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春望》詩詞1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全詩格律嚴整,對仗精巧,聲情悲壯,充分地表現(xiàn)出詩人愛國之情。接下來分享《春望》的意思和賞析。
《春望》原文及翻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qū)里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zhàn)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fā)疏稀插不上簪。
賞析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xiàn)了“沉郁頓挫”的藝術(shù)風格。且這首詩結(jié)構(gòu)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jié)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zhuǎn)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zhàn)事持續(xù)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huán)環(huán)相生、層層遞進,創(chuàng)造了一個能夠引發(fā)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xiàn)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nèi)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春望》詩詞2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全詩格律嚴整,對仗精巧,聲情悲壯。接下來分享春望杜甫翻譯賞析和詩意。
杜甫春望翻譯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翻譯: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qū)里荒草叢生。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戰(zhàn)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fā)疏稀插不上簪。
杜甫春望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痹娖婚_頭描寫了春望所見。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游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被o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案袝r”、“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zhàn)火已經(jīng)連續(xù)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jié)束。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nèi)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戚景象,內(nèi)心焦慮至極。
杜甫春望詩意
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lián)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yīng)首聯(lián)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yīng)頸聯(lián)思家之憂,尾聯(lián)則強調(diào)憂思之深導致發(fā)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充分地表現(xiàn)出詩人愛國之情。
《春望》詩詞3
漢壽城春望
唐代:劉禹錫
漢壽城邊野草春,荒祠古墓對荊榛。
田中牧豎燒芻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華表半空經(jīng)霹靂,碑文才見滿埃塵。
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天來了,漢壽城邊野草叢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長滿荊榛。
田里的牧童燒化著丟棄的芻狗,路上的行人在觀看墓前的石麟。
經(jīng)過雷電轟擊,華表已經(jīng)半毀。由于積滿灰塵,碑文僅可辨認。
不知什么時候又發(fā)生滄海桑田的變化呢,到那時,這里又會成為南北交通的要津。
注釋
漢壽:縣名,在今湖南常德東南。
荊榛:荊棘。
牧豎:牧童。
芻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拋棄。
陌:田間小路。
石麟:石頭雕刻的麒麟,這里泛指古代王公貴族墓前的石刻。
才見:依稀可見。
東瀛:東海。東瀛變:指滄海桑田的變化。
要路津:交通要道。
賞析
這首詩雖然極力地描繪了漢壽城遺址的荒涼、破敗的景象,但是格調(diào)毫不低沉。在興和廢的轉(zhuǎn)化之中,充分地表現(xiàn)了詩人發(fā)展變化的樸素辯證觀點,使全詩充滿了積極的進取精神。這首詩打破了一般律詩起、承、轉(zhuǎn)、合的框框,首、頷、頸三聯(lián)渾然一體,極力鋪陳漢壽城遺址的荒蕪、破敗的景象,構(gòu)成了全詩的整體層次。
首聯(lián)的出句點明了“春望”的地點,含蓄而又凝煉地表現(xiàn)漢壽城已是一片廢墟了!耙安荽骸比肿屓水a(chǎn)生聯(lián)想,如果漢壽不是一片蕪城,還象當年那樣人煙輻輳,無比繁華,春日遲遲,一派生機的話,詩人怎么會用城邊野草剛剛發(fā)芽來描繪它的春色呢。首聯(lián)對句勾勒出來的景物頗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獨沒有人煙。正因為此,詩人用“對”字組合起來的柯、墓、荊、榛之類愈多,便使人愈感荒涼。
