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1
在教學《但愿人長久》一課時,我抓住課文的主線:思念—————埋怨——————寬慰——————寫詩來展開教學。講到“埋怨”這個環(huán)節(jié)時,我和學生進行了對話,不說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們在整個談話過程中都體驗到了融洽的學習氛圍。現在我想重溫一下當時的一些情景。
師:“埋怨”是什么意思?
生:是抱怨別人的意思。
生:我補充,是因為一些不開心的事情而產生的一種心情。
師:那你們平時因為一些不開心的事而埋怨過誰嗎?
生:我埋怨過一個同學,借了我的東西不還。
生:我埋怨過我媽媽,她老是叫我學這學那。
……
師:哦?那蘇軾是因為什么不開心?
生:他原來和弟弟蘇轍形影不離,后來分別得太久,又不得想見,所以不開心。
師:那蘇軾他去埋怨誰?
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師:哦?你從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讀出來嗎?
生:“他眼睜睜……心里不禁埋怨起來:無情的月亮啊!
師:看來他還挺郁悶的,誰來開導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邊,你會和他說些什么?
生:我想說:你不用那么開心,好多人和你一樣,家人不能團聚呀。
師故做更傷心的`樣子,扮演蘇軾:人家就是傷心嘛,我和弟弟都好幾年都沒見面了!
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會十全十美的,月亮現在是很圓很亮,但它也有不圓的時候啊,有時還被“天狗”吃了呢。ㄈ啻笮Γ
生:每個人都會有悲傷,也有快樂的事情發(fā)生,現在你雖然很傷心,但是你可以想想高興的事情呀。
生:天上只有一個月亮,你弟弟也會在這個時候看到它的,你們借著月光,用心來說話呀,他一定能聽到的。
師:噢!我們兄弟倆“心有靈一點通”,對,你們開導了我,謝謝你們。我來做一首詩吧:人有悲歡離合……
在角色轉換的過程中,,我覺得建立師生間融洽的學習氛圍是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催化劑。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2
這一課時的教學主要圍繞蘇軾的感情線索“思念——埋怨——寬慰”展開,詞的意境也隨之鋪展開來,詞人的精神世界也一點一滴的展示在我們面前。在教學中,主要抓住“埋怨”進行品析,幫助學生體會蘇軾這種無理的埋怨所產生的妙處,最主要的是還結合到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曾經發(fā)生過的事情中理解“埋怨”之情,使學生和詞人產生共通的'心理,感同身受。
然后通過挖掘蘇軾“寬慰”的心理,讓學生潛意識的體會蘇軾的埋怨和自己的埋怨的不同,進而了解蘇軾的曠達胸襟、仁愛情懷。這樣不僅便于幫助學生去感知蘇軾的中秋詞、感悟其獨特的優(yōu)美意境,更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墩Z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要讓學生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只有從學生自身生活經驗出發(fā),尋找文本和讀者心中的共通點,才能夠以文中之情抒心中之情。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3
這篇課文以“文包詩”的形式通過敘述故事介紹了《水調歌頭》的創(chuàng)作背景,表達了每逢中秋佳節(jié)的思親之情,以及豁達豪放的精神個性和樂觀向上的情懷。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思念——埋怨——寬慰”為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jié)學生聯(lián)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苯忉屃诉@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lián)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干些什么呢?”學生浮想聯(lián)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钡。學生的聯(lián)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于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學時,蘇軾的情感由思念變?yōu)槁裨,教學時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問句:“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讀等多種形式體驗他當時復雜的'內心體驗。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抓住后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進行了討論,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最后兩小節(jié),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寬慰的內心體驗。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感受到了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對于本文,課堂上更多的是讓孩子反復品讀感悟,讓學生真正理解蘇軾那份濃濃的思念之情。此外,在學完課文后,和學生一起完整的品讀了蘇軾的《水調歌頭》,讀讀背背,感受蘇軾語言的獨特魅力,豁達豪放的精神個性和樂觀向上的情懷。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4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喜歡他豁達的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更愛他人生十六樂事的超然之姿。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也愛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快意灑脫……讀蘇東坡,詞句翩然間仿似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們走來。
《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便通過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詞中名篇《水調歌頭》的創(chuàng)作經過。課文情節(jié)生動,語言通俗精練,意蘊深遠。作為一篇“文包詞”,文中的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蘇軾通過詩詞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fā)誠摯的祝愿,而課文正是通過故事把詞中的情感表達出來,轉化為對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
課前預習時,我布置學生回去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和抄錄《水調歌頭》。教學時,我首先通過《九月九憶山東兄弟》引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回憶佳節(jié)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出“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蘇軾。繼而,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學生讀課文,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欣賞配樂的《水調歌頭》全詞,指導朗讀。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5
