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jīng)典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臨江仙》的古詩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臨江仙》的古詩詞1
畫舸、蕩槳,隨浪前,隔岸虹!鹾牲c斷秋容。疑水仙游泳,向別浦相逢。鮫絲霧吐漸收,細腰無力轉(zhuǎn)嬌慵。
羅襪凌波成舊恨,有誰更賦驚鴻。想媚魂杳信,算密鎖瑤宮。游人漫勞倦□,奈何不逐東風(fēng)。
賞析/鑒賞
柳永由秋日枯荷、荷塘彩虹,想起了曹植在《洛神賦》里所描寫的荷花盛開的夏日荷塘里洛神宓妃戲水游泳,以及銀河鵲橋牛郎織女相聚的情景來!傲璨ㄎ⒉,羅襪生塵”行動輕盈像飛鳥一樣,在水波上細步行走,腳下升起蒙蒙水霧;“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體態(tài)輕盈柔美像受驚后翩翩飛起的鴻雁,身體健美柔曲像騰空嬉戲的游龍。這美輪美奐景致已成舊恨,賦寫這景致的詩人已作古,只留下“媚魂香信”“密鎖瑤宮”了。
最后“漫勞倦”的詞人發(fā)問道:“奈何不逐東風(fēng)”?水仙已去,情景猶在,為何不像曹植那樣翻山越嶺,上下追蹤,尋找洛神遺留下的足跡呢?詞人知道,《洛神賦》只不過是曹植所作的一場清夢,一種綿綿不絕的思念之情。詞人之所以最后“質(zhì)疑問難”,實質(zhì)是詞人的一種幻滅哀傷的徒然發(fā)泄與哀嘆而已。
劃動船槳,高大的畫船隨著波浪似箭飛奔,隔岸荷塘上空出現(xiàn)一道絢麗的'彩虹,枯荷占盡秋色。想起了曹植《洛神賦》中的“灼若芙蕖出淥波”句子來,好像水仙洛神宓妃在那夏日的荷塘里戲水游泳,又似牛郎織女相逢在銀河的鵲橋之上。水仙輕薄如同鮫絲吐霧的上衣,在陣陣輕風(fēng)中隨風(fēng)飄動,細腰無力更顯得柔弱倦怠。
眼前,在這滿目枯荷的秋日的池塘里,那“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美輪美奐已成舊恨,賦寫“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詩人已不復(fù)存在。料想艷麗的水仙洛神宓妃以及曹植贈與她的信物玉佩,還靜默地深鎖于瑤宮里吧。游人徒然疲勞,為何不像曹植那樣翻山越嶺,上下追蹤,尋找洛神遺留下的足跡呢?
《臨江仙》的古詩詞2
《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①》
作者:晏幾道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②,落花人獨立③,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④,兩重心字羅衣⑤。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⑥。
【注釋】
①臨江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又名《謝新恩》、《采蓮回》、《瑞鶴仙令》、《畫屏春》、《庭院深深》。
②卻來:重來,再來。
、勐浠ǎ捍藘删湓瓰槲宕毯暝。
、苄√O:歌女名。
⑤心字:沈雄《古今詞話》謂為衣領(lǐng)屈曲如心字。
、薏试疲褐干咸O。
【翻譯】
夢醒時覺得人去樓空為孤寂困鎖,酒醉醒來但見門簾低低下垂。去年春天離別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時。她想起凋殘的百花中獨自凝立,霏霏細雨里燕子雙雙翱飛。
記得與歌女小蘋初次相見,她穿著兩重心字香熏過的羅衣。通過琵琶的彈奏訴說出自己的相思。當初曾經(jīng)照著小蘋歸去的明月仍在眼前,而小蘋卻已不見。
【賞析】
這是一首感舊懷人的名篇,當為作者別后懷思歌女小蘋所作。詞之上片寫“春恨”,描繪夢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寫相思,追憶“初見”及“當時”的情況,表現(xiàn)詞人苦戀之情、孤寂之感。全詞在懷人時,也抒發(fā)了人世無常、歡娛難再的淡淡哀愁。
上片起首兩句,寫午夜夢回,只見四周的樓臺已閉門深鎖;宿酒方醒,那重重的簾幕正低垂到地!皦艉蟆、“酒醒”二句互文,寫眼前的實景,對偶極工,意境渾融!皹桥_”,當是昔時朋游歡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樓空。詞人獨處一室,在寂靜的闌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獨與空虛。企圖借醉夢以逃避現(xiàn)實痛苦的人,最怕的是夢殘酒醒,那時更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了。這里的“夢”字,語意相關(guān),既可能是真有所夢,重夢到當年聽歌笑樂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歡離合的`感慨。