頷聯(lián)雖有“牧童”和行人”出現(xiàn),但也沒有增添任何生氣。牧豎燒芻狗予田中,說明墳山冷落,祭掃無人“田地荒蕪,可牧牛羊。符人著石麟于陌止。是因為荊榛莽莽,別無可以觀賞盼景物,唯古墓前石獸群尚可注目而已。
頸聯(lián)清楚地告訴人們漢壽城今非昔比,當年繁華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敗不堪了。當年指示路途的華表,如今已經(jīng)被雷電轟擊得半殘,縱橫的斷碑,通體蒙塵,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華,今朝破敗,盡在殘缺華表,斷裂石碑中顯露了出來。詩人不惜耗費大量筆墨大寫特寫這樣的破敗和荒涼,完全是為著尾聯(lián)的富有哲理性的議論作準備的。
從這首詩的尾聯(lián),“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談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即興和廢是互相依存,互相轉(zhuǎn)化的。詩人認為:興和廢不是永恒的,不變的;而是有興就有廢,有廢就有興,興可以變成為廢,廢亦可以變成為興的。這正如老子所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樣,是具有樸素辯證法觀點的。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為作者貶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馬時作,作者想起登臨古城的所見所感,想見滄海桑田的巨變,唏噓不已,便寫下了這首詩。聯(lián)系詩人一向關(guān)心國計民生的創(chuàng)作背景,可知這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而是長期感情積淀的爆發(fā)。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jù)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寫了《再游玄都觀絕句》,表現(xiàn)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以后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jiān)分司東都的閑職。
會昌元年(841年),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晚年到洛陽,與朋友白居易、裴度、韋莊等交游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閑適,和白居易留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與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對吟唱和佳作。此后,他歷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會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陽,享年七十一歲。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哲學成就——唯物主義傾向
劉禹錫的哲學思想具有鮮明的唯物主義傾向。主要著作是《天論》三篇。在宇宙論方面,他的唯物主義思想比柳宗元更進步。關(guān)于自然與人的關(guān)系,劉禹錫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他認為,人之所以產(chǎn)生唯心主義思想,是與社會現(xiàn)實有密切關(guān)系的!胺ù笮小钡臅r候,社會上“是為公是,非為公非”,人們就不會產(chǎn)生禍福來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時候,社會上是非顛倒,人不能勝天,天命論就在人間得到了宣揚的條件;“法小弛”的時候,社會上是非不清,人們就會對天命將信將疑。劉禹錫用社會實踐解釋天命論產(chǎn)生的根源,是在認識論方面的一個重大貢獻。這也是劉禹錫對有神論社會根源的看法。他認為,在法大行的社會里,是為公是,非為公非,蹈道必賞,違善必罰,人們就會說,禍福決定于人的行為,與天沒有關(guān)系。在法大弛的社會里,是非顛倒過來,賞恒在佞,罰恒在直,人們對不合理的現(xiàn)象找不到解釋,就不得不把一切歸之于天。他又認為,當“理明”時,人們就不會講“天命”;當“理昧”時,就不會不講天命。劉禹錫從法弛和理昧來解釋有神論產(chǎn)生的根源,可謂見解獨到,他指出神是人在一定條件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他在所寫的《天論》三篇中,力求把柳宗元與韓愈的論戰(zhàn)深入下去,進一步探索天人關(guān)系問題。他認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與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點,“交相勝”,“還相用”。人雖不能干預自然界的職能和規(guī)律,但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春望》詩詞4
。20xx荊州)
古詩文閱讀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8.(2分)詩歌表達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9.(2分)請賞析“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边@一名句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詞鑒賞:杜甫《春望》閱讀答案
8.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答對一半得1分)
9.在戰(zhàn)火連綿不斷的'日子里,消息隔絕。作者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能激起人強烈的共鳴。(意近即可)
