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書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文化苦旅》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文化苦旅》有感1
對于散文,我一向都是挑著看的,因為有的散文太散,總會把人的思緒也弄散,看了只會把自己圍在層層圍城里,卻始終領悟不到其中的思想感情。
這次我要向大家推薦的不僅僅是一篇文章,其實是一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這本書其實都是介紹我國的一處處風景名跡和一些人文古跡,說它是游記,看了卻沒有讓我感到游玩的悠然,反而讓我覺得沉重,我想,這應該就是文化之旅的苦之處!段幕嗦谩樊斨杏泻芏嗝榔兔裉煳乙窒淼倪@篇《牌坊》僅僅是給予我個人最深感觸一篇。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余秋雨在書的自序說:“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而《牌坊》正是一篇對于封建禮教束縛女性的思索文章。
在我們印象中,牌坊總是嫻靜地立著,它只是一根木頭,卻鎖著一種貞潔,一份矜持。文章主要是從四個部分來講的,首先是從作者的.童年時代的回憶來引起牌坊的話題。孩子們對牌坊的好奇,引導著孩子們?nèi)ゴ蛱疥P于牌坊的消息,卻只得到小販的嘟噥和嬸嬸婆婆們的惡罵,他們的回答使牌坊沉重了起來,然后第二部分話題轉(zhuǎn)到了“尼姑庵”,主角變成了“尼姑庵”里教書的女教師們,文中通過寫了孩子們與女教師們的互動,例如:孩子們初見花圃時,女教師們對孩子們的鄭重叮囑和女教師們拿著繡著成對的鳥的繡巾時的害羞,都體現(xiàn)了女教師們對生活的憧憬和無奈。第三部分則是著重描寫女教師們的言行,在這當中有許多細節(jié)描寫,如她們喝水動作的描寫:笑一笑,轉(zhuǎn)過臉去,再呷(ka)一口,然后掏出折成小四方的手絹,抹一下嘴唇。這些形象的描述都反映出女教師們的出身。并且又以其中一位女教師在見了一個來尼姑庵的男人后自盡的事情,來解釋文章開頭盜墓的老頭所說的那句話:“這些女人說是死了,墳里常常沒有!痹瓉恚@些女教師是在大戶人家里死了丈夫之后,為了“跟著死去的丈夫自殺”而可以立下牌坊的姑娘,由于親情或其他原因,他們的父母不愿讓他們真死,可是,礙于封建倫理道德,他們又不得不死,于是,造了個假牌坊,送他們到偏遠的尼姑庵。最后一部分,作者通過《熱冰》這一個故事來質(zhì)問:“我的家鄉(xiāng)為什么有這么多不透明的頑石呢。”又憐憫地問:“我的女教師們,是否也有一位老父,把你們送進冰塊!
這篇文章都是通過兒童的眼光來探索牌坊背后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反映出了舊時代中國女性命運的悲哀。同時也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審視。文章并沒有魯迅先生筆下描寫的祥林嫂的刺激感官的刻薄言語,但卻同樣能帶給讀者同樣的悲愴。
看完文章后,只能讓人感嘆:一座座牌坊,安靜的立著,以控訴者的姿態(tài),向世人幽幽道出歷史的愁怨。
讀《文化苦旅》有感2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重要作品,這部書描寫了祖國各地濃郁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歷史,美麗的自然風景,通過小小的字體來展現(xiàn)深刻的文化的濃厚的風韻。
我拿這這本書,心中涌起無數(shù)的感慨,文化苦旅苦在何處呢?是旅行的苦嗎,是對文化細細品位而產(chǎn)生的苦嗎,我想這都有吧。整個書都是作者在旅行中對苦難歷史文化的深思,穿越空間,穿越時間,在思考之中旅行,在體會中旅行。從古代到現(xiàn)代,從風土到人情,緩緩的流入到書中,跨越了時空和空間的界限,通過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行行精彩的文字。描寫了這苦難的民族的苦難歷史,展現(xiàn)了多姿多彩的文化。
最令人難忘的怕是這個悲劇的人物了,余秋雨在《信客》這篇里道出了信客充滿艱辛的一生,他是一個真正的默默的為人們奉獻自己一生的人。在當時通信極端落后的時代,信客是唯一連通這個小鄉(xiāng)村與外面世界渠道,就是這個小小的.通道聯(lián)系多少期待的心,聯(lián)系多少漂泊的心。他在走南闖北的信客生涯中,遇到多少難言的辛酸,吃最差的飯,坐最差的車箱,甚至用自己的雙腳跋涉千里。作信客這個特殊的行業(yè),人們既需要他,又防備著他,使他倍感人生的無奈。他在作信客時,不忘同虛假與丑惡做斗爭,同時又以一顆寬懷博大的心原諒他人,他的艱辛贏得人們對他的尊敬。學校需要老師時,他又去了,他以自己的巨大的人格魅力,使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而他自己呢?終身一人,同時因做信客而得的疾病摧毀了他的身體,我們在他的艱辛中看到他的偉大。他是我們民族的縮影,我們不是有眾多人們默默的日以繼夜的勞動,為著他人無怨無悔。
