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什么樣的古詩才經(jīng)典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1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家長的更高要求,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文化素養(yǎng)。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通過學習古詩,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字理解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詩歌鑒賞能力和語感。最近,在孩子的幼兒園里出現(xiàn)了一個有關(guān)學古詩的活動,引起了很多家長的關(guān)注。我與其他家長們一起參與此次活動,并由此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通過學習古詩,孩子可以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幼兒園的活動中,孩子們通過朗誦古詩,學習和模仿古人的語言表達方式,掌握了很多富有詩意的詞匯和句型,進一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發(fā)音更加準確,語調(diào)更加恰當,用詞更加準確。在日常交流中,孩子們也更加善于運用詩歌中的優(yōu)美表達方式,增強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其次,學習古詩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情趣和藝術(shù)欣賞能力。古詩是漢語文化的瑰寶,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通過學習古詩,孩子們不僅可以接觸到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還可以從中感受到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和人文底蘊。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會學習到不同類型的古詩,如田園詩、山水詩等,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趣。此外,學習古詩還可以讓孩子們了解古人的情感和哲思,提高他們對藝術(shù)的欣賞能力。
再次,學習古詩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古詩常常采用的是形象、生動的語言,通過豐富的想象力,讓讀者如臨其境,感受到其中所傳達的情感和美。而在古詩學習活動中,孩子們被鼓勵自由聯(lián)想和創(chuàng)作。他們可以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通過插畫、改編等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這種創(chuàng)作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想象力,促進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獲得了很多樂趣,并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和嘗試。
最后,學習古詩也是培養(yǎng)孩子們情感和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古詩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情懷,通過這些詩句,孩子們可以學習到不同的情緒和情感表達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情感的學習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處理人際關(guān)系,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的品格和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
總而言之,通過幼兒園學古詩的活動,我深切體會到古詩對孩子成長的積極影響。通過學習古詩,孩子們能夠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審美情趣和藝術(shù)欣賞能力,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積極向上的情感和品德修養(yǎng)。作為家長,我們應(yīng)該積極關(guān)注孩子在幼兒園學古詩的過程中的變化和進步,給予他們充分的支持和鼓勵。只有在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才能夠培養(yǎng)出具有高尚情操和藝術(shù)修養(yǎng)的新一代。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2
活動目標:1、感受古詩中所表達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2、欣賞古詩,學習有感情、又起伏的吟詩。
3、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意境,隨音樂進行藝術(shù)表演。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 圖片 一體機課件 貼紙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帶領(lǐng)幼兒唱兒歌《我愛好媽媽》。
2、向幼兒提出問題“你們愛你們的媽媽嗎?”“你們?yōu)槭裁磹蹕寢屇亍保?/p>
老師總結(jié):因我們的媽媽愛我們,所以我們也愛媽媽。
二、活動展開
1、結(jié)合圖片,了解原文大意。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關(guān)于母愛的故事。先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故事的主人公——孟郊 孟郊是一個非常喜歡旅游的人,所以人們都喜歡把他叫做游子。有一次,孟郊聽說東北的長白山下雪了,于是他打算第二天就去東北旅游。孟郊的媽媽聽說東北可冷了,于是她就拿起針線,開始給孟郊做起了衣服。孟郊看見媽媽把衣服縫得特別特別的密。便問媽媽“媽媽你為何把衣服縫得這么密呀?”媽媽說:“媽媽擔心你在外面的時間太長,衣服壞的快。所以把衣服縫得密一些,衣服便會結(jié)實一些。這樣你可以多穿一段時間!泵辖悸犃藡寢尩脑挘蹨I都快流出來了。他想:媽媽對我的愛就像春天的陽光一樣偉大。而我就像是一顆小草。怎么做也報答不了媽媽對我的恩情。孟郊還把他和媽媽的故事寫成了一首詩。他要讓所有的小朋友知道,我們的媽媽永遠都是最愛我們的。而我們也一定要好好地愛我們的媽媽,F(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孟郊寫的這首《游子吟》
