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具有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的特點。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詞鑒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詞鑒賞1
遣懷
作者:杜牧朝代:唐代
【作品原文】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江湖一作:江南;纖細一作:腸斷)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作品翻譯】
想當年,困頓江湖飲酒作樂放縱而行,專愛那纖細的腰身能在掌中起舞,婀娜輕盈。
揚州十年的縱情聲色,好像一場夢,到頭來,只落得青樓楚館內(nèi)一個“薄幸”的聲名。
【作品注釋】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江湖一作:江南;纖細一作:腸斷)
落魄:仕宦潦倒不得意,飄泊江湖。魄一作拓。楚腰:指細腰美女。掌中輕: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飛燕外傳》)。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十年:一作三年。青樓:舊指精美華麗的樓房。薄幸:薄情。
【作品賞析】
這是詩人感慨人生、自傷懷才不遇之作。前兩句再現(xiàn)詩人蹉跎時日、沉迷聲色的生活狀況;后兩句抒發(fā)感慨,表現(xiàn)悔悟、自責以及欲將振作之意。全詩表面上是抒寫自己對往昔揚州幕僚生活的追憶與感慨,實際上發(fā)泄自己對現(xiàn)實的滿腹牢騷,對自己處境的不滿。此詩流傳很廣,在后世尤其得到文人的激賞!
詩的前兩句是昔日揚州生活的回憶:潦倒江湖,以酒為伴;秦樓楚館,美女嬌娃,過著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俺w細掌中輕”,運用了兩個典故。楚腰,指美人的細腰!俺`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韓非子·二柄》)。掌中輕,指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見《飛燕外傳》)。從字面看,兩個典故,都是夸贊揚州妓女之美,但仔細玩味“落魄”兩字,可以看出,詩人很不滿于自己沉淪下僚、寄人籬下的境遇,因而他對昔日放蕩生涯的追憶,并沒有一種愜意的感覺。
“十年一覺揚州夢”,這是發(fā)自詩人內(nèi)心的慨嘆,好像很突兀,實則和上面二句詩意是連貫的`。“十年”和“一覺”在一句中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愈加顯示出詩人感慨情緒之深。而這感慨又完全歸結(jié)在“揚州夢”的“夢”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華熱鬧,骨子里的煩悶抑郁,是痛苦的回憶,又有醒悟后的感傷。這就是詩人所“遣”之“懷”。忽忽十年過去,那揚州往事不過是一場大夢而已。
“贏得青樓薄幸名”—最后竟連自己曾經(jīng)迷戀的青樓也責怪自己薄情負心。“贏得”二字,調(diào)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這是進一步對“揚州夢”的否定,可是寫得卻是那樣貌似輕松而又詼諧,實際上詩人的精神是很抑郁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暫,自己卻一事無成,絲毫沒有留下什么。這是帶著苦痛吐露出來的詩句,非再三吟哦,不能體會出詩人那種意在言外的情緒。
前人論絕句嘗謂:“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fā)之”(胡震亨《唐音癸簽》),杜牧這首絕句,可謂深得其中奧妙。這首七絕用追憶的方法入手,前兩句敘事,后兩句抒情。三、四兩句固然是“遣懷”的本意,但首句“落魄江湖載酒行”卻是所遣之懷的原因,不可輕輕放過。前人評論此詩完全著眼于作者“繁華夢醒,懺悔艷游”,是不全面的。詩人的“揚州夢”生活,是與他政治上不得志有關(guān)。因此這首詩除懺悔之意外,大有前塵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古詩詞鑒賞2
原文:
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1、本以兩句:古人誤以為蟬是餐風飲露的。這里是說,既欲棲高處,自難以飽腹,
雖帶恨聲,實也徒然。
2、一樹句:意謂蟬雖哀鳴,樹卻自呈蒼潤,像是無情相待。實是隱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職微。
4、梗猶泛:這里是自傷淪落意。
5、蕪已平:荒蕪到了沒脛地步。
注釋:
1、本以兩句:古人誤以為蟬是餐風飲露的。這里是說,既欲棲高處,自難以飽腹,
雖帶恨聲,實也徒然。
2、一樹句:意謂蟬雖哀鳴,樹卻自呈蒼潤,像是無情相待。實是隱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職微。
4、梗猶泛:這里是自傷淪落意。
5、蕪已平:荒蕪到了沒脛地步。
賞析:
作品賞析
【注釋】:薄宦,小官;梗猶泛,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處漂流的木偶!竞單觥浚哼@是一首哲理詩,借物喻人,詩中的蟬,實是作者自己。以蟬來比喻高潔,抒發(fā)了位卑寄人籬下的感嘆!湃擞性疲骸拔粼娙似,為情而造文!边@首詠蟬詩,就是抓住蟬的特點,結(jié)合作者的情思,“為情而造文”的。詩中的蟬,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案摺敝赶s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是白費,是徒勞,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于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
這樣結(jié)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會不會把物的本來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蟬,本來沒有什么“難飽”和“恨”,作者這樣說,不是不真實了嗎?詠物詩的`真實,是作者感情的真實。作者確實有這種感受,借蟬來寫,只要“高”和“聲”是和蟬符合的,作者可以寫出他對“高”和“聲”的獨特感受來,可以寫“居高聲自遠”(虞世南《詠蟬》),也可以寫“本以高難飽”,這兩者對兩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實的。接著,從“恨費聲”里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jīng)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并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里接觸到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guān)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于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
“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詠物詩既以抒情為主,所以這種無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接下去來一個轉(zhuǎn)折,拋開詠蟬,轉(zhuǎn)到自己身上。這一轉(zhuǎn)就打破了詠蟬的限制,擴大了詩的內(nèi)容。要是局限在詠蟬上面,有的話就不好說了!氨』鹿*q泛,故園蕪已平。”作者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所以稱薄宦。經(jīng)常在各地流轉(zhuǎn),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懷念家鄉(xiāng)。
“田園將蕪胡不歸”,更何況家鄉(xiāng)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jīng)連成一片了,作者思歸就更加迫切。這兩句好象和上文的詠蟬無關(guān),暗中還是有聯(lián)系的!氨』隆蓖案唠y飽”、“恨費聲”聯(lián)系,小官微祿,所以難飽費聲。經(jīng)過這一轉(zhuǎn)折,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末聯(lián)“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法寫蟬!熬迸c“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jié)合,而又呼應(yīng)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yīng);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
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饑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油然自綠是對“碧”字的很好說明)。樹無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fā),‘我’卻謂其‘相警’,是蟬于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錢先生指出不僅樹無情而蟬亦無情,進一步說明詠蟬與抒情的錯綜關(guān)系,對我們更有啟發(fā)。詠物詩,貴在“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首詠蟬詩,“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周振甫)
古詩詞鑒賞3
元日
作者:(北宋)王安石
