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婷婷在线精品综合_97人妻AⅤ一区二区精品_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作文>民風民俗作文
民風民俗作文
更新時間:2024-10-15 19:22:18
  • 相關推薦
民風民俗作文1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民風民俗作文1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jù)《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nóng)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yōu)榱舜鹬x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顒,稱為“秋報”。中秋時節(jié),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后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jié)慶活動卻延續(xù)下來,并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jié)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nèi)涵豐富的重要節(jié)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游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絢麗的光環(huán),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lián)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不過,當時中秋節(jié)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jié)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并出現(xiàn)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jié)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jié)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后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jié)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愿,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jié)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shù)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fā)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活動,使得中秋節(jié)作為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更加迷人。

民風民俗作文2

  在青藏高原上,居住著藏族人民,他們以從事畜牧業(yè)為主,兼農(nóng)業(yè)。

  藏族人民最喜愛白色,這與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天祝草原四周為白茫茫的雪山環(huán)繞,看上去一片銀白;地上的羊群和牦牛,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遠遠望去,像一張白毛毯;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襖、戴的氈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區(qū)人民喜愛白色,并視白色為吉祥、勝利的象征。

  酥油茶你知道嗎?這可是藏族人民最愛喝的飲料呢!它具有極高的熱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頓爽。甜甜咸咸的`,有濃濃的奶香味,是美味可口的飲料。有趣的是,喝酥油茶還有個規(guī)矩呢!一般是邊喝邊添,不一口氣喝完,但對客人的茶杯總要添滿;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滿,客人就擺著,告辭時再一飲而盡。這就是藏族的喝茶規(guī)矩,你也是不是覺得很有趣呢?

  西藏的酥油茶的確好喝,因此你可別忘記它的原產(chǎn)地——牦牛啊!牦牛是一種渾身是寶的牛類,它的“臉皮”可厚了!聽說連子彈都打不進去呢!話說這個頭較粗重,額寬平,面稍凹,眼圓有神,嘴方大,唇薄的大家伙,還是藏族人民的“寵物”呢!別看笨拙的樣子,它還有識路的本領,也難怪西民總是牽著它去草原上散步。

  這就是藏族,一個暗藏著寶貝的少數(shù)民族。

  “雪頓節(jié)”是藏族人民最快樂的一個日子,在這天人們都在吃酸奶,還在一起比賽呢。瞧,這擺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頭,人們都爭先恐后地來到桌子前,每個人都有三十個碗,碗里盛滿了酸奶,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喝完這么多酸奶。來參賽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人們來參加比賽并不是為了吃的,而是為了使場景更熱鬧點,讓別人更開心一點。

  藏族的民風民俗有吃有喝有玩,真是有趣極了。

民風民俗作文3

  泱泱夏日,盛開著56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zhì)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tài)。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tǒng)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經(jīng)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xiàn)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

  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tài)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xiàn)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后成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F(xiàn)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zhì)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fā)。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特色。

民風民俗作文4

  花腰傣族是傣族的一種,居住在云南玉溪地區(qū)。"秧籮"是花腰傣族婦女的一種生活用品和身上的裝飾物,是婦女用各色細竹條編織的一種小竹籮。一般高約30厘米,口為圓形,微向外成弧狀展開。

  編織"秧籮"比較自由,可隨意采用各色竹條相間,從而編織出各種圖案。花腰傣族的婦女們,簡直把編織"秧籮"作為一種享受。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她們一有空就席地而坐,手指輕柔地翻動著,彩色的竹條上下翻飛。讓人懷疑她們到底是在編織,還是在起舞。

  "秧籮"非常實用,花腰傣族的婦女身上沒有衣袋,"秧籮"就起衣袋的作用。在外出勞作、趕街上集、走親串戚等場合,可以盛裝食物和針線織物等。她們隨身帶的錢、票證都可以裝在"秧籮"里。上山干活時,還可以裝食品,盛果子,裝黃鱔。

  "秧籮"不僅實用,同時又是一種裝飾物。編織的"秧籮"或小巧玲瓏,或秀美大方。上面的圖案不論是花蟲鳥獸還是人物山水都簡明大方、栩栩如生。具有民族特色。花腰傣族的人,以"秧籮"的造型和上面的圖案來展示姑娘的美麗。它是一種受人喜愛、頗具特色的`裝飾物。

