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婷婷在线精品综合_97人妻AⅤ一区二区精品_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作文>作文400字>劉公島作文400字
劉公島作文400字
更新時間:2024-06-10 10:12:05
  • 相關推薦
劉公島作文400字(精選1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jīng)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劉公島作文4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劉公島作文400字1

  預備勢

  并腳直立 兩臂下垂 手指微屈 虛頜頂勁 下頦微收

  舌抵上腭 雙眼平視 全身放松

  一、起勢

  左腳開立 兩臂前舉 屈膝按掌

  二、左右野馬分鬃

  1、左野馬分鬃 稍右轉體 收腳抱球 轉體上步 弓步分手

  2、右野馬分鬃 后坐撇腳 收腳抱球 轉體上步 弓步分手

  3、左野馬分鬃 后坐撇腳 收腳抱球 轉體上步 弓步分手

  三、白鶴亮翅

  稍右轉體 跟步抱球 后坐轉體 虛步分手

  四、左右摟膝拗步

  1、左摟膝拗步 轉體擺臂 擺臂收腳 上步屈肘 弓步摟推

  2、右摟膝拗步 后坐撇腳 擺臂收腳 上步屈肘 弓步摟推

  3、左摟膝拗步 后坐撇腳 擺臂收腳 上步屈肘 弓步摟推

  五、手揮琵琶

  跟步展臂 后坐引手 虛步合手

  六、左右倒卷肱

  1、右倒卷肱 稍右轉體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虛步推掌

  2、左倒卷肱 稍左轉體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虛步推掌

  3、右倒卷肱 稍右轉體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虛步推掌

  4、左倒卷肱 稍左轉體 撤手托球 退步卷肱 虛步推掌

  七、左攬雀尾

  轉體撤手 收腳抱球 轉體上步 弓步掤臂 擺臂后捋

  轉體搭手 弓下前擠 轉腕分手 后坐引手 弓步前按

  八、右攬雀尾

  后坐扣腳 收腳抱球 轉體上步 弓步掤臂 擺臂后捋

  轉體搭手 弓步前擠 轉腕分手 后坐引手 弓步前按

  九、單鞭

  轉體運臂 右腳內扣 上體右轉 勾手收腳 轉體上步 弓步推掌

  十、云手

  后坐扣腳 轉體松勾 并步云手 開步云手 并步云手

  開步云手 開步云手 扣腳云手

  十一、單鞭

  轉體勾手轉體上步弓步推掌

  十二、高探馬

  跟步托球后坐卷肱虛步推掌

  十三、右蹬腳

  穿手上步 分手弓腿 收腳合抱 蹬腳分手

  十四、雙峰貫耳

  屈膝并手 上步落手 弓步貫拳

  十五、轉身左蹬腳

  后坐扣腳 轉體分手 收腳合抱 蹬腳分手

  十六、左下勢獨立

  收腳勾手 屈蹲撤步 仆步穿掌 弓腿起身 獨立挑掌

  十七、右下勢獨立

  落腳勾手 碾腳轉體 屈蹲撤步 仆步穿掌 弓腿起身 獨立挑掌

  十八、左右穿梭

  1、右穿梭 落腳抱球 轉體上步 弓步架推

  2、左穿梭 后坐撇腳 收腳抱球 轉體上步 弓步架推

  十九、海底針

  跟步提手 虛步插掌

  二十、閃通臂

  提手提腳 弓步推掌

  二十一、轉身搬攔捶

  后坐扣腳 坐腿握拳 擺步搬拳 轉體收拳 上步攔掌 弓步打拳

  二十二、如封似閉

  穿手翻掌 后坐引手 弓步前按

  二十三、十字手

  后坐扣腳 弓步分手 交叉搭手 收腳合抱

  二十四、收勢

  翻掌分手 垂臂落手 并步還原

劉公島作文400字2

    一、虛靈頂勁

  虛靈頂勁是指演練太極拳時,始終保持頭容端正,百會穴輕輕向上領起,有繩提之意。此為演練太極拳最基本的要領之一。

  要想做到虛靈頂勁,須先弄準百會穴的位置。百會穴位于人體頭部頂端中央的發(fā)旋處,也即后發(fā)際正中向上七寸處,又稱三陽、三陽五會、五會、巔上、天滿、維會、泥丸宮、嶺上、嶺上滿天等,為人體之制高點!度摗氛f:“百會穴領其全身”。虛靈頂勁就是要清氣上升,虛達于百會穴。

  清氣如何上長?《拳論》說:“非平心靜氣不可,濁氣必下降至足。一勢既完,上體清氣皆使歸于丹田,蓋心氣一下,則全體之氣無不俱下”。頂勁領起來,氣歸丹田,起于會陰,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脈,亦由會陰起,過長強,順脊逆行而上至百會。

  何謂“頂勁”?《拳論》說:“頂勁者,是中氣上沖于頭頂者也”。如果中氣不向上領,正氣即塌,四肢癱軟,無所依附,猶如一堆爛泥,打拳何從談起?

  但頂勁決非硬頂,硬頂是僵勁,非為真正的頂勁!绊攧派项I,意思如上頂破天,不可用氣太過”。太過則正氣猛涌上頭,頭重腳輕,足下不穩(wěn),扭轉不靈,氣脈不通,橫氣填胸,有損身體健康。

  頂勁又不可不及,不及則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論》說:“中氣上提,若有意,若無意,不輕不重,似有似無,不過不及,折其中而已!薄按蛉琼攧,頂勁領好,全身精神為之一振!

  虛靈頂勁,既是打拳必須嚴格遵循的基本要領,同時又是一種拳術境界。練拳之初,很難真正領會其意,準確把握要領,只要由招熟漸悟到懂勁階段,內氣開始動蕩,清氣產(chǎn)生、豐盈,膀胱發(fā)熱,丹田中正氣浩瀚,才可真正體驗靈機一動,清氣上浮,周身空靈的奇妙境界。但盡管如此,演練者從一開始,就須嚴格遵守虛靈頂勁的`要領。非如此,難于練好太極拳,不會產(chǎn)生清氣,也不會有以后的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隨心所欲的通達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開胯屈膝的同時胸脯向內微微含住,心氣下降,兩脅微束,腰勁自然下塌,周身血脈流暢無阻;要塌腰,必定含胸。兩者不能分開進行,而要互為前提,互為照應。

  含胸要含住勁,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則會引起氣擁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輕,腳腿上浮,重心不穩(wěn)。含勁要四面包涵住,卻不是緊緊收閉,而要“胸虛如磐”!度摗氛f:“中間胸腹自天突穴至臍下陰交、氣海、石門、關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謂含住胸,是為合住勁,要虛!薄靶亻g松開,胸一松,全體舒暢,不可有心,亦不可無心。自華蓋至石門要虛、含住,不可令橫氣填于胸中!薄靶仉鯔M氣卸到腳底,即不能,亦當卸至丹田”。也就是說在氣未能貫注周身時,即使不可能下沉直達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貫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駝背,經(jīng)脈、骨骼彎曲受壓,氣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軟,軟則失去靈勁活動。《拳論》說:“腰為上下體樞紐轉關處,不可軟,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時,“腰勁貴下去貴堅實!薄把陨蠚馔闲,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并行不!薄

  含胸塌腰同時進行,則擊身骨節(jié)處處開張,丹田中的清氣方可上長、暢通至百會穴,下沉之氣也可順利下沉至丹田達于涌泉。周身氣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氣貫通。六分至心,分作兩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宮貫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兩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經(jīng)骨縫貫至左、右足趾,以保證虛靈頂勁。

  所以說,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氣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須嚴格遵守這一基本要領。

  三、松腰養(yǎng)氣

  松腰養(yǎng)氣是指腰部放松,以養(yǎng)煉體內浩然之正氣,此亦為演練太極拳務必遵循的基本要領。

  松腰養(yǎng)氣與含胸塌腰相關聯(lián),但要領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勁下塌,中氣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則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養(yǎng)護、養(yǎng)煉正氣。塌腰時,“腰勁貴下去,貴堅實”。松腰時,“腰中要虛,一虛則上下皆靈”。

  《拳論》說:“腰如車軸氣如輪”。腰不能緊,緊則束氣,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腎氣才能出入暢通,身體各部位正氣皆可上下相通,貫注丹田,遍布周身。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上沖百會,下至涌泉,氣隨意動,處處開張,久而久之,內氣自然充盈。所以說,松腰即可養(yǎng)氣。

  松腰養(yǎng)氣,能運周身之虛靈,可以促使虛實陰陽變化,足從手運,以腰為軸,圓轉自如。與人交手,進退攻防,剛柔相濟,松活彈抖,意到氣到,足穩(wěn)身固,無堅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胯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杷、腰松、氣脈才能貫通,涌泉、丹田、百會等穴位,才能一氣相連。

  演練太極拳要十分重視松腰技巧,養(yǎng)成浩瀚之氣,氣自阻隨功夫長,方得太極神妙。

  四、分清虛實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無處不有虛實之分,所以說練習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必須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即可靈活轉化,才能耐久不疲,張弛輕重勻運轉換,不致困頓。

  練太極拳時不僅雙手要不虛實,雙足要不虛實,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隨,在運動中分清虛實,左手實則左足虛,右手虛則右足實。一招一勢,虛虛實實,遍藏玄機。

  虛,不是全無力量;實,也并非全部落實,占實。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罷了。初學者,動作可以大開大合,大虛大實,根據(jù)身體條件和年齡的變化、功夫的進步程度即可選擇練習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轉為小虛小實,變?yōu)槿、四六分等。小虛小實,由于動作幅度較小,虛實轉換更為靈活。

  分清虛實,但不要過偏。所謂“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離超出兩腳內距離的中間三分之一的范圍。過偏不利于轉換,易遭襲擊,不易靈活應敵。分清虛實,不可過實,過實則遲滯;也不可過虛,過虛則浮飄,無著無落,根基不穩(wěn)。

  分清虛實要注意隅手的補救辦法。與人交手,偏虛偏重出隅的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要注意運用隅手糾正自己的偏虛偏實劣勢,隨機應變克敵制勝。

  分清虛實,演練者自己要盡量做到外形隱蔽,心中明了!靶囊摚奶搫t四體皆虛,丹田與腰勁足底要實,三處一實則四體之虛皆實,此謂虛而實。”“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太極自然妙用,至結果之時,始悟其理之精妙”。“開合虛實,即為拳經(jīng)”。分清虛實,深得虛實變化要領,悉心把玩,相信演練者從中會逐步理解太極真味。

  五、沉肩墜肘

  沉肩墜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時,將兩肩井松開下沉,兩肘隨之下塌,周身骨節(jié)放松,心氣沉入丹田,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至涌泉,全身貫通,勁達四梢。

  沉肩墜肘與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墜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墜肘。否則,無法使周身之勁合為一體,運動時上下不隨,內外不合,血氣不暢。

  《拳論》說:“打拳運動全在手領,轉關全在松肩,功久則肩之骨縫自開,不能勉強,左右肩松不下則轉關不靈!薄案觳踩缭诩缟蠏熘话恪!薄皟芍猱敵料,不沉則肩上揚,不適于用!敝v的都是沉肩墜肘的基本要領。

  兩肩要松下,不松下上身僵直,氣脈不通,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無法完成。但松肩不是丟肩,丟肩則不是精神;更不可聳肩,聳肩氣血不涌,中氣不能通達四梢。故《拳論》說:“肩塌下,不可架起來!庇终f:“兩肩要常松下,見有泛起,即將松下;然不得已上泛,聽其上泛,泛畢即松,不松則全肱轉換不靈。故宜泛則泛,宜松則松。每勢畢,胸向前合,兩肩彼此相呼應!

