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婷婷在线精品综合_97人妻AⅤ一区二区精品_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閱讀>中秋節(jié)的故事
中秋節(jié)的故事
更新時間:2023-09-25 16:41:46
  • 相關推薦
中秋節(jié)的故事(附歷史起源+含義+民俗)

  中秋節(jié),是仲秋之節(jié),在進入秋季的第二個月,以十五月圓為標志,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比平時更亮,又謂之“月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jié)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點擊對應目錄可以直接查閱哦。

▼目錄▼
【1】中秋節(jié)的故事【5】中秋節(jié)日民俗
【2】中秋節(jié)的作文【6】中秋節(jié)日別稱
【3】歷史起源【7】中秋節(jié)日含義
【4】中秋節(jié)簡介【8】中秋節(jié)文學記述

  中秋節(jié)的故事:

  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后,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后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連續(xù)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币钊眨掌拮拥姆愿廊プ,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jié)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玄宗游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wèi)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玉兔搗藥

  兔子登上月宮搗藥,最早見于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顧、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對月亮有什么好處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宮的呢?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據(jù)聞一多先生考證,這“白兔搗藥”是由“蟾蜍搗藥”變來的。

  嫦娥身邊有只玉兔。據(jù)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養(yǎng)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只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后,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

  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

  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吳剛伐桂

  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可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可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玉兔傳說

  相傳,有一年北京城里鬧瘟疫,一下子病倒了許多人,吃什么藥也不見效。

  老百姓們急得沒辦法,只好都在院子里擺上供桌,焚香拜月,請求月官里的嫦娥救命。這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圓又大,嫦娥身在月官,借著明亮的月光,把人間發(fā)生的災難和老百姓對自己的乞求都看得一清二楚,嫦娥難過地哭了。于是,便派月宮里的玉兔下凡,為老百姓治病除災。

  玉兔受命后,便化作一位美麗的少女,她身穿一件白色紗裙,飄飄然地便來到了京城。她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為病人們治病。當病人吃下她給的仙藥,頓時會覺得身體清爽了許多,很多人當時就能下地活動了。

  為了感激玉兔的治病救命之恩,人們送給她金錢,被她拒絕;送給她禮物,也被她拒絕。人們總覺得過意不去,便拿出了許多衣服送給她,這回是無論玉兔怎樣推托也不行,她只好收下。就這樣,

  玉兔每到一家,都要換一身衣服,有時是男裝,有時是女裝;有時像個賣油的,有時又像個賣菜的,有時像個小姑娘,有時又像個老奶奶……一夜的功夫,她走遍了千家萬戶,更換了無數(shù)種裝束,人們噴嘖稱贊著這個“千變?nèi)f化”的`神奇郎中。

  奔波了一整夜,玉兔最終在天亮之前治好了最終一位病人。

  她感到又困又乏,就靠在一棵大槐樹下睡著了。由于太累了,在熟睡中競顯出了本相,頭上也露出了兩只大耳朵。街上的人們都驚奇地圍攏過來,看著這位兔面人身的少女,又抬頭看看即將消失在晨曦中的月亮,人們頓時明白了:這是月亮上的玉兔下凡,為咱京城百姓除災送吉來了!

  “玉兔下凡”的消息像一陣風吹遍了整個京城,立刻轟動了朝野上下。以后,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京城的百姓們都要供奉“兔兒爺”、“兔奶奶”,以緬懷玉兔當年為百姓們治病祛災的恩德。

  月亮十五個門

  天上有個月亮,月亮里住著一個姑娘。還有一個天狗給她看門。月亮有十五個門。每個月初一,月亮姑娘把門打開一個,門一打開,就露出一個小月牙兒。初二再打開一個,月牙兒又大一點,一直到十五,圓圓的月亮就全露出來了。

  從十六開始,月亮姑娘又一天關上一個門,到三十,月亮門全關上了,也就看不見月亮了。就是這樣,一天一天,一個月一個月,年年這樣。

  不知道是哪一年,來了一個叫亞西的男人。這個亞西是個窺視癖,愛好悄沒聲地跑到月亮門外偷著看月亮姑娘。月亮姑娘氣急了,把所有的門“啪、啪、啪”全關上了。

  一下子,天昏地暗,白天黑夜不分。這可糟了,天下的人們以為月亮被天狗吃了,說這是“月食”,就拿出鐵桶、銅盆,“當當當”、“當當當”地敲起來,亞西聽見有動靜,嚇跑了。月亮姑娘就又把關上的門打開,給天下的人照亮。

