jīng)相逢了,可在一起時候的歡樂卻是那么短暫。在我臨行之時,握著佳人纖細的玉手,欲語還休,只得流淚對著漫天飄零的落花。想要問溫暖的東風還留下多少?春天縱使還在,與誰共賞呢?
隋堤在陽春三月里的時候,水面上波光粼粼。我卻要在此時和向北歸家的鴻鵠背道而馳,遠去南方的吳中,回頭遠望這第二故鄉(xiāng)般的徐州,我心潮澎湃。清澈的泗水和徐州的淮河相通,我想要把相思離別的眼淚寄給徐州,楚江卻向東流。
「鑒賞」
此詞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史料記載為元豐二年三月)蘇軾由徐州調(diào)至湖州途中。詞中化用李商隱《無題》詩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句意,將積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發(fā)了作者對徐州風物人情無限留戀之情,并在離愁別緒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詞的上片以感慨起調(diào),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無窮無盡!疤煅牧髀洹,深寓詞人的身世之感。蘇軾外任多年,類同飄萍,自視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僅兩年,又調(diào)往湖州,南北輾轉(zhuǎn),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這一句同時也飽含著詞人對猝然調(diào)離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卻匆匆”兩句,轉(zhuǎn)寫自己與徐州人士的交往,對邂逅相逢的喜悅,對驟然分別的痛惜,得而復失的哀怨,溢于言表!皵y手”兩句,寫他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最后離開此地時依依惜別的動人一幕!皵y手佳人”,借與佳人乍逢又別的感觸言離愁。“和淚折殘紅”,寫作者面對落花,睹物傷懷,情思綿綿,輾轉(zhuǎn)不忍離去,同時也是寫離徐的時間,啟過拍“為問”三句。末三句由殘紅而想到殘春,因問東風尚余幾許,感嘆縱使春光仍在,而身離徐州,與誰同春。此三句通過寫離徐后的.孤單,寫對徐州的依戀,且筆觸一波三折,婉轉(zhuǎn)抑郁。
詞的下片即景抒情,繼續(xù)抒發(fā)上片未了之情。過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寫詞人離徐途中的真景,將浩蕩的悲思注入東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背歸鴻,去吳中”,亦寫途中之景,而意極沉痛。春光明媚,鴻雁北歸故居,而詞人自己卻與雁行相反,離開徐州熱土,南去吳中湖州。蘇軾是把徐州當成了他的故鄉(xiāng),而自嘆不如歸鴻!芭沓恰奔葱熘莩。“清泗與淮通”暗寓作者不忍離徐,而現(xiàn)實偏偏無情,不得不背鴻而去,故于途中頻頻回顧,直至去程已遠,回顧之中,唯見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東南,向著淮水脈脈流去?吹姐羲,觸景生情,自然會想到徐州(泗水流經(jīng)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織著悵惘的情緒。徐州既相逢難再,因而詞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淚寄往徐州,無奈楚江(指泗水)東流,相思難寄,令詞人不禁悵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淚,情真意厚,且想象豐富,造語精警;而楚江東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感情沉痛、悵惘,讀之令人腸斷。
此詞寫別恨,采用了化虛為實的藝術(shù)手法。作者由分別之地彭城,想到去湖州途中沿泗入淮,向吳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別時之“和淚”,想到別后的“寄淚”。這樣,離愁別緒更顯深沉、哀婉。結(jié)句“流不到,楚江東”,別淚千點因春水溶溶而愈見浩蕩,猶如一聲綿長的浩嘆,久遠地回響在讀者的心頭。
古詩詞賞析5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秋詞》描繪了一幅鶴飛沖天的畫面,在生機勃勃的景象中傾訴詩人的情懷。
B、《天凈沙·秋思》精選了多種有代表性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畫。
C、兩首詩詞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寫法,形象地表達出各自對秋天的獨特感悟。
D、在表達手法上,前者是議論、描寫兼抒情,后者則是動靜結(jié)合,借景抒情。
2、同是寫秋,兩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______________
【答案】(一)1、C2、《秋詞》表達了豪邁樂觀之情!肚锼肌繁磉_了游子悲秋思鄉(xiāng)之情。
3.欣賞下面書法作品,并指出它是哪種字體()
A.楷書B.行書C.草書D.隸書
【答案】B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梅花
陳亮
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①,東君②正主張。
注釋: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謝梅花之說。②東君:司春之神。
。1)詩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樣的特征?(2分)
。2)這首詩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和愿望?(2分)
【答案】(1)答案:清瘦明麗,敢為花先,傳報春信,傲雪凌霜。評分:答對兩點得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2)答案:寄寓了對梅花高潔、堅韌品格的由衷贊美之情和讓梅花及其品格永留世間的愿望。評分:情感愿望各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古詩詞賞析6
犀甲鶴頭傲霜雪
——詠山茶花古詩詞賞析(五)
王傳學
元朝詩人方回的《山茶花》,贊美山茶花不畏嚴寒和花期悠長:
石楠巖桂萬年枝,方駕分花占四時。
犀甲鶴頭傲霜雪,入春猶見歲寒姿。
方回字萬里,是元朝詩人、詩論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為江西詩派殿軍。其著作有《桐江詩集》。
前兩句“石楠巖桂萬年枝,方駕分花占四時”,寫石楠、巖桂、山茶的花期分占四季!笆保,開于夏季!皫r桂”,即桂花,開于秋天!胺今{”,比肩;媲美。石楠、巖桂這些樹齡很長的樹,它們分別在夏天、秋天開花,同冬春開花的山茶花一并分占四季。
后兩句“犀甲鶴頭傲霜雪,入春猶見歲寒姿”,著重寫山茶冬春開花。山茶樹葉厚實似犀甲,花紅如鶴頂紅的頭頂,在嚴冬笑傲霜雪而開;到了春天還可以見到冬天開的花仍然掛著枝頭。突出了山茶花不畏嚴寒的品格和花期悠長的特征。
明代詩人歸有光的《山茶》,贊揚山茶有“奇質(zhì)”:
山茶孕奇質(zhì),綠葉凝深濃。
往往開紅花,偏在白雪中。
雖具富貴姿,而非妖冶容。
歲寒無后凋, 亦自當春風。
吾將定花品,以此擬三公。
梅君特素潔,乃與夷叔同。
歸有光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人稱震川先生。嘉靖進士,官南京太仆丞,著有《震川先生集》。他的散文名篇《項脊軒志》,狀物敘事記人,情真意切,委婉動人,顯示了其散文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
這首詠山茶花詩,我們?nèi)匀豢梢泽w味到詩人那種以平易暢曉語言,狀物抒情的簡省雅潔的風格。
詩的開頭兩句從外觀上概括山茶花給人的印象:“山茶孕奇質(zhì),綠葉凝深濃!闭f是山茶有奇特的品質(zhì)。這種奇質(zhì)究竟奇在什么地方?“綠葉凝深濃”,綠葉顏色深濃,是一奇。二奇即“往往開紅花,偏在白雪中”。山茶系常綠灌木或喬木,四季常青,冬春開花,花大色艷,多為大紅;ㄆ谳^長,經(jīng)冬歷春,吐蕊于紅梅之前,凋零于桃李之后,彌月不衰。白雪中見紅花,自然就是一奇。紅與白所形成的`強烈對比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也是很壯美的。明代詩人沈周《紅山茶》說“猩紅點點雪中葩”,宋代詩人陸游也說:“惟有小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shù)枝紅。”(《山茶一樹自冬至清明后著花不已》)都強調(diào)山茶花經(jīng)久耐雪。
第三奇就是“雖具富貴姿,而非妖冶容!鄙讲杌,花大色紅葉厚,顯得莊重、典雅,氣度不凡。艷麗而不妖冶,凝重而不板滯。這種美好姿容在百花中是少見的。第四奇就是“歲寒無后凋,亦自當春風。”山茶四季常青,經(jīng)冬雪而迎春風,自然非尋;究杀。蘇軾說“長共松枝耐歲寒”“雪里盛開”(《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開元寺山茶舊無花,今歲盛開二首》其二),也都是贊美山茶花的堅強品格。大凡世上美好事物總難十全十美,即以花卉而言,艷麗而難莊重,典雅則易板滯,春花爛熳難以持久,秋花傲霜又不豐腴。惟有山茶花有奇質(zhì);ㄆ陂L,耐冬雪,花色艷而不妖,枝葉綠而不衰,姿容富貴,品格堅貞。
詩人贊嘆道:“吾將定花品,以此擬三公! “三公”,《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大保,茲惟三公,論道經(jīng)邦,燮理陰陽!焙笥忠源笏抉R、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詩人準備將山茶花比作輔助國君掌管軍政大權(quán)的最高官員。最后又以梅花作比較:“梅君特素潔,乃與夷叔同!币、叔,即商末伯夷、叔齊弟兄倆,二人互讓王位,為古人稱為愷悌的模范。這里比喻山茶和梅花是密不可分的弟兄。
詩的首句點明山茶花有“奇質(zhì)”,接下來分別從綠葉深濃、雪中開花、富貴而非妖冶、經(jīng)冬雪而迎春風四個方面展示山茶花的奇質(zhì),最后以梅花作比,突出二者的高潔品質(zhì)。全詩層次分明,形象鮮明,讓人讀后印象深刻。
明代詩人文震亨的《山茶》,稱贊山茶花是“耐久花”:
似有濃妝出絳紗,行光一道映朝霞。
飄香送艷春多少,猶見真紅耐久花。
文震亨字啟美,大才子文征明的曾孫。天啟中以恩貢官中書舍人,明亡絕食而死。家富藏書,長于詩文會畫,善園林設(shè)計,著有《長物志》十二卷,為傳世之作。并著有《香草詩選》、《儀老園記》、《金門錄》、《文生小草》等。
開頭兩句“似有濃妝出絳紗,行光一道映朝霞”,描寫山茶花像美女早晨從絳紗帳中出來,畫著濃妝,迎著朝霞,一路走來,泛起一道光彩。用擬人手法,突出了山茶花的美艷動人。
后兩句“飄香送艷春多少,猶見真紅耐久花”,贊揚山茶花在春末仍然飄香送艷,裝扮春色,是真正的“耐久花”。在詩人的筆下,山茶花的“真紅耐久”,似乎有著言外有意。明亡之后,詩人飽受社稷易主之痛,竟絕食而亡,保持了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詩人贊美山茶花花期“耐久”的品格美,大約隱喻了自己的人格追求。
明代詩人李東陽的《山茶花》,贊美云南的山茶花“尤奇妍”:
古來花事推南滇,曼陀羅樹尤奇妍。
拔地孤根聳十丈,威儀特整東風前。