“文包詩”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學教材編寫者獨創(chuàng)的課型,如《詠華山》、《母親的恩情》、《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但愿人長久》、《黃鶴樓送別》等。這類課文將一首小學生較難理解的古詩包含在一篇淺顯易懂的短文中。短文既簡單明了地交代了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過程,又對古詩內容作了深入淺出的詮釋和說明,語言生動,故事性強,給小學生學習古詩創(chuàng)設了一個語言環(huán)境。通過閱讀短文,他們便水到渠成地理解詩意,領悟詩情,收到化難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就是以“文包詩”的形式介紹了《水調歌頭》的創(chuàng)作背景,表達了每逢中秋佳節(jié)的思親之情,以及豁達豪放的精神個性和樂觀向上的情懷。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思念——埋怨——寬慰”為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我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如“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jié),學生能聯(lián)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币睬∏”磉_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lián)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干些什么呢?”學生浮想聯(lián)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庇械恼f:“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lián)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于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學時,蘇軾的情感由思念變?yōu)槁裨,教學時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問句:“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讀等多種形式體驗他當時復雜的內心體驗。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抓住后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進行了討論,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最后兩小節(jié),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寬慰的內心體驗。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感受到了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6
《但愿人長久》是一篇文包詩,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chuàng)作過程,故事是詞意的具體表現。蘇軾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作者復雜的心理活動以及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對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這首詞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課前預習時,我布置學生查找蘇軾的《水調歌頭》并抄錄。教學時,我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導課,讓學生回憶佳節(jié)中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出“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蘇軾,然后讓學生讀課文,在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然后圍繞這三個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一、抓住重點詞句感悟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苯忉屃诉@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lián)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干些什么呢?”學生浮想聯(lián)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lián)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和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
教學第四自然段時,蘇軾的情感由思念變?yōu)槁裨,我抓住了文中的反問句:“無情的.月亮啊,你為什么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么圓、這么亮呢?”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讀等多種形式體驗他當時復雜的內心體驗。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抓住后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進行了討論,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
最后兩小節(jié),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寬慰的內心體驗。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感受到了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二、讀中品味
朗讀是感知教材內容的一種手段,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通過朗讀可以看到并體味到文章的妙處。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掃清障礙,然后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逐步理解詞意,和學生一起讀詞、背詞、品詞,感受本詞獨特的魅力。
第二自然段“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一句,學生讀到這兒自然想到這正是親人團聚的時候,蘇軾也正是由這明月激發(fā)起思念親人的痛楚,觸景生情。所以指導學生朗讀時,讀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腦海里仿佛浮現出與弟弟一起生活時的快樂情景。月光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床前,此時的蘇軾看著月光,不由得產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陣感慨后轉念又想到,人的悲歡離合如同月兒的陰晴圓缺,心里又寬慰了許多,教學時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笔翘K軾熱愛生活、奮發(fā)向上的寬大胸襟的表露。最后在一起吟誦文中的五行詩結束了文章的教學。