  成勢時,沉肩墜肘,含胸塌腰,膝蓋與肘尖上下相對,使外三合與內三合緊密配合,全身呼應合住勁,天長日久,功夫自成。

劉公島作文400字3

  口訣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 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哼M退顧盼定』,即金木水 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fā)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fā)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力由脊發(fā),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后極堅剛。能呼吸,然后能靈活。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軸)。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于縝密也。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歌訣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劉公島作文400字4

  1、無極起式

  吸氣、放松、棚、擠、放松、緩手、捋、緩手、按、放松

  2、金剛搗碓

  正向混元圈左右左、放松、左捋、右捋、勾擦腳、放松、再捋、轉身分掌上步勾拳、放松、反背錘、反背掌、提膝砸拳落腳、放松

  3、懶扎衣

  武松脫銬、金絲抹眉、緩手、合十字手、分掌頂膝、插掌后插腳、攔腰掌、放松

  4、六封四閉

  丹田內轉、擠手、放松、緩手、捋手、放松、再緩手、雙按掌、放松

  5、單鞭

  刁攔手、打肘、勾子手、勾擦腳、丹田內轉、橫擊掌、立掌坐腕、放松

  6、白鶴亮翅

  正向圈、右捋、放松、轉身收腳上步、前肩靠、分手、上步背肩靠、放松

  7、斜行拗步

  提膝、落步推掌、放松、右摟掌左摟掌、前插掌、緩手、橫擊掌、放松

  8、提收

  退步、提收、放松

  9、前蹚拗步

  上步前擠手、攔手、里合腿、擒拿手、撲面掌、放松

  10、掩手肱錘

  左捋手、右拳、轉身、纏絲手、反背錘、盤肘、八字手、提拳下落分開、掩手肱錘、放松

  11、披身錘

  倒拔垂楊、放松、橫擺掌并步、上步撩陰掌、開立步、放松、緩手、分開、合十字手、上開下合、下開上合、五花手、斜沖拳、放松、披身錘右左右

  12、背折靠

  背折靠、放松

  13、青龍出水

  左披身錘、右擺拳、指襠錘、放松

  14、雙推手

  丹田內轉、擠手、轉身緩手、上步雙推掌、放松

  15、三換掌

  三換掌一二三、放松、肘底錘

  16、倒卷肱

  倒卷肱一二三、放松

  17、退步壓肘

  一二三四、左退步壓肘、盤肘、轉身、右退步壓肘、放松

  18、中盤

  緩手、上步斬(切)腕、太極圈、中盤

  19、閃通背

  太極圈、合(收)腳、前肩靠、攔掌、放松、上步攔掌戳喉、放松、拌摔(勾腳摔)、轉身、退步閃通背

  20、擊地錘

  掩肘并步?jīng)_拳、放松、右摟左摟、上步、擊地錘

  21、平心錘

  反背錘、穿心肘、轉身、海底翻花、胸折疊、盤肘、平心錘

  22、煞腰壓肘

  并步反背錘、煞腰壓肘、放松

  23、當頭炮

  雙抓拳、轉身踏步、當頭炮、放松

  24、收式

  上步撩陰掌、開立步、收式一二三、起身、結束

劉公島作文400字5

  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

  虎吼猿鳴.泉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

  《秘授歌》是唐人李道子所傳,反映了通過太極拳的修煉所能印證的八種功夫境界。

  修煉太極拳的關鍵就是錘煉平常人看不見、摸不著的太極陰面的東西,即神之虛靈、意之專一(專注一方)、氣之內外(內氣和外氣)混化,積攢出功夫!盁o形無象”就是這種功夫境界的一種描述。太極拳每招每式中的內功心法和專門的內功修煉法、太極松腰、太極球等松散之功、意氣之功的修煉,其目的就是使周身內外上下、整個皮肉筋脈被意氣滋潤,練至似乎沒有了形體存在的感覺,即無象無象了。

  “全身透空”指無形無象的內外之氣沁潤軀體內外,暢通無阻,進入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境界,形成“混元一體”的`整體功夫之象。張三豐講:“大修行人,將神氣打成一片,于此之動,是太極之動,神與氣兩不相離也;于此而靜,是太極之靜,神與氣自成一致也!

  “應物自然”是對有功夫之人的一種描述。內功修煉有素的人,神意清凈虛靈,無所掛礙,從不分辯,無私無欲,但又清澈明了,什么都知曉。如此之人,自己練太極-拳8,1-既能知曉自身之神意氣和大自然之花草樹的互動信息,又能感覺內外混元時自身所形成的鼓蕩和裹攜狀態(tài);推手時,對方神意剛剛萌生、形體還未及起動,則自身已隨感而應、隨機而動,不早不晚恰到好處。有此功夫的人對萬事萬物都能做到不貪、不執(zhí)、不欲,只有這樣才能應事接物不迷凡、不動心,情緒不起伏,自己的心性不僅能清靜無為,而且能凝神聚氣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養(yǎng)。

  “西山懸磬”者,西山比喻清靜世界、神意發(fā)軔之所在;“懸磬”即空懸,要虛其心。虛到什么程度?像廟里的磬,一碰即口向。太極拳身法中就要求含胸,即空胸實腹,上虛下實,胸部沒有一點緊張,特別舒服;學習太極拳還要虛心,心中什么也不顧慮,不管別人說什么也不要有一點懷疑及雜念,一有雜念心里就緊張,因此必須恭而敬之。無論練拳或推手都要心平氣和,沒有雜念,不受外界干擾,這就是“西山懸磬’’的境界。

  “虎吼猿鳴”是靜極生動、內氣騰然景象的比喻。黃元吉在《樂育堂語錄》卷四中說:“虎者,猛物也,坎中空陽之氣。此氣純陽,陽則易動,有如虎之難防。此氣最剛,剛則性烈,有如虎之難制。唯有龍之下降,可以伏虎也!薄霸场闭,心也、神也、意也!段蛘嫫分v:“心猿方寸機,三千功夫與天齊,自然有鼎烹龍虎!庇纱丝梢姡脑晨梢灾、統(tǒng)帥龍虎之氣!霸厨Q”指心意靈動、活躍,使得生命之氣息激蕩流布。

  “泉清河靜”則是“靜中觸動動猶靜”之功夫狀態(tài)的描述!叭敝溉说纳!短冶睒O真經(jīng)》上說:“水乃有母”,水是人的生命之源泉。通過太極拳的修煉,人體生命之泉可以源源不斷、無休無止地滋生。

  那么,生命之泉是什么呢?它泛指津、唾、血、汗、涕、精等人體之水!稄埲S注呂祖百字碑》中說得清楚:“太極動而生陰,化成神水甘露,內有黍米之珠,落在黃庭之中……”如此經(jīng)常鍛煉陰精,生命之泉就會凈寂、清澈、透明、中和,所以太極動而生靜,靜則虛靈,虛靈則神明,神明則無為,無為則流行,流行則生生不已,智慧無礙,生機無限。

  “翻江播!,是人體內外已成為虛空混元氣的特殊景象。此B,d-,動也是靜,靜也是動,動靜一如,陰陽互孕,出神入化,隱顯自在;動靜之機,松散氤氳,宛如江水翻騰,海水激蕩,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派氣機流行、內外一如的風光,達成內外之氣混元一體的狀態(tài)。

  “盡性立命”是修煉太極拳的終極目的和根本歸宿,是太極之象的智慧根源!吨芤渍f卦傳》說:“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备F理是追究、深研、體悟天地間萬事外有之規(guī)律;盡性是完善自我、修真養(yǎng)性,使人性與天道相契。窮理是知其理,悟其真;盡性是行其德,傳其道。“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實現(xiàn)“天人合一”、“盡性立命”的太極之象,乃真正的大境界、大經(jīng)典智慧、大自在,是由太極而超凡入圣的形象表述,是太極拳之真義所在。

劉公島作文400字6

  1、起勢

  亦靜亦動兩儀生,陰陽開合立身正,

  氣沉丹田周天轉,不知不覺得真功。

  2、金剛搗硾

  金剛搗硾雙手起, 重心右移往后捋,

  重心右移左腳上, 雙手轉前向左擠,

  重心左移右足上,拳擊面門膝擊襠。

  3、攬扎衣

  攬扎衣式招式奇,雙手互轉重心移,

  忽靈右足右橫上,右臂橫掃敵難當。

  4、六封四閉

  六封四閉須放松,肩肘腕手顯輕柔,

  肩靠肘擊都用上,占敵位前吾為雄。

  5、單鞭

  單鞭一勢最為雄,左象箭來右似弓,

  要彼使勁來打吾,引動四兩撥千斤。

  6、金剛搗硾

  接著又來二搗硾,以左帶右巧換位,

  肘膝松合猛震足,力點平穩(wěn)不傷根。

  7、白鵝亮翅

  白鵝亮翅用勁巧,左右上下妙在腰,

  右撐左按少定勢,遇頂則丟勁要少。

  8、斜形

  除了單鞭是斜形,先左后右往下擰,

  上擒下鏟似進步,關鍵在于不丟頂。

  9、摟膝

  摟膝只在彈抖中,忽然下沉敵落空,

  快速弓身抱他膝,前假后真要從容。

  10、上三步

  緊跟三步進敵身,步活襠圓勁要真,

  右來左擋我右擊,要點打擊敵首根。

  11、斜形

  這次斜形不一樣,遇敵出拳吾旋襠,

  左臂內弧橫截擊,迎手劈掌最為上。

  12、摟膝

  忽然彈抖用摟膝,身體下沉抱腿走,

  要想攻下先守上,要點就在肩不僵。

  13、上三步

  這個三步與前同,后要用力前要弓,

  切記領勁首要正,否則人在云霧中。

  14、掩手肱拳

  這與上招緊相連,先掩敵手再出拳,

  蓄而后發(fā)勁貫足,敵命打擊心胸間。

  15、金剛搗硾

  右肘上擊速轉身,接著又用三搗硾,

  切記重心左胯攔,否則身體難站穩(wěn)。

劉公島作文400字7

  第一段

  1.起勢

  混沌初開法為先, 氣貼背走沉丹田,

  心靜體松精神注, 平腕墜肘勢自然。

  2.右攬雀尾

  初運鴻濛陰陽現(xiàn), 起落開合太極圈,

  掤捋擠按為總手, 雀尾動作技法全。

  3.左單鞭

  單鞭多用可防攻, 左像箭來右似弓,

  體正松腰勾屈下, 翻掌前推轉腰行。

  4.提手

  胸部被擊用提手, 截合斷封妙無窮,

  上提虛步相一致, 身勢含蓄合手肘。

  5.白鶴亮翅

  白鶴亮翅立雞群, 左采右掤兩臂分,

  沉氣落胯腰拔起, 開中寓合須用心。

  6.摟膝拗步(二)

  起肩過胯膝外摟, 拗步推掌沉腕肘,

  摟推弓步相一致, 頭領身正左右走。

  7.撇身捶

  橫截壓帶閃正中, 翻拳按掌勁宜整,

  手眼身步要協(xié)調, 雙臂翻轉隨腰動。

  8.捋擠勢(二)

  捋勢變擠圓又連, 手隨腰動勁不斷,

  勁從根起形于梢, 節(jié)節(jié)貫串一氣連。

  9.進步搬攔捶

  太極五捶此為先, 搬拳之后立掌攔,

  攔掌過后捶急進, 上下相隨勁不斷。

  10.如風似閉

  臂下穿手十字封, 后坐分掌閉于胸,

  兩臂推按腹前下, 跟步助勁顯奇功。

  第二段

  11.開合手

  兩手開合于胸前, 開吸合呼法自然,

  沉肩墜肘掌相對, 意念存在兩掌間。

  12.右單鞭

  右腳橫開體微轉, 兩掌側分一條鞭,

  沉肩墜肘虎口對, 側弓步子襠宜圓。

  13.肘底捶

  扣腳掩掌接抱球, 邁步跟腳連擺手,

  捶居肘下前劈掌, 三尖相照合要求。

  14.轉身推掌(二)

  撤步碾腳把體轉, 摟按舉掌轉體間,

  上腳跟步掌前推, 左右式子緊相連。

  15.玉女穿梭(二)

  捋后搭手于胸前, 跟步轉體掌平擺,

  弓步上架前推掌, 左右式子緊相連。

  16.右左蹬腳

  轉體穿掌兩臂展, 兩掌交叉抱胸前,

  分撐兩掌勾腳蹬, 左右蹬腿緊相連。

  17.掩手肱捶

  兩掌掩合于面前, 開步疊掌外分展,

  外旋兩臂合拳肘, 護腹弓步前打拳。

  18.野馬分鬃(二)

  轉身旋臂橫挒掌, 翻掌托于膝上方,

  上步弓腿前穿靠, 左右式子緊接上。

  第三段

  19.云手(三)

  兩手交替環(huán)形轉, 勢如行云圓連綿。

  腰領手轉目隨視, 步子橫行輕靈緩。

  20.獨立打虎

  撤步翻掌向前穿, 雙掌左擺握成拳,

  提膝架拳打虎式, 身正穩(wěn)立似如山。

  21.右分腳

  兩掌疊抱于胸前,右上擺踢臂分展,

  單腿支撐微彎屈, 勁力通順達腳尖。

  22.雙峰貫耳

  屈腿收掌于膝上, 落腳上步分兩掌,

  重心前移成弓步, 力貫雙拳取太陽。

  26.斜飛勢

  后坐左轉兩掌分, 兩臂叉抱右腳跟,

  右腳上成側弓步, 斜展雙臂似鳥飛。

  27.單鞭下勢

  重心偏移左腿弓, 左勾側舉下屈腕,

  屈膝仆步成下勢, 右掌順腿向前穿。

  28.金雞獨立(二)

