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婷婷在线精品综合_97人妻AⅤ一区二区精品_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11-20 03:28:49
  • 相關推薦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

  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于都市身,心,靈修行的書?春蠛苁軉l(fā)。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xiàn),小我會被身體里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哪五個字呢?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為什么我們這么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這什么我們會遠離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擋我們原來的面目嗎 ?

  其實書中就是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的,在最中間的圓里寫上真我,愛,喜悅,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個圓上寫著角分扮演,身份認認同,里面第二個寫著思想,第三個寫著情緒,第四個寫著身體!上面還寫到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lián)結。

  什么是身份認同————覺察呢?我自己以為書中說的就是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xiàn)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思想———檢視!也就是說當你對什么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著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情緒———臣服,也就是說當一件事情發(fā)生的時候,不管有多么的讓人難以接受,發(fā)生了就是發(fā)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一種結局!身體———聯(lián)結,我們要學著和自己的身體聯(lián)結,當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和身體聯(lián)結了,那是一種難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了,也許會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這本書讀了之后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tài)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tài)沒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于以發(fā)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更別得什么與身體聯(lián)結了!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經典句子:

  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隨著死亡而小時,它可以觀察人生百態(tài),欣賞日出月落,云起云滅,而歲月的流轉,環(huán)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么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霉的事發(fā)生在他身上了。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2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fā)先我們大多數(shù)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tài),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在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挺喜歡這本書的,應該說我喜歡這類書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人帶來一場心靈之旅,讀的時候總有一種熱情澎湃的感覺。其實我知道就算我不能像若菱那樣真正地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但讀完后就有一種如浴春風的感覺,思緒不再是剪不斷,理還亂。

  在讀這本書前我就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于平淡的躊躇關頭,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為什么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知道原理,讀了這本后,知道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知道了我們要什么,我覺得書里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利啦,財富啦,健康啦,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和平。書里展開了很多人生的課題和智慧,在這里我們見證了這些智慧的正要性和實用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對于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fā)現(xiàn)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huán)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在我讀書的城市,那是一個節(jié)奏步劃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會被落下,那里交通格外擁擠,速食店到處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戰(zhàn)中。

  是一個躁動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個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個人都追求。為了生活,為了夢想,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婦,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愿的,能夠從中獲得快樂,然而在不愿意的時候,為了演好這些戲份,我們每個人都要因時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正是這些面具遮住了真實的自我。當然還有我們那種小我的虛榮心也會讓我們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說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就很難找會真我了,書中介紹了一些實用性和靈性的生活指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我們周圍朋友,同事來初步認識自我,因為我們周圍吸引來的人和事物,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帶著一定的能量震動和我們的震動頻率相近。

  雖然這本書我只看了兩遍,還沒完全融會貫通,也沒進行什么具體的實踐,但我真的體會到了他能凈化心靈,安撫浮躁,悲觀和欲望,他將深奧的人生哲理簡單敘述,將修行理念溶于其中,比起禪宗佛學等等思想顯得有些粗淺,但更好讓人感悟理解。他教會我,當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態(tài),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jié),我們蜂擁著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xiàn)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xiàn)實帶來的壞情緒,從現(xiàn)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理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永遠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經常審視自己,自己給自己上課,自己給自己打分,尋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時間休閑時不妨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讀一些關乎身心靈成長的書,修心,養(yǎng)心,正心。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3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網上,勵志的書看過不少,靈修的書卻從沒涉及過,總覺得所謂靈修總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作者張德芬的介紹,從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修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修”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關注這個人,進而關注起她的作品來。而關于張德芬的作品,首推的應當就是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據(jù)說這是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修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說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人生,在瑣碎的細節(jié)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脹,于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占有的漩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著好累!”,以至于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于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占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記得老人的教導:“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xiàn),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蔽覀兂3S迷S多的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jù)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shù)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發(fā)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fā)生。就像書中所說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當情緒不好時,請默念:“我看見我尋求被折磨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并且放下對它的需要。我們人受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抗拒事實。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勞無功,無濟于事的。所以,我不會繼續(xù)在上面撒鹽。我會努力讓傷口好好愈合,使自己的情緒和心靈恢復健康!笨鞓凡豢鞓窙Q定權在自己,事情的最后結果也是自己的選擇,和別人無關。不停地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屬于我們的東西,當然會痛苦,當然會失落。要正視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快樂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別人給不了,也無法給予,不要找錯了方向。想要快樂,首先要平靜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樂,正視我們的不幸,學會“臣服”于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實,甘心地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條可以使自己喜悅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下。

  當然,快樂不等于膚淺,恰恰相反,真正的幸福,來源于對生命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zhí)著,就是獲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過,要有技巧,能夠使自己在恰當?shù)臅r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獨;又可以在恰當?shù)臅r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開心快樂

  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里,但是總可以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于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著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保持關照內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態(tài),一切才會走向完美。

  這本書里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4

  在一位姐姐的推薦下認識了這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她很興奮的向我推薦,說這是她近年來看過的最棒的靈修作品,說她從中看到了太多和自己相似的經歷,說這本書好像就是為她而寫的……看著她的興奮起初我也只是好奇,因為對于心靈類的書籍我以前并不感興趣,覺得太過唯心,但是她的極力推薦還是讓我翻開了這本書……這本書通過女主角若菱與老人的接觸,講述了她從失敗、失落、失意走向成功、喜悅、和平的過程。在書中我們總能從女主角人際中的失敗、工作中的失落、婚姻中的失意中找到與自己能夠產生共鳴的點,從而催促自己更快的讀完全書以尋求破解之道。

