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婷婷在线精品综合_97人妻AⅤ一区二区精品_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讀后感>讀書筆記>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更新時間:2024-09-10 16:05:17
  • 相關(guān)推薦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

  當(dāng)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

  為什么費盡心思教育孩子,卻視你為“仇人”?

  我家女兒剛滿一歲,親戚朋友都夸她乖,不哭不鬧很為父母著想。說這些的同時,還會列舉自家孩子的各種不省心的行為,比如,要什么不給就大哭,一直要抱著做童車都不行等等。其實我想說,并不是我家女兒不哭,而是我了解她的需求,在她哭之前就滿足了她。

  只要有孩子的父母聚在一起,總會聊一些孩子的話題,大多會抱怨孩子讓自己生氣的種種行為,常用形容孩子的詞語也多是,皮的很、不聽話、煩人等,歸結(jié)一個詞就是“熊孩子”。而孩子也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反抗防御是常用的交流方式,仿佛和父母有仇一樣,非要對著干。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熊孩子呢?我們的教育到底出現(xiàn)了哪些問題?

  1.單向“教育”

  很多父母認為育兒的主體應(yīng)放在孩子身上,重在“教育”子女,要求孩子學(xué)習(xí)好、懂禮貌、多才多藝,其實我們都忽略了一點——育兒的主體應(yīng)該是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我們才是更應(yīng)該關(guān)注的人,因為我們負責(zé)教。中國古語云,“子不教父之過”,又有身教遠勝言教的說法,可見老祖宗早就參透了這個道理,只不過我們在繼承的過程中變味了。想讓孩子學(xué)習(xí)刻苦,首先父母要愛學(xué)習(xí),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先讓孩子培養(yǎng)興趣,父母自己沒有興趣愛好,又不愿意花精力去培養(yǎng),那么教育子女還有什么說服力。

  還有的父母把自己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你自己都做不到,為什么要逼孩子去做到?這種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使之產(chǎn)生逆反心理。

  2.一味認為孩子不聽話

  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就說孩子不聽話,卻沒有想一想孩子為什么不聽話。當(dāng)孩子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時,不是去詢問傾聽孩子的需求,而是批評孩子,久而久之會有兩個結(jié)果:要么孩子什么都聽你的,變得沒有主見,要么不在和你說自己的想法,拿你的話當(dāng)耳旁風(fēng)。

  3.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孩子是老人在帶,相對于父母而言,老人更注重孩子的物質(zhì)需求,在他們的觀念中,吃飽穿暖就是帶孩子。而真實情況是孩子不僅有物質(zhì)需求,還有情感需求。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留守兒童會有心理問題,長時間的和父母分離,孩子沒有歸屬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4.過分的嬌慣

  現(xiàn)在,有一種新的情況出現(xiàn)了,父母太嬌慣孩子,孩子說怎樣就要怎樣,不然就大哭大鬧,父母顯得很無奈。特別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在孩子小的時候認為某些行為好玩,不加以制止反而鼓勵,形成了模式即使長大了也很難改過來。

  另一方面,孩子為什么喜歡哭?一個是他的需求沒被滿足;另一個是,他習(xí)慣了用哭的方式來讓你滿足他的需求。孩子很敏銳,在幾個月的時候就能記住奏效的行為方式,一旦他覺得哭很有用,就會反復(fù)使用這一策略。

  5.暴力溝通方式

  看到很多家庭的溝通方式,沒說幾句話火藥味就上來了,很多時候問題很小,但是溝通的結(jié)果很嚴重。那些因為雞毛蒜皮的事而想去的離婚的,多數(shù)是溝通出了問題。

  父母通常都有一個習(xí)慣,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比較,別人的孩子都是優(yōu)秀的、聰明的、乖巧的,自家的總是笨的、不聽話的、讓人擔(dān)心的。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和敏感的,你的比較、批評、責(zé)備和命令在達到目的的同時,也會引起孩子的反叛和自閉。

  正是父母的這些教育方法,讓更多的“熊孩子”出現(xiàn),是時候反思我們的教育方式了。《非暴力溝通—親子篇》給出了這些問題的解決思路,它提出良好親子關(guān)系的基礎(chǔ)是尊重和合作,給出解決合作問題的七把鑰匙,并分享了大量的故事。我是看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書里建議的溝通方式解決了我多年人際交往的問題,當(dāng)我有了孩子之后就買下了《非暴力溝通—親子篇》這本書。它果然沒讓我失望,書里不僅有理論知識來端正我們的理念,還有方法剖析來指導(dǎo)我們的實踐。和很多外文譯書一樣,它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工具,讓父母們實踐起來有章可循。難怪會被《正面管教》、《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xí)慣》、《非暴力溝通》三大暢銷書作者同時推薦。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是由蘇拉·哈特和維多利亞·霍德森合著的,兩人從事了40多年的小學(xué)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寫著本書之前,曾一起合著過《教室里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兩人一起合作寫作了20多年,既是摯友又是合作伙伴。蘇拉·哈特更是CNVC(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的認證培訓(xùn)師,為將非暴力溝通融入家庭和學(xué)校教育做除了重大的貢獻。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來闡述理念,認為良好親子關(guān)系的基礎(chǔ)就是尊重和合作,并提出合作出現(xiàn)的問題;第二部分給出七把鑰匙來解決合作的問題,這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第三部分是關(guān)于家庭合作的大量案例分享。修正觀念提出問題、給出方法、案例證明,這樣的內(nèi)容安排符合我們的思維方式,一步一步給我們呈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育兒解決方法。

  1、尊重和合作是根上的問題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沒有“尊重”和“合作”的概念,家長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行動,如果孩子不能滿足自己的期待,就會覺得孩子是錯的、不好的,然后就使用父母的權(quán)利讓孩子屈服。

  在小的時候,我們看電視的時候常常會問“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而現(xiàn)在我們不會很在意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小時候有這種想法是因為,那時我們常常被告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父母很少有時間和精力來了解我們想法,更不會顧及我們的感受。“這是為你好”是最常見的說辭,以此來硬性塑造我們的是非觀。所以,好壞就成了我們判斷事物的標(biāo)準。這就是“控制型育兒方式”,父母長提出一些要求和命令,當(dāng)孩子反抗時,就會使用威脅懲罰、獎勵承諾的方式來讓孩子服從。這種育兒方式?jīng)]有尊重和合作,只有要求和命令,父母主導(dǎo)一切,帶來的只有爭吵、傷害。

