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山行古詩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行古詩賞析1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詩作。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發(fā)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意,字里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整首詩正文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早”字,但是通過霜、茅店、雞聲、人跡、板橋、月這六個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細膩而又精致地描繪出來。全詩語言明凈,結構縝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是唐詩中的名篇,也是文學史上寫羈旅之情的名篇,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頷聯(lián):“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備受推崇。
溫庭筠《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釋]
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陜西商州市東南。
動征鐸:震動出行的鈴鐺。
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
鐸:大鈴。
槲: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fā)芽時才落。
枳: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
驛墻:驛站的墻壁。
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杜陵:在長安城南,因漢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這里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這句說:因而思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鳧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來往北飛,秋天往南飛。
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譯詩、詩意]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叮噹作響,出門人踏上旅途,還一心想念故鄉(xiāng)。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墻。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鳧雁,正嬉戲在明凈的池塘。
[作者簡介]溫庭筠(音云)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唐代詩人、詞人。商山:在今陜西省商縣東南。
[解說]
這是一首抒發(fā)個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開頭兩句寫早行引起了對故鄉(xiāng)遙念。中間四句寫景,處處突現一個“早”字。末尾二句說雖然途中觀賞著景色,但頭腦中卻在回想著“鳧雁滿回塘”的“杜陵夢”境,表達了對長安的留戀之情和孤獨失意之感。“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二句,把幾個名詞排列連綴起來,構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圖景,向為傳誦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里。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霸诩仪蘸茫鐾庖粫r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翱托斜枢l(xiāng)”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qū)有特征性的景物!半u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fā)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梢钥闯,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xiāng)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xiāng)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xiāng)”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xiāng)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霸缧小敝芭c“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山行古詩賞析2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注釋
寒山:深秋天涼,山帶寒意。
石徑:石頭砌成的小路。
斜: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xiá。
白云生處:山向遠處伸展。
坐:因為。
紅于:比……還要紅。
古詩賞析
名句賞析——“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石徹成的石屋石墻。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質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wěn),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說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fā)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山行古詩賞析3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譯文
深秋時節(jié),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著實吸引了我,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賞析
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深秋時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lián)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
(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總結: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滿詩意的發(fā)現,于是創(chuàng)作此詩以記之。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827—835)年間登進士第,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歷任監(jiān)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詩以七言絕句著稱,晚唐諸家讓渠獨步。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于李白與杜甫。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度圃姟肥斩拍猎姲司。
山行古詩賞析4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創(chuàng)作的一首著名的絕句,原詩是: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賞析:
這首詩展現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了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詩人沒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時哀傷嘆息,而是通過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體現了熱烈昂揚、積極向上的精神!渡叫小凡焕橐皇浊锷馁澑琛
《山行》深深的吸引著讀者,從而也衍生了許多掌故。
一、一部小說。
指的是茅盾在1943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霜葉紅似二月花》。小說圍繞著輪船公司的航船使河水溢出而淹沒農田的事件,真實描繪了五四前夕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復雜糾葛,反映了惡勢力的妥協(xié),改良主張的碰壁和農民的無辜受害。作者化用霜葉紅于二月花,改于為似,是以霜葉比假左派,雖紅似二月之花,但僅似而已,不是真紅,同時霜葉又和暫占上風的反革命勢力作比,以喻其得勢的日子也不會太長。
二、一首歌曲。
指的是作曲家陳小齊改編原詩作曲的通俗歌曲《白云深處》。改編后的歌詞是:坐在路口對著夕陽西下,白云深處沒有你的家,你說你喜歡這楓林景色,其實這霜葉也不是當年的二月花。半路下車只是一絲牽掛,走走停?偸沁^去的她,長長的石徑回響你的相思,回頭的時候已經是夢失天涯。等車的你走不出你收藏的那幅畫,卷起那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車的你為什么還猜不破這一剎那?別為一首老歌把你的心唱!改編者賦予了原詩新的含義和感情,韻味無窮。
三、一個齋名。
指的'是清代詩人傅山為自己的書齋所取的名字霜紅庵。傅山,字青主,清兵入關后,堅持民族氣節(jié)。堅決拒絕他人的舉薦,不到京城做官,地方官強行用床抬著他送往京城,望見大清門,撲到在地,放聲大哭,誓死不入。書齋取名霜紅庵,以喻自己雖多次受打擊而志節(jié)不改,愈老愈堅,就想經霜的紅葉,愈老愈紅。傅山精醫(yī)術,常四處行醫(yī)救濟民生;又工書畫,主張書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山西晉祠三絕之一的難老泉的匾額就是他的手書。
四、一座名亭。
指的是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山腰的愛晚亭。原名紅葉亭,也稱愛楓亭,四周都是楓林,春時青翠,夏日陰涼,深秋則楓葉紅艷,別有情趣。亭建于乾隆五十七(1792)年,亭前石柱刻有對聯(lián):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云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1952年重修時毛澤東題寫了愛晚亭的匾額。另有一幅長聯(lián),聯(lián)首各嵌愛晚二字,全聯(lián)共有190個字,為亭聯(lián)之首。這幅對聯(lián)是:愛日喜雨,蒸潤著錦繡河山,匯八百里洞庭,聳七二峰衡岳。歸樓聽葉,古寺飛鐘;林下停車,亭前放鶴;尋漢魏最初勝跡,覽湖湘首著名城,大可搜芷搴蘭,豈惟賞心憩足,歲月莫蹉跎;值茲風和景淑,且登臨,看東流帆轉,南浦燕會,北麓斗橫,西巒光霽。
晚煙朝霞,烘籠過繁華廈宇,溯三千年歷史,數廿四代英豪。泄恨鞭尸,離騷憂國;遺書匡世,評論興邦;乃周秦以還哲賢,皆吳楚群知碩彥,當驕地靈人杰,應惜寸時分陰,平生須砥礪;到此游目騁懷,安能負,這春圃桃紅,夏池蓮脂,冬閣梅素,秋嶺楓丹。
山行古詩賞析5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注釋]
1. 山行:在山里走。
2. 寒山:深秋時節(jié)的山。
3. 徑:小路。
4. 坐:因為、由于。
5. 于:比。
[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昂弊贮c明深秋季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坝腥思摇比謺谷寺(lián)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山行古詩賞析6
原文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白云生處: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
5、斜:此字讀xiá,為伸向的意思。
6、坐:因為。
譯文
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白云生發(fā)之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只因愛那楓林晚景我把馬車停下,霜染的楓葉勝過鮮艷二月的花。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昂弊贮c明深秋季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次句“白云深處有人家”,描寫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坝腥思摇比謺谷寺(lián)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于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于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chuàng)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斑h”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huán)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wěn),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fā)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致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后,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山行古詩賞析7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注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白云生處:白云繚繞而生的地方。
5.坐:因為;由于。
譯文:
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山上白云飄浮的地方,隱約看見幾戶人家。我所以停車不走,是因為喜歡夕陽映照下的楓林,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艷。
賞析: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云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云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云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這只是在為后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么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于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作者小傳: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歷任監(jiān)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度圃姟肥斩拍猎姲司。
山行古詩賞析8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注釋】
1、山行:在山里走。
2、寒山:深秋時節(jié)的山。
3、徑:小路。
4、坐:因為、由于。
5、于:比。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1、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2、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在山中行走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tài),也說明山很高!坝腥思摇比謺谷寺(lián)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3、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
、劈c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埔驗榘聿庞邢φ,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窃娙肆鬟B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⑷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4、“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上面就是為您介紹的有關古詩兩首之《山行》閱讀賞析的內容,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