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天姥山是位于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境內(nèi)的一座山脈,是一片連綿起伏、氣勢磅礴的群峰。早在唐代以前,天姥山就已經(jīng)是中國文人向往的文化名山,是詩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樂園。天姥山最有名的當(dāng)屬天姥龍?zhí),那山澗之水,穿過累累頑石,洶涌而瀉,恰似萬馬奔騰一般,其勢壯觀之極。天姥山被道家稱為第十六福地,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游人絡(luò)繹不絕。
天姥山地理位置
在一般地圖上,要找到天姥山幾乎是不可能的。從地理上看,天姥山只是浙江省新昌縣境內(nèi)的一座普通山脈,以至于一些以往路經(jīng)天姥山的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就是李白、杜甫等人的夢中圣山,有不少游客參加了在天姥山舉辦的登山節(jié)活動后向媒體表示,一向以為天姥山只存于古代詩人的夢境中,不曾想在現(xiàn)實世界中還真有這樣一座山。
天姥山得名來自“王母”,是新昌一邑之主山,由主峰北斗尖和撥云尖、細尖、大尖等群山組成,是一片連綿起伏、氣勢磅礴的群峰。天姥山在現(xiàn)代名不見經(jīng)傳,但在古代知識分子心目中卻是一座備受敬仰的高峰。早在唐以前,天姥山就已經(jīng)是中國文人向往的文化名山了。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詩人追慕前賢足跡,尋訪天姥山并留下了《夢游天姥吟留別》、《壯游》等千古絕唱,將天姥山推到了一個崇高的夢想境界,天姥山遂成為詩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樂園。
天姥山是道教洞天福地,出名甚早,更因唐代“詩仙”李白的萬古絕唱《夢游天姥吟留別》而享譽寰宇。然而,大名鼎鼎的天姥山“究竟在何處”、“因何而得名”這兩個互為表里的難題,一向困惑著人們。就像李白這首詩的意旨一樣隱晦難解,千載之下眾說紛紜,殆若聚訟,而始終不得要領(lǐng)。
此刻,隨著“天姥巖”在天臺萬馬渡畔被發(fā)現(xiàn),一道亮麗的光芒穿透了歷史的重重霧障,一切都昭然若揭,迎刃而解。
根據(jù)現(xiàn)存的典籍,“天姥山”之名始見于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任昉(460-508)的地理博物體志怪小說《述異記》:“天姥山南峰,昔魯班刻木為鶴,一飛七百里。后放于此山西峰上,漢武帝使人往取之,遂飛上南峰,往往天將雨,則翼翅搖動,若將奮飛。”這則神話沒有涉及得名的原因,但能夠看出山名早已流傳,山體頗為高大。
南朝宋景平二年(424),旅行家謝靈運伐木開徑,開通了自始寧(今嵊州市三界鎮(zhèn))南山經(jīng)天臺至臨海的浙東旅游線,留下了《登臨海嶠初發(fā)彊中作與從弟惠連可見羊何共和之》的詩篇:“攢念攻別心,旦發(fā)清溪陰。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看來他確實以往穿著異常的木屐,登上當(dāng)時已很出名的天姥山。
然而作為信史的《宋書·州郡志》卻使人如墮五里霧中:“天姥山與括蒼山相連,石壁上有刊字科斗形,高不可識。春月,樵者聞蕭鼓笳吹之聲。元嘉(424-456)中,遣名畫(師)狀于團扇即此。巖間有楓樹高十丈。”
天姥山屬于天臺山脈,與括蒼山并不相連。但括蒼山系的韋羌山,亦名天姥(《名勝記》),在仙居縣西南45里。作者未及細察異地同名的現(xiàn)象,將二者混為一談。這樣一來,不僅僅天姥山被向西南移動了三百多里,并且韋羌山“石壁上有刊字科斗形,高不可識”和“春月,樵者聞鼓吹簫笳之聲聒耳”等資料也被統(tǒng)統(tǒng)記到天姥山的名下。如此移花接木豈能不誤?
