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典誦讀古詩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典誦讀古詩詞1
[教育方針]
1、有愛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憑借注釋,了解詩句的意義。
3、感悟詩篇的內容,幻想詩篇所描繪的情形,領會朋友之間的深沉友誼。
[教育重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詩句的意思,幻想詩篇所描繪的情形,領會作者的思想愛情。
[教育課時]
1課時
一、釋題導入
1、直接揭題:今日,咱們將一同學習一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2、(課件出示詩題)你從詩篇標題中了解到了什么?
了解“使”。(浸透憑借注釋學習古詩的辦法)解讀“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教師彌補“出使”的淺顯說法:受朝廷之命去某個當地當官;元二:原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二、讀通古詩
1、把《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讀熟。
2、想一想:這首古詩給咱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局面?你從中領會到了什么?
三、讀懂古詩
1、指名讀古詩,師生一起評議,對讀得好的學生進行鼓舞。
2、讓學生說一說這首詩的大體內容,以及從中領會到的愛情。(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四、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精確地說出這首詩的詩意。
2、講堂溝通。
。1)在小組溝通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講堂上溝通。
。2)教師引導學生逐漸說出每句詩的意思。(課件出示)
、傥汲浅隂泡p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清晰:渭城的晨雨,濕潤了地上的沙土,客舍旁的楊柳在雨中格外翠綠。
②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清晰:勸好朋友再飲一杯醇香的美酒,只因西出陽關后就沒有知心朋友了。
3、引導學生說出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愛情。詩人與友人離別時的環(huán)境是怎樣的?表達了詩人對朋友怎樣的情感?
清晰:這首詩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五、講堂小結
《送元二使安西》中寫景的詩句是“,”,抒發(fā)的'詩句是“,”。這樣寫情形交融,恰當地表達出了古詩的主題,咱們在習作中也可以終究靠寫景抒發(fā)情感,這樣的作文才會有血有肉。
[板書設計]
2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寫景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抒發(fā)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情深義重
[教育反思]
在這節(jié)課的教育中,我充分調動了學生讀、背古詩的積極性。“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重復地朗誦中了解了古詩的意思,感知了詩句中包括的真情。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我相機作了輔導,引導學生留意朗誦節(jié)奏、升降調等。不足之處是少量學生為了背誦而讀,對古詩所包含的思想愛情領會得不行深入。在往后的教育中,我會讓學生在課外讀、背更多的古詩詞,進步其詩詞鑒賞的才能。
經典誦讀古詩詞2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
2、結合背景,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賞析詩歌。
3、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朗讀并背誦詩歌,要分清節(jié)奏,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2、激活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積累創(chuàng)造思維的體驗。
3、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品味詩歌的意境和內涵,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確目標
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七言絕句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于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于唐代。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很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七言絕句在詩歌各種體式中是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
今天我們學習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四首七言絕句。
【設計意圖】
本環(huán)節(jié)用從簡短介紹七言絕句導入,讓學生大略知曉七言絕句的歷史及特點,快速明確學習內容的大體定位及方式。
二、讀四首詩
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吟誦詩歌,是解讀詩歌的途徑,也是理解詩歌的前提?纯凑l能將這四首詩吟誦出詩的味道來!
1、讀準字音
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這四首詩歌,沒有把握讀準的字音要圈畫出來。
(生自由讀詩后交流生字)
課件出示: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戍(shù)
夜闌(lán)
潼關(tónɡ)
2、讀出節(jié)奏
。1)自由朗讀,體會節(jié)奏。
(2)根據指導,讀出節(jié)奏。
課件出示:
七言絕句節(jié)奏:按意義可劃分為“四三”,如“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也可以按節(jié)奏可劃分為“二二二一”,如“唯見/長江/天際/流”;或“二二一二”,如“聞道/龍標/過/五溪”等。
(3)聽讀,明確節(jié)奏。
聽名家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學生標注出朗讀節(jié)奏,并嘗試朗讀。
(4)齊讀,體會節(jié)奏。
3、學習吟誦
古人吟誦是先有曲調的,雖有曲調,但不同于唱歌,因為吟誦的曲調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說,同一首詩可以用不同的曲調來吟誦。我們應先吟準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謂的“字正”,再通過拖音,使聲腔飽滿,做到所謂的“腔圓”,字正腔圓是對吟誦的基本要求,以此來感受詩歌的韻味。
。1)標注韻腳。
課件出示:
、儆谩啊稹睒耸境鲞@四首詩的韻腳。
、趯懗雒渴自娝旱捻崱
、垌嵞_在朗讀的時候,是有拖音的。試讀出每首詩的韻腳的韻味來。
預設
課件出示:
秋詞(其一)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我言秋日/勝春。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
夜雨寄北
。厶疲堇钌屉[
君問歸期/未有,巴山夜雨/漲秋。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宋]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尚思為國/戍輪。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
潼關
。矍澹葑T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秋風吹散/馬蹄。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
(2)指名范讀,體會吟誦方法。
。3)學生比賽吟誦,讀出韻味。
師小結:教育家葉圣陶曾對吟誦做出過以下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蔽覀兛梢酝ㄟ^反復地吟誦,不斷地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不斷地加深對整首詩的理解,逐漸感悟詩歌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還可以加深對作者創(chuàng)作情境的體會。
【設計意圖】這四首七言絕句格式整齊,音韻和諧,適于學習簡單的詩歌吟誦方法。本環(huán)節(jié)從韻腳切入,通過吟誦,體會韻味。適當補充相關知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在體會中學習,提高語文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賞四幅畫
1、描繪畫面
師:通過吟誦,這四首詩在同學們的腦海中展現出怎樣的畫面呢?試著用語言描述出來。
提示:可以結合詩歌下面的解讀注釋,還可以發(fā)揮聯(lián)想、想象,運用修辭手法。
(生自由描述畫面)
2、展示交流
師指導:可多角度描述,加入想象成分,但是基本內容必須來自詩歌。
預設
課件出示:
《秋詞》(其一):自古以來,文人騷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飄浮。一只仙鶴排開云層扶搖直上,便引發(fā)我的詩情飛上云霄。
《夜雨寄北》: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我此時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正在盛滿秋池的綿綿不盡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們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窮居孤村,躺臥不起,我不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哀傷,心中還想著替國家戍守邊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聲,就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zhàn)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潼關》:久遠的高高云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吹散嗒嗒的馬蹄聲。那從群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盡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拘束似的在不斷沖擊著河岸;而西去的群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
師小結:詩歌是優(yōu)美的,語言凝練,我們描摹的語言總顯得蒼白無力,難以透徹地傳達詩中的意蘊,更讓我們體會到詩歌的美妙。
【設計意圖】詩歌就是一幅畫。本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通過描述畫面,達到理解詩意、體會意境的目的。結合第六單元所學的聯(lián)想與想象,學生可以有多種描述。核心點是訓練學生結合注釋和相關資料對詩意有自己的理解。
四、明四種情
師:這四首詩歌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呢?