  因為"秧籮"有裝飾和實用的價值,所以花腰傣族的婦女們無不為之費盡心思。使"秧籮"更加美麗。在明媚的春光里姑娘們輕快地走著,身上的"秧籮"在微風中隨意擺動。上面的飾物發(fā)出悅耳的聲音,姑娘們猶如仙女一樣,風姿綽約,真是太美了。

  "秧籮"不但是文化界的瑰寶,"秧籮"還非常精巧別致,同時還具有花腰傣族智慧與勤勞的象征。

民風民俗作文5

  各地都有自己的民風民俗,它們各不相同,多姿多彩,如同朵朵鮮花點綴著這歷史悠久的大地。我的家鄉(xiāng)嘉興新豐也不例外,在那里,逢年過節(jié),都會舉行一個簡潔而莊重的儀式——祭祖。

  春節(jié)時,我們到了老家,看到奶奶已經(jīng)燒好了十多碗菜,正在把紅燒肉盛到碗里!澳棠蹋呀(jīng)盛過一碗紅燒肉了,怎么還盛 一碗呢?”我指著灶臺上的另一碗紅燒肉說。奶奶回答道:“是啊!這些菜是為祭祖準備的,到時候分開擺,好讓祖宗夾菜方便。對哦,菜還應該放在門板上,走,我們把它抬過去!

  把門板擺到了桌上,奶奶把紅燒肉一碗擺在南邊,一碗擺在北邊,別的菜也是這樣。“門板這么長,如果沒有兩碗,有些祖宗可能根本夾不到呢!”我想道。

  爺爺拿來了許多筷子和小酒盅。他先擺酒盅,再把筷子放在酒盅的右邊。奶奶把蠟燭分別擺在了南北兩側(cè),點燃了蠟燭。接著,爺爺用一個酒壺在每一個酒盅里面倒了大約小半酒盅的酒。最后,爺爺把大門虛掩著,他解釋說:“這樣可以讓祖宗進來,還可以防止風吹滅蠟燭。”

  在我們拜了祖宗之后,爸爸又給酒盅里加了一點酒,對我說:“你也來加一點酒吧!”于是,我接過酒壺,剛準備給第一個酒盅加酒呢,卻傻眼了:它已經(jīng)滿得只剩頂上一點兒了!我把酒壺稍微傾斜了一下,可是那些酒卻在口子上徘徊著,就是不肯出來。我就把酒壺稍微向下傾斜,但是那些不聽話的'酒就開始淘氣了,“嘩”的一下,一段酒就掉到了盅里。我趕忙把酒壺恢復正常,急急忙忙往下一看,天。【浦训箾]滿,反而濺得桌子上到處都是。我只好拿了紙巾,把它們擦干了。

  好不容易把這些挑剔的酒盅伺候好了,奶奶已經(jīng)開始燒紙錢了。她先拿來一個臉盆,在中間放上一捆像竹子一樣的東西,把金銀二色的紙錢放在四周,用火一把燒了。頓時屋內(nèi)煙味彌漫,奶奶去把大門打開了,仿佛方便祖先離開。

  待紙錢燒完了,把蠟燭熄滅,這一天的祭祖也算結束了。我們把菜端到灶臺上,然后才能端到其它桌上,可能是出于對祖先的尊敬吧。我們在將門板裝回去,就差不多吃晚飯了。

  祭祖體現(xiàn)了我老家人們對于祖先的尊敬,是一種淳樸的民風民俗。祭祖既是對生活美好的期盼,也是對祖宗的懷念、尊敬。

民風民俗作文6

  記得去年除夕快要來到時,我們響應號召,留在余姚過年。所以,準備年夜飯的重任就落在了媽媽頭上。

  今天,媽媽要為年夜飯準備炸丸子。媽媽取出了一些豬肉剁碎,加入一些醬料拌勻,丸子料就做好了。接下來起鍋燒熱油,當油溫可以時,媽媽用左手握了一把肉泥,輕輕一握拳,肉泥就從大拇指和食指搭成的圓圈中鉆了出來,形成了一個圓乎乎的小球。媽媽右手拿勺子刮下小球放入鍋中炸制,等到丸子變得金黃就可以出鍋了。