  高祖敬月

  月餅起源于唐軍的慶祝大捷的食品。在唐高祖統(tǒng)治時期,李靖將軍征服了匈奴,并于8月15日勝利回國。當時,一位吐蕃商人向唐朝皇帝贈送糕點。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糕點盒,取出圓圓的餅,笑著指著天上的明月說:“應該將此餅與月亮共享啊!闭f完把蛋糕給各位諸侯大臣一起吃。從此,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就形成了。

  玉兔進月宮

  傳說三位神仙變成了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兔子乞討食物。狐貍和猴子都有食物可以幫忙,只有兔子無能為力。后來,兔子說:“吃我的肉吧!”他跳進火里,把自己煮了,仙人大為感動。他把兔子送到月宮,變成了玉兔。

  月亮為什么這么亮

  月亮上有棵桂花樹,每到月圓的時候,它會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滿枝繁花飄散出清甜的香味。姑娘們聽老人說:“若采得八月十五的桂花,和進新谷一起杵磨,吃了能夠消災祛病,青春不老!蹦菚r的月亮不象如今這么亮,顏色一片昏黃。

  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光照亮了村前山后,阿美人的姑娘們就聚集在一塊杵米磨谷,歌唱豐收。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阿里山和月亮之間有一拱美麗的虹橋相連,從地面走向月亮并不困難,特別是八月十五滿月那一夜,阿里山上就有許多身穿五彩達戈紋衣裳的姑娘,背著裝滿谷子的`藤簍,一個接一個地攀上虹橋,登上月亮。

  姑娘們登上月宮,摘下桂花摻進谷子里,你一杵我一杵,舂得一顆顆大米白白的,映得月兒透亮透亮。一天,部落里有個姑娘想登虹橋上月宮,采一枝桂花舂米給久病的媽媽熬稀飯。

  她背上沉沉的藤簍攀上虹橋,沒想到剛走進月亮,虹橋“喀啦”一聲斷落了。姑娘想媽媽眼淚汪汪,從此再也回不了家鄉(xiāng)。她每一天都在桂花樹下舂米,一杵一杵,舂得白米細又細,勻又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谷子杵成了白米,白米杵成了細粉。

  每到八月十五月亮圓了,姑娘想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了,就把細膩潔白的細粉灑到人間,白白的米粉紛紛揚揚灑落下來,化作了如水的清輝,把山水大地映得清晰明凈。姑娘望著月光下靜謐安寧的村莊和茅舍,默默祝愿爸爸長壽,媽媽健康,家中平安,年年豐收。這時候,部落里的老人也會指著月亮對后生仔說:“孩子們呵,你們明白八月十五的月兒為什么格外亮嗎那是阿姐在月亮上思念故鄉(xiāng),把潔白的米粉灑向人間!”

  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貂嬋在后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云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可是,趕緊躲在云彩后面,所以,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當時王允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于月下焚香禱告上天,愿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huán)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里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后,貂蟬周旋于此二人之間,送呂布以秋波,報董卓以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后,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并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占之苦,呂布憤怒。貂蟬拜月的故事,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皩τ俺扇恕本錁嬎计婷,表現(xiàn)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主角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diào)得很。

  于是詩人忽發(fā)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nèi),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返回目錄>>>

  中秋節(jié)的作文:

  范文1

  今天是中秋節(jié),媽媽給我查了一些關于中秋節(jié)的資料,我看到資料上說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于"中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中秋節(jié)又叫"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所以,中秋節(jié)又叫"團圓節(jié)"。