  “合作”就是要一起完成某件事,強調(diào)一起而不是單方面的;“尊重”是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們的需求。孩子太小不會表達時,常用哭泣來傳達他的需求,大孩子可以用語言和行動來表達他們的需求。但有時候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這時候父母的耐心和關(guān)注是至關(guān)重要的。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事,讓我重新認識了老人帶孩子的弊端。一個大概2歲的小姑娘,在奶奶抱著進小推車時,腳踩在了小推車前面的扶手上,老人照著小姑娘的腿啪啪打了兩巴掌,小姑娘疼的哇哇大哭。在老人眼里就是小孩不聽話,為什么不好好坐,但對于孩子而言,她就是想用腳踩著玩一玩,本性使然她沒有這么做不對的概念。如果時間緊,老人完全可以和她溝通要早點回家,或者重新抱著腿塞進去。這種打罵的方式,只會讓她更想這么做。

  如果想讓孩子和你“合作”,我們就需要更科學(xué)的育兒方式“賦權(quán)型育兒方式”。當(dāng)父母提出的要求孩子不同意時,父母應(yīng)通過傾聽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感受,找到孩子真正的需要,然后和他們一起尋求讓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用這種方式讓孩子融入進來,化被動為主動,同時學(xué)會解決問題、決策以及承擔(dān)責(zé)任。這兩種方式,“控制型育兒方式”短期內(nèi)更有效,后期弊端較大;“賦權(quán)型育兒方式”前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有利于孩子的長期發(fā)展。

  2、摒棄壞習(xí)慣,非暴力溝通

  一天晚上,你正在看球賽,兒子在旁邊玩。你正看得激動的時候,兒子也玩嗨了,各種叫喚你非常生氣。

  “你該去睡覺了!

  “不嘛,我再玩一會。”

  “那你小聲一點,我聽不見電視的聲音了!

  “好!币粫⒆佑挚刂撇蛔〈蠼衅饋怼

  “已經(jīng)很晚了,現(xiàn)在就去睡覺!”

  “你怎么不去睡覺,我就不!眱鹤永^續(xù)玩的起勁大叫。

  你抱起孩子就往臥室里送,孩子哇哇大哭,你錯過了一個精彩進球,兒子也沒有玩的成。

  換一種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結(jié)果。

  “你該去睡覺了。”

  “不嘛,我再玩一會!

  “兒子,我知道你玩的正盡興不想結(jié)束,我也想看電視,這場球賽對我很重要。所以可不可以想個辦法讓我們都能如愿!

  “好吧,我同意你的提議!

  “你再玩10分鐘就去睡覺,或者去臥室玩,你覺得怎么樣?”

  “嗯,那我我去臥室玩吧。”

  客廳清凈了,你看到了喜歡的球賽,兒子玩到自己的玩具。

  這兩種結(jié)果無疑你更喜歡第二種,這就是非暴力溝通。但是生活中我們常常按照第一種來行事,因為當(dāng)別人與我們意見不一致時,我們會失去耐心被自己的情緒所操控。很多時候爭吵,只是想證明別人的錯誤,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這已經(jīng)違背了溝通的初衷。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針對溝通問題,提出了兩種語言“長頸鹿語言”和“豺狗語言”,兩者代表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其中,長頸鹿語言就是基于尊重和關(guān)心每個人的需要的非暴力溝通語言。他強調(diào)先傾聽對方的意愿,在了解對方需求后誠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請求,是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激化沖突的語言。

  長頸鹿語言: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舉個例子,你的另一半最近經(jīng)常出差,回到家不陪你和孩子還打游戲,你知道他這是在解壓,但是你很氣憤。這個時候為了不發(fā)生沖突,你可以用長頸鹿語言來表達。

  “親愛的,非常開心你能回來,但當(dāng)我看到你這么久回來后還在打游戲的時候,我很難過很孤獨。因為我和孩子都需要你的陪伴。我希望你回到家可以多和我們交流,和我們在一起你同樣可以緩解壓力。”

  當(dāng)你這樣說的時候?qū)Ψ綍惺裁捶磻?yīng)?想吵起來都難吧。

  需要注意的是,在表達的過程中要區(qū)別開“批判”和“觀察”,“想法”和“感受”,“請求”和“要求”這幾組概念。比如上面一個例子,如果在說感受的時候說成了“我覺得你很自私,一點也不顧及我和孩子的感受”結(jié)果會是怎樣?對方一定會覺得受到了攻擊,立馬拉起防御系統(tǒng)并對你進行反擊,以證明自己不自私,沒有不顧及你們的感受。這時候只是情緒的碰撞,無法再解決問題了。在你提請求時,也不要提不明確的或無法執(zhí)行的要求,這會阻礙你的目標(biāo)。書中也給出了其他幾組詞語判斷的方法,供讀者參考。

  03營造家庭氛圍,善于利用工具

  有一天,我不滿老公的一些做法,一直叨叨的抱怨他。有一瞬間,我感覺這個情形很熟悉,這是幼年時我媽媽對爸爸做的事。我是不贊同這種做法的,但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我也有這個習(xí)慣?梢姡甑募彝シ諊,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知不覺就進入了你的潛意識。

  從孩子會模仿開始,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比起諄諄教導(dǎo),孩子更容易受“父母做什么”影響。所以,很多長輩會給小輩們講自己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小輩們照著做的少之又少,反而會按照長輩的行為方式形式。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另外一個亮點就是給出了很多工具,家庭會議、長頸鹿和豺狗游戲、豐盈生命之體驗等等,都是可供實踐的。家庭會議是比較常見的一個工具,有些家庭每周都會舉行一次,在會議上分享最近的成就或故事,提出問題,全家共同討論解決方案等,是家人交流溝通的好機會。

  和《正面管教》類似,書中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并不是記住就行了,都需要在生活中反復(fù)的練習(xí)和總結(jié),如果不實踐對親子關(guān)系的現(xiàn)狀并沒有什么改變。所以,在書的最后分享了很多真實的故事,在故事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痕跡。

  很多朋友都有這么個現(xiàn)象,朋友都說他性格很好,但是和家人在一起就很暴躁,沒有說幾句話就要跳腳。這類朋友和家人生疏,和朋友親密,把刺對著家人,把溫柔給別人。這是因為在家里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只能轉(zhuǎn)向外界尋求這方面需求的滿足。父母自認為的好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好的學(xué)校、優(yōu)質(zhì)的資源,卻不能讓孩子感到你對他的好。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告訴我們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也是家庭必要提供給孩子的,給與尊重,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共同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有主見、有責(zé)任、有愛的優(yōu)秀孩子。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

