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寓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寓言教學反思1
《紀昌學射》這則寓言篇幅短小、內容淺顯,但人物個性鮮明,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勤學苦練的紀昌。特別是文章中描寫紀昌練眼力的句子,描寫生動,突出表現(xiàn)了紀昌的品質。這部分內容既是故事情節(jié)的重點,也是語言表達上的重點,應該說是人文精神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引導孩子緊抓練眼力語句,在讀讀議議、品詞品句中感悟紀昌品質。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文本去理解、體會。我以扁鵲四次給蔡桓公看病為主線,通過研讀蔡桓公的反應,來探究文本,讓學生有思考的余地,通過想象來豐富文本。我讓學生先找出描寫蔡桓公和扁鵲表情、神態(tài)、動作的詞句讀讀,然后讓他們通過這些描寫想象蔡桓公和扁鵲的心理活動,再把自己想到的補寫在書上。學生積極性很高,想象合理豐富。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讓學生進入課文中去,在寫中體會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學生能更深入的體會扁鵲醫(yī)術的高明,醫(y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zhí)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
寓言教學反思2
《寓言兩則》教后小記
與凌云版主和三備的許多老師一同研備,對寓言的教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突然產生了成都大學的陳大偉教授所說想上課的愿望,想嘗試一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到底效果如何。自己最了解自己,也最了解我們的學生,到底會是怎樣一種情形呢?就在這樣的忐忑與期待中開始了我的寓言嘗試課。
要突破的難點:
因為第一課時只是側重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基本了解兩則寓言的主要內容,然后就是寫字,這樣,我的第二課時任務還是比較重的,既要精讀感悟,又要理解寓意,還要拓展延伸,對于一項比較慢節(jié)奏的我,是一個挑戰(zhàn)。要在40分鐘之內,盡可能地完成預定目標。
最大的收獲:
呵呵,這個大家可能意想不到,就是第一次獨立地按照自己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制作課件。因為我們學校的電腦老師是半路出家,又忙于教學,我們的教室也沒有多媒體,所以,這方面我們接觸的少,上公開課基本就是從網(wǎng)上下課件,然后改一改。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必須做一些課件,這樣,就開始了基礎的嘗試。雖然只是一些文字處理,但是還是頗感驕傲的,從文章的呈現(xiàn),揭示的寓意,到來自寓言的成語的出示,補充閱讀,用起來比較得心應手,感覺美美的.。
目標達成情況:
預設三個目標,教學重點及教學難點各一個。
目標:
1.關于寓意的理解,大部分學生都能夠領悟故事蘊含的寓言。2.了解了寓言的基本特點。3.能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雙方為了一點利益互不相讓,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的道理。
難點:能夠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出與兩則語言類似的事例。
應該說,三個目標完成的還不錯,對于教學難點的把握,感覺只有小部分學生能夠結合生活講一講,其中,有的孩子舉例說,小偷只顧著在人群中偷東西,卻沒有料到身后正有便衣警察等著他。受這個孩子的影響,又有一個男孩子說兩個小偷因為分贓問題展開爭論,正好被警察抓個正著。大家更多的是針對第二個故事舉的例子。之所以這樣,我想是由于我的原因。因為在學習完《鷸蚌相爭》之后,我給孩子出示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成語,讓孩子總結了這個故事蘊含的道理,然后就接著出示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并用電子白板出示了這個故事,讓學生感悟只顧眼前利益,往往會讓他人得利,所以,學生舉的例子也是跟這個有關。但我提示生活中有沒有跟宋國的農夫一樣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的例子時,孩子們都感到為難。于是,我給孩子舉了兩個例子,比如,急于完成作業(yè),書寫潦草,然后被撕掉重寫;炒菜時嫌火慢,把煤氣開得很大,結果把菜炒糊了。在我的提醒下,有的孩子舉了類似的例子,這讓我覺得學生的思維沒有打開。
我想,如果教學完第一個寓言之后就讓學生舉例,當時學生大腦正處于興奮狀態(tài),思維可能更開闊一些。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學習最投入的時候,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例效果可能更好些。
高潮部分:
1.在品讀《揠苗助長》表現(xiàn)農夫急性子的語句時,學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讀得非常有味道。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孩子能夠把句子讀得有感情,讀出語文味,這個過程,就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學們表現(xiàn)非常好。
