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答案: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
六尺巷位于今日的安徽省桐城市的四南一隅,全長僅有100米,寬2米,此刻在六尺巷的兩端立有石牌,上頭刻著禮讓二字。此刻六尺巷已經(jīng)成為了著名的3A旅游景區(qū)。
六尺巷的主體建筑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碑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碑坊、休閑廣場、詩花照壁、假山石等。
懿德流芳牌坊立于景區(qū)的宰相府內(nèi),穿過牌坊,來到的是烏石照壁前,正面刻著的是六尺巷的人物圖,背面是張英的生平介紹。太湖石上刻有張英的名句“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六尺巷作為一個文化的新載體,其典故所包含的謙和禮讓精神實際上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六尺巷是文化意蘊生發(fā)的根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六尺巷的故事結(jié)局,兩家人從此和睦相處,互敬互幫,成了禮讓的典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學會如此,六尺巷的故事昭示了人民追求和諧的傳統(tǒng)美德,閃耀著超越時間的光輝,包容忍讓,平等待人。
在《桐城縣志》里面,有著關(guān)于六尺巷的故事記載,傳說清代康熙年間,官居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張英遇到了這樣一件事,生活在桐城老家的家人準備整個府第,可是因為宅基地的界限不太清楚,于是就與鄰居老葉家出現(xiàn)了爭執(zhí),這葉家主人也是在京里做官的,官居待郎,雙方互不相讓,還鬧到了官府,于是家人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在京城做官的張英,期望張英能夠利用自我的要勢對此事施加一些影響,遠在京城的張英看過來信,只是淡然一笑,寫了一首詩給老家人:“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了詩后,沒有辦法,只好主動拆了墻,讓了三尺,葉家人將此事告訴了京里的侍郎,侍郎聽說,又感動又羞愧,于是葉家也讓了三尺出來,至此,兩家之間空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人半,也有葉家的一半,村民們能夠自由的經(jīng)過,從此六尺巷由此得名。
古人說,積善人家必有余慶,這么一條小小的六尺巷也透露出了桐城張家能夠出現(xiàn)父子宰相的緣由了。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為一段歷史佳話,源于張家與鄰里之間的土地糾紛。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之后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一樣意。雙方爭執(zhí)不下,將官司打到當?shù)乜h衙。縣官研究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后,認為應(yīng)當謙讓鄰里,他在給家里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2006年11月21日,時任國務(wù)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后,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六尺巷里曾誕生過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它昭示中國人民追求和諧的傳統(tǒng)美德,閃耀著超越時空的思想光輝。
時任國務(wù)院副總理吳儀:“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世人,大度做人,克己處事。”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們經(jīng)常拿出來量一量;更是一種人生修養(yǎng)境地的隱喻,值得我們經(jīng)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會走出人生天地寬,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無愧后人的歷史評說。
【六尺巷位于哪個城市】相關(guān)文章:
錢塘湖位于哪里04-03
古巷的作文06-05
《雨巷》說課稿01-13
天姥山位于什么地方04-04
雨巷優(yōu)秀作文02-23
錢塘江在哪個省哪個市10-28
徐霞客是哪個朝代的04-05
南鑼鼓巷導(dǎo)游詞08-11
鄂是哪個省的簡稱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