三、合作探究
在本課教學中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節(jié)后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我讓學生在小組中也進行了交流,為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讓小組長作了簡要記錄。下課后我將小組交流的結果收了上來,有的個小組長記錄很好,有的還不會記,后面我將進行指導。小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學習收獲,有的小組也發(fā)現了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后來又進行了組與組之間的交流。
一節(jié)課下來,我也有一些遺憾:一、對“心緒不寧”體會還不深。體會蘇軾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我雖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家是如何過中秋的,談談自己和親人的分別感受,用這些比較來凸顯蘇軾的惆悵和傷感,但是對蘇軾的內心還探尋的不夠。在課前我準備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想象,蘇軾會回憶起什么?結果自己在上課時疏忽了,課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想象蘇軾會在心里默默地對遠方的弟弟說什么?這樣就把蘇軾那復雜紛亂的內心世界變得可感可知了。二、對詩句的誦讀指導不夠好對于這篇課文來說,要多讓學生反復吟誦詩句,在吟誦中體味情感,積累名句。這一點,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指導中總感到力不從心,不能很好地做到范讀指導,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加強自身能力的提高。
總之,本節(jié)課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之處,還需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學習提高。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7
此課的教學,我認為以詩文對照理解古詩文為重點,亦是難點。
古詩文特別是經典詩文的意思在老師們的`眼里可能已經爛熟于心了,可是對于才剛剛接觸古詩文的孩子來說,還沒那么容易。特別是本文中出現的那幾句經典語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幾句詩要配合前面的第五自然段內容來理解:世上本來就是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兒有隱也有現、有圓也有缺一樣,哪里會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長留人們心間,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
因為有些孩子有與親人分離的經驗與體驗,所以他們能夠體會一些分離的痛苦與難受,但是他們談不上有多深的情感,因而難以體會詞中的美好祝愿與深遠意境,但意思必須懂得,經典必須記得。
先背誦下來,再慢慢體會,在本課的學習中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8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初事態(tài)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chuàng)作經過。文章情節(jié)生動,語言通俗。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fā)誠摯祝愿的情懷。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課前預習時,我布置學生回去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和抄錄《水調歌頭》。 教學時,我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回憶佳節(jié)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學生讀課文,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想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欣賞配樂的《水調歌頭》全詞,指導朗讀。
一節(jié)課上下來,我也有一些遺憾:
一、對“心緒不寧”體會還不深。
體會蘇軾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我雖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家是如何過中秋的,談談自己和親人的分別感受,以這些比較來凸顯蘇軾的惆悵和傷感,但是對蘇軾的內心還探尋的不夠。原來教案上有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想象,蘇軾會回憶起什么?結果自己在上課時疏忽了,課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想象蘇軾會在心里默默地對遠方的弟弟說什么?這樣就把蘇軾那復雜紛亂的內心世界變得可感可知了。
二、對詩句的吟詠運用還比較粗略。
對于這篇課文來說,要多讓學生反復吟誦詩句,在吟誦中體味情感,積累名句。這一點,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細膩一些,效果會更好。我設想可以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想想,再過幾天就是中秋佳節(jié)了,你有沒有遠在他鄉(xiāng)的親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美好的祝福送給他(她)嗎?然后再讓學生一個一個反復深情誦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句,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自己遠方的親人。然后我再說:“讓我們把這美好的祝福送給全天下所有離別的人們吧!”把語文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我相信,一定會有孩子在中秋節(jié)對親人送上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蘇軾所說:這世上哪會有十全十美呢!課堂,是時間的藝術,也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還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過,只要思考,就會更好。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9
這節(jié)課上下來,自己的感受點點碎碎記錄如下:
1、情境設置達成了預期的情感效果。
2、在內容的理解上的深度還不夠!
當然,我指的并不是在課堂上帶學生作過多的理解詞的內容,只是學生在學文之前的鋪墊、知識儲備還不夠。自己的理解不夠細膩。
。1)、“千里共嬋娟”這里的“共“是”共同、相同“的意思。而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A、兄弟倆共同在思念。B、他們流著相同的血液。C、他們有著相同的遭遇........)