提示:可以抓住詩歌中典型景物即意象分析,也可以抓住表達情感的關鍵詞分析。
(生自由交流,師點評,引導生運用適當的方法解讀詩句)
預設
課件出示:
。1)《秋詞》(其一):
、龠\用了對比的手法,將古人悲秋和自己的頌秋進行對比。表達了詩人樂觀的心境。
、凇芭拧弊謱懗隽孙w鶴搏擊長空的豪情壯志,抒發(fā)了詩人奮發(fā)進取的豪情,這正是詩人雖遭貶,卻絕不消沉的頑強意志的生動體現。
、矍锾炜蓪懙木拔锖芏,劉禹錫在詩中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作者借飛鶴沖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運面前決不低頭,要積極奮發(fā)向上。
。2)《夜雨寄北》:
、僭姷拈_頭兩句用問答和對眼前環(huán)境的抒寫,闡發(fā)了孤寂的情緒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huán)境做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池中所積之雨。通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當時孤獨、凄涼的氣氛。這無盡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涌難平!皾q秋池”的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
、谌、四句是虛寫未來。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lián)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tài):一個是動態(tài)“共剪”,一個是語態(tài)“卻話”!肮布粑鞔盃T”,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昵之情態(tài)。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
(3)《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龠@首詩以“癡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②一、二兩句,“僵臥孤村不自哀”敘述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tài),“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凄涼的境遇!敖弊謱懩赀~,寫肌骨衰老,“臥”字寫多病,寫長期臥床;“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字寫詩人貧困村居,過著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這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xiāng)后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吧兴紴閲喤_”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tài)的解釋,前后照應,形成對比。作為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詩人仍有“為國戍輪臺”的壯志,讓人肅然起敬、感慨扼腕。
、廴、四兩句,詩人因“思”而夜不能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的風云、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著、想著,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叭雺魜怼狈从沉苏维F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衛(wèi)國壯志只能形諸夢境!拌F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
。4)《潼關》:
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雖都在寫山水,卻是詩人感覺中的山水,讓人強烈感受到詩人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師小結:古人作詩常精心選擇一些典型物象來體現主觀情感,這就是意象。詩歌中通過意象表達情感的方法需要大家在長期閱讀中仔細揣摩。通過景物描寫、借景抒情含蓄表達情感,也是詩文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上面詩歌中的“巴山夜雨”“風吹雨”就是這種手法的運用。當然,理解這樣含蓄的情感,得聯(lián)系詩人生平和他寫詩時的處境分析。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根據初中古詩詞教學要求,適當學習通過分析意象、借景抒情等手法理解詩歌,學習初步賞析詩歌,品味詩歌。
五、知四種人
師:了解作家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經歷或者看看他的其他文學作品,你會對詩人有更全面的認識。閱讀下面材料,結合我們學習的四首詩歌,你從中讀出了四位怎樣的詩人?
。ū匾獣r教師對材料進行解讀,以幫助學生理解材料)
課件出示:
材料一: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劉禹錫《始聞秋風》)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劉禹錫《浪淘沙》(其八)]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劉禹錫《楊柳枝詞》(其一)]
材料二: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材料三: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陸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罷官后,閑居家鄉(xiāng)山陰農村。當時詩人已經68歲,雖然年邁,但愛國熱情絲毫未減,日夜惦念報效國家,可詩人收復國土的強烈愿望,在現實中已不可能實現,于是,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里,詩人觸景生情,由情生思,在夢中實現了自己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愿望。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材料四:
清朝同治四年(1865),譚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其父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光緒元年(1875),譚嗣同10歲時,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產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好!朵P》這首詩是詩人十多歲途經潼關時所作,當時詩人隨父赴甘肅上任,途徑陜西潼關,被北方特有的壯闊背景所震撼,有感而發(fā),寫下了此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獄中題壁》)
預設
課件出示:
材料一(解讀劉禹錫):
《始聞秋風》這首詩寫得昂揚高舉,格調激越,具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
就詩意看,《浪淘沙》(其八)和《楊柳枝詞》(其一)這兩篇作品均簡練爽利,曉暢易解,但深入品讀,便會領悟到一種傲視憂患、獨立不移的氣概和迎接苦難、超越苦難的情懷,一種奔騰流走的生命活力和棄舊圖新、面向未來的樂觀精神,一種堅毅高潔的人格內蘊。
材料二(解讀李商隱):
李商隱的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
材料三(解讀陸游):
詩人有著復雜的思想情感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詩歌中展現了詩人一生的心愿,傾注了詩人滿腔的悲慨和無奈:既有對抗金大業(yè)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yè)必成的堅定信念。陸游的詩歌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
材料四(解讀譚嗣同):
《潼關》里詩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tài),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束”“不解平”的黃河、高山,既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又是詩人特有的沖決羅網、奮發(fā)昂揚的心態(tài)的外化。
而譚嗣同的《獄中題壁》體現了詩人的愛國情、凌云志,詩人堅信自己仍頂天立地、絕不服輸,不改少年時的志氣。
結束語:幾千年的文化積累,是我們民族的財富,我們有義務繼承和發(fā)揚下去。詩歌傳承的是語言,更是一種情懷,一種精神。愿同學們能在詩歌的滋養(yǎng)中茁壯成長!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提供作者所作的其他詩歌及背景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讀詩方法,拓展詩歌閱讀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閱讀詩歌的理解分析能力。
六、背誦默寫詩歌
背誦并默寫這四首詩歌。
。◣熤该痴b,全班集體背誦并默寫)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重點落實背誦。背誦是學習古詩文最根本的方法,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可使記憶牢固。用不同形式背誦,確保當堂成誦,并落實在筆頭上,才能產生扎實有效的記憶。
經典誦讀古詩詞3
1.古往今來,當人們身處困境,進退兩難時,便自然而然吟詠起陸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2.詠雪,古今多少人,惟唐代詩人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寫得最絕:“,。”
3.贈別詩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占有相當的比率。不少詩句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誦。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過“ , ”來表達對友人的.深摯感情;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借景抒情,用“ , ”含蓄地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贈汪倫》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無形為有形的名句是“ , 。”而高適在《別董大》中用“ , ”安慰朋友;王勃更是樂觀,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 , ”寄語遠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離遙遠,也會覺得近在咫尺。
4.搞好西部開發(fā),重要的是做好退耕還林,以期在西北沙漠中興起綠洲,在戈壁中出現草原,再現《敕勒歌》中的“ , , !钡木跋。
5.《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蘊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詩句是: , 。
6.《天凈沙·秋思》中用九種景物構成一幅畫面的句子是: , , 。
7.《過零丁洋》中最能體現文天祥崇高民族氣節(jié)的兩句話是: , 。
8.“雨”是古代詩人筆下常見的景物,如“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請你再寫出兩句含“雨”字的詩句①。②。
9.古詩詞中描寫秋季景色的名句有很多,請寫出兩句:①。②。
10. ,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11.洛陽親友如相問,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2.接天蓮葉無窮碧,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3. ,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14.日出江花紅勝火, 。(白居易《憶江南》)
15.大漠孤煙直, 。(王維《使至塞上》)
16.長風破浪會有時, 。(李白《行路難》)
17.隨風潛入夜, 。(杜甫《春夜喜雨》)