  今天媽媽炸了滿滿一碗炸丸子,滿屋子都飄著濃濃的肉香味,看著堆成小土包似的丸子,媽媽跟我聊起她小時候的年。

  她告訴我,以前過年,要囤積一大堆的.年貨。光是我們今天做的炸丸子,就要準備滿滿一臉盆那么多。每家每戶要準備豐盛的食物從正月初一吃到正月十五。以前的年貨很多都是自家做的,不僅要炸丸子,還要磨豆腐、打年糕、做馓子……每當這些重大事件發(fā)生時,街坊鄰居都會來幫忙。以前做馓子的時候,還要把門板拆下來架著呢。做馓子那天,街坊鄰居十幾個人圍坐在大門板旁邊:揉面、搟面、切面餅、疊馓子,各司其職。一大堆人有說有笑:聊一聊誰家今年的生意火;聊一聊誰家的老人身體健;聊一聊誰家的孩子出息大;聊一聊誰家的豬養(yǎng)得肥……孩子們也不甘于觀看,紛紛卷起袖子躍躍欲試,直到在大人批準下,捏了幾個奇異的馓子后才下了桌,去油鍋旁侯著了。一大批小饞貓流著口水望著鍋里,就等著咬上一口那酥脆的第一鍋馓子。今天幫東家,明天幫西家,一個年就在這熱熱鬧鬧的聚集中過了一大半,日子也在熱熱鬧鬧中顯得紅火起來。

  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想吃什么東西隨時都買得到,再也不需要囤積那么多年貨從正月初一吃到正月十五了,所以街坊鄰居再也不用聚在一起忙活了,過年的味道也就越來越淡了。

  什么時候我也能過一回媽媽小時候的那種熱鬧年呢?我也想捏幾個怪異的馓子,等一等第一個馓子出鍋!

民風民俗作文7

  老家那邊有一個習俗,就是除夕夜壘旺火。壘旺火是什么呢?就是……其實呀,我也不太明白,還是看看爺爺和爸爸怎么弄吧。

  首先,爺爺搬來幾塊大磚塊,圍成一個圈,接著,抓了一把枯草鋪在圈里。我想:這枯草肯定是用來當燃料,用來點火的吧。正想著,又看見爸爸從后院搬來幾塊又大又平整的炭塊。咦,這是要干什么呢?我趕緊睜大眼睛仔細看,只見爺爺和爸爸把炭塊橫放在轉(zhuǎn)上,也圍成一個圓圈,就這樣一層一層往上壘,壘到高約一米時,他們停了下來。我疑惑的想:難道這樣就壘完了?哈!原來不是,爺爺拿起斧子,劈了幾根柴,放進了炭塊堆得圓心里,把圓心填滿后繼續(xù)壘炭塊,不過是越向上圓心越小,最后,用一塊炭堵住圓心,便成了塔狀,比我還高。我圍著旺火轉(zhuǎn)了幾圈,又發(fā)現(xiàn)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在旺火的最頂端壓著一張紅紙條上面寫著什么呢?我瞧了半天,才看清楚“旺氣沖天”這四個金燦燦的小字。

  這時,爸爸走了過來,說:“你一定很想知道旺火的來歷吧?”“嗯,對呀,爸爸,你快給我講講吧!”“好吧。旺火呀,傳說是人們當年對付一種叫‘年’的怪獸時所用的,因為這種怪獸最怕火和鞭炮聲,人們?yōu)榱蓑?qū)趕‘年’,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每逢春節(jié)它來的時候,就放鞭炮、壘旺火,‘年’看見了,便再也不敢來了,于是這個習俗就流傳了下來,直到今天!薄芭,原來如此。爸爸,那壘旺火又有什么意義呢?”我刨根究底的`問!澳憧匆娡鹕蠅旱募垪l了吧,壘旺火就是圖個吉利,想旺氣沖天,旺火壘得越高就說明主人的期望越高!卑职窒駛小老師,認真的給我講著。

  “哦,明白了!惫植坏靡獟鞆埣t紙條呀!爸爸給我上的這一課,讓我了解了旺火的來歷、意義,讓我對民間的民俗有了更多的認識,真是一舉兩的呀!

民風民俗作文8

  坐了一天的火車,終于從杭州到了南昌,開始了我們的江西之旅。先介紹一下我的小伙伴吧,最小的是李炯延,才上二年級;與我年紀差不多的是李箏,只比我小幾個月;還有王笑飛,說到王笑飛,他可是大有來頭,這不,最近考上了杭州外國語學校,媽媽還讓我去請教一下呢;還有一位“大朋友”,叫王騰飛,已經(jīng)考上了大學,還是重點大學呢!