  左腿蹬直右腿弓, 落勾挑掌似斜行,

  提膝上挑同側掌, 左右式子皆相同。

  29.退步穿掌

  撤步弓腿后閃讓, 右掌下按左穿掌,

  橫掌下按胸前護, 穿掌取喉人難防。

  第四段

  30.虛步壓掌

  左腳內扣體右轉, 左掌上舉右掌按,

  提轉落成右虛步, 橫壓按掌于膝前。

  31.獨立托掌

  左腿獨立右膝提, 身正直立似如松,

  右掌翻轉向上托, 左掌體側橫向撐。

  32.馬步靠

  下落右腳體右轉, 右捋擺掌勁不斷,

  左前上成半馬步, 左臂擠靠向內旋。

  33.轉身大捋

  后坐帶掌向上翻, 繞上右腳體左轉,

  右掌側托提左掌, 撤步平捋一周圈。

  34.歇步擒打

  重心右移體右轉, 右肘上撐右拳穿,

  回身蓋步下屈蹲, 左拳背上打右拳。

  35.穿掌下勢

  收腳提掌向右擺, 左腳側出體右轉,

  右腿全蹲成仆步, 兩掌順腿向前穿。

  36.上步七星

  重心前移左腿弓, 左掌前挑與肩平,

  右腿前上成虛步, 兩拳叉架成七星 。

  37.退步跨虎

  撤步撐掌體右轉, 收腳挎虎連又圓,

  左腿前舉立站穩(wěn), 右掌左勾一條鞭。

  38.轉身擺蓮

  扣腳轉體掌平擺, 空掌平抹勢不斷,

  左轉身體右擺腳, 兩掌依次拍腳面。

  39.彎弓射虎

  捋掌屈落右腿弓, 重心前移似挽弓,

  右提左拂隨轉體, 炮架當頭左拳沖。

  40.左攬雀尾

  收腳抱球體自然, 邁步分掌臂捧圓,

  捋掌搭手前擠出, 后坐按推掌向前。

  41.十字手

  上體右移扣腳轉, 兩掌外分似挑擔,

  合抱胸前十字手, 收腳直立庭前站。

  42.收勢

  翻掌前撐同肩寬, 徐徐下落腿外邊,

  左腳收至右腳旁, 收式并立身自然。

劉公島作文400字8

  1、(預備式)起勢 2、攬雀尾 3、單鞭 4、云手(三個) 5、單鞭

  6、高探馬 7、右分腳 8、左分腳 9、轉身蹬腳 10、左摟膝拗步

  11、手揮琵琶 12、高探馬穿掌 13、轉身十字腿 14、左打虎 15、右打虎

  16、回身右蹬腳 17、雙峰貫耳 18、左蹬腳 19、轉身撇身捶 20、進步指襠捶

  21、如封似閉 22、十字手 23、抱虎歸山 24、斜單鞭 25、肘底捶

  26、左金雞獨立 27、右金雞獨立 28、倒攆猴 29、斜飛式 30、提手上勢

  31、白鶴晾翅 32、左摟膝拗步 33、海底針 34、扇通臂 35、轉身白蛇吐信

  36、進步栽捶 37、野馬分鬃 38、玉女穿梭 39、攬雀尾 40、單鞭

  41、下勢 42、上步七星 43、退步跨虎 44、轉身擺蓮 45、彎弓射虎

  46、進步搬攔捶 47、如封似閉 48、十字手 49、收式(還原)

劉公島作文400字9

  1、起式(一)左腳分開半步(二)兩手慢慢前平舉與肩同高 (三)屈腿下蹲兩手下落按到腹前

  2、左右野馬分鬃(一) ①轉腰抱手收腳 兩手上下合抱 ② 轉身上步 ③弓步分手 指尖與眼同高(二)①轉腰撇腳 ②抱手收腳 上手高與肩平 下手與腹平 ③轉腰上步向前邁出一步 ④弓步分手 前手心斜向上與肩平 后手按在胯側手心向下(三)①轉腰撇腳 ②抱手收腳 ③轉腰上步腳跟輕輕落地 ④弓步分手 眼睛注視前手的`指尖

  3、白鶴亮翅 (一)向前抱手后腳跟半步 腳掌落地 (二)重心后移坐腿轉腰分手 (三)轉向前方虛步亮掌 前腳腳掌虛點地面

  4、左右摟膝拗步 (一)①右手前擺 ②兩手交叉掄擺 腰向右轉前腳收回 手擺向側后方 ③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 ④弓步摟手推掌 (二)①輕輕地轉腰撇腳 ②擺手收腳 眼看后手與頭同高 ③上步曲臂收手到肩上耳旁 ④弓步摟推 指尖與眼同高 推到中間軸線上 (三)①轉腰撇腳 ②擺手收腳 ③上步屈臂 ④弓步摟推

  5、手揮琵琶(一)后腳跟近半步(二)重心后移兩手交錯交換(三)虛步合手兩手成側立掌

  6、左右倒卷肱(一)①撤手轉腰翻掌 ②提腳退步屈臂收手 ③ 坐腿虛步推掌(二)①撤手轉腰翻掌 ②屈臂轉腰提腳退步 ③ 坐腿虛步推掌(三)(四)動作同(一)(二)

  7、左攔雀尾(一)轉腰分手(二)抱手收腳 支撐困難時可腳尖點地(三)轉腰向前上步 腳跟先落地(四)弓步棚手(五)轉腰擺臂兩手送到前邊去翻轉 手心相對(六)坐腿轉腰后捋 兩手擺到身體側后方(七)轉身搭手仍轉向正前方 右手心貼在腕關節(jié)內側(八)弓步前擠 兩手兩臂撐圓(九)坐腿引手(十)弓步前按 腕與肩高

  8、右攔雀尾(一)轉身扣腳分手(二)坐腿抱球收腳(三)轉身上步(四)弓步棚手(五)轉腰擺臂兩手送到前方 翻轉相對(六)坐腿轉腰向下向后捋(七)轉腰兩手合在胸前正向前方(八)弓步前擠(九)分手坐腿后引手 也叫后棚(十)弓步向前推按

  9、單鞭(一)坐腿轉身扣腳左云(二)坐腿轉腰向右云 (三)翻掌勾手收腳 勾尖向下 左手掌心向內(四)轉身上步 (五)弓腿翻掌推掌

  10、云手(一)坐腿轉腰 左手下落向右云擺畫弧 勾手分開 (二)轉腰向左移動重心 兩手交叉向左畫狐擺動到左側后翻掌收腳并步(三)向右轉兩手交叉向右擺動到右側翻掌出腳開步(四)轉腰向左云到左側后翻掌收腳并步 (五)轉腰右云翻掌出腳開步(六)轉腰左云翻掌收腳并步 并步相距20厘米

  11、單鞭(一)轉腰右云(二)翻掌勾手提起左腳跟(三)轉身出腳上步(四)弓步翻掌前推

  12、高探馬(一)跟步翻掌 兩手心向上(二)坐腿屈臂收手(三)虛步推掌 左手收到腹前

  13、右蹬腳(一)穿掌活步 腳尖腳跟向左側移動(二)落腳弓腿分手(三)抱手收腳(四)蹬腳分手 方向右前方30度

  14、雙峰貫耳(一)收腳并手兩手翻轉向上(二)落腳收手 握拳(三)弓步貫拳 弓腿和貫拳的方向右前方30度

  15、轉身左蹬腳(一)坐腿轉身分手扣腳眼看左手(二)抱手 收腳重心后坐(三)分手蹬腳 方向左前方30度

  16、左下勢獨立(一)收腳擺手提勾(二)出腳落手(三)仆步穿掌(四)弓腿挑手(五)獨立挑掌 膝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上下相對 小腿自然下垂 腳尖腳面展平

  17、右下勢獨立(一)落腳轉身 擺手提勾(二)右腿向右側伸出 右手微下沉(三)仆步右穿掌 掌指向右側 虎口向上 掌心向前(四)弓腿挑掌起身 前腳尖外撇后腳尖內扣 重心前移 后手勾尖轉向上(五)獨立挑掌 左手左腿一起向前上方提起 手是側立掌 腳尖斜向下 右手按在體側

  18、左右穿梭(一)①向前落腳 腳跟著地腳尖外撇 ②抱手收腳 ③向右前方上步腳跟落地兩手分開 ④弓步架推掌 方向右前方30度 右手舉架在頭的前上方(二)①撇腳落手轉腰②抱手收腳 ③上步挫手 ④弓步架推掌 方向左前方30度

  19、海底針(一)跟半步落在中線上(二)坐腿轉腰提掌成側掌提到肩上耳旁 左手落到腹前(三)左腳前移半步成虛步 右掌向前下插掌 上體略向前傾

  20、閃通臂(一)上體立直提手收腳(二)上步翻掌(三)弓步推掌

  21、轉身搬攔捶(一)轉身扣腳擺手(二)坐腿握拳 右拳停在腹前 拳心向下(三)擺腳搬拳 搬到身前拳心向上 左掌按在體側(四)轉身收腳擺手收拳(五)上步攔掌拳收到腰間(六)弓步打拳 拳心向左 拳眼向上

  22、如風似閉(一)穿手翻掌 翻轉向上(二)坐腿收引(三)弓步前按

  23、十字手(一)轉身扣腳(二)弓步分手(三)交叉搭手(四)收腳合抱

  24、收式(一)翻掌分手(二)垂臂落手(三)并步還原

劉公島作文400字10

  【八式太極拳口訣】

  八式簡化武當拳,無極起勢鼓蕩丹,

  兩儀開合擄帶連,鶴飛展翅氣沉田。

  旋轉乾坤開胯髖,野雞躥林走連環(huán),

  五龍暗渡偷掌腿,側人打鐘架壓點。

  陰陽別翅藏奇巧,合抱太極身安健,

  式法雖少萬遍練,通幽入奧功德滿。

  【動作要點】

  起勢

  1、 兩腳開立 2、兩臂前舉 3、屈膝按掌

  一、 卷肱式

  1、 轉身翻手擺掌 2、屈臂卷肱 3、前推后收4、轉身翻手擺掌 5、屈臂卷肱 6、前推后收

  二、 樓膝拗步

  1、 轉腰擺手收腳 2、上步屈臂 3、弓步樓推4、后坐擺腳 5、轉腰擺手收腳 6、上步屈臂7、弓步摟推

  三、 野馬分鬃

  1、 轉身坐腿分手 2、收腳抱球 3、轉身上步4、弓步分靠 5、坐腿撇腳轉身 6、收腳抱球7、轉身上步 8、弓步分靠

  四、 云手

  1、 擺手翻掌 2、轉身左云 3、翻手收腳 4、轉身右云 5、翻手出腳 6、轉身左云側翻手 7、轉身右云

  8、翻手收腳 9、轉身左云 10、翻手出腳 11、轉身右云12、側弓步翻掌

  五、 金雞獨立

  1、 坐腿轉腰落手 2、提右腳獨立挑掌 3、落腳落手 4、提左腳獨立挑掌

  六、 登腳

  1、 落腳抱手 2、提右膝抱手 3、分手登腳 4、落腳抱手 5、提左膝抱手 6、分手登腳 7、落腳抱球

  七、 攬雀尾

  1、轉身上步 2、右弓步前棚 3、提左手旋臂 4、后坐下捋 5、轉身后捋 6、轉腰搭手 7、弓步前擠

  8、弓步(平分)抹掌 9、后坐引手10、弓步前按 11、轉身分手扣腳 12、收腳抱球 13、轉身上步

  14、 弓步前棚 15、提右手旋臂 16、后坐下捋 17、轉身后捋18、轉腰搭手 19、弓步前擠

  20、弓步(平分)抹掌 21、后坐引手 22、弓步前按

  八、 十字手

  1、 撇右腳、右弓步分手 2、扣右腳、左弓步棚掌于胸前 3、收右腳、兩腳成開立步4、兩手舉抱

  收勢

  1、 翻掌分手 2、垂臂落手 3、并步還原

  【八式太極拳練習口訣】

  兩臂平舉肩放松, 雙掌下按氣下行。

  抱球邁步要協(xié)調, 弓步左棚勁飽滿。

  捋擠動作要舒展, 雙掌前按臂撐園。

  雙掌前探不聳肩, 摟膝推掌腰身轉。

  邁步貓行穩(wěn)重求, 園活連貫意氣連。

劉公島作文400字11

  1、預備勢

  第一勢來并步站,眼要平視松下肩,左胯右抽落右胯,左腳向左跨步來。

  預備勢來開步站,收心忘事歸練拳,呼吸自然內暢長,眼要平視神內含。

  2、起勢

  兩臂前搓松下肩,與肩同高變下按,右手抹眉兩臂展,同時腰帶右腳開。

  屈膝下蹲兩手起,頭頂松肩手變按,右手抹眉右腳開,兩手翻轉抱球來。

  3、攬雀尾左朋

  重心右移腰右轉,兩手抱球在胸前,提起左腳再左轉,胯托左腿向前邁。

  重心前移蹬后腳,上下分手左朋生,面向正前眼遠視,呼吸自然頂頭懸。

  4、攬雀尾右朋

  重心后移左腳扣,重心左移兩手隨,腰向左轉右手引,然后抱球到胸前。

  腰向左轉帶右腿,復向右轉邁右腿,重心前移弓步成,屈臂向上右朋生。

  前拱后塌襠勁生,屈臂要圓易放松,意要放遠內勁涌,身要平正不前傾。

  捋: 重心略后臂右轉,隨腰右轉兩手翻,復向左轉坐后腿,手形不變隨腰轉。

  擠: 腰帶右臂向右轉,右臂外撐左手按,松圓遠視要進身,外形不動內里轉。

  按:

  重心后移兩手收,頭頂肩松沉下肘,左腳蹬地兩手推,上身不俯要收臀。

  注意前弓和后坐,頭頂收臀腰放松,后坐吸氣上下隨,前弓呼氣上下合。

  5、單鞭

  重心后移身法正,腰胯帶動右腳扣,兩手平抹向左行,與肩同高眼隨行。

  兩手屈臂向右轉,右手后伸要立掌,左手內翻到胸前,腰向左轉合起手。

  復向左轉變勾手,右腿坐穩(wěn)氣下沉,后胯托起左腿邁,弓步按掌單鞭生。

  6、提手上勢

  重心后移扣左腳,重心左移松勾手,兩臂平展松兩肩,腰向左轉提右腳。

  復向右轉送右腿,腳根著地合起手,右手在前與眼平,左手合到右肘下。

  7、白鶴亮翅

  兩手下履右靠生,雙手翻轉到胸前,右手收到小腹上,左手轉圓到臉前。

  腰向右轉帶左腿,復向左轉向前點,左手下按右手托,上頂下松長身形。

  8、左摟膝拗步

  重心不動腰右轉,右手向下復后轉,伸臂挑腕收耳旁,左手隨腰來轉動。

  重心右移左腳起,復向左轉送左腿,左手向前摟左膝,弓步右掌向前推。

  9、手揮琵琶勢

  右腳跟步復下落,右手回手到胸前,左腳略動虛步落,左手前伸琵琶成。

  10、左摟膝拗步

  穩(wěn)住重心腰右轉,右手向下往后伸,轉腕挑掌收耳旁,左手隨腰來轉動。

  腰向左轉胯托腿,邁出左腿左手摟,弓步右掌向前推,弓步收臀身不俯。

  11、右摟膝拗步

  重心右移右手伸,左手翻轉升腹前,腰帶左腳向外擺,重心左移腰左轉。

  左腿支撐身要正,左手向下往后伸,轉腕挑掌收耳旁,右手隨腰來轉動。

  腰向右轉托右腿,松腰送腿向前邁,右手平轉摟右膝,弓步左掌向前推。

  12、左摟膝拗步

  重心后移開右腳,左伸右收履勢來,腰向右轉右臂轉,左轉邁步摟膝成。

  13、 手揮琵琶

  手揮琵琶又一回,跟腳落腳動左腿,進退上下合起身,眼視遠方意先行。

  14、 左摟膝拗步

  左摟膝來同樣作,攻守堅備兩手合,轉換呼吸要自然,前后左右勢要園。

  15、 進步搬攔捶

  重心后移不后仰,腰帶左腳向外開,兩手做成履勢來,眼要專注吸氣來。

  重心左移身左轉,右手變拳收胸前,左手后伸轉耳邊,右轉蹬腿擺右腳。

  重心移到右腿來,右拳翻轉收腰間,腰向左轉邁左腿,左手前伸意要遠。

  右腳蹬地弓步生,同時進身打右拳,左手朋進不松動,腳手配合巧應用。

  16、 如封似閉

  重心后移松右拳,左手回收右肘下,左朋右抽腰為軸,左轉收臂按勢生。

  坐實右腿腳蹬地,弓步進身不前俯,雙手前推松兩肩,眼視前方意遠行。

  17、 十字手

  重心后移掌放平,左腳扣來右腳開,腰向右轉兩手開,左伸右摸眼右看。

  重心左移收右腳,踩成馬步兩手落,翻轉升到胸前來,十字交叉靜等變。

  18、 抱虎歸山

  重心右移身法整,腰略右轉扣左腳,重心回移左腿上,右腳虛點動意生。

  左手向下向后轉,松肩挑腕收耳旁,腰向右轉邁右腿,弓步摟膝打掌成。

  雙手轉腕履勢成,擠勢同前斜角用,按法同上方向變,變化方向練心靈。

  19、 肘底看捶

  重心后移右腳扣,兩手平轉同單鞭,右腕上挑左手朋,左腳弧形向左落。

  腰向左轉帶右腳,左手隨轉變下按,右手轉至正前方,左右轉換腰作主。

  右腳落地坐實腿,左腳隨起向前落,左手上挑眼前方,右手變拳到肘下。

  20、左倒攆猴

  腰帶右臂向后轉,經(jīng)腹向后挑起腕,腰向左轉收耳旁,左手前伸要翻掌。

  腰向左轉收左腿,略向右轉退左腿,重心左移推右掌,左掌收于左腰旁。

  21、 右倒攆猴

  腰帶左臂向左轉,經(jīng)腹向后挑左腕,腰向右轉收左臂,右掌翻轉要前伸。

  腰向右轉收右腿,略向左轉退右腿,重心后移推左掌,右掌收于右腰旁。

  22、 左倒攆猴

  左右攆猴連續(xù)做,轉換折疊不停留,重心要穩(wěn)身法正,上下要合不丟頂。

  23、 斜飛勢

  重心左移展左臂,挑腕屈臂到胸前,右手回收小腹前,雙手抱球腰右轉。

  右轉帶起右腿來,略向左轉斜后伸,腳根著地擺腳尖,左腳內扣腰右轉。

  右手隨轉到膝外,手尖與眼應同高,左手下按左胯旁,精神貫注意遠方。

  24、 提手上勢

  提手上勢又一回,左腳一跟兩手分,重心后移右腳起,腳根著地合兩臂。

  25、 白鶴亮翅

  轉身下履松腰靠,兩手翻轉在胸前,右轉帶腿再左轉,上下斜分長身形。

  26、 左摟膝拗步

  左摟膝來又一回,腳手轉動上下隨,每勢都要認真做,細心體會妙無窮。

  27、 海底針

  右腳根進上半步,落實坐腿左腳點,右手回收右耳旁,左手上升到臉前。

  提頂?shù)跻d身法正,右腿下蹲不俯身,右手下不丟頂,左手隨勢保平衡。

  28、扇通臂

  重心上升右手起,左手上升右掌內,十字交叉在面前,右胯托起左腰來。

  邁出左腿弓步進,同時左掌向前推,右掌上翻收耳旁,前推后拉頂頭懸。

  29、翻身撇身捶

  重心后移左腳扣,右手下轉到腹前,左手屈臂轉頭前,重心左移腰右轉。

  邁步翻拳伸右腿,左手下按到左邊,向前弓步打左掌,右拳收到右腰旁。

  重心后移身不仰,左掌回收肚臍上,右拳向前沖心打,不丁不八麒麟步。

  30、進步搬攔捶

  進步搬撇一同上,擺腳上步身隨上,打拳弓步要一致,眼視前方不前俯。

  31、上步攬雀尾

  重心后移作履式,腰帶左腳向外擺,左手前朋腰左轉,右手前引帶右腿。

  兩手抱球在胸前,腰再右轉送右腿,弓步右朋復變履,擠按隨后又一回。

  32、單鞭

  單鞭同上又一回,左右旋轉兩手隨,頭頂下沉眼隨轉,勢勢相連意要滿。

  33、左右云手一

  重心后移扣左腳,腰向左轉左手隨,重心向左伸左臂,右腳回收并步站。

  勾手變掌向下轉,經(jīng)腹到胸升臉前,左手下轉到腹前,翻轉兩手在正前。

  34、左右云手二

  右手向右要平伸,左腳橫開與肩寬,右手下轉到腹前,左手轉上在正前。

  35、左右云手三

  左手左伸收右腳,并步云手又一著,連作三次意要連,折疊轉換內里圓。

  36、單鞭

  云手變成單鞭式,右腿跟步把腳扣,右轉勾手再左轉,左腳邁出拉單鞭。

  37、高探馬

  重心后移松勾手,腰向左轉點左腳,左掌由外向胸收,右掌收胸向前探。

  38、右分腳

  屈腿右轉兩手分,左轉邁腿斜前方,兩掌向內收胸前,弓步右掌向斜探。

  腰向左轉帶右掌,左右交叉在臉前,重心前移提右腳,右轉踢腳分兩掌。

  39、左分腳

  右腳回收右掌翻,左掌屈臂收耳前,重心下沉送右腿,右掌回收左掌探

  腰向右轉帶左掌,左右交叉在臉前,重心右移提左腳,左右分掌踢左腳。

  40、轉身左蹬腳

  左腳收回左掌翻,左腳前落向后擺,腳根為軸整體轉,兩手交叉提左腳。

  眼看前方兩手分,左腳前蹬重心穩(wěn),左腳收回獨立站,兩手內收合面前。

  41、左摟膝拗步

  左摟膝來同樣做,轉換變式心要靜,弓步身體勿前傾,摟膝打掌腰帶動。

  42、右摟膝拗步

  右摟膝來也同上,前弓后坐要連上,提起精神身法整,勢勢都要認真做。

  43、進步栽捶

  過渡動作同摟膝,右掌變拳收腰間,左手向前摟左膝,弓步俯身打地拳。

  44、翻身撇身捶

  重心后移左腳扣(腰帶),左手升至左上方,右手曲臂在胸前,轉身撇身同樣打。

  45、進步搬攔捶

  緊接又是搬攔捶,擺腳進步要連上,轉變方向要留意,呼吸自然內舒暢。

  46、提膝右蹬腳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帶左腳向外開,(45度)左手前朋腰左轉,右手前引提右腿。雙手交叉獨立站,穩(wěn)住重心腰右轉,兩手前后來分手,右腳前蹬神氣現(xiàn)。

  47、左打虎

  右腳下落扣腳尖(45度),左腳點地做捋式,腰向左轉邁左腳,兩手翻轉打虎式。注意兩手和腳合,左手向左轉頭前,右手握拳收腹前,拳眼相對眼看前。

  48、右打虎

  重心后坐松雙拳,腰帶左腳扣過來,重心左移做捋式,右腳虛點意前方。腰向右轉邁右腿,右手向右轉頭前,左手握拳收腹前,拳眼相對頂頭懸。

  49、回身右蹬腳

  襠勁下沉開左腳,腰向左轉左手翻,重心左移右手隨,兩手交叉在胸前。提起右腳獨立站,腰略右轉兩手展,隨后右腳向前蹬,呼吸自然內氣轉。

  50、雙峰貫耳

  獨立轉體腳根轉,左右分手復下沉,左胯托起右腿邁,雙臂上打要進身。

  51、左蹬腳

  兩手翻轉到胸前,提起左腳略左轉,兩手前后把掌分,左腳前蹬穩(wěn)重心。

  52、轉身右蹬腳

  左腳回收向后伸,兩手向前平衡身,左腳前掃轉一圈,腳尖為軸保重心。

  左腳落來右腳抬,兩手交叉在胸前,前后分手右腳蹬,眼視前方意要遠。

  53、落步搬攔捶

  右腳下落擺好腳(45度),重心前移腰右轉,兩手隨腰自旋轉,帶起左腿再左轉。腰胯托起邁左腿,兩手拉開再進身,轉換身法要留意,呼吸自然細深長。

  54、如封似閉

  如封似閉又一回,重做也要提精神,一吸一呼開合現(xiàn),內外配合要自然。

  55、承前啟后十字手

  十字手也同樣做,轉換拳式上下合,開步站立頂頭懸,眼視前方式要圓。

  56、抱虎歸山

  抱虎歸山斜摟膝,調整重心意要先,重心右移左腳扣,摟膝捋擠按式成。

  57、斜單鞭

  單鞭動作也同上,調換方向走斜方(45度),動作轉換在思維,提起精神走四方。

  58、右野馬分鬃

  重心后移扣左腳(腰帶),重心左移帶右腳,左手曲臂到臉前,松開勾手收腹前。雙手抱球在胸前,左胯托起右腿來,松腰送出右腳來,弓步轉腰兩臂展。左手下采到胯根,右手外列到膝外,眼看前手向遠視,氣順意遠精神爽。

