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古詩詞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古詩詞教案1
學習目標
、僬J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谀苷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③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①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谡n文插圖。
A案
第一課時《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①板書課題。
②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jié)。
、鄢鍪静鍒D,觀察感受。
、芎喗樵娙思氨尘。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俳處煼蹲x,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②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③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④組內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萑嘟涣鳎v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僮杂烧b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②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③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侔凑諏W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谛〗M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③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④背誦。
第二課時《漁歌子》
●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①教師有感情地吟誦《漁歌子》,請同學們聽一聽,想一想:它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有什么區(qū)別?
、谀阒朗裁词窃~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勰懔私饣虮痴b過詞嗎?試著背一背。
●反復吟誦,理解詞義
①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谡l愿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么?
、勰x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④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萑嘟涣鳎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了哪些顏色?
●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①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诮處煼蹲x,體會詩情畫意。
、蹖W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④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萃阑プx,相互欣賞。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儆懈星榈乇痴b《漁歌子》。
、诒骋槐衬阆矚g的詞。
、勰瑢憙墒坠旁姟
高中古詩詞教案2
【教學目標】
1、有節(jié)奏、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通過體會韻腳的轉換感受詩中箜篌曲的特點,感知樂曲的音樂美;
3、通過比較鑒賞,體會詩歌瑰詭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
1、“因聲求氣”、“吟詠詩韻”,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詞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語言,體會意境,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
【教學難點】
賞析詩人高超的藝術手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設備
【教學方法】誦讀體味、合作探究、問題引導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以解題導入
李憑: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疤熳右蝗找换匾,王侯將相立馬迎”,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
引: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二、作者及作品風格簡介
李賀: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時期的一個代表者,他繼承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精神,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詭異的語言,表現出幽奇神秘的意境。一生體弱多病,27歲逝世
[設計目的] “知人論世”,讓學生對作者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誦讀詞作,初步感知
音樂是一種訴諸于聽覺的時間藝術,它的音響只存在一瞬,轉瞬即逝。音樂形象比較抽象,難以捉摸,要用文字將其妙處表達出來就更困難了。李賀這首箜篌引可以說是“摹寫聲音之至文”,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讀一讀這首詩,從朗讀中去體味音樂的魅力。
1、聽范讀。
2、學生齊讀。(自信)
3、學生齊讀,讀出音韻美(要求:①舒緩、柔和 ②注意節(jié)奏和重音 ③注意語調)
[設計說明]在反復誦讀過程中體會詞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學重點。
四、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1、我們先替李憑設計一張演奏會海報,畫面上應有什么?
時間:高秋(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寫出了演奏環(huán)境),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 )
地點:中國 晚唐(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樂器:箜篌(“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
演奏者:李憑: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關于她當時的身價與聲名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她精湛的技藝受到了詩人們的熱情贊賞,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所以李賀才用他的如花妙筆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歌。)
2、大明星的演奏會一定有很多粉絲參加,參加李憑箜篌演奏會的除了詩人,還有哪些“聽眾”?
云、江娥、素女、長安、紫皇、石、天、神嫗、老魚、瘦蛟、吳質、寒兔
3、這些“聽眾”有什么特點?
不僅有凡人,還有動物和天上的神仙,更有沒有生命力的云、石、天。
[設計說明]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詞的結構和內容,積極醞釀感情進入詞的賞析。
五、內容賞析
1、云:
優(yōu)美悅耳箜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諦聽。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張”顯得飽滿,“頹”顯得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tài)。
2、石、天
補天的五色石都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石破天驚逗秋雨”,為什么 不是“下”秋雨呢?
連秋雨都逗引下來了,應該是不由自主,音樂太迷人。
“秋雨”又能夠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秋雨”是一個憂愁的意象,“石破天驚”之后氣勢磅礴的秋雨,象征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秋雨落地的聲響,恰如緊湊繁復的樂聲。
3、老魚、瘦蛟:
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現在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音樂的力量真了不起!能化腐朽為神奇!
4、寒兔:
月宮中嫦娥的寵物。蹲伏在一旁,任憑露水斜飛滴在身上,把毛浸濕,也不肯離開。
5、長安:
唐代的都城長安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門,共十二門,所以稱長安為十二門。
長安為都城,繁華熱鬧,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如今清冷的箜篌曲一經傳出,整個長安的百姓都沉默了,所以說清冷的樂聲使人覺得長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其實是長安的百姓沉浸在凄冷的樂曲聲中!魳肪哂胁豢煽咕艿母谢蜐B透力
6、紫皇:
“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天帝和皇帝都聽過天上和人間最美妙的音樂,如今,李憑的箜篌曲把她們打動了,可見非同凡響。
7、江娥:
就是湘夫人,傳說中的'湘水女神。因為丈夫舜的去世,她傷心欲絕,淚水落在竹子上化為斑竹,聽了李憑彈奏的箜篌,她又淚灑斑竹。
8、素女:
古代神話中的女神,善鼓瑟。素女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
9、神嫗:
就是成夫人,身份——仙人;職業(yè)——箜篌頂尖極高手。做凡人的老師綽綽有余,可這兒卻用一個“教”字,為什么不是“學‘呢? 因為李憑的技藝太嫻熟了,引仙人競折腰,音樂太美了,那簡直就是“此曲只應人間有,天上能得幾回聞”,讓神嫗甘愿向李憑學習。
10、吳質:
吳剛,他因學仙有過,被罰在月宮中砍桂樹,樹創(chuàng)隨砍隨合。聽了李憑的箜篌聲,吳剛忘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倚著桂樹靜聽,徹夜不眠。
六、技巧賞析
1、剛剛我們討論了聽眾對樂曲的感受和反應,那么作者為何要寫這么多聽眾的反應呢?作者的目的是為了突出什么呢?(李憑演技的高超,樂曲的動聽,富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作者在這里沒有直接描寫樂曲怎么動聽,那這是屬于描寫方式中的哪一種呢?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來寫出樂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魚、瘦蛟,神話傳說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嫗,吳剛、玉兔等等。李憑彈箜篌的樂聲連沒有感覺的靜物、無知的動物都為之感動,連高踞仙界的神仙們也被樂聲緊扣心弦。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樂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就形象而具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独顟{箜篌引》也是從虛處著筆,讓讀者自己體會李憑所演奏的樂曲聲是如何的優(yōu)美動聽。
2、那么這首詩有沒有正面描寫呢?同學們能找出來嗎?(寫音樂自身的音調、節(jié)奏、音色等)讓學生朗讀這句,看看這句中樂曲是如何變化的?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昆山玉碎(壯其聲之清脆) 有時激越得像昆侖美玉碎裂的聲音,鳳凰叫(壯其聲之和緩) 有時又柔和得像鳳凰對舞唱和的聲音,芙蓉泣露(壯其聲之慘淡) 有時凄傷哀怨,像是帶露荷花在哭泣
香蘭笑(壯其聲之冶麗) 有時又明快歡樂,像是盛開的蘭花在微笑
3、那么在這一句中有修辭手法嗎?什么修辭手法呢?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寫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耙月晫懧暋辈皇峭ǜ,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寫聲,就構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凄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
4、那么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哪些有關音樂描寫的詩歌呢?( 白居易的《琵琶行》)
讓我們回顧《琵琶行》中以聲寫聲的形象化描寫——(學生齊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側面描寫)
思考:在這段節(jié)選中哪些是側面描寫?哪些是正面描寫? 最后一句
七、比較鑒賞:閱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比較它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說說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1、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于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著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為側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為側面烘托。
2、風格迥異:
《李憑箜篌引》純?yōu)槊枘∫魳,沒有詩人的情感寄托,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
《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tài)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
六、思考探究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體會詞中作者情感,整體把握詞的內容,突出教學難點。
八、全詩總結
一唱三嘆則回腸蕩氣,余音裊裊而繞梁三日。這就是音樂的魔力。不過這還未必是聽曲的最佳境界!高山流水,知音難覓。李賀,才華橫溢的詩人,巧遇李憑箜篌,令他浮想翩翩,令他夢筆生花。最好的樂器、美妙的樂曲、一流的樂師遇到卓越的詩人,于是名家好手共同造就了《李憑箜篌引》這首千古不朽的詩篇。
九、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聽《高山流水》,請大家試著用文學語言把聽這段音樂的感受描寫出來。
【板書設計】
《李憑箜篌引》李賀
技法——以聲寫聲、以形寫聲
樂曲——美妙動聽、技藝高超
高中古詩詞教案3
學習目標
、賹W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谀芙Y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郾痴b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苷b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第一課時獨坐敬亭山
●激趣導入
、傥覀兿冗M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chuàng)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ǜ鶕䦟W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圣)
、诮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ㄉ诳赡軙骋獙W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釋題,簡介背景
①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②引語: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僖髮W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并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ūM: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
②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僮杂梢髯x。
、谟懻摚涸娋浔砻髁嗽娙嗽鯓拥男木常磕阕钚蕾p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么描寫的。(板書詩題)
●自由吟讀
、賹W生邊讀邊參閱課文注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fā)問。
②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①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谠诮涣黧w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ㄓ苗R子比喻水面的明凈光亮,似乎并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里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ň绞且倭⒃诙赐ズ凶钣忻囊蛔剑绱藟验煹纳剿,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只白銀盤里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幾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課外積累
①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②布置課外作業(yè),繼續(xù)去搜集。
、巯鹿(jié)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憶江南
●復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搜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稇浗稀肥且皇自~,又描寫了怎樣的景致,怎樣的心情呢?