起二句情景,非一時驟見而得之,而是詞人經(jīng)歷過許多寥寂凄涼之夜,或殘燈獨對,或釅酒初醒,遇諸目中,忽于此時煉成此十二字,如入佛家的空寂之境,這種空寂,正是詞人內(nèi)心世界的反映。第三句轉(zhuǎn)入追憶!按汉蕖,因春天的逝去而產(chǎn)生的一種莫名的悵惘。“去年”二字,點明這春恨的由來已非一朝一夕的了。同樣是這春殘時節(jié),同樣惱人的情思又涌上心頭!奥浠ㄈ霜毩,微雨燕雙飛”寫的是孤獨的詞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對著飄零的片片落英;又見雙雙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輕快地飛去飛來!奥浠ā、“微雨” ,本是極清美的景色,在本詞中,卻象征著芳春過盡,傷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雙飛,反襯愁人獨立,因而引起了綿長的春恨,以至在夢后酒醒時回憶起來,仍令人惆悵不已。這種韻外之致,蕩氣回腸,令人流連忘返!奥浠ā倍,妙手天成,構(gòu)成一個凄艷絕倫的意境。
過片是全詞樞紐!坝浀谩,那是比“去年”更為遙遠的回憶,是詞人“夢”中所歷,也是“春恨”的原由。小蘋,歌女名,是《小山詞自跋》中提到的 “蓮、鴻、蘋、云”中的一位。小晏好以屬意者的名字入詞,小就是他筆下的一個天真爛漫、嬌美可人的少女。本詞中特標出“初見”二字,用意尤深。夢后酒醒,首先浮現(xiàn)在腦海中的依然是小蘋初見時的形象,當時她“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彼┲×_衫子,上面繡有雙重的“心”字。此處的“兩重心字”,還暗示著兩人一見鐘情,日后心心相印。小蘋也由于初見羞澀,愛慕之意欲訴無從,唯有借助琵琶美妙的樂聲,傳遞胸中的情愫。彈者脈脈含情,聽者知音沉醉,與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古詩文 )說盡心中無限事”同意!芭谩本,既寫出小蘋樂技之高,也寫出兩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許已經(jīng)無語心許了。
結(jié)拍兩句不再寫兩人的相會、幽歡,轉(zhuǎn)而寫別后的思憶。詞人只選擇了這一特定情境:在當時皎潔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飄然歸去。李白《宮中行樂詞》:“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庇郑拙右住逗喓喴鳌罚骸按蠖己梦锊粓岳,彩云易散琉璃脆!辈试,借以指美麗而薄命的女子,其取義仍從《高唐賦》“旦為朝云”來,亦暗示小蘋歌妓的身分。結(jié)兩句因明月興感,與首句“夢后”相應(yīng)。如今之明月,猶當時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懷,已大異于當時了。夢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舊是苦戀,執(zhí)著到了一種“癡”的境地。
這是晏幾道的代表作。在內(nèi)容上,它寫的是小山詞中最習(xí)見的題材——對過去歡樂生活的追憶,并寓有 “微痛纖悲”的身世之感;在藝術(shù)上,它表現(xiàn)了小山詞特有的深婉沉著的風(fēng)格。可以說,這首詞代表了作者在詞的藝術(shù)上的最高成就,堪稱婉約詞中的絕唱。
【講解】
這首詞抒發(fā)作者對歌女小蘋懷念之情。據(jù)他在《小山詞·自跋》里說:“沈廉叔,陳君寵家有蓮、鴻,蘋、云幾個歌”晏每填一詞就交給她們演唱,晏與陳、沈“持酒聽之,為一笑樂”晏幾道寫的詞就是通過兩家“歌兒酒使,俱流傳人間”,可見晏跟這些歌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有一首這樣的《破陣子》。柳下笙歌庭院,花間姊妹秋千。記得青樓當日事,寫向紅窗夜月前,憑伊寄小蓮。絳臘等閑陪淚,吳蠶到老纏綿,綠鬢能供多少恨,未肯無情比斷弦,今年老去年?梢,這首《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不過是他的好多懷念歌女詞作中的一首。比較起來,這首《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更有其獨到之處。
《臨江仙》的古詩詞3
古詩原文
幽閨欲曙聞鶯轉(zhuǎn),紅窗月影微明。好風(fēng)頻謝落花聲。隔帷殘燭,猶照綺屏箏。
繡被錦茵眠玉暖,炷香斜裊煙輕。淡蛾羞斂不勝情。暗思閑夢,何處逐云行?
譯文翻譯
天將亮?xí)r,幽閨中又聽到婉轉(zhuǎn)的鶯鳴,微明的紅紗窗里,印著正在西沉的月影。一陣好風(fēng)頻頻地吹落殘花,每一瓣落花都落地有聲。帳外的那支殘燭,還照著繡屏下的古箏。
繡被錦褥的呵護,使如玉的肌膚暖意融融,床邊那住燃香,斜旋的輕煙在裊裊飄動。她的淡眉含羞地微皺著,仿佛在惋惜夢斷時那份歡情。心里還在想著夢中的'人,不知他在何處飄泊旅行?