  當然我讀完全書后的第一個感覺只是頸酸,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的會有讓你覺得認同的地方以及恍然大悟的點,于是便不住的點頭表示認可和受益匪淺。對于我而言最喜愛的一句話便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初看這句話你的概括一定是:太唯心了!沒錯我也和你一樣。但是當你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相信你一定也會和我一樣覺得這句話:太精辟了!從小接受的唯物主義的教育讓我們知道并認定,我們所處的是個物質世界,物質也將不會隨著人的意識的轉移而轉移。但是你是不是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我的人生就好像是一場戲,但角色卻永遠只有我一個,當演到痛苦的橋段的時候,多么希望可以轉臺,可事實卻無能為力。”其實我們所有的情感都來自于自我本身,所有信息的過濾也是通過自我,的確我不否認這個世界的物質性,但對于每一個人而言最終的輸入與輸出卻依舊來自于自我。喜歡書中的這樣一個解釋概括起來說就是:喜悅與快樂的不同在于喜悅是發(fā)自內心的,是不會隨著物質的消滅而滅失的;但快樂卻相反,它來自于外部,是隨著外界的某些你所追求的刺激的出現(xiàn)而產生的,自然一旦這個刺激消失了那么你的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快樂不快樂決定權在自己,事情的最后結果也是自己的選擇,和別人無關。

  不停的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屬于我們的東西,當然會痛苦,當然會失落。要正視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快樂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別人給不了,也無法給予,不要找錯了方向。想要快樂,首先要平靜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樂,正視我們的不幸,學會“臣服”于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實,甘心的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條可以使自己喜悅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下。記得有句禪語是這樣說的:煩惱本自尋,心靜自然無。

  在佛教中也有“心魔”一詞,我們所有的恐懼,緊張,畏縮等負面的情緒其實也都產生于我們的本心。本心了然,自然無愁。我們也會常常用“關心”作為“借口”來“擔心”,來煩惱,好比母親出于“關心”要求出門的孩子要小心過馬路;好比妻子出于“關心”要求生活不規(guī)律的丈夫要節(jié)制;好比老師出于“關心”要求功課不好的學生要好好學習……其實深究一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些“關心”的背后藏著的是對2自己的保護。

  母親的“關心”是希望孩子不要出事,因為如果出事母親一定會痛苦;妻子的“關心”是希望丈夫不要生病,因為如果生病妻子一定會難過;老師的“關心”是希望學生不要跟不上,因為如果跟不上老師一定會挨批…當然我們不能否定人性的美好,只是我們希望將由“關心”所產生的.“要求”或“擔心”變?yōu)椤白8!,去祝福孩子的平安;去祝福丈夫的健康;去祝福學生的聰穎……正如書中所說的: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我們管不了,他人的事我們管不著,唯一可以管的只有自己的事,所以請管好自己的事,祝福他人的事,看著老天的事!請常常給自己時間冥想,常常問問自己“我是誰”“我真心想要、的是什么”,不是有句話說:“當我們內心有個深切、真誠的渴望,整個宇宙都會聯(lián)合起來幫助你!眴?沒有人知道最終的路在哪里,人的一生恐怕都在為尋找自己的道路而奮斗,那為什么不走捷徑呢?感恩吧,感謝一切值得和不值得感謝的東西,那樣他將會帶你走上一條更加美好的道路,你將不會再為道路的漫長、枯燥、寂寞、不確定而感到疲憊、焦慮和不安。輕輕推開窗戶,你看到了什么?美好的?丑惡的?完美的?殘缺的?……其實那里什么都沒有,你看到的只是你的心。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5

  三天的時間讀完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本早已列入書單卻遲遲沒有開始。有時候想來人生也是怪有意思,我一直信奉一句話,是你的終究是你的,誰也搶不走,不是你的終究不是你的,奪也奪不來?磥碜x書也是一樣,該是你讀的書,無須擔心,終究你會讀到。

  事先只知道這是一本關于靈性成長與修行的書籍,年齡大了,經歷的事情多了,明白這世上有些事情終究不受你左右,漸漸對于修行有了點感覺,也囤了幾本關于靈性與修行的書,還沒來得及閱讀。這周正趕上共讀,沒想到是以小說的形式展現(xiàn)。想來這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以這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觀點,更容易讓人接受,因為多數(shù)人或多或少會從主人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就沒有機會去反思人生。身處于當今社會,很少有人凡事一帆風順,當不順心的事件發(fā)生,煩惱與痛苦也會隨之而來,如果不能及時地將其消化掉,小則影響生活,大則影響人生。而現(xiàn)實的狀況就是,太多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任由其擾亂了生活。若菱的遭遇可以說讓人唏噓不已,從工作到家庭,好像處處都不錯,又處處有坎坷,仔細想來,誰走過的路不是這樣呢?順風順水的時候我們覺得是正常的,而遭遇挫折的時候又覺得老天不公平,“憑什么會這樣”會是一個下意識的呼喊吧!而所謂的調整心態(tài),就是“看得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教別人容易教自己難,突破自己這道坎才是最難的!張德芬的這本書,如果你愿意順著她的思路去理清的話,談不上自欺欺人,倒也不失為一條修行的捷徑。