2.關于“一棵一棵”的爭論。這是我預先沒有想到的,當我問到為什么“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有的孩子說他有耐心,我就追問了一句:“同學們剛剛說他是急性子,這會兒他怎么又這么有耐心了?”有的孩子說,他既性急,又有耐心。(顯然沒有理解)有的孩子理解就特別好:“他想讓禾苗快點長高,所以一棵一棵往上拔,覺得雖然累,但也值得!”這樣一辯,孩子對農夫急于求成的心理感受更深了。不過,覺得我少說了一句話,應該點一下,這里的耐心是反襯他的心急的。因為覺得學生有些糾纏不清,想急于往下進行,當時表述可能也不是十分清晰,估計有的學生還是會有些糊涂的,自己也犯了急于求成的錯誤。
3.關于寓意的揭示。雖然孩子們沒有總結的那么準確,但是意思完全表達出來了,比如:莊稼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太心急;禾苗有它生長的方式,不能破壞它;提到了“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等等。再如第二則寓言,我們談到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在這樣的交流碰撞中,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教師再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學生理解了,記憶也更深刻了。
3.當出示《狐貍和葡萄》、《蒼蠅與蜜》兩則寓言,讓學生比較寓言的特點時,學生說出了三點:
1)寓言都包含一個深刻的道理;
2)寓言里的人和動物都有點笨(傻);
3)寓言的內容都比較簡短。
對寓言的特點把握還是非常準確的。
遺憾:
1.沒講透的部分:
在學習完《鷸蚌相爭》之后,出示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讓孩子們分別說了一下螳螂、蟬、黃雀、吳國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禍患,但是卻忘記讓孩子比較一下,這兩個故事也是略有不同的,鷸蚌是為了眼前的利益各不相讓,讓他人得利;而螳螂、蟬、黃雀、吳王是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不存在不相讓的問題。如果教學時稍微點一點,學生對這兩則寓言理解更深刻一些,從孩子舉的事例看,側重于只顧眼前利益,而不是各自退讓一步。這是考慮不周的地方。
2.本來打算讓孩子講講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因為時間關系,沒有講,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刪掉,放到練習八的成語故事里一起講。
3.時間分配不太均勻,《揠苗助長》用時略多,《鷸蚌相爭》相對較弱。老毛病不能一下子改掉,已經(jīng)好了很多,如果一節(jié)課容量特別大的話,是要有所取舍的。
這兩則寓言上完了,但是對寓言的研究剛剛開始,這個嘗試也讓我明白了:教學一組文章時,一定要取其精華,棄其枝末,延伸有度。一堂好課不應該只是四十分鐘就結束,應該給孩子留下值得思考的問題,讓孩子繼續(xù)研究,學習,讓四十分鐘的學習無限延展。
寓言教學反思3
寓言的道理蘊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間,它短小精悍,故事性強,反映大眾生活,成為令人喜愛閱讀的文學形式。在教學中 必須抓住寓言文體的'特點,選擇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讀懂故事,明了寓意的教法。 因此,在上《寓言兩則》這篇課文時,我緊扣故事內容,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寓意。
在教學《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時,我根據(jù)課文思考題 “ 養(yǎng)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么想的?后來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 設計了表格, 讓 學生自讀課文,根據(jù)課文內容填表格。學生自己讀書、思考、 小組討論、 填表,克服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歸納學生死記的弊端,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自學獲得了知識,學會了學習。
寓言教學反思4
第七單元第三篇課文是兩則寓言。寓言能通過一個內容簡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奧的道理。因此,課堂上如何結合“寓言”特點,讓學生學文體會道理很重要。
在上課伊始,我出示課題——寓言,讓學生說說對寓言的了解,通過與神話傳說、童話的比較,引導學生了解寓言“小故事 大道理”的特點。
在具體學習《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時,我基本采用相同模式。
首先,在通讀全文、解決生字的基礎上,以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小故事”為題 ,讓學生根據(jù)插圖,用自己的話介紹故事的主要內容,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課上,學生的概括存在一定的問題:語句太啰嗦、對故事概括不完整等,在我出示一些關鍵詞幫助引導后,內容基本概括完整。
其次,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心理。如“巴望、天天、焦急”等讓學生從中體會種田人焦急的心情,抓住“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一句中“一天,兩天,三天”時間的疊加,讓學生體會時間的漫長,種田人的焦急,并結合課后“讀讀想想”,問學生“去掉句子中的‘好像’一詞可以嗎?”讓學生明白禾苗不是沒長,只是看不出來,從而更突出種田人焦急的心情;“筋疲力盡”一詞的理解,我讓學生學著種田人的動作“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讓學生體會辛苦,自然就能明白“筋疲力盡”的意思,比直接出示詞語意思更能讓學生記住。《守株待兔》中的“樂滋滋”、“要是每天能撿到一只野兔,那該多好啊。”等,通過反復地讀,讓學生體會到了人物白撿了一只野兔后高興的心情,更看出他心存僥幸的'內心。