18 .,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19.亂花漸欲迷人眼,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0. , ,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
21.落紅不是無情物, 。(龔自珍《己亥雜詩》)
22. ,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23.春蠶到死絲方盡, 。(李商隱《無題》)
2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曹操《觀滄!罚
25.粉骨碎身渾不怕, 。(于謙《石灰吟》)26.欲把西湖比西子,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27.醉臥沙場君莫笑, 。(王翰《涼州詞》)
28. ,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29. ,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
30.春色滿園關不住, 。(葉紹翁《游園不值》)
31. ,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己亥雜詩》)
3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 。(《詩經?蒹葭》)
33. ,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4. ,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35.不知細葉誰裁出, 。(賀知章《詠柳》)
36.王師北定中原日, 。(陸游《示兒》)
37.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李煜《相見歡》)
經典誦讀古詩詞4
1、行路難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舉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全詩抒寫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艱難險阻之后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李白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此詩描寫西域八月飛雪的壯麗景色,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表現離愁和鄉(xiāng)思,卻充滿奇思異想,并不令人感到傷感。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浪漫理想和壯逸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全詩內涵豐富寬廣,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3、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社會美。全詩將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tài),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yōu)美的抒情樂曲,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chuàng)作特點。
4、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首聯(lián)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頷聯(lián)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頸聯(lián)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尾聯(lián)兩句虛寫戰(zhàn)爭已取得勝利,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后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5、終南別業(yè) 【唐】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此詩把作者退隱后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現了退隱者豁達的性格。詩人興致來了就獨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盡頭就坐看行云變幻,這生動地刻畫了一位隱居者的形象,如見其人。同山間老人談談笑笑,把回家的時間也忘了,十分自由愜意,這是詩人捕捉到了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事例。全詩平白如話,卻極具功力,詩味、理趣二者兼?zhèn)洹?/p>
經典誦讀古詩詞5
學習目標
1、準確掌握詩詞背誦默寫,作者文學常識。
2、通過了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一、文學常識
1、古體詩的特點:
古體詩,又稱也稱古詩、古風,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是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的體裁。這類詩歌,從字數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形式。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因而四言詩都是古體詩;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要求對仗、平仄,押韻較自由,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2、《古詩十九首》,漢代無名氏創(chuàng)作的一組抒情短詩。非一時一人所作,一般認為產生于東漢末年。
3、曹操(155年-220年),他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觀滄!肥恰恫匠鱿拈T行》的第一章,而《龜雖壽》則是最后一章。這兩首詩遙相呼應,寫下《龜雖壽》時,曹操已經53歲了,他的北征雖然歷盡艱辛,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為統(tǒng)一北方掃除了最后的障礙。他在為新的勝利所感奮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認識到,大業(yè)未竟,任重道遠,應當乘勝前進,不斷進取。
4、劉楨(?—217),字公干,東漢末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詩著稱。其詩風格遒勁,語言質樸。今有《劉公干集》。
5、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國魏詩人,曹操之子,封陳王,死后謚“思”,故世稱“陳思王”。他的詩內容廣泛,形式優(yōu)美,思想深刻,鍾嶸稱贊其“骨氣奇高,詞采華茂”(《詩品》),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特別是他的五言詩,代表了當時詩歌最高成就,對后世五言詩的發(fā)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步詩》。
二、重點字音
遺(wèi)老驥(jì)伏櫪(lì)養(yǎng)怡(yí)
三、文章翻譯
1、庭院里一株珍貴的樹,綠葉蔥蘢,花朵開得繁盛(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我攀引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人;ǖ南銡馊緷M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可是天遙地遠,花不可能送到他的手中。這花有什么珍貴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
2、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死亡的時候;騰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年老的駿馬臥在馬槽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有遠大抱負的人到了晚年,雄心也不會止息。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只要自己調養(yǎng)身心,保持心情愉快,也可以益壽延年。真是幸運極了,用這首詩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3、高山之上挺拔聳立的松柏,承受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寒風。風聲是多么猛烈,松枝是多么剛勁!嚴冬中冰霜嚴酷寒冷,松柏依舊終年端正挺拔。難道是松柏沒有遭受嚴寒?(是)松柏天生就有耐寒的本性。
4、八方的氣候各不相同,千里內這里有雨那里刮風。艱苦啊海邊的人民,他們生活在荒野之中。妻子兒女像禽獸一樣,奔走在山林險阻之地。簡陋的房屋多么蕭條,狐貍、兔子在房屋里自在地行走。
四、主旨歸納
1、這是一首表現思婦憶遠的閨怨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丈夫的深切懷念之情。
前四句描寫環(huán)境,描繪出庭中繁花似錦的景象。后四句抒發(fā)情感,描繪出了一幅孤寂賞花圖,表達了主人公對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2、這是一首詠志詩,作者以神龜、騰蛇、老驥為喻,表明宇宙萬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規(guī)律,人應該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業(yè),表現了作者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
3、這首詩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的頑強生命力,表達了詩人對堂弟的勉勵之意,同時也表現了自己堅貞自守的品格。
4、這首詩描寫了海邊人民的困苦生活,表現了底層百姓生活環(huán)境的惡劣以及他們內心的恐懼與凄楚,表達了作者對底層百姓的深切同情。
五、賞析句子
(一)1、后四句詩有什么妙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
一個“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濃,如此香郁的花朵本應愉悅地欣賞的,但此時心上人卻在遠方,使一切愉悅之情又淡然、慘然,更襯托出悲涼孤寂之情。
2、詩歌采用何種表現手法,試簡要分析。
(1)反襯:詩歌開頭四句描繪了春日葉綠花盛的景象,一切都欣欣向榮,然而置身其境的是一個幽怨的思婦,美好的景致更反襯出思婦內心的愁苦。
。2)抑揚結合:從前面六句來看,詩人對于花的珍奇美麗,本來是極力贊揚的。可是寫到最后,突然又說“此物何足貴”,未免使人有點驚疑。其實,對花落下先抑的一筆,正是為了后揚“但感別經時”這一相思懷念的'主題。無論說花的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達同樣的思想感情。這一抑一揚,詩的感情增強了,最后結句也顯得格外突出。
。ǘ1、前四句作者選取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
《莊子秋水篇》說:“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說神龜縱活三千年,可還是難免一死呀!
《韓非子難勢篇》記載:“飛龍乘云,騰蛇游霧,云罷霧霽,而龍蛇與同矣!”“騰蛇”和龍一樣能夠乘云駕霧,本領可謂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霧散,就和蒼蠅螞蟻一樣,灰飛煙滅了!
古來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長生之術的蠱惑,而獨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有清醒的認識,這在讖緯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
2、賞析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四句是千古名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皦研牟灰选北磉_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fā),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
3、如何理解詩歌九至十二句的內涵?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表現出一種深沉委婉的風情,給人一種親切溫馨之感。
(三)1、本詩的題目是“贈從弟”,卻描寫了松柏這種景物,你認為作者目的是什么?這種寫法有什么特點?
