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完一本書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送》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書筆記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边@句話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送。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yuǎn)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zhuǎn)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舍。但龍應(yīng)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yuǎn)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fēng)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dāng)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yàn)?-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zhǔn)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zhuǎn)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fēng)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shí),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還是沉寂于生活中的點(diǎn)點(diǎn)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jīng)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yuǎn)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tài)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xiàn)在來填補(bǔ)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這片綠濃得化不開,誠愿一切都好,一起解開這個世界的綁起的結(jié)。
《目送》讀書筆記2
龍應(yīng)臺的《目送》雖然不是我看過最觸動我的書,但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在你看完前幾篇,會產(chǎn)生一種感覺——不忍心讀下去,讀完了,就沒得讀了。
龍應(yīng)臺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愿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癡呆癥,反反復(fù)復(fù)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jīng)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于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龍應(yīng)臺的文筆優(yōu)美而細(xì)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diǎn)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后,龍應(yīng)臺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這個社會是需要關(guān)懷老年人的。雖都說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yùn)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
那時,多少預(yù)示了人生的悲愴;蛘,說的白一點(diǎn),人,要有個好死!
《目送》讀書筆記3
在嘈雜的人世中,亙古不變的,是那血濃于水的親情。——題記
從《孩子你慢慢來》中那位含情脈脈的美麗的母親,到《目送》中對于親情的詮釋。龍應(yīng)臺和她的文字已經(jīng)變了,變的那么柔和。但有時,也變的那么尖銳。
《目送》中那第一篇也叫《目送》。龍應(yīng)臺在文字中對父親對“我”和“我”對兒子的目送,相互交織,相互編織出美麗的音符。這本對于親情的拷問的文章,在很多人看來,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但在我看來,這篇《目送》更多的想要表達(dá)的,是對血濃于水的親情的另一種贊歌!
文中,那位母親、女兒,曾經(jīng)多少次是在父母的目光交織成的“溫暖大道”上行走的呀!她卻渾然不覺,當(dāng)她也成為母親時,她才意識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 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罷了。”這是多么感傷的一句話,讀畢,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我又何嘗不是在父母的目送下成長的呢?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反復(fù)叮囑和目送下成長的;我的小學(xué),是在父母的反復(fù)叮囑和目送下度過的';我的初中,是在父母的嘮叨和目送下成長的。父母對于我們的每次離開和每次的回來。都是在看著的,他們都是用目光送我們到很遠(yuǎn)的地方。甚至當(dāng)看不見我們時,也會呆呆的佇立在那里,注視著我們離去的方向。
父母的目送中,有著殷殷的期望,諄諄的教誨。我們在父母的目送中成長,在父母的目送中學(xué)習(xí)、生活。當(dāng)我們明白了父母的目送的含義時,我們將會是多么的感激父母用目光織出的激勵與深情,引導(dǎo)我們走向正途與光明,目送,織就了一個孩子的永遠(yuǎn)的避風(fēng)港。
目送,讓人感到了父母對我們深沉的愛意。感謝龍應(yīng)臺,讓我明白了目送的真正含義!
《目送》讀書筆記4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
——題記
受到老師的推薦我閱讀了龍應(yīng)臺的《目送》一書,想到當(dāng)初漸老的父母在目送我離家時的背影時不舍,又想到終有一天我也要看著我的兒女們的背影漸漸走遠(yuǎn),直到最后消失不見。從溫情的開始到殘酷的結(jié)束,讓我再一次察覺到人生就是這樣,周而復(fù)始,從不停歇。
