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yōu)秀的古詩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jīng)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詞鑒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詞鑒賞1
《石竹詠》
萋萋結綠枝,曄曄垂朱英。
?至懵督担坏萌渖。
嘆息聊自思,此生豈我情。
昔我未生時,誰者令我萌。
棄置勿重陳,委化何足驚。
《石竹詠》譯文
翠綠枝條生長茂盛,垂掛著繁盛美麗的紅花。
常常擔心寒冷的露珠降臨,無法保住它那美好的生命。
嘆息石竹時也思考自身,此生難道是我衷情的嗎?
在我尚未降臨人世的'時候,究竟是誰是我萌生的呢?
拋開這樣的事情不再說它了,順應自然的變化又何必驚恐呢?
《石竹詠》注釋
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
曄曄:美麗繁盛的樣子。
委化:自然的變化。
《石竹詠》簡析
《石竹詠》又名洛陽花。全詩托石竹而詠懷,語言質(zhì)樸、格調(diào)清雅。前四句在一虛一實的對照中,寄寓了深深的憂患感,對生命進行了思考。結句一轉(zhuǎn),以“委化”收束全文,表達了作者的曠達。
古詩詞鑒賞2
[宋]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
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鳥空啼。
注釋:
【1】宜陽:古縣名,在今河南省福昌縣附近,在唐代是個重要的游覽去處。
【2】萋萋:草繁茂的樣子。
【3】芳樹:泛指佳木;花木。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十三:“芳樹垂綠葉,清云自逶迤!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景物小詩。作者春天經(jīng)由宜陽時,因?qū)ρ矍熬拔镉兴杏|,即興抒發(fā)了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
宜陽,縣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縣城。唐代最大的行宮之一──連昌宮就座落在這里。境內(nèi)女幾山是著名的風景區(qū),山上有蘭香神女廟,山中古木流泉,鳥語花香,景色妍麗,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園。它年年都吸引著皇室、貴族、墨客、游人前來觀賞。然而,在安史之亂中,這里遭到嚴重破壞,景象荒涼。此詩寫于安史之亂平息后不久。
“宜陽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頭觀賞景致,只見大片土地荒蕪,處處長滿了茂盛的野草。接著,一筆便把人們的視野帶到了連昌宮和女幾山一帶:“澗水東流復向西!碧綍r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過的“玉真路”,不僅可以觀看“鳴流走響韻,含笑樹頭花”的美景,而且也會看到農(nóng)民利用澗水灌溉的萬頃良田,但現(xiàn)在,這里清冷冷的山泉卻再沒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東流復向西”了。昔日,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蒼松,無處不吸引著眾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說那些,就是紅顏吐芳的春花,也早已無人欣賞了!胺紭錈o人花自落”,這里強調(diào)“無人”二字,便道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說明經(jīng)過安史之亂,再也無人來此觀賞,只好任其自開自落罷了!“春山一路鳥空啼”,春山一路,不僅使人想象到山花爛熳,鳥語宛轉(zhuǎn)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卻成了以樂寫哀,以鬧襯寂,充分顯示了山路的荒寞;這里不僅再也見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連耕農(nóng)、樵夫、村姑都不見了!白月洹、“空啼”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面對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
李漁《窺詞管見》有云:“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痹姾驮~在表現(xiàn)手法上是一致的。這首詩雖然還不能說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寫景,句句含情,卻是比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詩中雖然寫的是綠草、芳樹、山泉、鳥語,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這些景色都是為襯托詩人凄涼的心境服務的,它充分顯示了詩人對時代的深沉嘆惋。
古詩詞鑒賞3
百憂集行 [唐] 杜甫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
一日上樹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入門依舊四壁空,