  59、左野馬分鬃

  重心后移右腳開(45度),同時右手翻過來,重心右移腰右轉,兩手翻轉到胸前。右胯托起左腰來,左轉邁出左腿來,弓步轉腰兩臂展,右采左列眼向前。

  60、右野馬分鬃

  重心后移左腳開(45度),轉腰抱球再做來,左右相同連續(xù)做,意念不斷勢勢連。注意身形不前俯,上頂下沉步法靈,上下連動腰為軸,呼吸自然不強求。

  61、攬雀尾左朋

  重心后坐扣右腳(45度),重心右移腰右轉,帶起左腿再左轉,右胯托住左腳邁。隨腰轉動兩手翻,抱球在胸體自然,左朋右按朋勢成,眼看前方頂頭懸。

  62、攬雀尾右朋(捋擠按)

  緊按又是捋擠按,后坐扣腳要連貫,同樣拳勢細心做,每次練習有發(fā)現(xiàn)。

  63、單鞭(同上)

  64、玉女穿梭一

  玉女穿梭四角行,全靠腰帶來完成,重心后移松勾手,轉換變式身要正。左腳內扣腰右轉,重心左移擺右腳(45度),右轉帶起左腿來,復向左轉邁左腿。同時左手收臉前,右手曲臂在腹前,左手在上右手下,兩手抱球翻過來。重心前移左弓步,左手翻轉頭上方,右手向前直推掌,眼要遠視意遠方。

  65、玉女穿梭二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帶左腳向內扣,重心左移右腳提,右手隨轉向下翻。

  兩手抱球在胸前,腰托右腿向前邁,右掌翻到頭上方,左掌向前直推掌。

  66、玉女穿梭三

  重心后移做捋式,調整右腳向右移,提起左腿再左轉,兩手隨式抱胸前。

  胯托左腳向前邁,弓步進身眼向前,左手上翻到頭上,右手前推直向前。

  67、玉女穿梭四

  重心后坐做捋式,腰帶左腳向內扣,重心左移右腳起,腰胯托起右腿邁。

  右手隨轉向下翻,左手內收左胸前,右手上翻到頭前,左手直推也同上。

  68、攬雀尾左朋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帶右腳向內扣(45度),重心右移同前式,轉腰邁腿做左朋。

  69、攬雀尾右朋(同前)

  70、單鞭(同前)

  71、左右云手一

  72、左右云手二

  73、左右云手三(以上同前)

  74、單鞭(同前)

  75、下勢

  右腳外擺向右坐,撲步要穩(wěn)頭頂懸,左掌向右轉向左,眼視左腳不彎腰。

  76、左金雞獨立

  重心前移擺左腳,右手引著右膝起,左手下按到左胯,右手面前眼視遠。

  77、右金雞獨立

  重心下沉右腳落,左手引著左膝起,右手下按到右胯,左手臉前眼視遠。

  78、左倒攆猴

  穩(wěn)住重心右轉腰,右手后伸左手展,腰向左轉收兩手,右轉伸腿攆猴成。

  79、右倒攆猴

  80、左倒攆猴

  81、斜飛勢

  82、提手上勢

  83、白鶴亮翅

  84、左摟膝拗步

  85、海底針

  86、扇通臂

  87、翻身白蛇吐信

  白蛇吐信拳變掌,過渡動作同撇捶,呼吸自然式式連,眼隨拳式來改變。

  88、進步搬攔捶

  89、上步攬雀尾右朋(捋擠按)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帶左腳向外開(45度),重心左移腰左轉,左臂朋轉提右腿。

  右手外抹翻腹前,左胯托起右腿來,右轉邁步朋右臂,手掌要隨到胸前。

  接著就是捋擠按,式式同前又一遍,一遍要比一遍精,神氣意念在其中。

  90、單鞭

  91、左右云手一

  92、左右云手二

  93、左右云手三

  94、單鞭

  以上同前

  95、高探馬帶穿掌

  重心后移松勾手,左轉提腳再點地,左手向內收胸前(掌心向上),右手曲臂向上伸(掌心向下)。

  胯托左腿向前邁,右掌下按左肘下,左掌向前穿掌成,眼視左掌意要遠。

  96、轉身十字腿

  重心后移扣左腳,右轉身來提右腳,兩手交叉在胸前,左右分掌蹬右腳。

  97、進步指襠捶

  右腳下落并外擺(45度),腰向右轉帶左腿,左掌前伸右拳收,眼要平視神要滿。

  弓步進身左手摟,右拳向前沖襠打,弓步進捶不俯身,眼看右捶氣下沉。

  98、上步攬雀尾右朋(捋擠按)

  重心后移左腳開,重心左移右腳抬,腰胯托起右腳邁,重做朋捋擠按來。

  99、單鞭

  100、下勢

  101、上步七星

  重心前移左腳擺,右腳前點虛步來,兩手變捶隨式變,經(jīng)腹過胸到臉前。

  102、退步跨虎

  右腳退步左腳點,兩臂隨腰向右轉,腰向左轉手不動,轉正身體兩手撐。

  103、轉身擺蓮

  兩掌翻轉捋式成,左腳扣來右腳擺,腳尖為軸掃左腿,右掌隨轉翻過來。

  重心左移右腿提,左手隨轉收胸前,右手向右來平展,眼向前視氣自然。

  右腿后伸身不偏,向左向上向右擺,兩手向前拍腳面,收腿提膝臂向左。

  104、彎弓射虎

  重心下沉斜邁腿,兩手從左向下轉,向后翻上打左捶,右拳收至右耳前。

  105、進步搬攔捶

  身向后坐開左腳,左拳變掌收腰間,右拳下扣腰左轉,再向右轉擺右腳。

  上步搬攔同前勢,轉換拳式要相連,呼吸自然不閉氣,精神貫注意不散。

  106、如封似閉(同前)

  107、十字手(十字手來氣混圓)

  108、收勢

  收勢不能馬上散,穩(wěn)住心情意不亂,要做幾次深呼吸,放松調整各道關。

  109、合太極

  重心右移收左腳,兩腳并攏立正站,含胸拔背神不散,意氣仍在內里轉。

  合太極來放松站,精神內含意念轉,呼吸引導歸自然,自然呼吸內外連。

  從零到九兩極限,從靜到動又兩端,行云流水內里轉,九九歸一渾然間

劉公島作文400字12

  1.起勢

  向左開步 雙臂平提 屈膝下按

  2.左右野馬分鬃

  丁步右抱 轉身上步 弓步分掌 后坐撇腳 丁步左抱 轉身上步 弓步右分 后坐撇腳 丁步右抱 轉身上步 弓步左分

  3.白鶴亮翅

  跟步中抱 后坐右轉 虛步亮掌

  4.左右摟膝拗步

  右落左撥 丁步反提 彎肘上步 摟膝推掌 后坐撇腳 丁步反提 彎肘上步 摟膝推掌 后坐撇腳 丁步反提 彎肘上步 摟膝推掌

  5.手揮琵琶

  跟前半步 后坐轉腰 虛步合手

  6.左右倒轉肱

  右后擺掌 提膝彎肘 左退右推 左后擺掌 提膝彎肘 右退左推 右后擺掌 提膝彎肘 左退右推 左后擺掌 提膝彎肘 右退左推

  7.左攬雀尾

  丁步右抱 轉身上步 弓步左棚 向左伸展 后坐右捋 轉腰搭臂 弓步前擠 后坐拖掌 弓步雙推 后坐扣腳 丁步左抱 轉身上步

  8. 右攬雀尾

  后坐扣腳 丁步左抱 轉身上步 弓步右棚 向右伸展 后坐左捋 轉腰搭臂 弓步前擠 后坐拖掌 弓步雙推

  9.單鞭

  后坐扣腳 左轉按捋 反掌右轉 丁步勾手 轉身上步 弓步推掌

  10.云手

  后坐擺掌 右轉左扣 左轉收步 右轉撤步 左轉收步 右轉撤步 左轉收步

  11.單鞭

  反掌右云 丁步勾手 轉身上步 弓步推掌

  12.高探馬

  跟步仰掌 虛步推掌

  13.右蹬腳

  穿掌收腳 上步開掌 丁步叉抱 提膝反掌 開掌蹬腳

  14.雙峰貫耳

  收腳并掌 落步垂手 弓步貫拳

  15.左蹬腳

  后坐扣腳 左轉開掌 丁步叉抱 提膝反掌 開掌蹬腳

  16.左下勢獨立

  收腿勾手 仆步穿掌 撩掌勾手 提膝挑掌

  17. 右下勢獨立

  右腳點地 左轉勾手 仆步穿掌 撩掌勾手 提膝挑掌

  18.左右穿梭

  左轉落步 丁步左抱 右轉上步 右架左推 后坐翹腳 丁步右抱 左轉上步 左架右推

  19.海底針

  跟步按掌 提膝抽掌 虛步插掌

  20.閃通臂

  上步提手 右架左推

  21.轉身搬攔捶

  后坐扣腳 右轉擺掌 丁步抱拳 圈腳搬拳 上步攔掌 弓步?jīng)_拳

  22.如封似閉

  后坐拖手 弓步雙推

  23.十字手

  后坐扣腳 右轉開掌 收步叉抱

劉公島作文400字13

  預備式

  1、起勢

  2、左右野馬分鬃

  3、白鶴亮翅

  4、左右摟膝拗步

  5、搬攔捶

  6、如封似閉

  7、單鞭

  8、手揮琵琶

  9、倒卷肱

  10、玉女穿梭

  11、海底針

  12、閃通臂

  13、云手

  14、左右攬雀尾

  15、十字手

  16、收式

  16式太極拳動作要領

  身體自然直立,兩腳并攏,頭頸正直,下頜內收,胸腹放松,肩臂松垂,兩手輕貼于大腿外側;精神集中,眼向前平視,呼吸保持自然。

  1、起勢

 。1)左腳向左輕輕分開半步,與肩同寬,腳尖向前。

  (2)兩手慢慢向前平舉,手指微屈,手心向下,舉至與肩同高,兩臂距離約同肩寬,肘微下垂。

  (3)上體保持正直,兩腿緩慢屈膝半蹲;兩掌輕輕下按,落至腹前,手心向下,掌膝相對。

  [要點] 沉肩、垂肘,送腰屈膝,臀部不可凸出,身體重心落于兩腿中間;手指自然微屈,兩臂下落要與身體的下蹲動作協(xié)調一致。

  2、左右野馬分鬃

  (1)上體微向右轉,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同時右臂收于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臂外旋,左手經(jīng)體前向右劃弧合于腹前,手心向上,兩手心相對成抱球狀;左腳隨即收到右腳內側,腳尖點低;眼看右手。

 。2)上體微向左轉,左腳向左前方邁出,腳跟著地,隨即右腳蹬地,上體繼續(xù)左轉,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同時左右手歲專題慢慢分別向左上、右下分開,左手高與眼平,肘微屈,手心斜向上;右手落于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3)左腳蹬地,上體慢慢后坐,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腳尖翹起;身體左轉,右腿屈膝以腳前掌蹬碾地面,左腿隨身體左轉向外擺腳約45度,隨后全腳踏實,左腿慢慢屈膝前弓;同時左臂內旋于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右臂外旋,右手向左上劃弧合于腹前,手心向上,兩手心相對成抱球狀;右腳隨即收至左腳內側,腳尖點低;眼看左手。