瑪瑙攢成億萬朵,寶火爛熳烘晴天。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明朝官員、詩人。 他歷任左柱國、內(nèi)閣首輔大臣等,在政治上多采取忍讓的態(tài)度。著有《懷麓堂稿》、《懷麓堂詩話》等,是茶陵詩派代表人物之一。
這首詠山茶花詩所寫系我國著名山茶花發(fā)源地南滇的山茶花。南滇,指云南,其境內(nèi)有滇池。戰(zhàn)國至漢武帝前為滇國屬地。自古以來,滇地就以花事名世。而山茶花——又稱曼陀羅樹,尤為奇妍!对颇贤ㄖ尽份d稱“云南茶花奇甲天下”。據(jù)說云南大理至今尚有一株上千年的山茶老壽星,花開時節(jié),紅花滿枝,被譽為萬朵茶。詩人說“拔地孤根聳十丈,威儀特整東風前”,即是稱頌山茶花樹干高大挺拔,山茶花生命力頑強。正如《廣群花譜》中贊美的“凌寒強比松筠秀,吐艷空驚歲月非。冰雪紛紜真性在,根株老大眾園稀。”
此詩以山茶花的樹之高、威儀之整作為其花的陪襯,重點還是突出花,所以緊接著就以生動的比喻,寫茶花有如“瑪瑙攢成億萬朵,寶火爛熳烘晴天!闭媸菤庀笕f千,蔚蔚大觀。這是一株山茶,也是千萬朵山茶。山茶花紅如寶石瑪瑙,晶瑩明亮,使之天空為之烘晴天。這種夸張的浪漫手法,寫出了山茶花的氣勢,較之那些就一枝一葉的精雕細刻更令人神往,可以說是有特色的詠花之作。
全詩七言六句,結(jié)構(gòu)上也奇特,以奇特格式寫奇妍的山茶,就頗有奇特韻味。
清代著名詩僧擔當和尚的《山茶花》,贊美云南的山茶花紅似火:
冷艷爭春喜爛然,山茶按譜甲于滇,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
擔當,清代詩僧。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擔當;云南晉寧人。俗姓唐,名泰,字大來。明初從浙來滇,世居晉寧。明亡后,出家為僧,出世弘法,住雞足山石鐘寺。曾學詩書畫于董其昌、陳眉公、李本寧諸大家門下,有詩、書、畫“三絕”之譽。為人志存氣節(jié),放浪形跡,故畫作飄逸有奇氣。著有詩集《翛園集》、《罔措齋聯(lián)語》、《雜偈》、《橛庵草》、《拈花頌》等。
前兩句“冷艷爭春喜爛然,山茶按譜甲于滇”,寫山茶花始開于寒冷的冬天,到春天與百花爭艷,依然花容燦爛。按《茶花譜》記載,云南的山茶花應該排在前列。
后兩句“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贊美山茶樹頭萬朵花齊放,花紅似火,融化了殘雪,映紅了半邊天空。詩人用比喻、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極力贊美山茶花美艷動人。
古詩詞賞析7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古詩今譯】
黃四娘家的小路上開滿了鮮花,千朵萬朵壓垂了枝條。嬉戲流連的彩蝶不停寺飛舞,自在嬌媚的黃鶯啼鳴恰恰。
【名句賞析】——“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這是一首別具情趣的寫景小詩。小路上花團錦簇,花下的枝條被壓得垂下來,花瓣之上是流連忘返的彩蝶,它們圍繞著花枝翩翩起舞。從這里,我們嗅到了濃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鳴的黃鶯,它們活潑自在的神態(tài),能給人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詩人用“時時”、“恰恰”這種極富韻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麗紛繁的畫面充滿了動感,也使得詩歌有著更明快、更流利的節(jié)奏。全詩語言充滿了口語化色彩。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親切,而詩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樂躍然紙上。
【注詞釋義】
獨步:獨自散步。
黃四娘:“娘”或“娘子”是唐代慣用的對婦女的美稱。
蹊:小路。
留連:因喜歡而不愿離去。
自在:自由自在。
恰。禾拼说目谡Z,正好。
古詩詞賞析8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宋代〕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一作:何時;又恐一作:惟/唯恐)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一作:偏向)
賞析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diào)歌頭》。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蘇軾一生,推崇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經(jīng)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調(diào)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zhì)上仍是處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xiàn),也難以掩蓋深藏內(nèi)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和總結(jié)!按笞怼鼻矐咽侵,“兼懷子由”是輔。對于一貫秉持“尊主”節(jié)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 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有深奧微妙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啟發(fā)人們的藝術(shù)聯(lián)想。一鉤新月,可聯(lián)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lián)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lián)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zhì)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超宜興致,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卑丫茊柼爝@一細節(jié)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從創(chuàng)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余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澤、經(jīng)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后“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的產(chǎn)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睉斠彩羌磁d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chuàng)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jīng)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tài),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當時因為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guān)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實是脈絡(luò)暗通的。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辈贿^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強烈、更迫切!懊髟聨讜r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讀者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卑褜τ诿髟碌馁澝琅c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之日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很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碧迫朔Q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shè)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yè)拾遺記》:“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硪娫乱(guī)半天,瓊樓玉宇爛然!薄安粍俸,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撐。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shù),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xiàn)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并未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zhuǎn)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zhuǎn)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捌鹞枧逵啊保桥c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碧K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高處不勝寒”并非作者不愿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zhuǎn)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xiàn)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昂嗡圃谌碎g”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zhuǎn)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zhuǎn)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人!