  媽媽又給我講了月餅的來歷,傳說董永的妻子是天上的仙女,仙女又給董永生了個大胖兒子。有一天,兒子長大了,兒子就想,為什么別人的孩子都有媽媽,自己卻沒有媽媽呢?他越想越傷心,天上的吳剛一見,心就軟了,就打扮成一個農(nóng)民的樣子走到孩子面前,說:"可憐的孩子,我送你一雙登云鞋,等到月亮升起的時候,你就穿上登云鞋,跳到天上去,你就可以見到你媽媽了。"說完,那個農(nóng)民就"嗖"地一聲不見了?蓱z的孩子聽了吳剛的話,傻傻的一直等啊等,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就穿上了登云鞋,終于等到明月升起的那一天了,一蹦就跳上了月宮,仙女們看見可憐的兒子來了,就把嫦娥姐姐送的蜜糖做成仙餅,給兒子吃。玉帝知道后,龍須大怒,就說吳剛多管閑事,就罰吳剛去砍樹,玉帝還派人叫那孩子的登云鞋拿回,打發(fā)麒麟,把那可憐的孩子打下了凡間。

  不久,那個孩子做了大官,就想起了媽媽給他做的仙餅,就叫人們把這餅做成圓的。后來后人就把這餅稱為月餅。

  原來月餅有這么多故事!這個中秋節(jié)我學到了許多關于中秋節(jié)的知識,這真是個有意義的中秋節(jié)!

  范文2

  今天中秋節(jié),我們終于團圓了,我們盼望的燒烤終于來了。

  今天下午,我便發(fā)瘋的向我媽媽追問:“媽媽,今天晚上的燒烤工具準備好沒有?我好想吃燒烤!”終于到了晚上,我們一家好不容易團圓了,姑媽一家,表弟一家還有媽媽爸爸爺爺奶奶,都到齊了,我們可以燒烤啦!

  我們擺好了工具,拿起了一塊肉放在上面開始燒烤,我燒著燒著抬頭看了看天空,今天的天空真黑啊!月亮真圓。『喼本褪且粋掛在天空上的大月餅,好想把它摘下來放進嘴里吃掉。隨即,我又想到原來月亮圓就是代表家人團圓,家人門過園就是代表月亮圓,原來如此啊!今天真是一個家人團圓的好日子!

  看看天上的月亮,我真想問:“嫦娥姐姐,你在廣寒宮冷嗎?今晚你有人陪伴嗎?”我又想起了獨自在異鄉(xiāng)的李白,正在吟誦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首詩。當時,我也想敬一杯灑給他,可是我不能喝酒,所以我敬了一個小雞腿給他。想著想著看了看正在忙碌中的爸爸媽媽們,他們一天到晚都在忙前忙后,忙完這個忙那個的,但是他們不管有多忙,都會抽空來陪我,想到自己和李白和嫦娥比,自己比他們好多了,他們沒有親人,沒有人陪伴,只能獨白在生活多么凄涼,多么痛苦!

  想了那么多,我看了看自己的雞腿都烤焦了,可是我覺得自己很幸福,這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這讓我感受到了家人團聚的快樂,就讓我們好好珍惜一下現(xiàn)在的家人,好好珍惜一下現(xiàn)在團聚的快樂吧!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年一度的中秋節(jié)又到了。

  范文3

  中秋節(jié)即將臨近,社區(qū)要舉辦博餅大賽,我從小區(qū)物業(yè)管室領取了一張博餅票,興致勃勃地來到大賽現(xiàn)場報名參加。

  活動大廳非常熱鬧,人頭攢動,大家躍躍欲試。廳內(nèi)十張圓桌分兩行排開。每張桌上各有一個紅瓷大碗,大碗內(nèi)放著六粒大小相同的骰子。工作人員要求參賽者每十人人圍成一桌,分為十個小組,我分到第二小組。

  主持人大聲宣布,博餅大賽現(xiàn)在開始,話音剛落,有的組員便迫不及待地開始擲起骰了。“噼里啪啦”大廳里骰子聲此起彼伏。我們組首先出場的是一位可愛的小妹妹,只見她手捧起骰子,慢慢地張開小手輕輕地將骰子放到碗中,大家不由自主地探出頭,一看,兩個“四”是‘舉人’,小妹妹開心地領過獎品。下一位是一個戴眼鏡的小哥哥,他手抓起骰子,猛地甩進碗中,“碰”地一聲,骰子跳出碗,按照規(guī)則被停了一局,小哥哥一臉失望。輪到我了,我小心翼翼將骰子擲入碗里。哈,我竟然擲出了一個“三紅”,“真不錯”一旁的老爺爺說“是‘探花’噢!”我美滋滋地領到了一份獎品——一瓶橄欖油。緊接著是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奶奶,他輕輕一擲,“哇”全場一片歡呼,原來她博出了一個‘四紅’帶‘二點’的‘狀元’。老奶奶頓時樂開了花,滿臉喜悅。大家紛紛向她表示祝賀……經(jīng)過幾輪角逐,‘狀元’、‘榜眼’、‘探花’各有歸屬,各組員分別收獲了不少獎品,我也滿載而歸。