寓言中的道理的理解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反復說教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我注重在理解課文時對寓意的理解滲透,讓學生在課文中通過對關鍵詞句的體會和朗讀,認識到寓言中人物的愚蠢和可笑,再拋出問題——“種田人可笑在什么地方?”學生自由發(fā)言,我從旁引導,從而讓學生明白《揠苗助長》中種田人違反了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守株待兔》中種田人指望不勞而獲的可笑……
總覺得,課堂缺憾還有很多:詞語找出來,但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練得還不夠,只是叫了一兩個讀,就齊讀了;在思維拓展時,我沒有事先準備事例,因而讓學生說說身邊類似的事例時,學生說不上來,有些冷場,課堂上只能跳過。
看來,準備充分,貼近學生實情,抓住課堂的閃光點,是今后我的語文課堂努力的方向。
寓言教學反思5
二年級下冊第27課是寓言故事,本課是由《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兩篇寓言組成。課文分別為我們描述了古代兩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獲心存僥幸,不認真做事,結果一事無成。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寓言的.學習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lián)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如:《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事物有它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果違反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這則寓言情節(jié)簡單,學生一讀就能了解故事內容,但寓意比較抽象,這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為此,我認真研讀了文本,尋找到了本課教學的關鍵所在,較好地引導學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學前,我努力思考應該怎么樣教授,才能讓孩子在短暫的課堂上明白這兩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于是,邊看書,邊思考,就在自己手捧著課本想:這兩個人的表現(xiàn)有趣極了,第一個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沒有長高,好著急,于是自己認為想了一個“好”辦法,“好”辛苦地將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認為的“好”結果卻讓禾苗全部枯死了,于是我們得出結論:這個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這幾個好字,作為本節(jié)課的一條線,作為板書,相信同學們一定會覺得學習好輕松!
寓言教學反思6
反復思考《小毛蟲》一課的失敗原因,不得不再次反思。
為了追求所謂的深度,設計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初衷是: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希望得到的結果是:讓學生能一點一點,更多的了解課文內容。希望形成認真思考的思維習慣——一篇文章,淺淺的讀,似乎都已經(jīng)掌握了,但深入下去,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地方?jīng)]明白。
但是,我最大的失誤在于:沒有認識到學生的年齡特點。這只是一群二年級的小家伙,對他們來說,生字詞是重點;感情朗讀是重點;學習用書上的`語言是重點;理解詞語意思,加以運用是重點。但我這節(jié)課,一個重點都沒有落實,不僅如此,我生生把課上成了分析課。我的孩子在這節(jié)課上,沒有積累到語言——因我沒有關注;沒有學到方法——因為我所訓練的點他們聽不懂;更沒有得到快樂——因為美美的文章讓我講的太沉重。
語文課要“得言,得意,得法,得趣”。多可惜,在這節(jié)課上,我的孩子們一樣沒得到,下不為例!
寓言教學反思7
上次參加全鎮(zhèn)的小學語文主題閱讀課型的比賽,現(xiàn)將教學反思歸納如下:
(一)課型選擇
這次主題閱讀課,我將課型選擇為一系列的'寓言故事,從這些寓言故事中精選三個經(jīng)典的寓言故事,然后找出其中的對比。相對于其他選手,我摒棄了精講閱讀課,因為我總是在嘗試著:小學閱讀課,到底是不是該換個模式了,能不能群文閱讀?所以我抱著試試的想法選擇了群文閱讀。
(二)教學流程
本堂課,我分三個流程,一是引出對比,利用所學課文三年級上冊《陶罐和鐵罐》作為切入點,引出對比;二是找出對比,課外閱讀《螞蟻與屎殼郎》和《龜兔賽跑》進行對比閱讀,再分別從人物、性格特點和結局這三方面展開對比,三是用對比,我自編了一個寓言故事的開頭,請同學們幫忙結尾。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步步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
。ㄈ┙虒W中的不足
、僭谝鰧Ρ戎校昙墝W生根本不了解對比是什么。不同學校,學生的知識結構肯定是有差別,這種情況,我已經(jīng)做好了兩種預設,但效果不明顯。
、谡n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積極性無法調動。在找對比和用對比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寫但是不敢說,不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ㄋ模┪业睦Щ
小學語文閱讀課該怎么講,從哪里找切入點,怎樣既保證課堂效率又有成效?