盁o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于是詞人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zhuǎn),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擞斜瘹g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jié)構(gòu)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zhì)上還是為了強調(diào)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肮矉染辍本褪枪裁髟碌囊馑迹涔食鲎阅铣x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暗溉碎L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好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扒Ю锕矉染辍币部梢哉f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 慰和共勉,而是表現(xiàn)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王勃有兩句詩:“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币馕渡铋L,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牧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倍伎梢曰ハ鄥⒖础5溉藗兡昴昶桨,相隔千里也能夠共享這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xiàn)了作者曠達的態(tài)度和樂觀的精神。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梢哉f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shù)成就上看,它構(gòu)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xiàn)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zhuǎn)。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zhuǎn)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jié)。全詞設(shè)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樂觀和美好的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gòu)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的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xiàn)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作者既標舉了“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情態(tài)(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fā)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guī)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對于這首《水調(diào)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里的一首。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diào)》,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diào)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古詩詞賞析9
《卜算子·贈樂婉杭妓》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識盡千千萬萬人,終不似、伊家好。
別你登長道。轉(zhuǎn)更添煩惱。樓外朱樓獨倚闌,滿目圍芳草。
詩文賞析
宋有一位姓施的酒監(jiān)官,和歌姬樂婉從相識到相知,早已是如膠似漆了?裳巯乱蚬ぷ髡{(diào)動的關(guān)系,他們不得不分開。他郁悶、糾結(jié),恨不能帶她一起隨行。無奈之余,填了一首《卜算子。贈樂婉》的詞,贈給她留作紀念。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彼麄円幌喾,就很快墜入了愛河。李白也說過:“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蹦信灰姳沌娗,好象前生早已相識。這種感覺,寶玉應最有體會。初見黛玉之時就說了:“這個妹妹,好像在哪里見過的。”
恨不相逢早,此話雖真,但比起很多人來,他還是很幸福的`,又何來此恨?想那張籍所寫:“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霸娭械呐用ㄓ兄鳎裱灾x絕了一個男子的追求。雖說那男子痛心不已,可畢竟人家是有婦之夫,還是發(fā)乎情止乎禮吧。蘇曼殊也遇到過類似情形,他寫道:”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同樣是相逢,遇見了喜愛的人,卻因自己跳出三界外,已出家為僧,也只好望而卻步。
“識盡千千萬萬人,終不似,伊家好”。張愛玲說:于千千萬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于千千萬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
人生的道路上,他就這樣不經(jīng)意地的遇上了她,然后不小心地愛上她。愛原本沒有對錯,要的是兩心相悅,你情我愿。施酒監(jiān)終日在青樓酒席之間,雖說認識了很多女子,卻找不出一個像樂婉這樣對他好的女人了。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茫茫人海中,原本相識就不容易,他們慶幸成為了知音。所以,他才說這個世間,始終覺得她最好。
只不過,他這一句有幾分是真,尚值得深思。
因為自古男子和青樓女子相戀,大都是男子薄情寡義,負心拋棄女子。古代青樓女子的愛情,之所以容易出現(xiàn)悲劇性的一面,究其原因,其實并不在于她們身份的低微,而是她們太過天真地去追求完美的愛情了。結(jié)果到頭來,受傷的總是自己。想想,霍小玉也好,杜十娘也好,她們不僅都沒有逃脫封建社會中女性的悲慘命運,甚至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古詩詞賞析10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注釋
1.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
2.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長江東流至天門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邊:天邊。
古詩賞析
天門山,就是安徽當涂縣的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兩山夾江對峙,象一座天設(shè)的門戶,形勢非常險要,天門即由此得 名。詩題中的望字,說明詩中所描繪的是遠望所見天門山壯美景色。歷來的許多注本由于沒有弄清望的立腳點,所以往往把詩意理解錯了。
天門山夾江對峙,所以寫天門山離不開長江。詩的前幅即從江與山的關(guān)系著筆。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長江流 經(jīng)舊楚地的一段)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 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 海。不過前者隱后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jīng)兩山間的狹窄通道 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 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zhuǎn)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xiàn)天門奇險的氣勢。試比較《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 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zhuǎn)秦地雷。盤渦轂轉(zhuǎn)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xiàn)的情 景。絕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xiàn)詩人的淋漓 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 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chǎn)生 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tài)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xiàn)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 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xiàn)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tài),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 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
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 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它似乎包含著這樣的潛臺詞: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我這乘一片孤帆的遠方來客,今天終于看見了你。
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題,詩題應該叫舟行望天門山。
古詩詞賞析11
這句詩的意思是無奈地看著那花在風中飄蕩、落在地上,燕子歸來的樣子也是似曾相識。形容留戀春景而又無法挽留的心情,后來泛指懷念已經(jīng)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悵心情。
《浣溪沙》原詩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浣溪沙》翻譯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臺,西落的夕陽何時才能回來?