作者的目的是借青松剛勁挺拔的外形和不畏嚴寒、凌風傲雪的大無畏精神,表達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并以此來勉勵堂弟:做人要像青松一樣保持堅貞本色,不向嚴寒低頭,不在惡勢力下彎腰,高俊挺挺,傲骨錚錚。這是托物言志的寫法。托物言志,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所謂托物言志,也稱寄意于物,是指詩人運用象征或起興等手法,通過描繪客觀上事物的某一個方面的特征來表達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征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經典誦讀古詩詞6
課時作業(yè)(二十六)
一、閱讀課文材料,完成1、2題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登臨送目”領起上片寫景,“故國”點題,為下片的懷古伏筆;“晚秋”點明登臨季節(jié),“天氣初肅”為寫景抒懷奠定基調。
B.“似、如”二字運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對比鮮明;云淡、鷺起,動靜相生。全片由遠而近,描繪了一幅肅爽的金陵晚秋圖景。
C.作者舉了陳后主和寵妃張麗華的例子,他們的奢靡生活使得國家滅亡,而且亡國的悲恨還在不斷繼續(xù)著。
D.本詞立意新穎,直抒胸臆,境界開闊,風格高峻,《古今詞話》評價為: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為絕唱。
答案D
解析非直抒胸臆。
2.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悲嘆六朝統(tǒng)治集團奢侈荒淫導致覆亡的歷史;②批評人們忘記六朝亡國的教訓(千古以來,人們登高憑吊,不過是空發(fā)興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猶唱后庭遺曲);③流露了對北宋王朝不能勵精圖治的不滿情緒。
二、名句名篇默寫
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詩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詩句,來借古諷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表現詞人登高望遠,所看到的深秋時節(jié)金陵山水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詞人感嘆六朝的歷史像流水一樣流逝掉,未曾給當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訓和反思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詞人把目光投射到江天一色的遠景,描寫景物動靜結合,凸顯“畫圖難足”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中,詞人關注到江上的歸帆和江邊的酒家等人文景觀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2)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3)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4)彩舟云淡星河鷺起
(5)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
金陵懷古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
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
東府舊基留佛剎,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離麥秀①從來事,且置興亡近酒缸。
【注】 ①當年東周的大夫和殷朝的舊臣憫傷故國,眷懷舊都,因而作了《黍離》《麥秀》之歌。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
A.首聯(lián)“霸祖”和“孤身”兩詞寫出了開國之君白手起家奪取天下的艱辛。
B.“子孫多以百城降”與上句形成對比,揭示了繼承者相繼滅亡的歷史規(guī)律。
C.“東府舊基留佛剎”通過直觀的描寫,寫出了金陵城一片沒落不堪的景象。
D.全詩借對建都金陵的王朝相繼覆滅的哀嘆,表現出詩人對北宋王朝的深沉憂思。
答案C
解析選項C,“通過直觀的描寫,寫出了金陵城一片沒落不堪的景象”理解錯誤,“東府舊基留佛剎”一句只是以豐富的想象和懷古的詩情述說南朝舊事,并非是對沒落不堪的景象直觀的描寫。
2.概括尾聯(lián)的內容,并說說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尾聯(lián)運用典故,說出了詩人對歷史興衰的獨特感受:千百年來,興亡更替,人們對此無能為力,那就置之不論,一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傷感吧。尾聯(lián)表面上是懷古吊今的嗟嘆,其實傳達了詩人無可奈何之情,隱含著歷史朝代的興衰更替具有必然性的思想。
經典誦讀古詩詞7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韓愈的文學常識;朗讀、背誦全詩。
2.通過注釋理解詩句大意。
3.根據詩句想象畫面,感悟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背誦和默寫這首詩;理解作者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釋題導入
1.(板書詩題,齊讀)說說從詩題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詩題告訴了我們時間:早春;送呈對象:張十八,張十八即唐代詩人張籍,我們曾學過他的《秋思》;對方官職:水部員外郎)
2.簡介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課件出示)
如此一個大文豪想告訴他的學生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詩文。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誦讀,讀準字音,看準字形。
2.教師范讀。
3.指名讀,指導朗讀節(jié)奏。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4.全班齊讀。
5.請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小組合作誦讀和探究詩文,說一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這首詩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描寫了長安初春小雨的優(yōu)美景色,寫景清麗,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從哪里可以看出來?(春天!疤旖中∮隄櫲缢帧薄白钍且荒甏汉锰帯)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理解詩的'第一、二句。
(1)讓學生借助注釋,敘述詩的第一、二句所描寫的景象。
(2)教師歸納小結這兩句詩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猶如酥油一樣滋潤細膩,綠茸茸的細草,遠看有青青的顏色,走近卻又看不出什么)
(3)“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詩寫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點?(寫出了早春草色極淡極少、似有似無的特點)
2.理解詩的第三、四句。
(1)師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詩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時候,遠遠勝過京城楊柳成蔭的暮春景色)
(2)“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句詩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對比)
3.再讀古詩,想象畫面。
(1)學生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用自己的話簡述全詩大意。
(2)讓全班學生閉眼想象全詩所描寫的畫面,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4.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詩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達了詩人對早春景色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什么作對比?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滿城“煙柳”作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能給讀者無窮的美感和趣味)
(3)引導學生帶著贊美、喜愛的感情,吟誦全詩。
[板書設計]
4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早春雨景——(小草)春的使者——早春勝暮春——早春的喜愛之情
[教學反思]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一首寫景詩,贊美了當時京城長安早春微雨時的優(yōu)美景色。指導學生學此詩關鍵,在于領悟“早春”二字。因此,我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早春的喜愛之情,從而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素材積累】
一個從小練習芭蕾舞的女孩,決定將跳舞作為終身職業(yè)。一天,她去求見芭蕾舞團團長,說:我想成為出色的芭蕾舞演員,不知我是否有這個天分?團長看她跳了一段舞,搖了搖頭說:不,你沒有這個條件。女孩把舞鞋扔到箱子底下,再也沒穿過。
經典誦讀古詩詞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并默寫本詩。
2.通過注釋理解詞語,進而理解古詩的詩句意思。
3.結合相關詩句,體會這首描寫春天的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復習背誦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師:一年之計在于春。生活在嚴冬中的人們對春天總是有著強烈的企盼。是誰最先發(fā)現了春的蹤跡?李白說是柳樹,于是李白這樣寫道:“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蘇東坡說是鴨子,他則這樣寫道:“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毛澤東說是飛雪,他寫下了“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這其實都是詩人們以獨特的眼光觀察和描寫到的春天到來的跡象。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詩歌,看一看詩人韓愈是怎樣發(fā)現春天的特點的。(板書課題)
3.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愈的詩奇崛雄偉,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風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為詩”之評。
二、初讀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讀詩。
教師指導學習:重點講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讀音。
2.教師范讀。
3.讓學生結成小組,對照注釋,利用三到五分鐘理解重點字詞意思。
4.教師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絕勝:遠遠勝過。
煙柳:形容綠柳成蔭,望去如同煙霧籠罩的樣子。