還有《都江堰》,作者高度贊揚了她的歷史作用,認為只有她才是真正的造福于這個民族的偉大工程。作者通過她與長城比較,長城、只是這個苦難的民族給地球留下人類意志力的標志,留下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悲傷的傳說,留下千萬個支離破碎的家庭,而都江堰呢,給人們帶來的是潺潺的流水,滋養(yǎng)這博大的土地,造福于人民。正是這寂寞的堰,這脈脈的流水,日日夜夜的書寫著這真正的歷史。通篇文章以波瀾不驚的平靜談論著這苦難的民族近千年的大起大落,贊揚了真正造福人類的工程和造福于人類的人。
從個人到社會,從古代到現(xiàn)代,一個又一個曲折宏大艱辛的片段,構(gòu)成豐富多彩的文化,它是苦的也是幸福的。歷盡滄桑也許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也是一個造就偉大和美麗的可歌可泣的過程。
讀《文化苦旅》有感3
雖然這本書我讀不太懂,只挑了幾篇感興趣的細細讀了讀。本來我以為是游記,但細細看,表面是寫美景,其實也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能反映作者的生活、思想。
《莫高窟》讓我更深地了解了當時人民的愚昧,王圓祿的滔天罪惡,認為墻上的壁畫很是難看,所以刷了白白的漆,洞窟內(nèi)終于像一個人住的地方了,但是,莫高窟原本紛繁的內(nèi)心逐漸走向空洞與蒼白;因貪財,把經(jīng)書壁畫,賣給外國人。這是國恥,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其中我讀的最多的是《江南小鎮(zhèn)》這篇。文中描寫得很美,但作者好像還是掩蓋不住心中的苦悶。想到這種平靜想到的苦悶。精致的石橋,依山傍水的房屋,白白的輕盈的炊煙,再看看那水中倒影著的柳樹、房子,一切都顯得格外幽靜,書中的江南小鎮(zhèn)卻給予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安閑,那般享受。與世隔離,沒有喧囂,沒有競爭,沒有艱險,如同作者之說,江南的小鎮(zhèn)沒有雀橋、烏衣巷的滄桑感,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鎮(zhèn)不屑于榮華,因此沒有磅礴的氣勢,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不曾有過升沉榮辱,只默默滋養(yǎng)一方土地,養(yǎng)活一方百姓。
這讓我想起了我去烏鎮(zhèn)游玩時看到的。去烏鎮(zhèn)的路上,已是細雨綿綿,煙霧朦朧,并不像無錫那樣灰蒙蒙。第二天,地上濕濕的,空氣里夾雜著泥土的芳香,我們?nèi)チ宋鳀。來到那,租條小船,漁夫為我們劃船。左看看,右看看,黑色的房子襯著碧藍的天空,沒什么陽光,讓人心曠神怡。再加上沒什么人,更顯自在。
下了船,走在深青色石板路上,窄窄的小弄堂,周圍的房子都挨在一起,高高的門檻,古色古香。周圍的房子,都是些小鋪子,不管大小,每個里面都濟濟一堂。這時,陽光也來湊熱鬧,更顯生機。
現(xiàn)在的無錫,已早已不是這樣的,也許余秋雨描寫的`才是最真實的江南小鎮(zhèn),我雖生于江南小鎮(zhèn),但現(xiàn)代化的進程早已沖刷去了小鎮(zhèn)原有的古韻,只能在心底一遍遍勾勒小鎮(zhèn)的模樣。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寫下了這本書。它不是愉悅的游記,是苦澀與辛酸。
讀《文化苦旅》有感4
如果說,讀李白的詩,好比喝烈酒;讀柳永的詞,如同飲甘醇。那么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無疑是品一杯淡淡的香茶,品的越久,越能體味甘與苦的茶香,越能品味出那沒有安逸、嘆息的塵土氣息。
《文化苦旅》稱得上是“三位一體”。它寫了中國各處的名勝古跡和風土人情,可以說是一本游記。其中也記錄了許多史實,也可以說是一部史記。而全書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詩情畫意,又使這本書成為一部很不錯的散文集。
不論是參觀或是旅游,余秋雨先生都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種沉重,一種滄桑。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息壓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逼鋵嵥前炎约赫鎸嵉厝谌氲疆敃r的歷史條件下,出于對歷史的尊重,同時也出于對自己的負責及對人們的警醒,寫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表達最質(zhì)樸、最深沉的情感。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他對歷史事件的如數(shù)家珍,對歷史人物的真實再現(xiàn),讓我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我們在他清晰而又獨特的思維視角的帶領下領略了歷史的足跡,感悟到最深沉的歷史呼喊。