  一到南昌,我們放好行李,吃完中飯,就“飛奔”到了“騰王閣”。才到了一會,我、王笑飛,王騰飛,就沖了上去。你可能很奇怪,我們干嘛要這么急,告訴你吧,我們要比賽誰看得既仔細又快,勝出的'人可獲得晚上打撲克的名額。

  第一層到了,其實是一個半地下的展廳,里面有許多古代的文物,有官服、官帽、兵器……最有趣的要數(shù)那一雙雙繡花鞋了,那可真是小得不得了,連一個嬰兒的腳都穿不進去,我這下,可算是見到了裹腳的威力了。

  如果要我用一個字來形容二樓,那就是“小”。不是樓房小,而是物品小,告訴你,二樓全部都是微雕,那微雕可真是精細,一塊指甲般大小的石頭,能刻上長長的一篇文章,得拿顯微鏡看才能看清。

  三樓沒有展廳,不過可以到陽臺上去看江景。

  四樓是些姓氏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五樓,五樓有一個高倍望遠鏡,可以把江邊的風景看得清清楚楚。我一看,江邊真是好風光,八一大橋與南昌大橋橫跨在贛江上,遠處是秋水廣場,與騰王閣遙遙相對,襯出了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再遠處還可以看到一個摩天輪,據(jù)說是全亞洲最高的。此時王笑飛突發(fā)其想,編了首打油詩:“今天星期六,我去騰王閣,爬了幾層樓,熱得大汗流!毙Φ梦覀兦把龊蠓。

  要是你去騰王閣,六樓是個休息的好去處。要是運氣好,就能欣賞到歌舞表演,非常好看。就算運氣差,也能坐在長椅上聊天吹空調(diào),多好呀!

  騰王閣還不錯吧!

民風民俗作文9

  到了農(nóng)歷五月初五,無疑是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端午節(jié)。傳說在春秋戰(zhàn)國年間,屈原在楚國被楚王否認,因此楚國被攻破了,屈原十分悲痛,投江自殺了,人們?yōu)榱瞬蛔岕~蝦去吃屈原的尸體,便在江中投了粽子。我們現(xiàn)在過端午節(jié),更多的是吃端午粽,佩香囊,看賽龍舟。

  今年端午正逢周末,我睜開眼一骨碌爬起來就看到餐桌上剛出鍋的粽子正冒著熱氣,粽葉上附和著一層水蒸氣,水滴一滴滴地滑下來,像一顆顆晶瑩透亮的寶珠。洗漱完畢,來到餐桌旁,我剝開箬葉后,里面的糯米反襯著光,亮晶晶的,香氣撲鼻,咬上去一口,又咸又粘,十分可口,吃完后嘴里還回蕩著肉粽的.香氣。

  我拿來一個小布袋,又拿來了一些媽媽特意準備的中藥粉,小心翼翼地把中藥粉用棉片包住、鼓緊,塞進了小布袋中。我把布袋上一個個拉繩挑斷,隨后抽出,再用彩色的線縫住袋口,最后在香囊上套上鐵壞,把繩子卡在鐵壞上,套在脖子上,香味也就彌漫在我身旁了。

  早飯過后,我們一家人來到南湖邊觀看龍舟賽。每條龍舟上都雕刻著五顏六色的圖案,選手們的比賽服鮮艷奪目,有的桃紅色的,有的青綠色的,有的花紫色哨聲一響,鼓聲伴著劃槳聲開始追逐起來,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朝著終點劃去。劃龍舟需要每位船員動作有力,節(jié)奏一致,不然速度就會慢下來?矗∧撬壹t色的龍舟劃暫時領先,船頭的鼓聲越來越急,在為隊員喝彩鼓勁,船員們劃起來整齊有序,不慌不忙,眼看終點在望,可不知怎的,突然船頭斜了,整條船偏離了方向,被第二名迅速超上,緊跟其后的綠龍舟獲得了第一名。

  一眨眼就到了傍晚,爸爸變戲法般變出了一桌豐盛的晚餐,有黃魚、黃鱔、咸蛋黃、黃瓜還配有黃酒,據(jù)說這也是江南端午節(jié)吃五黃”的習俗。我們一家人圍在餐桌旁吃著飯,聊著天,分外溫馨、熱鬧。

