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這首詩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jié)束。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律長征全詩的意思,歡迎閱讀!
《七律·長征》
毛澤東〔近現(xiàn)代〕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詞句注釋
、牌呗桑浩呗墒锹稍姷囊环N,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分四聯(lián):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nèi)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guī)要用對仗。
、崎L征:1934年10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革命根據(jù)地出發(fā)作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經(jīng)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肅、陜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zhàn)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shù)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于在1935年10月到達陜北革命根據(jù)地。
、请y:艱難險阻。
、鹊乳e:不怕困難,不可阻止。
、晌鍘X: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思毨耍鹤髡咦葬專骸鞍焉奖茸鳌毨恕、‘泥丸’,是‘等閑’之意!
⑻烏蒙:山名。烏蒙山,在貴州西部與云南東北部的交界處,北臨金沙江,山勢陡峭。1935年4月,紅軍長征經(jīng)過此地。
、湍嗤瑁盒∧嗲,整句意思說險峻的烏蒙山在紅軍戰(zhàn)士的腳下,就像是一個小泥球一樣。
、谓鹕常航鹕辰,指長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樹縣至四川省宜賓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紅軍曾強渡云南省祿勸縣皎平渡渡口。
、显蒲屡菏侵咐嘶ㄅ拇驊已虑捅,濺起陣陣霧水,在紅軍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樣。(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學者指為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的歡快心情,也有學者說意思為直譯后的溫暖。)
、写蠖蓸颍褐杆拇ㄊ∥鞑繛o定縣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谚F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液河吧鋽橙说睦淇崤c形勢的嚴峻。
、俞海╩ín)山:中國西部大山。位于甘肅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東南走向。西北接西傾山,南與邛崍山相連。包括甘肅南部的迭山,甘肅、四川邊境的摩天嶺。
、匀姡鹤髡咦宰ⅲ骸凹t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
、毡M開顏:紅軍的長征到達目的地了,他們?nèi)〉昧藙倮,所以個個都笑逐顏開。
全詩意思是: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
五嶺山脈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里可是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高大雄偉,在紅軍眼里也可是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擊著高聳的山崖,濺起陣陣霧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樣。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翻越過去以后人人心境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創(chuàng)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為粉碎國民黨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fā),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這首七律是作于紅軍戰(zhàn)士越過岷山后,長征即將勝利結(jié)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jīng)受了無數(shù)次考驗后,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全詩賞析
《七律·長征》僅用56個字,便高度概括了長征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通過生動典型的事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不畏艱難,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這首詩的首聯(lián)是全詩的統(tǒng)領,以直白的語言,豪邁的語勢,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紅軍在長征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給整首詩奠定了輕松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diào)。“遠征難”三個字概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難!斑h征”是寫長征行程之遠,時間之長;“難”是寫長征犧牲之大,經(jīng)歷之苦。然而面對長征途中的千難萬險,鏗鏘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筆千鈞,以堅定的語氣表現(xiàn)出紅軍勇敢頑強,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明顯暗示了對圍追堵截的敵軍更是不值一提!暗乳e”意思是“輕易;隨便;平!薄!暗乳e”兩字將困難輕輕一描,呼應了“不怕”的表述,表現(xiàn)出紅軍藐視困難、蔑視敵人、從容不迫的自豪感!叭f水千山”以靜寫動,以艱難險阻為主體,展現(xiàn)了一幅濃縮紅軍長征壯闊歷程的總藍圖,是“面”的體現(xiàn)。
頷聯(lián)承接“千山”,沿著紅軍長征的路線,俯瞰五嶺和烏蒙山這兩個典型的高山峻嶺,以點帶面地描繪了“騰越五座嶺”和“疾跨烏蒙山”兩幅“長征圖”,這兩句寫出了紅軍對山的征服!板藻啤薄鞍蹴纭敝缟礁邘X,但在詩人的眼里卻如小小細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張的寫法,是詩人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藐視并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膀v”和“走”的動態(tài)化描寫,使靜止的山有了生氣,既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反襯了紅軍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頸聯(lián)承接“萬水”,詩人還是以點帶面選擇了“巧渡金沙江”和“強渡大渡河”兩幅“長征圖”。奔騰的金沙江水拍打著兩岸高聳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為紅軍的勝利縱情歡唱。橫跨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沒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令人望而生寒,這兩句寫出了紅軍對水的征服。詩人并沒有正面描寫巧渡金沙江的戰(zhàn)斗,在強大敵軍的追擊下,當時的情況是非常危急的。紅軍僅用七只小船,經(jīng)過九天九夜偷渡過了金沙江,全殲對岸守敵,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圍。詩人把寒冷的江水寫得如此溫暖,那是在戰(zhàn)斗勝利后,詩人在江畔流露出的勝利的喜悅。另一處水是大渡河水,紅軍在陰冷的天氣下奪取瀘定橋,瀘定橋的鐵索高懸在湍急的河面之上,寒光閃閃,不由地讓人想起大渡河戰(zhàn)役的慘烈場面。一“暖”一“寒”,對比強烈,既是客觀事實,又是詩人的心理感受。既表達了紅軍渡過金沙江后的喜悅,又表現(xiàn)了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一場惡戰(zhàn)的艱苦激烈,驚心動魄,可見紅軍的英勇無畏。
尾聯(lián)描述了長征最后的歷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長征圖”。此聯(lián)是對首聯(lián)的回應。開頭言“不怕”,結(jié)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案病背薪蛹t軍在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來的一條血路,其實,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難程度其實超過“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但二萬五千里轉(zhuǎn)戰(zhàn)的目的地已經(jīng)到達,三軍大會師近在眼前,全軍上下都在喜笑顏開。 “三軍過后盡開顏”,寫出了戰(zhàn)士們的雙重喜悅,一重是戰(zhàn)勝雪山的喜悅,一重是勝利在望的喜悅。
縱觀全詩,氣勢磅礴,氣魄宏偉,格調(diào)高昂,筆力雄健。不僅大處雄渾,節(jié)奏強烈,而且小處精細,抑揚頓挫。詩中對仗極為工整,用詞極為精妙。全詩對張牙舞爪、窮兇極惡的敵人不置一字,視之若無。這種傲視山川的奪人之氣,非百戰(zhàn)百勝、總攬全局的三軍統(tǒng)帥、一代偉人而不能擁有此胸懷,無此胸懷亦不能出此語。
其他作品
《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zhàn)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融,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七律長征全詩的意思】相關文章:
七律長征說課稿01-09
《七律·長征》說課稿12-30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04-08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04-21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全詩是04-11
讀《七律長征》有感04-23
畢竟西湖六月中全詩解04-18
長征的詩詞01-20
長征小故事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