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 留德十年的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留德十年的讀后感1
當季羨林完成學業(yè)之后,他終于要回到祖國了,可是它卻對德國產生的深深的留戀和不舍。這一點上我是非常理解他的,不是他愛國愛的不深,而是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實在是給了他很多東西。那里有欣賞鼓勵他的'良師,有能陪他暢談的益友,有溫暖慈祥的女房東,還有那個為了他終身未嫁的美麗女子。更重要的是哥廷根給了他一個能讓他安靜做人,安靜治學的環(huán)境,這對于一個學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就像季羨林的老師吳宓說的,“世事紛紜果造因,錯疑微似便成真!庇袝r候,生命中的一個很小的細節(jié),就有可能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莫大的影響,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
就寫到這里了,突然覺得沒啥話好說了。其實我看書總是抓不住重點,比如看《留德十年》,我就沒看出(“先生當年拋家傍路赴德求學德經過.......友人情深!------百度百科)之類的東西,反而記住了他在德國雖清貧但可以從心所欲的生活。這也算是種另外的收獲吧。
留德十年的讀后感2
告別了最初的迷茫,季羨林毅然選擇了印度學作為自己的主系,可是他在選擇副系的態(tài)度上卻讓人驚訝。他寫道,“我在國內就立下大誓:決不寫有關中國的博士論文!蔽也淮罅私饧玖w林,不知道他是在何種情況下說出了這樣的話。我想,他大概是因為太厭惡那些投機取巧的留學生,所以急切的想要和他們劃清界限吧。在國外用老莊謀得博士的.頭銜,回來卻講康德和黑格爾,這樣的中國留學生是季羨林明確鄙視的對象?墒,從我內心來說,一個人難道不能既傾心于老莊的睿智,又愛慕康德和黑格爾思辨嗎?這樣的想法未免有些偏頗,但是季羨林對老師的虛心,對治學的嚴謹,以及對艱苦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留德十年的讀后感3
不得不說,我在讀這段經歷時是相當開心的。因為我看到大師也有像普通人一樣為未來彷徨不知所措的時候。當時的季羨林,在工作中由于“很安靜”而與周圍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他想要離開,卻覺得人海茫茫,沒有一個歸宿。這樣孤單迷茫的.心情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經歷過吧。可是大師比我們究竟強在哪里呢?往下讀你就會知道,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季羨林就是這樣,他知道自己的追求,所以盡管家庭困難,前路不明,他依然踏上了去德國的求學之路。
【 留德十年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背包十年》讀后感09-04
背包十年讀后感10-21
《背包十年》的讀后感03-16
十年的作文09-28
《二十年后》讀后感02-09
《激蕩三十年上》讀后感04-05
背包十年讀后感12篇06-30
二十年的家鄉(xiāng)作文03-05
畢業(yè)三十年感言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