原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nóng)。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賞析: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jīng)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田家元旦
作者:(唐)孟浩然
原文: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nóng)。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賞析: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轉(zhuǎn)向東方,今天早晨一年又開始了。我已經(jīng)四十歲了,雖然沒有官職但仍擔心農(nóng)事。關(guān)于歡慶元旦的古詩:孟浩然田家元旦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
火銷燈盡天明后,便是平頭六十人
元旦試筆
作者:(明朝)陳獻章
原文:
天上風云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
鄰墻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賞析:這是陳獻章寫給東莞學生林光的一封信。陳在信中抄錄了自作詩元旦試筆,表達出“主靜”的思想。
歲旦
作者:(宋)宋伯仁
原文:
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版隨人換,梅花隔歲香。
春風回笑語,云氣卜豐穰。柏酒何勞勸,心平壽自長。
賞析:本詩反映詩人知足常樂、悠閑自在的歡度新年情趣。關(guān)于元旦的古詩四句:宋伯仁歲旦
丁卯元日
作者:(清初)錢謙益
原文: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奉母猶欣餐有肉,占年更喜夢維魚。
鉤簾欲連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
旋了比鄰雞黍局,并無塵事到吾廬。
賞析: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
甲午元旦
作者:(清初)孔尚任
原文:
蕭疏自發(fā)不盈顛②,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乾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抉桃符老興偏④。
鼓角梅花添一部⑤,五更歡笑拜新年。
賞析:點爆竹,換桃符,聽樂曲.拜新年。字里行間,躍動著孔尚任一顆赤誠的童心。關(guān)于慶祝元旦的古詩:孔尚任甲午元旦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明天的意思,有辭舊迎新之意。元旦(NewYear)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
語言文字欄目會及時為大家提供關(guān)于元旦的對聯(lián)、元旦的謎語、元旦的成語和元旦的.古詩詞等內(nèi)容,請大家及時查看。
田家元旦
作者: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nóng)。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注釋】
1.元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一。
2.斗:指北斗星;乇保褐副倍沸堑亩繁鷱闹赶虮狈睫D(zhuǎn)而指向東方。古人認為北斗星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3.起:開始。東:北斗星斗柄朝東。
4.強仕:強仕之年,即四十歲。
5.無祿:沒有官職。祿:官吏的薪俸。尚:還。
6.桑野:種滿桑樹的田野。就:靠近。耕父:農(nóng)人。
7.荷:扛,擔。
8.占氣候:根據(jù)自然氣候推測一年收成的好壞。
【譯文】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轉(zhuǎn)向東方,今天早晨一年又開始了。我已經(jīng)四十歲了,雖然沒有官職但仍擔心農(nóng)事?拷诜N滿桑樹的田野里耕作的農(nóng)夫,扛著鋤頭和牧童一起勞作。農(nóng)家人推測今年的收成,都說這一年是豐收年。
古詩詞鑒賞4
《蠟梅》原文
破臘驚春意,凌寒試曉妝。
應(yīng)嫌脂粉白,故染曲塵黃。
綴樹蜂懸室,排箏雁著行。
團酥與凝蠟,難學是生香。
《蠟梅》譯文
臘梅花開驚破冬日的枯寂,昭示春天已悄悄到來,在料峭的寒風中,早早嘗試充滿生機的妝容。
她想來是嫌惡脂粉的白膩,所以將自己點染出淡淡塵黃。
掛滿枝頭,如同蜂房一樣繁密,齊整生長好比箏上成行的雁柱。
團團酥油和凝蠟雖難得些許相似,然而卻習不得那陣陣幽香。
《蠟梅》注釋
凌寒:冒寒;嚴寒。
生香:散發(fā)香氣。
《蠟梅》賞析
這首詠臘梅的五律,從開花、頗色、形狀、氣味四個方面展曉臘梅的風貌,一聯(lián)寫一個方面。
“破臘驚春意,凌寒試曉妝!睆呐D梅開花的季節(jié)下筆,推出臘梅的整體形象!捌婆D驚春意”,是說臘梅在冬末開花,打破了寒冬群芳寂寥的用清局面,呼喚著春天的蘇醒!芭D”即臘月,指農(nóng)歷十二月,“破臘”是沖破了臘月的嚴寒。出了十二月也就到了春天,的以說臘梅的開花有著破冬驚春的意義。次句的“凌寒試曉妝”是從實處具體展現(xiàn)臘梅初開時的風姿。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臘梅開花說成是少女試妝,使人想見其楚楚動人的綽約豐姿如在眼前。
“應(yīng)嫌脂粉白,故染曲塵黃。”從臘梅的顏色下筆,表現(xiàn)臘梅不與流俗為伍的精神氣質(zhì)。是說(試妝的少女)是嫌白色俗氣,脂粉味太濃,的以才故意挑選下黃色!扒鷫m黃”指淡黃色。曲塵是酒曲的生的`細菌,色微黃如塵,因此稱淡黃色為曲塵。
“綴樹蜂懸室,排箏雁著行!边@頸聯(lián)兩句是正面摹狀臘梅的形態(tài)!熬Y樹蜂懸室”,是就一朵一朵而言,形容附著于樹枝的朵朵臘梅花,如同無數(shù)懸掛在枝頭的蜂房!芭殴~雁著行”,是就一枝一枝而寫,形容朵朵臘梅花在枝條上排列成串,如同雁柱一般!芭殴~雁著行”指箏柱,因箏柱斜列猶如雁行,故稱箏柱為雁柱。這一句是先以雁行喻箏柱,然后才以箏柱喻臘梅!爸笔浅傻囊馑。
“團酥與凝蠟,難學是生香。”尾聯(lián)歸結(jié)到臘梅的特有的香氣。是說團聚而成的酥油凝聚而成的蜂蠟,盡管在外形上、質(zhì)地上與臘梅十分相似,但難有臘梅的香氣,終歸不能以假亂真。
古詩詞鑒賞5
詩歌按內(nèi)容分類 考點研究
考點一
1.古詩分類:
。1)按音律分類:
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2)按內(nèi)容分類:
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
2.律詩的結(jié)構(gòu):律詩共八句,一二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頷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聯(lián)。
3.從內(nèi)容上看:不同的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不一樣。
思鄉(xiāng)類: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對親人的牽掛。
送別類:表達對對方的'依依不舍之情;敘述別后的思念與牽掛。
戰(zhàn)爭類:表達對戰(zhàn)爭的厭惡。
懷古類:表達對古人的緬懷之情;表達對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類:表達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感;表現(xiàn)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zhì);借景表達自己的美好志向;托物表達自己的高貴品質(zhì)。
考點二 詞語的意義和作用
1.詞語在詩詞曲中的作用:
(1)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
(2)表現(xiàn)出景物的特點。
2.煉字類題型答題步驟:
。1)解釋該詞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考點三 名句賞析
名句即古詩詞的“佳句”,這些句子往往意義深刻,耐人尋味。它們的作用有:抒情真摯,感人肺腑;寫景自然,賞心悅目等。
考點四 詩詞的藝術(shù)運用
對詩詞的藝術(shù)手法進行鑒賞,可以以下幾點入手:
1.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類。直接抒情又叫直接胸臆,間接抒情又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等。
2.表現(xiàn)手法,一般的表現(xiàn)手法有:托物言志、以動寫靜、以小見大、虛實結(jié)合等。
3.修辭手法,遵義中考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對偶、排比、反問、用典等。
答題步驟:⑴抓總體,抓典型,其余稍作一提,準確指出使用了何種方法;⑵結(jié)合詩句闡釋為什么用這種手法(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⑶這種手法有效的表達了詩人……的感情。
古詩詞鑒賞6
喜雨 [唐] 杜甫
南國旱無雨,今朝江出云。入空才漠漠,灑迥已紛紛。
巢燕高飛盡,林花潤色分。晚來聲不絕,應(yīng)得夜深聞。
【鶴注】史:永泰元年,自春不雨,四月己巳乃雨,詩云巢燕、林花,皆四月間事。鮑照有《喜雨》詩題。
南國旱無雨①,今朝江出云②。入空才漠漠,灑迥已紛紛。巢燕高飛盡,林花潤色分。晚來聲不絕,應(yīng)得夜深聞。
。ㄉ纤某跤曛,下四雨后之景。漠漠,云密貌。紛紛,雨多貌。燕啄泥,故飛;ń(jīng)雨,故潤。入夜仍聞,喜其汪濊也。)
、仝w次公曰:南國,荊楚也。②《禮記》:“天降時雨,山川出云。”北齊劉逖《對雨》詩云:“重輸宵犯畢,行雨旦浮空。細落疑含霧,斜飛覺帶風。濕槐仍足綠,沾桃更上紅。無由似玄豹,縱意上山中!贝四懹昃叭爰殻旁姽ち,正相敵也。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7