寓言教學反思8
《人生寓言》兩篇課文中,重點放在了第一篇《白兔和月亮》。對這篇文章的賞析非常仔細。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將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一一評析,氣氛活躍。有一個同學甚至回答:“有一只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中的獨字用得好,這樣說明了這只白兔賞月之才舉世無雙!
在概括兩篇寓言的寓意上,雖然通過了引導,但是兩個班的同學們均把握不準,最后都有同學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的導讀中包含了課文的寓意。因此,在課堂引導上還得繼續(xù)加強。
范例八教學反思:
按照新課程的閱讀教學目標要求,閱讀敘事類作品要“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我這節(jié)課的預設也正是按照這個要求來做的,把重點放在交流閱讀感受上。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有這樣一些體會:
第一,引導學生討論,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一個有開合度的問題往往才能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如本課例中的“你喜歡文中的白兔嗎?為什么?”這一問題給了學生思維的空間,他們可能答“喜歡”,也可以答“不喜歡”,只要言之成理就行。所以學生回答問題就有了選擇,有了靈活性,也便有了個性。
第二,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傾聽,抓住有價值的信息,善于追問,讓學生把一個主問題所涉及到的支問題,關鍵問題牽涉出來,加以討論,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取得共同的收獲。如在同學們回答了“喜歡”與“不喜歡”之后,我所追的“白兔有了月亮就一定會生得失之患嗎?有無得失之患的關鍵是什么?”這正是本課的重難點問題,到此也就水到渠成地加以解決了。
第三,在點評學生答問時,教師應真誠地贊美和指點,讓每個答問的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和保持學生長久的語文學習興趣。
一節(jié)課的收獲是有限的,本課時的教學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在其后一篇的自主學習探究與交流中就再沒能出現(xiàn)如此的高潮了。這正映證了課堂教學的藝術是永遠缺憾的藝術吧!
寓言教學反思9
本課本是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兩則寓言故事內容,語氣都符合兒童的口味,作些簡單的點撥,寓言、童話也是文章的一種體裁。但本課的學習效果很不好,本人課前也作了充分的準備,由于學校今天正在演練突發(fā)事故的演習,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會兒失火警報拉響了,一會兒地震前照學習警報響了,一會兒房屋倒了……老師、學生都搞得像真有那么回事。繞亂了所有的教學程序與教學思路,只好順其自然,干脆改變教學思路,零時出示了閱讀要求,讓學生完全進入自主學習狀態(tài)。因為演習的干擾,學生難以靜下心來,最后本人干脆從課文內容的表面結束了新課內容。
但在改變教法的過程中,閱讀感悟寫法,本人并沒有忽視。本文是兩則寓言,通過短小的故事,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使人們受到教育,那么又如何寫寓言呢?(學文致用這是本人在語文教學中的精神)。點撥(寫寓言一般有如下幾種方法。一般方法。寫寓言時,一般先確定寓意,也就是確定要諷刺和勸誡人們什么。然后從生活中選取能夠表達寓意的材料,再寫作。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或借此喻彼,或借遠喻近,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會出來。例如,《龜兔賽跑》?鋸埛。就是用夸張的方法寫,或把事情夸大,或把事情縮小,借此,給人以勸誡或諷刺。例如《刻舟求劍》。擬人法。就是用擬人的方法。動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本不具有人的情感,但寫寓言時,給它們賦予人的言行,心理活動和情感等,把它們當作人來寫。例如、《小槐樹和小柳樹》
鼓勵把文中故事講給別人聽,并自編一則寓言。積累寓言故事,借鑒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主要抓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的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課文的內在聯(lián)系,分析因果關系,提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教。(如、1、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長高。2、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3、種田人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三個句子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詞后,意思和原句就不一樣了。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沒有長高的意思,與原句違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達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 ”種田等待的時間就不具體了。)為了突破文本難點,最好引導學生參與動作,加以肢體語言好一些。比如、被拔高的禾苗為什么會枯死?(結合生活實際,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突破難點,點出主題,不能違背禾苗的生長規(guī)律。)