如果歷史是一部長卷,再怎么博大精深也終究要翻過去的;如果歷史是一個故事,是是非非就會在一個多彩的世界里循環(huán)往復。我們攔不住他滾滾的潮流,唯有在現(xiàn)實的寂靜中或漠然或虔誠地品味曾有過的似模糊似清晰的'記憶。正如余秋雨先生說的:“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閉上眼睛,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笔前,對于歷史的教訓,歷史的遺憾我們不能漠視、不能旁觀,因為只有敢于同它正眼對視的人,才能真正體味到那千年熬成的紅豆的濃郁香甜。
我不禁掩卷沉思,也許只有忍受極大的痛苦,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也許只有正視、面對、承認了這種沉重感之后,才會有一份輕松。人生之路,對我來說還很長,我只是站在一邊,踮起腳來張望,迷惘之余,心中默默暗記:只要做得踏踏實實,珍惜就好。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喜劇是把人生沒有價值的東西撕壞了給你看——痛快;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壞了給你看——痛心”那么我認為《文化苦旅》帶給我的就是悲喜交加。
讀《文化苦旅》有感5
日本的敦煌學研究家用沉重的語調(diào)在敦煌石窟門前說:“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jīng)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而在場的聽到了這句話的中國學者們并沒有太大的激動,而是默默的退了出去,在王道士的圓寂塔前,相對無言!}記
余秋雨對文化總是有著別樣的情感,他用自己的足跡來向世人闡釋著那不朽的,穿越了千年的文化情結(jié)。他用近幾年的心血澆鑄著《文化苦旅》,用鏗鏘的文字表達了華夏民族文化歷經(jīng)的的滄桑。經(jīng)歷了多少的苦難,那民族的瑰寶傳至今天,完好無損的又有幾個?那西子湖畔的一代名妓蘇小小,那擁有通天本領卻想成人的白娘娘,那充滿了傳奇色彩的雷峰塔,那寧波月湖西岸擁有濃厚文化色彩的天一閣······他們無一不為世人傳頌。
似乎是被這寓意深刻的書名所慟,所以便時時翻閱,哪怕年幼的我對里面的涵義十分懵懂,但并不影響我從那簡單的字詞中讀出那由內(nèi)心噴射出的怒火,那對文化深沉的愛戀。記憶中感觸最深刻的是里面的《道士塔》一文;蛟S是因為心生哀戚,對那來自遠方,夾雜著血與淚的哭泣感同身受。余秋雨化身為憤怒的河濤,控訴著那敗壞了莫高窟文化傳承的無知道士王圓箓,控訴著他僅僅為了幾枚銀元,便將無價的文明賣給了外國人的無知行徑。
王道士原本是一個知識匱乏的農(nóng)民,當上道士后便掌管了敦煌石窟。他因為嫌棄壁洞太過昏暗,竟用石灰將那自遠古流傳下的筆畫逐一掩蓋,將大能的著作永遠埋在了慘白的.石灰里,再不得重見天日。他講那一個個形態(tài)逼真的少女飛天雕塑鑿毀,想要改成佛像,最后變得不倫不類。記得最深的一句話是:“我好恨!”這是余秋雨有心而生的吶喊。他恨自己生不逢時,沒有在那時阻止王圓箓愚蠢的行為,恨那時的官吏有眼無珠,錯把珍珠當魚目,再把文獻押運歸京時,隨意糟蹋,以至于最后只留下稀稀落落幾本孤本。
猶記得初看到余秋雨老師的憤慨時,我不以為然,覺得不就是幾本書么,丟了就丟了,反倒是那些飛天雕塑,實在是讓人遺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明白了文化傳承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文明積淀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是一個民族發(fā)展壯大的基本!段幕嗦谩分兴涊d的,只是世界在變遷中所經(jīng)歷的歲月中幾個遺憾的縮影。誰又能保證能正確的面對古物?甲骨文出土前,那些刻有信息的甲魚殼不也照樣被村民當作藥材賣給了藥鋪?為了賣一個好價錢,他們便將那些個刻文一點一點的剔除,最后終是再也不見蹤跡。
其實,在當代社會,像王圓箻一樣的人有很多,那個在埃及已有3500年歷史的金字塔上刻下的“丁錦昊到此一游”無疑給世界敲響了警鐘。在這個人類自以為進步的時代,毀壞文物,斷送文化的行為終究是令人心寒。那個刻字的孩子,留下的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7個字,他也葬送了我華夏泱泱大國,文明之都,禮儀之邦的形象,而丁錦昊的事例也引起了國人對我國現(xiàn)狀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這類事,并非個例!