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
這首七言古詩作於上元二年。當時,杜甫棲居成都草堂 ,生活極其窮困,只有充當幕府,仰人鼻息,勉強度日。然而,詩人一貫持有的高尚節(jié)操,使他難為「摧眉折腰事權貴」之舉,因此時遭冷遇,頗不得意,良多感慨。
首句不談憂,而是談喜;不說老,而憶少。詩人回憶年少之時,無憂無慮,體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氣蓬勃。所謂「健如黃犢走復來,」就是生動的寫照。清楊倫稱此句「形容絕倒,正為襯出下文」(《杜詩鏡銓》卷八)。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即當梨棗成熟之時,少年杜甫頻頻上樹摘取,一日千回。所謂「千回」,只是夸張的語氣,喻其多也 。少年杜甫「心尚孩」,這個尚字用得非常貼切,說明了一顆天真無邪的童心,在十五歲時,仍在持續(xù)跳躍著。一個「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詩人抓住了少年的氣質(zhì)、性格特征,以跳動的筆觸把它活靈活現(xiàn)地勾勒出來。這里并非沒有目的地表現(xiàn)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悅的心情頌揚少年自我,而是以憂傷的心情去回憶少年自我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因而就深深地蘊含著悲痛、憤懣的感情 。楊倫對這首詩開頭的眉批是:「聊以泄憤,不嫌徑直!梗ā抖旁婄R銓》卷八)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乖娙穗m用「倏忽」二字,然從「十五」至「五十」其間滄桑都是讀者可以想見。由于年老力衰,行動不便,因此坐臥多而行立少。體弱至此,卻不能靜養(yǎng),因生活無著,還須出入於官僚之門,察言觀色,養(yǎng)活一家老小。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來卻勉作笑語,迎奉主人。內(nèi)心痛苦不言而喻。不禁悲從中來,憂傷滿懷,而發(fā)出「悲見生涯百憂集」的概嘆。此為全詩之詩眼,它把詩人的情緒凝聚到悲字上。它不僅因老而悲,也因貧而悲,更因依附別人、缺乏自身獨立存在的價值而悲。尤可悲者,詩人不是悲一時一事,而是悲其一生。悲其一生為人民而悲!副娚陌賾n集」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這是全詩主線,它與詩題相呼應,又因往昔境遇凄慘而悲,聯(lián)想到當時老窘之境而悲,在結構上可謂承上;由此出發(fā),為以下具體描寫家貧先寫一筆,可謂啟下。「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箤懠抑衅嗑啊R贿M家門,依舊四壁空空,家無余糧,一貧如洗。老夫老妻,相對無言,滿面愁倦之色。只有癡兒幼稚無知,饑腸轆轆,對著東邊的廚門,啼叫發(fā)怒要飯吃,經(jīng)過詩人的.具體描寫,其憂傷痛苦之狀,如在眼前。為了表現(xiàn)百感交集的感慨,詩人以數(shù)字強化襯托悲狀,強化悲的情懷。例如,詩中以「十五」比「五十」,就劃分了自我的兩個時代 。以「 八月」果熟,「一日」上樹「千回」,來形容「十五」歲的少年的靈敏活躍,天真爛漫。用「四壁空」寫「百憂集」,就充實了憂的內(nèi)容 。用「健如黃犢」對比「坐臥只多」,用「走復來」對比「少行立」,用「強作笑語」對比「悲見生涯」,更見出悲的氛圍之濃。尤其令人心酸的是,詩人還將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癡兒作了對比。自己年少時,無憂無慮,不愁吃穿,卻想不到已入老境之際 ,自己的兒子卻饑餓難忍 ,啼叫怒索 。在詩人筆下 ,不僅如實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凄涼處境,而且逼真地寫出了老妻、癡兒的表情、姿態(tài),非常富於人情味。
杜甫在《進雕賦表》中,稱自己的作品善於「沉郁頓挫」。這也表現(xiàn)在《百憂集行》中。它「悲憤慷慨,郁結於中」(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沉郁蒼涼,跳躍動蕩」(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詩人不幸的遭遇,切身的體驗,內(nèi)心的痛楚,在詩中化為一股股情感流 。它回旋激蕩,悲憤呼號,久久不息。
整首詩的意思可總結為:
年少之時,無憂無慮,體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氣蓬勃。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即當梨棗成熟之時,少年杜甫頻頻上樹摘取,一日千回。由於年老力衰,行動不便,因此坐臥多而行立少。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來卻勉作笑語,迎奉主人。不禁悲從中來,憂傷滿懷
一進家門,依舊四壁空空,家無余糧,一貧如洗。老夫老妻,相對無言,滿面愁倦之色。只有癡兒幼稚無知,饑腸轆轆,對著東邊的廚門,啼叫發(fā)怒要飯吃。
【鶴往】詩云“只今倏忽已五十”,當是上元二年辛丑作。公生于壬子,至是年恰五十。又云:公于乾元二年十二月至成都,是時裴冕為尹。上元元年三月,以京兆尹李若幽尹成都,若幽后賜名國楨。二年三月,以崔光遠尹成都,與高適共討段子璋。時花驚定大掠東蜀,天子怒,以高適代光遠。是年十一月,光遠卒。十二月,除嚴武成都尹。則適代光遠在成都,才一二月耳。意止是攝尹也。公素與適善,豈強供笑語者。主人當指光遠。史云光遠無學任氣,宜與公不相合也。王筠《行路難》:“百憂俱集斷人腸!