我不知道龍應(yīng)臺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七十四篇散文,把歡樂的痛苦的回憶一字一句的剝開。也許人到中年的她懂得了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無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靜而又溫情的文字寫下這些記憶。從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到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前行。每一篇都不僅是對親情友情的懷念,更是對自己人生的反思。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么細(xì)膩、真實(shí)、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jīng)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里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yīng)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她寫“家”,小時候,我們覺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長大了,有了伴侶,覺得有伴侶的地方就是家;再后來,有了兒女,有兒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后來這些家會怎樣呢?大多數(shù)慢慢地就散了,父母會離開,伴侶會離開,兒女也會離開,到最后也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去面對人生,獨(dú)自面對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時候,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jì),最愛的是飯桌上香噴噴的飯菜,每天早上熱騰騰的牛奶,還有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后來長大了,卻越來越想逃離,最愛的變成了哪件衣服,哪個新發(fā)型,開始拒絕父母的關(guān)心,討厭他們的嘮叨,把他們拒之千里之外。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jīng)視之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年邁的父母越來越深的皺紋,也更開始擔(dān)憂起孩子越走越遠(yuǎn)的腳步,可我知道我的孩子也終將離開,家就只變成了一個符號,一段記憶,告訴我在這段孤單的旅途中也要堅強(qiáng)的義無反顧的下去,而這份血濃于水的親情,讓我在這本書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我知道了父母的無奈,艱辛,隱忍,付出。曾經(jīng)種種不理解,種種埋怨都化為烏有,曾經(jīng)的每一次爭吵,每一次慪氣,都變成了愧疚。
也許最后的目送難以避免,也許生命的輪回我們無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請好好珍惜愛你的人,之后也要堅強(qiáng)的面對人生。
《目送》讀書筆記5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yuǎn),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用追。”
當(dāng)我用筆在本子上記下這句話時,無言,似乎懂得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不懂,或許,我還太年輕吧。
《目送》這本書所要表達(dá)的東西有很多,對人生的感悟、對母親的愛、對父親死的不舍……種種的種種都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一個個巨大的感嘆號,又似乎是一個個巨大的問號。
作為兒子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者龍應(yīng)臺的關(guān)于母親與父親。
“像海上突來的閃電把夜空劈成兩半,天空為之一破,讓你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秘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睂τ诟赣H的死,作者是這樣描寫的。
而對于癡呆后的母親,作者是這樣寫道:“媽媽是那個搭上‘時光機(jī)器’來到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我也曾想過,當(dāng)熟悉的'父母離開自己時,自己會是怎樣,是哭得撕心裂肺,還是淡然地接受呢?
說說我的父母吧。我的母親是一個雖然有時候脾氣不是太好,不過她確實(shí)是一個很好的人,很容易被我的一些小小的表示而感到,也非常喜歡做蛋糕。
而我的父親呢,雖然反應(yīng)好像有點(diǎn)遲鈍,不過他卻無條件的愛我,不論我想要什么看似合理的東西,他都會盡量地滿足我,在我喜歡籃球足球之前,他對這些并不太感冒,之后卻為了我經(jīng)常了解關(guān)于這些的事。
到這里我才發(fā)現(xiàn),我對他們的了解是少之又少,我不知道他們喜歡什么,甚至不知道他們的生日。
慚愧,還能說什么呢。時間就好像一個巨大的鐘,有規(guī)律地運(yùn)轉(zhuǎn)著,不管你開心與否難過與否,它還是會離去。時間又仿佛一個無情巨人,不論你怎么不舍得,你也停不下他前進(jìn)的腳步。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一絲不茍的去對待時間,把時間裝飾成自己喜愛的樣子,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對自己的父母好。
風(fēng)輕輕地吹過,像夢一樣溫柔,抬頭仰望才發(fā)現(xiàn),窗外的夜空是那么的黑,仿佛深不見底的深潭。眼前滴答響的鐘,仿佛是時間運(yùn)行的腳步,不帶走一絲灰塵。
這是一本不愿看完的書,當(dāng)你似懂非懂地看完,好像什么都懂了,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又好像什么都不懂。
或許,這就是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目送吧。
《目送》讀書筆記6
讀了龍應(yīng)臺的這篇“目送”,心里有一陣酸楚。雖然文章在述說著自己的故事,但我卻覺得里面寫的那兒子就是我的影子。從小到大,從上學(xué)到上班,從欲走還留到不再回首,諸不知每一次的啟程,都有一對關(guān)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視著。是因?yàn)樵絹碓姜?dú)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說就走。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漸行漸遠(yuǎn)。”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在書的前半部分看到這句的時候,對于“目送”這個詞,對于此間深意,原來并沒有完全了解透徹。原來,人生就是一場目送的過程。少時,是父母看你漸漸長大,羽翼漸豐,目送著你的背影,無論從距離上還是心理上,都離他們越來越遠(yuǎn)。等到自己有了家,有了孩子,等到自己也慢慢年歲漸老,父母一天天皺紋和白發(fā)增多,牙齒慢慢掉完,聽力和視力變壞,脊背慢慢佝僂起來,力氣越來越小,卻越來越小心翼翼地渴望你的細(xì)心注視的時候,你才會發(fā)現(xiàn),“目送”的角色換了過來。你在他們生命的后期,看著他們慢慢與周圍的人變得陌生,慢慢不敢再走入人群,甚至慢慢遺忘了你的樣子卻還記得你少時的名字;你看著他們一天天變得衰弱,連站也站不穩(wěn),手不再靈活,什么都拿不起來,回到需要照顧的嬰兒時的狀態(tài)。再想想他們操勞一生,如今變成這個樣子,你會是怎樣的'心酸?