重溫《文化苦旅》我彷徨了,那從古至今都未消逝的文化缺陷,是在向華夏的臉上抹黑。我想,作為新中國的一份子,華夏未來的驕傲,我們應該尊重文物,尊重我們的文化傳承!自先秦時期的焚書坑儒,我國就流失了大量的典籍,將千年的文化積淀付之一炬,如今的我們,更該對那走過了艱辛大道的文化致敬。
讀《文化苦旅》有感6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被封面上那一望無際的沙漠所吸引,漫漫黃沙,沉靜而疏遠,夕陽的余輝在這里投下一片陰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車道輪碾過的痕跡,或許,就是在這里,開始的"文化苦旅"。
曾想將自己定位為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因為,是它們,在這里,被一次次溫柔地揭開神秘的面紗。只有它們,是這本書的主角,這樣才符合主辦方的要求。但,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歸于平靜,一盞孤燈、一杯濃茶,再一次體味文人的魅力,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目中的鄉(xiāng),我似乎身不由己,加入了旅行的行列。因此,今天,站在這里,我并不是名家筆下的主人公,我只是個配角,我是那只輕輕揭開神秘面紗的手,是那個孤獨的旅者。余先生是個導游,不,是導游的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
因為不再雇得到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因為無法穿越那種似現(xiàn)代而又非現(xiàn)代、由松散懈怠連接成的層巒疊嶂,余先生選擇了自己的游歷方式,而我有幸,選擇隨他一路講去,行行止止。
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的金光照耀下,領略那吸納了無量度的才情的、空靈而又膨脹的、神秘而又安詳?shù)氖。?cè)耳聽山前那一泓泉流汩汩有聲,抬頭看沙漠之月特別清冷,這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沖著王維的那首《**曲》,我們?nèi)り栮P。在那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因為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仿佛看到中原慈母的白發(fā),江南春閨的遙望;聽到湖**稚兒的夜哭,故鄉(xiāng)柳蔭下的訣別;還有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于朔風的軍旗。隨著一陣又一陣的煙塵,都飄散遠去。那里的胡笳和羌笛,音色和自然混合。但后來都成了士兵們心頭的哀音,于是陽關受不住嘆息的吹拂--坍馳了--坍馳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身后,沙墳如潮;身前,寒風如浪。
沿著沙路,我們遇見了老尼孤守的陋屋。那里同她一起,聽夠了一整夜的風沙呼嘯。翌日,明凈的水色把耳根洗凈。當我們看夠了泉水的湛綠,抬頭,望望粲然的沙壁。這里有鳴沙山,有月牙泉,還有沙源隱泉邊那靜靜的文化守候。
后來,我們?nèi)チ肆簦杏谂排殴虉?zhí)肅立的石碑間,聽余先生嘆:正是發(fā)配南荒的御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
而在白蓮洞中,我們想起了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上海青年藝術(shù)家的《山祭》、《魔方》,想起張曉風的《武陵人》,以及那句"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們思索的權(quán)利"。
走出白蓮洞,我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長長的隧洞,其間奔逐著一個古老的民族。而這個古老的民族,不止有長城,還有**。
你知道,這時的我已經(jīng)深深地愛上了這些山水--自然、人文;你知道,我已經(jīng)為自己來自這偉大的民族而自豪。
"可憐"的白帝城是多么的勞累,清晨剛送走了李白的輕舟,夜晚,還得迎接劉備們的馬蹄--我卻愿意是白帝城,因為有三峽的奇詭,能聽見神女靜靜地夢語、殷殷的期盼。
還有范仲淹的洞庭,慧遠、陸靜修們的**……
第二天,夢醒,臺燈下的白紙上,紅色的水筆分明地寫著:我要去旅行,沿著余先生的足跡。
正像余先生所言,自己所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人留下較深印跡的地方,因為我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沒到一個地方,我們總會無端的感動、無端地喟嘆,愿意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著,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我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們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雨聲。
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的西南邊陲,將祖國的山水以文化的名義走遍,著迷于莫高窟的色彩、()線條,感慨于無法用文字解讀只能用意會的西子帶來的飄渺意境。
所有這些,來自一個人的文字,如果愿意,還有我們每個人深深的腦!
蓋上書,發(fā)現(xiàn)文化苦旅不苦,只是我們真的該攜了文化去苦旅--別讓她太寂寞,去云深不知處的**,姑蘇城外的寒山寺,斯人已去的黃鶴樓,一一揭去他們的神秘面紗。
歷史面前,我們只是配角,若不深思,不徜巡,待有一天,在那屬于我們的歷史畫卷中,后來的人們將尋不著我們這代人的身影。
輕輕地,輕輕地,翻開黃沙作響的封頁,開始一段段神秘的旅行,去愛那些文字、那些思想,去愛山川、那些河流,去愛那些文化、那個民族,去愛這個時代、愛自己,可以不自私、不浮躁,我們可以有內(nèi)涵、會感恩。
讀《文化苦旅》有感7
一篇篇精彩的美文,余秋雨帶我們探尋我們這個泱泱大國的文明和歷史。
你漫步徜徉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可能有些地方我們不曾親臨,通過您對當?shù)厝、歷史、自然的渾沌交融,歷史的滄桑感和人生的滄桑感就會遍步全身,那些歷史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從而緊隨著的感動,嘆息。
比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中擠出一聲久遠的口胃嘆。既羨慕沉睡在江底的閑散,有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慶幸楚國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息淘淘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了汨羅,就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nèi)⒂^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了保衛(wèi)國家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shù)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兇猛,倒下前轉(zhuǎn)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眼睛!安坏介L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而已。
文化之旅,在旅行中品位文化,升華文化。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沒有歷史事件與人物,你即使來到有任何意義的景觀也只是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或者“古人的智慧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深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精神。
正如他在自序里說的:“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陡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边@本書寫得的確不輕松,那慘白的洞窟展示著不堪回首的歷史,一個個文化遺址都是對“榮耀”與“恥辱”的詮釋。中國也不是往日的以“泱泱大國”自居的時代了。所以,讓我們欣然接受苦旅,選擇苦旅,在苦旅中探尋,銘記我們該記住的,試讓敦煌的悲鳴停止吧!