注釋解釋
轉(zhuǎn):一作“囀”。
月:一作“日”。
頻謝:頻頻吹落。謝:一作“聽”。
隔帷:帷帳外。
綺屏箏:彩屏下的古箏。
錦茵:錦制的褥墊。眠玉:睡眠中的女子。玉,如玉的肌膚,此指女子。
斜裊:裊裊斜飄。煙輕:一作“輕煙”。
淡蛾:淡眉。不勝情:承受不了相思之情的煎熬。
處:一作“事”。云:代指行蹤不定的游子。
詩文賞析
起兩句,寫天將明的情景。屋外邊傳來陣陣婉轉(zhuǎn)的鶯啼。朦朧的月影散射窗間,幽閨已見微明的曙色,“聞鶯轉(zhuǎn)”,先從聽覺角度著筆。最先使人從睡眠中醒來的外界刺激是聲音,首句正是閨人清晨初醒時剎那間的感受。“紅窗”句,再從視覺方面推進一層,仍只是從表象寫來,尚未進入人的內(nèi)心世界:‘“好風(fēng)頻謝落花聲”,由景入情。詞中抒情主人公已開始思想活動。落花之聲,似有還無。然而在黎明的幽靜環(huán)競中,已被敏感的閨中人覺察到了,因有“風(fēng)”故,所以測知,并喚起了某種微妙的感情。一“謝”字。已露閨怨的本意。隔著薄薄的簾帷,暗淡的殘燭還照著掛在繡屏上的寶箏,而箏,早已不彈了,情人遠去,無人來欣賞主人公的樂聲!案翎 倍,運用暗筆。以屏箏作襯,側(cè)面寫出閨人的孤寂!蔼q照”二字,筆意纖問。晚間睡前見此,清晨醒后仍見此觸目感懷,而當日相對調(diào)箏的歡i隋境也可想而得之了。上片五句,表面純是客觀描述,然個中自有人在。這種手法,為《花間》所擅,情馀言外,“不止以濃艷見長也”(沈雄《柳塘詞話》)。
下片換筆,描寫閨人的情態(tài)和心理活功。“繡被”句,以秾艷之筆寫凄涼之意,此亦唐五代詞家絕詣。她睡在溫暖的繡坡錦茵之中,靜看著炷香的裊裊輕煙。在空中盤繞擴散。此情此景,何以為懷。“淡蛾羞斂不勝情”,她含著嬌羞。半斂著淡畫的雙眉。在這孤寂的清晨,她想到了“暗思閑夢,何處逐云行?”方才那一場好夢,夢里相見的歡娛,醒后己再難尋覓。遠方的游子,像那縹緲無定的行云,將要飄流遠方。末兩句,是全詞點睛之筆。用意與馮延巳《蝶戀花》詞“幾日行云何處去”略同,而毛詞寫自己夢逐行云而行。亦不知其處,則更深一層了。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將這首詞作為優(yōu)秀艷詞的例句舉出,是有一定道理的。
《臨江仙》的古詩詞4
宋代晏幾道《臨江仙·身外閑愁空滿》
身外閑愁空滿,眼中歡事常稀。明年應(yīng)賦送君詩。細從今夜數(shù),相會幾多時。
淺酒欲邀誰勸,深情惟有君知。東溪春近好同歸。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
譯文
當你在階前與女伴斗草時我們初次相見,當你在樓上與女伴穿針時我們再次相逢。少女踏青斗草游戲。只見你在階前和別的姑娘斗草,裙子上沾滿露水,玉釵在頭上迎風(fēng)微顫,那活潑唯美的情態(tài)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次是七夕,少女夜須穿針乞巧拜新月。我和你在穿針樓上重逢,只見你靚妝照人,眉際沁出翠黛,羞得粉臉生出嬌紅,我們兩個人已是生情意,卻道得空靈。不料華年似水,伊人亦如行云,不知去向了。
注釋
、倥R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原曲多用于詠水仙,故名。
、诙凡,古代春夏間的一種游戲。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但宋代在春社、清明之際已開始斗草。
、鄞┽槪钙咴缕呷掌咔晒(jié)!段骶╇s記》載:“漢宮女以七月七日登開襟樓,寄七子針”,以示向天上織女乞求織錦技巧,稱之為“七巧節(jié)”。
④“羅裙”句,七夕月夜,你身著羅裙,裙?jié)裣懵;頭戴玉釵,鬢插香花,立于夜風(fēng)之中。唐·溫庭筠《菩薩蠻》云:“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fēng)。”
、荨傲魉本洌瑥睦铎稀傲魉浠ù喝ヒ,天上人間”句化來,此處指女子去遠,無處尋覓。
⑥行云,這里用“巫山云雨”的典故。這里指心愛的女子行蹤不定。
⑦飛雨,微雨。
全文賞析
小晏多愁善感,對于人生,總是放不下他的思考,歡會之際難遣閑愁,春日臨近頓生希望,悲愁與歡樂,聚合與離散,總是此消彼長起伏回旋,在他的心靈之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波瀾。這首《臨江仙》詞,就可以看作是他的感情長河中泛起的一朵浪花。
詞的上片寫的是與友人在一起的酒筵歡會,卻以“眼中歡事常稀”來表現(xiàn),使歡樂也蒙上一層愁苦的陰影。因為聚會稀少,故而特別珍惜;因為珍惜,故而更怕這段歡事的終結(jié);因為怕它終結(jié)故而要仔細地數(shù)一數(shù)究竟還有多少個相聚的日子。作者真切地表述了細膩的心理活動,很是耐人尋味。
下片當以“東溪春近好同歸”為核心,表述了作者對生活的取向和希望!皽\酒”與“深情”兩句,就其句式與內(nèi)涵而論,又是相互糾葛在一起的,這種筆法,本是《臨江仙》詞牌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習(xí)慣性的寫作要求,其間有對比,有連結(jié),或為對仗,或為互文。這兩句是說:淺酒無別人可勸,惟君能勸;深情無別人可知,惟君能知。這樣就把席間歡會的主客雙方的親密關(guān)系交代了出來。“東溪”,即東邊的溪山,泛言風(fēng)景秀麗之處,并不是實有的地名。選個好去處,攜同歸隱共賞春光,也就不會再有異地分離的情況了——這只不過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而已。最后兩句是由“春近”二字引發(fā)出來的想象中的東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用十個字總寫春景,并不容易。選材欲其美,大概至少須得做到這么幾點方能合乎要求。