  知曉“我是誰”“我不是誰”。所謂的人生閱歷以及個性并不能完全代表你自己,同樣的,你的思想你的情緒也不能代表你自己 ,人的痛苦就是來源于去盲目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自己的東西,從而使真正的自己隱藏在硬殼之中。

  認清“能量”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無論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頻率可以吸引相似的人、事、物,你喜歡什么樣的人,自己就要做什么樣的人,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明白人生三件事,老天的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一定要分清楚到底有哪些事真正是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事最重要。擔心別人的事其實是一種加害。

  重視“潛意識”的影響。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的自由選擇的生活,實際上是受潛意識里的自動化行為所操控,留意生活中發(fā)生的.特別情況,跟身體對話,傾聽身體的訊息,感受并接納情緒,覺察并檢視思想,打破自身虛假的認同,了解隱藏著的潛意識所要表達的意圖,努力擴大表意識的范圍。瑜伽與呼吸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注重飲食與健康,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習慣于注意身體上的感覺。

  知道遭遇是因情緒而產生。有什么樣的情緒,就會有什么樣的遭遇?匆娝蛹{它并放下對它的需要,嘗試著歡迎它,允許它的存在,不良情緒自然慢慢消融,也就是情緒的支持與認同,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

  學會對于已經發(fā)生的事情臣服。事實最大,已經發(fā)生的事已無從改變,人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臣服本身是給自己一個體驗與成長的機會。好處就是當你接納當下,不浪費力氣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轉機出現(xiàn)。浴火重生的鳳凰才更具有生命力。

  認定別人缺點的時候,首先問問這是真的嗎?這種想法讓你歡喜還是緊張?嘗試著用否定句式重復一遍判斷真實度,再將對方改成自己判斷真實度,你會理解當你一個指頭去指控別人的時候,有三個指頭是指向自己。

  換個角度看負面。你會發(fā)現(xiàn)所有讓你痛苦不堪的事件,都是自己制造出來的。學習定靜,用心傾聽自己的思想,就會有足夠的心理去包容與接納。

  放掉無謂的身份認同,你的生活不是給別人看的。

  所謂的心想事成,“就是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fā)出來的就是那種能量的振動頻率,然后全宇宙就會聯(lián)合起來幫助你達到你想要的東西。”

  若菱的故事告一段落,給讀者帶來的是一連串的思考,這個世上到底有多少東西是真正的屬于我們,而我們又真正的想要什么,歸結于一點,就是順其自然,給自己一個正確地指引,與內心曾經未知的自己合二為一,也不枉這一遭靈修之旅……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6

  當我看了《遇見未知的自己》,我才真正的明白心靈的修煉真的是一門需要不斷提升的課程。當我遇到很多事情時,自己一個人實在是想不明白為什么是這樣的結局時,我終于學會了用一種理性的態(tài)度來對待我自己了。

  我是在走著自己的朝圣路。當我明白很多的時候,人必須和真我真正意義的接觸,了解自己的內心,和自己的身體建立一種連結,運用一種瑜伽和呼吸,真正意義上讓自己放松,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當我經歷痛苦、背叛、欺騙,當我愛過、痛過、哭過之后,我學會了臣服。就是接受一種現(xiàn)實。因為你無論多么的感覺不幸,但是既定的事實就是事實,所以當你接納了臣服的時候,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xiàn),你才發(fā)現(xiàn)原來的掙扎時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為你把能量充分關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破解情緒障礙之道,最重要的是臣服!

  當我們從小到大,總是有師長、朋友、親人告訴我們要勇敢、賢惠、誠實、獨立、出人頭地等。我們對這些一直都是信以為真,卻從來沒有挑剔自己腦袋里的東西。它說什么,我們就相信什么。接受了這么多的應該和理想,我們于是產生了很多的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評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天所思所想的基礎?墒俏覀儚膩聿蝗z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所以第一我們需要一種冥想,一種寧靜,什么也不去想,就是保持一種靜心。

  另外,我們其實當我們對每一類人或者是他們的行為,特別有意見是,就是一種自我的投射行為,也是一種逃避策略。當我們用手指對著別人批評的時候,有三根指頭都是對著我們自己的,所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逼鋵嵨覀儗Υ饨绲呐u是緣于我們自己身上的缺點。但我們如果和自己,自己的內心真正意義上建立了一種關聯(lián),我們就真的明白了我們需要如何去做。

  我們要真正地從身體、情緒、思想等各個層面來消除我們與真我之間的障礙,也是我們療愈過程中很重要的幫助。

  關照我們的思想,并且檢驗他們的真實性。沒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來自于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為那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A(事件)----------B(信念、想法)----------C(j結果)

  A永遠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A,發(fā)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C出現(xiàn)。所以不同的B(信念、想法),造成不同的C.所以當我們產生了壞的情緒后,我們呢要下定決心,不再被自己的思想所干擾,然后花很多的時間去培養(yǎng)自己覺察和定靜的功夫。當我們看見、覺察了之后,必須有足夠的心量去包容、接納。這個功夫得我們自己去修煉。靜坐冥想是個不錯的辦法。