寓言教學反思10
在課堂上,我努力激發(fā)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反思這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點:
讀一讀,讀出感情,讀出收獲。
。1)初讀課文。老師在導入課文之后,再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感知文本,使閱讀不再盲目,提高了閱讀的質量。
。2)自讀課文。如果說初讀課文是為了感知故事梗概,那么自讀就是對閱讀的更進一步了解。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之上,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
2.做游戲,利用游戲提高興趣,提高質量。游戲一直是孩子們所期盼的。我就利用做氣球游戲這個環(huán)節(jié)來引導學生完成對生字的把握,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效率,又使學習變得開心、快樂。
3.創(chuàng)設情境,深入引導。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由此及彼,深入思考。我就用具體的問題,創(chuàng)設出相應的情境,讓同學們在想象中理解課文,把握課文的中心意思,從而獲得體驗。從而體現(xiàn)出育人的目的。
5我們的教學往往會有一些遺憾。這節(jié)課也是。在對生字詞的理解過程中,我總結的方法不夠全面,同時,我對這節(jié)課掌握得太多,沒有把更多閱讀的權利留給同學們。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讓學生人人參與,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寓言教學反思11
這篇課文由《掩耳盜鈴》和《守株待兔》兩則寓言組成。篇幅雖然短小,但是情節(jié)完整,敘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這樣的小古文,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教學。
一、示范朗讀,加強指導。這是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學生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而老師先示范,再從停頓、重音、語氣和節(jié)奏方面給予指導,讓學生反復練習,吧句子讀正確,讀流利,為理解句意打下基礎。
二、聯(lián)系注釋,理解句意。這兩則寓言語言淺顯易懂,加之大多數(shù)學生對這兩則寓言故事較為熟悉,只要能利用注釋,完全理解句意。這也是學習古文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因而學習本文時把這一方法滲透到學習得過程中,一方面使學生理解了句意和故事,另一方面讓學生覺得學習古文并不難,保持興趣。最重要的是掌握的學習古文的`方法,不僅得到“魚”,也得到“漁”。
三、注意拓展,擴大視野。學完本文,學生不僅明白了故事,更明白了文中的道理。對這樣短小雋永的寓言故事一定很感興趣,因而可以補充一些或讓學生搜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如《鄭人買履》《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等,讓學生按照本文的學習方法閱讀、品味、感悟,那么學生的視野從課內拓展到課外,真正實現(xiàn)了課堂內外的結合。
寓言教學反思12
前不久,筆者聽了一節(jié)公開課《狐貍和烏鴉》。整堂課中,授課教師通過讀、議、演等多種的形式,讓學生一直處于對狐貍的譴責,乃至憎恨的氛圍之中,尤其是課尾處設計的小練筆,用其他老師的話說簡直是點睛之筆,而筆者卻有不同的思考與感受。
教者在課尾處創(chuàng)設了狐貍與烏鴉再次相遇的情境,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描述出他們再次相遇時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情景。教者企圖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但學生的回答卻讓筆者的心為之一顫,直至有一種隱隱的痛。學生給狐貍設計了這幾種下場:要么被肉中隱藏的鋼針戳死,要么被碎玻璃渣劃破血管而死,要么吃了被烏鴉下了毒的肉毒死多么惡毒的主意,多么殘忍的手段,比這更可怕的,授課的老師竟然還對學生的回答大加贊賞,真聰明,你想的方法真巧妙!等等如此的評價不絕于耳。課后,筆者有心翻看了全班的作業(yè)本,發(fā)現(xiàn)竟沒有一個學生為狐貍設計一個不死的`結局。
現(xiàn)如今,想上好語文課確實很難,因為那些看得見的語文好教,而我們普通教師卻被逼著去尋找那看不見的語文而教!逗偱c烏鴉》中,看得見的是那狡猾的狐貍,的確是它用奉承話騙取了烏鴉嘴里的肉,可文章揭示的可是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當明白了這些,你還會去譴責那狐貍嗎?你還會引導學生如此蠻干嗎?
