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曹植簡介(一):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xué)家,建安文學(xué)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所以又稱陳思王。后人因他文學(xué)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xué)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曹植簡介(二):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所以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xué)家,作為建安文學(xué)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后人因其文學(xué)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華美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zhì)”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xué)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文學(xué)批評家鐘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zhì),粲溢今古,卓爾不群。”并在《詩品》中把他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曹植簡介(三):
曹植為曹操正室卞氏所生第三子,曹丕、曹彰之弟。曹操以往看了曹植寫的文章,驚喜的問他:“汝倩人耶(你請人代寫的吧)?”曹植答道:“言出為論,下筆成文,愿當面試,奈何倩人!”。建安十五年(210年)冬天,曹操興建銅雀臺,19歲的曹植作《銅雀臺賦》,曹操大為贊賞,封其為平原侯,并勉勵說:“吾昔為頓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當時所行,無愧于今。今汝已長成,可不勉哉!”認為他“可定大事”,曹操晚年,曹植晉封為臨淄侯,與長兄曹丕爭奪繼承人地位。加之才高,素為曹丕所嫉。
曹丕即位后不久,曾屢欲殺曹植,被母所阻,方得免;據(jù)說當時卞太后已經(jīng)把話講絕了:“你已經(jīng)殺我的任城王(曹彰),再要殺陳留王,我也不想活了。”曹丕仍以曹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將他貶為安鄉(xiāng)侯。魏明帝曹睿即位后,曾有意重召叔父入朝,而曹植甚至也草擬好政略,卻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曹植“素有壯志,一朝得嘗夙愿,恐難為臣”,所以終明帝一朝,曹植猶不得志。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曹植被轉(zhuǎn)封為陳王,是十一年內(nèi)第三次被迫遷都,同年郁悶而終,年僅四十一歲。
今中國北部山東省東阿縣城南20公里處的魚山西麓有曹植墓。
曹植簡介(四):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shù)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從一個過著優(yōu)游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曹叡對他仍嚴加防范和限制,處境并沒有根本好轉(zhuǎn)。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終被封地在陳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謚思,故后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曹植在文學(xué)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鍾嶸在《詩品》中曾說“骨氣齊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zhì)。”到達了風(fēng)骨和文采的完美結(jié)合,成為當時詩壇的最杰出的代表。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認同。作為失意文人的典型,其坎坷的命運,使無數(shù)的文人同情。劉勰說“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
曹植簡介(五):
曹植字子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xué)家,建安文學(xué)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后人因他文學(xué)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xué)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
曹植,字子建。自幼穎慧,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shù)十萬言,出言為論,落筆成文,深得曹操的寵愛。曹操以往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世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不拘禮法,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最終在立儲斗爭中漸占上風(fēng),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fā)生了變化。他從一個過著優(yōu)游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曹叡對他仍嚴加防范和限制,處境并沒有根本好轉(zhuǎn)。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終的封地在陳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謚思,故后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杯具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杯具客觀上促成了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卓越成就。曹植的創(chuàng)作以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夢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diào),對前途充滿信心;后期的詩歌則主要表達由夢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他現(xiàn)存詩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詩。
曹植簡介(六):
曹植是三國時杰出文學(xué)家,曹操之子。曹植很有才學(xué),早年被曹操寵愛,幾乎被立為太子,后失寵。但曹操疑其乖巧,而不如曹丕心誠,最終聽信賈詡的提議,立曹丕為嗣。曹操去世后,曹丕繼位,以曹植不來奔喪為由問罪。魏文帝時,他受兄長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曹丕發(fā)兵將曹植捉來,讓其“七步成詩”,繼而又讓其立即成詩,曹植均能做到。曹丕迫于太后的壓力,放過曹植,對其只做貶爵處罰。魏明帝時,曹植多次上書,期望能夠得到任用,但終未能如愿。曹植憂郁而死,時年僅四十一歲。曹植為建安文學(xué)中成就最高者,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
曹植簡介(七):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詩品》稱為“建安之杰”。此刻流傳下來的小說詩歌文學(xué)作品也最多,詩有八十多首,辭賦、散文完整的與殘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從這些小說詩歌文學(xué)作品來看,其成就的確在建安時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明顯地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他以才華深得曹操的賞識與寵愛,幾乎被立為太子,志滿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于前期有爭為太子一段經(jīng)歷,對他深懷猜忌,橫加壓抑與迫害,他雖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卻“抑郁不得志”,最終在憤懣與苦悶中死去。這種生活遭遇,對他的創(chuàng)作有著深刻的影響。