讀《文化苦旅》有感8
一位年邁的老祖宗沒有成為掛在墻上的畫像,沒有成為寫在書里的回憶,而是直到今天還在給后代挑水,送飯,這樣奇事你相信嗎?當然無法相信,當時,一個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沒有成為西風殘照下的廢墟,沒有成為考古學家們的難題,而是直到今天還一直執(zhí)掌著億萬人的生計,這樣的奇事,你相信嗎?
我無法相信,但是它真的出現(xiàn)了。它就是都江堰。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工程,就像北京的萬里長城一樣。
在以前我認為都江堰只是一個水利工程罷了,也沒有什么好看的?直到讀了這本書我才明白,它真的很值得去看。書中寫道,作者在去都江堰之前以為她只是一個水利工程罷了,也不會有什么有關價值,只要去青城山玩兒,要路過灌鄉(xiāng)縣城,就在他的近旁,于是作者就進去看了一眼,而這一看,不得了了。七轉(zhuǎn)八彎從簡樸的'城市走進一個草木所在,臉面覺得滋潤眼前愈顯清朗,也沒有誰指路,是本能地想更滋潤,更清朗處走去。
水勢浩浩蕩蕩,大地震顫,水,本是一望無前的向前勇者,可是遇到那障礙,卻只能乖乖的轉(zhuǎn)身改向,在另一到堅壩上撞下,于是又根據(jù)筑壩者的指令來一番調(diào)整。水在這里吃夠了苦頭,也出了風頭,就像一大波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于規(guī)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眾目睽睽。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李冰。
李冰到四川,只是一名郡守,可初到這里,就要修筑都江堰,來浚理,滋潤,這里的生態(tài),當然他沒有從哪里學過水利,但是李世民為學校竭力鉆研集贊,他總結(jié)出治水三字經(jīng),八字真言,直到20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就這樣一步步做下去都江堰終于成了。后來在里面造了三個石人。有一個就是李冰的雕像。
青城山是道教圣地,而道教業(yè)唯一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大宗教,道教汲取了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把水作為教育的象征,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博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這兩句簡樸的對子告訴我拜水和問道是一回事:道即是水,水即是道,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類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讀《文化苦旅》有感9
暑假里,我尋訪了秋雨故里——慈溪橋頭,踏著上林湖的瓦礫,抽一枝楊梅條,倚著斑駁的照壁,捧一本《文化苦旅》。我走進余秋雨,走進了《文化苦旅》。
我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他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陲,《文化苦旅》像一條彩色的河流,文化的河流,洶涌地向我奔瀉而來。
旅行結(jié)束,我本應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心頭卻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
年幼的我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以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讀完后卻留下一絲對歷史、文化的苦澀回味。
一個愚鈍的王道士,讓外國冒險家把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無知是罪過,他當然不會知道自己給中國文化造成了多大的損失,他不會想到那些,他也想不明白。歷史原來只有留下遺憾,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受到磨難的時候才會更加寶貴。
幸好還有像范欽這樣為保護民族的歷史文化的錚錚鐵骨,讀到《風雨天一閣》讓我淚流不止,刻骨銘心,原來“書”還有這么多危險的經(jīng)歷。
是。∥覀兯鶎W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換來,文化的保留是艱難的,我們只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文化,領悟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繼承和發(fā)揚炎黃子孫數(shù)千年來的文化精髓。
還來不及細細揣摩,落日的余暉已頑皮地照在余爺爺?shù)墓盘倮衔,余爺爺(shù)摹段幕嗦谩肪腿缟狭趾叺膶Ш酱,她將帶領我們從“上林越窯”出發(fā),越走越遠。
點評:首先,“寫出真實的東西”,本文作為慈溪的的小學生寫出了“慈溪人”對《文化苦旅》真實的經(jīng)歷和獨特感受,小作者緊扣“苦”字,我想余雨秋的“苦”最早是應該是從上林湖出發(fā)的。其次, “小眼看世界”的風骨,小作者聯(lián)系生活,試著用超越小學生的眼光去觀察社會,深入歷史,試圖認識“余秋雨”,以自己的膽識和勇氣寫作。當然,我更希望保持童真,吹著上林越窯古風,時時仰望星空,越走越遠。
讀《文化苦旅》有感10
漂泊旅程,莽蒼大地,行過之后,是苦澀的回味。走走停停,華發(fā)早生,苦到極致,是甜美的升華。
曾經(jīng)有位哲學家說過:我們所敬畏的,除了天上的星辰,就只有人類的內(nèi)心意識。一個漂泊孤旅的行者走遍中國,用良知書寫了一篇篇發(fā)人深省的感悟。人生百態(tài),心之所在,處處是花開!忮恕段幕嗦谩
一路上,余秋雨先生引領著我踏遍祖國大江南北,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著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說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更遠的地方。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再普通不過,細細探索,才知大有玄機。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是正用在阿諛奉承的.官場中的中國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加上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是一種恥辱。再乘船去三峽吧。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為了李白和劉備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急流著。放眼現(xiàn)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它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也許人的良知會被浮華所擾,但有這樣一座千年古城,忠于良知,靜看世俗紛擾。它就是《白發(fā)蘇州》。作者以凄美柔麗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將清閑婉約的江南文化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蘇州的嫻靜,就像一位婷婷裊裊的豆蔻少女,有的只是吳儂軟語,卻可以與你小憩在郁郁蔥蔥的園林。然而歷史待它不公,成王敗寇,一夜之間,仿佛老去。如今的蘇州,已是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但在無數(shù)小巷中,無數(shù)門庭里,藏匿著無數(shù)千百年厚實的靈魂,使蘇州保留了風韻的核心。