《春望》詩詞5
天津橋春望
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
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
宮鶯銜出上陽花。
雍陶詩鑒賞
唐代的東都洛陽,是僅次于京都長安的大城市。它前當伊闕,后據(jù)邙山,洛水穿城而過,有“天漢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橋即據(jù)此而聞名。天津橋一帶,高樓四起,垂柳成陰,景色優(yōu)美。唐朝帝王為了享樂,皆頻幸東都。高宗一生先后到洛陽七次。上元年間,他下令于天津橋北,跨洛水興建上陽宮,雕甍繡闥,金碧輝煌。武則天更改東都為神都。終其一朝,除返回長安住過兩年外,均在此度過。她建造明堂,擴大宮苑,將上陽宮修葺得更加豪華富麗,作為寢宮。
開元年間,玄宗也曾五次來洛陽,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梢哉f,洛陽城繁華熱鬧之際,正是唐帝國全盛之時。安史之亂,洛陽兩遭兵侵,毀壞嚴重,而唐朝從此一蹶不振。天寶以后,帝王不復東幸,舊日宮苑,遂日荒廢了。所以,洛陽城的興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衰敗,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游絲隨風飄蕩。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減當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非昔比。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盡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群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梁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jīng)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宮鶯銜著一片殘花飛出墻垣。面對著這番情景,詩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嘆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fā)議論,靜觀默察,態(tài)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客觀的描寫中,蘊藏著作者吊古傷今的沉郁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作者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zhuǎn)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后映襯,對照鮮明。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自然感受到歲歲春天重臨,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這正是以樂景寫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敖鸬铋]”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nèi)的凄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墻外尋覓春光,從側(cè)面烘托出上陽宮里凄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jié),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作者難訴說的深沉感嘆,含而不露,淡而有韻,堪稱全詩中精彩的一筆。
《春望》詩詞6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盼逖月稍。安史之亂爆發(fā)后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睹物神傷。詩人將自己的所見所感,高度凝練地熔鑄在40個字里,這就是有名的《春望》詩。
這首詩是杜甫寫的,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前四句寫目睹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想親人愁苦,充溢離情。
、破纷x賞析
首聯(lián):這是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后已經(jīng)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驚心呢!這一聯(lián)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頷聯(lián):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此聯(lián)向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以詩人為“感”“恨”的主體;āⅧB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另一種以花、鳥為“感”“恨”的主體。這自然是詩人移情于物的結(jié)果。這兩種解釋實質(zhì)上并無區(qū)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
本聯(lián)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頸聯(lián):“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币馑际亲蚤_春以來戰(zhàn)火愈燒愈熾,因而跟家人難通音信。他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