皇都:指京城長安。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小組合作誦讀和探究詩歌,說一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這首詩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描寫了長安初春小雨的優(yōu)美景色,寫景清麗,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從哪里可以看出來?(春天!疤旖中∮隄櫲缢帧薄白钍且荒甏汉锰帯薄)
四、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理解詩的第一、二句。
(1)學生借助預習,理解“天街”“潤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潤如酥:形容春雨滋潤細膩。酥:酥油。)
(2)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詩的第一、二句所描寫的景象。
(3)教師歸納小結這兩句詩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猶如酥油一樣滋潤細膩,綠茸茸的細草,遠看有青青的顏色,走近卻看不出草的顏色了。)
(4)“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詩寫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點?(寫出了早春草色極淡極少、似有似無的特點。)
2.理解本詩的三、四句。
(1)理解“絕勝”的意思。(絕勝:遠遠勝過。)
(2)師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詩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時候,遠遠勝過京城楊柳成蔭的'暮春景色。)
(3)“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
3.引導學生朗讀全詩。
(1)展示體現本詩意境的教學掛圖,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學生看圖聽教師朗誦。
(2)學生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用自己的話簡述全詩大意。
(3)抽學生單個朗讀,教師對學生的朗讀相應作指導。
(4)讓全班學生閉眼想象全詩所描寫的畫面,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4.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詩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達了詩人對早春景色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什么作對比?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滿城“煙柳”作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能給讀者無窮的美感和趣味。)
(3)引導學生帶著贊美、喜愛的感情,吟誦全詩。
五、總結詩歌,拓展延伸。
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寫出了早春的美麗景象,呈現給我們無盡的美感。指導學生搜集整理一些關于“春”的寫景的詩詞名句。
板書設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遙看無
最是 春好處
絕勝 皇都
教學反思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一首寫景詩,贊美了當時京城長安的早春微雨時的優(yōu)美景色。指導學生學此詩的關鍵在于領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詩的前兩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來體現的,應將此作為教學的重點。
經典誦讀古詩詞9
開展古詩文誦讀的意義重大,而如何開展古詩文誦讀也是一件關于誦讀實效性和興趣性的問題。美妙絕倫的東西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操作,去實施,也會日久生厭生煩而為此拒絕的。為此,我配合語文教學嘗試以下方法:
1、親子誦讀古詩詞活動
在班級里建立了親子誦讀古詩文樂園,充分調動家長積極性,倡導親子共讀,家庭讀書樂。讓父母和子女攜手誦讀起穿越時空與古代大師對話,與圣賢交流,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班隊邀請一批家長與孩子組隊參賽,孩子背不下的家長接著背,家長背不下的孩子接著背,超出一分鐘背詩最多的家庭,因為有了親子共誦,誦讀古詩文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件樂事,家庭生活在也由此洋溢著溫馨和愉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庭文化的品位,熏陶感染了一種書香氣息。
2、古詩配畫活動
我國古詩的內容極為豐富,作為小學生,不僅要能吟誦古詩,還要能用畫筆為之配畫,以表現我們對古詩的理解。古詩配畫,不僅是古詩形象的解說圖,更是古詩意境的再創(chuàng)造。根據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生活經歷、體驗,將古詩的意思畫出來。為促進小學生對經典詩詞的進一步理解,開發(fā)孩子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培養(yǎng)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特意以“古詩配畫”的形式開展繪畫及手抄報活動,讓孩子們真正了解古詩詞的含義。
詩歌配畫的繪畫表現形式靈活多樣,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毫無拘束地進行想象繪畫,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熱愛古詩,從中得到美的啟蒙、美的陶冶、美的感受。要求學生在理解古詩的前提下,運用形象直觀的方法,將詩意用繪畫的方法表現出來,詩畫結合,畫龍點睛,相映成趣,使古詩更有生命力和普及性。領會古詩,吃透古詩,將詩境巧妙地化為畫意,培養(yǎng)學生的再造學生的再造想象。
古詩配畫的表現方法及步驟:
仔細分析古詩的'內容,找出作品中自己最熟悉的形象。
用鉛筆畫出古詩中的形象與背景。
畫的形式與古詩內容要統(tǒng)一,在此基礎上進行聯(lián)想。
選擇著色,簡述顏色的運用
古詩配畫活動還有幾條應注意的問題,僅供同學們參考:
(1)用自己最熟悉的繪畫形式就好,熟悉水墨的同學嘗試用水墨畫;其他同學可用淡彩(水粉、水彩)表現,切忌色彩過于濃重。
。2)畫面主要內容應包括古詩中包含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
。3)要在體會古詩的深刻含義的基礎上配畫,內容應簡潔明了,符合詩所表達的含義即可,不需要添加想象的成分。
(4)如果是一些描寫景色或贊美事物的古詩,可在畫面中添加人物(詩人),要注意人物的歷史背景,衣著打扮應符合歷史背景,而不能畫成現代人。引發(fā)學生生學習、欣賞和創(chuàng)作傳統(tǒng)詩詞的興趣和積極性,開發(fā)資源,交流詩作,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中采風體驗,開拓視野,為詩歌創(chuàng)作獲取素材,并定期將教師和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進行投稿。
。5)如需在畫面題詩,應題在畫面較空處,起到補空的作用;題字用正楷字體,作為小學生切不可使用草書。
學生可定期選擇自己喜愛的古詩,給它配上畫,每個年級每月組織一次評比展覽活動。
經典誦讀古詩詞10
男:尊敬的各位來賓,
女:敬愛的各位老師,
男:親愛的同學們,
合:大家下午好!
男:今天,我們歡聚在明家城小學,誦讀千古美文,傳承華夏文明。
女:今天,我們登上這多彩的舞臺,共讀中華經典,聆聽古詩書韻。
男: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經典詩文,是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的瑰寶。
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發(fā)著馥郁的'芳香。
男:本學期,我們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開展了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
女:今天的誦讀比賽,就是展示同學們澎湃的風采。
男:詩的語言,典躲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詩的聲音,演繹著不朽歷史的風骨鏗鏘
女:誦讀經典,我們尋找萬里河山的廣闊,對話圣賢,我們感受千年文字的氣力
合:明家城小學“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比賽“現在開始。
男:首先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向各位領導、老師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合: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預祝同學們,在今天的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男:首先進行的是集體古詩唱讀比賽
女: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四年級為大家表演:他們演唱的古詩是《春曉》、《憫農》。
男:下面進行的是個人詩文誦讀比賽
女:第一個為大家表演的是五年級左波同學,他參賽的題目是《秋》。
男:接下來聆聽我們師生的讀書心得和讀后感
女: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有請四年級左超同學:
男:親愛的同學們,現在請校長公布被評為第二屆“校園讀書明星”的同學名單,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請這些同學到臺前來。
女:請領導和老師為他們頒獎
男:下面請校長公布本次經典詩文誦讀比賽獲獎班級和個人名單,讓我們也用熱烈的掌聲請這些同學到臺前來。
女:請領導和老師為他們頒獎
結束語
男:金色的童年,陽光燦爛,童年時光我們親近中華經典。
女:金色的童年,如夢如幻,校園內外我們誦讀中華經典。
男:中華經典的千年音韻,仿佛還在我們耳邊回響。
中華經典的萬世情懷,似乎還在我們心頭蕩漾。
女:吟誦經典,讓民族的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
吟誦經典,讓華夏文化撐起我們人格的脊梁
男:絲絲管顯冬演不盡古風的流光溢彩
女:悠悠書聲,誦不完古韻的悠揚鏗鏘
男:愿中華詩文藝術之花永遠芳香
女: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脈永久傳承
男:下面請同學們跟我們一起呼號
女: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門路。
男:讓閱讀成為習慣,使書香飄溢校園
合:明家城小學第三屆讀書節(jié)“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比賽”,到此結束。
男:謝謝同學們的出色表演。
女:謝謝各位領導和老師。
經典誦讀古詩詞11
【素養(yǎng)目標】
1.分析詩歌中環(huán)境渲染、對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邊塞詩的內涵,理解邊塞詩的多重主題。
【教學重點】
挖掘、探究邊塞詩的內涵,理解邊塞詩的多重主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經過初唐詩人的開拓,唐詩迎來它的全盛時代,高昂雄渾、闊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為詩歌
的主流,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高適、岑參的邊塞詩開拓了唐詩題材,唐詩自此“聲律風骨始備矣”。今天我們走進高適的世界,了解他筆下的邊塞風光與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鑒賞“第一大篇”——《燕歌行》。