“它只是一個藏書閣,但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跡!痹凇讹L雨天一閣》中,作者直接將筆觸指向了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的心路歷程。天下不乏愛書者,可是他們所鐘愛的書,有的葬身火海,有的zou私海外,轉(zhuǎn)眼就成了過眼云煙,徒留一聲嘆惋。
總覽全書,作者的文字無不在呼喚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良知。這辛苦的游歷,蘊含太多歷史的厚重,我們蒙塵的心需要一聲吶喊;蛟S多年后。浮沉在忙碌的生活中,許久未讀此書,當日的感動已隨青春逝去褪色。但我永遠記得,它曾觸動我,教會我忠于良知。
讀《文化苦旅》有感11
作為一名山西人,為曾經(jīng)輝煌的晉商文化而感到自豪,同時也為山西經(jīng)濟的敗落感到遺憾,感謝余秋雨的這篇散文,讓我對晉商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與認識。
在19世紀乃至以前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中國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們現(xiàn)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區(qū),而是山西,直到二十世紀初,山西仍是中國的金融貿(mào)易中心。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里那些比較像樣的金融機構(gòu),最高總部在山西平遙縣和太谷縣,幾條尋常的街道間,只不過是腰纏萬貫的山西商人小試身手的碼頭而已。
山西商人之富,有許多數(shù)字可以引應,在清代全國商業(yè)領域,人數(shù)最多,資本最厚,散布最廣的是山西人,每次全國性募捐,捐出銀兩最大的是山西人,甚至,在京城宣告歇業(yè)回鄉(xiāng)的各路商家中,攜帶錢財最多的又是山西人。
山西最紅火的年代,財富的中心并不在省會太原,而在平遙、祁縣和太古,其中又已平遙為首,太谷被稱為中國的華爾街,為了探尋山西晉商文化的代表“票號”我們走進了“日升昌”,這是今天中國大地上各式銀行的.“鄉(xiāng)下祖父”。位于平遙古城的西大街上,街道并不寬,每個體面門庭的花崗巖門檻上都有兩道很深的車轍印痕,可以想象到當年這兒是如何車水馬龍,平遙西大街是當年山西商人工作的場所。處處呈現(xiàn)出一代巨商的人生風采。
山西商人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中國最龐大的財富,居然,在中國文人浩如煙海的著作中幾乎沒有留下什么記述,一種龐大的文化如此輕慢,以及它的龐大的創(chuàng)造群體,實在不可思議,為此就要抱著慚愧的心情,面對已經(jīng)消逝的晉商的身影沉思。
讀《文化苦旅》有感12
靈魂品讀人生,心靈感受文化!}記
在爬滿甲骨文的鐘鼎之上,讀祖國童年的靈性;在布滿烽火的長城之上,讀祖國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的大地之上,讀祖國壯年的成熟……
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過壺口,闖關東,走三峽,奔大海。在河西走廊,華北平原,我看祖國的富饒與遼闊,看祖國千里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國崇高與巍峨,看祖國繁榮的霓虹燈日夜閃爍,燦若銀河……
也許,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里邊回味心酸歷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向喜歡散文的我,有幸與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碰面,做了一次心與心的交流。對于余秋雨教授,我有的是欽佩,更有對他的文筆、修養(yǎng)、內(nèi)涵的感嘆。我驚嘆他有時粗狂豪邁,有時細膩樸實的文筆,總覺得這瀟灑自如的文筆凝聚著他的真切感受。所以,我在讀這本《文化苦旅》的過程中,懷著一顆謙遜、誠懇的態(tài)度去品讀、去學習。余秋雨教授以他獨特的文字魅力吸引著我。我覺得那些文字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余秋雨教授以他的閱歷,寫出了他作為一名文化學者對祖國大好河山文化魅力的看法,亦是一種心靈的感受。我不知道余秋雨先生為什么要將這本書叫做《文化苦旅》,可能我覺得,品位文化應該是一種很愜意,很暢快的過程——于是我錯了。余秋雨教授用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社會立場寫出了自己對于祖國山河文化的看法。可能人們的理想總是美好的,但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歸根結(jié)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我們走在這條文化之路上,總會有些許坎坷,畢竟人生不總是繁花滿地。它是矛盾的,因為它擁有著雜亂的荊棘叢,也有著絢麗的花朵;它又是不矛盾的,因為走在這樣一條文化道路上,既能體驗到荊棘叢的危險,又能感受到花開遍地的成功喜悅。而我們也會在這樣一條道路上成長著,睿智著。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chuàng)造過盛世,人們?yōu)榱吮A糇≡?jīng)的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xù)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余秋雨先生走過了這些留有文化古跡的道路,自然會擁有那些發(fā)人深省的感悟。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我發(fā)現(xiàn)祖國的`生命精髓長城——那道傷痕,記載了多少滄桑,又表現(xiàn)得如此頑強,那是一種標識,更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一種向往!長江——那是祖國的脈搏吧!跳躍著永不枯竭的悸動,揮灑著無邊無際的情傷。黃河——那是祖國的血液,沸騰著、沸騰著,奔涌著,奔涌著,無力不摧,昂著向前,何等的自信和驕傲!五岳——那是祖國的手掌,指著蒼涼的天,戳著悲愴的地,怒斥著丑陋的奸佞……