那么,這里就需要課前讓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量。如:蘇轍與蘇軾的景況以及當時在寫這首詞時的遭遇和心境。我之前也做了這些工作,可還不細致和沒有達到效果。
。2)、“人長久”!從書面上會大致理解為:美好的感情能長留人們心中!其實,這里的長久也代表了蘇軾希望弟弟能健康地存活下來,一生都平安。同時,也說明了蘇軾認為:兄弟倆只要健康地活著,都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都能有再次團聚的希望。這里也闡明了他是樂觀主義者。雖然生活很無奈,但仍對生活寄托著美好的愿望。
3、學文需要的背景滲透的不夠深入。
。1)寫詞背景:中秋,是一個花好月圓、家家團圓的好日子。而蘇軾與弟弟卻手足分離。這里的情境比較沒有達到反襯的效果。
為什么很多人們在平時寫不出這樣的文章。而在今天這個特定的時期和特定的境遇里寫的這樣真切?這里,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說說有關佳節(jié)和思念親人的事例。真切體會思鄉(xiāng)、思念之情。否則是架空式的表面文章。
。2)、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時,有些游離。
A、當在開頭讓他們說說,你準備和家人怎樣度過這個節(jié)日?學生都說的是”預期“怎樣過,預想到的快樂。而不是在說他們體驗過的歡度節(jié)日的幸福。這和教師的問題設計有關。
B、很多學生不能體會手足情深的兄弟分離的心境。應該讓學生說說身邊的例子或者是了解到的別人的事例。
C、在講到”人有悲歡離合“時,我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說說自己有什么快樂和悲傷的事情。有的學生只說了快樂的事情。而有的學生則只說了悲傷的事情。其實,如果讓一個學生既說他的快樂也說他的悲傷。學生應該能感受到:每一個人一生都不是那樣順心的。而不是理解為:有的人是快樂的,有的人是悲傷的。
4、教師的語言。
教師的語言應有一定的情感力度。并承載著很多的信息量。教師一句簡短的話語就能將很多的知識傳輸給學生。應凝練、經典!
在學《但愿人長久》一課時:還留下了讓我難忘的'一個情景:
在學完全詞時,我告訴學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表達了美好的祝愿,你準備將這句話送給誰?或者對誰說呢?有的學生說送給親人、送給解放軍叔叔........
有位女同學說想送給”王維“。當時,大家都感到很意外,用一種驚訝的目光注視著這位同學,而后又看看我的反應。
我立刻問清楚這個王維是誰?她說是詩人”王維“,大家更不解了。都歪著小腦袋等著我解決這個飛來的意外。這時,一位同學大聲喊到:王維已經死了。(顯然,他更不能理解為什么這位同學會送一份祝福給一個已經死去的人)
我是這樣解決的:
師:你為什么要送給他?
生:(不是很流利地說著)因為他給我們留下了兩句名言:“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師:其實,像蘇軾這樣常年不能和家人團聚的人不止王維,還有很多,如李白等。讓我們一起把這份祝福送給蘇軾的弟弟,以及像蘇軾這樣的人吧,引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反思]:其實,這位學生由學本文想到了兩點:
1、王維和蘇軾一樣留下了兩句被人們千古傳誦的詩句。
2、由蘇軾的思念之情聯(lián)系到了去年學過的舊知:王維也是在思念之情由然而生時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從而留下了”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經典名句。
我雖然明白了這位學生的意思,并且也作了解釋,可總感覺,其他學生理解的還不透徹。這個點落的不到位就草草收兵了。應該抓住機會,再從作者的寫作意圖深入引導。
如果,當時這樣說會更好:
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有著同樣的經歷、同樣的愁思。無論是王維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還是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表達了很多人的內心愁苦、無奈、思念的情感,引起了共鳴。所以,這幾句詩詞成了千古名句。他們都以詩詞寄托著內心的感受。
這樣小結不僅講清了,為什么這幾句詩詞被人們千古吟誦。而且也闡述了作者們留下這些詩詞時候的心境都是源于思念!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10
