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棋王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棋王有感1
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書中最出名的三個故事是:棋王、樹王、孩子王。
書里有著冷靜克制的描寫,每一個句子都力求以最少的話語表達出最真實的情境。
于是,你發(fā)現(xiàn),在平淡的描述下有著深刻的力量,作者用最平實的語言,勾畫出了一個身邊真實的存在。
這感覺就像是在朋友聚會時,有人侃侃而談說起某個有故事的人。
這三個王,是真的都有故事。
棋王,沉迷于下象棋,在上山下鄉(xiāng)的環(huán)境下,他除了吃就只剩下棋一個愛好,在下棋中得到精神慰藉,被人稱為“棋呆子”。他同時和九人下棋,贏了八人,還有一人求和,這場棋結束后,他沉沉睡去,似乎也得到了解脫。
樹王,與樹一同死去,他理解不了人們在那個年代為什么要伐樹,那顆最高最大的樹就是他守護的對象,整座山頭的樹都被伐光,獨留那一顆,那樹在他心里似乎是某種精神象征,樹王阻止不了伐樹,于是他隨著最高大的樹被砍伐后一同死去,至死都想不明白當時為什么要將好端端的`森林砍倒燒掉。
孩子王,想要教孩子們一點有用的語文知識,這些孩子馬上就要考高中了,卻連小學的字都沒認全,連本新華字典都沒有,于是他從作文入手,讓大家從每天最普通的生活寫起,終于在他的努力下孩子們能完整寫出一些文章了。但是,因為他不按照課本教書,被懷疑有帶壞孩子們的風險,于是書只教了一半就又回去當知青了。
這三個故事概括起來就是這么簡單,而我感覺到作者的客觀描寫下也傳遞著他的思想認識。
在上山下鄉(xiāng)時,沒有精神慰藉靠下棋來寄托精神世界的棋王。
當了兵退役后,守護著山林有著自己堅持的樹王。
教學生知識后,卻被懷疑帶壞學生有思想問題的孩子王。
阿城是經(jīng)歷過上山下鄉(xiāng)的,在他雖然克制寫實的描寫下,這些故事平淡卻讓人忍不住反思。
為什么棋王專注于棋,為什么樹王想不通伐樹,為什么不教孩子課本上的知識會被辭退?
這些沒有說出的疑問,隱藏在故事的后面,也隱藏在那段歷史中。
讀棋王有感2
那是一個到處是紅布標語的年代!安尻牎薄爸唷薄皹苏Z”“語錄”等等,幾乎成了那個年代的象征,是那個年代的典型標志。
《棋王》講的是一個關于“吃”和“下棋”的故事。主人公王一生,他對吃的要求很實在,從他吃相的幾個細節(jié)描寫便可看出。他棋藝高超,小有名氣。在極其艱苦的歲月里,它都時刻想著下棋,棋已經(jīng)深深植根于他的心里,已經(jīng)升華為一種信仰。在倪斌用棋做交易換來他得以參賽的機會時,他拒絕了;在在藝壓群雄,勝利在望,冠軍老者乞求言和時,他答應了。他在乎的不是輸贏,不是名望,他在乎的,只是他心中的道,道家的“無為”;他在乎的,只是他心中的棋,他用生命保護,像性命一樣存著的母親留給他的無字棋;他在乎的,只是他心中的信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一種,人要有,才叫活著的'信仰。
“吃”和“下棋”始終貫穿其中。中華民族憑借著極其簡陋的“吃”和“下棋”,亦即物質和精神的最低層次需求度過了許多動亂的年代,這便是中華民族的韌性。一個有信仰的民族才可能在漫而長的路上走的更遠,更遠。
【讀棋王有感】相關文章:
《棋王》讀后感04-08
棋王讀后感02-14
棋王讀后感(必備)11-05
棋王讀后感20篇03-26
讀竊讀記有感06-09
讀《竊讀記》有感06-27
讀《竊讀記》有感【必備】09-20
讀《野草》有感02-18
讀《社戲》有感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