●讀課文,理解內容
、賻е厦娴膯栴}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②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壑该磮D說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曾:曾經。諳:熟悉。勝:超過,勝過。
、芨鶕峁┑脑~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河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里?可先讓學生來回答。教師最后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里,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后一句聲調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高中古詩詞教案4
【素養(yǎng)目標】
1.分析詩歌中環(huán)境渲染、對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邊塞詩的內涵,理解邊塞詩的多重主題。
【教學重點】
挖掘、探究邊塞詩的內涵,理解邊塞詩的多重主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經過初唐詩人的開拓,唐詩迎來它的全盛時代,高昂雄渾、闊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為詩歌
的主流,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高適、岑參的邊塞詩開拓了唐詩題材,唐詩自此“聲律風骨始備矣”。今天我們走進高適的世界,了解他筆下的邊塞風光與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鑒賞“第一大篇”——《燕歌行》。
二、課前預習
1、了解作者
高適(700-765)字達夫;世稱高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渤!,唐代邊塞詩派的主要代表,在當時與岑參并稱“高岑”。在邊塞詩中他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抱負,歌頌了將士的戰(zhàn)功,還陳述了邊防策略。此外,還揭露了封建軍隊中將領與戰(zhàn)士的矛盾,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以“悲壯”概括高適詩的風格。
2、寫作背景
御史大夫張公,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開元二十三年張因與契丹作戰(zhàn)有功,拜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驕縱,不恤士卒,開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將敗于契丹,張卻隱瞞敗績,虛報戰(zhàn)功,并賄賂奉命前去調查的牛仙童。高適從“客”處得悉實情,乃作此詩以“感征戍之事”。
3、文體知識
邊塞詩
唐代國力強盛,疆域廣闊,內地與邊疆各民族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邊事增加,戰(zhàn)爭頻繁。盛唐文人們多熱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從軍邊塞為國立功成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種新的出路,而且他們也向往新奇的邊疆生活、邊塞風光。
代表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盧綸等。
盛唐的邊塞詩意境高遠,格調悲壯,像雄渾的軍號,一聲聲吹的歷史都熱血沸騰。盛唐的邊塞詩人視野開閹闊胸懷激蕩,充滿了磅礴的浪漫氣質和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他們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充分體現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詩壇上絕無僅有的奇葩,是后世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4、資料鏈接
評述高適《燕歌行》
清人宋宗元在《網獅園唐詩箋》中評述高適《燕歌行》道:“沉痛語不堪多讀”。
高適曾經懷著豪情壯志,到薊北一帶漫游,尋求報效國家的機會。當時,那里正是唐朝與契丹對峙的前沿地區(qū),形勢緊張,是用人之地。由于當地軍政官僚們堵塞賢路,高適的愿望無法實現,但他對邊塞地區(qū)的現實狀況是了解的更加具體、更加透徹了。這種切身的體驗,也為《燕歌行》的寫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和思想基礎。而此詩也是有感而發(fā)。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此詩含有譏諷張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確的現實針對性,詩篇的思想深度來自勇敢針砭時弊的精神。
三、整體感知
1、讀詩歌,讀出節(jié)奏和語氣
聽錄音跟讀
2、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大意
漢家煙塵在東北,東北邊境上的烽煙塵土蔽日遮天
漢將辭家破殘賊。將領們?yōu)閽咂絻磾侈o家上了前線
男兒本自重橫行男兒本看重馳騁沙場為國戍邊;
天子非常賜顏色。漢家天子對這種精神又格外賞識
摐金伐鼓下榆關。敲鑼打鼓隊伍雄赳赳開出山海關;
旌旆逶迤碣石間。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邊蜿蜓不斷。
校尉羽書飛瀚海,校尉自大沙漠送來了緊急的軍書
單于獵火照狼山。單于把戰(zhàn)火燃到內蒙的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山川景象蕭條延伸到邊境的盡頭
胡騎憑陵雜風雨。敵騎侵凌來勢兇猛猶如狂風暴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戰(zhàn)士在前線廝殺一半死來一半生
美人帳下猶歌舞。將軍仍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北方沙漠到了秋末盡是萋萋衰草
孤城落日斗兵稀。暮色降臨孤城能戰(zhàn)守兵越來越少
身當恩遇恒輕敵,將士身受皇恩常不顧頑敵而死戰(zhàn)
力盡關山未解圍盡管竭力奮戰(zhàn)仍未解除關山重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戰(zhàn)士們身穿鐵甲辛苦地久戍邊疆
玉箸應啼別離后。家中妻子一定淚如玉箸時時感傷
少婦城南欲斷腸,少婦們在長安家中恐怕哭斷了腸
征人薊北空回首。征人們在薊北邊防枉自回首故鄉(xiāng)
邊庭飄飖那可度,邊疆朔風凜冽要想回鄉(xiāng)那能飛渡
絕域蒼茫更何有。疆域曠遠迷茫是人世間僅有絕無
殺氣三時作陣云,晨、午、晚三時都殺氣騰騰戰(zhàn)云彌漫
寒聲一夜傳可斗。夜里頻傳的刁斗聲叫人聽了膽寒
相看白刃血紛紛,你我相看雪白的戰(zhàn)刀上血跡斑斑
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自古盡忠死節(jié)豈能顧及功勛受賞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君不見沙場上嘗盡征戰(zhàn)苦的士兵
至今猶憶李將軍。至今仍然懷念西漢時的'李廣將軍
3、按照什么順序寫戰(zhàn)事的
按戰(zhàn)事發(fā)展的順序:出師—一失利——被圍——死斗(結局)
4、理清詩歌結構
第一層八句寫出師,著力烘托氣氛;
第二層八句寫戰(zhàn)敗,揭示其原因;
第三層八句寫被圍,刻畫相思之苦
第四層四句寫死斗,突出壯志豪情。
四、探究歸納
探究主題
1.從這首詩歌中你讀出了什么(也可以按照“這是一場戰(zhàn)爭”模式來陳述,并說出你的理由。)
(1)是一場環(huán)境惡劣的戰(zhàn)爭
這是一首邊塞詩,作者描繪了哪些邊塞的意象并分析意象的作用
意象:金鼓、旌旆、碣石、羽書、獵火、狼山、大漠、塞草、孤城、鐵衣、征人、刁斗
白刃、沙場等
作用:
多個意象組合,描繪邊塞風光,一片肅殺,渲染悲劇的場面,營造了蕭瑟、凄涼、悲壯的氛圍。
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暗示戰(zhàn)爭的失敗。
邊塞詩常見的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鋮刀鎩、磧西、輪臺、龜茲、夜郎、玉門關、黑河、胡、羌、羯、夷、安西、單于、樓蘭、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云、秋月、雪山、孤城、鷹揚、箭飛、馬走、羌管、胡笳、胡琴、琵琶、折柳曲、梅花落、陽關曲等。
(2)是一場思鄉(xiāng)、思親的戰(zhàn)爭。
找出相關詩句,賞析運用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效果。
詩句: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賞析:運用比喻,把思婦的眼淚比成“玉箸”,突出征夫思婦雙方的痛苦。
如:陳陶的《隴西行》: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征人已成無定河邊的枯骨戰(zhàn)死疆場,而家中的妻子仍盼著丈夫早日歸來。通過對比表現了征戰(zhàn)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現了詩人對戰(zhàn)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3)是一場失敗(腐朽)的戰(zhàn)爭。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為什么成為千古名句
采用對比的手法,戰(zhàn)士拼死作戰(zhàn)、流血犧牲、視死如歸,將領卻是美人歌舞、縱情聲色,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尖銳地揭露了軍中苦樂不均官兵之間的矛盾,批判了身居要職的將軍們的腐敗作風,暗示了必敗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戰(zhàn)士的同情和反戰(zhàn)主題。
(4)是一場正義的戰(zhàn)爭(抒寫將士殺敵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的豪情)。
理由: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如: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中“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楊炯的《從軍行》中“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等詩句直接抒發(fā)了保邊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
2、本詩表達了怎樣的主題
贊頌士兵的英雄氣概和犧牲精神
表現士兵離家遠戍的痛苦
譴責了將帥的驕縱荒淫
揭露了軍中苦樂不均的現象。
小結:本詩多重主題,詩人雖寫的是邊塞戰(zhàn)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邊塞詩的思想主題:建功立業(yè)、報效祖國;久戍思歸,離愁別緒;邊地苦寒,厭惡戰(zhàn)爭
3、你認為唐軍戰(zhàn)敗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戰(zhàn)敗的原因:自然條件惡劣,氣候條件惡劣,敵人兇猛善戰(zhàn),將領與戰(zhàn)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尋歡作樂,不愛惜士兵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探究藝術特色
1.詩歌在表現主題時使用了哪些藝術手法,有什么作用
運用多重對比,深化作品主題。
出兵時的金鼓震天與戰(zhàn)敗后的困苦凄涼
士兵的辛苦作戰(zhàn)與大將軍的縱情聲色
士兵的效命死節(jié)與將軍的貪功懈怠
古時李廣體恤愛護士卒與現時將軍享樂腐化、不恤士卒
高中古詩詞教案5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識記本課“洛、榆、畔、帳”四個生字并正確書寫、運用.。
2、讓學生通過誦讀來感受詩人暗藏于詩中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和摯愛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到來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美。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通過誦讀來感受詩人暗藏于詩中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和摯愛的思想感情。
2、通過細讀,感悟“綠”字的妙用。
教學過程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1、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到過長江嗎?今天老師帶你們到長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課題:今天,我們要游覽的就是長江北岸的瓜洲。請同學們先讀一讀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3、引導學生提出學習目標
。1)把古詩讀懂,了解古詩的大意。
。2)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詩句的情感。
。3)有感情誦讀古詩
。4)能結合對《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ㄔO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對《泊船瓜洲》的解讀,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變“要我做”為“我要做”,把學習的“主權”和義務還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求知欲和動力。)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ńo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約8分鐘)
要求:1、小組內按學困生——中等生——優(yōu)等生的順序進行展示。
2、別人展示時,要求其他同學學會傾聽。并做好點評。
。ㄒ唬┗A知識展示(小組內)
1、這節(jié)課,我學會了“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會寫本課“洛、榆、畔、帳”四個生字。
2、我會誦讀《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當時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會解答課后的思考題。