《臨江仙》的古詩詞5
臨江仙(上巳日游海昌王氏園,吳宰效及中散兄)
倦客身同舟不系,輕帆來訪儒仙。
春風(fēng)元巳艷陽天。夭桃方散錦,高柳欲飛綿。
千古海昌佳絕地,雙鳧暫此留連。
通宵娛客破芳尊。蘭亭修禊事,梓澤醉名園。
臨江仙(尉姜補之托疾臥家作)
郊外黃垓端可厭,歸來移病香閨。
象床珍簟共委蛇。耆婆尋草盡,天女散花遲。
小雨作寒秋意晚,檐聲與夢相宜。
冷侵羅幌酒煙微。試評書五朵,何似畫雙眉。
臨江仙(席上和呈中散兄及吳令)
寶觀岧山堯飛雉堞,登臨恍欲升仙。
野桃官柳襯吳天。春風(fēng)寒食夜,遺恨在封綿。
聞道東溟才二里,銀濤直與天連。
憑誰都卷入芳尊。賦歸歡靖節(jié)消渴解文園。
臨江仙(燕諸部使者)
自古吳興稱冷僻,菰城水浸粼粼。
回星難望使車塵。如何三日飲,并有五行人。
文似枚皋加敏速,記書易若張巡。
幕中無用郄嘉賓。他年浮棗會,莫忘兩溪春。
臨江仙
千古烏程新釀美,玉觴風(fēng)過粼粼。
歌聲未辨起梁塵。九天持斧客,來作繡衣人。
夙有辭華驚乙覽,傳聞獻頌東巡。
未應(yīng)握節(jié)久賓賓。一封馳詔旨,卻醉上林春。
臨江仙(與葉少蘊夢得上巳游法華山九曲池流杯)
小樣洪河分九曲,飛泉環(huán)繞粼粼。
青蓮?fù)乱殉蓧m。羽觴浮玉甃,寶劍捧金人。
綠綺且依流水調(diào),蓬蓬酹鼓催巡。
玉堂詞客是佳賓。茂林修竹地,大勝永和春。
臨江仙(章圃賞瑞香二首)
二月風(fēng)光濃似酒,小樓新濕青紅。
碧琉璃色映群峰。更攜金鑿落,來賞錦薰籠。
調(diào)客舊留□月旦,此花清軟纖秾。
未饒?zhí)m蕙轉(zhuǎn)光風(fēng)。赤闌呈雅艷,翠幕護芳叢。
臨江仙(二月二十二日錦薰閣賞花)
檻外奇葩江外種,嬌春未減革呈紅。
畫樓晴日斂云峰。佛香來海岸,蜀錦薦燈籠。
今夜那憂殺風(fēng)景,酒花來斗妖濃。
江梅冷淡避春風(fēng)。明朝來縱賞,應(yīng)醉綺羅叢。
臨江仙
雪壁歌詞題尚濕,春風(fēng)又見輕紅。
一枝斜插映頭峰。不辭連夜賞,銀燭透紗籠。
白發(fā)欺人今老矣,尊前羞見繁秾。
清香尤嫪虎溪風(fēng)。海棠須避席,佳種謾蠶叢。
《臨江仙》的古詩詞6
臨江仙·海棠香老春江晚
唐代和凝
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樓霧縠涳濛。翠鬟初出繡簾中,麝煙鸞佩惹蘋風(fēng)。
碾玉釵搖鸂鶒戰(zhàn),雪肌云鬢將融。含情遙指碧波東,越王臺殿蓼花紅。
譯文
海棠花的馨香已經(jīng)殘盡,春江正臨日暮時分,小樓籠罩在輕紗一般的薄霧里,那么縹緲迷蒙。當年在珠繡的簾子中,美麗的發(fā)鬢剛剛束成,麝香的煙氣和鸞鳳的玉佩,引來陣陣吹拂蘋花的春風(fēng)。
寶玉發(fā)釵一步一搖,釵上的鸂鶒花飾相隨顫動。雪的肌膚和如云的發(fā)髻就像要化解消融,她滿懷深情遙指綠水的東面,那里是越王的亭臺宮殿,蓼花開的正紅。
注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詞牌,為雙調(diào)小令。此詞使用的格律是雙調(diào),五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老:殘。
霧縠(hú):輕紗般的薄霧。
涳濛(kōngméng):縹緲迷茫。
翠鬟:女子烏黑的發(fā)髻,此處代指女子。
麝(shè)煙:火爇(ruò)麝香所散發(fā)出的香氣。
鸞佩:雕有鸞鳳的`玉佩。
蘋風(fēng):掠過蘋花的風(fēng)。這里比喻女子如初開蘋花惹人注意。
碾玉釵:研磨制成的玉釵。
鸂鶒(xī chì):此指釵上鸂鶒鳥型的花飾。
戰(zhàn):顫動。
越王臺殿:指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王的亭臺宮殿,亦即女子故國宮殿。
蓼(liǎo):一種生長在水邊的草本植物,花色或紅或白。
《臨江仙》的古詩詞7
《臨江仙》
晏幾道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臨江仙》
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jié)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fēng)。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臨江仙》
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臨江仙》的古詩詞8
臨江仙
薛寶釵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fēng)卷得均勻。
蜂團蝶陣亂紛紛。
幾曾隨流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
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fēng)頻借力,送我上青云。
【詩詞鑒賞】
寶釵在拿出她這首詞之前,有這樣一段議論:“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謅了一首來,未必合你們的`意思!彼瓉硎且鞣肝恼碌。