花兒總要凋落讓人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的春燕又歸來,獨自在花香小徑里徘徊。
《浣溪沙》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嘆,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
“一曲新詞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
“去年天氣”一句,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
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
“夕陽西下”一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tài)。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fā)前意。
“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薄芬辉。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
舊地重游,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
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其時為撫州籍第一個宰相,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
晏殊從小聰明好學,5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撫張知白聞知,極力舉薦進京。次年,14歲的晏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從容應試,援筆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第三天復試“賦”時,看題后奏道:此賦題自己以前曾做過,請求另改他題。
其誠實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贊賞,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他學習勤奮,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館陳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
古詩詞賞析12
七步詩
朝代:兩漢
作者:曹植
【原文】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賞析】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氨臼峭嗉搴翁薄倍Z,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F(xiàn)象,抒發(fā)了曹植內(nèi)心的悲憤。
真實度
七步詩的真假向來為人所爭議。其中郭沫若說的'比較有理。他認為曹植的《七步詩》:“過細考察起來,恐怕附會的成分要占多數(shù)。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滿意曹丕,故造為這種小說。其實曹丕如果要殺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詩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殺他的話,詩作成了依然可以殺,何至于僅僅受了點譏刺而便‘深慚’?所以此詩的真實性實在比較少。然而就因為寫了這首詩,曹植卻維系了千載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載的厭棄。這真是所謂‘身后是非誰管得’了!钡撬恼f法也有人質(zhì)疑,有人說,當初曹丕讓曹植七步成詩只是作為一個借口,想殺他,他認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沒料到,曹植才華如此出眾,當時,就連曹丕本人也被感動了些許,并且為了保住名聲,以安天下,他才放過了曹植。
古詩詞賞析13
念奴嬌
瓢泉酒酣,和東坡韻
辛棄疾
倘來軒冕,問還是、今古人間何物?
舊日重城愁萬里,風月而今堅壁。
藥籠功名,灑壚身世,可惜蒙頭雪。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
休嘆黃菊凋零,孤標應也有,梅花爭發(fā)。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鴻明滅。
萬事從教,浮云來去,枉了沖冠發(fā)。
故人何在?
長庚應伴殘月。
辛棄疾詞作鑒賞
作者的詞,歷來與蘇軾的詞并稱,不少詞論家將蘇、辛目為同派。辛詞的確有得之于東坡者,這首《念奴嬌》即其一例。詞前小序云:瓢泉酒酣,和東坡韻。由此可知,此詞是作者閑居鉛山瓢泉時的感興之作。和東坡韻,指步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之韻以追和。東坡的原詞,是貶官閑居黃州的所作,在抒發(fā)政治上失意的感慨這一點上,與辛詞有相似之處。辛詞也以健筆抒豪情,風格上極力追步東坡。但兩詞相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心貌各別。同為豪放的'風格,蘇詞之放,表現(xiàn)為超逸放曠;辛詞之放,則表現(xiàn)為悲壯激昂,同樣是抒發(fā)政治失意的情懷,蘇詞的結(jié)尾,以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老莊消極思想自解,顯出頹廢為自適的傾向;辛詞則金剛怒目,感憤終篇,仍大呼枉了沖冠發(fā),毫無出世之意。
古詩詞賞析14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岑參
原文: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翻譯及賞析:
北風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
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像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
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嫌單薄。
將軍都護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著。
沙漠結(jié)冰百丈縱橫有裂紋,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云。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
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
輪臺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見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武判官:名不詳。判官,官職名。唐代節(jié)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節(jié)大使,可委任幕僚協(xié)助判處公事,稱判官,是節(jié)度使、觀察使一類的僚屬。
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變白色。
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各民族的通稱。
梨花:春天開放,花作白色。這里比喻雪花積在樹枝上,像梨花開了一樣。
珠簾:用珍珠串成或飾有珍珠的簾子。形容簾子的華美。
羅幕:用絲織品做成的帳幕。形容帳幕的.華美。這句說雪花飛進珠簾,沾濕羅幕!爸楹煛薄傲_幕”都屬于美化的說法。
狐裘(qiú):狐皮袍子。
錦衾(qīn):錦緞做的被子。
錦衾。╞ó):絲綢的被子(因為寒冷)都顯得單薄了。形容天氣很冷。
角弓:兩端用獸角裝飾的硬弓,一作“雕弓”。
不得控:(天太冷而凍得)拉不開(弓)?兀豪_。
都(dū)護:鎮(zhèn)守邊鎮(zhèn)的長官此為泛指,與上文的“將軍”是互文。
鐵衣:鎧甲。
難著(zhuó):一作“猶著”。著:亦寫作“著”。
瀚(hàn)海:沙漠。
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
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慘淡:昏暗無光。
中軍:稱主將或指揮部。古時分兵為中、左、右三軍,中軍為主帥的營帳。
飲歸客:宴飲歸京的人,指武判官。飲,動詞,宴飲。
胡琴琵琶與羌(qiāng)笛:胡琴等都是當時西域地區(qū)兄弟民族的樂器。羌笛:羌族的管樂器。
轅門:軍營的門。古代軍隊扎營,用車環(huán)圍,出入處以兩車車轅相向豎立,狀如門。這里指帥衙署的外門。
風掣(chè):紅旗因雪而凍結(jié),風都吹不動了。掣:拉,扯。凍不翻:旗被風往一個方向吹,給人以凍住之感。
輪臺:唐輪臺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米泉縣境內(nèi),與漢輪臺不是同一地方。
滿:鋪滿。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山回路轉(zhuǎn):山勢回環(huán),道路盤旋曲折。
描寫雪的古詩詞及賞析3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作者:王維
原文: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guān)。
翻譯及賞析:
寒冷的更聲已經(jīng)傳報拂曉時刻,明鏡中先看到自己的衰老容顏。
隔窗聽風聲亂撼著窗前的叢竹,推門見大雪蓋滿了對面的群山。
飄灑空中使那深長的小巷寧靜,皚皚的積雪更覺庭院寬廣清閑。
試問胡居士您在家里會怎么樣,想必是坦然高臥柴門依舊緊關(guān)。
、藕邮浚好稚轿丛。古代稱信佛而不出家的人為居士,也指隱者。
、坪汉沟母c。唐《別得勝字》:“寒更承夜永,涼景向秋澄!睍约悍鲿詴r漏壺中指示時刻的箭,常借指凌晨這段時間。箭:古代計時儀器漏壺中的箭標,上面刻有度數(shù),隨著漏壺里的水不斷下滴,箭標上的刻度依次顯露出來,依據(jù)時刻報更。唐《元日樓前觀仗》詩:“千門曙色鎖寒梅,五夜疏鐘曉箭催!
、乔彗R:明鏡。南朝齊《冬緒羈懷示蕭咨議虞田曹劉江二常侍》詩:“寒燈耿宵夢,清鏡悲曉發(fā)!彼ヮ仯核ダ系娜蓊。隋尹式《別宋常侍詩》:“秋鬢含霜白,衰顏倚酒紅。”
、入唬▂ǒu):窗戶!墩f文》:牖,穿壁以木為交窗也。段玉裁注:“交窗者,以木橫直為之,即今之窗也。在墻曰牖,在屋曰窗!
、蔀⒖眨褐赶卵!妒勒f新語·言語》載,謝安曾在下雪時把子侄們聚在一起,問他們雪下得和什么東西相似,侄子謝朗應聲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
⑹積素:積雪。《文選·〈雪賦〉》:“積素未虧,白日朝鮮。”李周翰注:“言積雪未銷,白日鮮明!睂掗煹膹d堂。引申為公開的場所。廣庭:清朱仕琇《送葉蔚文南歸序》:“顏斶王斗絀世主之怒,笑謔廣庭,高揖而去!