《如夢令》
蘇軾
為向東坡傳語,人玉堂深處。
別后有誰來?
雪壓小橋無路。
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賞析:
這首《如夢令》,毛氏汲古閣本題作《有寄》,傅榦本調(diào)下注云:“寄黃州楊使君二首,公時翰苑。”當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蘇軾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所作。詞中抒寫懷念黃州之情,表現(xiàn)歸耕東城之意,是作者當時特定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的真實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為向東坡傳語,人玉堂深處”,以明快的語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處”,向黃州東坡表達思念之情,引起下文。這兩句的語氣,十分親切。蘇軾心目中,黃州東坡,儼然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是“傳語”的內(nèi)容,是蘇軾對別后黃州東坡的冷清荒涼景象的揣想。先設(shè)一問以避免平直。有此一問,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壓小橋無路”,仍承上句帶有問意,似乎是說:別后有沒有人來?是雪壓住了小橋,路不通嗎?以景語曲折表達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與否之間,都表現(xiàn)了對別后黃州東坡的無限關(guān)心。
末三句“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緊承上意,亦是“傳語”的內(nèi)容,表達歸耕東坡的意愿。“歸去,歸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決定,是決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說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補充要急于“歸去”的理由,說明“歸去”的'打算!耙焕绱河辍彼淖郑谷俗匀坏叵肫鹚鳌督亲印吩~“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的意境!耙焕绱河辍彼膫字更是“皆曲盡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輕快。
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頗多氣勢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詞作,顯示了東坡創(chuàng)作風格的多樣性。這首《如夢令》便代表了蘇軾創(chuàng)作清淡的一面,詞中不設(shè)奇險之語,清新淡雅而自然。
古詩詞鑒賞8
古詩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guān)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庇、飛乃止。
譯文翻譯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當時人們都不承認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潁川(河南禹州)的徐庶與諸葛亮關(guān)系甚好,說確實是這樣。
適逢先帝劉備駐扎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是人間臥伏著的龍啊,將軍可愿意見他?”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毙焓f:“這個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你應(yīng)該屈尊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于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退下,說:“漢室的統(tǒng)治崩潰,奸邪的臣子盜用政令,皇上蒙受風塵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任,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我才智與謀略短淺,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xiàn)在還沒有罷休,您認為該采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獨掌大權(quán)以來,各地豪杰同時起兵,占據(jù)州、郡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憑借弱小的力量戰(zhàn)勝強大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F(xiàn)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quán)占據(jù)江東,已經(jīng)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quán)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可有占領(lǐng)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yōu)越,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yè)。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jù)漢中,那里人民殷實富裕,物產(chǎn)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jù)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shù)民族,對外聯(lián)合孫權(quán),對內(nèi)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lǐng)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lǐng)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么稱霸的事業(yè)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與諸葛亮的關(guān)系一天天親密起來。關(guān)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么了!标P(guān)羽、張飛于是不再說什么了。
注釋解釋
隆中:地名,今襄陽城西13公里古隆中。
對:回答、應(yīng)對。
亮:即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瑯琊陽都人。
躬:親自。隴畝:田地。
好(hào):喜愛。為:唱。
《梁父(fǔ)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傳說諸葛亮曾經(jīng)寫過一首《梁父吟》歌詞。
管仲:名夷吾,春秋時齊桓公的國相,幫助桓公建立霸業(yè)。
樂(yuè)毅:戰(zhàn)國時燕昭王的名將,曾率領(lǐng)燕、趙、韓、魏、楚五國兵攻齊,連陷七十余城。
莫之許:就是“莫許之”。莫,沒有人。之,代詞,指諸葛亮“自比于管仲、樂毅”。許,承認同意。
惟:只有。友善:友好,關(guān)系好。
信然:確實這樣。
先主:先,先帝,主,劉備。屯:駐扎。
新野:現(xiàn)河南省新野縣。
器:器重、重視。
謂:對,說,告訴。
豈:大概,是否。
之:代詞,代諸葛亮。
與俱來:與(之)俱來,和(他)一起來。俱。一起。
就見:意思是到諸葛亮那里去拜訪。就,接近、趨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門)來。致,招致、引來。
枉(wǎng)駕:屈尊。枉:委屈。駕:車馬,借車馬指劉備。
顧:拜訪。由是:因此。
遂(suì):于是,就。
詣:去,到。這里是拜訪的意思。凡:總共。
乃見:才見到。因:于是,就。
屏: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漢室傾頹:指漢朝統(tǒng)治崩潰、衰敗。
奸臣:指董卓、曹操等。竊命:盜用皇帝的政令。
蒙塵:蒙受風塵,專指皇帝遭難出奔。
東漢的京城本來在洛陽,董卓強迫漢獻帝劉協(xié)遷都到陜西長安,曹操又強迫他遷都到河南許昌。
孤:古代王侯的自稱。這里是劉備自稱。
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
欲信:通“伸”,伸張。想。而:表轉(zhuǎn)折。智術(shù):智謀,才識。用:因此。
猖蹶:這里是失敗的意思。然:然而。猶:仍,還。已:停止,罷休。
謂:認為。計:計策。安:疑問代詞,怎么。
出:產(chǎn)生。自:從。
已來:已,通“以”,表時間?纾赫紦(jù)。
不可勝數(shù):數(shù)也數(shù)不清。勝,盡。
比于:同,相比。
眾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克:戰(zhàn)勝。為:以為,變成。者:的原因。
非惟:不僅。抑:而且;亦:也。
謀:籌劃。今:現(xiàn) 在。
挾(xié):挾持,控制。
令:號令。
諸侯:這里指當時割據(jù)一方的軍閥。
此:這。誠:的確。
爭鋒:爭強,爭勝。已歷:已經(jīng)經(jīng)歷。
國險而民附:地勢險要,民眾歸附。
賢能為之用:為:被。
可以為援:為:作為。援:外援。
圖:謀取。據(jù):占據(jù)。利:物資。
盡:全部取得。連:連接。通:到達。
此用武之國:這是用兵之地,國:地方。意思是兵家必爭之地。
殆(dài):大概。
資:資助,給予。
所以:用來。
豈有意乎:可有意思嗎?