同前面幾首柳絮詞低回的調(diào)子截然相反,寶釵這首詞充滿了開朗樂觀的情緒。從寶釵的角度看,這同她“行為豁達,隨分從時”的性格一致;從《紅樓夢》作者的意圖看,似乎是讓她樂觀一陣,把未來想得十分美好,然后再讓她失望。即先讓她“登高”,然后再讓她“跌重”!昂蔑L(fēng)頻借力,送我上青云”,無根的柳絮飄上青云又怎么樣?能永遠留在天空中嗎?最后還是免不了“隨流水”,“委芳塵”。作者讓寶釵故作樂觀語,實際隱含著諷刺意味。有人根據(jù)寶釵這首詞罵她是“野心家”,想向上爬,想奪“寶二奶奶”的寶座云云,未免過于穿鑿附會,作者未必有此意圖。
《臨江仙》的古詩詞9
【原文】
夜飲東坡醒復(fù)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fēng)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譯文】
夜深宴飲在東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來的時候仿佛已經(jīng)三更。這時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輕輕地敲了敲門,里面全不回應(yīng),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
經(jīng)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于我自己,什么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鉆營!趁著這夜深、風(fēng)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釋】
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間。
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 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營營:周旋、忙碌,內(nèi)心躁急之狀,形容為利祿竟逐鉆營。
夜闌:夜盡。
縠紋:比喻水波細紋。縠,縐紗。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xué)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xué)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這首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九月。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有時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lǐng)略人生的哲理。這就是此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
賞析
上片賞析
這首詞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fēng)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xiàn)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tài)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展現(xiàn)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fù)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fù)醒,醒而復(fù)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皻w來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tài)。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fù)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弊吖P至此,一個風(fēng)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lián)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賞析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fā)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fēng)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脫離現(xiàn)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fēng)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chǎn)物。它引發(fā)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征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zhuǎn)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復(fù)雜的人生觀中,由于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余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臨江仙》的古詩詞10