  隨意查讀者們的評論時,竟然看到不少人認為本書在弱肉強食的快節(jié)奏的商業(yè)等領(lǐng)域不適用。還有人說,普通人來讀此書,想看到的是干貨,是如何克制自己的脾氣,和別人好好說話,而本書脫離中國社會舉例不合適。

  恰恰相反的是,我并沒有覺得這本書具有如此局限性,我甚至覺得它是現(xiàn)在浮躁的中國社會極度需要的。即使在商業(yè)領(lǐng)域,也并不總意味著一定要強勢才行,F(xiàn)在社會為了鼓吹效率,甚至贊同或默許命令、懲罰、說教等充斥著工作乃至家庭,這恰恰需要非暴力溝通,來敲醒我們。如果僅僅只是想要看到干貨,那只是學(xué)習(xí)溝通技巧而已。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

  還看到很多讀書筆記,亦或思維導(dǎo)圖,把重點放在了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這僅僅是本書的前半部分。的確,這就像中國人學(xué)乘法都教背九九乘法表一樣,直接、有效。但后面的部分就像,背會九九乘法表后,還要懂得兩位數(shù)、三位數(shù)的乘法應(yīng)用,這樣才能將原理廣泛運用。我花一個月時間,每次回顧后再續(xù)讀,這樣看完全書后,真的認為沒有一個內(nèi)容是可以略讀快進的,我時常讀著讀著就發(fā)現(xiàn)自己被說中了。

  總之,千萬不要被這本書的書名或者書評誤導(dǎo),以為這是部食之無味的工具書。

  本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刷新我認知的點整理如下:

  一,先來看前文提到的“九九乘法表”,即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

  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對她不做家務(wù)的兒子,使用非暴力溝通可以這樣說:

  費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兩只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

  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不懂這樣客觀地表達:

  1常常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如說,米奇花錢大手大腳,觀察應(yīng)該是,米奇上周買書花了一千元);

  2將感受和想法混為一談(如說,我覺得我吉他彈不好,這只是評價,但我們要表達的是感受,可以說,作為吉他手,我很郁悶、失落、厭煩);

  3在感受表達完后沒有表達與感受相關(guān)聯(lián)的需要(如說,你無法來吃晚飯,我很難過。并要加上我難過是因為什么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因為我本來想和你聊一聊);

  4提出的請求不夠具體明確(如說,我希望你經(jīng)常做晚飯,不如說,我希望你每周一晚上都可以做晚飯)

  二,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只是談話技巧。

  它真正指導(dǎo)的是我們轉(zhuǎn)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使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的反應(yīng),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三,注意到第二點了嗎?

  它說的是非暴力溝通的作用只限于表達自己和傾聽尊重他人,不是我們用來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的工具。

  非暴力溝通服務(wù)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chǔ)上與人聯(lián)系,更看中彼此的感情,而不是一味達到自己的目的。通過非暴力溝通,對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于對生命的愛。

  常聽父母對孩子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边@種方式看似溫和,實則也是一種暴力,利用的是孩子感到內(nèi)疚,調(diào)整行為來迎合父母。孩子變得努力學(xué)習(xí),僅僅只是為了避免自己內(nèi)疚,并不是出自對學(xué)習(xí)的熱愛。

  四,非暴力溝通非但不是用來改變他人的,而且往往首先被改變的還是自己。

  比如我們總以為我們的負面情緒是因為他人,但其實,是由于他人的某些行為導(dǎo)致某些結(jié)果使得我們的某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終歸還是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第三點的例子,父母把不快樂歸咎于孩子的行為。父母如果與自己非暴力溝通會發(fā)現(xiàn),可能是孩子成績差使他們的虛榮心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是說明他們的教育方法未奏效,使得他們的信心受挫。了解到真實的感受與需要后,就能知道也許需要父母正視自己的虛榮心,或者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

  五,我沒想到,非暴力溝通并不是用來說服自己學(xué)著順從什么。

  作者在35年前發(fā)現(xiàn)自己不喜歡寫臨床報告,他與自己用非暴力溝通,發(fā)現(xiàn)他不得不寫臨床報告是因為他想從中得到收入,了解了這一點,他居然就再也沒寫過一份臨床報告!

  非暴力溝通是使我們致力于滿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長的需要。這樣即使艱難的工作也不乏樂趣,反之,如果我們的行為是出于義務(wù)、職責(zé)、恐懼、內(nèi)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會變得枯燥無味。

  作者不是苦口婆心地說服自己,接受去做“應(yīng)該”做的事。因為他可以用別的方式來獲得收入,不用寫無數(shù)的臨床報告,他自己本身將獲得無法形容的快樂。

  長期以來,我們強調(diào)通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dǎo)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愿去體會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變成了好奴隸。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認識社會文化對個體的消極影響,一旦認識到社會文化的局限性,我們就可能突破它的束縛。

  六,非暴力溝通,還能夠治愈自我,學(xué)會不自責(zé)。

  非暴力溝通是讓我們專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我們更有可能從這樣的自我評價中獲益。反之,如果使用自責(zé)的自我評價,則是使我們羞愧并改變行為,我們也就允許自我憎恨來引導(dǎo)自己的成長和學(xué)習(xí)。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yīng)用在于——愛護自己,它使我們的改變是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于愧疚或內(nèi)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

  七,學(xué)會了愛自己,再學(xué)會如何用非暴力溝通對他人。

  比如面對他人嘲笑,不要僅僅看作是羞辱或攻擊,因為這樣會使得自己過于惱怒或害怕,而無法傾聽對方。這時候應(yīng)當(dāng)停下來,可以換一個環(huán)境,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平靜下來,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了解并體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表達前也可以試著傾聽理解他人。記得要大聲提出請求。

  八,沒看這本書前,我不會知道,有效傾聽就能解決問題。

  本書舉了一些有效傾聽竟然就能化險為夷的案例。那些非暴力溝通者之所以能成功使自己免于不可逆的傷害,正是因為他們用心體會即將施暴者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再主動表達理解,來幫助對方了解自己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我意識到我從前竟然不懂得什么叫全身心的傾聽。當(dāng)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要做的不是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tài)度和感受。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在交流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xù)的關(guān)注,給予反饋,給對方的充分表達創(chuàng)造條件。