5、我會說《泊船瓜洲》的大意。
。ń處熂皶r到學生之中指導展示)
設計意圖:求知離不開文字基礎,此環(huán)節(jié)意為全體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差異,補缺補漏。扎實基礎知識。展示順序的確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調動了全體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關鍵為每位學生都要動起來,投入學習。
。ǘ⿲W文悟情展示(小組內或全班)(此環(huán)節(jié)有時可與“創(chuàng)造性展示”合為一體)
1、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2、從重點詞句中體會情感,感受用詞的推敲。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滿”
生5:“來”
生6:“戲”
生7:用“綠:最好。詩人此時正遇早春時節(jié),站在小船上舉目四眺,滿眼皆是綠色,讓作者明顯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從“一水間”“數重山”體會那種離家近情更卻的感受。
3、學生展示誦讀能力。
設計意圖;通過對詩的感悟,展示對詩的個性理解,然后通過自己不同的誦讀方式,加深對詩的體會,力求每位學生善傾聽,能質疑,能展示,善解疑。
。ㄈ﹦(chuàng)作性展示(以小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組誦讀
2、小組展示自己收集的詩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詩
4、小組展示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
5、畫一畫展示詩中意境。
。ㄐ〗M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
設計意圖:所有的學習目的,就是運用和再創(chuàng)造,此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舞臺,又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三、激發(fā)知識沖突(適時進行)(約5分鐘)
1、可別小看了這個“綠”字,它僅僅是告訴我們春天來了嗎?它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么呢?
2、讀一讀,說一說:在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說什么。
設計意圖:沒有矛盾就沒有創(chuàng)新,學生只有在不斷的知識沖突才能促進對文本知識和自己內在的知識的'沖突,才能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鏈,才能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1、收集有關王安石的詩
2、把《泊船瓜洲》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設計意圖:能否觸動學生把課內的學習延伸到課外的學習,是一位教師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節(jié)精彩課堂的催化劑,因為,學生喜歡你這位教師,你的課,學生不由自主地為今后自己課堂的再次展示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1、談話導入: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呢?那么,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胸中的思鄉(xiāng)之情呢?
2、引出課題:我們今天要學習《秋思》和《長相思》
。1)看看詩詞的題目,你能發(fā)現什么?
。2)這相同的兩個“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讓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到過長江嗎?今天老師帶你們到長江北岸去好不好?
3、引導學生提出學習目標:
。1)把古詩讀懂,了解古詩的大意。
(2)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詩句的情感。
。3)有感情誦讀古詩
。4)能結合對《秋思》和《長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對《秋思》和《長相思》的解讀,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變“要我做”為“我要做”,把學習的“主權”和義務還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求知欲和動力。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ńo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約8分鐘)
要求:1、小組內按學困生——中等生——優(yōu)等生的順序進行展示。
2、別人展示時,要求其他同學學會傾聽。并做好點評。
。ㄒ唬┗A知識展示(小組內)
1、我會誦讀《秋思》和《長相思》。
2、我會解答課后的思考題。
3、我會說《秋思》和《長相思》的大意。
。ń處熂皶r到學生之中指導展示)
設計意圖:求知離不開文字基礎,此環(huán)節(jié)意為全體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差異,補缺補漏。扎實基礎知識。展示順序的確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調動了全體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關鍵為每位學生都要動起來,投入學習。
(二)學文悟情展示(小組內或全班)(此環(huán)節(jié)有時可與“創(chuàng)造性展示”合為一體)
1、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長相思》這兩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2、抓關鍵字或詩句來體會。
3、學生展示誦讀能力。
設計意圖;通過對詩的感悟,展示對詩的個性理解,然后通過自己不同的誦讀方式,加深對詩的體會,力求每位學生善傾聽,能質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創(chuàng)作性展示(以小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組誦讀
2、小組展示自己收集的詩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詩
4、小組展示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
。ㄐ〗M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
設計意圖:所有的學習目的,就是運用和再創(chuàng)造,此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舞臺,又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三、激發(fā)知識沖突(適時進行)(約5分鐘)
1、讀一讀第今天學習的三首古詩詞,想一想這三首古詩有什么共同點,(都表達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但是詩人在表達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較一下這三首古詩詞在表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還知道那些古詩詞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xiāng)深深的思戀和熱愛之情?課后收集一些讀或背誦給同學聽,比較一下這些詩在表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設計意圖:沒有矛盾就沒有創(chuàng)新,學生只有在不斷的知識沖突才能促進對文本知識和自己內在的知識的沖突,才能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鏈,才能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1、積累摘抄課外的思鄉(xiāng)的詩詞。
2、學生仿寫思鄉(xiāng)的詩
高中古詩詞教案6
一、語言描述,從情景到感情
教師在講述古詩詞鑒賞時,需要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的意境,那么就應先讓學生了解詩詞的具體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將語言凝練的詩歌化作富有文采、能夠吸引學生的白話文字,讓學生沉浸于意境之中。如杜甫的《登高》中對于景色的描述,那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用白話文表述可以是:天高風急,猿嘯聲似乎蘊含著無盡的悲戚。孤洲沙白,只有沙鷗在不停地回旋。無邊的落葉啊,紛紛飄零墜落,奔騰不息的長江,從天際滾滾而來。這樣學生更好地領略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以此激發(fā)學生對詩歌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更加重視詩歌背后的含義,從更深的層次認識和了解每一首詩詞。
二、將學習與實際相連系
有一部分學生因為覺得古詩詞離自己的生活較為遙遠,與現在的生活不搭邊而失去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將古詩詞的學習與實際相連接的方式改進教學。例如,在學習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時,我們可以將這首詩所描寫的天姥山和現實中的天姥山相聯系。在教學時,我們可先讓學生閱讀詩詞,感受詩人筆下的天姥山,然后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介紹天姥山的視頻,讓學生感受真實的景色。這樣通過比較,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再覺得古詩詞離自己的生活很遠,還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到了詩人的寫作風格,更好地理解了詩詞的內容與意義,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引導學生進行探討性學習
每一首詩歌都有背后的故事,每個詩人都有獨特的經歷,所以造就了他們獨特的詩歌風格。所以對于詩歌鑒賞來說,對于詩人以及歷史背景的探求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了解詩人的人生有助于了解他們蘊含于詩歌精練的語言中的千言萬語,了解歷史背景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詩歌背后的故事,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背景知識。閱讀是獲取背景知識的很好方式。同時,小組的討論、團隊共同的探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詩歌的相關背景。
中國古代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古詩詞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古詩詞在高中語文學習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小看的。我們要高度重視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式,通過意境與想象將學生帶入古人們的生活領域,通過學習與實際相連接,讓學生更加準確、全面地理解和學習古代詩詞作品,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中激發(fā)對古文學的熱情與興趣,接受古文化的精神洗禮。在這個過程中,高中生要深入理解和欣賞古代文化,享受古詩詞帶來的精神體會,開闊視野,潤化心靈。因此,我們要向古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謝他們給我們帶來這么寶貴的財富。
如何進行高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呢?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第一,古詩詞對提高人文精神具有積極意義。
高中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倘若以古詩詞作為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手段,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國的古詩詞博大精深,遺產豐富,把這一資源利用好,使其為實現語文教育的現代化服務,可以增強學生抵制腐朽文化腐蝕的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对娊洝贰冻o》等古代文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因素和人文精神,具有十分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的光芒。利用這些美好的作品來塑造學生靈魂,陶冶學生情操,肯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是每個高中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二,古詩詞對完善學生人格具有積極意義。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素質,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品位。而古詩詞的教學活動可以完成以上要求。曹操的《觀滄海》可以培養(yǎng)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以及寬闊的心胸;李白的《贈汪倫》可以使學生重視友誼;陸游的《游西山村》包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可以培養(yǎng)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表現出悲壯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詩人為了自身堅守的信念和生命的尊嚴,毅然舍生取義,如此高尚的人格魅力,對培養(yǎng)學生樹立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疑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三,古詩詞對提高語文的審美教學具有積極意義。