 。4)左腳向右前方邁出,腳跟著地,隨即左腳蹬地,上體右轉,右腿前弓,成右弓步;同時左右手隨轉體分別慢慢向左下、右上分開,右手高與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于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要點]上體不可前俯后仰,胸部應寬松舒展;身體轉動時必須以腰為軸,弓步動作與分手的速度要均勻一致,兩臂保持弧形;弓步時,兩腳橫向距離應保持在10~30厘米左右。

  3、白鶴亮翅

  (1)上體微向右轉,右臂內旋,手心向下,平屈于胸前,左臂外旋,左手向右上劃弧合于胸前,兩掌心上下相對成抱球狀;眼看右手。

 。2)左腳跟進半步,上體后坐,身體重心移至左腿;隨即上體先向左轉,面向左前方眼看左手,然后右腳稍向前移,腳尖點地,成旭不;同時上體再向右回轉,面向前方,左右兩手隨轉體慢慢向左上、右下分開,左手上提停于左額前,手心向右后方,右手落于右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方。

  [要點]身體重心后移時,左手上提、右手下按要與腰部轉動協(xié)調一致,完成姿勢時,胸部不要挺出,兩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圓形,右膝腰微屈。

  4、左右摟膝拗步

  (1)左手向體前下落,再由下向左后上方劃弧舉至左肩外,手與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右手由右下向上、向左劃弧至胸前,手心斜向上;同時上體先微向右再向左轉,右腳收至左腳內側,腳尖點地;眼看左手。

  (2)上體右轉,右腳向前方邁,腳跟著地。隨即左腿蹬地,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時左手回屈由耳側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尖高與鼻平,右手向下由右膝前摟過落于右胯旁,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3)右腿蹬地,上體慢慢后坐,身體重心移至左腿,右腳尖翹起;身體右轉,左腿屈膝以腳前掌蹬碾地面,右腿隨身體右轉向外擺腳約45度,隨后全腳踏實,右腿慢慢屈膝前弓;同時右臂外旋翻掌,右手向右后上方劃弧至右肩外側,肘微屈,手與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隨轉體向上、向右下劃弧落于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左腳隨即收至右腳內側,腳尖點地;眼看右手。

 。4)上體左轉,左腳向左前方邁出,腳跟著地,隨即右腿蹬地,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時右手回屈由耳側向前推出,指尖高與鼻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摟過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要點]重心轉換時,上體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垮;推掌時要沉肩垂肘,同時須與轉腰、弓腿上下協(xié)調一致;完成弓步姿勢時,兩腳跟的'橫向距離保持約30厘米左右。

  5、進步搬攔捶

  (1)上體慢慢后坐,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腳尖翹起;身體左轉、右腿屈膝以腳前掌蹬碾地面,左腳隨身體左轉向外擺腳約45度,隨后全腳踏實,左腿慢慢屈膝前弓;同時右掌變拳,臂內旋向下、向左經(jīng)腹前劃弧至左肋旁,拳心向下;左掌向前、向右劃弧至胸前,掌心向下;眼看左掌。

  (2)身體重心移至左腿,上體微右轉,右腳提起經(jīng)左腳內側向右前方邁出,腳跟著地;同時右拳經(jīng)胸前向前翻轉撇出,拳心向上;左手下落按于左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拳。

 。3)身體右轉,左腿屈膝以腳前掌蹬碾地面,右腿隨身體右轉向外擺腳約45度,隨后全腳踏實,右腿慢慢屈膝前弓,身體重心前移至右腳,左腳經(jīng)右腳內側向前邁出,腳跟著地;同時左手上起,臂微內旋向右弧形攔出,掌心向右,右拳先向內翻轉下落,至身體右側時再向外翻轉劃弧收至右腰旁,拳心向上;眼看左手。

 。4)右腳蹬地,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時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與胸平;左手附于左前臂內側,拳心向右;眼看右拳。

  [要點]右拳不要握得太緊,向前打拳時上體不可前俯,右肩隨拳略向前引申,沉肩垂肘,右臂肘微屈;弓步時,兩腳跟橫向距離不超過10厘米。

  6、如封似閉

 。1)左手由右腕下向前伸出,右拳變掌,兩手手心逐漸翻轉向上并慢慢分開回收;同時身體后坐,左腳尖翹起,身體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前方。

  (2)兩手在胸前翻掌,向下經(jīng)腹前在向上、向前推出,腕部與肩平,手心向前,掌指向上;同時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眼看前方。

  [要點]身體后坐時,上體不可后仰或凸臀前俯;兩臂隨身體回收時,肩、肘部略向外松開,不要直著抽回;兩手推出的寬度不要超過兩肩。

  7、單鞭

 。1)身體右轉,右腳外擺,左腳內扣成右弓步;同時右手向右平擺劃弧至右側方,手心向外;左手松腕向下、向右劃弧至腹前,手心向內;眼看右手。

 。2)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手至右腳內側,腳尖點地;同時右掌變勾手,左手劃弧至右肩前;眼看左手。

 。3)上體微向左轉,左腳向左前方邁出,右腳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體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時,左臂隨上體繼續(xù)左轉慢慢內旋,左手翻轉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與眼齊平,肘微屈;眼看左手。

  [要點]上體保持正直,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時,要與轉體動作配合協(xié)調一致;完成姿勢時,兩肩下沉,右臂肘部稍垂,左肘尖與左膝尖上下相對。

  8、手揮琵琶

 。1)身體重心前移至左腿,膝部松縮,微向左轉,右腳提起至左腳后面;同時左掌向內、向下劃弧至左胯前,右勾手變掌隨腰的轉動向內、向前平擺至體前,掌心斜向上;眼看前方。

 。2)右腳落實,身體重心后移,左腳稍向前上步,腳跟著地,膝微屈成左虛步;同時右掌隨腰微右轉屈肘回帶,掌心轉向下;左掌向外、向前上方劃弧挑舉,然后兩臂松沉屈臂合于胸前,左手成側立掌停于面前,指尖與眉心相對;右掌也成側立掌停于左臂內側,掌心與左肘相對;眼看左掌。

  [要點]右腳提步時,腳跟先離地,然后輕輕將全腳提起;落步時先以腳前掌著地,隨重心后移再慢慢將全腳踏實;完成虛步合手動作時,兩臂要有合勁;整個動作過程身體要保持自然平穩(wěn)。

  9、倒卷肱

 。1)上體右轉,右手翻掌,手心向上、向下經(jīng)腹前向后上劃弧平舉,肘微屈,左手隨即翻掌使手心向上;眼看右手。

 。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側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手指相上,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至左肋外側;同時左腿輕輕提起向左后退一步,腳掌先著地,然后全腳慢慢踏實,身體重心移至左腿上,成右虛步,右腳隨轉體一腳掌為軸扭正;眼看右手。

 。3)上體微向左轉,同時左手隨轉體向后上劃弧平舉,手心向上,右手隨即翻轉使掌心向上;眼看左手。

 。4)與(2)解同,只是動作相反(46、47)

  [要點]腿步時,腳前掌先著地,然后全腳踏實,重心后移要做到虛實轉換清楚,身體不可上下起伏,同時兩腳要保持約10厘米的橫向距離,避免兩腿交叉,重心不穩(wěn)。

  10、左右穿梭

 。1)上體右轉,左腳內扣,身體重心移至左腿,隨即右腿隨身體右轉輕輕外旋提起;同時右臂內旋翻掌向上劃弧平屈于右胸前,手心向下;左手向下、向右劃弧至腹前,手心向上,兩手掌心上下相對成抱球狀;眼看右手。

 。2)右腳全腳慢慢下落踏實,身體重心移至右腿,隨即左腳提起經(jīng)右腳內側左前方邁出,腳跟著地,然后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時左手向上經(jīng)臉前翻掌舉于左額前,手心斜向上;右手先向右下再經(jīng)胸前隨身體左轉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手指與鼻尖齊平;眼看右手。

 。3)身體重心略向后移,左腳尖翹起微內扣,隨即重心前移至左腿,左腳踏實;右腳提起跟進,停于左腳內側,腳尖點地;同時兩手左上右下在左胸前成抱球狀;眼看左手。

 。4)右腳向右側前方邁步,腳跟著地,隨即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時右手向上經(jīng)臉前翻掌舉于右額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先向左下再經(jīng)胸前隨身體右轉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手指與鼻尖齊平;眼看左手。

  [要點]完成姿勢面向斜前方約30度角(如面向南起勢,左右穿梭方向分別為這正西偏南和正西偏北),上體不可前俯或左右傾斜;手向上舉時要防止引肩上聳;一手上舉一手前推要與弓腿松腰上下協(xié)調一致;弓步時,兩腳跟的橫向距離保持約30厘米。

  11、海底針

  左腳向前跟進半步,身體重心移至左腿,右腳稍向前移,腳尖點地,成右虛步;同時上體微向左轉,左手下落經(jīng)體前向后、向上提抽至左肩上耳旁,再隨身體右轉,由左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右,指尖斜向下;右手向前、向下劃弧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下方。

  [要點]身體要先向左轉再向右轉,完成姿勢面向正西,上體不可太前傾,避免低頭弓腰和臀部凸起,右腿膝部要微屈。

  12、閃通背

  上體略向左轉,右腳向前邁出,腳跟著地,隨即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時左手由體前上提,然后屈臂上舉,停于左額前上方,使掌心翻轉斜向上,拇指朝下;右手上起經(jīng)胸前向前推出,掌心先前,手指向上,高于鼻尖齊平,眼看右手。

  [要點]完成姿勢上體自然正直,腰、胯松沉;左臂不要完全伸直,背部肌肉要伸展開;推掌、舉臂和弓腿動作要協(xié)調一致;弓步時,兩腳跟橫向距離不超過10厘米。

  13、云手

 。1)上體左轉,左腳尖外擺,右腳尖內扣,身體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同時左手由上向左、向下劃弧至平舉,手心斜向下;右手向下經(jīng)腹前向右上劃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內;眼看左手。

 。2)上體慢慢右轉,身體重心隨之逐漸移至右腿,右手經(jīng)臉前向右側運轉,手心漸漸向右,左手向下經(jīng)腹前向左上劃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內;同時左腳收近右腳,成小開立步(兩腳內側距離約10~20厘米);眼看左手。

 。3)上體再向左轉,同時右手向下經(jīng)腹前向左上劃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內;左手向左側運轉,手心翻轉向左;隨之右腿向右橫跨一步,眼看左手。

  (4)同(2)解。

  [要點]身體轉動要以腰背為軸,腰胯放松,不可忽高忽低,或左右搖擺;兩臂隨要的轉動而運動,要自然圓活,速度要緩慢均勻;下肢移動時,重心要穩(wěn)定,兩腳掌依次著地再踏實,腳尖向前;眼的視線隨左右手而移動;第二個“云手”,左腳并步時腳尖微向里扣,便于接下一動作。

  14、左右攬雀尾

  (1)上體微向左轉,身體重心移至左腿,右腳跟輕提,右腳尖點地;同時左臂內旋于胸前平舉,右手下落,臂外旋收于腹前,兩手心上下相對成抱球狀;眼看左手。

 。2)上體微向右轉,右腳向右前方邁出,腳跟著地,隨即左腿自然蹬直,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時右臂平屈,用前臂外側和手背由下向前上弧形棚出,高與肩平,虎口向上,手指向左;左手向左下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前臂。

  [要點]棚出時,兩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要協(xié)調一致;弓步時,兩腳跟橫向距離不超過10厘米。

 。3)身體微向右轉,右手隨即前伸翻掌,手心向下;左手翻掌,手心向上經(jīng)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右前臂下方;然后兩手下捋,上體左轉,雙手經(jīng)腹前向左后上方劃弧,直至左手手心向上,高與左耳齊;右臂平屈于左胸前,手心向內;同時身體重心移至左腿;眼看左手。

  [要點]下捋時,上體不可前傾,臀部不要凸出;兩臂下捋須隨腰旋轉,仍走弧線;右腳在身體重心后移時保持全腳掌著地。

 。4)上體微向右轉,左臂屈肘折回,左手附于右手腕里側,隨即上體繼續(xù)向右轉,雙手同時向前慢慢擠出,右手心向內,左手心向前,右前臂呈半圓形;同時身體重心逐漸前移成右弓步;眼看右手腕部。

  [要點]向前擠時,上體要正直,擠的動作要與松腰、弓腿一致。

  (5)右手翻掌,手心向下,左手經(jīng)右腕上方向前、向左伸出,高與右手齊,手心向下,兩手左右分開,與肩同寬;然后左腿屈膝,上體慢慢后坐,身體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腳尖翹起;同時兩手屈肘經(jīng)胸下落于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眼向前看。