曹植簡介(八):
曹植人物生平簡介
才氣逼人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東武陽。曹植是曹操與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為曹操生了四個兒子:丕、彰、植、熊)。當時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穩(wěn)腳跟,缺乏固定的根據(jù)地,家屬常隨軍行止,所以幼年的曹植同眾多兄弟們一樣,是在戎馬倥傯的生活中度過的。這種戎伍生活一向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擊敗了勁敵袁紹集團,攻克了其經(jīng)營多年的鄴城(今河北臨漳),方才有所改變。
曹植自小十分聰慧,才十歲出頭,就能誦讀《詩經(jīng)》、《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他思路快捷,談鋒健銳,進見曹操時每被提問常常應(yīng)聲而對,脫口成章。曹操以往看了曹植寫的文章,驚喜的問他:“你請人代寫的吧”曹植答道:“話說出口就是論,下筆就成文章,只要當面考試就明白了,何必請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講究莊重的儀容,車馬服飾,不追求華艷、富麗,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漸漸地,曹操開始把愛心轉(zhuǎn)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歲的曹植第一次隨父東征海賊管承到達淳于(今安丘東北)。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師鄴城,他在《求自試表》中所說“東臨滄海”即指此事。九月,16歲的曹植隨父北征柳城(今遼寧朝陽),他在《求自試表》中說“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馬篇》就是曹植對此期間隨父征戰(zhàn)的寫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歲的曹植隨父南征劉表至新野,后又隨父與孫權(quán)戰(zhàn)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隨父征戰(zhàn)第一次回到家鄉(xiāng)亳州。
太子之爭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臺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臺為賦”,曹植也在其中。在眾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并且第一個交卷,其文曰《登臺賦》。從此曹操對曹植寄予厚望,以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剛行冠禮的曹植暫時告別了在鄴城宴飲游樂、吟詩作賦的優(yōu)游生活,慨然請纓,隨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曉行夜宿。當西征大軍輾轉(zhuǎn)到帝都洛陽時,曹植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飽受戰(zhàn)火的洗劫,洛陽城往日的繁華消逝得無影無蹤,到處都是殘垣斷壁,荊棘叢生,昔日氣勢雄渾的皇宮已成一片廢墟,湮沒在雜草間,片片黃葉滿城亂舞。滿腔熱血的曹植懷著一顆立功垂名的心,隨西征軍離開洛陽,繼續(xù)向西進發(fā)。經(jīng)過一年多的兼并戰(zhàn)爭,西部最終結(jié)束了一盤散沙的混亂局面,迎來了它的穩(wěn)定與安寧。凱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為臨淄侯。
在鄴城時期,有一件對曹植來說是至關(guān)重要、并影響到他一生的事,這就是世子之爭。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臨淄侯。這一年,曹操東征孫權(quán),令曹植留守鄴城,告誡他:“當年我擔(dān)任頓邱令的時候二十三歲,回想起那時候的所作所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歲,怎能不發(fā)奮圖強呢!”曹植既因為有才而受寵,丁儀、丁廙、楊修等人便都來輔佐他。曹操有些猶疑,好幾次幾乎要立曹植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氣、才子氣太濃,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飾約束自我,飲起酒來毫無節(jié)制,做出幾件讓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間,借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僅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向游樂到金門,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從此加重對諸侯的法規(guī)禁令,曹植也所以事而日漸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寵愛。十月,曹操召令曹丕為世子。從此,曹植告別了昂揚奮發(fā)的人生階段,陷入難以自拔的苦悶和濃濃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為關(guān)羽所圍困,曹操讓曹植擔(dān)任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帶兵解救曹仁。命令發(fā)布后,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洛水感懷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陽,曹丕繼王位,曹植時年29歲,作《上慶文帝受禪表》、《魏德論》。曹丕稱帝之后,對曹植嚴加防范。之后,曹丕礙于母后卞氏的壓力,只好將曹植數(shù)次徙封。曹植的生活從此發(fā)生了變化。他從一個過著優(yōu)游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
黃初二年(221年),30歲的曹植被徙封安鄉(xiāng)侯(今河北晉州侯城),邑八百戶;當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東鄄城縣),是年作《野田黃雀行》,這次改封成為曹植一生重要的轉(zhuǎn)折點。
黃初三年(222年)四月,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也就是在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在《洛神賦》中,詩人描摹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為自我完美夢想的象征,寄托了自我對完美夢想的傾心仰慕和熱愛;又虛構(gòu)了向洛神求愛的故事,象征了自我對完美夢想夢寐不輟的熱烈追求;最終經(jīng)過戀愛失敗的描述,以此表現(xiàn)自我對夢想的追求歸于破滅。
憂生之嗟
黃初四年(223年),32歲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歸來,走過雍丘,與曹植見面,增其戶五百。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壯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我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書曹叡,要求給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能夠使鐵石心腸之人動容。但過于冷靜理智的曹叡卻心如古井,不起微瀾,對于曹植的種種表白和要求,只是口頭上給予嘉許而已。曹叡對他仍嚴加防范和限制,處境并沒有根本好轉(zhuǎn)。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終的封地在陳郡。
太和三年(229年),38歲的曹植徙封東阿,其間潛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陳王,11月曹植在憂郁中病逝,時年41歲,遵照遺愿,將其葬于東阿魚山。后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曹植簡介】相關(guān)文章:
曹劌論戰(zhàn)作文06-08
曹劌論戰(zhàn)說課稿03-28
植檢工作總結(jié)01-01
李白簡介01-18
綠植領(lǐng)養(yǎng)活動策劃04-12
曹家大院導(dǎo)游詞01-30
個人簡介(精選80則)02-03
狼王夢簡介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