展開
2.打開多媒體,幼兒完整欣賞故事。
3.學讀古詩。
(1)師:現(xiàn)在老師要把這首詩教給我們的小朋友!蜷_原文圖片,老師劃指(教棍)教讀古詩原文。(向幼兒強調(diào)原文情感,師:孟郊舍得離開自己的媽媽?當孟郊快要離開媽媽時,他的心情是很所以我們讀古詩的時候要用悲傷的語氣來讀哦。)
(2)結(jié)合肢體動作,老師再次教讀古詩二遍。(不要忘記標題和作者)
4.朗讀游戲
師:通過詩歌我們都知道了,媽媽為了我們很辛苦。那我們要怎么做才能報答媽媽對我們的恩情呢?(引導幼兒回答:給媽媽錘錘背,揉揉肩)
游戲一:給媽媽捶捶背
玩法:全體幼兒先把椅子向后退。請小女生來當媽媽,小女生搬起椅子小腳丫上坐一排。小男生當孩子。站在小女生的后面給“媽媽捶背”。(大家一起邊念原文,邊游戲) 游戲二:給媽媽揉揉肩。
小女生和小男生互換,小女生當寶寶,給“媽媽揉揉肩”。
5.閱讀
為幼兒發(fā)放古詩課本,幼兒用手指讀。教師發(fā)放獎勵貼紙。激勵幼兒對學習的興趣。
三、總結(jié),結(jié)束。
師:今天我們通過古詩《游子吟》的故事。體會到了媽媽對我們的`愛。所以我們小朋友在家時,一定要聽媽媽的話,體貼媽媽。做一個孝順?gòu)寢尩暮煤⒆。今天晚上回到家,大家不要忘記把這首《游子吟》念給我們的媽媽聽。老師還要給大家布置一個家庭作業(yè):晚上回家為媽媽洗一次腳。并對媽媽說:“媽媽辛苦了!媽媽我愛你!”
中班古詩《游子吟》教學教案 —王青蓮 活動名稱:《游子吟》 活動目標:1、感受古詩中所表達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2、欣賞古詩,學習有感情、又起伏的吟詩。 3、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意境,隨音樂進行藝術(shù)表演。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 圖片 一體機課…
讓作文音像教材進入課堂_ 作文音像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的內(nèi)容。如《家訪》、《烈士紀念碑前》等,分別由3-4幅畫面的投影片和音樂組成,學生看了后感到有題材可寫,教師也感到有內(nèi)容可教,減少了學生寫作時選材的難度,明顯地提高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2.增強形…
標識設(shè)計-設(shè)計你我的生活 生活離不開設(shè)計、就像魚離不開水一樣。一個簡單易懂的標識標牌會給人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 標識設(shè)計和景觀設(shè)計在本質(zhì)上其實是相通的,都是在設(shè)計人的生活,它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對所在城市的歸屬感和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喜歡旅游的人常常會有…
和解劑中成藥,具有疏泄調(diào)和作用,以舒暢氣機調(diào)和臟腑,治療少陽病或肝脾、腸胃不和等證。 理氣劑中成藥具有疏暢氣機、調(diào)整臟腑功能的作用,治療氣病。氣分病包括氣虛、氣滯、氣逆三方面。氣虛宜補氣,氣滯宜行氣,氣逆宜降氣(補氣在補益劑中論述)。行氣以調(diào)…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3
活動目標:
。薄⒘私夤糯鷷拈喿x方式,對古詩誦讀活動有興趣。
2、會有表情地朗誦七言絕句,初步有順序地擺放詩句。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怠⒁龑в變涸诠旁娭袑W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大圖書一本,《山行》音樂磁帶,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幼兒大拇指上畫紅娃娃(綠娃娃),大號字四份。
活動過程:
。、小朋友,這兒有本有趣的書。我們一起來看!你覺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師小結(jié):古時候的書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書時從后面一頁頁往前翻。
。、告訴你們,這本書里還藏了一首古詩呢!我們再來看一遍。教師翻書并念古詩《山行》。這首古詩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個大詩人寫的?描寫了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
3、你們想來學這首古詩嗎?出示大號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教師念一句,幼兒念一句。
。ǖ谝槐椋┯煤寐牭穆曇魜砟睢
。ǖ诙椋┪覀冞B起來念,會念的小朋友聲音響亮一點。
。ǖ谌椋┪覀冊賮硪槐。
。、這張紙上還有幾幅圖畫。你們猜猜看,這些圖畫里藏的是哪個字寶寶?(認識“山、石、白云、車、花”)
。怠F(xiàn)在我們來做個游戲,看顏色標記念。我是黃娃娃,黃顏色畫的字寶寶我來念。那紅顏色的字寶寶誰來念?綠顏色畫的字寶寶呢?(四張紙)
。、紅娃娃、綠娃娃真能干!這兒還有字卡,你們會把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詩嗎?那請你來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給后面的老師聽。擺對了,念得好,老師還會獎你一個五角星。
。、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將字卡收起來,坐在椅子上,跟著錄音機一起唱《山行》這首詩。(放音樂磁帶)
附:古詩《山行》(唐)杜牧遠
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4
望廬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從遠處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賞析
這首詩是七言絕句。此詩中的香爐,即第一首詩開頭提到的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墒牵搅嗽娙死畎椎墓P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chuàng)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皰烨按ā,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皰臁弊趾苊睿瘎訛殪o,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詩說,“壯哉造化功!”正是這“造化”才能將這巨物“掛”起來,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zhèn)チΦ馁濏灐?/p>