憶年十五心尚孩①,健如黃犢走復來②。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干回③。
。ㄊ讛⑸倌甑靡庵疇睿
、佟蹲髠鳌罚呼斦压晔哦q有童心。②寧戚《飯牛歌》:“黃犢上坂且休息!雹邸稌x書》:王澄見樹上鵲巢,便脫衣上樹。
即今倏忽已五十①,坐臥只多少行立②。強將笑語供主人③,悲見生涯百憂集。
。ù藝@身老拙于逢世。笑語供主人,說窮途作客之態(tài)最苦。)
、俨嚏逗铡罚骸叭松亢鎏枺绨遵x之過隙。”②劉孝綽詩:“坐臥猶懷想!雹邸对姟罚骸把嘈φZ兮!
入門依舊四壁空①,老妻睹我顏色同②。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③。
。ù藝@貧窶不能顧家。索飯?zhí)溟T東,說饑不擇食之情最慘,此章三韻,分三段。)
、佟端抉R相如傳》:“家徒四壁立!雹陬伾,各帶憂色也。③《漫叟詩話》:《記》:“庖廚之門在東!惫试惶溟T東,非強趁韻也。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4
古詩原文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譯文翻譯
我是天宮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賦予我狂放不羈的性格。曾多次批過支配風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詩萬首不為過,喝酒千杯不會醉,王侯將相,哪兒能放在我的眼里?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里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陽城中。
注釋解釋
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員。清都,指與紅塵相對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禮法約束。
支風券:支配風雨的手令。
章:寫給帝王的奏章
觴(shāng):酒器
玉樓金闕慵(yōng)歸去:不愿到那瓊樓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愿到朝廷里做官。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詞人早年從京師返回洛陽后所作,故題為“西都作”,體現(xiàn)了詞人早年淡泊情致。年輕時期,他一直隱居在洛陽的山水之間,過著神仙般逍遙快活的生活。這首《鷓鴣天》,可以說是他前期詞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態(tài)度和襟懷抱負的集中反映。
詩文賞析
上片主要寫作者在洛陽時縱情于山水,豪放不羈的生活。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塵世,流連山水。接下來“天教分付與疏狂”則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屬天賦,因而無法改變。這兩句充分表現(xiàn)出了詞人的性格特征,坦蕩直爽,豪氣四溢。 “曾批給雨”二句以天意抒懷抱,透露出作者遠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這二句充滿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僅對首句進行了絕妙而風趣的解釋,而且透露了他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和對世俗發(fā)自內(nèi)心的鄙棄。
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現(xiàn)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霸娙f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寫作者詩思的.豐富,酒量的很大,隱逸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都表現(xiàn)為對詩與酒的鐘情。面對“侯王”幾曾看過,凸顯詞人對功名富貴的鄙夷,面對王侯的傲骨錚錚。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二句表現(xiàn)出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場,只想縱詩飲酒,與山水為伴,隱逸歸老。玉樓金闕,本是人人羨慕向往的榮華富貴,但詞人用一“慵”字,十分準確地表現(xiàn)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態(tài)度,相反對于“插梅花醉洛陽”的生活卻十分欣賞留戀,體現(xiàn)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風流,“梅花”是高潔的象征,這里意在言詞人的品性高潔。將高潔與疏狂的品性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表現(xiàn)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詞清雋婉麗,自然流暢,前后呼應,章法謹嚴,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蔑視權貴、傲視王侯、瀟灑狂放的性格特征。
古詩詞鑒賞5
【原文】
山中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注釋】
、叛冢宏P閉。
、撇耢椋翰耖T。
、峭鯇O: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譯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明年春草再綠的時候,
您能不能回來呢?、
思想感情:懷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來的思想感情。
【鑒賞】
這首《山中送別》,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nèi),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見離愁于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tài)、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后又將何以打發(fā)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nèi)容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倍皻w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nèi)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古詩詞鑒賞6