險塞(sài) :險峻的要塞。
天府之土:指自然條件優(yōu)越,物產(chǎn)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
高祖:劉邦。
因:依靠,憑。
劉璋暗弱:劉璋(當時的益州牧)昏庸懦弱。
殷:興旺富裕。
而:但是。
存恤:愛撫、愛惜。恤:體恤、體諒。
胄:后代。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劉啟的兒子)的后代,所以稱它“帝室之胄”。
信義:信用道義。
著:聞名。
總攬:廣泛地羅致。攬,這里有招致的意思。
巖阻:險阻,指形勢險要的地方。
西和諸戎:向西和中國西部各族的和好。
南撫夷越:向南安撫中國南部各族。
內(nèi):對內(nèi)。
修:治理。
政理:政治。
將荊州之軍:將:率領(lǐng)。
宛、洛:河南南陽和洛陽這里泛指中原一帶。
身:親自。
川:平野。
。80)簞食壺漿:形容人民群眾熱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愛戴的軍隊。
。81)誠如是:如果真像這樣。
。82)日:一天天。
。83)悅:高興。
。84)之:代詞,代與諸葛亮關(guān)系變好這件事。
。85)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86)猶:好像。
。87)愿:希望。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207年,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劉備前往隆中,三顧諸葛亮草廬之中,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劉備,并分析了天下形式。后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這篇《隆中對》就是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當時縱談天下大事的一段記載。
詩文賞析
《隆中對》就是寫劉備前去拜訪諸葛亮,請諸葛亮出山為他出謀劃策。文章通過隆中對策,給讀者塑造了諸葛亮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審時度勢,觀察分析形勢,善于透過現(xiàn)狀,掌握全局,并能高瞻遠矚,推知未來。作者對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文章開頭寫他“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就頗耐尋味!肮]畝”,并不是簡單地寫他親自耕作,而是著重說明他隱居于田野。于此讀者可以想到,一個負有卓越才識的人而隱居不仕,必有重重憂事在心。而“好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這個問題!读焊敢鳌罚枪鸥枨,是一首流傳在齊魯之間的感慨時事,憂傷戰(zhàn)亂的歌曲。諸葛亮吟誦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懷,以表達他感傷亂世的思想感情和對軍閥混戰(zhàn)的不滿。作者用一“好”字,說明他并非偶爾一吟,可見其感慨之深!吧黹L八尺”,是外貌描寫。但從這堂堂儀表的外貌描寫里,不僅為了顯示人物的魁偉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所以作者接著寫他“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這就更看出他不同于蕓蕓眾生。管仲,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業(yè)的顯赫一時的豪杰。樂毅,是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的國相,曾率五國之師伐齊,拿下齊國七十余城,迫使齊王狼狽出奔的英雄。諸葛亮“自比于”他們,說明他和他們一樣胸懷大志,決非庸人一流。對諸葛亮的自許,客觀上也有不同的反響,對此作者也著意作了交代。“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里說的“時人”,自然是指當時社會上的一般人。他們“莫之許”,并不說明他才能低下,平生無大志,恰恰說明他深沉的性格特征,說明他不是那種夸夸其談,鋒芒畢露的人,而是一個聲聞不彰,謹慎從事的人。因而不被“時人”真切了解,那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了解他的,與他“友善”的崔州平和徐庶,則完全承認諸葛亮的自許是符合實際的,決非妄自尊大。接著寫徐庶向劉備推薦他,更見出他的神采非凡。徐庶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他用“臥龍”一語,對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評價。在封建時代,“龍”是被神化了的四靈之長,用“龍”來比喻諸葛亮,在當時可算是最高不過的評價了。然而又用一個“臥”字,說明他雖有卓絕的才干,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又與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作了有機地呼應(yīng)!八假t若渴”的劉備聽得有這樣一個“臥龍”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于是便脫口說出“與君俱來”?墒撬⒉涣私庵T葛亮決不奉迎以求聞達的為人,所以徐庶接著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边@不僅把諸葛亮那種決不屈身俯就的品質(zhì)和至高無上的尊嚴寫了出來,而且也為劉備屈身親往隆中求見諸葛亮作了鋪墊,制造了氣氛。劉備屈駕求見諸葛亮,“凡三往,乃見!边@既是對劉備是否真誠求賢下士的觀察和考驗,同時也是對諸葛亮自許甚高,決不輕易結(jié)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劉備“凡三往”求見諸葛亮,這就完全可以證明劉備的求賢下士是出自真心誠意,諸葛亮這才同他相見。劉備“三往”,旨在討計問策,以成就大業(yè)。問策之前,劉備先“屏”去左右人等,這就進一步說明,他們雖然只是初次相見,但決非一般的往來酬酢,弄得如此機密,想必有大事相商。事實也正是這樣。劉備“屏”去左右之后,首先從“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的天下政治形勢說起,表露他對漢室江山傾頹,皇帝遭到挾持的深切憂傷,以及對奸臣(主要指曹操)竊取政柄的`強烈不滿。接著又以十分謙遜的口吻和堅定的態(tài)度述說了自己“興漢除奸”,“欲信大義于天下”的平生抱負。最后誠摯懇切地提出咨詢,向諸葛亮求教,從而引出諸葛亮的對策。諸葛亮對策,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集中刻畫諸葛亮這個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形象的重點。
