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賣米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賣米讀后感 篇1
最近的微信朋友圈內(nèi),一篇《賣米》迅速刷屏。文章講的是一位來自農(nóng)村的大學生在回鄉(xiāng)時和母親一起到場上賣米的經(jīng)歷,由于價錢沒有談攏,她和母親沒有把米賣掉,只能把100多斤重的兩擔米再挑回家。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大才女,但她已經(jīng)在20xx年因罹患白血病而去世,生前曾有翻譯和編寫作品出版,并有小說、散文發(fā)表,而這篇文章的描述場景皆是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
才女,英年早逝,講述農(nóng)村苦難,這一切確實都容易觸發(fā)讀者淚點,并為之感動。但是,一篇舊文為什么能夠在作者逝去15年后忽然走紅?原來,這篇文章的始發(fā)者是大型文學刊物《當代》微信公眾號,而《賣米》是這本刊物早在20xx年第3期上發(fā)表的'一篇短篇小說,《當代》微信公眾號將這篇舊作拿來作為對作者的紀念重新發(fā)表,這當然是這個公號的自由。但讀者如果忽視了它是一篇小說,將它拿來作為當下農(nóng)民生活的寫照,就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
既然是小說作品,讀者對它的閱讀評價就必須是以小說的標準來進行,況且是發(fā)表在曾經(jīng)發(fā)表過《白鹿原》這樣的優(yōu)秀小說的文學刊物《當代》之上,那么它應(yīng)該是具有一定的水準的。但是,整篇小說讀下來,卻并無讀小說應(yīng)該有的感覺,故事平淡無奇,語言也無引人入勝之處,它充其量是一篇文從字順的學生習作。當然,對文學作品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況且作者已逝,已經(jīng)沒有辦法和我們申辯,倒是從《當代》微信公眾號轉(zhuǎn)載此文的另一個公眾號模糊了其小說身份,刻意強調(diào)其為作者親身經(jīng)歷,讓人覺得不夠“厚道”。也許是公眾號主人太想通過此篇來感動讀者,但即使我們把它當成一個真實的故事來讀,似乎也感動不起來。
這篇文章說的“我”和母親到場上賣米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母親與米販在一塊零五分一斤還是一塊一角一斤上沒有達成一致,米販已經(jīng)同意以一塊零八分一斤收購,但母親不肯通融,錯失了交易良機,最后同意讓到一元零五分一斤,卻已賣不出去。在這個簡單的過程中,母親顯然缺乏市場交易的基本常識,而只是一味認死理,缺乏隨行就市的靈活性,最終自己的利益也沒有實現(xiàn)。
因此,如果要為《賣米》寫一篇讀后感,它的重點決不應(yīng)該僅僅保有感動!顿u米》一文如果有一點可取之處的話,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對市場交易的陌生,觀念陳舊,正在現(xiàn)實地影響著農(nóng)民的與時俱進。文章通過父親(這個父親照例是毫無創(chuàng)意的重病在身,等待米賣掉之后買藥)之口指責這些米販子盤剝農(nóng)民,聽著振振有詞,其實表現(xiàn)的不過是幾千年落后的重農(nóng)抑商思維。但這種思維對農(nóng)民的進步與發(fā)展有害無益,農(nóng)民要擺脫貧困,必須從思想上摒棄這種落后觀念。今天,我國正在大力推進扶貧事業(yè),但是“授人以魚”容易,“授人以漁”難。扶貧離不開對貧困農(nóng)民的物質(zhì)幫助,但更重要的是要幫助農(nóng)民擺脫舊觀念,學會市場交易,讓他們駛上社會發(fā)展的車道,而不是永遠停留在舊的車道里通過撫摸苦難來博取廉價的同情。
賣米讀后感 篇2
今日,媽媽找來一篇文章,名叫“賣米”,媽媽說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很感人,以往獲得文學一等獎。作者飛花是一名來自湖南株洲的北大女高才生,英年早逝,年僅24歲。
這篇文章主要講:一個農(nóng)村的小姐姐,一家人都靠著種農(nóng)作物換錢來過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小姐姐只能和她媽媽把種出來的大米拿到集市上去賣。問的人很多,開始她媽媽想1.1元一斤賣出去,但商販只肯出到1.08元一斤,米很好,看上的人也多,價格卻始終是1.08元一斤,到后面人越來越少,她媽媽想著要不就1.08元一斤賣了算了,可商販這時候卻最多出到1.05元一斤,由于價格沒有談攏,她和媽媽雖然頂著烈日、餓著肚子守到天黑也沒有把大米賣出去。最終只能把150多斤重的大米再挑回家;厝サ穆飞,小姐姐懂事的選擇重的那擔米,結(jié)果滑了一下,米撒在了地上,想到生病的爸爸,她撿起地上的米繼續(xù)回家。第二天一早,小姐姐和媽媽又去另一個地方賣米。
這篇文章寫得太真實了,看了這篇文章不禁讓我想起,以前媽媽給我講過外公外婆的故事——媽媽出生在農(nóng)村,外公外婆有四個孩子,出了三個女大學生和一個高中生,在外公那個村、那個鄉(xiāng)都是有名的。在媽媽生活的地方,普遍重男輕女,女孩子基本初中畢業(yè)就會去廣東打工,然后早早結(jié)婚生子。外公外婆為了讓孩子多受點教育,他們種了十幾畝水稻、養(yǎng)了幾個水塘的魚、養(yǎng)了很多頭豬,還種了很多烤煙。每一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很是辛苦。每年的秋天,外公都會挑起秋收后的大米擔到縣城去賣。從外公老家到縣城有二十多公里。天不亮,外公就得出發(fā),走幾個小時的路,東西都舍不得吃一點。有時候行情好,能夠賣個好價錢,有時候只能便宜的賣出。
媽媽告訴我,她們的學生時代有做不完的農(nóng)活,每一天放學后都要去田里幫著做事。晚上經(jīng)常沒有電,幾姊妹就圍著煤油燈看書、寫作業(yè)。之后姨媽、媽媽、小姨接二連三的考上了大學,一個學期五千多的學費,但外公外婆不管多艱辛,都沒有讓她們輟學。每每媽媽說到外公外婆都是無限的敬意!