《浣溪沙·洞庭》
行盡瀟湘到洞庭。楚天闊處數(shù)峰青。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夜涼船影浸疏星。
《浣溪沙·洞庭》譯文
從湘江走到盡頭便抵達了洞庭湖,楚天遼闊,遠處是數(shù)座青翠的山峰。傍晚的湖面,風平浪靜,船頭旌旗上的飄帶紋絲不動。
水灣處紅色的蓼草就像紛亂的絲織品,躍出水面的雙尾白魚就像玉刀一樣明亮。夜深漸涼,停泊下來的船的影子遮蓋了稀疏的星星的倒影。
《浣溪沙·洞庭》注釋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
旗梢(shāo):旗尾。
紅蓼(liǎo):指生長在水邊的紅色蓼草。
纈(xié):眼發(fā)花。紋纈,即“纈紋”,眼花。這句指紅蓼遍布水灣,使人眼花繚亂。
白魚:傳說周武王渡河,有白魚躍入武王舟中,武王便取來祭祀。
玉刀:白魚的尾。
夜涼船影浸疏星:指水中的倒影,深夜船影浸泡在疏星之中。
《浣溪沙·洞庭》賞析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diào)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fā),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shù)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云:“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guī)模可見,氣象可想!捌焐也粍油聿ㄆ健,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xiàn)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tài)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xiàn)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后泛覽湖景所見!凹t蓼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zhuǎn)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凹t蓼”,指生于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云:“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碧拼娙硕拍痢鹅ㄖ荼R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倍~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玉刀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也有一種說法,“白魚雙尾玉刀明”指的是映在水中的彎月如同白色的雙尾魚,也好像閃耀著光芒的玉刀!耙箾龃敖栊恰币痪洌跃罢Z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里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念的限制,直接轉(zhuǎn)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來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來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應,而且充分地展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詞境!耙箾觥倍郑仁窃~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tài)。
《浣溪沙·洞庭》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diào)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
古詩詞鑒賞7
西江月·遣興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翻譯
喝醉酒我暫且盡情歡笑,哪有工夫整日發(fā)愁?近來我才覺得古人的書本,信了它們一點用也沒有。
昨晚我在松樹旁醉倒,問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擺動要把我扶救,連忙用手一推說:“去!”
注釋
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
遣興:遣發(fā)意興,抒寫意興。
那:同“哪”。
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樣子。
賞析二
這首詞題目是“遣興”。從詞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寫悠閑的心情。但骨子里卻透露出他那不滿現(xiàn)實的思想感情和倔強的生活態(tài)度。
這首詞上片前兩句寫飲酒,后兩句寫讀書。酒可消愁,他生動地說是“要愁那得工夫”。書可識理,他說對于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這是什么意思呢?“盡信書,不如無書!边@句話出自《孟子》!睹献印愤@句話的意思,是說《尚書·武成》一篇的紀事不可盡信。辛詞中“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兩句,含意極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書,而是對當時現(xiàn)實不滿的憤激之詞。辛棄疾二十三歲自山東淪陷區(qū)起義南來,一貫堅持恢復中原的正確主張。南宋統(tǒng)治集團不能任用辛棄疾,迫使他長期在上饒鄉(xiāng)間過著退隱的生活。壯志難酬,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這首詞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這樣的心境中寫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對國家大事和個人遭遇的感慨!敖鼇硎加X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就是曲折地說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書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書》說:“任賢勿貳!睂Ρ饶纤谓y(tǒng)治集團的所作所為,那距離是有多遠呵!由于辛棄疾洞察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不合理,所以發(fā)為“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的浩嘆。這兩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書中的一些話,現(xiàn)在是不可能實行的。
