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一般報告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物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物調查報告1
一、我縣文物保護工作現狀
對地下文物的保護,文物管理部門一貫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在目前經費緊缺又無博物館和專用庫房的情況下,對已知的古墓葬、古遺址、古窯址等地下文物,盡力做好原地保護工作,待時機成熟再報批發(fā)掘,進行科學研究。對在基建中暴露的各類地下遺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積極組織人員進行搶救性調查發(fā)掘,從不遺漏。近幾年,先后搶救性調查發(fā)掘了萬家山墓葬群、黃土嶺墓葬、何婆嶺墓葬、象山三中古墓葬區(qū)、大溪蔣村宋代古墓、黃狗山宋代瓷窯殘址、花岙島古代遺存等,盡職盡力做好了塔山路東首延伸段的塔山遺址的保護工作,使一批面臨厄運的地下文物得到搶救性保護。
多年來,我縣通過財政撥款、上級文物部門補助和群眾自發(fā)集資捐贈等多種途徑,籌集了數百萬元資金,視各文保單位不同情況,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石浦城隍廟、大徐殷夫故居、丹城石屋、丹城姜毛廟、東門島燈塔、東門島天后宮、王家謨烈士墓、陳漢章先生墓、爵溪街心戲亭等十余處省、縣級文保單位和重要文物點。在維護和整修各級文保單位的同時,注重使用單位和專(兼)職管理人員的落實工作,加強定期檢查,即時提出保護意見及整改措施,使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得到較為妥然的保護。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不僅落實專人值班和法人代表負責制,做到24小時不斷人,還加強雙鐵安全保護措施,實現110報警聯(lián)網,單位職工雙休日、節(jié)假日輪流值班。文物部門在現有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監(jiān)管好庫藏文物的安全,xx年被評為XX市文博系統(tǒng)安全先進單位。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縣各級文保單位及文物保護點受損情況普遍存在。如丹東街道林海赤坎游仙寨,寨城護體石墻大部分被拆,寨城內建有非法廟宇和水泥面道路,寨城東邊新建的公墓區(qū)嚴重破壞了環(huán)境風貌;丹城塔山遺址保護區(qū)外沿修筑道路時不經勘察調查就動工,破壞了地下遺存;基建工程中民工挖沙掘土暴露出土文物擅自搗毀或私藏現象時有發(fā)生;爵溪街心戲亭周邊電力、通訊、有線電視等桿線密布,不僅破壞環(huán)境和景觀,還存在嚴重隱患;王家謨烈士墓旁屢建養(yǎng)雞場,雞糞遍地,臭氣熏天,嚴重破壞環(huán)境;陳漢章先生墓區(qū)綴學亭圍欄及墓道石凳被毀,紀念壁上先生瓷像遭砸;石屋景區(qū)亂建違章建筑等等。更有一些文物急需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如爵溪街心戲亭后廂房年久失修而破舊;陳漢章先生故居綴學堂房屋倒塌急待整修;許多古建筑電線老化隱患嚴重;王家謨烈士墓區(qū)通道嚴重毀損;第五批文保古建筑單位勵氏宗祠、東陳鑒公祠等的維修,因缺專項資金無法啟動。
(二)原因分析
1、對文物價值認識不足。一直以來,有些領導和有關部門視文物保護為包袱,為經濟建設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障礙,往往從眼前的經濟利益出發(fā)來衡量文物的價值。如古建筑保護中有人認為這有損于城市建設的形象。在實際工作中,往往以一拆了之來對待文物保護,或者要算眼前的經濟帳,保護文物要花多少錢,而拆后搞開發(fā)能賺多少錢。不能充分認識到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歷史文化沉淀。它不僅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資源可直接或間接地為我縣經濟建設服務,是現代化建設中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
2、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從我縣情況來看,全社會普遍缺乏文物保護意識,一些地方領導和干部不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嚴重缺乏文物保護意識,認為文物保護是文物部門的事情,與當地政府無關,文物保護與否對其政績無任何關系,缺乏守土有責的責任意識。普通群眾則認為文物保護是政府的事情,與己無關,毫無顧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隨意地破壞文保單位的周邊環(huán)境風貌。如爵溪城墻非法建筑時有發(fā)生,環(huán)境風貌遭到嚴重破壞。
3、文物依法行政力度不足。文物保護雖然有《文物保護法》可依,但由于《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文物執(zhí)法的主體不是文物部門,而是工商、公安、規(guī)劃等執(zhí)法部門,由于沒有協(xié)調處理好相互之間關系,所以造成文物被破壞情況發(fā)生時,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或被處理。如丹城赤坎游仙寨遺址內建有非法廟宇和道路,文物部門無力處理,相關部門由于職責關系,相互推諉。
4、文物部門的保護力量相對薄弱。文物保護是一項既困難又復雜的工作,而文物部門既無權又無人,更缺乏經費,根本無力實施對許多該保護的文物實施保護。
文物調查報告2