  甚至是心理醫(yī)生,都應(yīng)該考慮學(xué)會傾聽,用非暴力溝通代替診斷。

  我還學(xué)習(xí)到在生氣的人面前,千萬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開頭。

  九,引發(fā)了我不少育兒方面的思考,比如懲罰的局限性。

  目前,至少中國社會認為需要適當(dāng)?shù)腵懲罰。作者再次給我敲響警鐘:懲罰加強了對方的敵意和抵觸心理,使雙方的關(guān)系更加疏遠。

  很多時候孩子拒絕做一件對他們有益的事,只是因為他們不想在父母的壓力面前屈服。但急于求成的父母,選擇打罵孩子,這效果是立竿見影,但并不是唯一有效辦法,只是家長懶才選擇體罰的方式。孩子受到懲罰,想得更多的會是下次如何逃避懲罰,完全不是事情本身真正的意義。而且孩子會因為對體罰的恐懼而難以體會父母的愛,并同樣學(xué)著父母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除了體罰外,指責(zé)或否定他人也是常見的懲罰,比如如果孩子沒有照家長的話去做,父母可能就會說他“自私”,“不尊重父母”等等。另外的懲罰是不給孩子某種好處,例如不給零花錢,在這種情形中變得冷漠,是一種強有力的威脅。

  在實施懲罰前,請想一想:我希望他基于什么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請試圖用非暴力溝通來使對方認識自己的需要。

  總結(jié):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需要用客觀的表達方式。

  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只是運用以上四點的談話技巧。它真正指導(dǎo)的是我們轉(zhuǎn)變談話和聆聽

  的方式,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不是我們用來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的工具。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專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對自己,并不是用來說服自己學(xué)著順從什么,而是學(xué)會愛護自己,不再自責(zé)。對他人,全身心地傾聽他人的需要,比急于分析判斷來得有效。

  非暴力溝通知易行難,尤其育兒路上,要時刻提醒自己用非暴力溝通代替懲罰。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3

  在我們的生活里,特別是和親密的家人,先生之間,普遍存在著,冷暴力和語言暴力。逃避解決問題時采用“冷暴力”,一時氣上心頭不能自制時就會用狠毒的語言中傷對方。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具體溝通模式。

  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

  1、觀察而不評判;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犯的毛病,妄加判斷,添油加醋地加入個人主觀判斷,用自己的主觀意識給他人“貼標(biāo)簽”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當(dāng)?shù)卣f出自己的感受,畢竟我們是有情緒的個人,允許有情緒,但直接表達就好,不必用過分偏激的語言或者行為來提醒對方我很失望、生氣、憤怒

  3、個人的需要/價值觀念;靜下來捫心自問,是什么樣的個人需求和價值觀念導(dǎo)致我會有現(xiàn)在的情緒,不去責(zé)怪他人的行為,而是將”矛頭“指向自己,是因為自己的某個需求,而導(dǎo)致會這樣看待他人的行為,是自己的需求和觀念導(dǎo)致了自己的情緒。

  4、請求;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請求(而非命令),注意語氣委婉。女生愛玩”你猜猜猜“的游戲,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請求,至少曾經(jīng)我是這樣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當(dāng)?shù),因此會起很多不開心。直接地說出自己的需求。

  這樣的一種溝通模式,實踐下來也會帶來思考問題方式的轉(zhuǎn)變,我們不會再怨氣沖天負能量地去抱怨指責(zé)他人,而是在自我觀察剖析之后,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樣,當(dāng)他人在抱怨指責(zé)時,我們平靜地去傾聽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爭論也能平息。

  我想這本書將把我?guī)胍粋新的世界,我期待著自己的轉(zhuǎn)變,和影響到別人。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4

  表現(xiàn)不完美時的感受和行為(what)

  當(dāng)我們表現(xiàn)得不完美,一般習(xí)慣自責(zé),如對自己說,『笨蛋』,『這種蠢事你也干得出』,『你總是將事情搞得一團糟』。嚴重的,會陷入自我憎恨當(dāng)中。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種形式。出于羞愧,我們通常試圖改變自己,變得更加友善和體貼。但是一旦對方意識到我們行為出自羞愧或內(nèi)疚,而不是愛,他們并不會更加欣賞這些行為。

  有哪些詞語體現(xiàn)了羞愧、自責(zé)?如,『應(yīng)該』,『必須』,『真的』。

  為什么會自責(zé)?(why)

  對他人的指責(zé)反映了我們遭到了挫折,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我們指責(zé)的那個人是我們自己,其實也是『我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需要』。因為我們的行為無法滿足自身的需要,我們感受著人生的悲哀和內(nèi)心的渴望。

  那么我們該如何面對自責(zé)呢?(how)

  如果發(fā)現(xiàn)痛罵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馬上可以問自己,『我什么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呢』。

  一旦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它,我們的身心狀態(tài)就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

  我們試圖理解自己的所做所為,『我做那件事是為了滿足什么需要』。通過聆聽自己的心聲,發(fā)現(xiàn)心靈深處的需要。此時,我們會寬恕自己。盡管過去的選擇并不理想,但它也是為了實現(xiàn)內(nèi)心的渴望。

  愛惜自己的關(guān)鍵是,同時包容兩個不同的我,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后悔的“我”(現(xiàn)在的)以及采取那種行為的我(過去的)。

  自我寬恕其實為個人的學(xué)習(xí)和成長創(chuàng)造了條件。

  作者舉了一個外衣染上墨水的例子,他因為此事不斷訓(xùn)斥自己。后來明白了,為什么會責(zé)備自己粗心,是因為有照顧好自己的強烈渴望,那么在匆忙回應(yīng)他人的請求時,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同時為了滿足什么樣的需要而隨手把筆放入口袋,是因為很看重回應(yīng)他人的請求。由于這些考慮,態(tài)度就變好了。

  如何面對那些覺得沒意思,卻又認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

  作者舉了個例子,『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xué)』。原來他認為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后來他發(fā)現(xiàn)很欣賞孩子從學(xué)校得到的教育。雖然有離家很近的學(xué)校,但是現(xiàn)在孩子的學(xué)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他的價值觀。因為他理解了,之所以選擇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xué),是為了孩子能得到他所看重的教育。

  有哪些做事的動機不好

  為了錢,為了得到贊同,不想感到羞愧,為了避免內(nèi)疚,為了履行職責(zé)……。

  其中針對『為了得到贊同』這個動機的評論另我印象深刻。受社會的影響,我們渴望得到獎勵,希望得到人們的微笑,聽到一點鼓勵。為了討人喜歡,努力迎合他人;為了避免招人厭惡,不做那些不受人歡迎的事。

  為了博得他人的喜愛,費盡心思,委屈求全,是可悲的。但是如果我們的行為是出于對生命的愛,人們自然會心存感激。他們的感激其實也是在給我們確認。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5

  “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zhuǎn)變的重要開端!