、嗽玻簴|漢大臣。字邵公(《袁安碑》作召公)。汝南汝陰(今河南商水西北)人。有一年大雪下了一丈多深,窮人都掃雪出來討飯,只有袁安家門前被雪封住。洛陽令以為他已凍死,命人掃雪而入,卻見他躺在床上睡覺。問他為什么不出去,他說:“大雪天大家都在挨餓,不該去求人。”這里用以指胡居士。
、塘洠▁iāo)然:一任自然,無拘無束貌。《莊子·大宗師》:“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背尚⑹瑁骸傲浫,無系貌也!
古詩詞賞析15
1、對陶淵明《歸園田居》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痪洌╟)
A、“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勞動的地點、內(nèi)容和豆苗的生長情況。“種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是幽美的,兩者相互襯托,完美而又和諧。
B、“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二句,寫早出晚歸,辛勤勞動。荒穢,指各種野草。
C、“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承“荷鋤歸”,寫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濕。“種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語雖平淡自然,卻將歸隱的艱難寫得極為具體。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無違”二句,抒發(fā)感情。表明避開官場的志趣,抒發(fā)作者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對《錢塘湖春行》詩句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孤山寺北賈亭西”寫詩人的行蹤;“水面初平云腳低”寫遠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B、“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睂懺娙艘宦沸衼,偶爾可以見到早來的黃鶯爭著飛上向陽的枝頭;不知是新到誰家的燕子銜了泥去筑巢。
C、“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寫詩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經(jīng)開得五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矮矮的草地,騎馬走過,馬蹄剛能夠被它埋沒起來。
D、“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睂懺娙藖淼骄G楊成陰的白沙堤上,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看也看不夠,于是贊嘆道:這才是我最喜愛的地方!
3、王灣《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睂ε迹瑢憽翱吐贰、“行舟”,字里行間已有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之感,與尾聯(lián)之“鄉(xiāng)書”、“歸雁”遙相呼應。
B、“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兩岸闊”與“潮平”,“一帆懸”與“風正”均有因果關(guān)系。“風正”是風大之意。
C、“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明詩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詩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陽來得早,好像春天也來得早!昂H丈鷼堃,江春入舊年”兩句歷來膾灸人口。
D、“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與首聯(lián)呼應,表達了詩人觸景生情,懷有無法抑制的思鄉(xiāng)之情。
4、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b)
A、這是一首送別詩!俺顷I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寫出了送行的地點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寫景氣勢宏偉,寓不必傷別之意。
B、“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寫對友人的安慰:彼此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傷之情油然而生。
C、“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全句一掃離情別緒,把纏綿的兒女之情一筆撇開,代之以豁達樂觀的感情,表現(xiàn)了他不平凡的胸懷和抱負,給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句承上作結(jié):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此為鄰,別時則不應有兒女之態(tài)。
5、對《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
A、“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表明作者謫居生活的艱苦和遭遇貶居的痛苦,給全詩定下了感情的基調(diào)。
B、“懷舊空吟聞迪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后一句用王質(zhì)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謫居時間的長久,又表明了世態(tài)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
C、“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弊髡咭猿林邸⒉浔扔髯约,既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
D、“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北憩F(xiàn)出堅忍不拔的意志,與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鮮明對比。
6、對《相見歡》(李煜)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c)
A、這首詩對“離愁”做了真切、深刻的描寫,如“剪不斷、理還亂”這個比喻,如“別是一番滋味”等,情深切自然,語言樸實,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B、“無言獨上西樓”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孑然一身“斯人獨憔悴”的孤影?上胍娖淙颂幘持录,心境之蕭條,為整首詞渲染了凄涼暗淡的感情。
C、“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點名季節(jié)是秋天,“寂寞”者是“梧桐深院”,被“鎖”者是“清秋”,使人愁而更愁。
D、“剪不斷、理還亂”用來形容人內(nèi)心的煩亂,或形容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別是一番滋味”等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nèi)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感受。
7、杜牧《赤壁》分析不當?shù)囊豁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A、作者并不從正面寫赤壁之戰(zhàn)的過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說其事,并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zhàn)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
B、“折戟沉沙鐵未銷”,是說折斷的兵器埋沒在沙土中還沒有銹蝕。因為該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時間不長。
C、“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用假設(shè)的口氣說的。假如當時的天氣、風向不給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戰(zhàn)就有可能被曹操取勝,那么“二喬”就可能被關(guān)在銅雀臺了。
D、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但詩人所詠之赤壁并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故說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fā)揮。
1、對陶淵明《歸園田居》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痪洌╟)
A、“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勞動的地點、內(nèi)容和豆苗的生長情況!胺N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是幽美的,兩者相互襯托,完美而又和諧。
B、“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二句,寫早出晚歸,辛勤勞動;姆x,指各種野草。
C、“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承“荷鋤歸”,寫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濕!胺N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語雖平淡自然,卻將歸隱的艱難寫得極為具體。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無違”二句,抒發(fā)感情。表明避開官場的志趣,抒發(fā)作者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對《錢塘湖春行》詩句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孤山寺北賈亭西”寫詩人的行蹤;“水面初平云腳低”寫遠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B、“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睂懺娙艘宦沸衼,偶爾可以見到早來的黃鶯爭著飛上向陽的枝頭;不知是新到誰家的燕子銜了泥去筑巢。
C、“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寫詩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經(jīng)開得五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矮矮的草地,騎馬走過,馬蹄剛能夠被它埋沒起來。
D、“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寫詩人來到綠楊成陰的白沙堤上,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看也看不夠,于是贊嘆道:這才是我最喜愛的地方!