  中秋博餅是閩南的傳統(tǒng)習俗,它不僅給小區(qū)居民帶來了節(jié)日的快樂,而且增進了鄰里的友情。

  范文4

  不知不覺,又到了農(nóng)歷八月十五,按習俗,過中秋節(jié)最重要就是吃月餅了。在八月的初旬,家家戶戶都忙著買月餅。

  時間到了八月下旬,中秋節(jié)開始了。以往,每到中秋節(jié),我們?nèi)胰硕荚谠鹤永锒冗^,就是在院子里擺一張桌子,桌子上鋪了好多好吃的,當然少不了月餅了,每年都這樣,真叫人膩味。

  今年,我們改頭換貌,全家來到岐江公園賞月。我們把席子鋪在草坪上,一邊吃東西,一邊躺在席子上賞月,好不舒服!到了晚上8—9點時,月亮姐姐才開始露臉,她很害羞,還是個靦腆的小姑娘。月亮開始慢慢挪動,慢得叫人看不出來,約莫半個小時后,月亮終于揭開了她的神秘面紗,皎潔的月光,大地在貪婪地吸取月亮的精華。這時,我對爸爸說:“老爸,今天的月光多么美麗,我們來說一說月亮的詩句吧!蔽移炔患按叵日f:“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卑职纸樱骸盎ㄩg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蔽依m(xù):“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薄液桶职纸蚪蛴形兜穆(lián)著詩句。

  漸漸的,公園里游人越來越多,許多游人和我們一樣三三兩兩的坐在草坪上賞月。岐江河的水波光粼粼,碧波蕩漾,游船在江水里來往穿梭。不遠處,一股音樂噴泉散發(fā)她那芬芳的清香,展現(xiàn)出她那五顏六色的衣裳,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月色、燈火交相輝映,天上、人間無限美好,我們置身于這樣的良城美景中,口嚼月餅,仰天遙望月色,耳邊縈繞著悅耳動聽的音樂,心慈神往,好像來自天籟。

  這就是我與中秋節(jié)的故事。

  范文5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舍地離開妻兒,踏著云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么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于是割下它心頭的肉。讉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

  范文6

  又是一年一度吃月餅的中秋節(jié)了。老師給我們講過月餅的來歷,傳說在元朝的時候,朱元璋帶領人民起義,為了保密,人們把信息放在餅里。起義成功后,月餅就被流傳下來啦。

  我和媽媽決定今年自己做月餅。我們一起去超市買食材-日式桃山皮、紅豆餡、月餅模子和電子秤。

  回到家,我們迫不及待地開始啦。我們仿照視頻,先把皮碾碎放在盆里,再用手按著月餅皮,把月餅皮捏成圓形。這一步順利完成,我們開始新的“長征”。我們要稱出25克的月餅餡,多克不行,少克也不行,這可真是個細致活。

  皮和餡都準備好了,我們就開始包了。我把月餅皮放在手里,把餡放在月餅上面,邊摁邊轉?墒俏疑晕⒁挥昧,剛弄好的皮就漏了,黏糊糊的餡弄了我一手。我心里不耐煩極啦,狠狠地把皮摔在了面板上。

  在一旁的媽媽看見了,告訴我說:”包月餅的時候,要有耐心,不然什么也做不好,前面的付出都白費了!蔽蚁肓讼雼寢屨f的有道理,我又充滿了信心。我重新?lián){了一個皮,小心翼翼地托在手心里,把球狀的餡放在皮上,五個手指聚攏在一起,邊摁邊轉。終于把餡成功地裹進了皮里!這真是暴風雨后的太陽啊。我不由得歡呼起來“太棒了!”媽媽笑著說:“你瞧,是不是做任何事都是有技巧的?”