  我們要一種身份認同,就是先“看見”,它是第一步,先看到你自己認同于某樣東西,也許沒辦法立刻放下,但是如果你能徹底了解到你認同的那些東西,其實不是你的,也不是屬于你的,你就有可能從這個外境追逐的噩夢中醒來。

  戰(zhàn)勝了勝肽,心想事成的第一個秘訣就是你所向往的東西必須是你命中注定該是你的;蚴桥c你的更高目的一致的哦、有利于人類社會的。要不然就是你能入到潛意識和真我的'層面,破除人生的模式,學好自己該學的功課,破解你的命運。我們用視覺的觀想和自己的感受所發(fā)出的振動頻率就是最強的。

  另外就是學會感恩。未實現(xiàn)前就先感恩。

  記得所有的人事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由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觸碰了?纯从心男╆幱斑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上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fā)生自己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很難看,讓我們心存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愿你,愿我,幸福。

  發(fā)現(xiàn)了一個幸福的秘訣!好開心幸福!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7

  前些年,我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朋友給我推薦了一些心理學的專業(yè)書籍。當聽到《遇見未知的自己》這個書名的時候,內心頓感新奇,單是書名就深深吸引了我。在閱讀之前朋友告訴我想要學會感性的認知周邊,這本書可以找到答案。于是,我在學習閑暇間,迫不及待的打開了這份神奇的禮物,開始了內在心靈成長的漫漫旅程!队鲆娢粗淖约骸肥桥_灣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于20xx年6月在臺灣出版,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

  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明線暗線雙線結合的形式講述了主人翁心靈成長的歷程,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讓我們一同走進張德芬,品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搭乘心靈成長的列車,達成身心靈的和諧統(tǒng)一。腦海里一直有個念頭兒,總覺得《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上帝送來的禮物,在打開禮物的過程中我收獲了許多許多?從小到大,我們產生了很多的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思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當你對某一類的人或是他們的行為特別有意見的時候,就是一種自我的投射行為,也是一種逃避策略,所以又一個觀點產生了:“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睕]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于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chuàng)造出來的。多年來,我都被一種叫強迫癥的心理疾病困擾,失去了快樂,失去了陽光,在我心理身體幾乎崩潰,感覺前途茫茫之時,我在圖書館看到了一些心理書籍,通過閱讀,我懂得了許多快樂幸福的方法,身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感覺有了脫胎換骨的感覺。雖然現(xiàn)在還有時病發(fā),但是總體上還是處于可以調節(jié)的狀態(tài)?鞓肪褪且环N選擇,是天堂還是地獄,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我的認知有幾大的力量。來看一個邏輯推理公式:A(事件)—B(信念、想法)—C(結果),A永遠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A,發(fā)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會有不同的C出現(xiàn)。所以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想法,和圍繞著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而已。這就是著名的ABC認知理論!队鲆娢粗淖约骸,還讓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人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

  所謂的三件事,不只是單純的三件事,而是看問題的三種視角。老人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guī)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悅納。他人的事,不是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yǎng)性,尋找內在的真我。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實則是大愛無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語言、行動、習慣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就是愛別人,更是愛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去管別人的事。人一生追求的歸納起來只有幾個字,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真我,其他所有與植物館的都是生命的假象。在追求愛,喜悅,和平,真我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積蓄心靈內在的力量。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靈更強大呢?張德芬說:“先要為發(fā)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說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說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fā)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弊屛覀冺槒纳囊(guī)律,在閱歷中不斷成長,汲取心靈內在的力量,活出一個身心靈合一的真我!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一開始,以為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美好的緣分。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8

  當初讀這本書的時候,被它的名字——《遇見未知的自己》深深的吸引。準確說來,其實是因為其中的“未知”二字。我常常想,人們對于自己的家人、朋友,往往能稱得上如何了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真正考慮自己內心世界的想法?

  《遇見未知的自己》給了我一個同自己對話的機會。看這本書的第一遍,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看待若菱,看她在老人的幫助下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重新活出精彩的人生。從若菱的一次次成長,一次次飛躍中,我學到了很多道理。其實,對于這本書的每一位讀者而言,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若菱?

  書中的大部分理論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說的話。例如:這就像我們平時說的積極面對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同樣的是要面對,為何不樂觀一些,這樣樂觀面對讓自己的心情也會好一些。還有第23章,愛過、痛過、哭過之后──臣服的體驗。它是將若凌在朋友和丈夫欺騙背叛后很傷心,而老人讓她對此臣服。這就是我們日常中所說的,當我們無力改變時,我們只有選擇認清現(xiàn)實,從而更好地面對。第10章當靈性與科學相遇——我們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世界——我們所處的境遇都是自我選擇的結果,無論好與壞。這點也與薩特的選擇哲學的觀點有相似的地方。第26章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轉念作業(yè)!坝H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边@句話被寫過多次的話語的意思是: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