3、王灣《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睂ε,寫“客路”、“行舟”,字里行間已有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之感,與尾聯(lián)之“鄉(xiāng)書”、“歸雁”遙相呼應。
B、“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薄皟砂堕煛迸c“潮平”,“一帆懸”與“風正”均有因果關(guān)系!帮L正”是風大之意。
C、“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明詩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詩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陽來得早,好像春天也來得早!昂H丈鷼堃梗喝肱f年”兩句歷來膾灸人口。
D、“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與首聯(lián)呼應,表達了詩人觸景生情,懷有無法抑制的思鄉(xiāng)之情。
4、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b)
A、這是一首送別詩。“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寫出了送行的地點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寫景氣勢宏偉,寓不必傷別之意。
B、“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睂憣τ讶说陌参浚罕舜颂幘诚嗤,感情一致。一股悲傷之情油然而生。
C、“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全句一掃離情別緒,把纏綿的兒女之情一筆撇開,代之以豁達樂觀的感情,表現(xiàn)了他不平凡的胸懷和抱負,給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句承上作結(jié):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此為鄰,別時則不應有兒女之態(tài)。
5、對《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
A、“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表明作者謫居生活的艱苦和遭遇貶居的痛苦,給全詩定下了感情的基調(diào)。
B、“懷舊空吟聞迪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后一句用王質(zhì)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謫居時間的.長久,又表明了世態(tài)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
C、“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弊髡咭猿林邸⒉浔扔髯约,既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
D、“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表現(xiàn)出堅忍不拔的意志,與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鮮明對比。
6、對《相見歡》(李煜)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c)
A、這首詩對“離愁”做了真切、深刻的描寫,如“剪不斷、理還亂”這個比喻,如“別是一番滋味”等,情深切自然,語言樸實,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B、“無言獨上西樓”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孑然一身“斯人獨憔悴”的孤影?上胍娖淙颂幘持录,心境之蕭條,為整首詞渲染了凄涼暗淡的感情。
C、“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點名季節(jié)是秋天,“寂寞”者是“梧桐深院”,被“鎖”者是“清秋”,使人愁而更愁。
D、“剪不斷、理還亂”用來形容人內(nèi)心的煩亂,或形容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皠e是一番滋味”等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nèi)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感受。
7、杜牧《赤壁》分析不當?shù)囊豁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A、作者并不從正面寫赤壁之戰(zhàn)的過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說其事,并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zhàn)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
B、“折戟沉沙鐵未銷”,是說折斷的兵器埋沒在沙土中還沒有銹蝕。因為該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時間不長。
C、“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用假設(shè)的口氣說的。假如當時的天氣、風向不給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戰(zhàn)就有可能被曹操取勝,那么“二喬”就可能被關(guān)在銅雀臺了。
D、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但詩人所詠之赤壁并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故說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fā)揮。
1、對陶淵明《歸園田居》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痪洌╟)
A、“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勞動的地點、內(nèi)容和豆苗的生長情況!胺N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是幽美的,兩者相互襯托,完美而又和諧。
B、“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二句,寫早出晚歸,辛勤勞動;姆x,指各種野草。
C、“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承“荷鋤歸”,寫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濕!胺N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語雖平淡自然,卻將歸隱的艱難寫得極為具體。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無違”二句,抒發(fā)感情。表明避開官場的志趣,抒發(fā)作者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對《錢塘湖春行》詩句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孤山寺北賈亭西”寫詩人的行蹤;“水面初平云腳低”寫遠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B、“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睂懺娙艘宦沸衼,偶爾可以見到早來的黃鶯爭著飛上向陽的枝頭;不知是新到誰家的燕子銜了泥去筑巢。
C、“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睂懺娙丝吹铰放系囊盎ㄒ呀(jīng)開得五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矮矮的草地,騎馬走過,馬蹄剛能夠被它埋沒起來。
D、“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睂懺娙藖淼骄G楊成陰的白沙堤上,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看也看不夠,于是贊嘆道:這才是我最喜愛的地方!
3、王灣《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睂ε,寫“客路”、“行舟”,字里行間已有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之感,與尾聯(lián)之“鄉(xiāng)書”、“歸雁”遙相呼應。
B、“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薄皟砂堕煛迸c“潮平”,“一帆懸”與“風正”均有因果關(guān)系。“風正”是風大之意。
C、“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明詩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詩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陽來得早,好像春天也來得早!昂H丈鷼堃梗喝肱f年”兩句歷來膾灸人口。
D、“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迸c首聯(lián)呼應,表達了詩人觸景生情,懷有無法抑制的思鄉(xiāng)之情。
4、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b)
A、這是一首送別詩。“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寫出了送行的地點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寫景氣勢宏偉,寓不必傷別之意。
B、“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睂憣τ讶说陌参浚罕舜颂幘诚嗤,感情一致。一股悲傷之情油然而生。
C、“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全句一掃離情別緒,把纏綿的兒女之情一筆撇開,代之以豁達樂觀的感情,表現(xiàn)了他不平凡的胸懷和抱負,給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句承上作結(jié):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此為鄰,別時則不應有兒女之態(tài)。
5、對《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
A、“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北砻髯髡咧喚由畹钠D苦和遭遇貶居的痛苦,給全詩定下了感情的基調(diào)。
B、“懷舊空吟聞迪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后一句用王質(zhì)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謫居時間的長久,又表明了世態(tài)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
C、“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弊髡咭猿林、病樹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
D、“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北憩F(xiàn)出堅忍不拔的意志,與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鮮明對比。
6、對《相見歡》(李煜)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c)
A、這首詩對“離愁”做了真切、深刻的描寫,如“剪不斷、理還亂”這個比喻,如“別是一番滋味”等,情深切自然,語言樸實,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B、“無言獨上西樓”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孑然一身“斯人獨憔悴”的孤影。可想見其人處境之孤寂,心境之蕭條,為整首詞渲染了凄涼暗淡的感情。
C、“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點名季節(jié)是秋天,“寂寞”者是“梧桐深院”,被“鎖”者是“清秋”,使人愁而更愁。
D、“剪不斷、理還亂”用來形容人內(nèi)心的煩亂,或形容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皠e是一番滋味”等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nèi)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感受。
7、杜牧《赤壁》分析不當?shù)囊豁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A、作者并不從正面寫赤壁之戰(zhàn)的過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說其事,并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zhàn)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