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美并且感受美,進而獲得情感的升華和靈魂的凈化以及身心的'平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精神積淀和健全的品質特征。而古詩詞則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的重要途徑。古詩詞用凝練的語言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可以準確表達詩人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或者遭遇以及當時的社會現實等。另一方面,倘若教師具備深厚的古詩詞文化功底,那么他的美學素養(yǎng)水平也會很高,這樣的教師可以更好地把審美教育寓于語文教學之中。從而調動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還能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1、重視朗讀積累,在反復吟誦中提高理解能力
詩詞是人類情感的載體。詩歌所特有的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只有通過朗讀或朗誦才能體會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該重視和運用這種方法。通過朗讀,體會出詩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獲得與詩人感情上的共鳴。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是喜悅,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憂思;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激憤,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是豪放,岳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則是凄婉……凡此種種情感,不讀,安能體會得出?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彼粌H指出了詩詞的可讀性,而且向我們暗示了學習詩詞的一種方法積累。積累可以說是獲取知識的重要前提。那么,教師就要在如何保證學生學習詩詞的量的規(guī)定上下一番功夫。教學時在課堂上開辟“每課一詩”、“專欄”等,要求全班學生輪流向同學們推薦自己喜愛的詩,談談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學生課后做到兩點:第一,討論該同學的分析是否中肯,談自己的見解;第二,在短時間內背誦這首詩。這樣日積月累,三年下來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品味意境
司空圖說詩詞創(chuàng)作要做到“思與境偕”,說的就是意境。意境是由一系列意象營造出來的藝術境界,是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交融的產物。簡單來說,意境就是情與景的和諧統(tǒng)一。高中語文教材中節(jié)選的詩詞大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如何引導學生跨越時空限制,根據古詩詞中的景物描繪、感情抒發(fā)或者事件敘述,結合自己的想象,感受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是每一位高中教師必須深思的重要問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描繪詩詞表達的意境,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如教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讓學生根據作者的描繪想象詩詞畫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的感受到了“大江東去”的宏偉氣魄;有的感受到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氣勢,從而把握住整首詩詞的意境,深入理解作者的豪放之情,真正提高學生的鑒賞力。
3、擴展延伸,提升能力
學生的知識經驗越豐富,他們對詩詞的領悟就越豐富深刻。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夯實作為新知識生長點的認知結構。這個認知結構包括:作品積累、詩詞常識、鑒賞方法、名家賞析的文章、背景知識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風格特點等。
、購恼n內向課外擴展,嚴格要求學生背誦一定量的課內外作品,在背誦中豐富積累,在涵詠中感悟陶冶。②引導學生通過專題探索掌握詩詞的一般常識。比如詩詞的題材類別、意象、意象與情感、意境、風格、表現手法、朗誦技巧等。③推薦并指導學生閱讀詩評名家賞析詩詞的文章、書刊,讓學生走進經典、走進名家大師,感受他們的學識、睿智、氣度,開拓視野,開闊胸襟,培養(yǎng)大氣,提升自我。④指導學生廣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傳記(評傳),走進歷史走進詩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時代風云、生活遭際、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從而深潛到文化的深層,感悟人生真諦和宇宙哲理。生命發(fā)展的高度取決于手腳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腳架,重在讓學生積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識和能力相生相長。
高中古詩詞教案7
第一課時(《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ㄒ唬┙榻B詩人,激發(fā)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钡墓适聠?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fā)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ǘ┏踝x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ㄗ⒁鈴娬{“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ńo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ㄋ模┫胂螽嬅,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牧童臥
黃昏月明
草、笛、蓑衣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ㄒ唬┘と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ǘ┳宰x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ㄈ┰僮x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ㄔ娭袃蓚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ㄋ模└星槔首x,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ㄎ澹┩卣够顒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舟過安仁
兩小童
第三課時(《清平樂村居》)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扒迤綐贰钡摹皹贰币x成“y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反寰印愤@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ǘ┏踝x,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jié)奏。
。ㄈ┰僮x,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里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fā)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向往。
。ㄎ澹┦熳x,成誦
1.小組內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清平樂.村居
大兒——鋤
翁媼中兒——織
小兒——剝
高中古詩詞教案8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二、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倍际瞧缴嘁簟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三、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吧佟薄安拧薄坝帧蓖怀隽藙谧鞯姆泵Α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四、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
《漁歌子》
一、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1.教師有感情地吟誦《漁歌子》,請同學們聽一聽,想一想:它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有什么區(qū)別?
2.你知道什么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你了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
二、反復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么?
3.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4.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了哪些顏色?
三、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2.教師范讀,體會詩情畫意。
3.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4.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5.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四、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背你喜歡的詞。
3.默寫兩首古詩。
高中古詩詞教案9
教學目標:
1.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手法。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畫面。
3.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閑”“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重難點:
1.感悟詩中描寫的景色,想象美好畫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預習:
1.自學生字,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試講詩意,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3.搜集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課時:2—3節(jié)
第一節(jié)
教學目標:掌握生字詞,讀熟三首詩,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學都出去旅游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風光一定在你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簡要的話語介紹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嗎?
今天,我們還要從三首古詩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詩人筆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樣的。
二、讀課題,指名讀三首古詩。(檢查通過預習對課文熟悉的情況)
三、指名認讀生字,提示應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導讀準后鼻音
諳——暗:區(qū)別音、形、意
四、分組學習
1.讀熟三首詩
2.借助注釋在組內試講每首詩大意。
3.交流預習中的疑問,組內解疑。
五、班內交流匯報小組學習情況。
六、作業(yè):
1.抄寫生字。
2.讀、背三首詩。
第二、三節(jié)
教學目標:通過想象,進一步感受每首詩所表現的美好意境及表達方法,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一、吟誦、理解〈獨坐敬亭山〉
1.議:詩中除了敬亭山還提到哪些事物,分別是什么樣的?
鳥:多、高飛無影
云:少(孤)慢慢飄走(閑)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
2.在詩人筆下,萬物似乎都與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請你從詩中找出這樣的詞句。
閑、相看兩不厭——體會詩中擬人的表現手法。
3.教師簡介寫作背景,讓學生粗略了解詩中寄寓的情感。
此詩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悶時所作,因此通過眾鳥高飛、孤云閑浮、人與山“相看兩不厭”來表達自己抱負不得施展,有志難酬的無奈。讀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失落、孤獨之感。
4.指導背誦《獨坐敬亭山》
二、吟誦、理解〈望洞庭〉
1.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洞庭湖景色,看誰描述得最美。
此環(huán)節(jié)注意提示學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諧;湖面的光亮平靜。
。2)白銀盤和青螺分別所指。
——從詩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還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詩人是站在湖邊往遠處看的.?