生活的苦僅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懂得。因為之前的勞累,外公外婆的'身體都不太好。前幾年外公還做了支架手術(shù),外婆也是高血壓、高血脂,每年春季還會風濕關(guān)節(jié)炎,走路都很困難。所以媽媽毅然回到了郴州,期望能夠就近照顧他們。
不論是《賣米》的故事,還是外公外婆的故事,生活在被電子產(chǎn)品、游樂設(shè)施包圍的我確實無法感同身受。難以想象,有些人只是簡單的生活,就已經(jīng)花光了身上所有的力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對于一家人來說,每一粒米都應(yīng)當珍惜,都來之不易,是生存下去的力氣。讀完后才明白,生活不易,憶苦思甜,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此刻的完美生活!淳樸、勤勞、勇敢、堅強的品格感染了我,也將激勵著我不斷成長,好好學習。
賣米讀后感 篇3
北大女孩的一等獎作文《賣米》,讀后久久不能平靜。全篇通篇是白描,平實得連形容詞都擯棄,文章卻力透紙背,直擊人心。
苦難,非親歷者無法銘心刻骨。悲情,也不是隨便向憐憫者就能訴說。它是積淀在心底的化石,呈現(xiàn)著生活的凝重,折射著歲月的滄桑。
想起了羅隱‘’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甜‘’道出的辛酸,李紳‘’淘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慨嘆的窘境,這些和本文呈現(xiàn)的貧苦農(nóng)民集市賣米的遭遇,何其相似乃爾,似乎異曲同工。仿佛看到作者母親重負之下扭曲的臉,萬般無奈之中,沮喪卻堅忍的心。
不是小說,不是電影,卻是北大才女的生活實錄,她蒙太奇般的筆觸,讓我們有機會通過司空見慣而又耳熟能詳?shù)膱鼍澳軌蚨创裣N蟻一般打拼的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而這些對于不管是生活在城里,還是仍然居住在偏僻鄉(xiāng)村的人們,無疑都顯得越來越遙遠,越來越陌生。
城市化在當今中國不斷向前推進,鄉(xiāng)村的農(nóng)民盡可能地向城市遷徙,步履蹣跚,摩肩接踵,規(guī)?芍^空前絕后,社會開始急速的變遷。其中,他們中的一部分已經(jīng)融入了城市生活。但是,邊遠地區(qū),貧困山區(qū)生活的人們,他們離現(xiàn)代化的都市生活依然遙遠,在物質(zhì)和精神兩方面,依然貧困,甚至漸行漸遠,對他們來說,城鄉(xiāng)差別變本加厲。比如冰花男孩,攀崖上學等等,絕非個例,那些貧瘠的土地上,依舊生活著社會的弱勢群體,社會又怎能無動于衷?
我們不應(yīng)對仍然在困苦中的這些人群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者漠然相向,麻木不仁。他們是我們民族整體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卑微者的縮影,是苦難者的活化石,也是我們曾經(jīng)的過去。或者是我們的祖輩,抑或是父輩,甚至就是我們自己。即便我們身在都市,某種程度上我們不也是像那位賣米的母親一樣,用佝僂的身軀在承受著生活的重負,用自己沉重的'腳步在丈量著艱難與辛酸,用辛勤的汗水在維持著生存,用懷揣著的夢想茹苦含辛地在苦苦打拼,不是嗎?