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tài)!帮w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最后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耙墒恰敝档眉毼,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jīng)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lián)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梢,“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fā)出來的。它夸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shù)風格。
宋人魏慶之說:“七言詩第五字要響!^響者,致力處也!保ā对娙擞裥肌罚┻@個看法在這首詩里似乎特別有說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云冉冉上升、裊裊浮游的景象表現(xiàn)出來了!皰臁弊智懊嬉呀(jīng)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shè)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么樣子。
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場景雖也不小,但還是給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雖是小詩,卻頗有點大賦的氣味。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蘇軾說:“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話雖不無過激之處,然其基本傾向還是正確的,表現(xiàn)了蘇軾不僅是一位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鑒賞家。
這首七絕因篇幅較小,詩人用夸張的比喻把景物升騰到更高的境界,達到寫瀑布的極致,極為夸張,但又清新自然,淺顯生動,同時具有動蕩開闊的氣勢,飛動流走的章法,跳躍騰挪,亦有歌行的氣勢和特點。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5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是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像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注釋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創(chuàng)作背景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陽所寫。作者早年漂泊無依,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結(jié)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飽嘗了世態(tài)炎涼,更覺親情可貴,于是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賞析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此詩情感真摯自然,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 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qū)區(qū)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fā)自肺腑的愛。
這首詩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shù)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6
稚子弄冰
楊萬里〔宋代〕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銀鉦一作: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玻璃一作:玻)
譯文
兒童早晨起來,將凍結(jié)在銅盆里的冰塊脫下,用彩線穿起來當錚。
敲出的聲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樹林,忽然冰鑼敲碎落地,發(fā)出美玉摔碎般的聲音。
賞析
全詩攝取瞬間快景避開直接描寫,用生動形象的“穿林”響聲和貼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開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金盆,古時把金屬的東西統(tǒng)稱作金,這里指銅盆。脫,脫離,取出。曉,清晨。鉦(讀zhēng),鑼。說清晨起來,兒童從銅盆里取出夜間凍好的冰塊,用彩色絲線穿上當作銀鑼。天寒才能結(jié)冰,冰塊又是很涼的,兒童卻早早起來去玩它,寫出兒童不怕冷;一塊涼涼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絲線當鑼敲。這是只有兒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線,“銀”鑼,又很美。說明這個兒童既頑皮,又聰明精靈。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響”,磬(讀qìng),樂器名,古時常用玉石雕成。懸于架上,以物敲擊。這句詳細描寫兒童提著銀鑼似的冰塊玩耍的情景。說他手提“銀鑼”在樹林里邊敲邊跑,“銀鑼”發(fā)出玉磬般美妙的樂聲。無疑,這聲音清脆悅耳,傳得很遠。“穿”字,有人在林間奔跑的意思,也有聲音的傳播。詩句將兒童得到“銀鑼”,興高采烈的情態(tài)傳神地描繪出來,讓人想見他那狂喜的身影。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聲”。意外的情況發(fā)生了,詩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波折。玻璃,古時指天然的玉類美石。碎地,落在地上摔碎。意思是;兒童手里的冰塊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聲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樣。兒童的心情怎樣呢?詩人沒有寫,但可以想象出,一定是感到突然,有些遺憾,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望著地上碎裂的冰塊。幾乎同時送到耳朵的聲響竟是那樣優(yōu)美,又個意想不到,也許他會瞬間轉(zhuǎn)憂為喜,高興得又蹦又跳了。這最后一句,意外,又合情理。沉甸甸的冰塊,用絲線提著,掉下是很自然的冬天地面凍得很硬,冰塊又硬又脆,落地摔碎也很容易。但兒童不考慮這些,只顧高興地跑呀,敲呀,結(jié)果摔碎了。活畫出兒童天真可愛的形象,而且情趣橫生,余味無窮,給人以美的享受。
詩中孩子弄冰的場景,充滿了樂趣:心態(tài)上,寒天“弄冰”,童心熾熱;色澤上,“金”盤“彩”絲串“銀”冰;形態(tài)上,是用“金盤”脫出的“銀錚”,圓形;聲音上,有“玉罄穿林響”的高亢,忽又轉(zhuǎn)作“玻璃碎地聲”的清脆。全詩形色兼具以感目,聲意俱美以悅耳賞心,繪聲繪色地表現(xiàn)出兒童以冰為鉦、自得其樂的盎然意趣。