3.詩人通過恰當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寫得惟妙惟肖,請找出詩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靜的湖面比作未經打磨的鏡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銀盤,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導背誦《望洞庭》
三、吟讀、理解《憶江南》
1.釋題:憶,在此當回憶講!皯浗稀睘樵~牌。
2.根據學生可能產生的疑問補充注釋。(舊:過去勝:超過)
3.說說你從這首詞中體會到怎樣的景色,詩人用什么手法來表現這樣的景色的。(太陽升起的時候,天空布滿火紅的朝霞,江邊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燒著的火焰還要紅;那一江春水像藍草一樣青綠,像晶瑩的翡翠。——比較、比喻)
4.請聯系前面幾句詩的意思,把最后的反問句寫完整。江南的景色,讓我怎能?
5.指導背誦《憶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白居易所作《憶江南》另兩首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鹿砦》《望廬山瀑布》《滁州西澗》《山行》《小池》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
五、作業(yè):
1.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2.選畫一首古詩所表現的畫面。
教后記:通過搜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增長學生的知識積累。
高中古詩詞教案10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顧激趣
我們曾經學過不少關于描寫兒童的詩,你還記得嗎?試著背一背。
二、初讀詩文,展現畫面
1.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請同學們朗讀兩首古詩。在學生朗讀中,注意正音。蓑讀suō,遮讀zhē,不要讀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你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三、精讀詩文,走近畫卷
1.你最喜歡哪首古詩?選一首自己研讀理解。
2.自由組合小組,合作探究,選擇一首詩進行研讀,了解詩意,理解字詞,逐句解決。
3.老師參與學生的研究。
四、品讀詩文,走進畫卷
1.學習第一首詩。
(1)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圓的原野鋪滿了青青的野草,三四聲悠揚的笛聲和著微微的晚風傳來?梢愿惺艿胶⒆邮悄敲吹挠崎e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2)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說說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讀。
牧童牧;貋硪训近S昏,晚飯吃得飽飽的,無憂無慮,還沒脫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漸漸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是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3)詩句中描寫了牧童歸來后的場景,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從哪里看出來的?
一個弄,一個臥。(可愛、調皮、疲倦)
。4)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兩句詩意連起來說一說。
2.學習第二首詩。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為什么沒有雨,他們也把傘張在那兒,原來他們是在遮雨,而是別出心裁,用傘試風。
張、使風描繪出兩個淘氣、可愛、天真的孩子。
。3)朗讀詩句,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
五、再讀詩文,感受意境
1.比較兩首詩的人物,你更喜歡哪位詩人筆下的頑童?為什么?
2.背誦古詩。
六、拓展延伸,想象畫卷
1.選擇其中一幅畫面,進行想象,改寫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寫《牧童》。
第二課時
一、揭題,初知美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2.釋題:
(1)介紹作者辛棄疾。
。2)簡介宋詞以及詞牌名:清平樂。
。3)村居,詞的題目。居什么意思?(居。┐寰幽?(居住在鄉(xiāng)村)
二、初讀,走近美
1.聽朗讀錄音,看圖畫。
2.請同學自由地來讀這首詞,把它讀正確,流利。做到字字讀準,句句通順。
3.讀得怎樣?請你的同桌來評一評,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
4.學生再讀。讀讀、看看、想想。讀懂的記下來,不懂的做記號。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該怎么辦呢?
請同學們通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可以看圖、可以聯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師請教。
三、品讀,感受美
1、通過剛才的學習,說說自己的收獲。(先說前面的,再說后面的.,依次說。注意說話要有條理,先說字意、詞意、再說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磮D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簡樸的鄉(xiāng)間生活,但很美。特別是青青草讓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學生朗讀。
。2)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學生自由的輕聲讀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對頭發(fā)花白的老夫婦滿臉通紅,大概剛喝了酒,他們親熱相待,用鄉(xiāng)音聊天說話。)
僅僅是酒讓他們醉了嗎?如此溫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對白發(fā)夫妻操著吳音正在親密地聊天,他們?yōu)槭裁锤械竭@樣幸福呢?請同學們細細閱讀下面的內容。
(4)追問:作者是怎樣寫出孩子們的可愛的呢?(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伏著剝蓮蓬、取蓮子。)
。5)讀讀看,從讀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huán)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翁媼之間──醉里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xiāng)村生活啊,那對白發(fā)夫妻陶醉了。
2.用生動的語句將你欣賞到的這副畫面描繪給大家聽聽。
3.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他的朗讀仿佛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xiāng)村田園生活)
四、再讀全詞,回味美
1.想一想,這對白發(fā)翁媼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又有勤勞可愛的兒子,心情怎么樣?(要求找出詞中的醉字進行品味。)
2.作者偶爾看到了白發(fā)翁媼的生活環(huán)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繼續(xù)品味醉字。)
3.那對白發(fā)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你呢?
4.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延伸美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yōu)美的短文。
高中古詩詞教案1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并寫了非常優(yōu)美的文章。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師: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生: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ㄒ唬┙虒W“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多媒體出示)
相:相互。和:和諧、協(xié)調。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師:你理解得真不錯
生:我理解“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我理解了“潭面無風鏡未磨”(多媒體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朦朦朧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這句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給生配樂)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ǘ┙虒W“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多媒體出示)
生: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銀盤里放著個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師: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師: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并背誦。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說一說。
生: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和劉禹錫登山岳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銀盤里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我和劉禹錫依依話別。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yè)。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五、評析。
1.注重遷移、積累、感悟,習慣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學法,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孩子們從讀中發(fā)現問題,產生美感,產生樂學感。
2.在操作過程中重情趣。
古詩詞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觀的畫面中,學生有針對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識,既回憶起了以往學過的“風清月明”、“風月無邊”,又把握了詩文審美韻味與內涵。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白銀盤里一青螺”一句低調處理,更顯示了學生能觸類旁通地創(chuàng)造性思維。
3.“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寫不止半壁江山,兩根柱子一條龍之說,提升了習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學合理化。在課堂上強調課文對生活的熱愛和練說練筆的積極性。將課后的習題設置成“岳陽樓上望洞庭”的情境練說,有的學生進入了角色,在與劉禹錫的朋友話別;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資料介紹了《題君山》的詩文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把對景色的描摩,詩意的外化活用糾個性的表達中,不正是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嗎?而課首的成語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學以致用。
4.《望洞庭》古詩解讀。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歸納一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三:
查《現代漢語詞典》,“和”字的讀音一共有四種,但與這一語境的意思相關的讀音有兩種:一是讀hé。二是讀hè。細細揣摩,我以為:此處之“和”還是讀作第二聲(hé)為妥。其理由有三:
(1)從“和”的字義來看,它最初是“相應”或“諧”的意思。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云:“和,相應也。”《廣雅釋古三》也說:“和:諧也。”后來,引申為和睦、協(xié)調。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古唱和字不讀去聲!庇纱瞬浑y發(fā)現:“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聲音相應而來的。它應讀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讀為“去聲”。如今的第四聲讀法是后來隨著字義地不斷延伸與擴大,分化出來的。再從“和”字的現代解釋看,此處之“和”也不應讀作hè。《現代漢語詞典》認定:當“和”字讀作hè時,一是指“和諧地跟著唱”;二是指“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钡还苣姆N解釋,都有“跟從”與“依照”的意味。聯系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如果將“和”字讀作hè,解為“跟從”與“依照”,那就與詩句的意思不合了。
(2)從此詩的'格律來看,此詩當為首句入韻。我們知道,按照詩詞格律的規(guī)定,七絕的格律類型大體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二:⊙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與上述格律比照,此詩應屬七絕的類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須押韻,而且應為平聲。
(3)從上下文來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將“和”字讀作hé,解為“應”或“諧”,才能與上文“相”字的意思貫通。如果將此字讀作hè,那就會使“和”字涂上“跟從”或“依照”的色彩。這樣做,顯然與詩人筆下的情景不合。
。4)“鏡未磨”究竟應作和解釋?