你會開始在打電話的時候,想竭力地聽清楚從他們嘴里喃喃而出的不甚流利、不甚清晰的話語;你會想看到他們喊你的名字,對著你笑;你會希望他們在長久呆坐、不發(fā)一語的時候,跟你說一句完整的話;你會想看到他們直直地站在陽光下,如以前那般大聲念著曾經(jīng)最喜歡的那首詩??可是,你明知道,他們一天天衰弱下去,就像將要燃盡的蠟燭,只剩最后的一簇小火苗在風(fēng)里飄忽,而你卻無能為力,只能看著它在你面前慢慢熄滅,看著那最后一抹青煙就這么消散在空氣里,再也觸摸不到??
蠟燭燃盡了,仿佛你這大半生心理上的依靠就不見了。那盞燭光,清晰地留在心里,讓你有勇氣,繼續(xù)自己的旅程。袖說,不要感悟這樣深吧,看得人難受。是的,當(dāng)我看完這書的時候,也是那樣揪心得難受?墒,我們不也一樣要看著他們變老么?那么,就在還能夠的時候,多給他們一些注視吧。因?yàn)椋傆幸惶,我們也得要有勇氣象他們一樣,看著自己慢慢變老?/p>
雞痤,咋樣,老郭真??
《目送》讀書筆記7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正值人生的大好春光,有大筆的時間可供揮霍和享受,重頭來過。有那么一群人嚴(yán)厲地指責(zé)你,不厭其煩地勸阻你,苦口婆心地教育你,在你看來,荒誕,不可理喻,甚至充斥著可笑。你躲,他找;你逃,他追。你對他們的任何一句話都聽不下去,他們太煩了,太嘮叨了,你覺得他們是錯的,他們的`言談舉止,令你面上無光。你討厭他們。
你向人生的大道邁步走,他們站在大道的另一段無可奈何:因?yàn),你向他們擺手:不必追。
恰巧,這就是我。
恰巧,在我人生最迷茫的這段日子,我碰到了它——《目送》。父親的離去,母親的失憶,兒子的叛逆,她焦頭爛額,卻讓我看到了一個母親最真實(shí)的后悔,心疼和關(guān)心。她并沒有強(qiáng)行說教,她只是把她人生中犯的錯誤心平氣和地寫了下來,僅此而已。
很平凡的調(diào)子,就像生活的細(xì)水長流,一首淺淺的歌,悲喜都看不出來了,過去了,便過去了吧。并沒有刻意地論述什么,也沒有空喊口號,叫人一定要做到什么。只是默默的,默默的……時間似乎停住了,那一刻,給了我無限的思考天地,我并沒有執(zhí)意去領(lǐng)悟什么,只是緩緩地,緩緩地……然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做錯了,不過,現(xiàn)在還來得及,于是,我笑了。
我做錯了,我錯解了他們的關(guān)心,我對他們不屑一顧,大吼大叫,我和他們唱反調(diào)。我后悔了,我回去了,我趕上了,然后受益終生。
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強(qiáng)逼著你做的事情,十有八九都對你有益。這所有不中聽的話語,都幫到了你大忙,孩子,他們只是盡他們所能,想讓你不走他們之前走過的彎路,少吃點(diǎn)苦頭哇。于是你大驚而折返,長吁一口,他們還在,他們依然關(guān)心著你,你并沒有遲到,也并沒有來不及,你趕上了親情這趟列車——它還在等著你。
我不再那樣做了,那樣會傷他們的心。我應(yīng)該關(guān)心他們,他們付出太多太多了,我希望他們的臉上能擺托生活壓力所帶來的陰影,充滿向日葵樣的美好。
我知道,我終究還是會站在目送的街頭望著你們離去,可是,那時,我定不會后悔和失望,滿滿的愛意充溢在心里,因?yàn),這是我們的緣分,下輩子,我們依然會重逢在一起,共迎風(fēng)雨!