尾聯(lián):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shù)形象。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鞍最^”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tài)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么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這一細節(jié)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恰皣秉c明了此城即國都長安,以“破”交代了歷史背景,以“春”標明了節(jié)令。詩人將豐富的意思寓于一個“深”字中。草木深,不僅表明人跡罕見,而且說明拋荒已久。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寫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窃姷倪@前四句內(nèi)容,都統(tǒng)在“望”中。詩人視域由遠而近,由大而小,從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鳥,視象也由整體到部分,由渾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見情,而不直書其情,其情由隱到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層層袒露。
、仍姷暮笏木,是前半部分觸發(fā)而出,又進一步有所發(fā)展。由前面的景,寫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詩人眺望春景,想望家人,盼望官軍,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結(jié),將前面感時、恨別之情概括無遺,又給人以實感,這是杜甫擅長的表現(xiàn)方法。
、扇姀慕Y(jié)構(gòu)看,首聯(lián)總寫望中所見,頷聯(lián)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頸聯(lián)通過一封家書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懸想,尾聯(lián)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
、试娭杏脭M人手法寫出詩人睹物傷情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一個細節(jié)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詩詞7
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首聯(lián)意謂:江山雖饒有興趣依舊如故,可是國家已被肆意騷擾;春日本當繁花如錦,豈奈京城一片野草。
頷聯(lián)意謂:有感于時局動蕩,看見花開而淚沾巾;苦恨于離鄉(xiāng)背井,聽到鳥語也驚心。
頸聯(lián)意謂;接連三個月,兵亂總不斷,未知親人安危否,家書最值錢。烽火,指戰(zhàn)禍
尾聯(lián)意謂:白發(fā)愈搔愈希,簪子簡直插不上。不明言愁,而怎奈一“愁”字了得!白關(guān),指白發(fā)。簪,指古代成年男子須束發(fā),故也用簪。
賞析:
這是詩人陷身于安史叛軍占據(jù)的長安,因憂亂傷春而寫下的千古名篇。面對紛飛的戰(zhàn)火,破碎的河山,詩人不禁憂心如焚,感慨萬端,詩中以明媚的`春色、美好的事物來反襯,更為深刻地表達強烈的情感,令人聞之不勝悲,誦之愁無限。
《春望》詩詞8
古詩原文
平野春草綠,曉鶯啼遠林。
日晴瀟湘渚,云斷岣嶁岑。
仙駕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凝情空景慕,萬里蒼梧陰。
譯文翻譯
平坦空曠的原野上,春天的芳草滿是綠意,
早晨的鶯鳥在遠方的樹林間啼鳴。
陽光晴和,灑落在瀟水與湘水的岸邊沙洲,
云朵斷續(xù)不接,飄揚在岣嶁山的小峰上。
得道成仙是無從盼望的,世間也非我所能承受的居處。
沉思凝神也只能空自仰慕,那萬里之外,卒于蒼梧之野的舜帝英靈。
注釋解釋
零陵: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漢建零陵郡。隋文帝滅陳,統(tǒng)一南北,廢零陵郡,置永州總管府。零陵即永州。
瀟湘:湖南瀟水和湘江的合稱。瀟水出自湖南永州市藍山縣紫良鄉(xiāng)野狗山南麓,湘水出自廣西興安越城嶺海洋山,二水自永州芝山蘋島匯合,自湘江發(fā)源地至衡陽,謂之瀟湘,而大部分在永州境內(nèi),因而永州也有瀟湘之稱。
渚(zhǔ主):水中間的小塊陸地。
岣嶁:衡山的主峰。
岑(cēn):岑崟(yín),山高峻貌。司馬相如《子虛賦》:“岑崟參差,日月蔽兮。”此為岣嶁山之高峻。
仙駕:駕,特指大禹的車!掇o源》:“古代神話傳說,禹在此(岣嶁峰)得到金簡玉書!
凝情:凝,凝聚,集中,這里指懷著深情。
景慕:崇敬景仰。
蒼梧:山名,即九嶷山,在今湖南永州。
陰:通蔭。
詩文賞析
唐代后期由于人煙稀少,蔡家機場一帶的湘江東岸尚未開墾耕種,為一片平野!皶扎L啼遠林”,進一步說明此片平野面積廣闊,一片蔥綠的草地。地勢低平的濕地土壤中含氧低,不適林木生長,林木多分布平野邊緣丘陵上,故曰“遠林”。
“瀟湘渚”即巴洲灘,詩人清晨泛舟而下,首先到達巴洲灘。此時已早晨七八點鐘,一個大好晴天,適宜詩人深入民間訪問,考察風土民情!霸茢噌笉忉,岣嶁岑,乃指“衡山”,它的最高峰為祝融峰。此句意含詩人北望長安,視線被“衡山”所擋。這是詩人曲折表達受迫害的貶謫心情。古史相傳,大禹曾驅(qū)車到洞庭以南考察水情,禹是傳說中的上古圣人之一。此句暗指唐憲宗效法先圣堯舜治理天下!笆劳痉撬巍 ,應(yīng)從積極方面去理解,反映詩人一心報國無門,被貶南荒之地,時刻思念重返朝廷,效忠君皇,為國為民盡自己一份歷史責任而不可能,詩人多么盼望皇帝召其北歸。詩的最后兩句切題,舜帝南巡野死九嶷。詩人一向以邀堯舜為師,表明自己的歷史責任感。中國歷史上不少志士仁人都具備此種歷史責任感,所以他們成為中華民族歷史的脊梁。這兩句詩實寫蒼梧,即九嶷山,暗指舜帝的英明,借喻唐憲宗以興堯舜之風為己任,能召回永貞革新志士重返朝廷,效忠皇帝,實現(xiàn)政治革新。這僅僅是詩人的主觀愿望,此句蘊含詩人多少相思淚!