將人生比作一次漫長的文化苦旅,這其中或許會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吧。只是這些凌亂無序的雜想,若經(jīng)過心靈的凈化,便會使我們恍然大悟:那苦,不就是歷經(jīng)文化之旅的磨煉后凝聚的精華嗎?細品《文化苦旅》,冥想人與自然文化那些參解不透的內(nèi)涵。
讀《文化苦旅》有感13
一直很喜歡余秋雨先生,喜歡看他的《文化苦旅》、《行者無疆》、《霜冷長河》,而最讓我愛不釋手就是他的《文化苦旅》。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作為一名教師,在讀完這本書后也從中找出了絲許的感覺。
作者余秋雨先生從九三年開始從上海戲劇學院辭職后,便慢慢地行走在青史曾經(jīng)駐足的角角落落。用他獨具的慧眼和感悟纂寫著一段段親身感悟;蛟S作為我們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去嘗試這樣的一種體會,這種苦行僧般的高尚,我們只是以另一種特殊的方式在傳承著這樣一種精神。
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在游歷山水之間,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諦。我們?nèi)サ搅四骋粋地方參觀旅游,總是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發(fā)生過的一切,曾經(jīng)在我們所站的這個地方有誰走過,又發(fā)生過的什么樣的'歷史事件呢,又是誰在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這樣的一瞬間里,那所有的一切都會很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會油然而升,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重燃而生,使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了一般。那我們的教書育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與學生們做著不同的互動,在同他們的交流中,我感覺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此時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覺自己是無比的自豪。我們在默默耕耘的同時,看到學生們快樂成長,在知識的海洋中暢快的游歷著,我感覺到無比欣慰,感覺我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讀《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賞山水風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洗滌著我們的心靈。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讓我們得到一種啟迪,一種精神的寄托。文化的傳承,歷史的見證在這里留下了最真實的寫照。歲月的流逝,讓歷史的滄桑在人們的記憶中早已經(jīng)是越磨越淡,漸漸地淡出人們的生活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記憶,或許也只有當我們身臨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將這些詮釋出來。
作為新老師,由于經(jīng)驗的缺乏和能力的不足,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教學是一種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們看不到吶喊聲,沒有歡呼聲,更加沒有掌聲。我們所做的就是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把學生教好,把自己所知道的傳授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fā)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要立足于學生的成長。因此教書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從大處著眼。更不能因長久以來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而習慣于只看眼前,不顧將來,以剝奪學生個性為代價換取教師的師道尊嚴,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過分苛求學生的成績,換取暫時的高分。教學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讀《文化苦旅》有感14
在這篇寄情于山水的散文中,我與作者同道去那歷史的風景中旅行。剛剛高一的我,讀慣了哲理性的小短文,面對文化苦旅這樣一本講述歷史中大道理的書,說實話我的內(nèi)心很是抵觸,當老師告訴我這是我們現(xiàn)階段的必讀篇目時,我十分擔心,要怎樣去完成那不少于600字的閱讀筆記,但讀后我發(fā)現(xiàn),是我錯了。余秋雨他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從他的書中我感受到了一種沸騰著的使命感,有人說余秋雨只是在炫耀罷了,其實不是這樣的,他是在用真理向我們解釋那飽含歷史的風景。他在書中寫道他覺得都江堰是最美的景色,長城也無法與之媲美,在他看來長城雖壯麗,但它的'背后卻有著殘暴的歷史,他是有多少人的血淚搭建的,而都江堰不同,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的歷史是干凈的。
書中最令我有所感悟的就是道士塔,一個道術(shù)不精,對于佛教毫不知情的人,王道士,他連自己的信仰都沒有,卻成為了我國文化的“守護者”,那精妙絕倫的莫高窟,那一卷卷代表著中華歷史的佛卷,在王道士的眼中卻只值一個小洋鏡,歷史的文化被他如此的貶低,在他的意識里沒有責任,一個矮小的身軀,一臉愚昧的笑容,當讀到他將中華上千年的文化換作一個小洋鏡時,當讀到西方列強將我們的文化運走時,我的心中卻只有憤慨,作者也是一樣,他是多么的想將車隊攔住啊……就像作者所說,再渺小的身影,只要你“有所作為”,也會在歷史上留下痕跡。
讀著讀著,我的眼前浮現(xiàn)出了一幅殘缺的畫面——被大火燒毀了的圓明園,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恥辱,但我卻喜歡這殘缺,正是因為有這殘缺,才讓我們記住,不忘國恥;正是因為有這殘缺,才提醒我們,要讓侵略者血債血償。這殘缺不是代表中華的不完美,而是告訴別人,這就是我中華的歷史,他飽經(jīng)風霜,卻屹立不倒,這就是我中國發(fā)展的見證,我因我歷盡滄桑的祖國而自豪!