對第二句中“鏡未磨”的解釋有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明白“鏡未磨”究竟是什么樣!痘茨献樱憚沼枴飞线@樣說:“明鏡之始矇然未見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錫,磨之以白氈,則須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說,銅鏡一開始的時,鏡面暗淡無光,還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鏡面敷上一層反光劑氧化錫(或謂水銀),再用白氈打磨(即拋光),才能光潔明亮。由此可見,詩中的“鏡未磨”,當是指銅鏡未經打磨暗淡無光的樣子。若簡單地將“鏡未磨”解釋為水面無風,波平如鏡,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與古代的銅鏡尚有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多種形制的事實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為,“潭面無風鏡未磨”一句還是理解為“無風的湖面就如同未經打磨的鏡面一般暗淡無光”為妥。這樣解釋,既與當時湖面上光線不足,水波不興的情境相合,也與詩人置身于特殊的觀察位置——岳陽樓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見相符。
。5)“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兩種說法。有人說,“青螺”是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所用;也有人說,“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應當肯定,不管是那一種說法,它們都是以“青螺”的形象來比洞庭湖中的君山,這一點是肯定的。比較以上兩種對“青螺”的說解,我以為,后一種說法更為直接,更加具有原創(chuàng)性。
為什么人們會把“青螺”釋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的用品呢?這很可能是受神話傳說的暗示。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說來也巧,雍陶也曾寫過一首《題君山》,其詩曰: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讀雍詩,我們不難發(fā)現,詩人從君山的倒影起筆,點出了湖山的色彩,繼之又將神話傳說融于景物描寫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與劉禹錫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說,兩首詩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劉禹錫的《望洞庭》是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而雍詩則是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們說,對比之下,細微的差異可能會更加清楚。古詩詞三首教學實錄
一、導入新課,靠近快樂
1.出示牧童騎牛圖。
老師:騎牛的人是誰?這是怎樣的牧童?從哪里看出這是個自在、快樂的牧童?
2.出示古詩《牧童》。
老師:這首古詩是呂巖,也就是耳熟能詳的呂洞賓所作的。關于呂洞賓,談談你對他的了解。
3.老師:俗話說,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呂洞賓。這節(jié)課我們走進《牧童》,走進呂洞賓言說的快樂中去。
[評析:牧童,是古代文人言說快樂的對象,他們借用牧童這一具象載體,從表面看是言說童年多彩的快樂,更深層的是言說自我境況中已有的或是心之向往的快樂。所以,在導課時讓學生觀察騎牛的快樂牧童和了解作者崇尚快樂的特點,逐漸地靠近文本主旨言說快樂,指明解讀詩文方向。
二、讀通詩文,觸摸快樂
1.自由練讀詩文。
老師:請大家自由讀讀詩文,注意讀準字音,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
2.指名誦讀詩文。
(教師請3位同學讀詩,相機指導、糾正字音。)
3.說說讀詩后的感受。
[評析:毫無疑問,讀正確和讀流利是讀出感情的基礎和前提。古詩的誦讀更是如此,教學中給足時間讓學生反復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文。其實,這也多次觸摸了文本主旨言說快樂,為后續(xù)理解詩文、感情誦讀以及走進文本奠定了基礎。]
三、讀懂詩意,走進快樂
1.研讀第一句詩。
出示草長田野六七里。
老師:草鋪的鋪是什么意思?橫野指什么意思?
老師:草鋪橫野六七里如果改成草長田野六七里或草長野外一二尺,比一比兩句詩有什么不同?
出示草鋪橫野六七里和草長田野六七里或草長野外一二尺。
[評析:草鋪橫野六七里看似寫景,實為以景襯情,作者寫景匠心獨運妙筆生花。第一句詩假使只為寫景,還可這樣作詩草長田野六七里或草長野外一二尺,和第二句詩一起讀來也是很有韻味。但是,牧童那份無拘無束和自由自在的快樂則蕩然無存,和全詩所要言說的主旨格格不入。更為巧妙的是,這句詩中一鋪一橫把綠草的茂盛和原野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把鋪換成長、綠或生,把橫野改成田野、原野或曠野,效果則截然相左,古詩的意韻大大削弱。]
2.研讀第二句詩。
老師:笛弄晚風三四聲說的是什么意思?
老師:這句詩說的是在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吹出的悠揚笛聲,詩句中弄其實是吹的意思,把吹代詩句中,讀一讀詩句這樣寫行嗎?
出示笛弄晚風三四聲和笛吹晚風三四聲。
老師:從弄中讀懂了什么?
[評析:笛弄晚風三四聲作者采用以聲襯情的方式,落筆在悠揚悅耳的笛聲上,未見牧童其人,先聞悅耳笛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試想,一天放牧回來,倘若牧童悶悶不樂怎會笛弄晚風三四聲呢!這真是,牧童的愜意之感無以言表,笛弄晚風是最好的表達和言說。這句詩,有個極為亮眼的詞語弄,恰如其分的表達出牧童當時的狀態(tài)和心境,如果換成吹,整首詩意蘊讓人大跌眼鏡。]
3.研讀第三句詩。
老師:歸來飽飯黃昏后寫出了牧童的自在,從哪里讀出來?
老師:牧童在黃昏后才吃飽飯,在牧童飽飯的過程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
[評析:歸來飽飯黃昏后告訴我們牧童回家吃飽飯已是黃昏之后。這里,雖然沒有家人聚集的場面,沒有父母的表現和參與,可是我們從黃昏之后的飽飯,可以想見牧童在家的其樂融融。這就是詩的的留白,詩的張力和魅力所在,讓讀詩讀到了文本中的這一個。]
4.研讀第四句詩。
老師:不脫蓑衣臥月明說了什么意思?
老師:吃飽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心情怎樣?
[評析:不脫蓑衣臥月明,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牧童是累了,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什么都不想;或是會像白天的經歷;或是悠然地欣賞著草地夜景。更為緊要的是牧童靜享那份獨有的愜意把古詩意蘊推上了更高的層次。]
四、細讀詩眼,提煉快樂
1.出示整首詩,引導帶著理解和感受讀詩。(指名讀齊讀)
2.細讀臥,進一步整體感受牧童的快樂。
老師:第四句詩的臥把牧童的快樂寫的淋漓盡致。勞累了一天的牧童,在皓皓明月高掛的夜晚,躺臥在草地上,是一種自在心境的釋懷和疏放,因為他不用擔心什么?
老師:牧童躺臥在草地上,一點也不用擔心,相反是一種獨有的享受,在享受中他可以欣賞什么?
[評析:毫無疑問,《牧童》滿詩盡是快樂在。王崧舟老師說得好,文本細讀雖然強調沉入言語、逐字逐句的解讀,但是這種解讀并非漫無目的、毫無重點的散步式細讀。應該像錢理群先生說的不能要求學生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都弄明白。否則,細讀文本處處精細就是扼殺精細,正所謂精細反被精細誤。第四句詩的臥是詩眼,是牧童一種自在心境的釋懷和疏放,因為他不用擔心放牧歸來時間晚遲、家長是否會指責、牲口能否吃飽、笛弄的時間和姿勢、是否脫蓑衣躺臥更是因為他躺臥在草地上,可以好好地享受欣賞皓皓明月、吹拂舒心晚風、欣賞草鋪橫野的夜景、靜聞野花的香氣、回味白天放牧的情景]
五、延伸閱讀,強化快樂
1.老師:牧童,是不少古代文人表情達意的對象,你知道有哪些描寫牧童的詩文嗎?
2.出示相關詩文。(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張說在《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第三首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隨大隗,心似問鴻蒙。儲光羲的《牧童詞》不言牧田遠,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馴擾,不亂牧童心。圓笠覆我首,長蓑披我襟。方將憂暑雨,亦以懼寒陰。大牛隱層坂,小牛穿近林。同類相鼓舞,觸物成謳吟。取樂須臾間,寧問聲與音。李涉的《山中》無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應,叫笑如生鹿。欲報田舍翁,更深不歸屋。劉駕的《牧童》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晝日驅牛歸,前溪風雨惡。成彥雄的《村行》曖曖村煙暮,牧童出深塢。騎牛不顧人,吹笛尋山去。棲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老師:自由讀一讀,說說詩中的牧童有什么相同的特點?
老師:再讀一讀課文,說說讀詩后感受。
高中古詩詞教案1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3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牧童》
一、介紹詩人,激發(fā)興趣。
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疑。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全詩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2.交流讀懂了什么?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全詩。
四、三讀古詩,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把體會到的情感,記錄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4.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注意讀出詩歌表現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4.練習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教學《舟過安仁》
一、激趣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生活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頑皮的孩子。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感受不一樣的童年生活!
二、初讀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讀全詩,正音,注意停頓。
4.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5.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棹:船槳。怪生:怪不得。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入情入境品讀詩句。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3.詩人喜歡孩子嗎?你喜歡他們嗎?為什么?