《目送》讀書筆記8
今年暑假,閑暇之余讀完臺灣女作家龍應(yīng)臺人生三書之三《目送》。作者用她獨(dú)特的角度和敘事方式,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決然的虛無,文筆平淡而充滿魅力。
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一顆熱愛生活、悲憫生活的心。我和作者一樣喜歡走路,“有時候,約個可愛的人,兩個人一起走,但是兩個人一起走時,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風(fēng)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fēng)景之間的單獨(dú)私會。”我也喜歡攝影,用照片記錄生活,記錄每天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花蟲鳥獸……“跟風(fēng)景約會的時間長了,行云流水間,萬物映在眼底。每一個被我“看見”的瞬間剎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個當(dāng)時,我都感受到一種“美”的逼迫,因?yàn)槊恳粋當(dāng)時,都稍縱即逝。”
看這本書時,常常陷入思考,產(chǎn)生很多共鳴!坝兔撞覃}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里的大小姐吧!笨傆幸惶,我們會變成別人的爸爸媽媽,我們會變成別人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
雖然我沒有經(jīng)歷過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但終有一天會經(jīng)歷,這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時光。目前父母健在且身體健康;家中有兄弟,事事有人商量;朋友不多,但有三兩知己互相關(guān)心,頓感幸福無比。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弊x到這里不由想起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千與千尋》。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zāi)沟?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dāng)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后揮手道別。
人生之路亦是如此,沒有誰可以陪伴你一輩子,你面對的所有挫折,遇到的任何困難有時只能你自己去承受。因?yàn)楦改付伎赡芾先ィ饶阆茸咭徊;你的朋友也會因有自己的家庭,無法顧及你的全部;你的愛人也會有不在身邊的一天,何況如果有孩子,他們也有長大的一天去外面的世界闖蕩,去過自己的生活。那個時候,所有的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決定,所有的路也要自己走下去。
準(zhǔn)備好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滿懷信心和希望,往后余生不負(fù)流年。
《目送》讀書筆記9
隨著年齡漸長,我與父母之間,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不再僅僅是依賴,不再僅僅是聽從,不再僅僅是長幼。我開始抑制不住對父母的各種各樣的不耐煩,有時甚至是憤怒。
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我站在我的世界里,父母親站在他們的世界里,我們各自懷揣著各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卻解釋不了對方的世界。突然想到了作家龍應(yīng)臺,便來到書架,拿出《目送》,又翻上一翻。
書中華安和兒子一起去散步,兒子表現(xiàn)出的“成熟”,和對母親對東西的大驚小怪的“厭惡”的樣子;十六歲的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機(jī)場勉強(qiáng)和母親的擁抱和離別時沒有回頭的樣子;不愿與同路的母親一起走,走在一起,只是把自己關(guān)在耳機(jī)里的樣子,當(dāng)兒子給龍應(yīng)臺做飯時,說,你學(xué)會了,以后要做給自己吃的樣子……像極了自己。也許這就是新一代人與父母輩的人之間建立起的關(guān)系,不僅僅是依賴,和被依賴的關(guān)系。這之中,多少有了些伙伴的意味。
從這個角度講,被依賴的即是送別時漸行漸遠(yuǎn)的一方,而依賴著的則留在原地落寞觀望的一方。也許這就是所有的母子,最后的結(jié)果,孩個子的獨(dú)立就是漸行漸遠(yuǎn)的背影。曾經(jīng)一次,龍應(yīng)臺在遠(yuǎn)遠(yuǎn)的地方,目送著父親進(jìn)到了醫(yī)院的'門,然后門被關(guān)上,父親就消失在了拐角處。如今,最后一次目送父親,父親被送進(jìn)五米處的火爐里,再也沒有出來了。他開始明白。
這一輩子,父女的關(guān)系,在那一個背影,結(jié)束了。不過那一份,情,他永遠(yuǎn)忘不了。這也是龍應(yīng)臺在每一次看到和父親相似的人,都會想到父親的原因。失憶的母親,不記得,龍應(yīng)臺是他的女兒。只是把他當(dāng)做好心的路人。只有一直覺得這個“路人”和他的女兒很像而已。他們還在樂此不彼的玩著化妝游戲,也不會覺得無聊。他們分開的時候,也會不舍。因?yàn)榻K歸他們還是母女。他們此生的緣分還沒有以背影來散盡。
《目送》讀書筆記10
20xx年的暑假即將結(jié)束,在這個假期中我認(rèn)識到了很多,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親”這個詞。
《目送》,這本其妙的書。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語調(diào),細(xì)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么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rèn)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凈化著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倍嗝礃銓(shí)的文字,卻觸動了我內(nèi)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細(xì)想想,好像也真的是這樣。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個,向著朝陽邁去,而順著我們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會發(fā)現(xiàn),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里,總有一個或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現(xiàn)在這世界上時,就從未離開過。他們或許期待,或許渴望我們的一回眸,一絲觀注,但我們一直沒給過。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們的眼神時,那里總是帶著說不清的深情與期盼。
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許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dāng)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dāng)成孩子。那時,我們可能會懊悔,懊悔曾經(jīng)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diǎn)機(jī)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聲無息地?fù)踝×。時間讓我們變了,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不管是時間也好,親情、愛情、友情也好,該經(jīng)歷的會經(jīng)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回轉(zhuǎn)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biāo)走,經(jīng)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眼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dān),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長了吧。
《目送》這個光陰歲月的故事是屬于別人的,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成長度過,我們的皮膚會由光滑到粗糙,我們的背影會由高大到佝僂,我們曾經(jīng)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恒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煉出最純凈的心靈,最溫馨的回憶。
龍應(yīng)臺的文字是我最欣賞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氣,如黑暗的火焰,溫暖明亮,帶給我一種很平靜的感覺。在這喧囂雜亂的社會中讀著她的書,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變得安靜了......