這首詞下片更具體寫醉酒的神態(tài)。“松邊醉倒”,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樹看成了人,問他:“我醉得怎樣?”他恍惚還覺得松樹活動起來,要來扶他,他推手拒絕了。這四句不僅寫出惟妙惟肖的醉態(tài),也寫出了作者倔強的性格。僅僅二十五個字,構成了劇本的片段:這里有對話,有動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劃。小令詞寫出這樣豐富的內(nèi)容,是從來少見的。
“以手推松曰去”,這是散文的句法!睹献印分杏小啊嗫煞e?’曰:‘可’”的句子;《漢書·二疏傳》有疏廣“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詞,用經(jīng)史典故入詞,這都是辛棄疾豪放詞風格的特色之一。從前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為以散文句法入詞是“生硬”,認為用經(jīng)史曲故是“掉書袋”。他們認為:詞應該用婉約的筆調(diào)、習見的詞匯、易懂的語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經(jīng)史詞匯,這是有其理由的。因為詞在晚唐、北宋,是為配合歌曲而作的。當時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詞要婉約,配合歌女的.聲口;唱來要使人人容易聽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經(jīng)史詞匯。但是到辛棄疾生活的南宋時代,詞已有了明顯的發(fā)展,它的內(nèi)容豐富復雜了,它的風格提高了,詞不再專為應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棄疾那樣的大作家,他的創(chuàng)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陳規(guī)慣例所能束縛。這由于他的政治抱負、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詞人。若用陳規(guī)慣例和一般詞人的風格來衡量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從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賞析三
詞的上片詞人說忙在喝酒貪歡笑?墒怯昧艘粋“且”字,就從字里行間流露出這“歡笑”比“痛哭”還要悲哀:詞人是無法排解內(nèi)心的苦悶和憂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鬧來忘卻憂愁。這樣,把詞人內(nèi)心的極度憂愁深刻地反映了出來,比用山高水長來形容愁顯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著兩句進一步抒寫憤激的情緒。孟子曾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闭f的是書上的話不能完全相信。而詞人卻說,最近領悟到古人書中的話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錯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書。其實這只是詞人發(fā)泄對現(xiàn)實的不滿情緒而故意說的偏激話,是針對南宋朝廷中顛倒是非的狀況而說的。辛棄疾主張抗戰(zhàn),反對投降,要求統(tǒng)一祖國,反對分裂,這些本來都是古書中說的正義事業(yè)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當權派說得全無是處,這恰恰說明古書上的道理現(xiàn)在都行不通了。詞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從反面指出了南宋統(tǒng)治者完全違背了古圣賢的教訓。
下片則完全是描繪一次醉態(tài)。先交代一句:時間發(fā)生在“昨夜”,地點是在“松邊”。這次醉后竟與松樹對話,問松樹自己醉得如何,這是醉態(tài)之一。以松樹為友,可見知音極少。自己醉后搖晃,卻以為松樹擺動;明明是自己扶著松樹站起來,卻說松樹要扶他,這是醉態(tài)之二。最后是用手推開松樹,命令它走開。表現(xiàn)獨立不倚的倔強性格,這是醉態(tài)之三。這些醉態(tài)寫得非常逼真,可謂惟妙惟肖。但這不拘形跡的醉態(tài),實際上也都是表現(xiàn)對當時現(xiàn)實的一種反抗。題目曰“遣興”,也說明這是抒寫情懷。詞中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情緒。
此詞語言明白如話,文字生動活潑,表現(xiàn)手法新穎奇崛,體現(xiàn)了作者晚年清麗淡雅的詞風。
創(chuàng)作背景
入南宋后,由于南宋小朝廷對外屈辱求和,主張抗金的辛棄疾不是沉淪下僚,就是被派往遠離前線的后方去任職,不能發(fā)揮他抗金的志向與才能,最后還被廢退家居,過著閑居生活達十八年之久!段鹘隆で才d》這首詞,大概就是在他廢退閑居時的作品。
賞析一
欣賞這首詞,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品讀辛棄疾的詞,可從詞中品出更有韻味的戲劇來,雖然在寫詞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戲劇性場景并非辛棄疾發(fā)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發(fā)揚光大,在他的詞中,這種情況十分常見。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蓖ㄆ白怼弊殖霈F(xiàn)了三次。難道詞人真成了沉湎醉鄉(xiāng)的“高陽酒徒”么?否。蓋因其力主抗金而不為南宋統(tǒng)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說沒工夫發(fā)愁,是反話,骨子里是說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辈艛嬀疲终f讀書,并非醉后說話無條理。這兩句是“醉話”。“醉話”不等于胡言亂語。它是詞人的憤激之言。《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北疽馐钦f古書上的話難免有與事實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棄疾翻用此語,話中含有另一層意思:古書上盡管有許多“至理名言”,現(xiàn)在卻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種種,如直說出來,則不過慨嘆“世道日非”而已。但詞人曲筆達意,正話反說,便有咀嚼不盡之味。