二、課前預習
1、了解作者
高適(700-765)字達夫;世稱高常侍封渤?h侯,世稱“高渤!,唐代邊塞詩派的主要代表,在當時與岑參并稱“高岑”。在邊塞詩中他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抱負,歌頌了將士的戰(zhàn)功,還陳述了邊防策略。此外,還揭露了封建軍隊中將領與戰(zhàn)士的矛盾,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以“悲壯”概括高適詩的風格。
2、寫作背景
御史大夫張公,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開元二十三年張因與契丹作戰(zhàn)有功,拜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驕縱,不恤士卒,開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將敗于契丹,張卻隱瞞敗績,虛報戰(zhàn)功,并賄賂奉命前去調查的牛仙童。高適從“客”處得悉實情,乃作此詩以“感征戍之事”。
3、文體知識
邊塞詩
唐代國力強盛,疆域廣闊,內地與邊疆各民族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邊事增加,戰(zhàn)爭頻繁。盛唐文人們多熱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從軍邊塞為國立功成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種新的出路,而且他們也向往新奇的邊疆生活、邊塞風光。
代表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盧綸等。
盛唐的邊塞詩意境高遠,格調悲壯,像雄渾的軍號,一聲聲吹的歷史都熱血沸騰。盛唐的邊塞詩人視野開閹闊胸懷激蕩,充滿了磅礴的浪漫氣質和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他們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充分體現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詩壇上絕無僅有的奇葩,是后世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4、資料鏈接
評述高適《燕歌行》
清人宋宗元在《網獅園唐詩箋》中評述高適《燕歌行》道:“沉痛語不堪多讀”。
高適曾經懷著豪情壯志,到薊北一帶漫游,尋求報效國家的機會。當時,那里正是唐朝與契丹對峙的前沿地區(qū),形勢緊張,是用人之地。由于當地軍政官僚們堵塞賢路,高適的愿望無法實現,但他對邊塞地區(qū)的現實狀況是了解的更加具體、更加透徹了。這種切身的體驗,也為《燕歌行》的寫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和思想基礎。而此詩也是有感而發(fā)。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此詩含有譏諷張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確的現實針對性,詩篇的思想深度來自勇敢針砭時弊的精神。
三、整體感知
1、讀詩歌,讀出節(jié)奏和語氣
聽錄音跟讀
2、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大意
漢家煙塵在東北,東北邊境上的烽煙塵土蔽日遮天
漢將辭家破殘賊。將領們?yōu)閽咂絻磾侈o家上了前線
男兒本自重橫行男兒本看重馳騁沙場為國戍邊;
天子非常賜顏色。漢家天子對這種精神又格外賞識
摐金伐鼓下榆關。敲鑼打鼓隊伍雄赳赳開出山海關;
旌旆逶迤碣石間。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邊蜿蜓不斷。
校尉羽書飛瀚海,校尉自大沙漠送來了緊急的軍書
單于獵火照狼山。單于把戰(zhàn)火燃到內蒙的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山川景象蕭條延伸到邊境的盡頭
胡騎憑陵雜風雨。敵騎侵凌來勢兇猛猶如狂風暴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戰(zhàn)士在前線廝殺一半死來一半生
美人帳下猶歌舞。將軍仍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北方沙漠到了秋末盡是萋萋衰草
孤城落日斗兵稀。暮色降臨孤城能戰(zhàn)守兵越來越少
身當恩遇恒輕敵,將士身受皇恩常不顧頑敵而死戰(zhàn)
力盡關山未解圍盡管竭力奮戰(zhàn)仍未解除關山重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戰(zhàn)士們身穿鐵甲辛苦地久戍邊疆
玉箸應啼別離后。家中妻子一定淚如玉箸時時感傷
少婦城南欲斷腸,少婦們在長安家中恐怕哭斷了腸
征人薊北空回首。征人們在薊北邊防枉自回首故鄉(xiāng)
邊庭飄飖那可度,邊疆朔風凜冽要想回鄉(xiāng)那能飛渡
絕域蒼茫更何有。疆域曠遠迷茫是人世間僅有絕無
殺氣三時作陣云,晨、午、晚三時都殺氣騰騰戰(zhàn)云彌漫
寒聲一夜傳可斗。夜里頻傳的刁斗聲叫人聽了膽寒
相看白刃血紛紛,你我相看雪白的戰(zhàn)刀上血跡斑斑
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自古盡忠死節(jié)豈能顧及功勛受賞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君不見沙場上嘗盡征戰(zhàn)苦的士兵
至今猶憶李將軍。至今仍然懷念西漢時的李廣將軍
3、按照什么順序寫戰(zhàn)事的
按戰(zhàn)事發(fā)展的順序:出師—一失利——被圍——死斗(結局)
4、理清詩歌結構
第一層八句寫出師,著力烘托氣氛;
第二層八句寫戰(zhàn)敗,揭示其原因;
第三層八句寫被圍,刻畫相思之苦
第四層四句寫死斗,突出壯志豪情。
四、探究歸納
探究主題
1.從這首詩歌中你讀出了什么(也可以按照“這是一場戰(zhàn)爭”模式來陳述,并說出你的理由。)
(1)是一場環(huán)境惡劣的戰(zhàn)爭
這是一首邊塞詩,作者描繪了哪些邊塞的意象并分析意象的作用
意象:金鼓、旌旆、碣石、羽書、獵火、狼山、大漠、塞草、孤城、鐵衣、征人、刁斗
白刃、沙場等
作用:
多個意象組合,描繪邊塞風光,一片肅殺,渲染悲劇的場面,營造了蕭瑟、凄涼、悲壯的氛圍。
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暗示戰(zhàn)爭的失敗。
邊塞詩常見的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鋮刀鎩、磧西、輪臺、龜茲、夜郎、玉門關、黑河、胡、羌、羯、夷、安西、單于、樓蘭、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云、秋月、雪山、孤城、鷹揚、箭飛、馬走、羌管、胡笳、胡琴、琵琶、折柳曲、梅花落、陽關曲等。
(2)是一場思鄉(xiāng)、思親的戰(zhàn)爭。
找出相關詩句,賞析運用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效果。
詩句: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賞析:運用比喻,把思婦的眼淚比成“玉箸”,突出征夫思婦雙方的痛苦。
如:陳陶的《隴西行》: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征人已成無定河邊的枯骨戰(zhàn)死疆場,而家中的妻子仍盼著丈夫早日歸來。通過對比表現了征戰(zhàn)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現了詩人對戰(zhàn)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3)是一場失敗(腐朽)的戰(zhàn)爭。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為什么成為千古名句
采用對比的手法,戰(zhàn)士拼死作戰(zhàn)、流血犧牲、視死如歸,將領卻是美人歌舞、縱情聲色,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尖銳地揭露了軍中苦樂不均官兵之間的矛盾,批判了身居要職的將軍們的'腐敗作風,暗示了必敗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戰(zhàn)士的同情和反戰(zhàn)主題。
(4)是一場正義的戰(zhàn)爭(抒寫將士殺敵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的豪情)。
理由: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如: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中“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楊炯的《從軍行》中“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等詩句直接抒發(fā)了保邊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
2、本詩表達了怎樣的主題
贊頌士兵的英雄氣概和犧牲精神
表現士兵離家遠戍的痛苦
譴責了將帥的驕縱荒淫
揭露了軍中苦樂不均的現象。
小結:本詩多重主題,詩人雖寫的是邊塞戰(zhàn)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邊塞詩的思想主題:建功立業(yè)、報效祖國;久戍思歸,離愁別緒;邊地苦寒,厭惡戰(zhàn)爭
3、你認為唐軍戰(zhàn)敗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戰(zhàn)敗的原因:自然條件惡劣,氣候條件惡劣,敵人兇猛善戰(zhàn),將領與戰(zhàn)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尋歡作樂,不愛惜士兵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探究藝術特色
1.詩歌在表現主題時使用了哪些藝術手法,有什么作用
運用多重對比,深化作品主題。
出兵時的金鼓震天與戰(zhàn)敗后的困苦凄涼
士兵的辛苦作戰(zhàn)與大將軍的縱情聲色
士兵的效命死節(jié)與將軍的貪功懈怠
古時李廣體恤愛護士卒與現時將軍享樂腐化、不恤士卒
經典誦讀古詩詞12
寒假里,我讀了《中華經典古詩詞誦讀》分級讀本,我深受啟發(fā),也學到了很多知識,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讓我漸漸地成長起來。這本書內涵豐富,意境深遠,每一首都令人心動,每一篇都妙趣橫生,意味深長,讓我深深地感受了古代文人豐富的情感。
這本書告訴我做人要有禮儀、守誠信,要自強不息,樂于向別人學習……有時想想,我平時有很多不禮貌的地方,大人總是教育我,可我總是不聽他們的話,動不動就和他們頂嘴吵架,有時太任性了。我知道他們都是為我好,我卻不聽話,不自覺學習,讓他們操不完心,真得太不應該了,F在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爸爸媽媽之所以啰嗦,那不都是關心疼愛我嗎?現在我知道該怎么做了,我一定好好學習,聽他們的'話,我也要理解他們。
特別是讀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時,讓我深深地明白了學習要勤學多思,不能不懂裝懂,不會裝會。在學習生活中,有時遇到難題就繞著走,怕動腦,怕麻煩,不想問老師和同學?戳诉@本書我現在明白了,如果這樣下去,后果不堪設想,對學習成績是有多么大的影響,在今后的學習中我一定記住這句話。
這本書歷經千百年,讓人百讀不厭,今后我一定要用心讀它,讓它陪伴我長大。
經典誦讀古詩詞13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全國的逐步推進,為深化教學改革,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涵養(yǎng),發(fā)展其審美能力,誦讀教學越來越多地走進古典詩詞教學的課堂,并為眾多教育理論研究者所討論。本文即立足于課程改革,探討誦讀教學的定位;從詩詞的特點及其鑒賞規(guī)律來研究誦讀教學在具體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改進策略進行探究,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導實踐。
一 誦讀教學的定位
《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這一指導思想應如何理解,如何在教學中實施呢?