柳宗元26歲中博學鴻詞科,步入仕途,“超取顯美”,任禮部員外郎,雖是六品京官,卻有資格參加早朝議事。現(xiàn)在身處逆境,成了被禁錮的囚徒,他在零陵深入民間訪貧問苦,這是一般被貶斥的朝官不可能自覺做到的'。所以只有把握柳宗元政治革新的進步思想本質(zhì),才能理解詩人在元和四年春深入民間之舉的緣由!澳榭站澳,萬里蒼梧陰”,詩的落腳點在一個“陰”字上,其實還是空望一場,但又表現(xiàn)詩人強烈的愛國愛民的激情,這是歷史上進步文人的共同心態(tài)。
這是首次發(fā)現(xiàn)柳宗元貶永十年,第一次寫于今冷水灘區(qū)管轄地域的詩,為研究柳宗元政治革新思想的人民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初步認定《零陵春望》寫于元和四年春。此時柳的姨父崔敏已任永州刺史,有了保護傘,所以他的行動較前自由一些,因此盼望回長安的心情更急切。這一時期柳宗元寫了一些信向長安親友求助,設(shè)法返回朝廷,這是詩人寫《零陵春望》的內(nèi)心企圖。由于唐憲宗及保守派對柳的歧視,致使柳宗元貶永十年不得被召回供職,反而貶到嶺南柳州而客死任所。柳宗元一生仕途多舛,報國無門,這是中國歷史上許多進步人士的共同命運!
《春望》詩詞9
《春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賞析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jié)合。詩人以寫長安城里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于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來寫春天,寫出了事物睹物傷情,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出亡國之悲,離別之悲。體現(xiàn)出詩人的愛國之情。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zhuǎn)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zhàn)火經(jīng)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cè)面反映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xiàn)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jié)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發(fā),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shù)風格。
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yīng)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zhèn)涠挥坞x,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nèi)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洞和穼懹诖文耆。 詩人目睹淪陷后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一、二兩聯(lián)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lián)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 ‘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xù)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chuàng)造了氣氛。此聯(lián)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lián)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guī),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簽》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對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作者觸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并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為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山河到城,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zhuǎn)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xiāng)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白發(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春望一詩中的對偶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fā)。白頭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tài)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么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杜甫陷賊中八個月,大約寫了二十來首詩,論深沉含蓄,當以此詩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春望》詩詞10
古詩原文
春庭聊縱望,樓臺自相隱。
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荀。
泉鳴知水急,云來覺山近。
不愁花不飛,到畏花飛盡。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詩,但詩中又通過晚望折射出主人公一定的心境。
“春庭聊縱望,樓臺自相隱!币粋聊字點出了詩人初登樓臺百無聊賴的精神狀態(tài),接著是縱望所見的'景物:“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筍。
“窗外落梅,池邊春筍!闭嵌M春來的象征。面對這春天滋育出來的新鮮生命,詩人怎能不心蕩神駘!這時,詩人耳邊又響起泉水潺潺的聲音,頓時聯(lián)想到它飛濺時的洶涌,又不禁領(lǐng)受到高山在旁的飄渺之感,整個精神世界為之一振。
于是引發(fā)出一聲感嘆:“不愁花不飛,到畏花飛盡!被ㄩ_花落周而復始,本是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因而并不愁;但到“花飛盡”的時節(jié),不僅意味著萬木凋零,而且具有一去不復返的意思。
這樣,詩人的“畏”也就不僅僅是惜春傷時,而且?guī)в袑τ邢奕松纳畛粮袀。此詩在處理?nèi)在心理節(jié)奏上很有特色,堪稱佳作。
《春望》詩詞11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一、作者介紹: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鞏縣(今鞏義),中國唐朝現(xiàn)實主義詩人。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工部。又因為他居住在長安城外的少陵,也稱他杜少陵。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二、背景: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至德二載(757)。詩人當時為安史叛軍所俘,身陷長安。
三、主題:
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生情,發(fā)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戀家人的美好情操