  一次“互相吐槽大會“上,好友們指出我的缺點:在表達上有時會忽略她們的感受,過于直接理性。

  我其實也有察覺到,自己在親昵熟悉的人面前,說話容易不帶斟酌,更加只追求結(jié)果而不顧及感受。但以前并不覺得恃“親近”而驕有什么問題,以為互相了解脾性就不會心存芥蒂。

  但看了《非暴力溝通》后,才真正意識到溝通實在是一件需要省察的練習(xí),對所愛的人尤其應(yīng)該注意溝通方式。因為人們習(xí)慣把自己內(nèi)心的小孩暴露在最親近的人面前,如果得不到回應(yīng)和愛,那么ta可能就會收回對你的`信任,關(guān)上心門。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心智和情感的局限,用更加柔情的目光,去看待自己、他人及其它生命,從而體驗更和諧的關(guān)系!

  當(dāng)我開始控制自己的語言情緒,學(xué)會表達感受和需求、肯定和贊美,發(fā)現(xiàn)既表達自己,又讓他人感到被關(guān)愛,真是一件自由又快樂的事情。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6

  作者還列舉了四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來看看我們自己有沒有踩過雷:

  a.道德評判: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警惕對他人進行分類和評判,比如“地域歧視”、“貼標(biāo)簽”。

  b.進行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蒙蔽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Dan Greenberg《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

  c.回避責(zé)任:成長環(huán)境、他人行為、上級命令、同伴壓力、規(guī)章制度、無法克制的`沖動等等都是回避責(zé)任的借口。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同樣我們也不用對別人唯命是從,要意識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d.強人所難:可以提出請求,但不要威脅或強迫他人。如果人們認為不答應(yīng)我們的請求就會受到責(zé)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所以要確保我們清楚地傳遞了并不想強人所難的信號。

  “如果一個人選擇新的生活,是為了追求幸福,而非逃避懲罰,那他的行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7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希望我們達成的是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chǔ)上與人聯(lián)系。

  “我覺得導(dǎo)致溝通失敗的原因是不懂得換位思考,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溝通方式,語言的表達沒有以尊重對方為前提。‘非暴力溝通’應(yīng)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chǔ)進行對話。接納并理解別人的質(zhì)疑,理解他人,但這絕不是軟弱的代名詞”

  《非暴力溝通》向讀者強調(diào)了傾聽的'重要性——《非暴力溝通》強調(diào),首先必須專注于自己的需要。我們有時會責(zé)備他人,這其實反映了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被責(zé)備的那個人恰恰是我們自己,那么言下之意便是“我們已經(jīng)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們的需要“。

  很多時候我們在溝通的時候總會比較激進。至少我之前是這樣的。但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后我會先問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溝通。尤其是有人說我不好的時候。后來發(fā)現(xiàn)當(dāng)你真的聽進去思考了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家給你的批評其實是你內(nèi)心想要提升的道路。當(dāng)你了解了自己的需要然后去聆聽(不管好壞)這樣你們才能真正的做到意義上的“溝通”而不是自說自話。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8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很多心理醫(yī)生都會推薦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的實用價值確實很不錯。

  讀完這本書,不僅可以用于和愛人、孩子進行親密溝通,也可以在工作、商務(wù)談判中使用。

  非暴力溝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稱NVC)一詞的翻譯。也被很多人稱為是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可以濃縮成八個字,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描述你的觀察,說出你的感受,表達你的需要,明確提出自己的請求。很多人在生活中溝通的時候,都不會描述自己的請求,比如經(jīng)常會聽到別人說,“我希望你能過來陪我”

  這個是一個很抽象的請求,對方肯定很難去猜,究竟是怎么才能滿足你的需求。但是很多女性都會犯這個錯誤,提出抽象的請求,然后抱怨先生不懂得關(guān)心自己。

  比如說你家寶寶把廚房的各類廚具都從櫥柜里拿出來玩,如果是你看見了。你會怎么和寶寶溝通?

  寶寶,媽媽看見你把這些廚房用具都拿出來,(觀察)媽媽差點兒踩到了,媽媽覺得廚房好亂,心里不舒服(感受),媽媽喜歡干凈的廚房(需求),你可以收拾好嗎(請求)

  所以當(dāng)你看見孩子搗蛋,或者說有些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記得用這四個步驟來溝通,可以讓自己和對方,溝通更加順暢。

  還有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切記不要將請求變成命令,比如孩子不聽你的話,不去收拾的時候,你就強硬要他去做,并且動武之類的。

  這時候就是變成暴力溝通了,當(dāng)然我們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避免關(guān)系再次僵化。

  非暴力溝通力最重要的應(yīng)用也是培養(yǎng)對自己的愛,所以也不要隨便給自己貼標(biāo)簽說自己不是個好媽媽,自己太笨了等等。

  此外,書里還提到學(xué)會表達你的感激和謝意也有技巧,說出對方對我們有益的具體行為,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的心情。

  傾聽的技巧也非常重要,要學(xué)會讓對方盡量多表達,你不要急于給她提出建議和意見,可以表達你的感受和體會。讓對方先傾訴,這樣比建議更能安慰她。

  知秋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于說你要實際去使用,當(dāng)然你看完就忘,也沒有多大的價值。

  溝通重在練習(xí)和耐心,愿我們都能被世界溫柔對待。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9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在于作者提出了標(biāo)準化的溝通方式,讓我們易于實踐。

  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a.觀察:只表達你對他人所做事情的觀察結(jié)果,而不進行判斷或評價。

  如何區(qū)分觀察與評價呢?觀察即事實,評價即意見。比如小明喜歡睡懶覺,A說“小明是個懶惰的人”,B說“小明今天上午11點起床的”,那么A是在發(fā)表評價,B是在描述觀察。

  將觀察和評價混為一談,他人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如果我們還不慎表達得言過其實,他人可能產(chǎn)生逆反心理,更加不愿作出友善的回應(yīng)。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薄《日軐W(xué)家J.Krishnamurti

  b.感受:表達你自己的感受,如受傷、害怕、開心、生氣等…

  在表達時要注意區(qū)分感受和想法,只描述自己的感受,避免輕易給自己或他人下定義。比如“我覺得自己是個loser”和“這項工作我一個月都還沒有完成,我感到有些挫敗!,前者就是想法,后者才是觀察與感受。

  心理學(xué)上有“投射”和“投射性認同”的概念。

  前者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shè)別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己度人”,就是投射效應(yīng)的一種表現(xiàn)。

  后者是指一個人的潛意識,會誘導(dǎo)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yīng)。比如一個對自己小孩缺乏信任的母親,總是擔(dān)心孩子出事,于是對待孩子總是小心翼翼、緊張兮兮,孩子從而受到影響,下意識地常常將自己處于危險之中,印證母親的擔(dān)心是“正確”的。

  當(dāng)我們表達想法而非感受時,就容易讓自己或他人掉入“投射”的陷阱。

  c.需要:告訴對方是什么需要,導(dǎo)致了你的感受。

  網(wǎng)絡(luò)上常流傳關(guān)于男女思維不一樣的段子,比如女生想:“他今天怎么對我愛答不理的,是不是不愛我了?,男生想的`卻是:“今天意大利隊竟然輸了!