  月餅放在烤爐里五分鐘就出爐啦。我和媽媽都吃的津津有味。這個中秋節(jié),我又學會了一門“絕招”。就像媽媽說的,“沒有不可能,只有你不會做。”

  范文7

  傳說嫦娥是遠古時候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的妻子。當時十日齊出,非常炎熱,莊稼都給曬焦了,給神州大地帶來了巨大的恐怖和災害。后羿為民除害,射落九日,留下一個太陽,人們終于得以正常生活,后羿因此為天下人所敬慕。

  他聽說昆侖山西王母那里有種“不死藥”,這種藥,一人吃了可以升天成仙,兩個人分吃了,就可以長生不老。于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討取,終于得到。

  后羿與嫦娥夫妻恩愛,他舍不得心愛的妻子,也舍不得眾鄉(xiāng)親,不愿意一個人上天成仙,就把藥帶回家交給了嫦娥保存。后羿有個叫逢蒙的徒弟,是個奸佞小人,在八月十五趁后羿出獵,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為使不死藥不落入壞人手中,便一口吞了下去。不料吞下藥后,她身輕如燕的不由自己地飛上了月宮。后羿便在院子里設下供案,擺上瓜果食品,對月遙念嫦娥。

  人們也紛紛仿效,以后年年如此,于是便形成了八月十五這個節(jié)日。

  中秋節(jié)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的特別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等系列活動,有的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節(jié)還有另一個說法: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會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遺俗。

  范文8

  中秋節(jié)晚上,合家圍坐在一起,吃著瓜果,聽奶奶講那過去的事情。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老百姓熱得活不下去了。有個人叫后羿,能夠拉開萬斤寶弓,射死大蛇和猛獸。

  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最終一個留著讓它早出晚歸。后羿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名字傳遍天下。

  后羿娶了嫦娥為妻,過著幸福的生活。嫦娥美麗、勤勞、善良,經(jīng)常把獵物分給鄉(xiāng)親們。

  一位道士感恩后羿為百姓除害,送他一包神藥。后羿把神藥拿回家,告訴妻子一起吃了它能夠長生不老。

  后羿射下九個太陽是個大英雄,很多人找到學習武藝。徒弟逢蒙是個壞家伙,暗暗打著神藥的壞主意。

  逢蒙來到嫦娥家搶神藥,嫦娥迫不得已把藥全部吞進嘴里。嫦娥不由自主的飛出窗口,向天空飛去。

  可憐的嫦娥不知飛向何方,也許月亮上能夠看到親人。嫦娥飛向了月亮,住在廣寒宮,后羿回家已經(jīng)太晚了。

  八月十五,后羿拿出嫦娥愛吃的水果,月餅盼望嫦娥回家。嫦娥沒有回來,人們按照后羿的習慣,每年八月十五祭拜月亮。

  農(nóng)歷八月是秋天中間一個月,十五日是這個月中間頭一天所以八月十五就叫中秋節(jié),一家人團聚也叫團圓節(jié)。

  范文9

  中秋節(jié)到了,要吃月餅的小朋友們,你們明白月餅怎樣做嗎?我告訴你們吧!月餅是有水果味餡料,冬瓜蓉、飴糖、淀粉、麥芽糖糊精、植物油、食用香料、小麥粉、轉化糖漿、植物油、雞蛋、食物添加劑、檸檬酸、脫氫乙酸鈉、食品香料。

  對了,中秋節(jié)的故事我還沒有講呢!你們想聽嗎?那我就給你們講講吧!以前有一對夫婦是嫦娥和后羿。后羿有一個徒弟,叫逄蒙,他是一個十分壞的人。

  有一天,天上出現(xiàn)了十個太陽,十個太陽像十個大火球照著大地,人們沒法生活,后羿翻過99座山99條河最終到了,后羿一下射了九個太陽,準備射最終一個太陽。

  后羿想沒有太陽就沒有光明,那人們就在黑暗中生活。后羿就留下來最終一個。王母娘娘明白后,十分高興,就送了一種長生不老的藥給后羿。

  后羿一到家就把那個藥交給了嫦娥。逄蒙明白后就來偷,嫦娥很害怕情急之下就把藥吞了下去,這時她飛了起來,飛到了月亮上。

  之后人們?yōu)榱思o念嫦娥,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每當這一天,就是團圓的日子。人們就會端起桌子和凳子,一家人到外面一邊吃月餅,一邊看月亮。