本課教學突出關鍵詞“思念”,抓住蘇軾情感變化的線索(“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組織教學過程,效果不錯。學生能抓住關鍵詞語,走進課文的情境,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心緒不寧”,“寧”就是安寧,平靜;“心緒不寧”就是蘇軾的心情無法平靜。理解詞語過后,自然就冒出一個問題,蘇軾為什么“心緒不寧”?答案的關鍵詞就是“思念弟弟”。中秋佳節(jié),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可是只有蘇軾背井離鄉(xiāng)、親人分離,所以思念的情愫油然而生。此時此刻,蘇軾心里會想些什么?學生通過想象自然就體會到蘇軾“月圓人不圓”的心情,有一位很有趣的男孩居然祈禱起“蒼天、大地”來。(估計他是看了趙本山與范偉的小品了)接著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離”體會兄弟深情;抓住“屈指算來”理解分別越久思念之情越深。進入“埋怨”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想象蘇軾“眼睜睜”的表情,然后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與想象說話,學生體驗到月亮的“無情”,乃至“殘酷”。
抓住“轉念”一詞,自然進入課文最后兩小節(jié)的學習。這部分是課文的高潮,也是教學的重點。課堂上主要讓學生詩文對照反復朗讀,這樣既理解了詩句的意思,也體會到蘇軾由“埋怨”到“寬慰”的`心情變化。教學結束,感覺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不夠到位,語言表達訓練的面還不夠廣,背誦的任務自然也無法在課堂上完成。從學生《補充習題》中的作業(yè)看,對“皓月當空”、“手足情深”等詞語的理解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此外課外古詩詞的積累工作也做得很不好。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11
在教學《但愿人長久》時,教者提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蘇軾和蘇轍手足情深?說著說著,有一位學生并沒有沿著文本的內容序列來表達,而是說:我從他們的名字中都有車字旁,看出他們手足情深。教者隨即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讓師生合作進一步闡述:軾是車把手,轍是車過留下的痕跡,它們是不能分開、形影不離的,分開了車也就不存在。現在蘇軾和蘇轍不能分開的兩兄弟卻分開了,是多么讓人難過的事情,可見手足情深。因為教師關注了學生的生成,所以課堂顯得更為深刻而開放。
思考:
學生是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人”,富有生命活力而又個性鮮明的人,他們思維活躍,反應敏捷,不受拘束。教師只有在關注學生生命發(fā)展的過程中,對學情的敏于觀察、善于思考,才能產生智慧。為此,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之熱情地參與教學過程,并施展出聰明才智。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把握住學生的思想脈搏,及時回收信息,以學定教,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甚至改變原來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盡情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反之,如果教師拘泥于教案,不顧學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那課堂只能是教師“作秀”的舞臺。因此,關注學情是“智慧”產生的原點。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12
學習完《但愿人長久》,孩子們都舒心地笑了。似乎忘記了我的“嚴肅”我的“兇”,走進課堂的我依然輕松自如,這使我欣慰。教學本文,我抓住了蘇軾的情感線索,所以教學很流暢。
教學回顧:
一、破題導入。
二、初讀感知。
1、大聲讀課文,用波浪線畫出理解的詞語,在不理解的詞語上打問號。
2、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提示:誰,什么時候,想起了,寫下了)
3、速讀,找一找,在那個中秋佳節(jié)的夜晚,蘇軾的內心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用著重號標出三個關鍵詞。
三、精讀感悟
蘇軾的心情不斷變化,思念(心緒不寧)——埋怨——寬慰,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字,走進蘇軾的內心。
1、讀1-3,想一想“心緒不寧”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說一說,蘇軾因為什么而“心緒不寧”,而思念弟弟。(中秋佳節(jié)應團聚,蘇軾卻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眾人皆歡歡喜喜,唯蘇軾孤獨看月;手足情深,分別已久,卻遠隔千里。)
2、讀一讀第四小節(jié),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埋怨”的意思,蘇軾為什么會埋怨圓月?(因思念而睡不著,月圓人圓獨我不圓。)關注省略號,嘗試補充。
3、讀一讀5-6,聯(lián)系上下文,推敲“寬慰”意思,想一想蘇軾怎么會“寬慰了許多”?