古人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大序》)古典詩詞以其豐富的人文內涵而流傳不衰,為后人代代傳誦。從這些經典作品中,我們或是聆聽到作者賞景觀物時所發(fā)出的贊嘆,或是欣賞到作者所描繪的名物勝景,或是感受到歷代作者不同的情志,以及灌注其中的華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美學傳統(tǒng);而這一切,既是當我們沉浸在那詩畫交融的情境之中時,如春雨潤苗般的潛移默化的滋養(yǎng)于心,又是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而引起我們不同的想像和感受,正如王國維在論述關于情境關系時所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保ā度碎g詞話》)因此讀者在鑒賞詩詞時,經常帶有主觀色彩。
讀者對于詩詞的把握又是多元的。例如,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的詞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睂τ谶@句的理解,大多數人認為是與愛情有關的詞句,王國維將這首詞引伸為人生的一大境界,梁啟超則說此詞是詞人“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是自身高潔的寫照。
“讀物作為一種客體,它負載著作者顯露或是隱藏的見解、意愿而去影響主體;同時主體又在不斷地利用自己的經驗積累去順應、同化或逆反客體所負載的信息!
鑒于讀者對詩詞的主觀理解,讀者對詩詞多元的理解,以及讀物與讀者的相互的關系,若想既正確把握內容的價值取向,又兼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的體驗,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即為誦讀教學。
㈠ 誦讀教學體現著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及其學習過程的體驗性。
誦讀是玩味的過程。按照《詩品》的見解,詩以抒情為審美特征,因此,詩歌的誦讀鑒賞會產生“有滋味”的美感特征,即所謂:“誦讀重在玩,重在味,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而這“玩”、“味”二字充分表明,誦讀需要主體獨特的審美體驗,因此在誦讀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積極參與的主動性。而在以往的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多注重的是對于藝術特色、修辭手法的傳授,課堂教學以分析為主,把一首首含蓄雋永的詩詞的教學機械的肢解為作者介紹、背景介紹、詞句講解、主題分析、藝術特色總結等等毫無生命力的片段。這樣的做法恰恰忽視的就是學生的主體性,以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誦讀教學的規(guī)律要求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以及學習過程的體驗性,它不再是以分析為主,而是代之以反復的情感體驗;不再僅僅把藝術特色單獨地作為教學的重點,更注重的是品味、涵永的過程。
在詩詞教學中通過誦讀使學生融入情境,可以達到主體情感與作者情感的融合。古人亦云:“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文以引生,聲亦足引文。循環(huán)復發(fā),油然不能自已,庶漸漸可入佳境”。 從以下案例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誦讀在詩詞教學中所起到的創(chuàng)設情境、整體把握,為體會作者情感作鋪墊的作用。
實驗班1 師:介紹作者及相關流派,朗讀文章(讀的沒有任何語調變化)
師:提問學生對《望江南》主要內容的理解
生1:描寫景色的詞
生2:寫人物的詞(學生不能準確地回答出這首詞是一首思婦詞)
由于最開始學生對詞的內容理解的不到位,致使教師隨后安排的教學設計與學生課堂的實際情況完全不符。在拓展中,學生的理解不到位,從內容到藝術特色的銜接過程也不流暢。
普通班1 師:范讀《望江南》(讀的聲音不洪亮,讀的過程中被學生的議論打斷,議論的內容是詞義與個別學生的名字相同)。
師:請一組同學分別誦讀本詞,介紹作者及其流派。師生共同探討詞上、下闋的內容。
生:略(能夠較準確的回答出詞的內容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基本理解這首詞的主旨,這節(jié)課完成了基本的鑒賞任務。但是,從課堂氣氛來看,學習一首思婦詞,學生的狀態(tài)不應該是很興奮雀躍的,學生經常因為對詞的理解不正確而竊笑。
普通班 2 師:放錄音《望江南》、《漁家傲》反復聽三次(張家生版,聲音抑揚頓挫)錄音讀到第二遍時,學生自覺跟讀,模仿腔調,此起彼伏。
生:集體誦讀全詞(學生完全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
在以上三個案例中,從實驗班1與普通班1的對比中,原本實驗班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比普通班強,但是從教學效果上看,在普通班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而在實驗班則一開始的內容理解中就出現了問題,因而在接下來的鑒賞與擴展中教學效果都不理想。兩個班都是在課堂的前十分鐘出現了一些問題,在前五分鐘都有作家背景介紹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同的是普通班請了7位同學誦讀這首詞。差別只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但是普通班1教學效果明顯要好于實驗班1,這說明,只從介紹作者及相關背景方面,就設想學生能理解詞的主旨是不全面的,畢竟單從作者的生平背景或是流派特點來介紹是具有概括性的,必須有一個讓學生結合詩詞思考、體會的過程。因此在普通班1中,請7位同學誦讀的這一過程對于這堂課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學生在不斷的誦讀中,逐漸體會詞的主旨及作者情感。通過對比可以看出,誦讀對于學生整體把握詞的內容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普通班1與普通班2 的對比中,普通班1學生在教師的安排下誦讀7次,普通班2學生包括自發(fā)的跟讀以及教師的安排誦讀共8次。從課堂效果上看,普通班2比普通班1 明顯要好,有些理解能力好的學生能自主的思考、并且向老師提問,而這個問題正是老師下一個要講的內容?梢妼W生完全融入到了課堂中,并積極思考問題,思路正確。比較兩課教學過程的不同,差別就在于一開始范讀環(huán)節(jié)中,普通班1是以讀準字音為目的的范讀,而普通班2則是在多媒體的輔助下,由朗誦者的抑揚頓挫的聲調、雄渾的聲音使學生初步體會到了詞的魅力,因而學生在聽第二遍的過程中自發(fā)的模仿,在后半堂課的分析中,學生能夠準確的把握作者情感,課堂效果顯著。 因此讓學生聽錄音的范讀是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作者情志的關鍵,隨著高低起伏的語調,作者的躊躇之志或是壯志情懷都在精彩的誦讀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從以上案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誦讀對于詩詞教學起到的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整體把握詩詞,還是創(chuàng)設情境,都和以往的課堂不同,不再是整個學習的過程都是由教師安排,教師完全控制學生的思考,而是在學生誦讀詩詞的過程中,不斷融入學生自己的體驗與理解的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是主觀情感與作者情感融合的過程,體現著學習的主體性及過程的體驗性。
、 誦讀教學體現著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既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 在這里指出了語文課程理念的兩部分:培養(yǎng)理解運用的能力和豐富積累的過程。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的性質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工具性是指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人文性是指語文是人們思想情志、社會文化的負載工具。”
古詩詞作為華夏文明傳承的重要依托,是語文課程中各階段都要學習的重要內容。詩詞本身是文化的積淀,承載著本民族的悠久的歷史與輝煌,更是現代人了解古人的思想、情志、文化的依托。誦讀是文化傳承的途徑,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鑒賞主體會逐漸形成文化的積淀,炎黃子孫代代傳承的美德,仁人志士所譜寫的生命的贊歌都在詩詞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熏陶著我們。從蘇軾的《江城子》中,我們感受著那種“西北望、射天狼”的報國壯志;從辛棄疾的《破陣子》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滿腔報國之志;再到《漁家傲秋思》中作者心憂國家,渴望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情感,無不體現著民族的精神。