全詩突出一個“稚”字。稚氣和樂趣能使兒童忘卻嚴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樂。孩童與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諸多的相通之處,唯其如此,孩童的“脫冰作戲”的場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這種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為審美基點,楊萬里通過“以稚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為詩趣,一方面從稚子的心理出發(fā),描寫“脫冰”的動作細節(jié);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賞其行為細節(jié),這樣孩童的稚氣與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為形之于筆端的盎然詩意。詩人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兒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繪得如此真切酣暢。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7
絕句
杜甫〔唐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賞析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diào)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jié)萬物復蘇,萌發(fā)生機時的顏色!皟伞焙汀耙弧毕鄬;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gòu)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fā)。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huán)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寫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字,表現(xiàn)出積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著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終于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zhàn)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并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lián)系。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zhàn)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xiāng)。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么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jīng)大大消減了!安础弊,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于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quán)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quán),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nèi)在情感使其內(nèi)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nèi)心復雜的情緒,構(gòu)成一個統(tǒng)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xiàn)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zhuǎn)換,江船的出現(xiàn),便觸動了他的鄉(xiāng)情。表面上表現(xiàn)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nèi),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8
古人詩詞的魅力無法抗拒,它們所表達的情感與意境深深打動了每一個人。在幼兒園階段,孩子的想象力和感知力正處于高度開發(fā)階段,引入古詩詞教學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廣泛的視野。我有幸擔任了幼兒園的古詩詞教學工作,通過這一經(jīng)歷,我深刻體會到了幼兒園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下面是我的心得與體會。
古詩詞可以引導孩子們通過言語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通過欣賞詩詞,孩子們能夠產(chǎn)生共鳴。古詩詞充滿了豐富多彩的意象,奇妙的語言和美妙的韻律,這些都能夠喚起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幼兒園里,我常常以外國兒童的方式教授古詩詞,讓孩子們通過欣賞音樂和美麗的圖畫來聽古詩詞,這樣能夠激發(fā)他們對古詩詞的興趣,感受到古詩詞的美妙之處。孩子們都非常熱衷地參與其中,詩詞的韻律和美麗的表達方式給他們帶來了快樂。
孩子們的審美觀念在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培養(yǎng)。幼兒園的古詩詞教學正是促使孩子們發(fā)展他們的審美能力的良好途徑之一。通過學習古詩詞,他們可以學會欣賞美麗的語言形式和優(yōu)美的韻律,領(lǐng)悟到不同詩詞體裁的特點,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我經(jīng)常利用幼兒園的游戲時間,通過展示一些古詩詞的圖畫或歌曲,培養(yǎng)孩子們對美的感知,增加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與喜愛。