  雖然是搞笑段子,但也能分析一二。女生與其自己猜來猜去,不如告訴對方:“今天你沒有和我聊天,我很失落,因為我很期待你的陪伴!敝挥挟(dāng)我們開始談?wù)撔枰,我們才更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對方的需要。

  d.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即你希望對方怎么做,但避免變成要求或命令。

  關(guān)于如何提出請求,有以下幾個要點:

  告訴對方你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否則對方可能依然無法明白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滿足你的需求;

  提出具體而非抽象的行動請求,更可能得到滿足。因為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具體是什么,別人就更難知道了;

  請求對方的反饋,以免我們表達的意思和對方的理解不一致,造成誤解;

  了解對方的反應(yīng):此刻的感受、正在想什么、是否接受了我的請求。

  “我相信,提升溝通品質(zhì)有助于建設(shè)一個有愛的世界。”

  運用以上四個要素的前提,是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想要關(guān)愛他人。實際溝通中,最重要的是對四個要素的覺察,是一種持續(xù)不斷的提醒,使我們更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0

  最近著重看心靈類的書籍,是因為看到了內(nèi)心的問題。這本書教會我很重要的東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周六,健身房的跑步機帶著小電視,里面正在播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現(xiàn)深達兩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兒島的水災(zāi)和上百萬的人被迫離開家去醫(yī)院、體育館等避難。地球在發(fā)脾氣,還不知道會有多少地域會出現(xiàn)這樣的天災(zāi),或許也是一種人禍。心情也跟著沉了起來,還有多少人正在承受著這些痛苦,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fēng)順的,我甚至覺得自己能活潑的長大也是一種幸運。

  偶爾看到有些人嫌棄或者惡意的眼神,他們把內(nèi)心的暴戾變成暴力,隔著兩米開外都可以感覺到那熊熊燃燒之火。

  有一段時間我的心情很糟糕,覺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別人的笑聲都能讓我生悶氣,仿佛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們是揍了我嗎,還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沒有,我才意識到原因在于我自己。有很多人對社會的仇恨,是因為自己的.失敗,他們無法忍受承認這是自己的無能。但是又必須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們天生具備推卸責(zé)任的能力,畢竟沒什么比把一切推給別人更容易了。前一陣川崎發(fā)生的鎖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敗的一個人策劃了這起慘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敗而且懦弱的人,才會選擇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群體。

  非暴力溝通讓我著重關(guān)注自己和別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緒其實都來自內(nèi)心,找到撫平情緒的源頭。

  先關(guān)注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聽到別人的聲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寫。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溝通方式,按照這種溝通方式來進行我們?nèi)粘5恼勗捙c聆聽,能夠使人們溝通變得順暢,并且和諧相處。這就是被他稱之為的“非暴力溝通”。

  這本書的前言是印度圣雄·甘地的孫子阿倫·甘地所寫,他在文中有這樣兩句話。

  由于缺乏了解,我們常常認識不到自身的暴力。除非從我做起,我們的夢想就不可能實現(xiàn)。不幸的是,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先開始改變。

  說到暴力二字,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刀槍劍戟,打架斗毆,甚至于戰(zhàn)爭?蓪嶋H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語言常常充滿了暴力,但是我們卻并不自知。然而,就是這樣的語言對我們身邊的人卻造成了很多傷害。

  比如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話,甚至于我們自己也會說出這樣的話。

  父母會對孩子說:你這次考試考得這么糟,太讓我傷心了。

  戀人之間會說:你一點兒都不愛我,你從來都不關(guān)心我,你能不能對我好點兒。

  類似這樣的話我們已經(jīng)司空見慣,聽上去也并不覺得奇怪,可實際上這些話語里充滿了語言暴力。

  有句古話說:話有三說,巧說為妙。那么,怎么巧說呢?盧森堡博士總結(jié)出了非暴力溝通方式的四個要素。

  盧森堡博士首先深層次地剖析了暴力產(chǎn)生的來源,并針對根源發(fā)現(xiàn)了這種溝通方式!斗恰愤@本書中把非暴力溝通總結(jié)了一套標(biāo)準化的方式,它分為了四要素。

  那么,什么是暴力產(chǎn)生的來源呢?換言之,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什么呢?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就是當(dāng)一個人受傷的時候,都是因為內(nèi)心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這個時候不是發(fā)泄情緒的時候,而是尋找需求的時候。

  那么,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nèi)粘I钪兴f過的話。比如,“你這次考試這么糟,太讓我傷心了!边@就是一句典型的.暴力語言。

  孩子沒有考好,和你傷心是沒有直接因果關(guān)系的。但是在生活中,許多父母早已把“因為你沒有考好,所以我傷心”看作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倪壿嬯P(guān)系,這是極其錯誤的。

  實際上,你傷心的原因是你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么你的需求是什么呢,是你希望孩子考試成績好。當(dāng)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你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時你就會發(fā)泄你的情緒。

  然而,情緒是個雙刃劍,它既傷人又不解決問題。

  比如,我們在指責(zé)孩子沒有考好,或訓(xùn)斥或生氣時,孩子通常會有相反的兩種反應(yīng)。

  一種情況是,孩子也許會覺得很內(nèi)疚,他為了不讓你生氣,他愿意去好好學(xué),但是最終他都不是在為自己學(xué),是為了取悅你而學(xué)。另一種情況是,有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反正我怎么樣你都不高興,那就無所謂了,破罐子破摔,徹底不用心學(xué)習(xí)。

  所以說,發(fā)泄情緒是雙刃劍,它傷的是雙方,而且一點兒也不解決問題。那么,非暴力溝通應(yīng)該怎么做呢?