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yè)規(guī)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nèi)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shù)孛枥L出了一個魏、蜀、吳鼎足三分之勢的藍圖。這個藍圖,是建立在對現(xiàn)實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chǔ)之上的。劉備后來就是基本上按照這個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漢政權(quán),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從寫作上看,本文的層次極為清晰,結(jié)構(gòu)十分謹嚴。作者自始至終圍繞著諸葛亮對策這個中心思想,圍繞著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進行敘寫議論。作者先寫“隆中對”前,次寫“隆中對”時,后寫“隆中對”后,結(jié)構(gòu)布局一目了然。寫“隆中對”前,采用了正面敘述的方法,寫出了人物的生活、思想、交游及其社會聲譽,這就粗略地勾勒出了諸葛亮其人的與眾不同。繼而又從側(cè)面加以敘寫,通過徐庶的薦舉和劉備的屈駕“三往”,進而襯托出諸葛亮的才質(zhì)非凡。這就為諸葛亮對策作了鋪墊,制造了氣氛。先有劉備之請,而后有諸葛亮之對,自然是順理成章。如果說隆中對前,是通過作者的敘述和他人的反響來突出諸葛亮的高明的話,那么隆中對時,則是讓人物自己登場現(xiàn)身說法,進行具體論述,從而更雄辯地展示人物的高明;谥T葛亮對天下形勢深刻觀察和科學分析,把自己的對策作了有條不紊地論述。如前所述,他先論“不可爭”與“不可圖”,次論“可爭”與“可圖”,最后寫“爭”與“圖”的具體步驟和規(guī)劃,沿著事物本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由近及遠,層層遞進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這樣寫來,既精辟地論述了當前形勢,又推斷了將來的發(fā)展趨勢。在論及建立根據(jù)地時,什么地方適宜,什么地方不適宜;什么地方先“圖”,什么地方后“圖”,談得一清二楚。在論及統(tǒng)一大業(yè)時,先談對內(nèi)、對外等多方面的準備,后談如何進攻,思路也十分清晰。而文中所寫隆中對后的反響,不論是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還是從文章的結(jié)構(gòu)來看,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本文語言的概括精練,也達到了相當完美的高度。諸如寫“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眱H僅用22個字,就把諸葛亮的生活狀況、思想狀貌、體軀外貌以及生平抱負勾畫出來。再如諸葛亮對策后寫劉備的反響,只用一個“善”字,就把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和他此時此刻的心境寫了出來。而當關(guān)、張“不悅”時,劉備僅用“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個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動形象地道盡了他們之間不可分割的親密關(guān)系。而其中似盡未盡的深刻內(nèi)容,留待讀者去尋思玩味。再就全文來看,篇幅也極為有限,然而卻能把對策及其前前后后寫得那么廣闊,分析得那么透辟,論述得那么周詳,也是難能可貴的。足見本文言簡而意賅,文省而深刻的特色!度龂尽繁粫r人譽為“善敘事,有良史之才”,于此可見一斑。
古詩詞鑒賞9
【年代】:宋
【作者】:張先——《天仙子》
【內(nèi)容】:
水調(diào)數(shù)聲持酒聽。 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 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 人初靜。明日落紅應(yīng)滿徑。
【作者】: 張先,字子野,烏程人。他與柳永齊名,擅長小令,亦作慢詞。其詞含蓄工巧,情韻濃郁。長于鍛煉字句,因善于用“影”字,世稱張三影。有《張子野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
【注釋】:
原題注:時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會 嘉禾小倅:嘉禾,宋時郡名,今浙江嘉興市。小倅:小官。倅,副職。 水調(diào):曲調(diào)名。 流景:浙去的光陰。景,日光。 并禽:成對的鳥兒。這里指鴛鴦。
【賞析】:
這首詞通過惜春傷春情緒的描寫,感嘆年華易逝和孤獨寂寞的處境。嘆老嗟卑,是封建時代詩詞中常見的內(nèi)容,但由于作者長于煉句,精雕細琢,使本詞所寫春天夜景頗有新意。“臨晚鏡,傷流景”,詞人的感慨與暮春景色交融,深沉而含蓄。 沈祖棻《宋詞賞析》:張先在嘉禾作判官,約宋仁宗慶歷元年,年五十二。據(jù)題,這首詞當作于此年。但詞中所寫情事,與題很不相干。此題可能是時人偶記詞乃何地何時所作,被誤認為詞題,傳了下來。 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云破月來”句,心與景會,落筆即是,著意即非,故當膾炙。 楊慎《詞品》:“云破月來花弄影”,景物如畫,畫亦不能至此,絕倒絕倒! 黃蓼園《蓼園詞選》:聽“水調(diào)”而愁,自傷卑賤也。“送春”四句,喟流光易去,后期茫茫也!吧成稀倍,言所居岑寂,以沙禽與花自喻也。“重重”三句,言多障蔽也。結(jié)句仍繳送春本題,恐其時之晚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此詞“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不作發(fā)語之語,而自然韻高。中間自午至晚,自晚至夜,寫來情景宛然。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全詞將詞人慨嘆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與暮春之景有機地交融在一起,工于鍛煉字句,體現(xiàn)了張詞的主要藝術(shù)特色。 《后山詩話》:尚書郎張先善著詞,有云:“云破月來花弄影”、“簾壓卷花影”、“墮飛絮無影’,世稱誦之,謂之“張三影”。 沈祖棻《宋詞賞析》:嘆老嗟卑,是封建社會不得志的文人的常見的.情緒,其中也包含有一些優(yōu)秀人物在那種黑暗時代被迫無所作為的憤惋,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是有其認識作用的。
古詩詞鑒賞10
悲陳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zhàn)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翻譯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鮮血流成了陳陶斜的澤國水鄉(xiāng)。
原野空曠蒼天清遠停息了戰(zhàn)聲,四萬義軍在同一天理慷慨陣亡。
那些胡寇歸來時箭上還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飲在長安市上。
京都百姓轉(zhuǎn)頭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軍早來到退敵安邦。
注釋
陳陶:地名,即陳陶斜,又名陳陶澤,在長安西北。
孟冬:農(nóng)歷十月。
十郡:指秦中各郡。
良家子:從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曠:一作“廣”。
清:一作“晴”。
無戰(zhàn)聲:戰(zhàn)事已結(jié)束,曠野一片死寂。
義軍:官軍,因其為國犧牲,故稱義軍。
群胡:指安史叛軍。安祿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們的部下也多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人。
血:一作“雪”。
仍唱:一作“捻箭”。
都市:指長安街市。
向北啼:這時唐肅宗駐守靈武,在長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都人:長安的人民。
回面:轉(zhuǎn)過臉。“日夜”
句:一作“前后官軍苦如此”。
官軍:舊稱政府的軍隊。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十月二十一日,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陳陶作戰(zhàn),結(jié)果唐軍大敗,死傷四萬余人。來自西北十郡(今陜西一帶)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陳陶戰(zhàn)場,景象非常慘烈。杜甫這時被困在長安,目睹叛軍的驕縱殘暴,有感于陳陶之敗的慘烈而作此詩。
賞析