民風民俗作文10

  中國自古有重視民風民俗的習慣,“觀風俗,之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今天的就來介紹眾多的風俗中我比較喜愛的一個節(jié)日風俗。

  在節(jié)日的這一天,人們?nèi)覉F圓賞月,吃月餅。想必你已經(jīng)猜到這個節(jié)日了吧!對,就是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又稱拜月節(jié)、團圓節(jié),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我為什么會喜歡這個節(jié)日呢?你聽我給你細細訴說。

  因為在這一天的民俗很有趣,第一個就是吃月餅了,可隨著時代的變遷,月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有豆沙的,蛋黃的,五仁的,還有冰淇淋的……各個地方都有自己喜歡的`口味,想想都讓人直流口水啊!

  中秋你有去賞桂花了嗎?或者你的長輩們又飲桂花酒了嗎?還是你乘著月光跑到別人家的院墻內(nèi)去偷月餅和柿子呢?為什么這些風俗會跟桂花有關呢?其實賞桂花,飲桂花酒其它季節(jié)皆可,但誰不想在全家人團圓的日子一起觀賞良辰美景呢,所以賞桂花,飲桂花酒就和中秋節(jié)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不僅增加了節(jié)日的氣氛,促進親情之外,桂花寓意也是極好的,象征寶貴,子孫昌盛。

  中秋節(jié)這天各地都有非常豐富的表演活動,中秋節(jié)是我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花燈,雖然沒有元宵節(jié)那么盛大的燈會,但特色的兔子花燈也成了孩子們的樂趣之一。這種花燈活動大多數(shù)集中在南方,花燈的制作是大人們和孩子們一起完成的,用材有的選用桔子皮,有的用柚子皮,而我家用的卻是西瓜皮,做法就跟萬圣節(jié)制作南瓜燈相似。首先要買一個中等的西瓜,而且瓜皮要比較薄,用刀先在上面切開一個蓋子,然后用勺子掏光里面的果肉,在瓜底用一根竹枝插一根蠟燭,再在四周開幾個小窗,在沿著上面的一周開三四人小孔,然后用繩子扣好,上端再系到一個竹桿上。到了晚上只要點上蠟燭,周圍的孩子們都會聚在一起,比比誰的花燈做的更亮更精致。而現(xiàn)在這種風俗卻越來越淡了,就像現(xiàn)在過春節(jié)年味也越來越淡了一樣。

  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時代在不斷的變遷,許多風俗在高節(jié)奏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淡了,但我希望大家一起記住我們的歷史,好好守住節(jié)日的風俗傳統(tǒng)吧!

民風民俗作文11

  貼春聯(lián)自然是春節(ji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家戶戶對春聯(lián)都要精挑細選,貼于門上,增加喜慶的氣氛,尤其是祖父祖母那輩的,對于這種美好的遐想,自是十分憧憬的。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人們在窗上等其余地方貼“福”字,“!弊殖浞直憩F(xiàn)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演變至今,已經(jīng)成了倒貼“!弊,象征幸福到了,福氣已到。

  傳統(tǒng)的春節(jié),無非是包餃子,放鞭炮,穿新衣服,走親戚……而現(xiàn)在,這樣的習俗是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是取而代之的潮流,一些青少年組成一個旅游團,邊旅游邊團圓。雖說一個時代要有一個時代的東西或代表,可那些習俗,畢竟是集結了當時中國人民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老人希望子女早點回家的一份心意,它連接著你與父母彼此的關心。

  團圓夜,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會不遠千里而趕回家來,坐下來陪父母一起吃個團圓飯,大家一起動手包餃子,用早就搟好的皮包著肉餡,也偶爾會包些蔬菜或海鮮。因餃子酷似元寶,大有“招財進寶”等吉祥寓意,因此,餃子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新年倒計時的時候,就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尤其是男孩子,左手拿著打火機,右手拿著鞭炮,“噼噼啪啪”,頓時,整個天空鋪滿了鞭炮,被映得亮堂堂,猶如白晝。

  分壓歲錢,無疑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拿著那一個個紅包,錢摸在手里的感覺可真好。我曾經(jīng)不止一次的'想著,我相信,這也使孩子們最真實的想法吧。當你在偷偷地數(shù)錢時,這種感覺別提多美了。按舊時的說法,有一只妖怪名叫“祟”,人人避而遠之,而有一位老者,拿了一枚銅板,壓在一位孩子的枕頭下,“祟”來侵犯不成,于是,這個方法便沿襲下來。