  一、講事實

  首先,我們要講事實,而不是去評判。那么如何講事實呢?比如,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夫妻之間因為丈夫晚歸時妻子的牢騷。天天這么晚回來,你別回來算了,家就是你的旅館,等等等等……然而這樣的話貌似事實卻不是事實,而是妻子的情緒和評判。

  那么正確的溝通方式應(yīng)該是怎樣的呢?是只講事實。你可以羅列出最近一周丈夫晚歸的次數(shù)和時間。比如,這一周丈夫已經(jīng)三天都是晚上十點以后回家,有一天甚至12點才回家。這些是事實。

  我們常常用貌似客觀的語言表達自己,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判斷和評價。講事實就是講出發(fā)生的事情而已。

  二、講感受

  第二步,講感受。妻子總是只顧連珠炮似地發(fā)泄情緒,會越說越生氣。常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話語“這樣的日子有什么過的,我覺得真沒意思!边@些話看似她的感受,其實依然是她的情緒。而感受指的是高興、開心、幸福、生氣、傷心、緊張、焦慮、失望、郁悶、孤獨等等,這樣的詞匯表述的是感受。

  那么針對上面的例子,妻子正確表述感受的話應(yīng)該是“老公,你一周已經(jīng)三天都十點以后才回來,我很難過,一個人呆在家里也感到很孤獨。”我們應(yīng)該明確地告訴對方我們的真實感受,而不是一味地發(fā)泄情緒。

  三、講原因

  第三步,講你會有這種感受的原因。“我不希望咱們家像旅館,我希望晚上能夠和你一起吃晚飯,我也擔(dān)心你總是這么晚歸會影響你的身體健康!

  這是你因為他晚歸這個事實造成的你難過并孤獨的這個感受的原因,要明確地告訴對方,不要讓對方去猜你的心思。這是女性常常會犯的錯誤,總是希望自己不說,男人就能猜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其實這是令許多男人都很頭疼的一道難題,也是造成戀人之間或夫妻之間種種誤會的根源。

  我們應(yīng)該真實地感受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并客觀地說出之所以有這種需求的原因,再開誠布公地告訴對方,這是滿足內(nèi)心需求最切實可行的辦法。

  四、講要求

  第四步,講你的要求,而這個要求一定要清晰,明確,而不是抽象的。

  比如說“老公,我知道你很忙,但是你一周可不可以保證至少三天在家吃晚飯!被蛘哒f“老公,你晚上不能按時回家時提前給我打個電話,給我說句好聽的”。甚至你要求老公每次晚歸時給你帶件禮物,這都是可以明確提出的要求。切記不要說“你隨便”,“你自己看著辦”,這種既不明確又暗藏威脅的話。

  以上是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隨時用這四點來提醒自己與對方溝通,我相信會讓我們的溝通變得越來越順暢。

  那么,我們以往的生活中,常常出現(xiàn)的暴力溝通又是怎樣的一些表現(xiàn)呢?暴力溝通,通常也有四種表現(xiàn)。

  一、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就是我們習(xí)慣性地下定義、貼標(biāo)簽,卻不講事實。

  正如上面丈夫晚歸的例子,說丈夫不關(guān)心這個家,把家當(dāng)旅館等等這樣的語言就是一種道德評判。

  又如生活中,我們常常把一些不文明現(xiàn)象上升到道德層面,對一個亂扔垃圾或闖紅燈的人會很容易地說成沒素質(zhì),這就是典型的道德評判。

  想象一下,你對一個隨手扔垃圾的人說“你把垃圾扔在地上了,旁邊就是垃圾桶,你方便扔到垃圾桶里嗎?”“你這人怎么這么沒素質(zhì),上學(xué)老師沒教你嗎?不能亂扔垃圾!”哪一種溝通會更有效呢?

  我們不要將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混為一談。什么是可貴的品質(zhì),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二、進行比較

  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比較估計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的老公”,“別人的老婆”。

  作者丹·格林伯格在他的《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詼諧地揭示了比較對我們的影響。他說,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這句話發(fā)人深省。

  三、回避責(zé)任

  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說到“不得不”這個詞,似乎許多事都不是出于我們本心,而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其實深層挖掘這個詞的背后,是一種回避責(zé)任、推卸責(zé)任的行為。

  例如,許多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的父母,口口聲聲說“我不得不為他做飯,他什么都不會,我不給他做飯,他就得挨餓”。其實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理解和父母的理解往往天差地別。

  我們常常把自己扮演成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事實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父母子女之間,父母常常以為孩子離不開他們的照顧,其實孩子們往往認為父母的照顧是一種羈絆。

  因此,盧森堡博士建議將“我不得不…”改為“我選擇…”變被動為主動,“我不得不給孩子做飯”變成“我選擇為孩子做飯”,因為不得不做的事一定會讓人不開心,而我主動選擇做的事是我愿意承擔(dān)責(zé)任的事。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種場景,拉長著臉的母親氣呼呼地給全家人做好飯,然后把碗筷重重地放在桌上,再加上一句厲聲的“吃吧”,這時你還能愉快地吃飯嗎?

  用負責(zé)任的語言代替回避責(zé)任的語言,用“我選擇”代替“我不得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zé)任。

  四、強人所難

  例如,在上述丈夫晚歸的例子中,當(dāng)妻子提要求時,如果不能清晰明確地提出客觀現(xiàn)實的要求,而是說“你隨便”、“你看著辦”或者“你應(yīng)該怎么怎么樣”,這些話都是一種變相的強人所難。它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對方就會付出代價或者受到某種懲罰。比如,妻子會給丈夫冷臉,會幾天不理丈夫,甚至不許丈夫親近等等,這些行為都是一種懲罰。

  我們許多人使用的語言都是傾向于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zé),而不是去耐心認真地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這正是導(dǎo)致暴力溝通的根源。

  在我們的日常溝通中,應(yīng)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出現(xiàn)這四種暴力溝通的表現(xiàn)。牢牢記住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我相信我們最終一定能達到書的封面上講的那句話。

  當(dāng)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2

  感受需要、聆聽心聲!

  如果有人說對你說:“你怎么這么不小心!”、“你真讓我失望!”、“別碰我!”你會怎么辦?