這是一場遭到慘重失敗的戰(zhàn)役。杜甫不是客觀主義地描寫四萬唐軍如何潰散,乃至橫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鄭重的筆墨大書這一場悲劇事件的時間、犧牲者的籍貫和身份。這就顯得莊嚴,使“十郡良家子”給人一種重于泰山的感覺。因而,第二句“血作陳陶澤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這一開頭,把唐軍的死,寫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曠天清無戰(zhàn)聲,四萬義軍同日死”兩句,不是說人死了,野外沒有聲息了,而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說戰(zhàn)罷以后,原野顯得格外空曠,天空顯得清虛,天地間肅穆得連一點聲息也沒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萬義軍同日死”這樣一個悲慘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氣氛和感受。
詩的后四句,從陳陶斜戰(zhàn)場掉轉(zhuǎn)筆來寫長安。寫了兩種人,一是胡兵,一是長安人民!叭汉鷼w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眱删浠瞵F(xiàn)出叛軍得志驕橫之態(tài)。胡兵想靠血與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鐵蹄之下,但這是怎么也辦不到的,讀者于無聲處可以感到長安在震蕩。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傷,他們北向而哭,向著陳陶戰(zhàn)場,向著肅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軍收復長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間著一“更”字,充分體現(xiàn)了人民的情緒。
陳陶之戰(zhàn)傷亡是慘重的,但是杜甫從戰(zhàn)士的犧牲中,從宇宙的沉默氣氛中,從人民流淚的悼念,從他們悲哀的心底上仍然發(fā)現(xiàn)并寫出了悲壯的美。它能給人們以力量,鼓舞人民為討平叛亂而繼續(xù)斗爭。
從這首詩的寫作,說明杜甫沒有客觀主義地展覽傷痕,而是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他根據(jù)戰(zhàn)爭的正義性質(zhì),寫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現(xiàn)出他在創(chuàng)作思想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古詩詞鑒賞11
北征原文
北歸至鳳翔,墨制放往鄜州作。
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
維時遭艱虞,朝野少暇日。顧慚恩私被,詔許歸蓬蓽。
拜辭詣闕下,怵惕久未出。雖乏諫諍姿,恐君有遺失。
君誠中興主,經(jīng)緯固密勿。東胡反未已,臣甫憤所切。
揮涕戀行在,道途猶恍惚。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
靡靡逾阡陌,人煙眇蕭瑟。所遇多被傷,呻吟更流血。
回首鳳翔縣,旌旗晚明滅。前登寒山重,屢得飲馬窟。
邠郊入地底,涇水中蕩潏。猛虎立我前,蒼崖吼時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車轍。青云動高興,幽事亦可悅。
山果多瑣細,羅生雜橡栗。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jié)實。緬思桃源內(nèi),益嘆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巖谷互出沒。我行已水濱,我仆猶木末。
鴟鳥鳴黃桑,野鼠拱亂穴。夜深經(jīng)戰(zhàn)場,寒月照白骨。
潼關(guān)百萬師,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殘害為異物。
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fā)。經(jīng)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jié)。
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
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
海圖坼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裋褐。
老夫情懷惡,嘔泄臥數(shù)日。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羅列。瘦妻面復光,癡女頭自櫛。
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
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饑渴。問事競挽須,誰能即嗔喝。
翻思在賊愁,甘受雜亂聒。新歸且慰意,生理焉能說。
至尊尚蒙塵,幾日休練卒。仰觀天色改,坐覺祆氣豁。
陰風西北來,慘澹隨回鶻。其王愿助順,其俗善馳突。
送兵五千人,驅(qū)馬一萬匹。此輩少為貴,四方服勇決。
所用皆鷹騰,破敵過箭疾。圣心頗虛佇,時議氣欲奪。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軍請深入,蓄銳何俱發(fā)。
此舉開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積霜露,正氣有肅殺。
禍轉(zhuǎn)亡胡歲,勢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綱未宜絕。
憶昨狼狽初,事與古先別。奸臣竟菹醢,同惡隨蕩析。
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
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微爾人盡非,于今國猶活。
凄涼大同殿,寂寞白獸闥。都人望翠華,佳氣向金闕。
園陵固有神,掃灑數(shù)不缺。煌煌太宗業(yè),樹立甚宏達。
鑒賞
杜甫的這首長篇敘事詩共有一百四十句,它像是用詩歌體裁來寫的陳情表,是他這位在職的左拾遺向肅宗皇帝匯報他探親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見聞感想。它的結(jié)構(gòu)自然而精當,筆調(diào)樸實而深沉,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思,懷抱中興國家的希望,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現(xiàn)實,表達了人民的情緒和愿望。
全詩分五大段,按照“北征”,即從朝廷所在的鳳翔到杜甫家人所在的鄜州的歷程,依次敘述了蒙恩放歸探親、辭別朝廷登程時的憂慮情懷;歸途所見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與妻子兒女團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關(guān)切國家形勢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紇兵力的建議;最后回顧了朝廷在安祿山叛亂后的可喜變化和表達了他對國家前途的信心、對肅宗中興的期望。這首詩像上表的奏章一樣,寫明年月日,謹稱“臣甫”,恪守臣節(jié),忠悃陳情,先說離職的不安,次敘征途的觀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論國策的得失,而歸結(jié)到歌功頌德。這一結(jié)構(gòu)合乎禮數(shù),盡其諫職,順理成章,而見美刺。讀者不難看到,詩人采用這樣的陳情表的構(gòu)思,是出于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養(yǎng)和“別裁偽體”的創(chuàng)作要求,更凝聚著他與國家、人民休戚與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痛心山河破碎,深憂民生涂炭,這是全詩反復詠嘆的主題思想,也是詩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詩人深深懂得,當他在蒼茫暮色中踏上歸途時,國家正處危難,朝野都無閑暇,一個忠誠的諫官是不該離職的,與他的本心也是相違的。因而他憂虞不安,留戀恍惚。正由于滿懷憂國憂民,他沿途穿過田野,翻越山岡,夜經(jīng)戰(zhàn)場,看見的是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和苦難現(xiàn)實,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憂慮的是將帥失策和人民遭難?傊,滿目瘡痍,觸處憂虞,遙望前途,征程艱難,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這一切,汲取這教訓。因此,回到家里,他雖然獲得家室團聚的歡樂,卻更體會到一個封建士大夫在戰(zhàn)亂年代的辛酸苦澀,不能忘懷被叛軍拘留長安的日子,而心里仍關(guān)切國家大事,考慮政策得失,急于為君拾遺?梢娯灤┤姷闹黝}思想便是憂慮國家前途、人民生活,而體現(xiàn)出來的詩人形象主要是這樣一位忠心耿耿、憂國憂民的封建士大夫。