《目送》讀書筆記11
在讀完龍應(yīng)臺的《目送》后,我的心震撼了。翻開《目送》,我看到了《為誰》。這篇文章,我讀過好幾遍,自己深有感觸。
《為誰》講述的是龍應(yīng)臺在成為母親之后很能干,但孩子大了后,她又變回了以前那個不會燒飯做菜的人,而長大的孩子們卻成了美食家。一次,安德烈突然教母親做飯,龍應(yīng)臺說學(xué)會了做給她吃,而安德烈卻說他是要龍應(yīng)臺學(xué)會后做給自己吃。
放下了《目送》,我的心里還回蕩著《為誰》中的一段對話。
我說:“好,我學(xué)會了,以后可以做給你吃了”。
兒子睜大了眼睛看著我,認(rèn)認(rèn)真真地說:“我不是要你做給我吃。你還不明白嗎?我是要你學(xué)會后做給自己吃”。
母親的心中裝著兒子,兒子的心中裝著母親。
每天在廚房里做飯,在陰臺上洗衣服,在陽臺上晾衣服,在電話的另一邊關(guān)心我,每星期想著我宿舍里的被子有沒有太薄,衣櫥里裝衣服的東西夠不夠放衣服,衣服會不會穿著太冷,每天無時無刻不牽掛我的是誰?——是媽媽。
她做這些又是為誰?——為我。
每星期花好幾小時送我去學(xué)校,又把我接回家。每個周末坐在書桌邊幫我輔導(dǎo)功課,不辭辛苦的'在我不會做時教我題目,直到我懂,在我傷心時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又是誰?——是爸爸。
他做這些又是為誰?——為我。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他們?yōu)槲腋冻隽四敲炊,從來也不求回報,他們處處都想著我。如果將我比喻成太陽,那父母就是繞著太陽的行星……
想到這兒,我的眼里泛起點(diǎn)點(diǎn)淚花。
《目送》讀書筆記12
用流行語來講,我這兩周讀了兩本很“喪”的書。近現(xiàn)代作家中,有幾位著名的“喪”文學(xué)作家,按照我接觸的順序,分別是加繆(《局外人》)、卡夫卡(《變形計》)、龍應(yīng)臺(《目送》)和太宰治(《人間失格》)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想說:“幸福的作家都是相似的,喪的作家各有各的喪”。下面分別論述一下。
先說名氣最大的卡夫卡。
讀卡夫卡是在研究生時期。讀德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卡夫卡是所有學(xué)生都繞不過去的那個Icon。雖然我并不喜歡卡夫卡筆下那種灰蒙蒙死氣沉沉的氛圍,但為了完成一篇有關(guān)“卡夫卡第三人稱有限視角敘述與透視性畫法的對比與辨析”論文的作業(yè)要求,我不得不把卡夫卡的所有長篇小說和大部分短篇都讀了一遍?ǚ蚩ǖ膯适撬^Vater-Sohn-Konflikt(父子對抗沖突),歌德也有這毛病。但卡夫卡的父子對抗沖突登峰造極?ǚ蚩ńK生期待他爸快嗝屁,或者自己快嗝屁(用以報復(fù)他爸爸)。記得卡夫卡有篇文章寫主人公被主人公他爸罵了,于是主人公像脫韁的`野狗一樣沖出房間,跳下河,嗝屁了?ǚ蚩ㄅd奮地寫道,他在寫作主人公跳河那段文字的時候,內(nèi)心充滿了“Fuxxing到高潮”一般的快感。嗯,怪怪的味道,對吧?想一想這種變態(tài)傾向,是不是很喪!寫卡夫卡論文的整整一個月,我的心情都被卡先生的筆觸所壓制,異常扭曲憋悶。后來把論文上交后的那天下午,我習(xí)慣性的又拿起卡夫卡的《城堡》讀了幾章,心緒毫不例外的被卡夫卡牽著走,越讀,心里越壓抑,就感覺天花板上面凝成一團(tuán)黑霧,濕答答沉甸甸,實(shí)體化一般慢慢向我壓下來。在馬上要被這種黑暗情緒壓制住的時刻,突然有個瞬間我意識到老子的論文作業(yè)已經(jīng)交上去了,于是心跳驟然加快,忍不住大叫一聲,跳起來,把那一冊書狠狠的摔到書柜最上方的一個旮旯里。只聽那冊書發(fā)出一聲卡夫卡一般哀怨又悲喪的鈍響,然后封皮蹩腳的支楞開來,書頁散成一攤,像坨爛泥糊在角落里。雖然那個論文后來得分還不錯,但我發(fā)誓再也不讀卡夫卡,再也不受他荒誕之喪的戕害了。