學生放飛想象,仿佛和詩中的兩個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張傘使風,聽到了水聲、風聲、歡笑聲,想到了自己曾做過的調皮事,怎能不喜歡呢?而詩人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4.帶著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閑的畫面。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ㄒ詡憬栾L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牧童》《舟過安仁》。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根據詩意畫一幅圖畫,或者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課時教學《清平樂村居》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樂讀作yu。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讀全詞,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讀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檐、媚、翁、媼、亡賴、剝
3.指名讀,全班齊讀。讀出韻律節(jié)奏。
三、再讀全詞,理解詞意。
1.自由讀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語意思。
2.交流自己讀課文的收獲,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語:茅檐:茅草蓋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翁媼:老翁、老婦人。鋤豆:在豆田里鋤草。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同桌結合插圖和注釋,討論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蓋的,屋矮檐低;門前有一道溪流,岸邊長滿青草,綠水青草相映,更顯得碧清可愛。不知是誰家的兩位斑斑白發(fā)的老夫妻喝過幾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語對話,互相取悅,語調柔媚親昵。
大兒子在河東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子,只有我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爬著臥著剝蓮蓬玩。
四、品讀全詞,體悟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再讀全詞,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鄉(xiāng)村條件簡樸,但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婦恩愛,孩子勤勞,生活溫馨,難怪令人陶醉。
4.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悟。
5.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6.熟讀成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fā)興趣。
1.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yōu)美的短文。
2.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唱《清平樂村居》。
3.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
高中古詩詞教案13
【設計理念】
本課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思想是多讀感悟。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帶領學生讀背吟誦,讀中想象,讀中追問,讀中感悟,以此來理解古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懷。
【教學目標】
、睍J螺、諳等2個生字,會寫亭、庭等5個生字。
、灿懈星榈乩首x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詩意,能想象三首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
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或課件);獨坐敬亭、洞庭勝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寫意畫(或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課件演播,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假期我們游覽了不少地方吧?
、闭n件呈現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師問: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詩句來說一說這些景象嗎?(學生說《望廬山瀑布》,《絕句》等。)
⒉再以課件形式呈現江南春色洞庭勝景獨坐敬亭等三幅寫意畫。
師:這些地方漂亮嗎?知道這是哪些地方嗎?(如果不知道,教師點明這分別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
師:現在我們就去領略這些美麗的風光吧!翻書讀1課《古詩詞三首》。(師板書課題1.古詩詞三首)
[設計意圖]課件演播風景圖畫,看圖說詩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課呈現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等寫意畫,可以幫助學生讀詩詞時有一個總體印象,為學生理解詩詞起到定向發(fā)動的作用。
二、借助注釋,自讀明義
師:我們今天先學習第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⒈簡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亭,讀tng,我們學過的停去掉亻即是這個字。這個字常見于亭子的名稱上,如愛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步處煼蹲x古詩,生試讀正音,再流利朗讀。
3.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詩句意思。
4.交流:
。1)學了古詩,你明白了哪些內容?
。2)你還有哪些內容不明白?提出來討論。
。墼O計意圖]鼓勵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熟練自讀,再通過注釋,初步讀懂詩句的意思。
三、介紹背景,探究其義
1.教師介紹李白作詩背景。(這首詩是李白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tài)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讀古詩,自問互問。師:通過介紹,大家再讀古詩,看有什么新的體會或疑問。
3.全班再讀,教師追問。
(1)獨坐是誰獨坐?
。2)讀詩,仔細體會,詩人獨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詩人聽到些什么?會想到些什么?
。3)本來,還有眾多鳥相伴;本來,還有一朵孤云為伍,但是現在它們都離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這兩句話與題目的哪個字呼應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詩人一個人在敬亭山,誰和他相互看呢,這里你讀懂了些什么?生試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你覺得應該把哪些詞語重讀才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學生已經問過上述某些問題,此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就可以刪減。若學生未能深入,教師需要再追問)
。墼O計意圖]教師介紹詩人作詩背景,讓學生能透過詩句的字里行間體會詩人內心的感情;教師追問的目的,既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義詩境詩情,又是檢測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誦讀嘗試,背誦默寫
1.通過探究,我們明白了詩意詩境,你頭腦中有一幅什么樣的圖畫呢?(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景,什么樣的情?)能不能試著讀一讀,用你的聲音的快慢、輕重來塑造這些畫面?
2.試讀后,用鉛筆在重讀的字詞下劃,在長音后劃/,再讀給同桌聽。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學生擦掉自己用鉛筆標注的錯誤記號,再用鋼筆把正確的重音、長音標示出來)。學生作標記后再誦讀。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設計意圖]對古詩的朗讀節(jié)奏、重音的處理,不宜由教師直接下結論,先由學生自己嘗試后,教師再給予必要的點撥引導,形成彼此認同的意見后誦讀效果會更好。
第二課時
一、簡介洞庭,引入課題
1.齊背《獨坐敬亭山》,這首詩寫景也寫情;看《望洞庭》,又寫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課題并板書《望洞庭》。
2.介紹洞庭湖。
[設計意圖]由上一首古詩引入,除有復習作用外,主要體現前后兩首古詩之間的聯系。
二、初讀正音,多讀明義
1.學生初讀古詩。螺,常見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聲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橫折折撇和平捺的筆勢。
2.再讀古詩,借助注釋初步理解詩句。
和,和諧。水天一色,和諧漂亮。
青螺,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狀,因為君山上樹木蔥蘢,故稱青螺。
3.互讀古詩,相互交流。同桌互說對詩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問詢。
。墼O計意圖]讓學生充分自讀,再通過注釋讀懂詩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詩句意思。
三、再讀古詩,啟發(fā)想象,釋疑解難,深化理解
師:讀古詩要會悟,而悟來源于多讀多問多想象。
1.讀古詩,想象畫面:你頭腦中有哪些美麗的圖畫?邊讀古詩,邊想象,再說說頭腦中的畫面。
2.教師提出下列問題,分組討論交流。
。1)望洞庭能改為看洞庭嗎?
。2)和是和諧的意思。你頭腦中,怎樣的湖光秋月畫面才兩相和呢?
。3)古代鏡是由銅磨平而成的。鏡未磨是一種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絕對的.平,有粼粼波紋的景象)。這與潭面無風有矛盾嗎?
。4)翠是什么顏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銀盤指什么?這里的湖水白,與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嗎?
(6)文中幾處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3.全班匯報交流。
。墼O計意圖]提出幾個疑問,抓住幾處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體會詩的意境。
四、誦讀古詩,畫出意境
1.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誦讀古詩,想象畫面,畫出意境。
各組合作畫一幅簡筆畫,一幅圖配一句詩,看哪組畫得更符合詩意。
[設計意圖]畫圖是進一步體會詩意詩境的一種手段,因此畫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體現詩意。畫配詩,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實現了默寫古詩的目標。
第三課時
一、簡介詞牌知識,引入本首詞的學習
師:前兩首都是詩,今天要學習的一首詞。憶江南是詞牌名。什么是詞牌?詞牌也稱為詞格,是填詞用的曲調名。
師:現在我們打開書讀一讀這首詞(板書課題憶江南)。
。墼O計意圖]第一、二學段涉及的古代詩文以詩為主,因此,要給學生點明憶江南不是詩名,而是詞牌名!稇浗稀凡皇窃,而是詞。
二、自讀正音,初知大意,反復練讀,背誦古詞
1.自讀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這里讀cng,是曾經的意思。諳,ān,熟悉。能不憶江南是反問句,要注意讀出反問語氣。
2.反復練讀,背誦古詞。
自主練讀,試背古詞,然后同桌互考。
3.說說詞的大意。
[設計意圖]白居易的詞《憶江南》通俗易懂,對詞句的理解并不難。這首詞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歷來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廣泛傳誦,因此,背誦是很重要的任務。
三、借助前兩首詩的學習方法,合作學習,誦讀古詞,探究其義
1.借助注釋,理解詞句。
2.互相提問,釋疑解困。
3.教師提問,討論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讀相關詞句來回答。
。2)風景舊曾諳,既然作者對江南再熟悉不過了,為啥只說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來表現江南春色的寫法。)
。3)紅勝火,你想到了什么?
綠如藍又寫出了什么景致?你體會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想象紅綠色彩鮮明,對比強烈,體會詩人對江南風景由衷喜愛之情。)
。ń處熖嵋梢詫W定教,如學生已經提出并解決了某些問題,這些問題就不必再提出)
。墼O計意圖]教師提問,主要是檢驗學生思考體會的程度,同時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四、以問引讀,深化情感
師引問:你現在知道能不憶江南的原因嗎?
師引:能不憶江南?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用詞來回答)
師引(語氣變化,情感加深):能不憶江南?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仍用詞來回答,語氣要有變化。)
師再引(語氣變化,情感進一步加深):能不憶江南?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還用詞來回答,學生情感要有進一步的變化)
[設計意圖]教師引讀語氣的一次次加強,目的是要喚起學生對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一次比一次強烈的情感體會。
五、綜合比較(異同),總結全課
1.師:學完了這三首古詩詞,你能將三首詩詞連著背一遍嗎?