  在看過這部《遇見未知的自己》后,我明白了,她不過是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定義成功的方式分很多種,這取決于人們的價值取向。但有一種,我將其定義為成功的至高境界,即追求“真我”,追隨本心,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首先,人活著雖然是一個個體,但卻是生活在多重環(huán)境中的個體,我們寓于整體之中,這決定了我們不能僅僅只是一個個體,而是要處于形形色色的“圈子”中。因此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有老師,有同學……我們寓于一個又一個社會大環(huán)境之中。有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的內心里一直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狀態(tài)與生活方式。然而,社會的大環(huán)境又使得我們不得不顧慮他人的眼光,社會的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對人生有許多高見,其實許多事情正是我們所經歷過的,只是一直沒有將其系統(tǒng)地解釋出來。例如“思想改變態(tài)度,態(tài)度改變行為,行為改變命運”。很多時候,在生活遇到逆境時,我們別無選擇,只好臣服于事實。于是,當我們絕處蓬生時,常?畤@“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實,這正是臣服的力量,承認事實最大,而事實,恰恰給予我們最好的回報。

  重新審視自己,我認識到,每當工作生活中有小的不如意,“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是驅散不走它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來光。”從書中這句話,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只有自己才是你轉變所有事情的關鍵所在。從前,我只當這是命運對我的眷顧,現(xiàn)在,我知道那是我臣服于事實所得到的福報,是我的潛意識給予我自己的禮物,由此我更加領會了書中那句“所以心想事成的`第一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東西必須命里注定該是你的,或者與你更高的目標是一致的,有利于人類社會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潛意識和真我層面,破除人生模式,學好自己該學的功課,破解你的命運,否則,心想事成,不過是紙上談兵!

  最后,文章結尾處老人給若菱的那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生活給予每一個人的幸福與磨難都是同等的,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造成這一切的,只有我們自己,自己其實是一個很強大的存在。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做到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云,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9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為你撥開云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云,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直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里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希望。在中學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誰,我是老師眼里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斗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為自己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簽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著人潮不自覺的走著,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我想,也許我的外表可以代表我,于是開始關注自己的著裝;也許我的工作可以代表我,于是積極參加社團,想在忙碌中體會自我的存在;也許成績可以代表我,于是勤啃書本,為成績單上的分數(shù)下力氣?墒钱斘议e下來,獨處時,還是會感到空虛撲面而來,我不快樂,這是為什么?伸出雙手想去抓住自己卻落空,我到底是誰?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并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輕松,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己的身體。

  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復復,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見與知曉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直覺的見證!

  這是曾經臺視知名女主播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書中的一段話。對于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你可以理解為你是一個歷經幾世輪回的古老靈魂與肉體精神的融合;對于更多的人來說,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是可以感受,觀察,檢驗自己思想情緒的一種覺知,我們擁有身體,身份,甚至思想,可我們不是他們。這其實是換了一種更高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當我把自己定位為駐扎在身體里的覺知,借助身體,身份等來體驗這個世界,突然發(fā)現(xiàn)以前的一些問題不再是問題,只需正確對待自己的得與失,不因為外界的褒貶而喪失對自己的信心。有錯改錯,就事論事,絕不將對事情的看法變成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因為任何一種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己。

  書中還講到,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悅平和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可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悅的狀態(tài)。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糖的孩子不會留戀糖的甜蜜,正是因為我們曾經喜悅滿足,長大后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滿缽滿,擺到自己面前,試圖讓自己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悅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zhí)著于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

  其實錯不在我們追求外物,不是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不要過于追求。太執(zhí)著于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于那些我們認為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欲望,將自己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悅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并且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不至于在高度繁華的世界里,淪落為一個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干什么,要到哪里的窮忙族。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我在書店看到時,以為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美好的緣分。

  沒有人可以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可以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為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對于初入心理學、心靈修正的人,把這本書比作靈修地圖,是不過分的。只是每個人可能選擇不同的主干道。另外,覺得原來很多宗教里的東西,被越來越明確的證明為是合乎科學的,比如說,心想事成,臣服態(tài)度,祈禱時的能量場變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0

  一、相關書訊: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因為內容有許多哲學道理。這本書利用一篇故事來說出許多富有心靈哲學的許多道理,裡面大意是:女主角若菱,自名校畢業(yè),擁有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心中卻不實的自問:為什么我不能有想要的生活?為什么我不快樂?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一個下雨的冬夜,若菱巧遇一個智慧老者,在與智者談論的過程中,她漸漸填補不快樂,挫敗的心靈傷口,尋找最勇敢真實的自我。

  透過本書主角的經歷與起伏,不僅能從中獲得一些實用的生活指南,更可與實際生活問題產生連結,活出想要的人生,找回真實的自己。

  二、內容摘錄:

  我們從小到大,都有一個意識,那個意識在你小時候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存在,陪著你上學、讀書、結婚、做事。所以,有一個東西,在我們裡面是一直沒有變的,盡管我們的身體、感情、感受、知識和經驗都一直在改變,但是我們能然保有一個基本的內在真我的內在真我的感覺。

  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會隨著死亡而消失,它可以目睹、觀察人世百態(tài),欣賞日月角落,云起云滅,而歲月的流轉,環(huán)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三、我的觀點: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日本小學生做的米飯實驗。

  在教室中放叁碗米飯,每天孩子上學的時候,對第一碗米飯說:「我愛你,你好好吃喔!」第二碗米飯完全沒有得到任何關注。第叁碗米飯得到的話語是:「你

  丑死了,沒人要理你!」

  一個月后,第一碗米飯變成黃色,發(fā)出香麯味。第二碗米飯變黑發(fā)臭,還長出霉菌,見證了無人理睬的悲哀。第叁碗米飯稍好一點,變黑發(fā)臭,但是因為至少還有人理睬,所以情況不如第二碗那么糟。

  所以一個人要有快樂、正面的思想,不要有悲觀、負面的想法。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那么難怪這個人常常有倒楣的事發(fā)生在他身上了!