對于弱者不加分辨的同情,是對人文關懷的真正踐踏,我們不要怪那《狼和小羊》中的狼,也不要怪本文中的狐貍,為什么狐貍就難免一死,為什么小羊就永遠死不了呢?當我們背離了文本所倡導的價值理念,那我們給予弱者的同情豈不蒼白,那我們所理解的如此人文關懷豈不恐怖?
語文教學好比是播種,播什么種,就長什么苗,開什么花,結什么果。這就意味著我們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而教,這更意味著我們語文教學的任務不再是僅僅帶領學生領略那些浮在文本表面的華美辭藻,而要穿過文字去尋覓作者在文本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讓文本所散發(fā)的溫度去溫暖人心。撇開表面的好壞美丑,那需要我們的勇氣;看清作者的真實本意,那更需要我們的智慧,可這些又是常人看不見的。這則隨筆真是發(fā)人深省,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發(fā)展是否沿著正軌前進,教師的引導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啊,語文真的不能隨意的教啊!
本課的寓意是揭示: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課文對狐貍的話寫的很多,對烏鴉的筆墨用之很少,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把更多的時間用來體會朗讀感悟狐貍的話,抓住狐貍的狡猾不丟,讓學生不自覺的去痛恨狐貍的虛偽狡詐,去鄙視狐貍,卻忘了去思考,烏鴉丟了肉怪誰呢?,是它喜歡聽好話,喜歡聽奉承話才會放松了警惕而上當。∵@也就是我開始在前面就提到的,我們要認清編者的意圖,否則會誤導學生!
語文離不開思考,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立足本位,本位是什么?尊重作者的寫作意圖,尊重編者的編寫意圖,然后再思考自己的教學意圖,千萬不能因張揚自己的教學特色而錯誤地解讀文本,更不能以發(fā)揮學生的自主為由而錯誤地引導學生。
寓言教學反思13
本屆新鄉(xiāng)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我獲益匪淺。
自己在講課前進行了認真的準備,力爭拿出一堂好課,展示出自己的優(yōu)勢;比賽中選手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激烈的比賽后,大賽評委組專家教研室宋主任、附中劉主任、四中楊主任又不辭勞苦進行了精彩深刻的點評。這一切使我獲得了巨大的進步,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許多的不足。下面就此次比賽中自己的反思做一些淺顯的總結。
首先談一下相對成功之處,以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堅持改進。
1、本節(jié)課在制定教學目的時抓緊抓牢“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唯一的主線,所有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主線展開。這樣就保證了使整個教學活動的效果。
2、教學過程中層次要分明,層層之間要承接自然、連貫,讓學生在學習時思維轉換自然恰當,提高得當。
3、教學中重視課文,對課文的解析要到位。在此基礎上更要跳出課文,引領學生走向更高的層次,以達到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
4、自己在設計時注重了淺入深出的基本原則,在最重要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階段,我先從比較容易的日常寓言入手,再到有點難度的高考寓言,最后回歸課本寓言進行高難度訓練,使學生循序漸進,切實提高他們的能力層次。
5、注意學以致用,就是要結合現(xiàn)實的教學需要,本節(jié)課中我在設計創(chuàng)造性思維時將20xx年高考作文題加入其中,既讓學生獲得訓練,又使學生注意到目前學習和將來高考的聯(lián)系。
以上是此次比較成功的地方。
下面談一下不足之處,這才是我本次活動最大的收獲。
1、目前的教學對課文的解析還是相當重要的,而自己在這方面做的還很不足。
上面在談收獲時我說到了教學中更要跳出課本,但是跳出的前提是對文本充分深刻的解析,而我在本節(jié)課中對文本的解析就出現(xiàn)了處理急促、挖掘不深的問題,使課文沒有得到很好的開掘。
2、課堂設計上沒能夠在最后再提高一步。
就像楊主任提出的那樣沒有在課堂結尾處聯(lián)系課文中錢鐘書和盧梭對“小孩子究竟該不該讀寓言”這一內蘊深厚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利用新學到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既回到課文,又用新知識解決課文的厚重之處,在能力層次上更上一層樓。
3、教學環(huán)節(jié)轉換中還存在著不夠簡明、連貫、銜接的地方,顯示出自己的課堂把握上的不成熟,這既需要自己進一步的努力,更需要名師大家的指點。