那攤書后來搬家時候讓我送給了垃圾桶。德國講究垃圾分類處理,那攤書我專門挑了不可回收的垃圾桶扔掉。
然后是加繆。讀加繆是高二暑假時候突發(fā)奇想研究存在主義哲學(xué)&文學(xué),于是買了薩特、加繆和一堆法國哲學(xué)書去讀。我現(xiàn)在回憶高二暑假就是一個大寫的心疼,讀什么哲學(xué)不好非要讀法國哲學(xué)?就法國他有哲學(xué)么?法國人搞搞時裝就可以了,哲學(xué)還是讓給德國人好嗎?但總之當(dāng)時真的讀了大量的高喊著“他人是地獄”的法國存在主義的作品吶(現(xiàn)在想想那些作品對十六歲的我來講都是垃圾、勒色),比如加繆這本著名的《局外人》!毒滞馊恕返谝痪湓捠呛苡忻模骸拔业膵寢尳裉烊ナ懒耍苍S是昨天,我記不清了”,我覺得很惡心。他媽死了。他都不記得那天死的,也絲毫不感到悲傷。過了幾章,他和情人也鬧掰了。因?yàn)樗褪遣豢祥_口說愛字。愛不愛有什么所謂呢?他和情人講。于是情人跟別人跑了。再過了幾章,他開槍打死了一個人。為什么呢?他說那人跟我無冤無仇,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打死丫的,大概是因?yàn)槟翘礻柟馓萄。于是他被判了死刑。然后丫說,啊,我的生活很幸福!我只能說當(dāng)加繆小說的主人公也是真有夠喪的,媽死了,老婆跑了,自己要被斃了,還沒事兒人一樣抽著個煙,唱著楊坤的“無所謂”。那我作為讀者,也是個局外人。我只能一腳把你有多遠(yuǎn)踢多遠(yuǎn),食屎去吔!大家都說加繆是倦眼旁觀這熙熙攘攘人世間的那種喪,佛系青年的喪。但總歸是我不喜歡的喪。好在我讀加繆的時候才十六歲,少年時候蓬勃的生命里讓我對這種喪完全免疫,而且這輩子再也沒正眼兒瞧過法國存在主義。真不行。那么弱,還那么喪。呃,一股臭味兒。
與卡夫卡對抗父權(quán)的喪、與加繆對抗社會的喪不同,龍應(yīng)臺是臺灣流行的小國寡民的小確喪。
她把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聚合分離生老病死都寫得很消極,立意不高,有點(diǎn)兒像初中生的無病呻吟,只是文筆更凝練老到一些。
借用知乎上Leslie鹿游野的話說:“《目送》令人失望地沒有擺脫無謂的喟嘆、無病的呻吟、隔靴的搔癢、無端的煽情。生活就是生活,柴米油鹽、酸甜苦辣,平淡、尋常。不必每個場景都要灌入深沉情感,每件小事都要賦予宏大意義,不必每個細(xì)節(jié)都上升到“花枝春滿、悲欣交集”的境界。 ”
我原本是把這本書放在床頭,當(dāng)作每晚睡前故事看的。結(jié)果看了幾個晚上,發(fā)現(xiàn)越看越睡不著,一會兒父親生個病要感慨下人生苦啊,一會兒母親記性減退要表達(dá)下人生悲啊,一會兒兒子獨(dú)立了長大了要抒發(fā)下人生悵惘若失啊,讀的我胸悶……胸悶到睡不著……人生本就如此啊,這就是每個人活著就要去面對的各種生老病死啊,都要像龍女士這么仔仔細(xì)細(xì)的一個細(xì)節(jié)一個細(xì)節(jié)的去哀悼去感慨的話,很快就會抑郁了。人活著要開心,自己開心,也要讓周圍的人開心。畢竟不開心的事情已經(jīng)那么多了,對不?