下片寫出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詞人“昨夜松邊醉倒”,居然跟松樹說起話來。他問松樹:“我醉得怎樣了?”看見松枝搖動,只當是松樹要扶他起來,便用手推開松樹,并厲聲喝道:“去!”醉憨神態(tài),活靈活現(xiàn)。詞人性格之倔強,亦表露無遺。在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里,醉昏了頭的不是詞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紙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詞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掙扎著自己站起來,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軟骨頭們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棄疾的這首小詞,粗看,正如標題所示,是一時即興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細一看,那么會發(fā)現(xiàn)作者是在借詼諧幽默之筆達發(fā)泄內(nèi)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們還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而憂心忡忡,滿腹牢騷和委屈,不便明說而又不能不說,所以,只好借用這種方式,來暢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實感。
古詩詞鑒賞8
[唐]李白
長安白日照春空,綠楊結煙垂裊風。披香殿前花始紅,
流芳發(fā)色繡戶中。繡戶中,相經(jīng)過。飛燕皇后輕身舞,
紫宮夫人絕世歌。圣君三萬六千日,歲歲年年奈樂何。
注釋:
【1】“綠楊”句:謂柳條桑枝被輕煙繚繞,在微風中搖曳。此句在修辭上為互文,意為柳條桑枝二者共同在煙中、風中搖曳。
【2】披香殿:漢宮殿名,在長安。
【3】飛燕皇后:漢成帝宮人,善歌舞,以體輕號為“飛燕”。先為婕妤,后立為皇后。平帝即位,廢為庶人,自殺。事見《漢書·外戚傳》。
【4】“紫宮”句:紫宮,天帝的居室。也指帝王宮殿。《文選·西京賦》:正紫宮于未央。李善注:未央宮,一名紫微宮。然未央宮為總稱,紫宮其中別名!白蠈m夫人絕世歌”指漢武帝李夫人。《漢書·外戚傳》:孝武李夫人本以倡(樂人)進。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鄙蠂@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平陽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由是得幸。
【5】“圣君”二句:意謂皇帝活一百歲,樂一百歲。
作品賞析:
南朝吳邁遠有《陽春歌》,梁沈約有《陽春曲》,此詩為李白擬前人之作。此詩寫帝王宮中的'享樂生活,隱含對帝王荒廢政務的諷刺。前六句寫景,后六句敘事。寫景為敘事烘托環(huán)境!帮w燕”、“紫宮夫人”非專指。
古詩詞鑒賞9
送司馬入京 [唐] 杜甫 群盜至今日,先朝忝從臣。嘆君能戀主,久客羨歸秦。
黃閣長司諫,丹墀有故人。向來論社稷,為話涕沾巾。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詩詞鑒賞10
《小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xiāng)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翻譯
天時人事,每天變化得很快,轉(zhuǎn)眼又到冬至了,過了冬至白日漸長,天氣日漸回暖,春天即將回來了。
刺繡女工因白晝變長而可多繡幾根五彩絲線,吹管的六律已飛動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臘月快點的過去,好讓柳樹舒展枝條,抽出新芽,山也要沖破寒氣,好讓梅花開放。
我雖然身處異鄉(xiāng),但這里的景物與故鄉(xiāng)的沒有什么不同之處,因此,讓小兒斟上酒來,一飲而盡。
賞析
由于冬至特定的.節(jié)氣和自然環(huán)境,詩人墨客們都會感嘆時光與人生,感嘆歲末與寒冬,謳歌冬至節(jié)。詩圣杜甫《小至》詩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說前一天)。
《小至》寫冬至前后的時令變化,不僅用刺繡添線寫出了白晝增長,還用河邊柳樹即將泛綠,山上梅花沖寒欲放,生動地寫出了冬天里孕育著春天的景象。詩的末二句寫他由眼前景物喚起了對故鄉(xiāng)的回憶。雖然身處異鄉(xiāng),但云物不殊,所以詩人教兒斟酒,舉杯痛飲。這舉動和詩中寫冬天里孕育著春天氣氛的基調(diào)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詩人難得的舒適心情。
全詩緊緊圍繞“小至”的時令,敘事、寫景、抒感,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開篇二句:“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是說冬至后白晝漸長,陽氣漸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遠了。作者以詠嘆筆調(diào)點明“陽生春來”與冬至的詩題緊扣,作為總起。中間兩聯(lián):“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是分承:頷聯(lián),直承首聯(lián)“冬至”的自然節(jié)令特征;頸聯(lián),直承冬去春來的景物特征;最后是尾聯(lián):“云物不殊鄉(xiāng)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它以抒情作結。
在這無可奈何的情景下,就讓兒子取酒來盡飲吧!“事”、“景”、“感”三者烘托,從中可自然地悟出詩人寫的只能是“小至”時令,而斷非其他什么節(jié)候,這正是詩人感受敏銳,立意高遠,選材典型,熱愛生活的不俗體現(xiàn),正是:“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了。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古詩詞鑒賞11
游子吟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慈祥的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為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影響兒子出行。
誰敢說子女沒有小草那樣的孝心,不能夠報答慈母恩情呢?