  當我吃月餅時仿佛月亮在我面前,月亮的身體是又圓又胖,像個圓圓的玉盤,散發(fā)著亮亮的光芒,能夠幫忙迷路的小動物們找到回家的路。

  你注意看就會看到月亮上的影子,這個影子就是嫦娥和玉兔,我的愿望是變成語文教師帶著同學們坐上飛船,飛上宇宙教同學們更多的知識。

  好了,故事講完了。我要開始吃月餅了,爸爸吃的哈密瓜味,媽媽吃的是水蜜桃味,而我吃的當然是我最喜歡的牛肉味了。

  范文10

  中秋的夜晚,一輪金月徐徐升起。它大如金盤,黃得好看。在那月光皎潔的夜色中,我仿佛看見了一條月亮河盤在飯桌上,把飯桌映得白白的。那天,那月,那月亮河,那飯桌,都不知不覺地合為一體。

  發(fā)呆了好久,再抬頭看看月亮——她就像一位母親,慈祥、和藹的母親。月色迷人,月兒也像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羞答答地散發(fā)出淡淡的香味兒。月亮又似變色龍,轉眼間,它的顏色就由淡、金黃變成了淡白。月亮河也由淡黃轉為淡白,美不勝收。

  猛然間,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那時候是做了怎樣艱難的抉擇呵!此刻,她和她的小玉兔必須很孤獨。我恨不得讓自己長出一對兒翅膀,飛往那冷清的月宮,給她們作伴。

  星星少得出奇。它們像萬花筒,在月亮周圍,忽而聚攏,忽而散開,在深夜中跳著舞。月,不見了,只剩下星星在一閃一閃地發(fā)光。不一會兒,月亮又從云層中現(xiàn)身了——這回,她的顏色又逐漸變成銀白,之后,月亮河也是這樣。

  月亮再次在兩顆星星的護送下進入了云層,突然,我發(fā)現(xiàn)月亮河竟是那么透明,那么薄弱,好像立刻就會消失似的!我不由得一下子緊張起來。等了一會兒,月亮河沒有破碎,我那懸著的心才穩(wěn)定下來。

  月兒高掛在夜空,月亮河仍在流淌。

  范文11

  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這是人們一向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jié)日。有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秋節(jié)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中秋節(jié)原是豐收的節(jié)日。在中國農(nóng)業(yè)社會,農(nóng)民在豐收的季節(jié)里,總是大事慶祝一番。這個節(jié)日之所以成為佳節(jié)也和“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有關。

  中秋夜,除了拜祭、還有就是應節(jié)的月餅和燈籠。祭拜的當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稱她為月娘。老人家說,小孩子不能夠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會被割耳朵。

  時至今日,中秋的原意也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明白,對于新的一代來說,中秋節(jié)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當然,月圓當空的節(jié)日,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

  返回目錄>>>

  歷史起源:

 。ㄒ唬┕(jié)日起源

  中秋節(jié)是由天子夕月、秋社、賞月以及月宮的傳說等多種風俗事項匯合而成的,它起源于先秦,最后定型于唐朝。

  夕月即古代天子秋分祭祀月亮。《周禮·春官宗伯·典瑞》鄭玄注:“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史記·孝武本紀》裴骃集解引應劭語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東門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爆F(xiàn)在北京的月壇,原名夕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秋分祭月的場所。

  由于秋分的晚上不一定有月亮,有月亮也不一定圓,未免大煞風景,于是民間漸漸把秋分祭月放到中秋了。

  八月中秋正是收獲季節(jié),古人要舉行祭祀土神的儀式,叫作“秋報”“秋社”。《白虎通·社稷》載:“仲秋之月,擇元日,命民社!对衿酢吩唬骸俅浩砉,仲秋獲禾,報社祭稷!毕υ隆⑶锷,可視為中秋節(jié)的淵源。