2.比較異同。(老師板書)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詩人寫的)
景物地點同(都屬于江南)
詩詞內容同(都寫景,都是寫景抒情的)
異:體裁形式不同(前兩首是詩,后一首是詞)
詩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調寫景言意,后兩首熱情頌景抒情。)
表現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運用了擬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對比非常強烈。)
3.再讀古詩詞三首。師總結全課。
【板書設計】綜合比較異同,便于學生綜合理解古詩詞的內容及表現手法,可以加深對詩詞的進一步理解。
【板書設計】
1.古詩詞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點同
詩詞內容同
異:體裁形式不同
詩人情感不同
表現手法不同
[設計意圖]板書三首古詩詞的異同,既檢驗了學生對三首古詩詞的理解程度,又是對三首詩詞內容情感以及表現手法的總結梳理,是對詩詞理解的提升。
【特別建議】
古詩詞教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不要講得太多,甚至包辦代替,不要在學生還沒有理解的情況下,大量地抒發(fā)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這樣做,可能填塞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我們教學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鼓勵學生通過注釋來理解,借助插圖來理解,通過交流來理解,引導學生通過多讀多背,熟練背誦來感悟理解。
教師不要失去引導之責。雖然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棄引導的責任。四年級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異,很多小朋友認為知道了每個字或詞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詩詞了。對此,我們有必要進行一定的引導。如三首古詩詞教學均有教師提問的環(huán)節(jié),這就是一種引導。這個教師提問,除了檢驗學生的學習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學生對古詩詞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認學生僅僅停留在孤立字詞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高中古詩詞教案14
第一課時《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僮屑氂^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②認真讀讀題目,說說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題目點名了時間和地點)
、勰氵想了解這首詩的什么內容?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他的創(chuàng)作有什么特點?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茉鯓硬拍茏x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①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谥该x詩,師生正音。
、勰x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做記號。
、苄〗M交流。
、萑嘟涣鳎處熤笇。
●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①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②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鄹星槔首x,體會詩情。
●背誦,積累語言
●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傧扔脤W習《鄉(xiāng)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谛〗M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廴嘟涣髯詫W成果。
、芩鸭鑼懱飯@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漁歌子》
●創(chuàng)設意境,理解課題
①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谀銈兞私庠~嗎?試著說一說。
③簡介詞的相關內容。(略)
④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倥錁防首x,營造氣氛。
、谧杂衫首x,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壑该首x,師生正音。
④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菪〗M交流學習成果。
、奕嘟涣鳎處燑c撥指導。
白鷺;閑適的象征。它能襯托出漁夫的生活環(huán)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須歸:樂而忘返,不想回家。
⑦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俳處煼蹲x,再入意境。
②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壑该首x,教師指導。
。ㄐ〗M輪讀,相互欣賞。
⑤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①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诘秸n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勰瑢憙墒坠旁姟
高中古詩詞教案15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2.體會詩詞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3.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學習重點
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配樂磁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牧童》
。ㄒ唬⿵土暋端姟,范讀導入
師:有一首題目為《所見》的古詩大家十分熟悉的,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
1.全體同學齊背《所見》(清袁枚所著──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突然閉口立。)
2.交流《所見》一詩中的牧童形象。
3.過渡:聽同學們背《所見》這首詩,仿佛看到了一個活潑可愛的牧童騎在牛背上的樣子,現在,我也給大家讀一首題目就叫《牧童》的詩,看看詩中的描寫敢一個什么樣的牧童。
4.師配樂范讀。
5.生猜大意,交流詩中描寫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引導學生用一些詞來描述,如:悠閑、舒適、自在、自得其樂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詩意
1.生自由讀全詩,要求讀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書、注釋、與同學合作,初步理解詩歌大意,并在小組內練習誦讀全詩。
3.指名誦讀,正音。提示學生按一定的節(jié)奏來讀。全詩節(jié)奏可以這樣劃分,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4.師生互動交流對詩歌大意的理解。
5.師:請同學們再次誦讀全詩,發(fā)揮想象,在腦海中把詩歌的語言變成一幅畫面,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CT埃谎弁,盡是長勢茂盛的青草,晚風中,牧童吹奏的笛聲悠揚悅耳。黃昏時分,吃完晚飯,連蓑衣也不脫,就悠閑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賞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樂朗讀,其他同學可閉起眼睛聽讀,想象畫面。交流聽后所感,師生互動評議。
。ㄈ┰O身處地,感悟詩情
1.師: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動交流。
師小結:學習這首詩,使我們體會到田園生活的樂趣。我想,大家一定會記住這個牧童,記住他在風中吹奏的曲子,讓我們再次齊讀這首詩,去感受田園生活的詩情畫意。
3.誦讀全詩。結束本詩學習。
二、學習《舟過安仁》
。ㄒ唬┙柚嬅,導入新詩
1.觀察圖上的兩個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詩歌是怎么描寫他們的?
2.生自由讀詩。遮,注意要讀翹舌音。記住字形。讀通、讀順全詩。
3.通過讀注釋或借助工具書,基本理解詩歌大意。
。ǘz查自學,深入探討
1.指名讀詩,正音,注意篙、棹兩個生字的讀音。
2.再讀全詩,并想一想,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沒有讀懂。
3.師生互動交流詩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讀懂的語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討。
。ㄈ姶笠猓阂恢徊辉贀P帆劃槳的小船中間,坐著兩個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沒有下雨,這兩小孩居然撐著傘,仔細一看,原來他們撐傘不是為了遮風擋雨,而是舞動著傘柄起到類似揚帆的'作用。)
4.說一說,這兩個小男孩留給你怎樣的印象?你喜歡他們嗎?為什么?
5.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兩個小童張傘使風的樣子。通過朗讀把兩個小童天真、淘氣的樣子表現出來。
6.指名讀、齊讀。讀后點評。
。ㄈ┎贾米鳂I(yè),延伸拓展
背誦兩首詩。預習《清平樂.村居》
第二課時
一、課題導入,介紹知識
1.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觀察此課題與其他詩歌題目的區(qū)別。(中間有個分隔符號,前者是詞牌,后面是詞的題目。)
2.師生互動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3.師小結:詞原是配樂而歌唱的一種詩體,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詞鼎盛時期,句的長短隨著曲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一般分為上下兩闕,也就是上下兩段。宋代的蘇東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詞人。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課題入手,想象內容。
師:課文描寫的村居生活是怎樣的一幅場景?詩人是怎么描寫的?
2.練習朗讀,讀準生字音,讀順詩句。
3.邊讀邊劃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師巡視,發(fā)現學生的困惑,或板書黑板,或與學生個別交流。提倡組內合作,借助注釋以及工具書,初步理解詞的大意。
4.指名讀文。其他同學正音、評價,特別提醒學生注意亡、剝兩個字在本課的讀音。
5.交流比較生僻、不易理解的詞。如,醉里、相媚好、亡賴。
6.指名說大意,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距離農家低小的屋檐不遠處,是一條清澈流淌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綠色的青草,屋檐下,有兩個頭發(fā)發(fā)白的老頭、老太正借著酒意說著悄悄話。大兒子十分勤快,在溪邊的田間地頭種豆,老二呢,正忙著編織雞籠。最頑皮、可愛的莫過于最小的那個孩子了,瞧,他趴在溪邊剝蓮蓬,正忙得不亦樂乎呢!)
三、發(fā)揮想象,加深理解
1.師:這一家子中,誰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兩口正在說什么悄悄話嗎?
2.生各抒己見。只要想象合理,都應該給予肯定。
3.這一家子的其樂融融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樣通過朗讀把這樣的一家子帶到我們面前呢?請同學們邊讀邊在頭腦里產生相應的畫面,看看他們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練讀。展示讀,集體評議,糾正。再讀。提醒學生在讀的時候是否表現出鄉(xiāng)村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美,醉里吳音相媚好的溫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輕松、活潑、愉快。
四、改編歌曲,激發(fā)興趣
1.師:詞本身就是為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建議學生自己嘗試配樂演唱。師可范唱蘇軾的《水調歌頭》,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生練習試唱。眾評議。
五、總結談話,回歸整體
1.師:關于詞、關于辛棄疾,我們才剛剛有了很膚淺的認識,希望同學們課外多閱讀些經典文學作品,吸取更多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
2.誦讀全詞,結束本課時學習。
六、布置作業(yè),積累升華
1.背誦課文。默寫《牧童》
2.收集、背誦其他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詞,開展一次背誦比賽。
【高中古詩詞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古詩詞09-09
高中必背古詩詞05-17
【經典】高中必備古詩詞大全07-20
高中必備古詩詞大全07-15
【經典】高中必背古詩詞05-17
古詩詞教案05-15
高中必背古詩詞默寫08-21
高中語文必背古詩詞07-02
小學古詩詞教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