注釋
⑴游子:古代稱遠游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婆R:將要。
、且饪诌t遲歸:恐怕兒子在外遲遲不回家。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妊裕赫f。寸草:小草。這里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干,也指子女的心意。誰言:一作“難將”。
、蓤蟮茫簣蟠。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nóng)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
創(chuàng)作背景
作者:佚名
此篇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當時孟郊居官溧陽尉,為迎養(yǎng)其母而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tài)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于是寫出這首發(fā)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賞析
作者:佚名
詩人歲才任溧?陽縣?尉,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shù)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xiàn)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nèi)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實為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句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tài),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nèi)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瑣瑣碎碎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lián)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后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堪比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于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小小的萱草花表達的孝心怎么報答得了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tài)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霸姀姆胃,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全詩最后用一雙關句,寫出兒子對母親的深情。
全詩無華麗的辭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代,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梢姟队巫右鳌妨艚o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孟郊
孟郊,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xiàn)存詩歌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古詩詞鑒賞12
評析《赤壁杜牧》的藝術特色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及答案〗
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zhuǎn)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xiàn)三國時期的政治風云變幻。
答案參考:
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fā)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nèi)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xiàn)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lián)想到漢未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yè)、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lián)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失誤及矯正〗
評價題型常見的失誤主要有:判斷失誤造成全題失分,闡明理由不得要領。但前者失誤是最主要的。沒有認真審題,也沒有深入閱讀理解詩詞,想當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斷失誤,造成無為的丟分。在闡明理由時也只是蜻蜓點水,不能緊扣詩文內(nèi)容點面結合地分析,或只判斷而沒深入分析。在答題時還會出現(xiàn)一種毛病,那就是不考慮詩論的內(nèi)容,只是從詩歌本身來考慮,這樣的答題一定是不準確的。
回答時應注意:題干中若問“你同意這種說法嗎”,不能想當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評價語的評價角度:內(nèi)容還是形式,全文還是局部,表現(xiàn)手法還是修辭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結合起來分析。一般而言,對題干中的第一問要順應命題者的意圖,大多情況下要同意這種說法,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傊,第一問回答要把握準確,否則,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在具體分析時,要有原文意識,要結合原文相關內(nèi)容來分析評價,做到點面結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說教;卮饡r要兩問兼顧,不能省略第一問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問而不展開闡述。每一問都有賦分值,一般說來,第一問給1-2分,若只回答第一問而沒展開闡述,一般不給分;第二問給4-5分。因此回答既要緊扣原文,又要照應題干要求。
古詩詞鑒賞13
秋夕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 一作:天街;臥看 一作:坐看)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秋夜,精美的銀色蠟燭發(fā)出微弱的光,給畫屏上添了幾分清冷之色;一位宮女手執(zhí)綾羅小扇,輕輕地撲打飛舞的螢火蟲。天階上的夜色,清涼如水;坐榻仰望星空,只見牽牛星正遠遠眺望著織女星。
注釋
、徘锵Γ呵锾斓囊雇。
、沏y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
、禽p羅小扇:輕巧的絲質(zhì)團扇。
、忍祀A:天庭上宮殿的臺階。“天階”另一版本為“天街”。
、膳P看:臥著朝天看,“臥看”另一版本為“坐看”。
參考賞析
鑒賞
作者:佚名
此詩一作王建詩。此詩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凄涼的心境。