古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和哲理可以激發(fā)幼兒的情操。幼兒階段正是培養(yǎng)孩子情感的重要時期,古詩詞通過其情感表達的方式可以引導孩子們?nèi)ンw驗與感知自然、生活和人類之間的情感。例如,我常常會用一些有故事性的古詩作品,如楊洪基的《青花瓷》來講述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通過故事中的人物與感情來引導孩子們?nèi)ンw驗古詩詞表達的情感。幼兒們對于這些情感的體驗,對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通過學習古詩詞,幼兒們能夠拓寬他們的視野,了解和體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們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歷史、社會、風俗和哲學思想。通過學習古詩詞,幼兒們能夠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認同感。在我教授古詩詞的過程中,我往往會與孩子們一起欣賞中國傳統(tǒng)繪畫和中國民樂,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第五段:古詩詞教學需因材施教。
古詩詞教學要因材施教,根據(jù)幼兒的.個體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個別差異化的教學。在我教授古詩詞的過程中,我會通過游戲或手工制作等形式來培養(yǎng)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在歡樂中領(lǐng)悟古詩詞的美妙。此外,我也會注重培養(yǎng)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表達能力,鼓勵他們創(chuàng)作一些簡單的韻文和詩句。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我發(fā)現(xiàn)幼兒對古詩詞的學習更加主動積極,也更善于運用古詩詞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總而言之,在幼兒園階段,通過古詩詞的教學能夠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我們需要關(guān)注每個幼兒的個體特點,并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來引導他們?nèi)ジ形蚬旁娫~的內(nèi)涵與美妙。只有站在幼兒的角度去體驗,才能更好地為他們打開廣闊的視野,開啟他們美的感知之旅。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9
江南
漢樂府〔兩漢〕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譯文
江南又到了適宜采蓮的季節(jié)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
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注釋
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后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shè)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guī)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shè)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采集民間歌謠,以供統(tǒng)治者觀風察俗,了解民情厚薄。這些采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jīng)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后人稱為樂府詩。
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
可:在這里有“適宜”、“正好”的意思。
賞析
這是一首采蓮歌,反映了采蓮時的光景和采蓮人歡樂的心情。在漢樂府民歌中具有獨特的風味。
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回旋反復的音調(diào),優(yōu)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diào),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荷葉,蓮葉下自由自在、歡快戲耍的魚兒,還有那水上劃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蓮的壯男俊女的歡聲笑語,悅耳的歌喉,多么秀麗的江南風光!多么寧靜而又生動的場景!從文化學的角度,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首情歌,它隱含著青年男女相互嬉戲,追逐愛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魚兒,在蓮葉之間游來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進青紗帳”?
讀完此詩,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撲來,想著就令人覺得清爽。還不止于此,我們感受著詩人那種安寧恬靜的情懷的同時,自己的心情也隨著變得輕松起來。
詩中沒有一字是寫人的,但是我們又仿佛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機的青春與活力,領(lǐng)略到了采蓮人內(nèi)心的歡樂和青年男女之間的歡愉和甜蜜。這就是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10
教學活動:
游子吟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的含義,了解母親的辛苦和對孩子的慈愛之情。
2、感受故事的凝練,能夠按照古詩的韻律和節(jié)奏有感情地進行朗誦。
3、增進濃厚的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游子吟》教學掛圖、幼兒課本、語言CD。
2、古箏曲、《游子吟》音樂CD。
3、幼兒課本第1冊第17頁。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觀察教學掛圖或幼兒課本1第17頁,以故事形式講述部分譯文,理解母親對孩子的恩情。
事先提問:圖片中有誰?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故事。
一一位慈祥的老母親,手中拿著針線,給準備到外地做事的兒子縫制衣服。她擔心兒子走后遲遲回不來,就把衣服的針腳縫得密密的,使它更結(jié)實更耐穿一些。
2、教師觀看教學掛圖,請幼兒欣賞、感受古詩的凝練,學說古詩。
(1)觀看教學掛圖前四句部分,朗誦古詩前四句。
(2)分句提問。請幼兒結(jié)合詩句,說一說每句的意思,并逐句學說古詩前四句。
(3)討論:故事中這位母親是位怎樣的母親?你是從哪里感覺出來的?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位母親。
(4)繼續(xù)欣賞掛圖。請幼兒說一說看到了什么?畫面表現(xiàn)的是什么意思?教師重點講解譯文,并朗誦古詩后兩句,幼兒逐句學說。
講解:小草應(yīng)為有了春天陽光的照射,才能發(fā)芽長大,但小草卻很難報答陽光的`恩情。兒子也在母親的照顧下長大成人,做兒子的又怎樣才能報答母親那深深的恩情呢?