B、“折戟沉沙鐵未銷”,是說折斷的兵器埋沒在沙土中還沒有銹蝕。因為該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時間不長。
C、“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用假設(shè)的口氣說的。假如當時的天氣、風向不給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戰(zhàn)就有可能被曹操取勝,那么“二喬”就可能被關(guān)在銅雀臺了。
D、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但詩人所詠之赤壁并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故說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fā)揮。
8、文天祥《過零丁洋》分析不當?shù)囊豁棧╟)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聯(lián)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兩件事:一是在他21歲時,明經(jīng)入仕,因科舉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guān)頭,起兵勤王抗元。
B、頷聯(lián)把個人命運與山河命運緊密相連,個人浮沉緊系著祖國的安危。
C、頸聯(lián)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
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抒發(fā)陷入絕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聯(lián)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決心,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9、對《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韓愈)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d)
A、“一封朝秦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笔茁(lián)直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朝”與“夕”,“九重天”與“路八千”,讓人深切感受到詩人命運變化的急劇。
B、“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边M而表明自己的心跡!笆ッ鳌倍小氨资隆,相對成趣。
C、“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奔淳笆闱,情悲且壯。“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橫”“擁”兩字形容物態(tài)都不得很精當,且有氣勢。
D、“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癉江邊!背镣炊鴱娜。詩人向侄孫交待后事,語義緊扣第四句,進而吐露出積極向上的情懷。
10、下面對《夢江南》賞析有誤的一項是(a)
A、“梳洗罷”才“獨倚望江樓”,表明她精心打扮,是為了時刻準備心上人的歸來,“女為悅已者容”,一個“獨”字,寫出了婦女只希望一個人靜靜等待思念的人歸來的心態(tài)。
B、“斜暉脈脈水悠悠”表面上是寫水,實際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這首詞寫一女子登樓遠眺,盼望歸人的情景,表現(xiàn)了她失望和悵惘的情懷。
D、溫庭筠的這首小詞一洗常見的濃艷風格,寫得清新淡雅,空靈秀麗,而又樸實自然。后人評價說:“絕不著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盡”。
11、選出對陶淵明《飲酒》賞析有誤的一項是(b)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開頭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諦。其中“心遠”二字是這首詩的思想內(nèi)容之關(guān)鍵,它表明一切自然樂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靈超脫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實際上是說,由于詩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麗,因此讓人只顧得上去細細觀賞,卻忘記了用語言表達出來。
C、“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則很好地體現(xiàn)出詩人看到山不是有為之,而是在采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
D、《飲酒》是一首五言律詩,共二十首,本詩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寫出了詩人在欣賞自然景物中所體會到的一種特有的生活情趣與美的享受。
12、選出對《行路難》賞析有誤的一項是(a)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敝小巴、投、拔、顧”四個連續(xù)動作,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在酒宴時,即將離開朋友而產(chǎn)生的無限依戀之情,連平時號稱“酒仙”的他難以豪飲而醉。
B、“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巧用典故“呂尚垂釣”“伊尹乘舟日邊”表明自己雖然有著決意和無奈,但并沒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盡坎坷的呂尚和伊尹,他們的經(jīng)歷又增強了詩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詩人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總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彼岸,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抱負。
D、李白這首詩跳蕩縱橫,一波三折,強烈地表達了詩人苦悶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變化的思想歷程,讓人們強烈地感受到詩人的倔強、自信,執(zhí)著地追求理想的強大精神力量。
13、下面是杜甫的《戲為六絕句》之一,對這首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A、這首詩中的“王楊盧駱”,即指初唐“四杰”。
B、這首詩評價了“王楊盧駱”在詩歌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
C、這首詩否定了對“王楊盧駱“哂未休”的態(tài)度和做法。
D、這首詩就“王楊盧駱“身與名俱滅”的結(jié)局抒發(fā)了嘆惋之情。
19、對宋代詞人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一詞分析不當?shù)囊豁検牵海╝)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A、上闕一、二句用擬人手法,以山水寄寓了送行人的深情,同時點明了送別的地點。
B、“盈盈”,美好的樣子。上闕三、四句說行人將去的地方,山清水秀,風景很美。
C、下闕借惜春表達了惜別之情,同時也表達了王觀對友人美好的祝愿,含蓄而別致。
D、全詞充滿奇麗的想象,情景交融。筆下之景,與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一樣,全然是心中之景。
1、下列對這首詩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A、這首《涼州詞》寫的是邊塞將士的生活,描繪邊地的生活環(huán)境,反映戍邊將士的復雜感情,是宋代邊塞詩的名篇之一。
B、第三句中的“怨楊柳”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吹奏哀怨的《折楊柳》曲,另一層意思是說,因為與家人離別而怨恨的戌卒抱怨邊塞楊柳不青,連折柳寄情的愿望也難以表達。
C、“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這句詩采用了比喻的修辭,喻指朝廷對戍邊將士不關(guān)心,恩澤不能到達邊塞。
D、這首詩格調(diào)雄奇,語句流暢,雖抒哀怨之情,但悲中有壯,不失慷慨、豪放的風格。
2、選出對此詩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鄉(xiāng)村四月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
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A、此詩第二句寫雨景,運用“如煙”的比喻,繪出了雨的形態(tài)。
B、第三、四句寫農(nóng)事繁忙,“才”、“又”兩字的搭配使用,不說“忙”而讀者已感受到忙的氣氛、忙的節(jié)奏。
C、《鄉(xiāng)村四月》寫江南農(nóng)村初春的風光及繁忙的農(nóng)事,表現(xiàn)詩人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D、這首詩寫景、敘事相結(jié)合,語言質(zhì)樸、清新。
3、選出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A、這是唐代詩人王維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又名《送六二使安西》。
B、這里的“渭城”指秦故都咸陽城,“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
C、詩的一、二兩句寫景,寫出了送別的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氣氛。
D、詩的三、四兩句敘事抒情,抒發(fā)了強烈、真摯的惜別之情。
4、選出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惠崇《春江晚景》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A、這是宋代詩人蘇軾在惠崇所作的畫上題寫的七言絕句。
B、全詩通過對畫面景物的描寫,結(jié)合聯(lián)想,顯示了早春自然界的勃勃生機,形象真實,意境清新。
C、第三、四句實寫了畫中的景物,如鮮嫩的蔞蒿、短壯的蘆芽、逆水上游的河豚。
D、第一句中的“三兩枝”說明時間是早春。
望天門山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A、一、二兩句寫江和山,以“斷”和“開”兩個動詞寫出了大江奔騰的壯闊氣勢。
B、“兩岸青山相對出”中的“出”字,使靜止不動的山富有動態(tài)的美,也寫出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C、“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句詩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傳神地描繪出一葉輕舟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
D、這首詩文字淺近,想象獨特,寫景逼真,展現(xiàn)了一幅雄偉壯麗的山水畫卷。
6、選出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A、‘漁歌子’是題目,這首詞的語言通俗流暢,清新自然,具有民歌風味。
B、“鱖魚肥”表明這是垂釣的大好季節(jié),“青箬笠,綠蓑衣”標示了漁父的身份。
C、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春汛時期的自然景物,刻畫了一位怡然自得的垂釣漁翁。
D、這首詞托物言志,借漁翁的生活表達自己擺脫官場羈絆后,熱愛自然,追求閑適生活的情趣。
7、對下面這首古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破陣子辛棄疾
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A、辛棄疾寫這首詞寄給陳亮,既是對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發(fā)自己失意的感慨。
B、“五十弦翻塞外聲”中的“翻”意思是“彈奏”,這個詞準確形象地表現(xiàn)出彈奏熱烈、樂聲響徹云霄的情景。
C、“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兩詩句分別從聽覺、視覺兩個角度概括而生動地寫出戰(zhàn)斗緊張激烈。
D、這首詞借劍寄意,表現(xiàn)抗金救國的主題,即是壯詞又是悲歌,基調(diào)憤激。
8、對下面這首古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出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A、《出塞》,古代一種軍歌的題目。塞,邊疆可作屏障的險要地方。
B、“龍城飛將”古人對漢朝防守邊疆大將李廣的美稱,詩中借來代稱英勇機智的統(tǒng)帥。
C、“胡馬”指古代北方民族的軍隊。胡,古代對北方民族的通稱。