苦難,并不可怕,它是人生最勵志的教科書,教我們直視和面對,教我們承載與擔當,讓我們頑強與堅忍,更能磨練信念如鋼。只要心中的火焰沒有熄滅,它就會時刻迸發(fā)出光芒。我們不應(yīng)忘記苦難,依舊在苦難中的人們,對他們應(yīng)該善待,應(yīng)該注視,應(yīng)該悲憫,應(yīng)該同情,而且應(yīng)該盡可能地予以幫助,扶持,使他們感受到人心向善,社會的溫存,讓愛心的溫暖使他們能走出困局,渡過難關(guān),日子回一步步變好,希望會越來越近。目前國家推動的精準扶貧正像陽光在大地普照,畢竟實現(xiàn)共同進步是民族最崇高的愿望,何況我們這個國家有著很多這樣溫暖的記憶呢!
本文結(jié)束之際,讓我們對文章的作者,十三年前就因病離世的女孩表示敬佩,以及像她母親一樣的千百萬的農(nóng)民,他們的真實生活表示關(guān)注。在此,賦詩一首,聊作遐思——
天妒英才,斯人作古。賣米諸翁,幾多愁苦。背向蒼天,臉朝黃土。簞食瓢飲,所以忘乎!
賣米讀后感 篇4
今天,媽媽找來一篇文章,名叫“賣米”,媽媽說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很感人,曾經(jīng)獲得文學一等獎。作者飛花是一名來自湖南株洲的北大女高才生,英年早逝,年僅24歲。
這篇文章主要講:一個農(nóng)村的小姐姐,一家人都靠著種農(nóng)作物換錢來過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小姐姐只能和她媽媽把種出來的大米拿到集市上去賣。問的人很多,開始她媽媽想1、1元一斤賣出去,但商販只肯出到1、08元一斤,米很好,看上的人也多,價格卻始終是1。08元一斤,到后面人越來越少,她媽媽想著要不就1。08元一斤賣了算了,可商販這時候卻最多出到1。05元一斤,由于價格沒有談攏,她和媽媽雖然頂著烈日、餓著肚子守到天黑也沒有把大米賣出去。最后只能把150多斤重的大米再挑回家;厝サ穆飞希〗憬愣碌倪x擇重的那擔米,結(jié)果滑了一下,米撒在了地上,想到生病的爸爸,她撿起地上的米繼續(xù)回家。第二天一早,小姐姐和媽媽又去另一個地方賣米。
這篇文章寫得太真實了,看了這篇文章不禁讓我想起,以前媽媽給我講過外公外婆的故事——媽媽出生在農(nóng)村,外公外婆有四個孩子,出了三個女大學生和一個高中生,在外公那個村、那個鄉(xiāng)都是有名的。在媽媽生活的`地方,普遍重男輕女,女孩子基本初中畢業(yè)就會去廣東打工,然后早早結(jié)婚生子。外公外婆為了讓孩子多受點教育,他們種了十幾畝水稻、養(yǎng)了幾個水塘的魚、養(yǎng)了很多頭豬,還種了很多烤煙。每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很是辛苦。每年的秋天,外公都會挑起秋收后的大米擔到縣城去賣。從外公老家到縣城有二十多公里。天不亮,外公就得出發(fā),走幾個小時的路,東西都舍不得吃一點。有時候行情好,可以賣個好價錢,有時候只能便宜的賣出。
媽媽告訴我,她們的學生時代有做不完的農(nóng)活,每天放學后都要去田里幫著做事。晚上經(jīng)常沒有電,幾姊妹就圍著煤油燈看書、寫作業(yè)。后來姨媽、媽媽、小姨接二連三的考上了大學,一個學期五千多的學費,但外公外婆不管多艱辛,都沒有讓她們輟學。每每媽媽說到外公外婆都是無限的敬意!
生活的苦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懂得。因為之前的勞累,外公外婆的身體都不太好。前幾年外公還做了支架手術(shù),外婆也是高血壓、高血脂,每年春季還會風濕關(guān)節(jié)炎,走路都很困難。所以媽媽毅然回到了郴州,希望可以就近照顧他們。
不論是《賣米》的故事,還是外公外婆的故事,生活在被電子產(chǎn)品、游樂設(shè)施包圍的我確實無法感同身受。難以想象,有些人只是簡單的生活,就已經(jīng)花光了身上所有的力氣!罢l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對于一家人來說,每一粒米都應(yīng)該珍惜,都來之不易,是生存下去的力氣。讀完后才明白,生活不易,憶苦思甜,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淳樸、勤勞、勇敢、堅強的品格感染了我,也將激勵著我不斷成長,好好學習。
【賣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賣米讀后感5篇06-04
夢見賣杏10-03
夢見賣陶器07-19
賣門的口號12-30
賣雪糕作文01-01
賣棒冰作文12-25
夢見賣羊05-31
夢見賣蛋糕08-03
賣青蛙作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