(5)介紹古詩名稱、作者。
3、學習朗誦古詩,引導幼兒感受古詩特有的韻律和節(jié)奏。
(1)播放語言CD,請幼兒完整欣賞。
(2)教師完整朗誦,幼兒輕聲跟讀。
(3)引導幼兒運用表情、動作等大膽表現(xiàn)古詩表達的感情,并再次嘗試朗誦。
(4)播放古箏曲,教師組織幼兒通過個別、小組、集體等朗誦形式進行朗誦表演,表達對母親的愛。
4、請幼兒靜靜欣賞歌曲《游子吟》。
活動延伸:
1、繼續(xù)閱讀幼兒課本,根據(jù)畫面自由朗誦。
2、播放《游子吟》歌曲,供幼兒學唱。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11
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杜甫〔唐代〕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賞析
詩題為獨步尋花,組詩的.第五首則寫到黃師塔前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寫具體的地點!按汗鈶欣б形L”則寫自己的倦態(tài),春暖人易懶倦,所以倚風小息。但這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這里疊用愛字,愛深紅,愛淺紅,愛這愛那,應(yīng)接不暇,但又是緊跟著“開無主”三字來的!伴_無主”就是自由自在地開,盡量地開,大開特開,所以下句承接起來更顯出絢爛綺麗,詩也如錦似繡。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12
活動目標:
1、增進幼兒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熱愛,初步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理解古詩的意境,體驗數(shù)字詩的趣味。
2、用拍手、敲擊節(jié)拍等多種游戲方式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活動準備:
1、1——10的數(shù)字卡。
2、掛圖:一去二三里
3、可敲擊出柔和聲音的筷子、積木。
活動過程:
1、教師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幼兒學習古詩的愿望。
。1)師出示1——10的數(shù)字卡片,引導幼兒認讀。
。2)提問:你們聽說過用數(shù)字做的'詩嗎?
2、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古詩。
。1)教師用緩慢的語速朗誦古詩一遍。
提問:你聽到詩歌中有哪些數(shù)字?猜猜這樣的詩叫什么詩?
。2)師出示掛圖,再次有感情的朗誦古詩。
3、借助掛圖,幫助幼兒理解古詩的意境。
(1)古詩中有什么景物?
。2)借助掛圖,幫助幼兒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
。3)引發(fā)思考并回答:你對這首詩有什么感覺?