  (6)上勢不停,身體重心慢慢前移,兩手向前、向上弧形按出,掌心向前,手指向上;同時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視。

  [要點]向前按時,兩手須走曲線;完成姿勢時,兩肘微屈,兩手腕部與肩齊平。

 。7)左腿屈膝,上體慢慢后坐,身體重心移至左腿,右腳尖翹起;然后身體左轉,右腳尖內扣,身體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腳隨上體左轉收至右腳內側,腳尖點地;同時右手向左屈臂平舉于胸前;左手向左劃弧至左側,再向下,向右劃弧至右肋前,使兩掌心上下相對成抱球狀;眼看右手。

 。8)同左右攬雀尾(2)解,只是左右相反。

  (9)同左右攬雀尾(3)解,只是左右相反。

  (10)同左右攬雀尾(4)解,只是左右相反。

 。11)同左右攬雀尾(5)解,只是左右相反。

 。12)同左右攬雀尾(6)解,只是左右相反。

  15、十字手

  (1)左腳蹬地,上體后坐,身體重心移至右腿,然后左腳尖內扣,向右轉體;右手隨轉體向右平擺劃弧,與左手成兩臂側平舉,掌心向前,肘部微屈;同時右腳尖隨轉體動作稍向外擺,成右側弓步;眼看右手。

  (2)身體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右腳尖里扣,隨即向左收回,兩腳距離與肩同寬,兩腿逐漸蹬直,成開立步;同時兩手向下經(jīng)腹前向上劃弧交叉合抱于胸前,兩臂撐圓,腕高與肩平,右手在外,成十字手,兩手心均向內;眼看前方。

  [要點]兩手分開與合抱時,上體不可前俯;站起后,身體自然中正,頭微向上頂,下頜稍向回收;兩臂環(huán)抱時須圓滿舒適、沉肩垂肘。

  16、收勢

  兩手向外翻掌,手心向下,兩臂慢慢下落,停于身體兩側;然后重心移至右腿,左腳向右靠攏,成并立步;眼看前方。

劉公島作文400字14

  如何練穩(wěn)楊氏24式太極拳

  練習楊氏太極拳想要做到穩(wěn),就要多加練習,太極拳運動時,虛實分明,氣沉丹田,勁力充實,重心穩(wěn)定。

  走架時怎樣做到“穩(wěn)”?要做到穩(wěn),非下一番功夫長期鍛煉不可。

  要做到穩(wěn),有以下問題要解決好

  ①、下肢有勁,足掌趾如鉤,落地果斷穩(wěn)實。

 、、動作虛實轉換得靈,前進后退均以腰為軸移動上體。

  ③、步型、步法正確。

 、、掌握平衡,特別是一些獨立動作。注意兩手平衡的關系,要做到“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

  ⑤、意念適當集中。如“金雞獨立”,不能光把意念集中在單側提膝挑掌上,在注意挑掌的同時還要“內視”另一掌在胯前的下按;并須將意識精神向上拔提,使“頂頭懸”與“氣沉丹田”相統(tǒng)一,做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這樣,運動過程就能穩(wěn)定。

  修煉楊氏太極拳24式的五大口訣

  學習太極拳最基本要素就是心靜體松,周身輕靈,太極拳是傳統(tǒng)武術中的內家拳,學習太極拳要內外協(xié)調一致。

  1.心靜

  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后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 。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心靜是練好太極拳的'基礎,心靜可以放松,排空雜念,打完整套拳法后,會感到心情愉悅。

  2.身靈

  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兩手支撐,一氣貫串。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

  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后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枰彼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發(fā)無差。前進后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矣。

  3.氣斂

  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fā)。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則自然沈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太極拳的氣能通達全身,氣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疏松血液,補充身體營養(yǎng)元素,修復病灶。

  4.勁整

  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fā)勁要有根源。勁起于腳根,主于腰間,形于手指,發(fā)于脊背,又要提起全付精神。于彼勁將出未發(fā)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進后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5.神聚

  上四者俱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煉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fā)。

  胡能氣由脊發(fā),氣向下沈。由兩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兩膊,施于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結語:通過上述文章我們知道想要練穩(wěn)楊氏24式太極拳,就要下一番功夫長期鍛煉不可。掌握平衡,特別是一些獨立動作。還有掌握楊氏太極拳24式的五大口訣,如心靜,身靈,氣斂,勁整,神聚等五口訣。只有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劉公島作文400字15

  書云:后天地而生,而知天地之死;先天地而亡,而知天地之終。故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驗,此自然之道也。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道者,有體有用。體者,元氣之不動;用者,元氣運于天地間。是以物極必反,福禍相倚。然老子之無為,莊子之自然,非是教人不事創(chuàng)造求成,否則胡來老子五千精妙,莊周三卷寓言?唯是創(chuàng)造不占有,功成不自居耳。是故先賢大哲體《道德》精妙,明《黃庭》《周易》之易理,集眾家拳法之大成,創(chuàng)太極拳而聲名不顯。

  太極

  太極拳,道者之用。運元氣于周身之內,進而行真元于天地之間;從無為而有為,有為而無為,進而有為而無,無為而有;煉精化氣(煉血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從而臻至泯視生死壽夭,成敗得失,是非毀譽,超脫一切欲好,視天地萬物與己為一體,不知有我非我逍遙自在之至人境界。

  拳理

  夫無極者,混沌未分,陰陽混元一氣。兩儀者,陰陽兩成,清濁分定。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此是時,陰陽似成非成,將分未分;旋流互變,動靜交纏。太極拳,拳如其名。起勢于無極,無陰無陽。進而身行意動,陰陽交纏。行拳時,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神意鼓蕩,體態(tài)圓活。拳勢連綿不斷,陰陽交纏不止。及至終勢,收于無極,泯于混沌。

  起承

  太極拳起于陳姓,傳至后世漸分陳、楊、吳、武、孫五氏太極拳,至于其它名號太極者不知凡幾。太極拳五大分支,陳纏、楊圓、吳柔、武正、孫開合;各有精妙,各成一家。五氏之內,高人輩出,拳勢拳理著述甚詳。其中,前輩王公宗岳、武公禹襄、李公經(jīng)綸、楊公露蟬、陳公品三、孫公祿堂之著作真乃太極拳譜之圭臬。凡太極門中弟子,不可不精研之。

  陰陽

  太極者,陰陽將分未分之時也;然初行太極拳,一招一式不可不分出陰陽。何謂太極拳之陰陽?無他,正反云手耳。正手為陽,反手為陰;或可稱陰陽云手耳。太極拳八門五步,各式拳勢皆由此出。行拳之時,正反互變,陰陽交纏;步法轉換,手法折迭;久后神意相融,漸進至太極境界。故以名之,太極門陰陽宗。

  變化

  太極拳各招式精妙,攻守兼?zhèn)浣杂衅湓E竅。獨正反云手兩式,既不可攻,亦不可守;且不見于其他內外各家各派,唯太極門獨有,何也?曰:此二者,太極拳之純陰陽也。太極拳殺場放對,攻守制敵;須陰陽互濟,倚為表里;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諧,用謀使詐,無所不用其極。唯此二式可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是故不能以之對敵。然此兩式又為太極拳之根本。如純以養(yǎng)生,精熟此兩式則備矣。如以擊技,須由此二者變化出,太極拳八門五步。

  八門

  八門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是以陰陽云手解之。陰陽云手,非只手足分陰陽,身軀本身亦分陰陽。身軀內斂外繃為陽,反之外斂內繃為陰。由是,左手左足之陰陽,右手右足之陰陽及軀干本身之陰陽,是為三爻,從而陰陽三變而成先天八卦。

  掤

  掤者,外(手)陽內(手)陰,陽攻陰守,體驅外繃。是為離卦, 。離者,火也。機脫百變,炎火燎原。掤勁一出,動如火舌竄動,吞吐不定;兩手互換,沾衣則順勢而燃,連綿不斷,不盡不休。一旦得機得勢,一發(fā)不可收拾,勢要變成燎原大火。離者,亦為日也。掤勁亦要氣勢如日中天,坦坦蕩蕩,一身浩然正氣。

  捋

  捋者,外陰內陽,體驅外斂;陽守陰攻,是以守為攻之法,卦相為坎卦, 。坎者,水也。流動無形,隨圓成圓,隨方是方。天下至柔莫若水,然水滴石穿?舱,亦為月也。

  捋勁也要如清輝明月,皎潔無塵,靜夜無聲。

  掤捋二者,是為八門中基本兩門正勁,勢如水火,相生相克;亦如炎陽明月,缺一不可。

  擠

  擠者,雙陽外封,體驅外繃,是以三陽齊出,飽滿圓撐,為乾卦, 。乾者為天,似空非空,有隙則充;天意一發(fā),無所遁蹤,是以擠勁一出,勢要應者肘之上,讓彼擋無可擋,避無可避。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此勁之用,在于外勁無可借亦或身退無可退之時,以己力發(fā)出解困或者圓撐求變。務必內外一體,借無可借。

  按

  按者,雙陰外閉,體驅內繃,是以三陰并來,氣機沉雄,為坤卦, 。坤者為地,深沉雄厚,托載萬物。是以按勁,力道向下,厚重沉雄;后勁綿綿,又有托載之意。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勁之用,關鍵在厚、載二字耳。

  擠按兩勁,為八門中另外兩門正勁,仿如乾坤,一上一下,周身整勁。

  掤、捋、擠、按四正手,合為先天乾坤坎離四卦。非正無以交兵,非奇無以制勝。用正為根基,用奇為變著。

  采

  采者,一陰一陽,上下兩分,體驅內斂,四隅勁之一。為兌卦, 。兌者,澤也,水草交厝,土上而水下,視堅而實陷,是以采勁為一陷勁,運勁用謀出奇,著者立仆。

  挒

  挒者,雙陽彈抖,中驅內繃,四隅之一。為巽卦, 。巽者,風也,是以挒勁如狂風迅疾;掃落葉,一掃空。

  肘

  肘者,陰陽凝收,中驅外斂,四隅之一。為艮卦, 。艮者,山也。發(fā)勁時,勁整如山,勁力亦如山;即使山在眼前,若著此勁亦要崩去半邊。

  靠

  靠者,雙陰以內,僅以體驅放陽勁擊人。為震卦, 。震者,雷也。隱忍不發(fā),一發(fā)必要如驚雷一聲,震動天地。

  采、挒、肘、靠四門隅勁,是為奇兵。兵法云,所謂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營而離之,并而擊之是以沙場制勝。

  平解先天八卦,乾坤坎離,南北西東,擠、按、捋、掤;此為正四門。震巽艮兌,靠、挒、肘、采;此為隅四門。人守中定,足踏太極陰陽魚。

  立解先天八卦,乾為上為首,擠勁內力上提擠出,而又有以上變下之意;坤者為下為丹田,按勁內力歸于丹田,同時又有由下起上之意;坎離為左右,是以捋掤不離左右。兌巽為肩,采挒勁不離肩;艮震為足,肘靠閃進依腳步。腰胯圓轉換陰陽,變化八門戰(zhàn)八方。

  辭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搏,水火不相射!卑碎T互用也有此意。

  五步

  五步者,“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前進后退用陰手,陰臻極處陽始生;出擊反擊蘊其中。左顧右盼用陽手,陽到絕境陰回首,橫擊化打才輕靈。中定唯要陰陽合,陰陽和諧才兩全。

  詩曰:

  前進后退反為先,

  左右顧盼正相聯(lián)。

  陰陽和諧身中定,

  圓融自在太極仙。

  故吾太極陰陽宗弟子,修習世間各式太極拳時,不可不察各招各式之陰陽。身意體察各招式之陰陽乃習拳之根基。其后,更要體認各招式陰陽流變,動靜交纏之機。太極拳,陰陽交纏互變也。陰陽已明為定式,正反流轉是過式。轉換折迭兩儀變,道心惟微神意現(xiàn)。知其各式陰陽交纏之機后,進而可脫拳架之規(guī)范,各招各式隨意轉換,前招不接后招;左招不接右招;招招拳勢皆在拳譜,然招招順序又不見于拳架。與此更進一步,一招不似一招,式式都現(xiàn)拳意。至此太極拳已有小成。