說得多了,反而成了故事。做的少了,只會讓人覺得浮夸。
讀《文化苦旅》有感15
文化之旅苦在哪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閱讀了本書的文字,希冀書中給予我清晰的解答,跟著作者余秋雨的文字,我隨著他來了一場關于歷史、關于文化、關于靈魂的豐富旅行。從道士塔、莫高窟、陽關、洞庭湖、廬山、都江堰、三峽、柳侯祠等多處名勝中,領略了許多神奇的自然山川風光,也與中國文化來了一場邂逅。
夕陽下朔風凜冽的塔群,它藏著無言的悲憤,源于一個時期愚弄的人們對文化瑰寶的忽視因而造成的遺憾,王圓箓“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
沙漠深處神秘安詳?shù)哪呖,那是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容納了一代又一代藝術(shù)家無量度的才情。初看陽關,凹凸的土地、繁星的沙堆,初思會覺普通無趣,后細想恍然大悟,那是溫厚詩人贈臨別友人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情懷陽關,它藏著某一時期人們綿綿壯美的情懷!耙┎贿M,進去便是半個詩人”的白蓮洞,遠在四川平原穩(wěn)穩(wěn)當當造福人民千年、那比長城歷史還要悠久的都江堰,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供奉一代文豪柳宗元的柳侯祠,它的存在,讓無數(shù)文人得以仰望、也激勵著柳州的歷代官員。這些我從未涉足過的地方,在作者的文筆中,通過一段段或優(yōu)美或冷肅的描述我切實地感受到了它們,可以窺探它們的面貌以及被時間沖刷的些許痕跡,一堆平凡塵土、木材的堆砌,本該是平淡的'存在,卻因文化靈魂的注入,可以跨越時間、空間成為許多人向往的遠方,令人驚嘆,這大概就是作者所說的“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看了多處古跡后,作者還帶我觀看了他自己的文化世界,來到他的故鄉(xiāng),看了他老屋前的窗口,聽他述說了兒時老師的故事、夜航船、牌坊的記憶以及信客這份滿載希望卻步履艱辛的職業(yè)。
粗略看完后,我頓感疲憊,因為閱讀時不斷沖入腦中書中的大悲憤大喜悅,讀完后感覺他們一下子又抽離了出去,這種情感的體驗確是讓人心累。關于“苦”的答案,起初還是難得《文化苦旅》“苦”的奧妙,旅途中奔波勞累、美好的記憶容易消失這些就是作者所說的苦嗎?思慮過后還是覺得不對,是我眼界過于小了,細想書中的內(nèi)容,再看中國文化走過的路,才發(fā)現(xiàn)他說的不是個體、也不盡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悠久又龐大的文化——中國文化,在外漂泊、被埋于地下、易被摧毀難以保存這些都是它走過的艱辛,被歷史“苦澀”的承載著,被無數(shù)人艱苦的傳承著,像一個苦命的老者,經(jīng)歷風雨,苦行至今。
雖然書中文字多少是有些悲情哀調(diào),但也有帶著振奮人、激勵人的力量,旅途很苦,對前行目標迷惘時,他說:“爬。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爬。無論怎么說,我始終站在已走過的路的頂端。永久的頂端,不斷浮動的頂端,自我的頂端,未曾后退的頂端!彼晕磥淼牡缆,我將如此話一般:爬,只管爬。
【讀《文化苦旅》有感】相關文章:
讀《文化苦旅》有感01-23
讀文化苦旅有感08-17
讀《文化苦旅》有感02-06
讀《文化苦旅》有感15篇03-22
讀文化苦旅有感 10篇06-10
讀《文化苦旅》有感(精選16篇)03-29
讀文化苦旅有感15篇08-17
讀《文化苦旅》有感14篇02-18
讀《文化苦旅》有感6篇11-01
讀文化苦旅有感(15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