千古武陵溪上路,桃源流水潺潺?蓱z仙侶剩濃歡。黃鸝驚夢破,青鳥喚春還。
回首舊游渾不見,蒼煙一片荒山。玉人何處倚欄干。紫簫明月底,翠袖暮云寒。
譯文
深夜嚴寒,我在簡陋的旅店里孤枕難眠,皎潔的'月光照著半夜起床趕路的我。細雨霏霏,秋菊盛開,我急急忙忙趕上了回家的渡船。
鷗鳥潔似白雪,河水清似藍天,讓我想起了家鄉(xiāng),不禁遐想,回到了家,小孩會抓著衣角,笑我滿頭白發(fā)吧。
注釋
、偃A顛:頭上白發(fā)。
全文賞析此詞抒情氣氛極濃。武陵路上,依然桃源流水。仙侶去后,留下綿綿相思。雖然黃鸝驚夢,青鳥喚春,而舊游安在!回首往事,感慨萬千。眼前唯有蒼煙一片,荒山橫目,玉人何處!結(jié)尾兩句,情思纏綿,余意無限。通篇情深意摯,曲折婉轉(zhuǎn),柔和含蓄,意境幽美。
《臨江仙》的古詩詞11
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shù)闕,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fēng)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注釋
[1]扃(jiōng):門環(huán)、門閂等。在此謂門窗關(guān)閉。
[2]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遠安”。
賞析/鑒賞
這首詞作于建炎三年 ,即119 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這首詞不單是她個人的悲嘆,而且道出了成千上萬想望恢復(fù)中原的人之心情。
起句直接采用歐陽文忠公《蝶戀花》詞首韻“庭院深深深幾許”全句,連疊三個“深”字,乃比興之作。貌寫閨情,實蘊國恨。第二句:“云窗霧閣常扃”是用韓文公《華山仙女詩 》“云窗霧閣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 ”,再加強“深”的`意境 ,“常扃”與陶靖節(jié)《歸去來辭》“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同一機杼,孤寂之心 ,憂憤之情,躍然紙上。詞境靜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難為懷 !傲颐份酀u分明”一句,寫景如畫,不設(shè)色,淡墨鉤線,著一“漸”字,為點睛之筆“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鋪敘,合時、合地,境界自成 。“春歸”,時間概念 ;“秣陵樹”空間概念,意謂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來臨了 ;“人老”,“老”字,時間概念 ,“建康城”空間概念,痛北人將老死南陲,創(chuàng)造出一悲慟欲絕的境界上片造境,下片言情 !案性乱黠L(fēng)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今昔對比,無限感喟。建炎之初,清照抒寫了許多語悲意明的政治詩,希望朝廷能以社稷蒼生為重,誰知中原恢復(fù)大業(yè)竟至蹉跎。詞人面對著南渡偏安的悲劇,既傷北宋之亡,又痛平生所業(yè)盡付東流,百感交集 。“誰憐憔悴更雕零”破碎山河無人收拾,詞人憔悴瘦損、流落江南 !霸嚐魺o意思,踏雪沒心情”,以寫實結(jié)。元宵在北宋是萬民同樂的燈節(jié),試燈,乃北宋官民預(yù)賞燈節(jié)之俗,今則“ 試燈無意思”;清照初到建康,踏雪登石頭城,北望中原,今則大勢已去,恢復(fù)無望,而金兵日熾,慘酷的現(xiàn)實哪里還有心情去預(yù)賞花燈,踏雪尋詩呢。
南渡以后,清照詞風(fēng),從清新俊逸,變?yōu)樯n涼沉郁,這首《臨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準確編年的詞作。國破家亡,奸人當?shù)溃瑐中愁苦,只能用曲筆婉達。少女時代的清純,中年時代的憂郁,一化而為老年時期的沉隱悲愴。
《臨江仙》的古詩詞12
臨江仙(自詠)原文:
我似萬山千里外,悠然一片歸云。
宮銜猶自帶云云。
誰知前進士,已是故將軍。
閑坐閑行閑飲酒,閑拈閑字閑文。
諸公留我笑紛紛。
一枝簪寶髻,六幅舞羅裙。
臨江仙(自詠)注釋
【前進士】尚未授官的進士。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投刺謂之鄉(xiāng)貢,得第謂之前進士。”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王禹玉》引宋蔡寬夫《詩話》:“自聞喜宴后,始試制兩節(jié)於吏部,其名始隸曹,謂之關(guān)試,猶今之參選。關(guān)試后始稱前進士!鼻辶赫骡牎斗Q謂錄·學(xué)政》:“唐代有舉人、進士之名,特為不第者之通稱……及第者及稱前進士。程大昌《雍録》引唐人詩云‘曾題名處添前字’,此為及第者稱前進士之確據(jù)!
