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在兒子上小學的第一天,我無比準確地盯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兒子也不停地回頭,眼神中訴說著不舍;兒子十六歲去美國做交換生,與我在機場告別,我固執(zhí)地看著他的背影,可是他卻從未回眸。
我想著自己便是龍應臺筆下的華安;叵胱约旱谝惶焐蠈W時的場景,那時候的記憶已然不清,不知是否也有一個一直注視著我的背影的眼眸,而這個眼眸值得我們?nèi)デО俅位厥住?/p>
龍應臺說: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這時的龍應臺內(nèi)心是痛的吧。那時的華安不再是小時候那個依戀父母,走幾步一回首的小孩子了。他長大了么,如果是長大了,為何感受不到身后那熾熱的目光呢?不是說母子連心么?為何當母親的眼神漸漸黯淡下去時,卻感受不到一點心痛呢?
對于龍應臺筆下的《目送》,我們又能懂得多少?那種屬于父母的眷戀與無奈,也許還要等到我們真正身為人父人母時才能真正體會罷,畢竟人生不是紙上談兵。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生活中,誰又能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多少滿懷期待的眼神?只期待我們能早些發(fā)現(xiàn),至少,要在它們消失前發(fā)現(xiàn),因為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去往另一個世界,正如文中寫道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沉重而又巨大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這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nèi)。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fā),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去回應父母那些不舍,充滿擔憂的目光,而不是讓那些目光進入了深邃的黑洞,沒有出口,也沒有退路,最后變成朦朧的淚眼。
好吧,不必追,我們有再多的遺憾和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xiàn)在的好去填補過去的空白與傷口,帶著真摯的愛閱讀人生。
點評:當大多數(shù)同齡人都以為讀懂了龍應臺的孤獨時,謝同學卻有一份真誠的清醒,反省對于這份大痛苦又能懂得多少?無從體驗也無妨,先念過她的文字再說。待到走入生命的深處,這些過往的文字會漸漸浮上來,回答我們的迷茫。
【《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目送好詞01-29
目送讀后感01-20
《目送》的讀后感01-25
目送的讀后感04-01
目送讀后感01-16
《目送》讀后感06-14
《目送》讀后感【精】01-17
【薦】《目送》讀后感01-17
《目送》讀后感【熱】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