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婷婷在线精品综合_97人妻AⅤ一区二区精品_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好句>王陽明名言
王陽明名言
更新時間:2022-03-15 11:33:42
  • 相關推薦
王陽明名言150句

  王陽明名言精選(一):

  王陽明名言一:“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為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思想,意為要了解宇宙的奧秘,到達對事物真相的認識,只須返視探求自我的心性良知即可。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從一方面說,靈明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從另一方面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于虛寂的狀態(tài)。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于寂;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王陽明的心外無理是說,心的本體,就是天理,事雖萬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與理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無理也就是心外無善。

  全文為:“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窮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廣,以裨補增益之。”(取自《傳習錄》)

  譯文:

  既然萬事萬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們的心外,而又必須要說窮盡天下的事理,這大概是因為我們心中還沒有足夠的良知,而必須向外尋求天下眾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彌補增加我們心中的良知。

  王陽明名言三:“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該句出自《王陽明全集·與楊仕德薛尚謙書》。

  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陽明在進剿襲擊俐頭的暴動山賊之前,曾寫信給弟子薛侃說:“即日已抵龍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進,賊有必破之勢。某向在橫水,嘗寄書(楊)仕德(即楊驥)云:‘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qū)區(qū)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王陽明名言四:“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來自于王陽明的王門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fā)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fā)之中”,不能夠善惡分,故無善無惡。

  當人們產(chǎn)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能夠說是“已發(fā)”,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貼合天理和不貼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yǎng)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我的良知去行動。

  王陽明名言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出自王陽明《傳習錄》,這也是對心學最恰當?shù)年U述,王陽明所表達的確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他沒有說“同歸于無”,如果這樣說,那就是一種西方的思想。他是說“同歸于寂”,“寂”不是“無”,而是在沒有交感時處在一種寂靜的狀態(tài),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個概念叫“寂感”。

  王陽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出自語錄王陽明《答羅整庵少宰書》——否定是創(chuàng)新的原動力,王陽明格竹苦思圣人之道的失敗,而格竹之法即圣人朱熹所傳。圣人的話未必全對,庸常之語也有金言。雖主要講治學,但于人生亦大有裨益!

  王陽明名言七:“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這句話也證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趨勢,此句說得很好。儒學說到底就是這個一,一生萬物,而萬物又同歸于一。這個一看似簡單,實際卻又最難。因為理解透這個一,不僅僅需要在理論上分析透徹(看懂浩瀚的儒學著作可不簡單,其中包括了經(jīng)、史、子、集等各個方面),并且在自我的實行中也要遵行這一天理,這又顯得難上加難了。

  王陽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譯文:災難沒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勞更大的,罪沒有比掩護別人犯罪更大的,惡沒有比偷襲別人下處更大的,辱沒有比忘記自我的恥辱更大的.四者具備就都是禍。

  王陽明名言九:“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

  出自《王陽明傳習錄卷上門人薛侃錄)》王陽明那里圣人的標準是要”純乎天理“,關于這點,不一樣的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說法。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古代的東西,早就落后于時代潮流了。好吧,我們換一個說法,把圣人換成人才。把標準從”純乎天理“換成核心競爭力。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說,人才的標準是要有核心競爭力。我想這樣大家就沒有異議了吧。

  王陽明名言十:“夫學貴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出自王陽明《答羅整庵少宰書》,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同屬理學的范疇,他們都堅持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學認為天理獨立于人體之外,若想找尋天理必須經(jīng)過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學屬于哲學派別中的客觀唯心主義;而陸王心學則認為天理存在于人的內(nèi)心深處必須經(jīng)過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到達對天理的體悟,故屬哲學派別中的主觀唯心主義。

  王陽明名言精選(二):

  1、圣人處此更有何通?圣人會怎樣做?圣人會怎樣做?王先生在貴州面臨生死,衣食無著的情景下,如此問自我。——王陽明《王陽明》

  2、“心猶鏡也。圣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嘗廢照”。——王陽明《傳習錄》

  3、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jīng);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jīng),五經(jīng)亦史;易是包犧氏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謂異?——王陽明《傳習錄》

  4、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王守仁

  5、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jīng);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jīng),五經(jīng)亦史——王陽明《傳習錄》

  6、“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7、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陽明

  8、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王陽明《泛!

  9、主一就是專注一個天理——王陽明《傳習錄》

  10、有志于圣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王陽明

  11、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而為恥。——王陽明

  12、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明白知天——王陽明

  13、心無外物,物以心生——王陽明

  14、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fā)之必不宏。——王陽明

  15、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王陽明

  16、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17、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王陽明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陽明

  19、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王陽明《大學問》

  20、靜處體悟,事上磨煉。——王陽明

  21、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22、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圣門無口訣,良知二字是參同。——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23、天理即人欲——王陽明

  24、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王陽明

  25、一念開明,反身而誠——王陽明《傳習錄》

  26、先曰:“是徒為靜養(yǎng),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王陽明《傳習錄》

  27、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事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說閑話。——王陽明《傳習錄》

  28、凌崖望雙峰,蒼茫竟何在?載拜西北風,為我掃浮靄。——王陽明《雙峰》

  29、至于“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教學者一心為善,不能夠窮通夭壽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王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名言精選(三):

  1、知行合一。

  2、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3、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4、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5、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6、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

  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8、夫學貴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

  9、人的資質不一樣,施教不可躐等。

  10、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

  1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2、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

  13、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4、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之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15、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16、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

  17、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寅。

  18、志不立,則如無舵之舟,無勒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19、大批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fā)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

  20、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王陽明名言精選(四):