四、譯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來了,長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傷國事,看見花開就想流淚,悵恨別離聽到鳥鳴反而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延續(xù)了幾個月,一封家書抵得上萬兩黃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愁白了的頭發(fā)越搔越稀疏短少,簡直不能插簪。
五、句子理解:
1、首聯(lián)
一個“破”字,寫出國都長安淪陷,城池殘破,使人觸目驚心,一個“深”字,寫出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涼,令人滿目凄然。眼前人事和永恒時空的.對比,使詩人更強烈地感覺著內(nèi)心的荒涼寂寞,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2、頷聯(lián)
感傷國事,花也會流淚,懷恨離別,鳥也會驚心。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花鳥以感情,移情于物,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作者憂國思家的感情,批判了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災(zāi)難。
(另一種說法是:詩人從小處落筆,情因景生,景隨情移,詩人為國家殘破和親人離別而傷愁,所以看見繁花爛漫,反使之痛苦流淚,聽到鳥鳴也感到心驚。運用了反襯的手法。)
3、頸聯(lián)
寫戰(zhàn)火連續(xù)不斷,一封家書抵得上萬兩黃金。運用對偶、夸張的修辭,寫出了戰(zhàn)爭持續(xù)時間長,家書的彌足珍貴,表達了作者憂國思家的感情。
4、尾聯(lián)
愁白了的頭發(fā)越搔越稀疏短少,簡直不能插簪。寫愁之深切,情境悲苦!鞍最^”因愁而生,“搔”,即抓撓,表示心緒煩亂。“更短”,言愁的程度越來越深。這一細節(jié),含蓄而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六、藝術(shù)寫法:
1、前兩聯(lián)以“望”字統(tǒng)攝,詩人俯瞻仰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
2、借景抒情,情注全詩。開篇四句寫景,寫國都淪陷,一片荒涼,后四句直接抒情,詩人憂國思家。
3、格律嚴謹,對仗工整。
《春望》詩詞12
教材分析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
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lián)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yīng)首聯(lián)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yīng)頸聯(lián)思家之憂,尾聯(lián)則強調(diào)憂思之深導致發(fā)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xiàn)了詩人的愛國之情。
教學目標
1.背誦默寫《春望》,了解五言律詩的特點。
2.在自讀自悟、合作探討中理解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3.體會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jīng)》起,經(jīng)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xiàn)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chǎn)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心情,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zhuǎn)變時期。公元755年爆發(fā)了安史之亂,第二年,詩人杜甫知道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jié)果被安祿山叛軍拘留在長安。春天又來了,詩人登高遠望,山河依舊,然而國家卻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長安城一片殘破景象。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表達感時恨別、憂國憂民之情的五言律詩《春望》。
三、學習《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jié)合注釋試著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并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zhàn)亂烽火已持續(xù)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發(fā)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發(fā)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1)本詩是在什么背景下寫的?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于安史之亂之后。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占領(lǐng),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fā)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
明確:
詩的首聯(lián)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后,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皣粕胶釉凇,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zhàn)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凄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lián)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頸聯(lián)“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于戰(zhàn)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么難得、多么珍貴啊!
詩的尾聯(lián)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shù)形象。詩人滿頭白發(fā)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jié)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3)本詩的情感是通過什么來抒發(fā)的?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小結(jié)
1.寄情于物
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
2.這首詩格律嚴整。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五、作業(yè)
背誦并會默寫《春望》。
《春望》詩詞13
歲月靜謐 恍似寂寞如香 年華如夢一般 總是在一個恍惚間 將無知變不知 將不知變作再也不知!
他年有月應(yīng)聞人 可卻不知更該相思是何人!
來世杳杳 不見西橋倚月、小樓映空 可卻總有一抹倩影盈笑
只是......不見 再也不見!
何人許了這一世情 又是何人斷了這三千癡纏 ?
故去煙花幾時艷
來日弦音何月鳴
茶語依舊韻芬芳
只是蔦蘿不戀春
一念起 情戚戚 卻不見梧桐樹下憩“鳳凰”
牽縈的藤條余溫依在 只是艷彩羅衫何許?落月長詞何在?
惘然輕逝 誰人順手拈花怡情? 歲月不辭 誰人福祿安康健在?
你不悲 因你許它一世情 你不喜 因你不見亦不知!你輕渡故去的蹤跡 可在回眸之時看那垂簾燭影、風拂眉心?
盈塵逝去誰堪憐
曉夢殤情惜晚垂
渴盼芙蕖待露雨
奈何溫婉不知秋
筏書幾筆 落寞幾分 倏然間竟以不見蕭蕭風月情! 是情心難托亦是海誓難留?又或者那只是時過進遷 風華退去后的闕闕一笑
那日星朗云遙 淚凝語噎 不見孱影幽幽 不聞喃喃碎語 只憶故里香塋 奈何 不望碑 空滿懷!