前兩句已經(jīng)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fā)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diào)。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拜p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凄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著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qū)趕包圍著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征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里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為趙飛燕所譖,失寵后住在長信宮,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智锕(jié)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贝苏f未必可信,但后來詩詞中出現(xiàn)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lián)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王建的《宮中調(diào)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杜牧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征著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疤祀A”指皇宮中的石階!耙股珱鋈缢卑凳疽挂焉畛粒庖u人,該進屋去睡了?墒菍m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為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宮女久久地眺望著牽?椗股盍诉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chǎn)生了對于真摯愛情的向往?梢哉f,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保ㄒ姟读辉娫挕罚┻@兩句話恰好可以說明此詩在藝術上的特點。一、三句寫景,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袄洹弊,形容詞當動詞用,很有氣氛!皼鋈缢钡谋扔鞑粌H有色感,而且有溫度感。二、四兩句寫宮女,含蓄蘊藉,很耐人尋味。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復雜感情見于言外,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作者介紹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古詩詞鑒賞14
[魏晉]曹植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少小去鄉(xiāng)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fā)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shù)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qū)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注釋:
【1】白馬篇:又名“游俠篇”,是曹植創(chuàng)作的樂府新題,屬《雜曲歌·齊瑟行》,以開頭二字名篇。
【2】金羈(jī):金飾的馬籠頭。
【3】連翩(piān):連續(xù)不斷,原指鳥飛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白馬奔馳的俊逸形象。
【4】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陜西一帶。
【5】去鄉(xiāng)邑:離開家鄉(xiāng)。
【6】揚聲:揚名。
【7】垂:同“陲”,邊境。
【8】宿昔:早晚。
【9】秉:執(zhí)、持。
【10】楛(hù)矢:用楛木做成的箭。
【11】何:多么。
【12】參差(cēncī):長短不齊的樣子。
【13】控弦:開弓。
【14】的:箭靶。
【15】摧:毀壞。
【16】月支:箭靶的名稱。左、右是互文見義。
【17】接:接射。
【18】飛猱(náo):飛奔的猿猴。猱,猿的一種,行動輕捷,攀緣樹木,上下如飛。
【19】散:射碎。
【20】馬蹄:箭靶的名稱。
【21】狡捷:靈活敏捷。
【22】勇剽(piāo):勇敢剽悍。
【23】螭(chī):傳說中形狀如龍的黃色猛獸。
【24】虜騎(jì):指匈奴、鮮卑的騎兵。
【25】數(shù)(shuò)遷移:指經(jīng)常進兵人侵。數(shù),經(jīng)常。
【26】羽檄(xí):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
【27】厲馬:揚鞭策馬。
【28】長驅(qū):向前奔馳不止。
【29】蹈:踐踏。
【30】顧:看。
【31】凌:壓制。
【32】鮮卑:中國東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東漢末成為北方強族。
【33】棄身:舍身。
【34】懷:愛惜。
【35】籍:名冊。
【36】中顧私:心里想著個人的私事。中,內(nèi)心。
【37】捐軀:獻身。
【38】赴:奔赴。
作品賞析:
【注釋】 ⑴本篇是《雜曲歌齊瑟行》歌辭,又作《游俠篇》,因其所寫的`是邊塞游俠的忠勇。作者平素也有“捐疆赴難,視死如歸”的抱負和從軍出塞的經(jīng)驗,寫游俠也可能是自況。 ⑵幽并:兩州名,就是今河北省、山西省和陜西省的一部份地方,是古來出勇俠人物較多的區(qū)域。 ⑶揚聲:即“揚名”。垂:即“陲”,邊遠的地區(qū)。 ⑷楛:木名,莖可以做箭桿。 ⑸控弦:拉弓。左的:左方的射擊目標。 ⑹月支:射帖(箭靶之類)的名稱,又名素支。 ⑺猱:動物名,猿類,體矮小,尾作金色,攀緣樹木極其輕捷,上下如飛。 ⑻散:碎裂、摧毀。馬蹄:也是射帖名。 ⑼剽:輕快。螭(音癡):傳說中的動物名,如龍而黃。 ⑽檄:用于征召的文書,寫在一尺二寸長的木簡上。上插羽毛表示緊急就叫做“羽檄”。 ⑾鮮卑:東胡種族,東漢末成為北方強族。 ⑿懷:猶“惜”。
【品評】
在這首詩中,曹植以濃墨重彩描繪了一位武藝高超、渴望衛(wèi)國立功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游俠少年形象,借以抒發(fā)自己的報國激情。詩歌的風格雄放,氣氛熱烈,語言精美,稱得上是情調(diào)兼勝。
詩歌的起首即用“連翩西北馳”的畫面形象地傳達出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關于“幽井游俠兒”的一大段文字,極盡繪聲繪色之能事,寫出他的颯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藝,筆墨之間沸騰著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緒。這位身手不凡的白馬少年“長驅(qū)蹈匈奴,左顧陵鮮卑”,大有顧盼間強虜灰飛煙滅的豪邁氣概。
詩人不僅以激情的筆調(diào)寫出了白馬少年的英雄行為,而且以精湛的語言揭示了人物的愛國精神。詩歌的最后幾句,道出了白馬少年的思想底蘊和壯烈情懷,音哀氣壯,聲沉調(diào)遠,大有易水悲歌的遺韻。詩歌采用了倒敘、補敘的手法。詩歌以“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突兀而起,又以“借問誰家子”十二句來補敘“西北馳”的原因。繼而又倒敘“名編壯士籍”、告別家人時的心情;最后策馬“赴國難”的一幕則與開首重合。如此章法,象電影中的“閃回”,使白馬英雄的形象漸次深化,憂國去家,捐軀濟難的主題則得到鮮明突出的表現(xiàn)。
古詩詞鑒賞15
馬說
唐代: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祗 同:衹)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馬者 通:飼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詞典釋義
。ㄡ屃x為系統(tǒng)自動檢索,難免有誤,僅供參考。)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01-11
古詩詞鑒賞01-23
優(yōu)美古詩詞鑒賞11-23
古詩詞鑒賞答案09-28
《送別》古詩詞鑒賞08-10
《池上》古詩詞鑒賞08-11
春風古詩詞鑒賞08-08
《清明》古詩詞鑒賞11-09
古詩詞鑒賞《除夜》01-17
野望古詩詞鑒賞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