  春節(jié)的食俗也是很有講究的。走親戚時,飯桌上總是少不了一碗年糕,因為年糕又稱“年年糕”(年年高),象征著你的親戚對你新的一年工作與生活更上一個臺階的美好祝愿。另外,我們通常把餃子叫做“萬萬順”,酒水叫做“長流水”,金魚叫做“年年有余”,這條魚只能看,不能吃,名為“看余”。每一份食品都寄托著親人們對你新的一年生活和和美美,事業(yè)飛黃騰達的美好祝愿。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民風民俗作文12

  年糕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非常耳熟吧。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它寓意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古人用詩稱年糕:年糕寓意好運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之所以叫年糕那么當然它也有一個來歷。據(jù)說: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建筑闔閭大城,建成后,大宴眾將群臣慶功。只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到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貭I后他密囑身邊

  隨從說:‘我死后,如國家遭難,民饑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缢希樽玉愫髞碓庹_陷身亡,吳國被越軍橫掃而滅。這時都城斷糧,餓殍遍野。隨從們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yōu)榱思o念并銘記伍子胥的功績與忠烈,就在春節(jié)這一天家家吃年糕。聽了這段傳說我相信大家對年糕有了些了解吧!現(xiàn)在讓我來教大家怎么做年糕吧!

  先把許多的糯米,放入一個大的木桶在木桶下面開個洞,放上過濾網(wǎng),用一個打塞子堵住放入冷水浸泡15至60分鐘小心翼翼把糯米洗干凈,把水裝進大桶,再把蓋子蓋上;然后,往鍋里倒水,將大桶放進去,用火燒15分鐘就可以出鍋了。出鍋后,打開桶的蓋子,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鍋熱氣騰騰的粥。這樣子大米才會更柔軟。這時候打開那個蓋子水流湍急,這就是塞子的用途。

  下一個步驟是把瀝干水分的米飯倒到石磨上,拿起大錘,往米飯上用力地捶,還不時要翻來翻去,將糯米錘了幾下后再拿去廚房蒸,蒸了又捶,捶了又蒸,一個大大的'酷似面團的米團出現(xiàn)在我面前。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是定型,往手上抹點油,再揪出一個米團子,揉圓了,再壓出一個不大不小的餅來。過了十五分鐘,這個任務也完成了。奶奶把我們自己做的年糕切成段,煎了煎后,加上醬油,一道美味的醬油年糕就完成了。

民風民俗作文13

  泱泱華夏,浩浩中華,綻放著五十六朵耀眼的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別具一格的民風民俗。讓我們走進民族大觀園,一起去了解一下各具不同的民風民俗吧!

  首先讓我們走進哈薩克族,認真了解一下哈薩克族的民風民俗。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yè)。在牧區(qū),春、夏、秋三季他們都住在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天住平頂土房。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qū),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然后讓我們走進塔吉克族,詳細了解一下塔吉克族的民風民俗。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種青稞、豌豆、小麥等耐寒作物,初夏趕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獲、過冬,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適應生活環(huán)境的特色。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高筒帽,以黑絨為面,上繡數(shù)道花邊,帽沿下翻時,掩住雙耳和面頰,可御風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圍裙,所戴圓頂繡花棉帽綴有后簾可保暖,外出時在帽上系方形白色頭巾,新嫁娘則系紅色頭巾。男女都穿氈襪,穿野羊皮軟靴,用耗牛皮作靴底,輕柔堅實,適于攀緣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飲奶茶,以肉食為上好食品。各具不同的民風民俗,就像鮮艷的花朵,五彩繽紛,美不勝收。

  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這赤縣神州,上下五千年之中,盛放著五十六朵鮮艷的民族之花。不一樣的菜肴,不一樣的習俗,不一樣的服飾,不一樣的風景,無不讓我們回味無窮。

民風民俗作文14

  吳江的民風民俗,有襪底酥,有青團子,有粽子糖,有八寶鴨,有臘八粥,還有有春節(jié)吃的年貨……襪底酥

  襪底酥,一個像橢圓形的餅,咬上一口,里面的味道甜甜的,酥酥的,會有餅屑站在嘴巴上,這可是同里古鎮(zhèn)的特產(chǎn)。外面的皮上偶爾一些,比皮稍微小一點的紅印章,別以為,它有“毒”,其實,這種紅色的印章并沒有“毒”,還是可以食用的。里面松松的,軟軟的。前面幾口沒有什么味道,到中間有一點甜蜜蜜的甜味,可以吃出來一共有三層。如果,咬的不怎么幸運,還會斷掉,更會有“碎片”掉下來,這樣就浪費了!