“緬思桃源內(nèi),益嘆身世拙。”詩人遙想桃源中人避亂世外,深嘆自己身世遭遇艱難。這是全詩伴隨著憂國憂民主題思想而交織起伏的個人感慨,也是詩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肅宗皇帝放他回家探親,其實是厭棄他,冷落他。這是詩人心中有數(shù)的`,但他無奈,有所怨望,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澀地敘述、議論、描寫這次皇恩放回的格外優(yōu)遇:在國家危難、人民傷亡的時刻,他竟能有閑專程探親,有興觀賞秋色,有幸全家團聚。這一切都違反他愛國的志節(jié)和愛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得,尷尬難堪。因而在看到山間叢生的野果時,他不禁感慨天賜雨露相同,而果實苦甜各別;人生于世一樣,而安危遭遇迥異;他自己卻偏要選擇艱難道路,自甘其苦。所以回到家中,詩人看到妻子兒女窮困的生活,饑瘦的身容,體會到老妻和愛子對他的體貼,天真幼女在父前的嬌癡,回想到他自己舍家赴難以來的種種遭遇,不由得把一腔辛酸化為生聚的欣慰。這里,詩人的另一種處境和性格,一個艱難度日、愛憐家小的平民當家人的形象,便生動地顯現(xiàn)出來。
“煌煌太宗業(yè),樹立甚宏達!”堅信大唐國家的基礎(chǔ)堅實,期望唐肅宗能夠中興。這是貫穿全詩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詩人的政治立場和出發(fā)點。因此他雖然正視國家戰(zhàn)亂、人民傷亡的苦難現(xiàn)實,雖然受到厭棄冷落的待遇,雖然一家老小過著饑寒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失望,更不逃避現(xiàn)實,而是堅持大義,顧全大局。他受到形勢好轉(zhuǎn)的鼓舞,積極考慮決策的得失,并且語重心長地回顧了事變以后的歷史發(fā)展,強調(diào)指出事變使奸佞蕩析,熱情贊美忠臣除奸的功績,表達了人民愛國的意愿,歌頌了唐太宗奠定的國家基業(yè),從而表明了對唐肅宗中興國家的殷切期望。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詩人的社會理想不過是恢復唐太宗的業(yè)績,對唐玄宗有所美化,對唐肅宗有所不言,然而應(yīng)當承認,詩人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操是達到時代的高度、站在時代的前列的。
綜上可見,這首長篇敘事詩,實則是政治抒情詩,是一位忠心耿耿、憂國憂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職的陳情,是一位艱難度日、愛憐家小的平民當家人憂生的感慨,是一位堅持大義、顧全大局的愛國志士仁人述懷的長歌。從藝術(shù)上說,它既要通過敘事來抒情達志,又要明確表達思想傾向,因而主要用賦的方法來寫,是自然而恰當?shù)。它也確像一篇陳情表,慷慨陳辭,長歌浩嘆,然而謹嚴寫實,指點有據(jù)。從開頭到結(jié)尾,對所見所聞,一一道來,指事議論,即景抒情,充分發(fā)揮了賦的長處,具體表達了陳情表的內(nèi)容。但是為了更形象地表達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詩中又靈活地運用了各種比興方法,即使敘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長,不致枯燥;又使語言精煉,結(jié)構(gòu)緊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詩人登上山岡,描寫了戰(zhàn)士飲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勢態(tài),以及那突如其來的“猛虎”、“蒼崖”,含有感慨和寄托,讀者自可意會。又如詩人用觀察天象方式概括當時平叛形勢,實際上也是一種比興。天色好轉(zhuǎn),妖氣消散,豁然開朗,是指叛軍失;而陰風飄來則暗示了詩人對回紇軍的態(tài)度。諸如此類,倘使都用直陳,勢必繁復而無詩味,那便和章表沒有區(qū)別了。因而詩人采用以賦為主、有比有興的方法,恰可適應(yīng)于表現(xiàn)這首詩所包括的宏大的歷史內(nèi)容,也顯示出詩人在詩歌藝術(shù)上的高度才能和渾熟技巧,足以得心應(yīng)手、運用自如地用詩歌體裁來寫出這樣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頓挫”的陳情表。
古詩詞鑒賞12
馮延巳
誰道閑情拋擲久①。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②。不辭鏡里朱顏瘦③。河畔青蕪堤上柳④。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⑤。
注釋:
、匍e情:閑愁。
、诓【疲汉染七^多而引發(fā)的疾病!妒酚洝段汗恿袀鳌罚骸叭找篂闃凤嬚咚臍q,竟病酒而卒。”
、壑祛仯喝蓊仭
、芮嗍彛翰萆叹G的樣子。
、萜搅郑簭V闊的原野、樹林。人:詞中指游人。
鑒賞:宋史溫《釣磯立談》評價馮延巳是“學問淵博,文章穎發(fā),辯說縱橫”。作為詞人,他雖受花間詞影響,創(chuàng)作目的還是“娛賓遣興”,題材內(nèi)容上也沒有超過相思恨別、男歡女愛、傷春悲秋的范圍,但詞風不像花間詞那樣濃艷雕琢,而以清麗多彩和委婉情深為其特色,有時感傷氣息較濃,形成一種哀傷美,而且在此基礎(chǔ)上又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如馮延巳在表現(xiàn)愛情相思苦悶的同時,還滲透著一種時間意識和生命憂患意識。表現(xiàn)人生短暫的生命憂患意識,是詩歌中常見的主題。但在詞中,這種對生命的憂患的表現(xiàn)卻始自馮延巳。人生本來就短暫,因此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享受愛情的幸福,可偏偏“別離多,歡會少”。愛情失落的苦悶中又包含著一層生命短暫的憂患,這既強化了愛情失落的苦悶,也表現(xiàn)出了人生的悲劇,從而豐富了詞作的思想內(nèi)涵,提升了詞的思想境界。
不同于溫庭筠和韋莊,馮延巳的詞是介于冷靜客觀和現(xiàn)實情事之間的,關(guān)于情愁也有獨到的特點,即憂愁的不確定性和朦朧性。他詞中的憂愁,常常很難確指是什么性質(zhì)的憂愁,是因為什么原因而苦悶,似乎是心中常存永在的一種惆悵哀愁,具有一種超越時空和具體情事的特質(zhì),寫來迷茫朦朧,含而不露。這首《鵲踏枝》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此詞開頭一句“誰道閑情拋擲久”一句,僅七個字,卻寫得千回百轉(zhuǎn),表現(xiàn)了在感情方面要拋卻拋不得的一種糾結(jié)掙扎的痛苦。然而關(guān)于此種感情的由來,詞人卻沒有明說,只是“閑情”二字便匆匆了結(jié)。三國魏曹丕《善哉行》曾寫到:“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之知。”這種不知道來源的“閑情”才是最苦的。這種情對于多愁善感的詞人而言,正如同這高山之崖、林木之枝一樣是與生俱來沒法擺脫的!皰仈S”是對這惆悵尋求擺脫所做的掙扎,一個“久”,更是加深了這種掙扎的程度。“誰道”用了反問語氣問出,原以為可以做到的,而誰知道竟未做到。下面“閑情拋擲久”五個字所表現(xiàn)的努力全部落空了。于是下一句的“每”“還”“依舊”都是在說著這惆悵是長久存在的。這里情感的覺醒不是像一般人的相思離別之情那樣具體。而是迷惘又有所失落,這是一種更讓人無奈的情緒!叭杖栈ㄇ俺2【疲晦o鏡里朱顏瘦”,這兩句中詞人似乎決心一意承擔這種負荷。杜甫在《曲江》中就寫“且看欲盡花經(jīng)眼,莫厭傷多酒入唇”,對于如此易落的花,怎么能忍住不多飲些酒呢!叭杖铡备钦f明這份惆悵對花難遣,除飲酒無以度日吧,“不辭”是對此的不悔。詞的上闋所寫的曾經(jīng)對“拋擲”的掙扎、“鏡里”的反省而依然無悔的情意,是馮延巳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意境之一,這種沉郁頓挫的筆法也是他常用的。
