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每天無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費者;積極付出,才是人生創(chuàng)造者。什麼都沒做,就是空過的人生;若能不斷付出利益人群,就是大好的人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靜思的語錄79句,一起來看一下吧。
1、身外的環(huán)境,要天天整理,心地的風光,要常保清凈。
2、有愿放在心里,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種,皆是空過因緣。
3、以誠待人、以德服人,是最好的管理方式。
4、一個缺口的杯子,換一個角度看它,它仍是圓的。
5、生長于高巖之孤蘭,仍能散發(fā)稀有之馥郁香氣。
6、收獲必先耕耘、成功須靠努力,付出才能獲得,貢獻才受尊重。
7、不得因他說,棄舍于親友,若聞他語時,當須善觀察。切莫聽片面之詞,智者善護其心。善察是非正邪,不受迷惑。
8、利人之善為真善,利己之善為假善。
9、給生命一個微笑的理由,別讓心承載太多的負重;給自己一個取暖的方式,以風的執(zhí)念求索,以蓮的姿態(tài)恬淡,將歲月打磨成人生枝頭最美的風景。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云間……
10、真正的快樂,不是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11、每一天都是故人的開始,每一個時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12、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13、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為能為,才能昇華自我的人格。
14、對父母要知恩,感恩、報恩。
15、家庭和諧,即使物質貧乏,仍是富在天倫之樂中;否則再多的錢財,也抵不過家庭失和的苦惱和缺撼。
16、別人罵我不諒解我,我反而要感謝他們給我修行的境界。
17、以親子之心教導學生,付出無限的關懷與愛心,教育不要只停留在知識的言教,除身教外,最重要是心教。
18、不要把能行善的身體,用在吃喝玩樂上,應該身行好事。
19、修行并非所謂的長篇大論,也不是高深難解的抽象概念,而是如實且深切地了知人性的本然。
20、心地空時,宇宙虛空都可容納,心地滿時,容不了一滴水,一粒砂。
21、心正邪魔不侵;自作自受,無可怨之天,無可尤之人。
22、靜思語錄:開口傷神氣,舌動惹是非。
23、愛的教育是愛他,教育他的同時,也要啟發(fā)他愛人的心。
24、命是可以改變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25、圣人與凡夫的境界,最大的差異在于圣人可以自我掌握時空。
26、要做事,不要怕人事,事是人做出來的。
27、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向自己想。
28、修養(yǎng)是從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累積而成。
29、時間可以造就人格,成就事業(yè),也可以儲積功德。
30、有人點燈求光明,其實真正的光明在我們的心里,佛前的燈不要刻意去點,要緊的是點燃我們的心燈。
31、付出愛心后要懂得感恩,懂得縮小自己。
32、人真正的財富在行善。
33、路是人走出來的,千里之遙始于初步。
34、教導別人也要分內外,對內要正,對外要柔。
35、靜思語錄:原諒別人是美德,原諒自己是損德。
36、將氣憤的境,轉為柔和的心境,再轉換為友愛,這個世間將愈益完美。
37、有哲理的靜思語錄:多一次原諒別人就多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38、滴水成河——將一滴滴的雨水集合起來,就可形成一條河。
39、要把握做好事的因緣,一旦因緣消逝,想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雖然想做好事,卻想等到有錢或有機會才去做,應知人生無常!只要有因緣,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力量,也要趕快去做。力量、因緣會合起來,就能成就無量功德。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莫輕小善而不為,更莫貪積財物而不捨。
40、人自身的煩惱,比身外的冤家更厲害!因此,應該常常警惕自己,莫讓良知睡著了。良知一旦睡著,則殺、盜、淫、妄等種種罪業(yè)都會發(fā)生。
41、人之所以虛偽,只因貪欲心起。若能棄除貪欲煩惱,也無雜念,無欲無為,才能得到真「善」和快樂。
42、忍,是幫助你做好事、修好行的最大力量。能持忍者,沒有什麼事辦不到。
43、道德的昇華,關鍵在於「忍」。假如每個人都有一分忍辱精神,就不會凡事斤斤計較。
44、恒心、毅力能如「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難與阻礙都能突破。
45、人若能時時反觀自照,檢討心念是否貪著名聞利養(yǎng),久久之,心靈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諸風靜,心持半偈萬緣空」的境界。
46、時時以清凈解脫的愛心,秉承過去生所播下的遠因,成就現在的近緣,更擴展長情於未來。
47、移民好比將一棵土生土長、枝椏正茂盛的樹木移植他處,除了得適應新的水土外,還必須面對新的節(jié)氣時序;而且能否如在故土般成長茁壯,仍是個未知數!