一、普查成果總體狀況
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通知》和《濮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實施方案》要求,我市自20xx年3月開始在全市范圍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活動。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下,各縣(區(qū))文化部門會同有關方面認真組織實施,深入扎實地開展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與分布狀況。搜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線索151401條,五縣兩區(qū)重點調查項目7016個。從行政區(qū)域的分布數量來看,由高到低依次為濮陽縣20xx項,南樂縣1728項,范縣1083項,清豐縣1019項,臺前縣800項,華龍區(qū)210項,高新區(qū)171項。我市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為原則,經過認真細致地篩選、補充、整理,最后基本立項1411個。其中民間文學760個,傳統(tǒng)音樂36個,傳統(tǒng)舞蹈75個,傳統(tǒng)戲曲32個,曲藝18個,傳統(tǒng)體育、雜技與競技84個,傳統(tǒng)美術34個,傳統(tǒng)技藝112個,傳統(tǒng)醫(yī)藥58個,民俗202個。目前已有8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9個項目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4個項目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00個項目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重點資源分析報告
1、傳統(tǒng)音樂。濮陽傳統(tǒng)音樂豐富多彩,主要包括民間小調歌、器樂曲、舞蹈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民間祭祀儀式音樂等。在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我市共篩選整理出重要民間音樂項目36個,占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數量的2.53%。這些優(yōu)秀的民間音樂類項目分布在我市5縣2區(qū),其中濮陽縣15個、清豐縣10個、南樂縣4個、范縣1個、臺前縣3個、華龍區(qū)2個、高新區(qū)1個。
我市傳統(tǒng)音樂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我市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由于當前社會經濟一體化和社會生活網絡信息化,傳統(tǒng)音樂的生存環(huán)境已不容樂觀。為更好地搶救和保護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我市各級文化部門認真組織開展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評審公布工作,并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項目名錄,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已經建成。目前,楊韓村唱秧歌1項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陶塤、乾坤大鼓、花車花船鑼鼓秧歌、板凳頭4項已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家嗩吶班、五星盤鼓、濮陽司鼓、笛子、邊鼓、架鼓6項已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更好的說明我市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現狀,下面就楊韓村唱秧歌這一項目進行詳細分析:
楊韓村唱秧歌是一種用鑼鼓、嗩吶伴奏,將舞蹈、歌唱糅為一體的頗具特色的民間表演藝術。主要流傳于冀魯豫三省交界及周邊地區(qū)。楊韓村唱秧歌源自唐代,盛于明清,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以古老的七道腔、四道韻為主要說唱曲調,以民間故事、傳說為唱詞,風格幽默滑稽,鄉(xiāng)土氣息濃郁。每逢當地廟會或逢年過節(jié),表演者在鑼鼓等樂器的伴奏下,扮成各種人物,手持彩扇、彩綢、手帕等,甩開雙手,左回右旋,翩翩起舞;進一步,退半步,閃腰墊步,妙趣橫生。曾流傳“喝了楊韓村的水,就會獅子打個滾;吃了楊韓村的飯,秧歌就會唱兩段”的說法。
目前,楊韓村唱秧歌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首先,一些身懷絕技,演出經驗豐富的老藝人,相繼謝世,許多唱詞技藝難以得到繼承;其次,由于從事唱秧歌的都是農民,條件差,各種錄音資料有限,部分傳統(tǒng)唱腔瀕臨失傳,急需進一步整理,挖掘,保護;另外,唱秧歌人才短缺,老藝人大多年事已高,如陳付林80歲,陳馬成78歲,陳留義69歲,傳藝授徒人已顯得勢單力薄。
楊韓村唱秧歌經過上千年的時代變遷和歷代藝人的豐富發(fā)展,已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其價值主要體現為:
。1)楊韓村唱秧歌,七道腔、四道韻,歌舞為一體,并且歷史悠久,可為研究我國古代音樂、舞蹈的發(fā)展史提供原始的資料和佐證;