最后對舉辦此次大型比賽的上級機關、領導表達深深的敬意和謝意,正是有了這樣的機會,像我這樣的教師才能得到鍛煉和提高,使自己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更真的認識,期望以后這樣的機會多一些,促使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更快的進步。為我們的語文教育事業(yè)更好地發(fā)展盡一份力。
4、教學中還可以采用其它的訓練材料例如(1)一個著名的教學案例:冰化了是什么?學生回答是水當然對,但是回答是春天的更加值得贊揚。(2)薛譚學謳:原意是學無止境(褒義);新讀新解是學習是為了使用,一輩子學習而不離開學以致用,那么這種學習又有什么用呢?(貶義)。
寓言教學反思14
《寓言兩則》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能在這樣大型的活動中執(zhí)教實是榮幸之至,非常感謝我們的團隊——鐘玲玲名師工作室,非常感謝此次磨課的劉海燕老師、夏葉芬老師和陳珊靜老師,她們總是無私地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環(huán)節(jié)地幫我摳,一個細節(jié)一個細節(jié)地糾正……
本次執(zhí)教過程總體較順利,基本完成預期教學任務。但仍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朗讀指導還欠火候
整堂課中的朗讀指導平平,尤其在讀那個人喘氣地說時的句子,課上先由學生讀出筋疲力盡的'感覺,接著老師示范,加上喘氣的動作,再請學生讀時,這位學生仍未讀到位,應繼續(xù)引導:一起做做喘氣的動作,帶著這個動作往下讀,學生練到位,最后指名讀,這樣效果會更好,而不是為了趕時間而不顧學情。
二.學法引導欠落實到位
本課中有三處需要落實的學法引導。第一處,在學生找到“揠苗”意思的語句后連起來說題目的意思,指出借助文中的語句理解課題這一學法。第二處,通過比較有無“好像”,引導學生體會漢語的奇妙,加一個詞語,句子意思發(fā)生了改變。第三處,引導學生借助黑板上重要的詞語大概地講講故事的內容后,未指出回家可講給爸爸媽媽等家人聽,可能導致寓言這種故事類的題材把握不到位。因為中高段都有復述故事的要求,可在此做鋪墊。
三.課堂把控能力不夠
課前,由于向學生強調過上公開課需要注意的事項,結果導致大部分學生放不開,稍微膽小一些的都怕說錯,擔心會給客人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再者,執(zhí)教時,由于自己也非常緊張,沒能照顧學生的情緒,過于注重自己的預設。什么時候學會了享受課堂,什么時候就離優(yōu)秀教師不遠了。
雖然本次執(zhí)教已告一段落,但在實際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yǎng),把握學段目標,踐行品質課堂之路永遠不會停歇。
寓言教學反思15
今天,我給學生講了《寓言二則》,分別是《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感覺很是失敗,覺得很有必要反思一下,總結一下。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課上完了,到底上的有效率嗎?靜下心來細細回顧一遍,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哪些環(huán)節(jié)是有效的,哪些是多余而累贅的。其實不是每節(jié)課都能一帆風順,盡如人意的,如果能敢于面對自己那些課堂教學效益低下的課并及時查找失敗原因,找準不足之處,并進行分析,找到應對的策略,并記錄下這些策略,對以后的`教學幫助會更大。
首先,教學目標不太準確,沒給學生以明確提示本節(jié)課的任務到底是一則寓言還是兩則?沒讓學生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其次,也是最失敗的一點,就是教師講得過多,以至于學生沒有充足的的時間來獨立思考。沒有深入的結合學習。生活經(jīng)驗來體會寓意。所以課堂氣氛也不夠活躍。只有課堂活起來了,學生才有可能主動、生動、活潑地發(fā)展。課堂上,凡學生能夠自己學會和理解的,老師就應該大膽放手,先自學再交流;凡部分學生能感悟的就請學生來講授,讓其他學生聽得感興趣;教師要講解一些規(guī)律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再啟發(fā)學生舉一反三。
以上是我對這節(jié)課的反思總結,以后還要虛心學習其他教師的優(yōu)秀經(jīng)驗,力爭把自己的每一堂課都上出效率。
【寓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寓言》教學反思03-02
寓言教學反思03-05
伊索寓言的教學反思10-20
小學寓言教學反思10-01
名著導讀《伊索寓言》教學反思02-19
《伊索寓言》的教學計劃02-01
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02-06
教學反思09-28
教學反思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