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哲學史》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1
我喜歡買書,但不是愛讀書的人,每次讀書都是虎頭蛇尾,一旦不能一氣呵成,就從此擱置了,于是家里、辦公室到處都是看了一半的書,或將書翻扣著將封面封底統(tǒng)一向上,或夾個書簽等待下次能把它想起,理論書籍更是如此。要“照鏡子,正衣冠”,我應該老老實實承認,每次寫個人評價“能夠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其實是撒了謊的,對于我這種說假話已經近乎習慣的人,的確應該“紅紅臉,出出汗”好好進行一下批評與自我批評了。
兒子讀高三,經常會在網上買書,中學封閉管理,無法收快遞,地址常常留我的。鑒于此,我比兒子早一步接觸到了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的中文版。冬日的午后,天氣格外好,太陽暖暖的照著,大院里的銀杏樹葉子飄落下來,一地金黃。水池邊的長椅被曬得暖暖的,四周靜悄悄的,應了一句俗話:太平時代“連午后的陽光都是安寧的”,我干脆坐到長椅上,打開快遞包裹拿出《中國哲學史》,四周一片靜謐,內心的世界仿佛一下子變得安靜乃至干凈,“一篇讀罷頭飛雪”,不知今夕何夕。我這樣一個無知的躁動者,第一次與馮友蘭先生慈父般的目光深切對望。
不得不說,《中國哲學史》是一本很好的哲學讀物,它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我對哲學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思索人生。
馮有蘭先生說,“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有些時候,人們常常受到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環(huán)境,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不同的哲學也就有特定的強調之處和省略之處,構成某種哲學的特色。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哲學,中國哲學有著眾多的門派和不同的發(fā)展完善階段,在中國,哲學與人人有關,中國哲學支撐起了中國信仰的半壁江山。
《中庸》第一章上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的感情還未迸發(fā)出來時,內心無所謂“過分”或“不及”,這時稱為“中”。人的感情傾瀉出來,保持恰如其分,達到“和”!昂汀眮碜浴爸小保爸小庇质恰昂汀彼仨。這個思想適用于表達人的感情,也適用于表達人的欲望。每個人的行為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都有一個平衡點,使人在表達感情和滿足欲望時,知乎所止。如果在一個社會里,各種人都懂得對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適度地滿足,社會便達到和諧、安定、秩序井然。當然,有些事情爭取是好的,在現(xiàn)在的這個社會也必須要去爭取,沒有人愿意做行尸走肉或僅僅是人生過客,這是一個好時代,我們應當通過努力來成就自己。而現(xiàn)實的欲望常常讓人瘋狂,不擇手段讓自己的房子、車子、票子等等各種財富最大幅度的增長,或以自己擁有的各種權力為榮耀,爭一時之高下,此刻,是否應該靜下來想一想:為了什么?那真是我們想要的嗎?富貴也好,貧賤也罷,最后只不過或無或有的一塊墓碑而已吧!
中國與西方的差異歸根到底是哲學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記得有一次在領導宴請西班牙客人時,席間聽到這位客人說,中國的問題是“管了太多的窮人,所以富人的負擔很重”。此刻,這個問題用中國哲學觀點便能回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就是“仁”,這個“仁”就是“共同富!钡恼位A—“王道”,中國需要富強、渴望富強、離開了“富強”國家便會陷入積貧積弱,這是中國近代史最慘痛的經驗教訓,但中國的問題顯然不是簡單的“富強”所能解決的,把富強建立在王道的基礎上,實現(xiàn)王道與富強的統(tǒng)一,才是更高層次的富強。
中國哲學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發(fā)展內圣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圣外王之道。
如果說讀史可以明智,那么讀哲學,可以讓人活得通透。
此文有感于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2
本期閱讀書目《中國哲學史》,作為北京大學的指定教材,無論廣度還是深度,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最深刻的哲學史旅行。
“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是日常人們說的哲學中的三大問題。辯證唯物主義通常認為哲學的三大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問題、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問題,最基本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通讀全書,似乎也隱隱感覺到,從先秦到漢唐、從宋元明清到近代,無數的哲學家都是圍繞著這些問題不斷在探索、在論述、在批判、在前行。中國哲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如儒家學派就經歷了很多的發(fā)展,也發(fā)生了很多演變。中國哲學也以其獨特的魅力對不斷舶來的外來文化兼容并蓄直至今天。
翻開中國歷史,哲學是從懵懂開始,到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墨家六家,中國古代哲學進入了空前繁榮期。似乎又有一種不服輸贏,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狀態(tài),用現(xiàn)在流行的一個詞叫“秀”。在這場激烈的斗爭中,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逐漸占據了上峰,“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深入人心,統(tǒng)治中國思想上千年。期間,佛教對中國古代也有一定的影響,其核心思想:因果報應說、生死輪回說、神不滅論對緩解當時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以此來慰藉人們心靈。當然,其豐富的辯證法和合理的認識論也是有可取之處的。但范縝的“神滅論”對其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中間數百年沒有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哲學家,直到王陽明的橫空出世。
王陽明反對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戒律,反對盲目地服從封建的倫理道德,而強調個人的能動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學命題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具有要求沖破封建思想禁錮、呼吁思想和個性解放的意義。陽明心學不愧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學說之一,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等一系列哲學思想之集大成,通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和內圣與外王的統(tǒng)一。站在今天新的歷史方位上,傳承發(fā)揚陽明心學,依然有著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近代中國,龔自珍、魏源、康有為、譚嗣同等這一時期的哲學家,開始學習西方。如龔自珍主張“器變”,魏源主張“師夷之長技”,特別是康有為、譚嗣同將西方科學知識與哲學雜糅在一起,植根于中國本土,構建起“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哲學體系。同一時期的嚴復,在“中西并立”的前提下拋開傳統(tǒng)思想資源和傳統(tǒng)形而上學,直接引入西方的理性哲學,第一次把中國哲學置于近代科學的基礎上和框架內,從而開啟了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化進程。
孫中山先生把唯物主義知行觀發(fā)展到一個新高度。他認為客觀世界是不斷發(fā)展的,人的認識也是隨著客觀萬物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說明“事實在先,言論在后”。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通過不斷的試驗和長期的革命斗爭獲得的,說明行先知后,“知”是由“行”決定的。同時,他也承認“知”對“行”的反作用,這就使他的唯物主義知行觀帶有能動的反映論的某些特點。他承認歷史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進化發(fā)展的,認為以往的人類歷史,經歷了洪荒時代、神權時代、君權時代和民權時代等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人類最終將進入大同世界。
看完這本書,感覺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解析、概括,而這些影響每一位中國人的所思所想、處世哲學,有人認可儒家克己復禮,有人喜歡道家灑脫隨心,有人崇拜內圣為王,有人倡導“三民主義”,也有人推行辯證唯物主義。不同的思想會造就不同的人生,哪個信仰得多一些,人生就會往哪個方向靠得多一些。
馮友蘭先生說過,中國之所以沒有特別盛行的宗教,因為中國人將哲學當成了宗教:我們在哲學中尋求真諦,也在哲學中尋求內心的安寧。
【《中國哲學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06-10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02-15
《西方哲學史》讀書筆記12-10
西方哲學史讀書筆記01-28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5篇01-07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7篇04-05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04-06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通用30篇)05-23
讀《走向世界的中國》有感:飛躍的中國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