周日正午,艷陽高照蟬鳴聲聲的時候,我窩在空調(diào)房,捧著西瓜邊吃邊把這本讀完了。吃西瓜的時候心情都特別好,很快把這本書讀完了。
合上書,打個飽嗝,我回憶此書內(nèi)容,竟然除了那句著名的“不必追”以外,想不出她寫的其他好文字,因?yàn)檫@本書有些淺薄,不能給我的大腦留下深刻的痕跡。
上面三個喪派作家,我都不喜歡。唯獨(dú)太宰治,我是理解的。《人間失格》,我讀的很仔細(xì),一句一句的,慢慢品味。不過太宰治要下次寫。未完待續(xù)ing。
《目送》讀書筆記13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目送》讀書筆記800字。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
在兒子上小學(xué)的第一天,“我”無比準(zhǔn)確地盯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兒子也不停地回頭,眼神中訴說著不舍;兒子十六歲去美國做交換生,與“我”在機(jī)場告別,“我”固執(zhí)地看著他的背影,可是他卻從未回眸。
我想著自己便是龍應(yīng)臺筆下的華安;叵胱约旱谝惶焐蠈W(xué)時的場景,那時候的記憶已然不清,不知是否也有一個一直注視著我的背影的眼眸,而這個眼眸值得我們?nèi)デО俅位厥住?/p>
龍應(yīng)臺說:“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边@時的龍應(yīng)臺內(nèi)心是痛的吧。那時的華安不再是小時候那個依戀父母,走幾步一回首的小孩子了。他長大了么,如果是長大了,為何感受不到身后那熾熱的目光呢?不是說母子連心么?為何當(dāng)母親的眼神漸漸黯淡下去時,卻感受不到一點(diǎn)心痛呢?
對于龍應(yīng)臺筆下的《目送》,我們又能懂得多少?那種屬于父母的眷戀與無奈,也許還要等到我們真正身為人父人母時才能真正體會罷,畢竟人生不是紙上談兵,讀書筆記大全《《目送》讀書筆記800字》!爱(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生活中,誰又能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多少滿懷期待的'眼神?只期待我們能早些發(fā)現(xiàn),至少,要在它們消失前發(fā)現(xiàn),因?yàn)榭傆幸惶,他們會離開,去往另一個世界,正如文中寫道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沉重而又巨大的抽屜,緩緩?fù)盎。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這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fēng)吹斜,飄進(jìn)長廊內(nèi)。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fā),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比セ貞(yīng)父母那些不舍,充滿擔(dān)憂的目光,而不是讓那些目光進(jìn)入了深邃的黑洞,沒有出口,也沒有退路,最后變成朦朧的淚眼。
好吧,不必追,我們有再多的遺憾和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xiàn)在的好去填補(bǔ)過去的空白與傷口,帶著真摯的愛閱讀人生。
《目送》讀書筆記14
背影,一個多么孤獨(dú)離愁的詞語,代表著離開與目送,代表著你永遠(yuǎn)都追不上她的腳步,永遠(yuǎn)無法與她并肩。我們從剛出生時的第一次見面開始就一直是目送著父母的背影?粗莻曾經(jīng)寬闊厚重的身影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在日益消瘦,看著那個曾經(jīng)需要高高的抬起頭仰望的身影,已經(jīng)隨著身高的增長變成平視或俯視了,看著那個或因保養(yǎng)而嬌嫩或因干活而粗糙的手變得青筋暴露滿是皺紋。就像作者在面對老去的母親時的發(fā)問:“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身子愈來愈瘦,腳步愈來愈輕,聲音愈來愈弱,神情愈來愈退縮,也就是說,人逐漸逐漸退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會這樣嗎?”我想這個答案或許是肯定的,而且不僅僅是指年老的女人,更多的是對所有人的感嘆。人生,也不過是從目送別人的背影轉(zhuǎn)換為自己的背影被別人目送而已。
“我們這一代人,錯錯落落走在歷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長。同齡人推推擠擠走在一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視。年長一點(diǎn)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漠然而果決。前后雖隔數(shù)里,聲氣婉轉(zhuǎn)相通,我們是同一條路上的同代人!