  每個人都有潛意識,大約一百年前,我們偉大的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了人類的潛意識。它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感覺、行為以及對人事物的反應,還有我們的人際關係和做決定的過程。

  它是一個看不見的世界,但主宰著我們外在的世界。我們的意識、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斷、感情都是從潛意識來的。我們在意識層面對自己一切的認知、喜好,只是占了我們自己全貌的1%而已。潛意識是非常強大的力量,它對我們的自我有完全的影響,而它的99%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老智者畫了一匹馬,然后是一輛馬車,加上馬車夫,后面還有位乘客。

  這個圖畫就代表著我們的人生。

  馬車的構造和品質,代表我們的命,有些人命好,六輪大車,含著金湯匙出生,或是聰明能干,或是美貌迷人。有些人命不佳,兩個小輪子要混一生,出生窮困,生不逢時,才智平庸,相貌不揚。而這路程,就是我們的運,有時康莊大道,有時羊腸小徑,而所謂命好不怕運來磨,馬車大的時候,走險坡也不覺得搖晃!惯@部馬車前進是要考這匹馬,而且你問這匹馬,你有沒有權力決定怎么前進哪?馬兒會說:「有啊!有啊!我這不就是努力地在前進了嗎?沒有我,這車是走不動的呀!」但是你要問牠:「那你剛剛為什么左轉?」牠會說:「我覺得左邊的臉緊緊的,我就左轉了呀!」

  馬代表我們的表意識。

  我們自以為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己的選擇,但是實際上,我們是一個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就像這匹馬,不知道左臉緊是因為馬夫收緊了左邊將繩的緣故。

  馬夫代表潛意識,也就是我們人生的自動化導航系統(tǒng)。

  而乘客就代表真我。

  我們要找到真實的自我,必須要與自己的身、心靈相連結,利用運動來放鬆心靈,藉以達到舒緩壓力的方法。

  我們要一步一步的找到未知的自己,與自己的心靈相結合,才能找出真實的自我。

  四、討論議題:

  心裡的念一轉,慢慢地找到喜悅、愛與真我。但如何找到未知的自己呢?這值得我們好好去實踐,相信一定可以找到真實的自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1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為你撥開云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成黑壓壓的烏云,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向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里的時候,我明白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期望。在中學的時候,我明白我是誰,我是老師眼里的好學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斗的口號。而在大學,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為自我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簽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著人潮不自覺的走著,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光不明白自我是誰了。

  我想,也許我的外表能夠代表我,于是開始關注自我的著裝;也許我的工作能夠代表我,于是用心參加社團,想在忙碌中體會自我的存在;也許成績能夠代表我,于是勤啃書本,為成績單上的分數(shù)下力氣。但是當我閑下來,獨處時,還是會感到空虛撲面而來,我不快樂,這是為什么?伸出雙手想去抓住自我卻落空,我到底是誰?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我的身體。我能夠看見并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能夠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簡單,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我的身體。

  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能夠被覺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復復,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我能夠看見與知曉自我的思想,然而那能夠被知曉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直覺的見證。”

  這是以前臺視知名女主播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我》書中的一段話。對于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你能夠理解為你是一個歷經幾世輪回的古老靈魂與肉體精神的融合;對于更多的人來說,我們能夠明白,我們是能夠感受,觀察,檢驗自我思想情緒的一種覺知,我們擁有身體,身份,甚至思想,可我們不是他們。這其實是換了一種更高的觀點來看待自我。當我把自我定位為駐扎在身體里的覺知,借助身體,身份等來體驗這個世界,突然發(fā)現(xiàn)以前的一些問題不再是問題,只需正確對待自我的得與失,不因為外界的褒貶而喪失對自我的信心。有錯改錯,就事論事,絕不將對事情的看法變成對自我的人身攻擊。因為任何一種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我。

  書中還講到,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悅平和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但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悅的狀態(tài)。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糖的孩子不會留戀糖的甜蜜,正是因為我們以前喜悅滿足,長大后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滿缽滿,擺到自我面前,試圖讓自我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悅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zhí)著于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

  其實錯不在我們追求外物,不是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不要過于追求。太執(zhí)著于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于那些我們認為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欲望,將自我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悅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并且學會傾聽自我內心的聲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不至于在高度繁華的世界里,淪落為一個不明白自我是誰,要干什么,要到哪里的窮忙族。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我在書店看到時,以為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完美的緣分。