 。ǘ┕(jié)日發(fā)展

  中秋節(jié)普及于漢代,漢代是中國南北各地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jié)俗融合傳播。據(jù)記載,在漢代時,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yǎng)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亦有出現(xiàn)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晉之前中秋節(jié)在中國北方地區(qū)還不流行。

  (三)盛世流行

  唐朝時期,中秋風俗在中國北方地區(qū)已流行。在唐代中秋節(jié)成為了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jié)日!短茣ぬ谟洝酚涊d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并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唐代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北宋時期,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jié)令食品。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nèi)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

 。ㄋ模┭莼两

  明清時期,歲時節(jié)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薄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

  發(fā)展至今,吃月餅已經(jīng)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月餅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jié)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節(jié)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有賞月、祭月、吃月餅、吃甜薯、提燈籠、舞草龍、樹中秋、砌寶塔等一系列的節(jié)慶活動。

  中秋節(jié)簡介:

  中秋節(jié)(Mid-Autumn Festival),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據(jù)說此夜月亮最大最圓最亮。從古至今人們都有中秋之夜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其起源于上古時代, 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源自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

  據(jù)《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nóng)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yōu)榱舜鹬x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顒,稱為“秋報”。中秋時節(jié),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后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jié)慶活動卻延續(xù)下來,并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千百年傳承中幾經(jīng)流轉變換,最終以“闔家團圓”的精神指向成為今天中秋節(jié)的主要文化內(nèi)涵。

  返回目錄>>>

  中秋節(jié)日民俗:

 。ㄒ唬﹤鹘y(tǒng)活動:

  祭月(拜月)

  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來,在廣東部分地區(qū),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賞月,托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愿。祭月作為中秋節(jié)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xù)至今,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xiàn)代人渴望團聚、寄托對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態(tài)。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nèi)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shù)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敝星锶紵糁灼湟(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jù)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古時候南北風俗各異,各地風俗不一,中秋賞月活動的文字記載出現(xiàn)在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追月

  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nóng)歷八月十五,興猶未盡,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xù)賞月,名為“追月”。據(jù)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云:“粵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肴賞月,謂之追月!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shù)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貢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供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月餅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jié)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發(fā)展至今,吃月餅已經(jīng)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中秋節(jié)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吃甜薯

  甜薯是中秋節(jié)傳統(tǒng)食品,在中秋節(jié)賞月時,一些地方有吃甜薯的習俗。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樹中秋

  在廣東一些地方,中秋節(jié)有一種富有情趣的傳統(tǒng)風俗,叫“樹中秋”。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所以也叫“豎中秋”。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舉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

  耍祿仔

  “耍祿仔”是過去中秋節(jié)十分流行的兒童游戲,以柚子殼刻通花,中可懸燈,兒童提著成群結隊游樂,或提著各種動物、瓜果形狀的燈色,沿街踏歌而行,一邊唱著“耍祿歌”:“耍祿仔,耍祿兒,點明燈。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為第一,莫謂文章無用處,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書中出貴人……”兒童們在盡情游樂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餅果品之類。

  扎燈籠

  古時在廣東,中秋臨近時,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此外,還有很多小朋友會用水果皮扎燈籠。另外,還有木瓜燈、香蕉燈等,最簡便的是“柚皮燈”,幾乎家家戶戶的小孩都能做。扎好的燈籠除了用來“樹中秋”,更有情侶提著燈籠依偎賞月。

  玩花燈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中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nèi)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扎成燈,外糊白紗紙,內(nèi)插蠟燭即成,掛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如今兩廣的不少地區(qū),在中秋夜布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xiàn)代燈彩,還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彩的純樸之美。

  燒斗香

  江蘇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上月宮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

  拜祖先

  廣東潮汕地區(qū)中秋節(jié)習俗。中秋節(jié)當天下午,各家廳里就擺臺設祭,置祖先神主牌,獻上各色供品。祭畢,把祭品逐樣烹調(diào),合家同食一次豐盛晚餐。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jié)最富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qū)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聽香

  聽香是古代流傳在臺地區(qū)的中秋習俗。古時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占卜事情的吉兇。例如卜占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燒塔

  中秋燈與元宵燈不大相同。中秋夜點的是寶塔燈,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中秋宴俗

  古時中國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并用之洗手。宴桌區(qū)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nèi)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征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nèi)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玩兔爺