(2)楊韓村唱秧歌,多以歷史及民間故事為唱詞,邊舞邊唱,群眾參與,寓教于樂,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3)楊韓村唱秧歌,民間舞蹈、音樂相結合,有其獨特的藝術研究價值。
為了更好的挖掘和保護楊韓村唱秧歌,我們采取了以下保護措施:
(1)清豐縣文化旅游局成立了“楊韓村唱秧歌保護小組”,收集整理了相關圖片、音像資料等;
。2)楊韓村村委成立了“唱秧歌協(xié)會”;增加演出場次,擴大楊韓村唱秧歌的影響力;
(3)清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加強楊韓村唱秧歌各種資料的挖掘、整理及其輔導工作,深入到流行區(qū)域走訪老藝人,挖掘整理尚未掌握的唱腔、唱段,對健在老藝人進行搶救性錄音、錄像,并制作音像光盤存檔。
2、傳統(tǒng)戲劇
濮陽瀕臨黃河,位居三省交界處,地方戲曲五彩紛呈。目前,濮陽已具有目連戲、太平調、柳子戲、豫劇等18個劇種,專業(yè)劇團21個,業(yè)余劇團24個,成為劇種集中、劇目眾多的地區(qū)。在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我市共篩選整理出重要傳統(tǒng)戲劇項目32個,占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數量的2.25%。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戲劇類項目分布在我市的5個縣,其中濮陽縣5個,清豐縣10個,南樂縣10個,范縣3個,臺前縣4個。
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欣賞情趣的變化以及面臨影視業(yè)的強烈沖擊,傳統(tǒng)戲劇的現狀已不容樂觀。為更好地搶救和保護優(yōu)秀傳統(tǒng)戲劇,我市各級文化部門認真組織開展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評審公布工作,并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項目名錄,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已經建成。目前,大弦戲、目連戲、清豐柳子戲、大平調、四平調、羅卷戲6項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五腔調、落腔、棗梆、濮陽二夾弦等8項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楊村落腔、清豐樂腔等4項已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落子戲、焦村二夾弦、山東梆子等6項已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更好的說明我市傳統(tǒng)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現狀,下面就大弦戲這一項目進行詳細分析:
大弦戲又名“弦戲”、“弦子戲”,是一個古老而珍稀的曲牌劇種。主要流行于豫北、魯西、冀南一帶。大弦戲源于唐代宮廷音樂,以演唱唐宋大曲為主,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比號稱“戲曲之祖”的昆曲還早四、五百年。它以錫笛為主奏樂器(錫制,七寸見長,發(fā)音清脆悅耳),輔以笙、三弦、尖子號(四尺見長,銅制,脛細而碗呈開放形,發(fā)音激越嘹亮)、四大扇(銅制打擊樂器),間以配奏,文則絲竹輕曼,武則排山倒海,頗具特色。濮陽大弦戲有七大聲腔300多個曲牌。既有古典高雅的“唐宋大曲”,又有通俗易懂的“俗曲小令”;兼有雄偉激越的“青陽”,還有清新宜人的“羅羅”。官雅民俗,南詞北調,包羅萬千,可謂是一艘承載著唐、宋、元、明諸代文明史的航母,向當代人贈送了一份古代文明厚禮。
目前,由于受電影、電視和歌舞的影響,大弦戲劇團現已不能賣票演出,只在農村古廟會包場時間集中在春季三個月和秋后一、二個月演出,大量演員因生活不能保障而離開劇團,老藝人漸次退休,人員得不到補充。并且,為適應新的形勢,大弦戲進行了改革,對原“樂府”的大曲、細曲的運用越來越少,對大眾口語化的小曲、俗曲的運用越來越多,造成了古“樂府”曲牌傳承人的斷代,能掌握“樂府”曲的傳承人僅剩戴建平一人。
濮陽大弦戲,是我國宮廷音樂的縮影,是元明雜劇的一面鏡子,在戲曲界和音樂界占有重要地位,其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
。1)濮陽大弦戲歷史悠久,曲牌豐富,對它的保護與展示,將會對我國戲曲的研究提供最為原始的資料與佐證,不僅能填補我國古曲牌音樂斷代的空白,而且對我國乃至世界戲曲史的豐富與完善,將是一個強有力的推動;
。2)濮陽大弦戲擁有眾多的`古代曲牌和古樸的表演風格,對其發(fā)掘、搶救與保護,對廣大人民群眾文化視野的拓展,促進人民群眾對民族藝術的了解,展示我國文化遺產的豐富性,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為了更好的挖掘和保護濮陽大弦戲,我們采取了一下保護措施:
。1)組織專家、藝人進一步搞好濮陽大弦戲的摸底、普查工作,全面了解掌握它的全部內容;
。2)將普查所得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并對全部曲牌分類記譜,對表演藝術進行錄相、文字記述以及傳統(tǒng)劇目的挖掘整理,匯集整理了《大弦戲音樂集成》(上冊),戲曲理論研究《大弦戲探源》和《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濮陽大弦戲概論》等專著;
(3)建立“大弦戲老藝人保護協(xié)會”,將他們的藝術精華發(fā)掘、整理下來,并對他們實行重點保護。
3、傳統(tǒng)體育、雜技與競技