D、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立志報國,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
9、對下面這首古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A、這首詩是作者路過瓜洲,懷念金陵住所的詩,一般認為是作者第二次拜相,奉詔進京時所作。
B、“綠”意為“吹綠”,把看不見的春風轉(zhuǎn)移為色彩鮮明的視覺形象,蘊含更為豐富,也更富有表現(xiàn)力。
C、“京口瓜洲一水間”中的“間”,音為jiān,中間。這句詩交代了兩個鎮(zhèn)所處的地理位置。
D、這詩借春風、明月來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10、對下面一首詩賞析有誤的是()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A、這是一首北朝時敕勒族的民歌,描繪出我國北方草原的奇特風光,全文意境清麗。
B、敕勒川是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川意為平川、平原。
C、末句中“見”同“現(xiàn)”,呈現(xiàn)露出來,“見”字突出了北方草原的草長勢茂盛。
D、“穹廬”、“四野”、“蒼蒼”、“茫茫”等詞語勾勒出草原的遼闊蒼茫,也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環(huán)境。
11、下面一首詩賞析有誤的是()
石灰吟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A、這首詩為七言絕句,抒發(fā)了自己立志報國,死而后已的思想情感。
B、一、二句意為:石灰石從深山中被人們用多少次的錘敲鑿挖才取出來,經(jīng)過烈火焚燒后好像很清閑。
C、三、四句意為:面對粉骨碎身石灰石完全不怕,只求得為人們留取青白,高度贊揚了石灰的品格。
D、全詩以“石灰”為意象,寫了石灰的品格,以石灰自喻,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12、下面一首詩賞析有誤的是()
水調(diào)歌頭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A、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作者于中秋賞月,作者歡飲達旦,在醉意朦朧中寫下此詞,抒發(fā)了人生感慨和懷念親人的深情。
B、“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三句寫月光的轉(zhuǎn)移,照著那些徹夜不眠的人,映襯出人間離別之苦,同時寄寓了懷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此事古難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句表示了與親人共賞人間美景的心愿,體現(xiàn)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D、全詞想象新奇,境界開闊,融幻想與現(xiàn)實于一體,既有飄逸邈遠的意境,又有耐人尋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13、對下列詩句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欲渡黃沙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A、這詩句選自李白的《行路難》,是詩人于天寶三載初離朝廷,離開長安時所作。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對自己被排濟出京的遭遇感到不平。
B、所選詩句的前兩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艱難險阻。
C、所選詩句的三四兩句,引用了兩個典故,表示對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D、所選詩句的最后兩句中“云帆”指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因水天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云霧之中。
14、對下面詩歌賞析有誤的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天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A、首聯(lián)敘將別之時,氣勢宏偉,已寓傷別之意,為下文抒情奠定基礎(chǔ)。
B、頷聯(lián)意似悲而曠達之胸襟可見,以此慰勉友人。
C、頸聯(lián)的意思是只要海內(nèi)有知音,則雖各處天涯,亦如同比鄰一般。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
D、尾聯(lián)系由前三層逼出——既是遠別,又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比鄰,則自當于別時不效兒女之態(tài)。以此作結(jié),恰當好處。
15、對下面詩句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中軍置灑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車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A、“胡琴琵琶與羌笛”句,并列三種樂器而不寫音樂本身,但仍能間接傳達出一種熱鬧的場面。
B、“風掣紅旗凍不翻”,雪大風小,紅旗一動也不動,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jié)傳神地寫出了天氣的奇寒。
C、“雪上空留馬行處”,既寫出了作者對行者的難舍而留戀,也表現(xiàn)了自己歸期未卜而惆悵的心情。
D、詩歌主要寫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設(shè)置鮮紅一點,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那雪花亂飛的空中不動的物象,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
16、對這首詩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小池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A、這首詩描繪了初春小池的清麗可愛,表達了作者欣賞時的喜悅心情。
B、“泉眼無聲惜細流”中的“泉眼”指泉的出水口,“細流”指泉水流得細小、舒緩。
C、“樹陰照水愛晴柔”描寫是晴光下小池澄澈柔美的景象。
D、后兩句是佳句,也是名句,景物形象鮮明,一個“立”字極寫了小池的美麗。
17、對這首詩歌賞析有誤的一項()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濃抹總相宜。
A、這是一首描寫、歌唱西湖的詩,清代王文浩說:“此是名篇,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B、一、二兩句描繪了晴天和雨天的西湖都是美麗的。
C、第三句中的“西子”指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
D、“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形象的描寫了不管什么時候的西湖,總是合適好看。
18、對這首詩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A、開頭兩句寫詩人行徑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輪廓。
B、三、四句從鶯、燕的動態(tài)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
C、五、六兩句寫騎馬游春的人們,包括詩人自己。以人們的感受寫西湖春景。
D、結(jié)尾兩句詩詳寫湖東的白沙堤,在綠楊陰里,更是美不勝收。
19、讀下面詩歌,做①—②題。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賹Α皣粕胶拥,城春草木深。”兩句的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這兩句詩寫春望所見。一個“破”字,視野從城到山河,令人怵目驚心;一個“深”字,視野從滿城到花鳥,令人滿目凄然,詩人的感情由隱到顯,由弱到強,步步推進。
B、這兩句詩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變化。“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皣啤钡臍堅珨啾谕挥猩鷻C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
C、詩意變化的又一例為“國破”與“山河在”前寫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后寫山河依舊,意思相反;“城春”與“草木深”前寫明媚春景,后敘荒蕪之狀,前后相悖。這種詩意的變化,突出了山河破敗的景象。
D、這兩句詩以寫景為主。句中的“國”、“山河”、“城”、“草木”都是詩人親眼所寫的景物。
②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詩的開篇即寫春望所見,突出寫山河破碎、滿城荒蕪,寫長安淪陷后的殘敗景象。
B、“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觸景生情:因感時恨別,見到了本為娛人之物的花鳥反而流淚驚心;一種是移情于物: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種解釋都符合詩意。
C、“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自安史叛亂以來,戰(zhàn)火不斷,企盼親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家書抵萬金”是說一萬兩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句中,“白發(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之傷痛之外,詩人又嘆息衰老,更增了一層悲哀。
20、讀下面詩歌,選出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棧ǎ?/p>
過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汀。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聯(lián)追述往事,說自己參加科舉考試而入仕做官,在頻繁的抗元戰(zhàn)爭中已度過四年。
B、頷聯(lián)形象地抒發(fā)其關(guān)于世事人生的深沉慨嘆,國勢危亡如風中柳絮,自己也如雨中浮萍漂泊不定,對世事人生失去信心。
C、頸聯(lián)敘寫往日抗元遭遇的挫折和被囚押的孤苦處境。這兩句抒情與敘事融為一體,感染力極強。
D、尾聯(lián)筆鋒陡轉(zhuǎn),表達作者身陷絕境時的民族氣節(jié)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2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游山西村宋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扣門。
A、這首詩描繪山西村美麗富饒,村民淳樸好客,表現(xiàn)出詩人對田園之樂的向往。
B、三、四兩句,隱含詩人受挫不餒的精神,有不斷進取的意趣。
C、“簫鼓追隨春社近”的意思是:農(nóng)民擊著鼓,奏著樂一隊一隊地走過,原來是在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社日盛會。
D、這首詩寫于詩人因堅持抗金復國的主張而被罷官回鄉(xiāng)時,所以詩中含有悲觀失意的情調(diào)。
22、對下面這首唐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A、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長期遭貶謫的悲涼、憤懣的心情,同時又袒露出作者豁達豪放的襟懷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B、一、二句寫出了作者被貶謫置于巴楚這荒遠凄涼的地方,已有二十三年了。
C、三、四句寫作者借吹笛來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以及回到家鄉(xiāng)后衣著破爛的落魄情景。
D、五、六句作者雖以“沉舟”、“病樹”自比,但不消沉,寫出了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
參考答案
1、A2、C3、A4、C5、C6、A7、C8、D9、C10、A11、B12、C
13、C14、A15、B16、A17、D18、D19、D,C20、B21、D22、C
【古詩詞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古詩詞賞析03-07
古詩詞賞析05-25
古詩詞原文及賞析02-22
【推薦】古詩詞賞析06-24
夏至古詩詞賞析07-31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2-22
描寫雪的古詩詞及賞析03-26
古詩詞賞析經(jīng)典[15篇]05-25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2-25
古詩詞原文及賞析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