48、誠是發(fā)自內心、自動自發(fā)的精神。若有這分自動自發(fā)的精神,人生再辛勞都不會覺得苦。
49、美滿的人生,不在物質、權勢、名利及地位,而在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情誼。
50、肯付出心力為別人服務的人,因抱持義務的精神,而能心甘情愿、任勞任怨;盡管再怎么忙碌,心中也會感到無限快樂和喜悅。
51、想擁有一個清凈的社會并不難,但需先從無數個我與你開始做起。想要求整體的美,也必須從個體開始;有無數個美的個體,才會有大整體的真善美。同樣的,向往生活在菩薩的世界,自己就必須先學習做菩薩。
52、一個人的修養(yǎng)如何衡量?應是在誠于內,而形之于外。待人接物、言談舉止……一切行動都充分表現內在的修養(yǎng)。
53、人生在世,常會接觸復雜的人事;所謂修行,就是要藉復雜的人與事來練心。
54、修行,得靠自己精進地啟發(fā)自我靈明的覺性,不能期待不勞而獲的成果。
55、除了對人與事必須信實外,講經說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談神通怪力、聳重人心的言論;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識水準,引導眾走善道。
56、修學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場。二、要有駱駝的耐力——工作時,要有駱駝般的耐勞和耐力。三、要有獅子的勇猛——努力精進如獅子的威猛。
57、行重即行儀莊重,舉止有節(jié);是故行重則有德。
58、學佛的修養(yǎng),是要每個人保持平等心,看見任何人都能起歡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59、心與性是一樣的,于佛稱為性,于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開水叫水,加上茶葉就叫茶,加上咖啡則叫咖啡。其實同樣是一杯水,但咖啡與茶都是水以外的東西。
60、佛教徒常說功德無量,是指對該做的事從不計較,無限量地做、及時地做,而且不求回報,此即真正無量的大福報,亦即所謂的力德無量。
61、佛陀說:生命在呼吸間。人無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無法擋住死期,讓自己永住人間。既然生命去來這麼無常,我們更應該好好地愛惜它、利用它、充實它,讓這無常、寶貴的生命,散發(fā)它真善美的光輝,映照出生命真正的價值。
62、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以為有苦惱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為佛教是消極、逃避現實的,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是有知識、有志節(jié),要追求宇宙真諦、深討生命奧祕之士,需要了解宗教——尤其是佛教。
63、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為自己,一切只為眾生求安樂,寧可拾己,以自己的犧牲使他人得到安樂。
64、人出生時,是一身赤裸裸地來;在世間忙碌了幾十年,到最后也是一物不帶而赤裸裸地走!
65、身為佛弟子,就應學習佛陀的精神,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并與眾生同苦樂。能做到人我一體,就是成功的人生,亦可稱為有意義、有感情,真正活生生的人生。
66、愛本來就無窮無盡,擴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長慧命;縮小則成自私自利,增長惡業(yè)。
67、愛心、慈心、悲心是女性的優(yōu)點,如何引導先生做好事、走好路,是做太太的責任。
68、無色彩的愛——時不計長短,地不分遠近,人不分宗教與種族,只要有苦難,我們看得到、聽得到、做得到,都應盡量去付出,決無希求回報的心念。愛得普遍,愛得透徹,愛得乾凈俐落,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純凈真愛。
69、人有二耳、二眼、一口、雙手、雙腳,此中道理:是要人多聽、多看、少說話、多做事。修行貴在身體力行,說一丈不如行一寸。
70、很多人都在做的事不一定對,當螢火蟲都去撲火的時候,您也去嗎?
71、貪睡眠、愛閑聊,對所學的東西不感興趣,做事懶懶散散,急躁而沒有耐心,是導致墮落的重大原因。
72、爭,只能"為善競爭"、"與時日競爭"——一旦爭的對像從自我投射到別人身上時,爭就成為一個很不安的字,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73、真正的圣人,既強又柔。他的強是柔中事剛,剛中帶柔;柔能調服眾生,剛能堅強已志。
74、身心不健康的人,是社會一種負擔。
75、如果有人告訴你:‘據說……'’據說‘兩字,就有一半不是事實。
76、天上最美是星星,人聲最美是溫情。
77、嘉言沒有行為相隨,就像風吹河邊蘆葦。
78、最好的醫(yī)生應該是自己。
79、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求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