  青團子,俗話說就是青色的團子。外面滑滑的,軟軟的,柔柔的`,有一點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口,哇沒有一點的清涼的感覺,稍微有一點空心,面粉不會故意放的很多,而是,把中心的位子留出來,感覺有什么液體會流下來一樣。清涼的青團子,吃了以后,會使渾身都是汗水的你,不會繼續(xù)流汗,會涼爽一陣子,如果你是男生,那么就沒有效果咯!

  粽子糖,俗話說就是像粽子的形狀一樣的糖。甜甜的,硬硬的,酥酥的,當然也有一點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小口,會感覺有一點像酥

  糖,就是那種麻麻的感覺。

  粽子糖有五彩繽紛的顏色,有黃色,有紫色,有藍色,還有綠色……

  八寶鴨,俗話說就是鴨里面,把它的五臟六腑掏空,放上八寶飯,在鍋里面的蒸。我最喜歡吃的就是八寶飯,因為它糯糯的,香香的,很美味。

  太湖三白,俗話說有白絲魚,白蝦和銀魚。白絲魚,柔嫩,滑滑的,最適合清蒸了!

  白蝦,白色的肉,嫩嫩的,用白煮也是最適合不過的了。銀河,應該是銀魚炒蛋,那當然是最好吃的!

  水八仙,俗話說有茭白、蓮藕、水芹、芡實(雞頭米)、茨菰(慈菇)、荸薺、莼菜、菱八。又稱“水八鮮”。茭白一般都是跟毛豆一起炒著吃的,蓮藕脆脆的,水芹和肉絲一起炒。我最喜歡吃的是雞頭米炒蝦仁,還有莼菜湯……

  春節(jié)的年貨有,豬蹄肉,臘腸……這些都是中國風味的年貨,很是經(jīng)典。

  民風民俗,美在特色。

民風民俗作文15

  過年嘍!過年嘍!新的一年又來到了。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過年是有怎樣來歷嗎?有怎樣的習俗嗎?哈哈,就讓我來告訴大家吧!

  相傳以前,有一頭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這天,村里的.人們便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人們準備上山避難。這時,從村外來一個乞討老人。鄉(xiāng)親們誰都顧不上這位乞討老人。只有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老人笑道:“婆婆若讓我借宿一夜,定把‘年’攆走!卑胍箷r分,“年”獸闖進村,發(fā)現(xiàn)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燈火通明,還傳來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澳辍弊钆录t色、火光和鞭炮聲,只能夠狼狽逃躥。第二天,人們回來之后,村里依然安然無恙。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每家每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守更待歲。這種風俗越傳越廣,最后成為了中國民間最隆重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知道了過年的來歷,就讓我們再去了解一下紹興人是怎樣過年的吧!在紹興,一跨入農(nóng)歷十二月,人們就忙著準備過年:裹粽、撣塵、殺雞宰鵝、曬魚干、醬豬肉,準備新年的衣裳,購買贈送親友的禮品。

  臘月二十三晚上,每家每戶都要送灶神上天。送灶神后,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紹興人叫祝福菩薩,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人們都說,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撣掃、洗刷得干干凈凈。

  大年夜,首先要給祖宗分歲,就是祭祖。祭祖之后,一家人就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夜飯所備飯菜是最為豐盛的一餐。年夜飯后,就是“辭歲”,小孩向長輩行禮,長輩將事先用紅紙所包的錢幣分發(fā)給晚輩,俗稱“壓歲錢”。在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有些人會燃放爆竹,俗稱放關門炮仗。有些人則嬉戲娛樂,通宵不眠,直至天明,俗稱守歲、坐長命夜,據(jù)說坐長生夜可以保佑長生不老。

  過年的習俗,紹興和外地大同小異。在新年舊歲交替一個月里,人們就是這么忙碌著的。

【民風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作文12-21

民風民俗作文01-15

民俗民風的作文07-05

關于民風民俗作文11-18

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作文11-11

有關民風民俗作文02-27

關于民風民俗的作文01-24

(精華)民風民俗作文02-27

民俗民風的作文15篇【經(jīng)典】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