在《新課程標準》中對(7-9)年級提出的學習目標8中也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边@說明了語文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皩ψ髌返乃枷敫星閮A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里提出的又是對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
因此古詩詞誦讀教學,不僅是要使學生達到文通字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學會認識事物的方法。誦讀不僅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更是了解古人、認識社會的途徑。此外在誦讀的過程中,古人的高節(jié)之志不斷內化,學生在誦讀中融入對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習,以此達到對于愛國情志、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并能從中學會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及其哀樂。
綜上所述,在誦讀的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得以發(fā)揚和流傳,體現著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通過誦讀,學生掌握了欣賞、品味詩詞的方法,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誦讀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誦讀被賦予了更深的意義,體現著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二 溯本求源:從詩詞的特點及鑒賞規(guī)律看誦讀教學的依據
華夏文明燦爛悠遠,詩、詞是五千年華夏文化中的奇葩,是為后人取之無盡的寶藏。因此詩詞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詩詞藝術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更是對華夏文明及文化經典的繼承與發(fā)揚。
從詩詞自身的特點來看,從先秦兩漢至明清時期,詩的發(fā)展一直伴隨著音樂和歌舞。從《尚書舜典》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文心雕龍樂府》稱“故知詩為樂心,聲為樂體”,到《宋書謝靈運傳》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協(xié)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jié),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都反映了古典詩歌與音樂的聯(lián)系。
詞則更是被稱作“詩余”、“曲子詞”、“樂府”、“長短句”等,具有形式靈活的特點,可以和樂而歌:“蓋唐代以詩入樂,詩句齊整,而樂譜參差,以詞就譜,必加襯字,久之,感其不便,于是或出于樂工之請求,或由于詞人之自愿,依樂譜之音律,作為長短句之新詞,以便歌唱! 由此可知詞與音樂也有著很密切的聯(lián)系。
因此,鑒賞詩詞,我們不能只把它當成一門語言的藝術,今天的詩詞鑒賞和教學,雖不必再和歌而唱,但依然應該充分認識和利用其音樂性特征,通過誦讀體會其音樂美,從形象、音樂、情感等多方面,全面領會,從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說:“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陳良運的《中國詩學批評史》中則說:“聲律音韻是‘聲文’。 那么,“詩詞曲為何要講求押韻、平仄與節(jié)奏? 完全是,而且僅僅是,為了獲得欣賞上和諧悅耳的音樂美效果!
詩詞的音樂美主要體現在其聲調、押韻、節(jié)奏中。誦讀即從詩詞的這些方面入手,體會其音樂美的特點,進而加深對文義的理解。
詩詞的音樂美可以通過誦讀在聲調、押韻、節(jié)奏中感知,而對其形象的感知以及情感的體會則需要通過鑒賞主體通過自身的聯(lián)想與想象去感受詩詞中的意境。在這一過程中,誦讀仍然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葉圣陶說過:“誦讀是口、耳、腦、眼、心并用的過程! 通過誦讀形成語感,以達到“識文-明象-得意-悟情” 的最終目的。詩歌中出現的意象在讀者腦海中呈現,其形象由此而感知。進而可以體會到意象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以及意境所傳達的情感。《文心雕龍隱秀》篇中所說:“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标惲歼\解釋說:“這樣說來,凡是最精彩的意蘊含而不露就是‘隱’![’是對情意言,‘秀’是對文辭言” 。由此可知,詩詞的文外之旨,精彩而意深。即在文外,就不是我們僅僅通過了解詩詞所運用的藝術手法或是綺麗的語言所能感知的,它需要在品味、誦讀的過程中融入自身的理解以去感知它。如在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全詞由11組意象組成,沒有直接抒情的語句,通過誦讀,在聲音、景象的基礎上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進而了解其羈旅漂泊之感。
從詩詞自身的特點來看,通過誦讀法鑒賞詩詞,可以全面的體會詩詞的音樂美、形象美、以及其中所表達的情感。
經典誦讀古詩詞14
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什么時候結束的,以前的事情還記得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欄同:闌)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2、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宋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仿佛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田里稻花飄香,蛙聲陣陣,似乎在告訴人們今年是一個豐收年。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一作:溪頭)
天邊幾顆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3、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李白〔唐代〕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時行樂。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同交歡一作:相交歡)
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酒醉以后各奔東西。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我愿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經典誦讀古詩詞15
1、清明日對酒
高翥?〔宋代〕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時節(jié)都是忙于上墳祭掃的人群。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焚燒的紙灰像白色的蝴蝶到處飛舞,痛哭而流出的血淚染紅了滿山的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黃昏時,靜寂的墳場一片荒涼,獨有狐貍躺在墳上睡覺,晚上歸家兒女們在燈前歡聲笑語。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人生本來如此,今朝有酒就應今朝醉,百年之后就連一滴也帶不到地底。
2、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李清照?〔宋代〕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深秋慘淡的陽光漸漸地照到鏤刻著花紋的窗子上,梧桐樹也應該怨恨夜晚來襲的寒霜。酒后更喜歡品嘗團茶的濃釅苦味,夢中醒來特別適宜嗅聞瑞腦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秋天快要過去了,依然覺得白晝非常漫長。比起王粲《登樓賦》所抒發(fā)的懷鄉(xiāng)情,我覺得更加凄涼。不如學學陶淵明,沉醉酒中以擺脫憂愁,不要辜負東籬盛開的菊花。
【誦讀古詩詞】相關文章:
誦讀活動方案04-20
經典誦讀活動總結04-09
經典誦讀活動方案05-01
經典誦讀比賽作文05-31
經典誦讀作文10-15
經典誦讀教學反思04-04
誦讀國學經典作文04-22
誦讀比賽活動方案04-16
經典誦讀比賽活動策劃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