  1、人言不如自悔之真。

  2、古人之學,切實為己。不徒事于講說。

  3、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

  4、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5、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

  6、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

  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8、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

  9、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0、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萬古一日。

  11、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2、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13、一個真實的自我能夠讓人有效地應對真實的世界,從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異。如欲改變命運,首先改變自我。如欲改變自我,首先磨煉內(nèi)心。

  14、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圣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

  15、道理人人會講,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從心上用力,砥礪出不偏不倚動轉得勢的強大心靈,即使做同樣的事,說同樣的話,動作也會走形。畢竟相由心生,情隨事遷。

  16、的確,生命的價值在于它能夠拒絕庸俗,能夠燦爛奔放,但也能夠在隨波逐流中喪失任何意義,成為行尸走肉。

  17、惡念者,習氣也;善念者,本性也。

  18、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

  19、善念發(fā)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fā)而知之,而遏之。

  20、君子之學以明其心。

  21、與朋友論學,須委曲謙下,寬以居之。

  22、在這片廢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無邊際。從失望到絕望乃至無望的世人不禁想問: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23、書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價值觀,言之鑿鑿的成功秘訣不必須適合每個人的真實需求。

  24、圣人亦是學知,眾人亦是生知。

  2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26、其實,無論是在思想的影響還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國藩都稍遜其偶像王陽明一籌。

  27、一個人對了,一個國家就對了。你是什么樣,社會就是什么樣。

  28、時習之要,只是謹獨。

  29、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30、人的宿敵僅有一個,便是他自我。

  31、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32、生命就是在這喋喋不休的追問中慢慢成熟的,每一個人,無論智商高低,相貌美丑,應對越來越復雜的環(huán)境,詢問最多的問題終究是“我要做什么樣的人?”

  33、有志于圣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34、陽明心學是煉心的學問,是乾坤萬有基。王陽明之所以將國人宏大而細膩的心理圖譜精確地描繪出來,就是要傳達一條真理:一切戰(zhàn)斗都是心戰(zhàn),內(nèi)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35、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36、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37、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之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38、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39、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40、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jié)!

  41、不能等別人為你鋪好路,而是要自我去走去犯錯,最終創(chuàng)造一條屬于自我的路。

  42、繁華過眼三更促,名利牽人一線長。

  43、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44、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45、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據(jù),衡量是非的標準。天地間諸事諸物,舉凡綱常倫理,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皆不出于我心。

  46、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誠意與不能誠意。

  47、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

  48、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49、夫學貴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

  50、沒有一勞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質期的,僅有不斷地修補革新,才能保證社會機器的良好運轉。改革固然會傷及既得利益團體,固然會出現(xiàn)波折動蕩,但不改則必死無疑。

  51、人在仕途,比之退處山林時,其工夫之難+倍。

  52、一言以蔽之,理學與心學的區(qū)別就是“為學”和“為道”的區(qū)別。

  53、本心之明,皎如白日,無有有過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過,當時即得本心。人孰無過?改之為貴。

  54、圣人這個行業(yè)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唯一達成共識的是,這是個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討好的職業(yè),古往今來除了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人能夠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瘋子神經(jīng)病自稱實現(xiàn)了這一夢想。

  55、學本于立志,志立而學問之功已過半矣。

  56、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jīng)。

  5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58、夫學貴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59、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葬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60、是非,不用從學者的講學中去區(qū)分,只需從自我的內(nèi)心去辨別。

  61、在神州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斗爭,揚才露己向來招人忌恨。

  62、志不立,則如無舵之舟,無勒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63、良知即是獨知時,此知之外更無知。誰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卻是誰?

  64、萬理由來吾具足,《六經(jīng)》原只是階梯。

  65、文官帶兵怕就怕紙上談兵,懂兵法而不懂實戰(zhàn),釀成袁崇煥式的杯具。事實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員里,長期以來最不缺的就是高談闊論之徒。

  66、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沒有人能夠引領你,每個人的路都是自我選的,真正能改變你的僅有你自我。

  王陽明名言精選(五):

  1、學為圣人之道,學以致良知。

  2、心之良知是謂圣人,圣人之學,惟是致良知。

  3、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

  4、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明白。

  5、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

  6、立學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7、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

  8、人須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9、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能夠為致知也。

  10、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寅。

  11、知善知惡是良知。

  12、私欲日生,如地上塵,一日不掃,更又一層。

  13、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14、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相上則損。

  15、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16、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17、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18、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

  19、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20、夫學貴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21、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22、此心無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23、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24、夫學貴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25、知行本體,即是良知。

  26、有志于圣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2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8、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

  29、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

  30、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31、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

  32、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能夠為致知也。

  33、圣人必可學而至。

  34、立學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35、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

  3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37、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

  38、攻吾之短者是吾師。

  39、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40、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1、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42、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43、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44、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

  45、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寅。

  46、私欲日生,如地上塵,一日不掃,更又一層。

  47、攻吾之短者是吾師。

  48、心外無物,如吾心發(fā)一念孝親,即孝親便是物。

  49、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50、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

  51、博學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篤行只是學之不已之意。

  52、心之良知是謂圣人,圣人之學,惟是致良知。

  53、夫學貴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54、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

  55、圣人必可學而至。

  56、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相上則損。

  57、克己須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58、人須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59、克己須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王陽明名言】相關文章: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02-10

隆美爾名言01-26

高爾基的名言02-15

孝道名言02-10

熟能生巧的名言02-08

霍金的名言02-28

羅丹的名言04-02

紀伯倫名言03-03

俾斯麥名言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