  我會傷心,會氣憤。也會還擊。

  當(dāng)我傷心時,我會看不起自己,開始自責(zé)。當(dāng)我生氣時,我會把火壓下來,不去面對,一次又一次,火山終于還是暴發(fā)了。

  現(xiàn)在,我開始接觸《非暴力溝通》,了解了面對指責(zé)的話,我們?nèi)绾渭右悦鎸Α?/p>

  當(dāng)我碰到門邊,碰疼了自己,媽媽對我說“你怎么這么不小心!”,我對她說,“媽媽我知道你關(guān)心我”,她有些意外地看著我。沒有說下去了。

  當(dāng)爸爸對媽媽說,“女兒怎么總是不爭氣,不夠優(yōu)秀時”,我體會到爸爸是愛我的,他是希望我過得更好。

  當(dāng)兒子說“別碰我!”,我體會他的需要和感受,發(fā)現(xiàn)我之前剛剛說不愛他了。他傷心了。我抱著他,對他說“媽媽錯了,媽媽只是生氣,你沒有好好吃飯,而在吃餅干,對不起”。他哭了。緊緊抱著我,他并不是不想我碰他,他只是傷心了。他是愛我的,也希望媽媽永遠愛他。

  當(dāng)一個人發(fā)泄他的不滿時,總是有些需要沒有滿足。如果一個人說你太冷淡了,他的需要可能只是很想親近你。如果我們在聽到控訴時,不妨改變原有模式,選擇《非暴力溝通》方式,先深呼吸,讓自己冷靜,再想想他為什么這么說呢?他的需要是什么?如果他的`需要是愛,如果你愛他,就說“我愛你”足夠了。 我們的需要怎么表達呢?通過控訴的方式嗎?對方能聽得下去嗎?如果你說“你總是不關(guān)心我,天天很晚才回來!”,他聽到的是在指責(zé),他并不會想你心里的真實想法。如果你說“明天有空嗎?一起吃飯吧!”他估計會把你的請求考慮到日程中去。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和關(guān)心。也并不想指責(zé)他人。請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吧,也看清楚別人真正的需要。

  聆聽心聲!這是我從《非暴力溝通》中學(xué)到的。希望與你分享!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3

  這周繼續(xù)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說實話,我很喜歡這本書,經(jīng)常在讀書時不由自主的聯(lián)想到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

  當(dāng)今社會,人們可能習(xí)慣于圍繞個人利益去采取行動,往往忽視了他人的感受,條件反射式的語言暴力既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赡芪覀円呀(jīng)習(xí)慣了自己的說話方式,并不認為自己的說話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卻會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F(xiàn)實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經(jīng)常說話不經(jīng)大腦考慮,一句無心的'話就讓別人生氣了,自己還不知道咋回事。事后想想,一定是我的說話方式有問題,要不就是我說話語氣重,讓人覺得是在諷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時候是一個脾氣挺倔的人,說話也沖,經(jīng)常一句話就把人噎住了,讓你不想再跟他說下去,因此媽媽經(jīng)常氣的流眼淚。只要爸爸在家,我們都不敢大聲說話,更談不上歡聲笑語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媽媽說。

  如今我們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瑣事,自然也就有爭吵,情緒上來的時候會不加思索的說出一些難聽的話,發(fā)一頓火,但事實是對方并沒有因為你的發(fā)火而有所改變,還是無動于衷,最后還把自己氣的夠嗆。

  前幾天姐姐和姐夫因為回家看老人的問題鬧別扭。姐姐說:“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周末!

  姐夫說:“回家看爸媽還要挑時間?你就是不孝順。”

  “我怎么不孝順了?我給爸媽買的東西還少嗎?你憑啥這樣說我?”

  就這樣兩人就吵起來了,姐夫打電話把我叫去了,我看著她們倆的樣子都有點苦笑不得,都幾十歲的人了,孩子都成人了還這樣。就跟他們說起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要學(xué)會好好說話,學(xué)會溝通,要學(xué)會傾聽和尊重對方,學(xué)會換位思考問題。跟姐夫說:“不能給姐姐貼上不孝順的標(biāo)簽,會破壞她的情緒,肯定會跟你反擊啊,要冷靜,你們都用暴力語言也解決不了問題啊,只會傷害對方,有話好好說。”事后姐姐還開玩笑的跟我說:“咱家人說話是不是遺傳。空Χ几习忠粯記_呢?也難怪你姐夫生氣,肯定是我說話語氣太重了,一點就著,跟個炮仗一樣,那個男人會喜歡。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我們一定要學(xué)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定要善用語言,愛自己,愛家人,把愛溶于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4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地看完本書,感覺自己對于本書的理解還有有許多有待加深的地方。

  這里就簡單地寫下自己看完本書之后的一些心得體會吧。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以充滿愛的方式去和他人溝通,加強聯(lián)系。這其中離不開非暴力溝通的四個基本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其中有幾個部分對我個人來說,是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是在溝通的時候要更多地關(guān)注自己以及他人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經(jīng)意間所帶來的語言的暴力:二是注重傾聽的力量。很多時候,在和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急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建議、判斷等,但是也許他人需要的僅僅只是得到充分的傾聽,得到來自別人的理解和認可;三是要更多地關(guān)注自身。當(dāng)我們表現(xiàn)不夠完美時,我們往往會陷入自責(zé)和內(nèi)疚當(dāng)中而忽略了對自己的愛。另外,如果我們只是出于內(nèi)疚、羞愧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效果通常比不上我們發(fā)自心底的出于對自己的愛,出于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目的去做的事情。轉(zhuǎn)變對自己評價的方式,讓生命之花綻放。

  最后,非暴力溝通自己想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融會貫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本書結(jié)尾所說的,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好也是值得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

  聽到批評,你會有什么反應(yīng)?

  一般人都會條件反射式地申辯、退縮或反擊。

  這是因為我們常常把“我”和“我的行為”混為一談,認為批評的聲音=否定的聲音。故被批評時,就覺得受到了他人對自己的'否定,容易惱羞成怒。

  但造成你不開心的原因,也許和他人的言行有關(guān),卻并不是你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你自身的需要。當(dāng)被批評時,你失落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因為你看重他人的信任和認可。

  如果打破習(xí)慣性防衛(wèi),開啟綠燈思維,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下意識地進行反駁,我們便能對自己和他人產(chǎn)生新的體會。

  同樣的,當(dāng)我們試圖批評他人時,也要意識到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暗含了我們未被滿足的需要。

  但如果通過批評來表達主張,對方的反應(yīng)往往是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yīng)。

  聽了你的話,我仿佛受了審判,

  無比委屈,又無從分辯,

  在離開前,我想問,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嗎?

  在自我辯護前,

  在帶著痛苦或恐懼質(zhì)問前,

  在我用言語筑起心靈之墻前,

  告訴我,我聽明白了嗎?

  ——《語言是窗戶》魯思貝本梅爾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5-15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5-16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優(yōu))08-27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精選15篇)08-26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合集15篇)12-23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精品)05-24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通用)05-17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集錦16篇)06-21

非暴力溝通心得體會08-23

《溝通的藝術(shù)》讀書筆記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