  攻守

  太極攻守之道,先輩論述甚豐。前述六先賢之著作為吾太極門之典籍,吾宗弟子不可不精研之。門宗弟子欲以太極拳克敵制勝,僅習拳架者需達招招見于拳譜,式式次序不見于拳架之境界,方能散手放對;達至一招不似一招,式式皆現(xiàn)拳意之境,方窺殺場制勝之門徑。否則,宜兼習太極散手、形意、八卦等諸拳以速其成。

  殺場放對之時,神意不可凝滯,尤需活潑。行如水中之游魚,動若天空之飛鳥,而心似井中明月,映照一切。一旦放對,心靈氣勢牢牢鎖死對手,手中有人,目中無人。舉手投足莫不毀心摧勢。

  陰陽者,太極之根也。一切神通變化,悉自具足。陰陽圓轉是為守,生裂陰陽以為攻。放對之時,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諧,是謂發(fā)人拿人;及至生裂陰陽,貫陰陽之勁入彼敵之身,損彼之陰陽,傷彼之和氣,動彼之筋骨,毀彼之氣血,破彼之心法,奪彼之心志,一戰(zhàn)而定。此是時,傷人違天和,摧心損壽祿,不可姿意為之。

  殺場放對有勝有敗,然吾宗弟子切記“輸身輸神不輸心”。身意神意見功夫,功夫不到自然輸。然心法心志不可摧不可毀。心法,體認世間萬物(拳法)之境界也;心志,拱衛(wèi)心法之堅持也;兩者隨生隨長,堅定活潑。身意神意之敗,是為小敗。小敗勢能知恥而后勇,復益精進。心法心志之敗,是為大敗。大敗易于損心傷氣,精神頹唐,意氣消沉,諸事俱廢。但如能破而后立,敗而后成,勢必迅猛精進,脫胎換骨,別出機樞,另辟天地。然能做到此點者,何其少也。

  練法

  練太極,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神凝始可意到。意到手隨才可言法。再從有法入無法之境,始懂用拳。

  練太極,首重神意。神是心神,意是身意。每出一拳,全身隨之,心神合之。身意乃過往所有刻苦鍛煉和實踐經(jīng)驗之總成果。心止而神欲行,超乎思想之外,然若僅偶一為之,仍未是大家。只有每招每式均神意交融,拳法才可隨心所欲。

  有法為地,無法為天。有法暗含無法,無法暗含有法,是為天地人混合為一。亦只有人才能貫通天地,無法而有,有法而無。

  所謂有法,就是循早已擬好之招式出手,即使臨陣隨機變化,也是基于特定的法規(guī)而衍生出來。無法則是不受任何招數(shù)成規(guī)所限,隨心所欲的.出招而不落窠臼。然天有天理,物有物性。理法非不存在。只有當爾駕馭理法之時,譬如解牛之庖。慌7遣辉,而是他已晉入目無全牛境界,得牛忘牛,得法忘法。是以練拳最重拳意。但若有意,只落于有跡。若是無意,則為散失。最緊要是在有意無意之間。由有入無,由無入有,似有似無,出入于有無之間。于全身全意行拳之刻亦能覺察監(jiān)察行拳之自身;神意身意,精神肉體;一分為二又是合而為一,似在非在。

  莊周曰:材與不材,似是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毀。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不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力量。浮游乎萬物之間,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累耶!

  所謂材不材,指的是有用無用,亦是太極拳有法無法,無法有法的精義,但此仍不足以形容太極拳的妙處,故似是而非,未免乎累,只有在千變萬化中求其恒常不變,時而龍飛九天,時而蛇潛地深,無譽無毀、不滯于物,得法后而忘法,才可與天地齊壽,物我兩忘,逍遙自在,由武入道;是為太極陰陽宗之本意。

  附太極七訣等

  《亂環(huán)訣》

  亂環(huán)術法最難通,上下隨合妙無窮。陷敵深入亂環(huán)內,四兩能撥千斤動。手腳齊進豎找橫,掌中亂環(huán)落不空。欲知環(huán)中法何在,發(fā)落點對即成功。雙環(huán)一套十字生,十字四端皆弧形;唯有當中是實點,還要圍繞環(huán)邊行;十字交點一錯位,四兩千斤亦可乘;掌中亂環(huán)橫豎找,亂環(huán)法術在于通。

  本門太極功夫,出手招招成環(huán)。所謂亂環(huán),便是說拳招雖有定型,變化卻存乎其人。手法雖均成環(huán),卻有高低、進退、出入、攻守之別。圈有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正圈、有形圈及無形圈之分。臨敵之際,須得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無形克有形,每一招發(fā)出,均須暗蓄環(huán)勁。我以環(huán)形之力,推得敵人進我無形圈內,那時欲其左則左,欲其右則右。然后以四兩微力,撥動敵方千斤。務須以我豎力,擊敵橫側。太極拳勝負之數(shù),在于找對發(fā)點,擊準落點。

  《陰陽訣》

  太極陰陽少人修,吞吐開合問剛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動靜變里何須愁?生克二法隨著用,閃進全在動中求。輕重虛實怎的是?重里現(xiàn)輕勿稍留。

  萬物都分陰陽。拳法中的陰陽包含正反、軟硬、剛柔、伸屈、上下、左右、前后等等。伸是陽,屈是陰;上是陽,下是陰。散手以吞法為先,用剛勁進擊,如蛇吸食;合手以吐法為先,用柔勁陷入,似牛吐草。均須冷、急、快、脆。至于正,那是四個正面,隅是四角。

  臨敵之際,務須以我之正沖敵之隅。倘若正對正,那便沖撞,便是以硬力拚硬力。若是年幼力弱,功力不及對手,定然吃虧。若是以角沖角,拳法上叫作:'輕對輕,全落空’。必須以我之重,擊敵之輕;以我之輕,避敵之重。再說到'閃進’二字,當閃避敵方進擊之時,也須同時反攻,這是守中有攻;而自己攻擊之時,也須同時閃避敵方進招,這是攻中有守,此所謂'逢閃必進,逢進必閃’。拳訣中言道:'何謂打?何謂顧?打即顧,顧即打,發(fā)手便是。何謂閃?何謂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若是攻守有別,豈是上乘功夫?武功中的勁力千變萬化,但大別只有三般勁,即輕、重、空。用重不如用輕,用輕不如用空。拳訣言道:'雙重行不通,單重倒成功’。雙重是力與力爭,我欲去,你欲來,結果是大力制小力。單重卻是以我小力,擊敵無力之處,那便能一發(fā)成功。要使得敵人的大力處處落空,我內力雖小,卻能勝敵,是為高手。

  《十八在訣》

  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兩肱,肘在曲使,靠在肩胸。進在云手,退在轉肱,顧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橫,滯在雙重,通在單輕。虛在當守,實在必沖。

  《五字經(jīng)訣》

  披從側方入,閃展全無空。擔化對方力,搓磨試其功。歉含力蓄使,粘沾不離宗。隨進隨退走,拘意莫放松。拿閉敵血脈,扳挽順勢封。軟非用拙力,掤臂要圓撐。摟進園活力,摧堅戳敵峰。掩護敵猛入,撮點致命攻。墜走牽挽勢,繼續(xù)勿失空。擠他虛實現(xiàn),攤開即成功。

  《八字法訣》

  三換二捋一擠按,搭手遇掤莫讓先。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避人攻守要采挒,力在驚彈走螺旋。逞勢進取貼身肘,肩胯膝打靠為先。

  《十三字用功訣》

  逢手遇掤莫入盤,粘沾不離得著難。閉掤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實急無援。按定四正隅方變,觸手即占先上先。捋擠二法趁機使,肘靠攻在腳跟前。遇機得勢進退走,三前七星顧盼間。周身實力意中定,聽探順化神氣關。見實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體全?操練不按體中用,修到終期藝難精。

  《十三字行功訣》

  掤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搭手捋開擠掌使,敵欲還著勢難逞。按手用著似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來勢兇猛挒手用,肘靠隨時任意行。進退反側應機走,何怕敵人藝業(yè)精。遇敵上前迫近打,顧住三前盼七星。敵人逼近來打我,閃開正中定橫中。太極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十三字: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三前:手前、足前、眼前。 七星:肩肘膝胯頭手足七個出擊點)

  《太極輕重浮沉解》

  雙重為病,干於填實,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不一也。雙浮為病,只如漂渺,與輕不例也;雙輕不為病,天然清靈,與浮不等也。

  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者偏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

  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過也。

  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圓也。

  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

  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則為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

  蓋內之虛靈不昧,能致於外氣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輕重浮沉之手,徒勞掘井,不及泉之嘆耳!

  然有方圓四正之手,表里精粗無不到,則已極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圓矣,所謂方而圓,圓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無形無象 (忘其有己),全體透空 (內外如一)。

  應物自然 (隨心所欲),西山懸磬 (海闊天空)。

  虎吼猿鳴 (鍛煉陰精),水清河凈 (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 (氣血流動),盡性立命 (神充氣足)。

  熟記太極要訣,讓您終生受益

  大多數(shù)人打太極拳,是為了自己的心身健康。如果你要終生不渝的堅持打太極拳,如果你要打出功夫,打出養(yǎng)生效果來,你一定要熟記太極拳要訣,才能讓你終生受益。太極拳要訣主要有:

  1.心專:習練太極拳要高度專心入靜用意,必須全神貫注,意念要灌到周身各個部位,乃至貫注至手中指指肚。

  2.松柔:太極拳技擊最大特點是“化打結合”,即“化解”與“打擊”相結合。

  3.輕沉:拳打起來一定要輕沉兼?zhèn),尤其是手要向上發(fā)勁時,腰胯必須松沉,即逢上必下,如金雞獨立,右手向上舉,左胯就一定要下沉,好比是樹要往高長,根一定要深扎。

  4.培根:“打拳先培根”,這是太極拳的名言。

  5.規(guī)矩:要尊重拳譜,細摳拳譜,使自己的拳打出來大小動作外形都要到位。

  6.整勁:太極拳強調練拳要“周身一家”,勁要整。

  7.丹功:太極拳所有動作的關鍵是丹田的樞紐作用,拳式周身一家,大小動作都要以丹田為樞紐。丹田運動也叫骨盆運動。

  8.中正:什么時候都要保持上身中正。一起式,便要做到虛領頂勁,下頦里收,眼平視,頭部端正。

  9.平衡:打拳要強調三維平衡,上下、前后、左右均要對稱平衡。手往前推,腰部命門就要向后撐,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這叫八面支撐。

  10.螺旋:太極拳最大的特點是纏絲,四肢動作非逆即順。

  11.虛實:打拳鍛煉,隨時保持自身的.平衡,推手想方設法破壞對方的平衡。

  12.開合:開中有合,合中有開,欲開先合,欲合先開。

  13.折疊:胸腰折疊,強調以丹田為樞紐靈活而有力的“正反相生”的運化功能,胸腰開合。

  14.掤圓:棚勁很重要,打拳時周身要棚圓,而且要加大周身的棚勁,使周身表層各個部位都要有往外膨脹的感覺。

  15.連貫:連貫性就是打拳時要連綿不斷,一套85式拳打下來25分鐘左右不要停,不要斷勁。

  16.節(jié)奏: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間,拳打起來要剛柔相濟、開合相寓、節(jié)節(jié)貫穿,如行云流水。

  17.呼吸:打太極拳要腹式呼吸與胸腔呼吸相結合。所謂腹式呼吸即吸氣時小腹收縮,呼氣時小腹膨脹,腹式呼吸的好處可以加大氧氣的吸收和肺部濁氣的排放。

  18.懂勁:太極拳的術語是“內氣鼓蕩,外形飽滿”。

  19.功力:太極拳的勁力應具備陰陽互濟、整體作業(yè)、順逆纏絲、松活彈抖四大特征,其中特別是螺旋勁、彈抖勁和意念力、丹田力,又是它特殊的功力象征。

  20.神韻:太極拳講求拳韻、拳味、拳品。太極拳是一種性命兼修,身心兼練的拳術,一個人通過練拳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出自己的風度、氣質、情操和修養(yǎng),這就是說你找到了太極拳的“太極味”和神韻。

  如果要想達到神韻的境界,首先要懂得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陰陽互濟,陰陽和諧的道理;其次是守規(guī)矩,找規(guī)律,懂勁道。

【劉公島作文400字】相關文章:

游劉公島作文10-15

劉公島作文400字02-16

劉公島導游詞02-13

實用的劉公島作文300字四篇06-23

經(jīng)典的山東威海劉公島導游詞02-12

山東劉公島導游詞10篇11-21

山東劉公島導游詞 7篇02-20

山東劉公島導游詞8篇02-12

威海劉公島導游詞5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