4、教師引領(lǐng)幼兒學習朗誦古詩。
你覺得哪一句最美?幼兒回答后,跟念古詩兩三遍。
5、教師用多種游戲方式幫助幼兒朗誦古詩,體會古詩的韻律美。
(1)幼兒跟著教師打節(jié)拍念古詩。
。2)師念前半句,幼兒接后半句。
。3)教師念一句,幼兒接著念一句。
。4)幼兒用筷子或積木敲擊節(jié)拍,邊念邊為古詩伴奏。
6、活動延伸:
出示古詩字譜,引出下次活動的內(nèi)容(認識古詩中的數(shù)字)。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13
山村詠懷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
譯文
不知不覺一走就離家二三里遠了,輕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
路邊亭臺樓閣有六七座,還有八 九十枝的鮮花在綻放。
注釋
去:指距離。
煙村:被煙霧籠罩的村莊。
亭臺:泛指供人們游賞、休息的建筑物。
簡析
這首詩通過列錦的'表現(xiàn)手法把煙村、人家、亭臺、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gòu)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并創(chuàng)造出一種淡雅的意境,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兩句是一種線狀的視覺印象,“一去”做水平運動,”二三“虛指數(shù)量多,炊煙裊裊呈垂直狀態(tài),“亭臺六七座,八 九十枝花”兩句變換為點狀視覺印象:亭臺座座,鮮花朵朵。
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每句安排一個量詞,即“里”、“家”、“座”、“枝”,新穎有變化,也在每句中安排兩三個數(shù)字:“一”字打頭,“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 九十”又回歸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數(shù)目的十個漢字按照自然數(shù)序同小路、煙、村、亭臺、鮮花編織在一起,隨著詩句和畫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幾筆就構(gòu)成一幅自然樸實而又朦朧的山村風景畫,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14
《春曉》
活動目標:
1、通過圖片,理解并感受古詩的意境,初步學習古詩。
2、在音樂的伴奏下,按古詩的節(jié)律進行朗誦。
3、激發(fā)幼兒對春色的喜愛之情。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60—14,磁帶;顒舆^程:
一、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觀察春曉畫面。
1、教師:這幅畫上有什么?鳥兒喜歡什么時候在樹上鳴叫?為什么花瓣落了一地?你知道這是春天的什么時候嗎?(引導幼兒自由講述)
2、教師小結(jié):古時候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詩人,看到了這些景象,這位詩人寫了一首古詩,古詩的名字就叫《春曉》。
二、教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
1、提問:古詩的.名字叫什么?你聽到古詩里說了什么?(幫助幼兒理解“曉”、“眠”、“聞”等)
2、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覺就天亮了,當詩人醒來后,聽到了外面都是小鳥的叫聲。詩人想:昨天又是風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來。
3、播放錄音幼兒再次欣賞古詩。
三、學習朗誦古詩,感受古詩韻律。
1、教師帶領(lǐng)幼兒完整朗誦古詩2——3遍。
2、再次欣賞錄音,感受古詩的韻律:請小朋友仔細聽聽錄音里是怎么朗讀古詩的。
3、教師和幼兒再次按節(jié)律朗誦古詩。
4、幼兒集體朗誦古詩,進一步感受古詩的意境。
四、復習詩歌《迎春花》。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15
小池
楊萬里〔宋代〕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蔭一作:陰)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譯文
泉眼悄然無聲是因舍不得細細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里柔和的風光。
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鑒賞
這首詩描寫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gòu)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xiàn)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guān)系。
開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
一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字,給綠樹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歡這晴柔的風光,才以水為鏡,展現(xiàn)自己的綽約風姿。
三、四兩句,詩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用快鏡拍攝了一個妙趣橫生的鏡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睍r序還未到盛夏,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頭。一個“才露”,一個“早立”,前后照應(yīng),逼真地描繪出蜻蜓與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
楊萬里寫詩主張師法自然,他對自然景物有濃厚的興趣,常用清新活潑的筆調(diào),平易通俗的語言,描繪日常所見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縱即逝的變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畫面,因而詩中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古詩今譯泉眼悄無聲是珍惜細細的水流,樹陰映水面是它喜歡晴日的溫柔。小小的嫩荷剛露出緊裹的葉尖,早飛來可愛的蜻蜓站立在上頭。美術(shù)家朱宣咸以楊萬里《小池》詩意而創(chuàng)作的中國畫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與生動地反映了這一詩情畫意。
【經(jīng)典幼兒園古詩】相關(guān)文章:
幼兒園古詩教案12-31
幼兒園大班古詩教案《山行》10-01
幼兒園古詩游子吟教案02-02
幼兒園大班古詩教案《靜夜思》11-28
幼兒園大班古詩教案:楓橋夜泊08-29
尋隱者不遇古詩幼兒園大班教案01-16
幼兒園古詩教案錦集15篇02-02
幼兒園古詩《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通用03-06
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評析古詩春曉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