《臨江仙》的古詩詞13
古詩原文
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觴。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xiāng)。
譯文翻譯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兒已經(jīng)有十多年了,但是因為你的到來,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今日送別,請你將我的傷心之淚帶回家鄉(xiāng),灑向江頭一吊。我又何嘗不知道故鄉(xiāng)的好啊,自己飄零已久,賦歸無日,自成天涯孤涼客。
哪里悲涼的愁緒你不會知道,早已被我吟斷的衷腸已不會再過分傷愁。今日殷勤給你送上離別的酒宴,希望你能盡興。我的身軀就好像傳舍一樣輾轉(zhuǎn)流離,何處才能是我的家鄉(xiāng)。
注釋解釋
臨江仙:雙調(diào)小令,唐教坊曲!稑氛录啡搿跋蓞握{(diào)”,《張子野詞》入“高平調(diào)”。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韻,后片六平韻。
憑:憑仗,煩請。
離觴:離杯,即離別的酒宴。
詩文賞析
此詞將送別的惆悵、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鄉(xiāng)思的愁悶交織在一起,表達了詞人極度傷感悲苦的心緒。詞的上片寫悲苦的由來、發(fā)展和不能自己的情狀,下片寫送別的情懷及內(nèi)心的自我排遣。
開頭兩句“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寫的是作者十年來對亡妻的徹骨相思。蘇軾愛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蘇家以后,一直很細心地照顧著丈夫的生活。蘇軾于婚后五年開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蘇軾身邊充當賢內(nèi)助。蘇軾性格豪爽,毫無防人之心,王弗有時還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慣于逢迎的所謂“朋友”,夫妻感情極為深篤。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僅二十六歲。這對蘇軾來說,打擊非常之大。為了擺脫悲痛的纏繞,他只好努力設(shè)法“忘卻”過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卻”,越是不易忘卻。從王弗歸葬眉山至妻弟王緘到錢塘看望蘇軾,其間相隔正好“十載”,這“十載”蘇軾沒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卻”所起的作用不過是把紛繁堆積的難以忍受的悲痛,化為長久的有節(jié)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緘的到來,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憶;日漸平復(fù)的感情創(chuàng)傷重又陷入了極度的痛楚之中!皯{將清淚灑江陽”,憑,憑仗,煩請。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別,請你將我傷心之淚帶回家鄉(xiāng),灑向江頭一吊。王緘此來,與蘇軾盤桓數(shù)日,蘇軾得知“故山好”,自感寬慰,但又覺得自己宦跡飄零,賦歸無日,成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從中來。所謂“悲涼”,意蘊頗豐。蘇軾當時因為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內(nèi)心本來就有一種壓抑、孤獨之感,眼下與鄉(xiāng)愁、旅思及喪妻之痛攪混一起,其心情之壞,更是莫可名狀了。
過片“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切入送別的詞旨。毋庸置疑,王緘的到來,蘇軾悲涼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幾分暖意,而王緘又要匆匆離去,作者自然感到難以為懷了,于是國憂、鄉(xiāng)思、家恨,統(tǒng)統(tǒng)融進了“別愁”之中,從而使這別愁的分量更有千鈞之重!皻w來欲斷無腸”,是說這次相見之前及相見之后,愁腸皆已斷盡,以后雖再遇傷心之事,亦已無腸可斷了!耙笄谇腋M離觴”一句,意借酒澆愁,排遣離懷,而無可奈何之意,亦見于言表。
結(jié)尾兩句,蘇軾吐露將整個人生一切看破之意!稘h書·蓋寬饒傳》云:“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閱人多矣!贝嗽~“此身如傳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變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毙摹昂翁幨俏徉l(xiāng)”暗用其意。對此,顧隨評曰:“人有喪其愛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詞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當初沒你!H寺勚蛑^其徹悟,識者聞之,以為悲痛之極致也。此詞結(jié)尾二句與此正同!保ā额欕S文集·東坡詞說》
《臨江仙》的古詩詞14
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guī)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
