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一向對自己的名字印成鉛字抱著敬畏。我想將來我的女兒讀到我的文字的時候,能夠不臉紅,覺得她老爸還能夠,就夠了。自2017年9月,我主動熔斷自己的媒體職業(yè)生涯之后,我初步決定以碼字為稻粱謀。女兒把手機的我的名字又改回了“專業(yè)寫稿人”。
碼字為稻粱謀,這個時代還是帶給了一種可能性,尤其是技術發(fā)展帶來的各種傳播平臺,對資料尤其是優(yōu)質資料的需求,讓我們這樣一些刻板和傳統(tǒng)的人,有了不需依附也能活下去的可能。前不久喝酒,前同行友人王東勸我把我的一些作品比如江南舊聞系列以后做成付費訂閱的;前兩天遇到何娟,她也推薦我把讀書筆記做成產品。
其實這些年,我一向在堅持碼字,只是因為有職業(yè)身份,發(fā)表在其他各平臺上的主要是江南舊聞、行業(yè)觀察和部分書評。之后江南舊聞在2014年、書評在2016年分別由江蘇教育出版社結集成《江南舊聞錄*故鄉(xiāng)風物長》和《江南舊聞錄*故鄉(xiāng)的味道》以及新星出版社的《黃金般的天空——我的讀書筆記》出版發(fā)行(這兩本書都是無心插柳的成果,因為熱愛而寫的)。而另一本隨筆《老朱煮酒》以及新的一本江南舊聞錄,已經分別給了工人出版社和廣西師大出版社。在今年8月,我提出辭職后,公開宣告不再受職業(yè)身份制約,開始理解專欄約稿,至此,我在騰訊大家,今日頭條,UC大魚號,網易自媒體網易號等開通了專欄,前兩天又開通了百度百家號,自己也為未來做了一個寫作規(guī)劃,準備與出版社的朋友探討。我想,像我這樣認真的人,這個時代無論如何就應不會餓死的。
我最終走到女兒眼中“專業(yè)寫稿人”這一步,其實開頭也是一竅不通,連如何寫作都不明白,回首往事,也有一點點小趣味。這篇舊作,就是我碼字寫作之路的一個小總結。
很長一段時間,我雖然讀過很多書,看報紙雜志也多,卻一向不明白如何寫作。
我上高中時,大概是1984年,我們班一位同學給《天津青年報》寫作獲登,全校轟動,同學成了校園明星。
但我一向沒敢給媒體投過稿,雖然也寫過一些東西,但最多只是在同學中傳閱。2013年十一長假,父親還跟我提到他在1980年代末期看我寫的那些東西,雖然不能完全明白,但還是覺得我寫得不錯,一如當年我同學的評價。
當然,這些東西是不能發(fā)表的。可惜,這些東西之后隨著我在北京幾次搬遷,不知失落在哪了。至今想來,依然心疼。
在1990年代早期,我參與編了些書,也有署著我名字正式出版的,書出版5年之后才拿到5000元的稿酬。這是印刷物上第一次用鉛字印上了我的名字。雖然書不咋的,但多少也有些自豪。
因為我對自己的名字印成鉛字很敬畏。
但是,我并不認為,這是我的寫作,只是書商把任務發(fā)包,完成后拿去出版而已。
直到1993年,我開始自己嘗試給媒體寫作。
1993年,我寫作給《北京青年報》,倡言反對申辦奧運會。我所記得的主要觀點是,中國還很窮,中國需要錢的地方太多,有限的費用就應用在刀刃上,教育、貧困山區(qū)的修橋鋪路及投資等地方,而不是用在舉辦奧運會這種可有可無錦上添花的事情上。
在當年,這種觀點,多少有些政治不正確。
但是,《北京青年報》并未刊登此稿,也沒有收到過退稿信。第一次寫作以失敗告終(附注:前幾年,北京青年報的副刊曾刊發(fā)過幾篇我寫的江南舊聞)。
1994年,我借調到新聞出版署報紙司。因為工作的關系,參加了一次會議,是一個叫中等城市黨報協(xié)會的同業(yè)組織的。會議結束后,我應邀寫了篇中等城市黨報發(fā)展的觀察文章,協(xié)會有個內部刊物,叫做《中等城市黨報研究》,我那篇文章刊發(fā)在了這份內刊上。
雖然是應邀寫的稿,但多少有些“以權謀私”的味道。但是,這是我的名字第二次印成鉛字出此刻雜志上。
我的第一篇正式發(fā)表的文章,刊登在一本叫《出版廣角》的雜志上。這是當年廣西出版局辦的一份專業(yè)雜志,當年聲望很好。1996年,我寫了篇文章,已經記不起題目了,大概是關于報紙什么業(yè)務的研討,經過我的領導,即時任國家新聞出版署報紙司原副司長史占旗先生審定后,我投給了《出版廣角》,雜志也刊發(fā)了這篇文章。這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印在正式的雜志上。
自然,這一次寫作成功,多少也有些近水樓臺的味道。
1997年底,因為工作崗位變化,領導安排我先去下屬的《新聞出版報》鍛煉學習一個月。也就是這個月的學習,我在《新聞出版報》上發(fā)了一篇篇幅稍長的文章,是關于1997年報業(yè)盤點的,這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印在了報紙上。
2003年,我轉身執(zhí)掌新聞出版署下屬的穿科學研究所的《傳媒》雜志。我期望把原先工作指導的雜志改造成一本行業(yè)的專業(yè)刊物,這也意味著我原先的寫文章方式,無論是語氣還是文字表達,都要做巨大的調整,真正與過去割袍斷義。
從2003年中到2004年底,我在十五期雜志上發(fā)表了不少文章,我既是實際上的主編,也是唯一的修改,還是雜志社僅有的兩個記者中的一個,自己編發(fā)自己的稿件,盡管有些不適宜,有些“公器私用”的味道,但那些文字,卻讓我洗去了過去依靠自己的機構背景寫文章發(fā)稿子的干系,真正在行業(yè)里開始揚名立萬了。
從此,我的寫作約稿生涯發(fā)生了質變,在同業(yè)媒體上,我甚至還開起了專欄。
也就是從2004年起,互聯(lián)網開始帶給了新的表達平臺。我開始在傳媒業(yè)的專業(yè)網站中華傳媒網上開始撰寫一系列探討行業(yè)變革的文章。其實早在BBS時代,我即以萬花樓主的名字,在新浪的時政BBS里,寫過一些小文章,也算是最早泡BBS的人了。但是,之后沒有堅持,直到2004年。
2006年,博客時代開始,從我的同行好友馬曉霖邀請我寫博客開始,我的博客寫作一發(fā)不可收拾,徹底改變了我過去的寫作生涯。
如今,雖然我的一些文字依然會印成鉛字,包括在自己負責的媒體上寫卷首語,一些媒體也會跟我約稿,但這時我的寫作,已經主要集中在了博客和騰訊《大家》這些技術主導的平臺上。在這些平臺上的表達,更無拘束,也更容易為同好分享。
這一點上,我個性感謝技術的進步給我?guī)淼臋C會。
【我的寫稿生涯】相關文章:
我的書香生涯03-15
生涯人物訪談(精選12篇)01-22
生涯規(guī)劃書前言06-09
開啟幼兒園生涯句子03-06
高中生涯自我評價04-20
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書06-13
生涯人物訪談報告范文10篇03-16
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書范文05-18