《后吳錄·地理志》的記載與眾不一樣:“剡縣有天姥岑,傳云登者聞天姥歌謠之響。”定地址于剡縣,這一點似乎與謝靈運相同。而天姥之歌實際上向人們供給了一條索解的線索:既為女聲,何以知其為老婦之聲,莫非有人曾見其“形”?循此繼進,有可能找到正確的答案。何況《舊志》有“山狀如在髽女,因名”的記載。可惜沒有引起人們應(yīng)有的注意。
正因為如此,盛唐時久居天臺桐柏山修煉的高道司馬承禎(647-735)以南北朝《敷齋威儀經(jīng)》為基礎(chǔ),輯集《洞天福地天地宮府圖》,在將天姥山列為第十六福地時,稱其“在越州剡縣南,真人魏顯仁所治”。然而他并未見到“天姥巖”。
到了晚唐,久居天臺山的高道徐靈府對索解天姥山的得名作過相當(dāng)?shù)呐,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他撰寫于寶歷年(825)的《天臺山記》中有這樣一段話:
自天臺山西北有一峰,孤秀迥拔,與天臺相對,曰天姥峰,下臨剡縣路,仰望宛在天表。舊屬臨?,今隸會稽。又有大唾、小唾二峰,去天姥唾為谷。天姥峰有石橋,以(與)天臺相連。石壁上有刊字科斗之文,高邈不可尋覓,春月樵者聞笳簫鼓吹之聲。宋元嘉,中臺遣畫工匠寫山狀于團扇,以標靈異。即夏禹時劉阮二人采藥遇仙之所也。
從所敘述的天姥峰正當(dāng)剡、天交界處與仰望宛在天表的特征來看,作者確實是找到了天姥巖。其缺點是語焉欠詳。而所謂“舊屬、今隸”云云,又給人模糊之感。對混淆視聽的“文”“聲”之類仍然照抄不誤。在這些真?zhèn)谓诲e的敘述之后,勝跡現(xiàn)而復(fù)隱,索解繼續(xù)沿著曲折的道路進行下去。
從北宋到明代中葉六百多年間,索解天姥的視線基本上都在剡縣南面大地上掃描,最終停在一個地方,這就是蓮華峰。
北宋《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八·越州》載:天姥山“在剡縣南八十里。《名山志》云,山上有楓千余丈,蕭蕭然……”但有了南宋《嘉泰會稽志》卷九又改作縣東五十里。明萬歷《新昌縣志》卷九則稱:“在十八九都,縣東五十里,高三千五百丈,圍六十里,其脈自括蒼山,盤亙數(shù)百里至關(guān)嶺入縣界,層峰疊嶂,千態(tài)萬狀,最高者名撥云尖,次為大尖、細尖,其高為蓮花峰,此為芭蕉山。道家稱為第十六福地。石壁上有題字,高不可識,又有楓樹高百余丈。”
那里的“東”當(dāng)讀作“南”,因為“十八九都”,均在剡縣南部,與天臺交界的那一塊地方。天姥山第一次被寫上了高度、范圍,除了重復(fù)古人關(guān)于發(fā)脈的話外,這些山峰均系實際所有。
在這些山峰中,蓮華峰被選中為天姥山的代表。因為五代后周廣順元年(951),禪宗法眼宗二祖、天臺德韶國師在山麓建造了一所寺院,號天姥院,之后好事者就在那里豎立了一塊“太白夢游處”的石碑。從此,蓮華峰就視作了天姥山,招徠了一批又一批的信士、游眾。然而他們差不多都乘興而來,掃興而去。原因是那里低陋的景觀與李白詩篇中描述的壯觀簡直是天差地別。很多有識之士在大喊上當(dāng)受騙的同時提出質(zhì)疑,也有埋怨李白的。其中不乏著名的文人、學(xué)者。
會稽大作家王季重在《游喚·天姥》中寫道:“至則野佛無家,荒煙迷草,斷碣難捫。農(nóng)僧見人輒縮,不識李太白為何物,安可在癡人前說夢乎?”不禁提出疑問:
不知供奉(按,指李白)何以神往?天臺如天姥者,僅當(dāng)兒孫內(nèi)一魁父(按,指小山丘),焉能“勢拔五岳掩赤城耶?”山靈有力,夤緣入供奉之夢,一夢而吟,一吟而天姥與天臺遂爭伯仲席。嗟乎!山哉,山哉!
辛辣地諷刺山靈“開后門”,為天臺山大聲喊冤。
乾隆八年(1743),文豪方苞慕名游訪這座天姥山,同樣大失所望,譏為“小丘耳,無可觀者”,在題寺壁文中稱:李詩所說夢中所見,不足為信。乾隆五十二年(1787),當(dāng)涂黃鉞來此觀景,又一次發(fā)出李白“真夢語耳,天姥在諸嶺中為卑卑者”(《小方壺齋人輿地叢鈔》第五佚《泛槳錄》)。到了同治十二年(1877)春,著名學(xué)者俞曲園道經(jīng)天姥寺,干脆提出來“當(dāng)刪天姥二字,只題李白夢游處”(《春在堂隨筆》卷六)足見稱其地為“天姥”簡直是一種褻瀆。
那么,出路在何方呢?