別巷寂寥人散后,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翻譯
宗廟難獻的櫻桃已落盡——全都隨著春天歸去,無知的粉蝶兒還是尋樂雙飛。杜宇轉(zhuǎn)化的子規(guī)在小樓西面夜夜泣血鳴啼。倚著樓窗的玉鉤羅幕了望,惆悵地看著幕煙低垂。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們都以紛紛散去,凄然欲絕面對煙草低迷。爐里的香煙閑繞著繪飾鳳凰的衾枕。但見她愁容滿面空持羅帶,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注釋
櫻桃:初夏時結(jié)果實,古代有帝王以櫻桃獻宗廟的傳統(tǒng)。
落盡:凋謝之意。
翻:翻飛。
金粉:婦女裝飾用的鉛粉,這里借指蝴蝶的翅膀。
子規(guī):鳥名,即杜鵑鳥的別名。
啼月:指子規(guī)在夜里啼叫。
寂寥:冷冷清清。
低迷:模糊不清。
閑裊: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fēng)輕輕擺動,這里指香煙繚繞悠閑而緩慢上升的樣子。
鳳凰兒:指繡有鳳凰花飾的絲織品。這里指飾有鳳凰圖形的或制成風(fēng)凰形狀的香爐。
持:拿著。
羅帶:絲帶。
恨依依:形容愁恨綿綿不斷的樣子。
賞析
詞的上片主要是寫主人公獨處傷懷,春怨無歸的悵恨、無奈之情。首句由寫景入,點明時間、環(huán)境,先營造出了一種春盡無歸的氛圍,暗示著主人公傷春懷憂的情勢,也昭示出全詞的主旨和思路!暗本涫欠磳,眼中所見之活潑歡快,更映襯出主人公內(nèi)心的孤苦無奈。三句“子規(guī)啼月小樓西”,有聽覺,有視覺,而且點明時間已是夜半之后,主人公卻依舊難以入眠,顯見是愁思紛擾,怨恨滿心。雖然櫻桃、蝴蝶、杜鵑等都是春夏交際的景物,但其中恐怕亦另有深意。有人說,“櫻桃落盡”和“子規(guī)啼月”都是用典,意寓為:“用櫻桃難獻宗廟、杜宇(子規(guī))失國的兩個典故,寫傷逝之情、亡國的預(yù)感,用心良深!保ㄆ讶、梅龍《南唐二主詞全集》)。分析起來,不失其理。李煜這位南唐后主盡管做得很不稱職,但國勢危亡、百姓罹難這樣的大事他還是心中有數(shù)的,只是己無大計、士無良策,雖然終日憂思,但卻無可奈何,所以在這里以典喻今,以思婦喻憂恨,當是不可免的。想必當此圍城之時能作此春怨詞,思婦的哀怨和他本人的愁苦相通是更主要的原因。接下來二句寫內(nèi)景,時空的轉(zhuǎn)移依然無法抹去思婦的感傷,所以惆悵不盡,眼中的一切都有了難遣的情懷。
詞的下片起首即是“寂寥”,承上片而來,一腔心事雖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伶仃之意已躍然紙上。望穿秋水,望斷云橋,“望殘煙草低迷”,具體、形象、生動,把前句的“寂寥”賦予了更鮮活的內(nèi)容!盃t香”句是寫暗夜空室的`實景,由外轉(zhuǎn)內(nèi),由遠及近,這一轉(zhuǎn)眼本身就說明了主人公的情迷意亂。而室內(nèi)的景色還比“門巷”更“寂寥”,“閑裊”襯“空持”,一個孤苦無依、憂思無解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全詞最后一句當是詞眼,一個“恨”倒貫全篇,其中是否有李煜于亡國之憂中“回首”自己、檢討往昔的寓意,亦未可知。
全詞寫景徐徐道來,寫情卻有突兀之語,全詞意境皆由“恨”生,并由“恨”止。在寫法上是虛實相生、內(nèi)外結(jié)合,時空轉(zhuǎn)換自然、順暢,筆意靈活,喻象空泛,直抒胸臆卻不失含蓄,柔聲輕訴卻極其哀婉動人,正如陳廷焯《別調(diào)集》中所云:“低回留戀,宛轉(zhuǎn)可憐,傷心語,不忍卒讀。”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八年(975)十一月,圍城已達一年的宋軍發(fā)起了進攻,金陵城破,李煜投降,南唐滅亡。這一年,他三十九歲。次年春天,被押送的李煜到達宋都汴梁,從此過著囚徒的生活。這是他在汴梁城中的悼國傷亡之作,直抒胸懷,感情十分沉痛。
《臨江仙》的古詩詞15
原文: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yīng)是發(fā)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fēng)遲日也,別到杏花肥。
詩詞賞析:
細讀這首賞花詞,也屬于風(fēng)花雪月一類的抒情格調(diào),發(fā)現(xiàn)李清照選取的角度十分特別。第一個畫面是描繪春天的來遲,梅花的不開放;第二個畫面是描繪梅花的凋零,濃香之吹盡,而梅花盛開的場面只是在“清夢”中一閃而過。在詞人的眼中,梅花似乎沒有經(jīng)歷過枝頭爛漫的好時光。這樣苦心積慮、獨具“慧眼”的藝術(shù)選擇,只是要賦予“詠梅”以悲苦的.含義。事實上,南渡漂泊的詞人也無心賞識燦爛綻放的梅花,只是躲在房中,空任大好春光在身邊悄悄流逝。一旦來到戶外,梅花卻又已經(jīng)殘敗。其中,“憔悴損”、“玉瘦檀輕”等形象的描繪,仿佛是南渡后在愁苦中煎熬的詞人外貌形態(tài)的寫照。上下片“為誰”、“有誰知”的兩度追問,又透露出世無知音的痛苦。身為女人,李清照無法真正干預(yù)閨房外面的世界,徒喚奈何。這樣的托物言志法,與南渡前詠梅花之作,甚至是詠其他花卉之作,都有很大的差別。
【《臨江仙》的古詩詞】相關(guān)文章:
臨江仙古詩賞析03-30
臨江仙閱讀答案05-24
《臨江仙·云窗霧閣春遲》詩詞翻譯及賞析01-21
經(jīng)典古詩詞03-05
經(jīng)典古詩詞07-29
古詩詞06-09
楊慎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02-05
古詩詞好句01-07
立春古詩詞06-07
最美古詩詞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