下闋以一句“河畔青蕪堤上柳”為開端。在這首詞中只有這句是完全寫景的句子,但這七字卻也是為應(yīng)情而寫。寫春天的景色,不寫杏蕊繁枝、萬紫千紅,卻只說“青蕪”“柳”,雖然狀物是平常的,但是它們那綠遍天涯的草色和隨風飄揚的無盡的柔條,所代表的卻是綿遠纖長的.情意。而下一句的“年年有”,更豐富了這其中代表的痕跡。既謂“年年有”,又何謂“新”?這一設(shè)問又照應(yīng)首句“閑情拋擲久”,即經(jīng)過拋棄的掙扎,最終又開始的愁;或謂即使為舊愁,歲歲為新,每一次都也有著不同的情懷。如此掙扎、反省卻依然不能自解,正是馮延巳一貫用情的態(tài)度與寫情的筆法。在如此強烈的追問下,詞人筆鋒一轉(zhuǎn),只寫了“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兩句身外的景物。這十四個字是惆悵之情至深的傳神表現(xiàn),在這寂寞孤零無所蔭蔽的凄寒之侵下,心里的寂寞凄苦足以想見,一個“滿”字寫風寒凄人,可謂飽滿有力!“平林新月”是林梢月上,夜色漸起,從“河畔青蕪”的顏色鮮明看,應(yīng)該是白天的景象,再到這月色初起,說明詞人在這小橋的時間之長。如果不是心中有這樣一種無法釋懷、難以解脫的情緒,誰又會在這寒風中佇立良久呢?
這種無法言明又無法擺脫的孤寂惆悵貫穿整首詞,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在掙扎或是擺脫或是反省,但最終未能言明。這就是馮詞的最大特點,不同于溫詞的冷靜客觀,也不像韋詞拘泥于現(xiàn)實具體情事,他寫的是一種長久存在的情思,而且充滿著無悔的孤寂,既傳達了感情的意境,又表現(xiàn)出鮮明強烈的個性。ㄖ煦懀
集評:清《陳廷焯:“可謂沉著痛快之極,然卻是從沉郁頓挫來,淺人何足知之?”(《白雨齋詞話足本》卷八)
清《陳廷焯:“起得風流跌宕!疄閱枴溆称鸸P!毩ⅰZ,仙境、凡境?斷非凡筆!保ā对粕丶肪硪唬
古詩詞鑒賞13
《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譯文: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來的,一定了解家鄉(xiāng)的人情世態(tài)。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注釋:
、賮砣眨簛淼臅r候。
、诰_(qǐ)窗:雕畫花紋的窗戶。
③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ó)花,開花。未,用于句末,相當于“否”,表疑問。
鑒賞: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xiāng)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xiāng)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xiāng)思,是急欲了解故鄉(xiāng)風物、人事的心情。
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xiāng)”一詞迭見,正表現(xiàn)出鄉(xiāng)思之:“應(yīng)知”表現(xiàn)出了解鄉(xiāng)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tài)、口吻等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guān)于“故鄉(xiāng)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鄉(xiāng)是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tài)。
一個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guān)系的人、事、物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所謂“鄉(xiāng)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xiàn)在思鄉(xiāng)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xiāng)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xiāng)的一種象征。它已經(jīng)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xiāng)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zhì)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zhì)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xiàn)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zhì)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xiàn)的。這正是所謂寓巧于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樸質(zhì)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fā)問,其藝術(shù)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古詩詞鑒賞14
更題 [唐] 杜甫 只應(yīng)踏初雪,騎馬發(fā)荊州。直怕巫山雨,真?zhèn)椎矍铩?/p>
群公蒼玉佩,天子翠云裘。同舍晨趨侍,胡為淹此留。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15
作者: 張喬
調(diào)角斷清秋,征人倚戌樓。
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
注解
1、調(diào)角:猶吹角。
2、梁州:當時指涼州,在今甘肅境內(nèi)。
譯文
號角劃斷寧靜清秋,
征人獨自憑倚城樓。
昭君青冢春風吹拂,
夕陽西沉邊城梁州。
廣袤荒漠無兵阻擾,
邊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長如此水,
千秋萬代永向南流。
賞析
此詩是寫作者游歷邊塞的所見所聞。首聯(lián)寫邊塞軍旅生活和安寧,征人安閑無事;頷聯(lián)虛寫昭君墓秋來依然春風吹拂,梁州邊城一派日麗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團結(jié),邊防安定;頸聯(lián)極言廣漠邊塞無蕃兵阻擾,游客到這里觀光,反復渲染和平景象。尾聯(lián)抒寫作者“蕃情似此水,”“長向南流”,民族團結(jié)的心愿。全詩意境高闊而深遠,氣韻直貫而又抑揚頓挫,讀來回腸蕩氣,韻味無窮。
【古詩詞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古詩詞鑒賞01-11
古詩詞鑒賞01-23
古詩詞鑒賞答案09-28
春風古詩詞鑒賞08-08
《池上》古詩詞鑒賞08-11
《送別》古詩詞鑒賞08-10
優(yōu)美古詩詞鑒賞11-23
古詩詞鑒賞《除夜》01-17
《清明》古詩詞鑒賞11-09
《登高》古詩詞鑒賞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