鑒于蓮華峰為文人學(xué)士所唾棄,又無翔實史料令人信服,在編纂新《新昌縣志》過程中,新昌縣在辦公室及政協(xié)文史組同仁在查閱文獻的基礎(chǔ)上,多次深入山區(qū)調(diào)查踏勘。當(dāng)?shù)貙W(xué)者陳百剛在撰寫的《天姥山》一文(收入《六朝剡東文化》一書)中介紹說,調(diào)查搞清了天姥山區(qū)的范圍和特點,構(gòu)成了共識,并為縣志所采納:“天姥山在縣東南儒岙鎮(zhèn),報國鄉(xiāng)境內(nèi),綿延10公里,圍30公里,由群山組成,地處新昌、天臺交界的崗隴高地上,北端會墅嶺,南端關(guān)嶺。”
這關(guān)嶺已入天臺縣境
應(yīng)當(dāng)肯定,新志的這一提法突破了在剡南尋覓的眼光,擴大了尋索的視野,也貼合山脈分布的實際情景,有利了解天姥得名之謎。
然而,在推測天姥得名之由時,陳百剛先生卻提出了另一新說:
“天姥”命名之由應(yīng)是“天臺之姥”的意思。舊志所載“狀如髽女,因名”和“聞天姥歌謠之響”因名,恐不確。“姥”者,女師也,婦人五十無子,出不復(fù)嫁,以婦道教人。天臺山與天姥山有如兒孫相倚之老嫗。李白詩“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既是夸張性描述,又包含著兩座名山親密關(guān)系的傳說。
天臺山主峰華頂?shù)膶嶋H高度為海拔1080米,天姥諸峰都差了一截,長期被視作天姥山的蓮華峰更是一個小山包。作為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夢游中為突出天姥而暫時貶低一下華頂,情景特殊,當(dāng)另作別論。退一步說,即使真的是“幾乎浙東所有高山都向天姥折腰”,也不能成為“天姥命名之由”。諸峰向一高峰傾倒、拱衛(wèi)的情景在全國恐怕為數(shù)不少,但并不見有那么多的“天姥山”名稱,而仙居的韋羌山的周圍并沒有眾峰傾倒的情景,卻同時得了一個天姥山的稱呼,并且還有另一個別名叫“王姥山”?梢“天臺之姥”說根本不能成立。當(dāng)然陳百剛先生身為新昌籍學(xué)者,在這一別解中滲入了一種愛鄉(xiāng)情愫,自然應(yīng)予以理解。但確實不應(yīng)疏忽了因形得名這一地理實體命名最常用的方法。
民國《新昌縣志》卷二記載:
。ㄌ炖焉剑┍P亙二十里,層巒疊嶂,蒼然天表……為一邑主山……山狀如髽女,因名。(轉(zhuǎn)引自陳百剛文)髽音zhā,意為腦后發(fā)髻,這是古代老婦人(姥)曲型的發(fā)式。“登者聞天姥歌謠之響”的傳聞,即由此派生而來。
正是這為陳百剛先生和《新昌縣志》所不取的舊聲所載“山狀如髽女”一語,成為開啟“天姥山”命名之由的一把金鑰匙。
很多名山勝跡,以巖石像形著稱。如長江三峽神女峰,廬山五老峰、姊妹峰,武夷山玉女峰,廣東貞女峽,不勝枚舉。即就浙東而言,雁蕩山的夫妻峰,天臺山的桃源仙女石,溫嶺石夫人都很有名。以形命名是普遍現(xiàn)象。
對天姥山的命名之由,人們多方索解,并沒有因為未能得到滿意的答案而放棄努力。他們堅信古人決不會無緣無故地命名一座山峰,持續(xù)的努力,天姥女神必須會現(xiàn)身人間。
【天姥山位于什么地方】相關(guān)文章: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8則01-31
夢游天姥吟留別翻譯3例03-21
錢塘湖位于哪里04-03
煙臺天崮山導(dǎo)游詞12-06
六尺巷位于哪個城市04-08
家鄉(xiāng)的山02-25
關(guān)于山的詩句01-18
山的那邊作文03-10
那座山作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