濮陽市傳統(tǒng)體育、雜技與競技類項目包括傳統(tǒng)武術、競技、游藝、雜技、雜耍等,這些項目歷史悠久,根植于民間沃土,深受人民喜歡。在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我市共篩選整理出重要傳統(tǒng)體育、雜技與競技項目84個,占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數量的5.91%。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體育、雜技與競技類項目分布在我市5縣2區(qū),其中濮陽縣9個,清豐縣22個,南樂縣12個,范縣3個,臺前縣22個,華龍區(qū)15個,高新區(qū)1個。
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農村中年輕人成規(guī)模地到城市就業(yè),從事雜技演出的人越來越少,老一輩藝人相繼去世,一些高難度的節(jié)目已瀕臨失傳。為更好地搶救和保護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我市各級文化部門認真組織開展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評審公布工作,并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項目名錄,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已經建成。目前,東北莊雜技1項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豐梅花拳、楊家槍、梅莊馬戲等5項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洪拳、宗氏雜技、佛漢拳等9項已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洪拳、擠油、投沙包、佛漢拳等24項已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xx年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導各縣(區(qū))開展傳承人調查工作,組織填報《濮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傳承人調查表》20xx多份,了解和掌握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及傳承人的基本情況,并積極組織傳承人申報工作。目前,清豐梅花拳傳承人雷懷玉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佛漢拳傳承人劉相眾、劉印忠、趙兵營,清豐馴獸藝術傳承人吳春燕、吳朝璽,清豐梅花拳傳承人雷海書、劉洪恩等已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些傳承人經過勤學苦練,形成自己的獨特表演風格,有能力進行傳承,但由于受經濟大潮的沖擊,收徒不易,后繼乏人,濮陽市傳統(tǒng)體育、雜技與競技類項目的傳承處于瀕危狀況。
為更好的說明我市傳統(tǒng)體育、雜技與競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現狀,下面就東北莊雜技這一項目進行詳細分析。
東北莊雜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東北莊雜技始于夏朝,有據可查的歷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新中國成立以來,該村為國內外輸送雜技精英400余人,遍布全國27個省、市,其中37人擔任外地雜技團團長。如今,東北莊雜技已傳播到世界41個國家和地區(qū)。20xx年10月,中國雜技家協(xié)會將東北莊村與河北吳橋同時命名為“雜技之鄉(xiāng)”,兩地被國內外雜技界譽為中國雜技“南北兩故里”。東北莊雜技帶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充滿了濃厚的民間色彩,在表演中大量運用了生活用具和勞動工具,富于生活氣息,讓觀眾有熟悉感和認同感,顯示了雜技與勞動生活的密切關系。東北莊雜技借鑒南北兩派雜技藝術,吸收舞臺、戲劇、體育等技藝的精華,既有北派的粗獷豪爽,熱鬧紅火,又有南派雜技色彩繽紛、柔情細膩的特點;既有戲劇的武術、勁健驚險,又有舞蹈、體育的輕捷柔韌。在形體表演、耍弄拋接、喬裝動物、高空和平衡技巧方面,表現出民族風格,反映了時代歲月,富有中原民間雜技特色。
自清朝中后期以來,東北莊的雜技班團林立,流派紛呈,最著名的有喬、劉、李三家班。
隨著社會的進步,雜技低齡專業(yè)化教育的缺陷越來越明顯的暴露出來―――它的文化水平會顯得越來越低下,對于演員個人來說,更實際的問題是離開舞臺后難以謀求到一個較高的、較理想的再就業(yè)機會,難得實現個人價值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相當一部分雜技演員雖然事業(yè)有成,但一經退役便大大貶值,只能從事一些簡單勞動;因傷殘退役的雜技演員也不在少數,同樣遭遇著社會勞動力的激烈競爭,其結果也可想而知。對于東北莊雜技,那些雜技絕活之所以沒人愿意學還有另外的原因,節(jié)目過時了,觀眾自然少了。很多雜技絕活、表演道具,幾十年下來都沒什么變化。年輕人不肯吃苦,很多雜技真正的技術性的東西沒有學校,高深的絕活至今沒有人愿意去學,漸漸失傳。
【文物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文物作文03-10
保護文物的作文08-25
保護文物作文02-20
文物崗位職責03-19
文物作文400字03-05
文物工作總結05-19
文物的作文400字三篇03-06
文物局工作總結05-27
保護文物作文(優(yōu)選7篇)01-05
文物的作文400字四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