紅塵一世 誰人不曾滄海一粟 誰人不曾順隙而落 悄然無聲 只是紅霞滿肩 裙擺弄蝶之時 是否應(yīng)回身止步 看那笑顏如花
麗人長恨候鳥歸
三月寢夢葭生灰
晚秋輕梳夜似涼
亭前曲徑望霜茫
涼意雖濃 但聘婷未晚 盛情雖深 但婉約以暮
曾輕撫鉛華 纏膩妖嬈 為何回顧之際 只剩半指余香?
一束梨花 一枝海棠 怎可裝飾你的`夏天
一夕晚晴 一季徜徉 怎能客串你的人生
若梧桐見在 你可愿羅衫端整 徐步它下?若琴音未闌 你可愿念盡古今長詞?
《春望》詩詞14
[唐]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作品賞析:
唐代的東都洛陽,是僅次于京都長安的大城市。它前當伊闕,后據(jù)邙山,洛水穿城而過,有“天漢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橋即據(jù)此而得名。天津橋一帶,高樓四起,垂柳成陰,景色宜人。唐朝帝王為了享樂,皆頻幸東都。高宗一生先后到洛陽七次。上元年間,他下令于天津橋北,跨洛水興建上陽宮,雕甍繡闥,金碧輝煌。武則天更改東都為神都。終其一朝,除回長安住過兩年外,均在此度過。她營造明堂,擴建宮苑,將上陽宮修葺得更加豪華富麗,作為自己的寢宮。開元年間,玄宗也曾五次來洛陽,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可以說,洛陽城繁華熱鬧之際,正是唐帝國全盛之時。安史之亂,洛陽兩遭兵燹,破壞嚴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天寶以后,帝王不復東幸,舊日宮苑,遂日漸荒廢了。所以,洛陽城的興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日衰,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游絲隨風飄揚。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減當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事已非。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盡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群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梁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jīng)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而今一片寂寥,只有宮鶯銜著一片殘花飛出墻垣。面對著這番情景,詩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fā)議論,靜觀默察,態(tài)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的描寫中,蘊藏著作者吊古傷今的沉郁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作者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zhuǎn)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后映襯,對照鮮明。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這正是以樂景寫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敖鸬铋]”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nèi)的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墻外尋覓春光,從側(cè)面烘托出上陽宮里凄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jié),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作者難以訴說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韻,堪稱全詩最精彩的一筆。
《春望》詩詞15
古詩原文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譯文翻譯
天津橋下春水浸潤著紅霞,如煙細柳微風中拂岸傾斜。
車輦不再來金殿久已關(guān)閉,鶯兒飛出銜著上陽宮中花。
注釋解釋
天津橋:即洛橋,簡稱津橋,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橋,在今河南洛陽西南,是洛陽名勝之一。
風絲:微風。斜:韻腳念xiá。
翠輦(niǎn):皇帝乘坐的車子。這里借指皇帝。
宮鶯(yīng):泛指宮中所棲之鳥。上陽:上陽宮,唐高宗時建造,在洛陽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橋附近,高宗常居此聽政。
創(chuàng)作背景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衰敗,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詩文賞析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游絲隨風飄蕩。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減當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非昔比。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盡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群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梁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jīng)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宮鶯銜著一片殘花飛出墻垣。面對著這番情景,詩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嘆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fā)議論,靜觀默察,態(tài)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客觀的描寫中,蘊藏著作者吊古傷今的沉郁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作者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zhuǎn)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后映襯,對照鮮明。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中,表現(xiàn)了歲歲春天重臨,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這正是以樂景寫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
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敖鸬铋]”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nèi)的凄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墻外尋覓春光,從側(cè)面烘托出上陽宮里凄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jié),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作者難訴說的深沉感嘆,含而不露,淡而有韻,堪稱全詩中精彩的一筆。
【《春望》詩詞】相關(guān)文章:
《春望》詩詞12-25
杜甫《春望》古詩詞賞析04-07
《春望》說課稿02-28
《春望》教學反思03-09
《春望》說課稿10篇02-28
描寫春的經(jīng)典詩詞02-15
《春宿左省》詩詞鑒賞04-13
關(guān)于春的朗誦詩詞07-21
望優(yōu)秀作文03-01
望海潮說課稿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