  沒有人能夠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能夠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為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對于初入心理學、心靈修正的人,把這本書比作靈修地圖,是但是分的。只是每個人可能選取不一樣的主干道。另外,覺得原先很多宗教里的東西,被越來越明確的證明為是合乎科學的,比如說,心想事成,臣服態(tài)度,祈禱時的能量場變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2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fā)先我們大多數(shù)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tài),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在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挺喜歡著本書的,應該說我喜歡這類書——“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人帶來一場心靈之旅,讀的時候總有一種熱情澎湃的感覺。其實我知道就算我不能像若菱那樣真正地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但讀完后就有一種如浴春風的感覺,思緒不再是剪不斷,理還亂。在讀這本書前我就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于平淡的躊躇關頭,

  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為什么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知道原理,讀了這本后,知道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知道了我們要什么,我覺得書里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利啦,財富啦,健康啦,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和平。書里展開了很多人生的課題和智慧,在這里我們見證了這些智慧的正要性和實用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對于“你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fā)現(xiàn)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huán)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在我讀書的城市,那是一個節(jié)奏步劃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會被落下,那里交通格外擁擠,速食店到處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戰(zhàn)中。是一個躁動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個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個人都追求。為了生活,為了夢想,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婦,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愿的,能夠從中獲得快樂,然而在不愿意的時候,為了演好這些戲份,我們每個人都要因時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正是這些面具遮住了真實的自我。當然還有我們那種小我的虛榮心也會讓我們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說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就很難找會真我了,書中介紹了一些實用性和靈性的生活指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我們周圍朋友,同事來初步認識自我,因為我們周圍吸引來的人和事物,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帶著一定的能量震動和我們的震動頻率相近。

  雖然這本書我只讀了兩遍,還沒完全融會貫通,也沒進行什么具體的實踐,但我真的體會到了他能凈化心靈,安撫浮躁,悲觀和欲望,他將深奧的人生哲理簡單敘述,將修行理念溶于其中,比起禪宗佛學等等思想顯得有些粗淺,但更好讓人感悟理解。他教會我,當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態(tài),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jié),我們蜂擁著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xiàn)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xiàn)實帶來的壞情緒,從現(xiàn)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理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永遠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經常審視自己,自己給自己上課,自己給自己打分,尋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時間休閑時不妨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讀一些關乎身心靈成長的書,修心,養(yǎng)心,正心。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3

  如果要給這本書定義性質的話,我覺得這是一本關于都市身、心、靈修行的書,并且它提供了如何解除這些固定人生模式的實際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解脫身體、情緒和思想的桎梏。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這里包括金錢、名利、地位、權勢、輿論,以及一切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xiàn),小我會被身體里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也會永遠駐留不變,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無數(shù)的時光帶著我們的青春容顏從手指間流逝,彷徨、感傷、哀怨、悵惘……不經意之間也有無數(shù)的快樂與喜悅。從曾經的偏僻小鎮(zhèn)到大都市的喧囂繁華,改變的其實只是外部環(huán)境,我們仍然擁有屬于自己的心靈凈土。在品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刻了解到,書中所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為什么我們這么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這什么我們會遠離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擋我們原來的面目嗎?其實書中就是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的,在最中間的圓里寫上真我,愛,喜悅,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個圓上寫著角分扮演,身份認認同,里面第二個寫著思想,第三個寫著情緒,第四個寫著身體!上面還寫到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lián)結。什么是身份認同————覺察呢?我自己以為書中說的就是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xiàn)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思想———檢視!也就是說當你對什么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著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情緒———臣服,也就是說當一件事情發(fā)生的時候,不管有多么的讓人難以接受,發(fā)生了就是發(fā)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一種結局!身體———聯(lián)結,我們要學著和自己的身體聯(lián)結,當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和身體聯(lián)結了,那是一種難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了,也許會活出真我吧!

  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其實,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影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住,每個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在沒讀這本書以前,我總是覺得自己的心態(tài)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tài)沒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于以發(fā)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更別得什么與身體聯(lián)結了!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唯此才能讓一切真相才能自動還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4

  一本好書,一杯咖啡,一個周末,時光如此美好,心如止水。

  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對我來說并不陌生,幾年前我還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時候,某一天Sharon來找我,正好撞上了紅著眼睛的我,Sharon是我一直非常欽佩的技術leader,在N公司那些年,我們一直是非常緊密又非常信任的合作關系。當時看著情緒激動,又很無助的我,我們在會議室里聊了聊,我還記得她當時對我講的那些話,那天推薦給我兩本書《新家庭如何塑造人》,《遇見未知的自己》。今天回想起來,真的很感恩在我脆弱的時候,帶給了我溫暖和正能量。

  坦白說,這兩本書我買回來很多年,卻一直沒有完整的讀完。這個周六傍晚,像往常一樣送兒子去英語課,帶了這本書出去,一個周末愉快的讀完了它,我很好奇那些年為什么我連一本書都讀不下去?這本書的內容卻出乎意料的讓我喜歡,就如書中自序的最后一段:“相信很多讀者朋友看了書以后,會聯(lián)系到自己實際生活的某些問題…”這本書也帶給了我心靈的觸動。

  這是一本心靈小說,書中女主角若菱在人生最迷茫最無力的狀態(tài)下,遇到了老人。老人是一個智慧的引領,在小說中引領若菱走上了尋求真我的過程。而讀這本書的人,也跟著若菱的節(jié)奏去思考老人的問題,觸發(fā)了自己內心深處不曾探索到的自我認知。就比如文章的第一篇章“一場奇怪的對話—我是誰”,原來我們和若菱一樣,多數(shù)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只是一個角色扮演和身份認同,其實“我不是誰”……書中老人給若菱的提示:

  “我們從小到大,都有一個意識,那個意識在你小時候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存在,陪著你上學、讀書、結婚、做事。所以,有一個東西,在我們里面是一直沒有變的,盡管我們的身體、感情、感受、知識和經驗都一直在改變,但是我們仍然保有一個基本的內在真我的感覺。”也是我們的本質“愛、喜悅、和平…”

  書中第7章“這個世界是什么組成的?—能量爭奪戰(zhàn)”,第8章“你所招引的人事物—吸引力法則”,“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么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霉的事發(fā)生在他身上了!”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本身是不是一個能量場呢?而我們對待人、事、物的反應是不是可以決定我們吸引什么樣的能量過來?

  老人是這本書的靈魂!除了啟發(fā),有很多我以前沒有了解過的內容,“當我們在身體層面或是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組裝一種化學物質,叫做“勝肽”,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被細胞周邊的上千個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對某種勝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饑餓感。”比如經常愛生氣的人,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fā)脾氣……這個是不是有點意思?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會不會有些情緒反應是這個“勝肽”在作祟?另外書中有提到關于意識和潛意識,我覺得這是一個有趣而又深奧的問題,到底我們的行為有多少是受潛意識的影響?所以讀完這本書后我買了書中提到的書《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還想再進一步探索一下。

  與這本書還有一個不謀而合的共鳴,“重新和身體聯(lián)結—瑜伽與呼吸”,以及老人建議若菱撿起小時候的愛好,比如跳舞。其實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做一個運動或者愛好的時候,當下的專注帶給我們內心的平靜……

  書中的經典: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臣服“不是對人臣服,是對事情臣服,對本然,就是已經發(fā)生的事情臣服。”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這本書確實是一本“雞湯”,不過有時候在忙亂的生活,壓力的狀態(tài)下,我們確實需要進補一下,時不時喝一碗“雞湯”可以補充正能量,找到更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15

  首先知道自己不是誰?和真正的自己連接。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太注意別人的眼光,貼近自己的內心。

  回到你的內心世界,發(fā)掘內在能量。我比較喜歡這本書,文中講述了一個女白領生活的起伏,以及遇到智慧老人,由對話來解答生活的難題。還有很多大佬為這本書推薦。李娜:“《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雖然沒有華麗的文字,但是充滿智慧!

  吳淡如:“這是一本很有感染力的小說,也是現(xiàn)代人工作、婚姻和生活的一部心靈指南!眲⒁喾普J為,這本書呈現(xiàn)一個一直都在的深層的自己——最真實的本我,富有創(chuàng)造性。

  楊冪:這是一本對自己有用的書,因為它不單純講述心理療程,更告訴讀者如何尋找真正的本我。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xiàn),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書中講到:“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的結果!边@講述了如何情緒控制,擺脫生活中負面情緒的支配。

  喜樂和快樂

  快樂: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

  快樂和喜樂。——我正在去深入思考這個話題。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并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輕松,也可能焦慮或平靜,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復復,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知覺的見證。

  怎么心想事成?

  先要解除自己的人生模式,學會自已的功課,然后全心全意地用觀想的方法去散發(fā)‘事已成’之后那種愉悅感受的振動能量,”若菱這時頑皮地一笑,“然后賴皮地在未實現(xiàn)之前就先去感恩,嗯,還有就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必須很清楚、很具體,而且要為它付出一定的努力,同時言行一致!

  醍醐灌頂啊,女主真的從來也沒想過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樣的伴侶、什么樣的婚姻!我們很多人都沒有好好想想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讓我想到之前談過的,美好的一天的重要性了。我是否愿意花點時間去思考無意義的事。

  我很喜歡她的觀點:對于困境的觀點

  問題和困境不是來找你麻煩,而是來幫助你,幫助你找到你自己,幫助你內在成長,變成一個更接近你自己本質的人。

  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張德芬說,心想事成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拔乙恢庇X得,我們的人生是我們相信而來的。你相信你會變成什么樣子你就會變成什么樣子,真心想要一個東西的時候,宇宙都會聯(lián)合起來幫助你達到你想要的。”

  對于如何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張德芬說:“先要為發(fā)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說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說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fā)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

  讀完這本書,很震撼人心。就像張德芬在書的開頭寫到的一樣,不要一口氣看完,邊看邊實踐出來。實踐之后,效果甚好。我相信她說的:“已經發(fā)生的事就是神,因為如果不是神的旨意的話,它不會發(fā)生,所以我們臣服于它。然后因為我們相信神的恩典,所以在當下的每個選擇中,我們沒有懼怕,能做出最好的選擇,而且正因為我們深信神的恩典深藏其中,最好的事物會因為我們有意識的選擇而發(fā)生!

  我們可以選擇臣服過去,并滿心歡喜地期待著未來,相信一切皆有可能,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找到自己真正是誰,和自己連接,跟隨自己的內心。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相關文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09-04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03-25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15篇07-19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后感01-10

《遇見未知自己》讀后感06-19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08-27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02-14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0-17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心得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