詩文對照,師讀詩句,孩子讀課文,然后互換,想一想,如果你是蘇軾的.弟弟,聽了他吟誦的詩,會對他說些什么。(盡量用上一些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四、朗讀課文,總結。
這是一篇特殊的課文,你以前學過這樣的課文嗎?像這樣的課文,詩蘊藏在文中,讓我們比較容易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以后,我們讀詩,也要這樣聯(lián)系詩人當時的生活背景,走進詩的意境。
反思:
把握線索,百毛皆順。本文字數不多,但在少不更事的孩子讀來,很亂,很蒼白,無法體會到蘇軾當時的內心。于是,我在整體感知時就讓學生把眼球盯住這三個關鍵詞。
尋找基點,適度拓展!笆肿闱樯睢薄把郾牨牎笔莾蓚很好的拓展點,有助于學生走進課文感受兄弟間的深情,有助于體會蘇軾強烈思念弟弟卻無可奈何的無助心境。從哪些句子,你知道了他們“手足情深”?你和誰“形影不離”?你們倆一起干什么?如果你和這位好友、這個愛物分別七年,你的心情怎么樣?用這樣推己及人的移情讓孩子走進課文。
與人對話,抒發(fā)感情。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次說話聯(lián)系,一是補充蘇軾的埋怨,二是弟弟讀詩后的心里話。應該說第二次的說話訓練,效果不錯。學生能從“孤獨”“思念”“埋怨”中走出來,“安慰”蘇軾,讓自己的心、也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而明朗起來。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13
《但愿人長久》蘇軾的這首詞,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復雜心理活動——沖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不少課文的課后生字,學生并不陌生。很多字都已經在前面的學習中見過,甚至很熟悉,也早就會讀會寫。但是,仔細觀察一下,會發(fā)現這些生字有了新的搭配,組成了新的詞語,而且是具有新鮮感的詞語。比如本課的:“安慰“的慰有了新的搭檔,變成了意義更為微妙的“寬慰”;“思緒萬千”是三年級學的,但是“思緒”變成了“心緒”。學習這些詞語必須讓學生注意它們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瓣帯焙汀昂稀眱勺挚瓷先ズ唵,但在本課中組成的詞語卻很不簡單,兩詞的結構相同,位于詞作的.上下句中,不但形式上對仗,意思上也暗合。兩個詞語的理解對《水調歌頭》的情感,也是很有幫助的。盡管我花了不少時間,但我認為值得。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jié)學生聯(lián)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苯忉屃诉@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lián)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干些什么呢?”學生浮想聯(lián)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lián)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于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14
《但愿人長久》這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chuàng)作經過。文章情節(jié)生動,語言通俗。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fā)誠摯祝愿的情懷。轉化為人間美好生活的祝愿。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古往今來,很多文學家、詩人喜歡借月亮抒發(fā)內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學時,以中秋節(jié)導入,圍繞月亮讓學生背誦了一些經典詩句。學生的興致很高,有一個學生還背到了蘇軾的《水調歌頭》,借此,我順勢導入了課題。
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心緒不寧(思念)——埋怨——寬慰”為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體會蘇軾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個重點,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想象蘇軾當時心中的想法,在想象說話,全班交流中體會蘇軾的惆悵和傷感,以達到對蘇軾的內心的探尋。并讓學生回憶自己和親人分別后的感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蘇軾內心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想象和回憶的基礎上,再指導朗讀,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了詩人內心的惆悵和傷感。
第四自然段教學時,蘇軾的情感由思念變?yōu)槁裨梗以诮虒W時抓住了文中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進行了討論,讓學生說說當時蘇軾的心聲,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
最后兩小節(jié),我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寬慰的內心體驗。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感受到了他豁達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在《水調歌頭》的吟誦聲中,我和學生結束了對這篇文本的解讀。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15
課始,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在引導到中秋佳節(jié),回憶佳節(jié)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接著出示課題齊讀,猜猜課題的意思。我誦讀《水調歌頭》全篇。學生讀課文,在文中印證自己的猜測。而后,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后分塊教學,指導朗讀。
為使學生能與古人產生情感共鳴,我請有與親人分別經驗的孩子談談他的親身感受,然后將7年換成3000個日日夜夜,通過時間這一概念,增強了對孩子們的情感沖擊。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樂,體會蘇軾的孤獨。再補充蘇軾被貶后在牢中寫下的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這樣多角度的體驗,使學生能感同身受。
在體會埋怨的`原由時,我引入了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最后在理解詞句思想時,我引入了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最后我和學生在古箏的伴奏下,齊讀《水調歌頭》將古詩情韻推向高超。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 】相關文章:
但愿人長久教學反思04-14
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02-06
教學的反思01-07
教學反思09-28
教學反思06-30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優(yōu)秀08-30
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01-30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04-11
教學反思 :在反思中成長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