同代人,一個需要珍惜的詞語,它代表著所有在你的生命中路過的人。他們或許走在前面讓你目送他們的背影,他們或許走在后面追趕著你的腳步,他們或許只是與你擦肩而過,他們或許陪你走了很長時間,但是他們都會是路過,也只能是路過,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書寫的,你不可以為別人而活。
《目送》讀書筆記15
伴著淡淡的油墨及紙質(zhì)的香味,一頁又一頁,一篇又一篇,當(dāng)我終于將一本并不太厚的《目送》讀完時,留在心中的,是纏綿的一絲又一絲不舍,激蕩的一波又一波深思。
對于一個整天關(guān)在校園里埋頭做題的學(xué)生來說,之所以會選擇這樣一本書來讀,很大程度是受了書名的影響!澳克汀,一個多么溫暖的詞語,它是纏綿的不舍凝注到目光中送給離去的人最后一份讓其早日歸來的叮囑,是一股超越了三維世界將那些必走之物留于心間的神奇力量。
作為與整本書同名的文章,也是整本書的第一篇文章——《目送》,作者從兒子的離寫到父親的逝,那無盡的滄桑在作者冷靜而溫暖的筆端一一呈現(xiàn)。我安靜地讀著這一切,于是道不盡的痛徹心扉與憶不完的溫暖點(diǎn)滴就如受了魔咒的召喚似的,突然便回到了我的心間。
我之所以會對第一篇文章產(chǎn)生如此大的共鳴,也許與我的經(jīng)歷不無關(guān)系吧!我是個安土重遷的人,而我的安土,不僅限于地域上,更包羅了春華秋實(shí)的交替,物異人非的變遷。我常自比為三毛,因?yàn)槲矣X得我與三毛都是步履維艱地行走于稀泥中的人,對于那拖出來的泥水,我們是多么地不忍擦去,因?yàn)樗鼣y帶了我們的過往。可是,時間在流,世界在轉(zhuǎn),再多的留戀也留不住記憶的風(fēng)逝。于是,我們只有站在風(fēng)中目送著遠(yuǎn)去的記憶。
而在作者的這篇《目送》中,我也讀出了作者對那一切即將遠(yuǎn)去的事物的不舍。
作者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日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多么的無奈與滄桑!如若說對于兒子的離,即使不必追卻依然可以追,那么對于父親的'逝與母親的老呢?只能眼睜睜巴望著回憶中的影像一幕幕掠過,卻是可望而不可即啊!
翻過第一篇文章,在其他的篇章中,作者依然以同樣的筆調(diào)勾勒出了過往的影像,為了讓那些影像更加具象化,作者還給每一篇文字都配上一張圖片。在圖文并茂的意境中,讀著、感悟著那點(diǎn)點(diǎn)滴滴的溫暖,我的心頭也不斷激起點(diǎn)點(diǎn)溫暖的浪花。我想著,在某一天,當(dāng)我與作者現(xiàn)在年齡相仿的那一刻,我一人獨(dú)自靠在斑駁的墻影中,在夕陽的余暉下回想著我人生的點(diǎn)滴,那感覺,是溫暖還是心痛?也許兼而有之吧?
當(dāng)整本書翻至中間部分時,作者似乎有意停止了對個人經(jīng)歷的“目送”,轉(zhuǎn)而將目光轉(zhuǎn)移到了萬千世界中去了。作者對時間、對距離、對人際、對人與物的相處、對所經(jīng)地點(diǎn)的景況都一一進(jìn)行了講述,在作者悠長而不舍的目光中,那些本來抽象得不可捉摸的概念都化為了一灣清幽的潭水,在我的心中獨(dú)自散發(fā)著深邃的幽光,讓我與作者共同打量著人世的一切。
如果說開篇的《目送》是為了讓讀者走入一個無奈、疼痛、溫暖、回憶與念想并存的深邃的洞府中的話,那么,在最后的一系列關(guān)于作者父親病中與離世的文章,則是為讀者設(shè)下的一級級臺階,讓讀者看著一個老人在時光的折磨下如何離去,然后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那深邃的洞府。于是,在纏綿的思念中,我們又見到了塵世的光明,重新面對萬千世界。
在讀著那一系列文字時,我總想象著那個在女兒、兒子以及老伴的陪伴中逐日衰弱直至被死神接走的老人,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爺爺。原來任何一個人的正常離去,走的都是同一條道,是留不住的,終究要離去。只是覺得,作者的父親與我的爺爺相比,更幸福。不過轉(zhuǎn)念一想,生命的本質(zhì)不是一樣的嗎?何必太在乎外在的雕飾呢?去往另一個世界的生命都會把今生未受的福趕回來的。這樣想著,心中便寬慰多了。
有人評論說《目送》是21世紀(jì)的《背影》。很明顯,評論者的《背影》指的是朱自清的那篇。不過,我卻覺得這樣的比較反而使《目送》中的一些味道消失了,委屈了《目送》,如若再加上三毛的《背影》,那么,《目送》那溫暖與無奈的韻味才大抵被補(bǔ)全了吧!
【《目送》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目送》讀書筆記08-19
目送讀書筆記07-26
龍應(yīng)臺目送讀書筆記09-18
關(guān)于目送的讀書筆記01-21
目送讀書筆記(15篇)01-24
《目送》讀書筆記匯編15篇07-17
目送的作文11-05
目送作文03-04
目送的好句08-27
目送作文[集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