  玩兔兒爺是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qū)的中秋習俗。玩兔兒爺?shù)闹星锪曀灼鹗技s在明末!袄媳本边^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一項習俗是供兔兒爺。“兔兒爺”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最初,“兔兒爺”用于中秋拜月祭祀。到了清代,“兔兒爺”逐步轉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

  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shù)墓δ芤延杉涝罗D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莊亦諧!堆嗑q時記》:“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鼻宕鷮m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北京百姓們稱它為兔兒爺。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jié)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游戲有余。

  (二)地方特色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取?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nèi)外都點上燈燭?兿星飪和蛑星锱。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作“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博餅”,是源自閩南地區(qū)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tǒng)活動,用6粒骰子投擲,以骰子紅四點多寡為主決定勝負,并以秀才、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狀元為彩名。這種民間相傳的習俗在中國臺灣也仍有生命力。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山東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

  返回目錄>>>

  中秋節(jié)日別稱

  最初“祭月節(jié)”的節(jié)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jié)氣“秋分”這天,后來才調(diào)至夏歷(農(nóng)歷)八月十五。根據(jù)中國的歷法,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jié)”。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jié)”、“女兒節(jié)”。在廣府地區(qū),中秋節(jié)俗稱“月光誕”。仲秋時節(jié)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jié)”。侗族稱為“南瓜節(jié)”,仫佬族稱為“后生節(jié)”等。

  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文學作品!段骱斡[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薄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

  中秋節(jié)日含義:

  中秋節(jié)的最大特征是將人與自然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天上。中秋節(jié)時正當農(nóng)業(yè)豐收的季節(jié),月餅和瓜果既是祭神媒介,也是人們慶祝豐收美好心情的具體象征。人們在追求花好月圓美景的同時,加強了親情關系,因此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對建設和諧社會有重要價值。同時中秋節(jié)是一個團圓活潑的大節(jié),其崇尚內(nèi)容雖然正在淡化,但娛樂、節(jié)日飲食等活動還相當活躍。

  節(jié)日及其民俗活動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某一時期政治政策、信仰文化、民間經(jīng)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反映一個民族、一個群體的思維模式和審美趣味,同時也是加深族群聯(lián)系、延續(xù)民族文化的重要機制。節(jié)日的流變和各種習俗符號的變化過程,對我們深入認識中華文化內(nèi)涵、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返回目錄>>>

  中秋節(jié)文學記述:

  民謠

  關于中秋節(jié)的民謠、童謠眾多,如《拜月娘》、《椅仔姑》、《中秋拜月歌》、《拜月娥》、《全家拜月》、《中秋夜》、《月姐姐》、《月光光》、《月餅》;臺灣民謠《中秋旅思》、《月夜思鄉(xiāng)》、《煎熬》等。

  諺語

  七月十五鬼節(jié),八月十五人節(jié)(張家口)

  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滿盤(邢臺)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石家莊)

  吃亂了月餅死公公(冀縣,冀縣風俗:新媳婦第一年在婆家過中秋,就要連續(xù)幾年,在娘家也是如此,否則就算吃亂了月餅)

  五月回港扒龍舟,六月割禾有錢收,七月燒紙盂蘭節(jié),八月賺錢買餅嘗中秋(茂名)

  冬唔飽,夏唔飽,八月十五食餐飽(廣州,中秋節(jié)令,供果豐富)

  八月十五;畹模凉(jié),教學的(山西,中秋做工人;,冬至宴請教師)

  到中秋,賽摸秋(鄂西·土家)

  八月摸個秋,摘柚抱瓜不算偷(摸秋:習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園掛失果實不視為偷。俗信,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婦女摸秋若不被發(fā)現(xiàn),可早得子。)

  歇后語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餅——節(jié)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辦喜事——人月共團圓

  八月十五生孩子——趕上節(jié)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圓

  八月十五吃年糕——還早

  八月十五看燈籠——遲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過年——差了節(jié)氣

  返回目錄>>>

【中秋節(jié)的故事】相關文章:

難忘的故事06-01

道聽途說的故事03-31

成長的故事06-15

感人的故事01-24

A與B的故事01-10

秋天的故事02-19

故事的作文02-19

鑰匙的故事作文05-23

名字的故事作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